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汛期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

汛期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

發布時間: 2021-02-12 20:47:38

1.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怎麼填寫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
樓上地址就很好

2. 國家現在退田還湖的政策

你好題主,土地是集體所有制,你是從集體手中承包的,土地補償也是專先給集體。不過屬,你和集體有承包合同,退田還湖是國家現在的政策,通過正常手續招標,現在很顯然,你受到了損失,集體應該補償你,可以通過談判,達成共識,看看該給你多少補償合適,如果協商不成,你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不過,法院要通過調查,證據,也就是你的損失情況,來判定,問題比較復雜,如果不好解決,建議題主提前咨詢律師,找個靠譜的律師,他會提前給你一些指導。
如果能幫到你,請給個點贊採納,謝謝

3.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巡查記錄

一般是編制來成表格的自形式,內容包括時間、巡查地點、巡查點特徵包括:隱患點特性(滑坡、崩塌等災害類型),監測點變形情況,威脅人口及財產,監測點記錄人簽字,巡查人及負責人簽字,如果巡查或排查出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附示意圖

4. 新疆地質災害現狀

第一節 地質災害發生情況

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新疆地質災害種類多,主要包括突發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和緩變性沙漠化、鹽漬化災害,此處所述地質災害發生情況主要論述新疆突發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的發生情況。

新疆地域遼闊,總的地形輪廓為「三山夾兩盆」(即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夾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三大山系山脈連綿起伏,地形高低懸殊,新構造運動強烈,氣候和自然環境復雜多變,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時有發生,災情較為嚴重。

新疆系統的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始於1998 年,1998 年以前的災情統計主要來源於各類研究成果,災情統計不全面。

一、1958~1997年災害發生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1958~1997 年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56 起,因災死亡345 人,經濟損失1.27 億元,詳見表6-1-1。56 起災害中泥石流災害最多,達33 起,占災害總數的58.93%,其次是滑坡災害和地面塌陷災害,分別為12 起和8 起,佔21.43%和14.29%,最少的為崩塌災害,發生3 起,佔5.36%。

56起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烏魯木齊市、伊犁地區、巴音郭楞州、昌吉州、塔城地區,共47 起,佔83.93%,其中烏魯木齊市、伊犁地區、巴音郭楞州、昌州吉、塔城地區各發生 14 起(佔25%)、12起(21.43%)、7 起(12.5%)、7 起(12.5%)、7 起(12.5%)。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州、吐魯番地區、喀什地區共發生9起,佔16.07%。

1958~1997 年 30 年間,災害發生最多的年份為 1996 年和1997年,分別為10起和7 起,分別佔17.86%和12.5%,其次為1980年,發生5次,佔8.93,其他年份災害發生次數均少於5次。

二、1998~2005年災害發生情況

1998~2005年新疆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483起,因災死亡79 人,因災受傷33 人,經濟損失18897.52 萬元。詳見表6-1-2。

1998~2005年發生的地質災害以滑坡災害為主,發生352 起,佔72.88%,其次為泥石流災害,發生92起,佔19.05%,崩塌和地面塌陷災害發生較少,發生26起和13起,佔5.38%和2.69%;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滑坡災害,因災死亡60 人,佔75.96%,其次為泥石流災害,因災死亡14 人,佔17.72%,崩塌和地面塌陷分別造成3 人和2 人死亡,佔3.79%和2.53%;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是滑坡災害,達12500.1 萬元,佔66.15%,其次是泥石流災害,為6183.54萬元,佔32.72%,崩塌和地面塌陷災害造成的損失較少,分別為112.58和101.3萬元,佔0.59%和0.54%。詳見表6-1-3。

表6-1-1 1958~1997年災害統計表

表6-1-2 1998~2005年災情統計表

表6-1-3 1998~2005年災種分類統計表

1998~2005年災情最重的地區為伊犁地區,發生災害369 起,佔76.39%,死亡62 人,佔78.48%,經濟損失12233.56 萬元,佔64.74%;災情較重地區為克孜勒蘇州、巴音郭楞州、昌吉、塔城、烏魯木齊市,共發生災害85 起,佔17.59%,死亡15 人,佔18.98%,損失4671.2萬元,佔24.71%;其他地區災情較輕,共發生災害29起,佔6.00%,死亡2 人,佔2.53%,損失1992.76萬元,佔10.55%,詳見表6-1-4。

1998~2005 年間發生災害次數最多的是2002 年,發生災害206起,佔42.65%。見圖6-1-1。

圖6-1-1 1998~2005年災害發生次數圖

表6-1-4 1998~2005年災害地區分布表

1998~2005年間發生災害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是2002 年,損失10775萬元,佔57.02%。見圖6-1-2。

圖6-1-2 1998~2005年災害經濟損失圖

1998~2005年間發生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是2003年,死亡23人,佔29.11%。見圖6-1-3。

圖6-1-3 1998~2005年災害死亡人數圖

第二節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一、地質災害調查、勘查與治理工作

新疆地質災害調查、勘查與治理工作起步較晚,主要為國家出資項目。1993年首次開展了「新疆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工作,此次工作以收集資料、編圖為主,未投入實物工作量。1998 年以後,國家和自治區逐漸加大了地質災害防治基礎工作的投入力度,並先後安排了「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泥石流災害勘查」、「伊犁地區地質災害調查」、「阿勒泰市區崩塌、泥石流災害勘查」、「新疆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新源縣等33 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伊犁地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處置」、「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塌陷區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示範區勘查」、「新源縣、鞏留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工作,詳見表6-1-5。這些基礎性工作的開展,明顯提高了新疆地質災害的研究程度和防治水平,尤其是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普及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了當地政府和群眾對地質災害危害性的認識,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制定了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預案,增強了地質災害的預警能力,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表6-1-5 國家出資地質災害調查、勘查工作項目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商業性地質災害勘察、治理工作開展較少,僅3項,2003年2項,2004年1項,詳見表6-1-6。

表6-1-6 商業性地質災害勘察、治理項目表

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為避免工程建設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或遭受地質災害的威脅,國土資源部就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下發了一系列文件,並對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進行了規范。新疆此項工作始於1999年,至2005年我區共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135項,其中,1999年開展了1項,2000年開展了5項,2001年開展了7項,2002年開展了11項,2003年完成14項,2004年完成51 項,2005 年完成43 項,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項目涉及公路建設、房地產開發建設、水利工程建設、公共設施建設、輸油(氣)管線建設、廠礦企業建設、電廠建設、旅遊設施建設、農業開發基地建設、機場建設、移民搬遷選址、城鎮規劃建設等。在已進行的135 項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中,一級評估72 項,二級評估24項,三級評估39項,詳見表6-1-7。

表6-1-7 1999~2005年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匯總統計表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開展對項目建設可能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建設項目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可能性進行了評估,提出了適應建設項目特點的可行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建議,為保證建設項目用地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及巡查檢查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有關要求,我區每年汛期均組成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檢查組,檢查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等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制度的落實情況,發生災情及時上報,並組織力量及時奔赴現場進行調查,1998~2005 年共派出291 人次、歷時盡500餘天、行程數萬千米,詳見表6-1-8。

表6-1-8 地質災害巡查檢查及應急調查工作統計表

通過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檢查和應急調查,提高了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應急反應能力,為各級政府在減災防災工作決策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

我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主要為汛期氣象預報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的災種為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類型,採用的預報方法為專家分析法。2004 年4 月5 日起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發布形式以傳真或電話方式每天向伊犁地區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和向達到4 級(預警級)以上地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並於2004年5月15日起在新疆人民廣播電台及新疆專業氣象服務網上發布。

五、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近年來新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取得長足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法制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方針、規劃編制、預案制定、災害預報、災害治理、危險性評估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確規定,為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入

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先後制定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審查認定工作制度》、《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審查報批工作制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審查和編寫工作要求》等。同時,針對自治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危害大和多發生在汛期的特點,建立了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報制度、巡查檢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以及應急調查處理制度等,使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漸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的正常軌道。

(三)組織體系已經形成

自治區人民政府專門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地質災害多發縣(市)成立了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機構,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成立了「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加強了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為全面落實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建立並運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地質災害多發縣(市)還與各鄉、鎮(場)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提出了目標,落實了任務,明確了責任。全區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和災情速報、應急調查處理的快速反應體系已經形成。

(四)監督管理得到加強

在建立和完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巡查檢查、應急調查和災情速報等工作制度並得到了較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加強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開展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有效地保障了建設用地的安全。同時,推行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初步遏制了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

(五)全民防災意識得到提高

每年以4 月22 日「世界地球日」為契機,採取各種宣傳方式,在全疆范圍內廣泛開展「防治地質災害」、「善待地球」等多主題、多形式、多內容、多層次的科普宣傳活動;同時,緊密結合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對當地廣大群眾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幹部進行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全民防災意識。

第三節 地質災害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了長足進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制度不夠完善

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外,自治區尚無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方面專門的法規和規章。

二、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專項調查與管理經費2005 年才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投入有限;專項勘查治理經費沒有資金來源,尚未形成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

三、基礎調查工作推進緩慢

新疆國土面積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分布廣泛,目前所開展的地質災害研究工作還遠不能全面覆蓋新疆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全疆86 個縣(市)只完成了33 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僅佔38.4%,完成調查面積61.6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總面積的37.3%,有針對性的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項目更少,無法全面系統地掌握我區地質災害分布規律,也無法滿足地質災害防治的需要,全疆還有50 多個地質災害多發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及重點地質災害專項調查、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等工作急需開展。

四、礦山地質災害嚴重

新疆礦產資源豐富,在40 多年的開采歷史中,由於礦山企業重開發輕保護,「三廢」隨意堆(排)放、礦山復墾率低、亂采濫挖現象時有發生,致使礦山地質環境惡化,誘發的地質災害嚴重。主要表現在大量廢渣、尾礦、生活垃圾堆(排)放佔用土地資源、破壞植被、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甚至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破壞土壤和植被、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露天開采破壞地形地貌、形成的不穩定邊坡誘發崩塌、滑坡災害;地下開采形成大面積采空區,誘發地面塌陷災害;礦山建設開挖工程形成不穩定邊坡,誘發和加劇崩塌和滑坡災害。據自治區生態地質環境現狀調查報告,至2004 年各類礦山開采破壞土地總面積32529.8公頃,其中,破壞林地209.31 公頃,占總面積0.6%,破壞草地 5781.45 公頃,占 17.8%,破壞耕地 457.97 公頃,佔1.4%,其他類型土地26081.08公頃,佔80.2%。礦坑水、選礦廢水、堆浸廢水等年產出量6870.67萬立方米,年排放量5491.87萬立方米,年循環利用量1378.80萬立方米。其中,礦坑水年排放量5540.35萬立方米,佔80.64%,選礦廢水年排放量1308.09 萬立方米,占 19.04%,堆浸廢水年排放量 22.23 萬立方米,佔0.32%;煤矸石、廢石土、尾礦等廢渣年產出量4070.09萬噸,年排放量3541.35萬噸,累計積存量35333.26 萬噸,年綜合利用量528.74萬噸。其中,煤矸石年排放量188.28 萬噸,廢石土年排放量3225.47萬噸,尾礦年排放量656.34 萬噸,分別占礦山廢渣年排放量的4.63%、79.25%、16.12%。礦山發生地質災害771 起,規模以小型為主,占災害總數的97.29%;中型次之,占災害總數的2.17%;大型僅占災害總數的0.54%。其中,死亡1 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135起,共造成46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3001萬元。災種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礦坑突水、礦井冒頂,在各類地質災害中崩塌 60 起,佔7.78%;滑坡52 起,佔6.74%;泥石流75 起,佔9.73%;地面塌陷552起,佔71.60%;礦坑突水27 起,佔3.5%;礦井冒頂5起,佔0.65%。災情等級(不包括礦坑突水、礦井冒頂):特大級3起,重大級5起,較大級25起,一般級706起。

五、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較低

新疆專業地質災害監測點少,僅有烏魯木齊市黑甲山滑坡1個由烏魯木齊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專業監測的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高發區的伊犁州直8縣1市227個群測群防監測點,監測儀器手段落後,採用最原始的監測設施和手段;其他已完成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雖選定了各級監測點,但由於種種原因,尚未開展監測工作,使我區地質災害監測工作處於較低水平。

新疆除伊犁州直屬8縣1 市和其他24 個做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的縣(市)地質災害研究程度較高外,其他地區均未作過地質災害研究工作,地質災害研究程度低。加之新疆地廣人稀,做過工作的地區調查到的地質災害事件大都無具體時間,造成統計分析樣本少,影響預報的精度。同時我區發生在低山丘陵區地質災害以泥石流為主,在地形上為過渡地段,氣候上局地性強,泥石流多由局部暴雨誘發,氣象站多數地處平原區縣城所在地,無降水記錄(或很小),大降水過程在新疆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對泥石流災害預報預警判據很難建立,目前新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主要針對大范圍降水過程開展大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預報預警水平較低。

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亟待治理

通過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明有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和城鎮、重要工程設施的安全,據初步統計,目前新疆受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嚴重威脅的人口3萬多人,受威脅財產6億多元。如烏魯木齊六道灣煤礦地下采空區、阿勒泰市將軍溝泥石流、新源縣則克台鎮滑坡等。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急需治理。

5. 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

一、災情概況

2010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縫238起、地面沉降41起(圖1);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蹤、53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以及直接經濟損失均有較大幅度增加(表1)。

圖1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類型構成

表1 2010年與2009年全國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區域分布

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在我國28個省(區、市)境內。以華東、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區最為集中(圖2,圖3)。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陝西和雲南;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吉林。

圖2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分布圖

三、重大地質災害

(一)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

2010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有34起;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60起。其中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19起(表2)。

圖3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布圖

表2 2010年全國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表

續表

(二)造成特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實例

實例1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2010年6月28日14時左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導致大寨村遭受滅頂之災,42人死亡、57人失蹤。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勘察後認為,關嶺縣崗烏鎮滑坡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呈現高速遠程滑動特徵,下滑的岩土體前行約500米後,與崗烏鎮大寨村永窩組所處的一個小山坡發生劇烈撞擊,偏轉90度後轉化為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並鏟動了大寨村大寨組一帶的表層堆積體,最終形成了這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照片1)。

這起特大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地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山頂是比較堅硬的灰岩、白雲岩,灰岩和白雲岩雖然比較堅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山體下部地勢比較平緩,地層岩性為易形成富水帶的泥岩和砂岩,這種「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不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是這次災害發生前,當地經歷了罕見的強降雨,僅6月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時至28日11時的15個小時,降雨量就高達237毫米,超過此前當地的歷史氣象記錄。

三是當地地形特殊,發生滑坡的山體為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地形相對高差達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體下滑後沖力巨大,轉化成碎屑流,而且土石碎屑向下流動距離長達1.5千米。

四是2009年貴州省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因旱情嚴重,地表形成許多裂縫,強降雨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照片1 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實例2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2010年8月8日0時12分,甘肅省舟曲縣城區及上游村莊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照片2),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

2010年8月7日23~24時,舟曲縣城北部山區三眼峪、羅家峪流域突降暴雨,1小時降水量達96.77毫米,半小時瞬時降水量達77.3毫米。短時超強暴雨在三眼峪、羅家峪兩個流域分別匯聚成巨大山洪,沿著狹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沖擊,沿途攜帶、鏟刮和推移溝內堆積的大量土石,沖出山口後形成特大規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龍江奔流過程中,造成月圓村和椿場村幾乎全部被毀滅,三眼峪村和羅家峪村部分被毀,數千畝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沖入舟曲縣城區和白龍江後,造成二十多棟樓房損毀,河道被淤填長度約1千米,江面水位壅高、回水使舟曲縣城部分被淹,縣城交通、電力和通訊中斷。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

照片2 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據專家測算,舟曲縣城北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溝山洪泥石流共沖出固體堆積物合計181萬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150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100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50萬立方米),羅家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31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21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10萬立方米)。

實例3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

2010年8月18日1點左右,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東月谷河谷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圖4 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航拍圖

發源於碧羅雪山的怒江支流新月河谷長約14千米,流域面積46平方千米,流域內地質構造復雜,山高谷深。在河流中上游發生的局部強降雨是誘發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此次溝谷泥石流災害表現出地形落差大、流動速度快、堆積物體積大的特點。泥石流堆積物達60萬立方米,單個最大塊石約641噸。泥石流發生後,曾一度將怒江阻斷2小時,涌浪波及對岸的新月谷村(圖4)。

實例4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2010年9月1日22時20分,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突發一起滑坡災害,造成29人死亡、19人失蹤、8人受傷(照片3)。

照片3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調查結論認為,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滑坡體長約300米、平均寬度約35米、平均厚度5米,體積約5萬立方米。滑坡後緣高程約1535米,前緣高程為1410米,相對高差約125米。經初步分析,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一是滑坡體所在斜坡相對高差大、坡度陡,表層崩坡積物和殘坡積物結構鬆散;二是該地區先旱後澇,大旱急雨成為引發滑坡災害的直接原因;三是該處地形屬於局部匯水沖溝,加劇了快速滲流作用;四是鄉村公路從滑坡後緣穿過,邊坡為鈣化膠結體,地表觀察處於穩定狀態,難以發現坡體內部因降雨入滲發生的土體強度變化。

實例5廣東省高州市、信宜市交界地區群發地質災害

2010年9月21日0~10時,受台風「凡亞比」帶來的局地強降雨影響,廣東省高州市和信宜市交界地區的馬貴、古丁、大坡、深鎮、平塘5鎮共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109起(照片4),共造成21人死亡、12人失蹤,5人受傷。

高州市馬貴、古丁、深鎮、大坡鎮和信宜市平塘鎮屬中、低山地形地貌,海拔標高250~1700米,人群普遍居住在250~500米高度地段。區內地質構造較為簡單,地層岩性以元古宇混合岩為主,占據全區域面積的90%以上。山體邊坡陡,地形高差較大,土層厚度小,土質黏結度較差,多數村莊後山有多級不規則狀台階(種植果樹或梯田等),岩性為混合岩風化形成坡、殘積黏性土、砂質黏性土,雖然區內斷裂構造並不發育,但土體下的基岩存在三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節理、裂隙結構面,無論山體的臨空面處於哪一方向,其易滑結構面均有一組為順向坡,在強降雨等因素誘發下極易發生崩塌、滑坡。本次山體崩塌、滑坡災害主要發生在這一土岩交界面上,分布高度為300~500米,厚度約1米。

上述五鎮所在地區於2010年9月21日凌晨開始強降雨,至上午10時,馬貴鎮累計降雨達651.1毫米,超過當地歷史記錄。降雨強度從9月21日0時的2.4毫米/小時到9時達到105.5毫米/小時。據調查,地質災害基本上在21日的9時前後大規模發生。

照片4 高州市馬貴鎮六塘村瓦屋自然村山體滑坡,將2層樓房摧毀,掩埋1人

四、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相比,災情最重、重大災害事件最多

與2001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三位,低於2002年(48653起)和2006年(102804起);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多,達2915人(2001~2009年平均值為755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最多,達63.9億元(2001~2009年平均值為35.9億元)。2010年全國共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94起,為近10年來最多的一年。

(二)西北、西南地區人員傷亡突出

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數量多,達45起,人員傷亡嚴重。五省死亡、失蹤人數共計2492人,佔全國總數的85%。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各省死亡、失蹤人數分別為1801人、270人、190人、121人和110人。如甘肅省舟曲縣泥石流造成1765人死亡、失蹤,貴州省關嶺縣滑坡造成99人死亡、失蹤,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泥石流造成92人死亡、失蹤,陝西省子洲縣崩塌造成27人死亡,四川省康定縣滑坡造成23人死亡等。

(三)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全國30670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29285起,約占總數的95%;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385起,約占總數的5%。強降雨是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6月份福建省因持續強降雨共引發地質災害4029起,造成36人死亡、41人失蹤、2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7月份2次強降雨在陝西省引發地質災害712起,造成88人死亡、138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城因溝谷上游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五、成功避讓情況

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不斷推廣,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國土所的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建設,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2010年,全國共成功避讓各類地質災害1166起,避免人員傷亡9577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為歷年來最多。

註:本通報所用數據來源於2010年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月報,涉及數據均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6. 年預警工作實踐

2006年升級了預報預警軟體平台,實現了預報預警曲線的自動閉合,增加了預報預警底圖的地形地貌背景。利用2005年發生的地質災害樣本修訂了預報預警判據。增加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新形式,當發布5級警報時,採用手機群發簡訊形式發送預報預警信息。改進了數據傳輸線路,租用了中國電信SDHL專線,帶寬為2M/s,保證了預警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穩定、安全、快速傳輸。

3.5.1 汛期地質災害分析

據統計,2006年汛期(5~9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02101處,其中,滑坡88137處,崩塌12974處,泥石流404處,地面塌陷301處,地裂縫256處,地面沉降29處。主要分布在湖南、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安徽、重慶、四川、雲南等省(區、市),北京、上海和寧夏未有地質災害發生(圖3.37)。共造成人員死亡(含失蹤)665人,受傷405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

圖3.37 2006年汛期全國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對比圖

3.5.2 汛期地質災害與降雨關系分析

3.5.2.1 資料依據

降雨數據源於氣象部門的氣象影響評價資料(幾次大的降雨過程)和降雨站點(755個)逐日實況雨量。降雨站點稀疏但基本能夠反映全國74個二級預警區的降雨情況,只是精確度有限。

地質災害點數據(有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1萬元以上)具有確切發生時間、降雨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共875起(處)。

3.5.2.2 2006年汛期降水總體情況

據氣象部門資料,2006年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但強降雨過程和局地暴雨頻繁,登陸台風強度大、頻次高(表3.2;圖3.38)。

1)第1號強台風「珍珠」5月18日在廣東登陸,較歷史平均台風初次登陸時間偏早40d;

2)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深入內陸後低壓環流維持時間達120h,時間之長為歷年罕見;

3)第8號超強台風「桑美」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60m/s),為50a來登陸我國大陸風力最強的台風;

4)共有6次台風登陸我國大陸和台灣省,特別是7、8月份有5次台風相繼登陸,平均9d1次,頻次之高歷史罕見。

3.5.2.3 2006年汛期降雨引發地質災害分布特徵

圖3.39為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降雨量時間分布柱狀圖(折線為月均雨量),6、7月地質災害最多,分別占總數的33.9%、35.2%,9月災害最少,僅占總數的3.0%,5月占總數的15.8%。地質災害的發生數量與相應的月均雨量(右側坐標軸)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表3.2 2006年汛期各月降水情況

(據中國氣象局)

圖3.38 中國歷年年均雨量對比(據中國氣象局,2006)

圖3.39 2006年汛期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降雨量時間分布

圖3.40反映佔地質災害總數5%以上的有貴州、雲南、安徽;占總數1%以上的有福建、廣西、湖北、四川、江蘇、陝西;占總數10%以上的有湖南、浙江兩省,特別是湖南2006年汛期地質災害異常嚴重,占總數比例達43.2%。

圖3.40 2006年汛期各省份地質災害空間分布

3.5.2.4 2006年汛期典型強降雨過程與地質災害

1)5月18日,台風「珍珠」在廣東沿海登陸。受台風影響,廣東東部、福建大部、浙江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局部地區超過300mm。在福建、廣東兩省分別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其中具有較大損失的達13起,造成22人死亡或失蹤(圖3.41)。災害數量佔5月份總數的5.4%,死亡失蹤人數佔5月份的53.7%。在台風登陸期間,地質災害的群集發生主要集中在台風降雨中心位置,具有「即雨即滑」的特點。

2)6月份3次強降雨過程影響福建、湖南、貴州等省。6月2~10日,華南大部及貴州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在浙江、廣西、貴州、湖南、雲南5省(區)共引發地質災害121起,造成15人死亡或失蹤(圖3.42)。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36%,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9.7%。

6月13~18日,南方地區過程降水量一般有50~150mm,局部超過150mm,浙江、安徽、湖南、廣西、貴州5省(區)共引發地質災害30起,造成21人死亡或失蹤,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9%,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13.5%。

6月23~26日,湖南湘中一帶連續出現雷暴、暴雨,局地大暴雨,共引發群發型地質災害51起,造成28人死亡,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14%,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18.0%。其中,6月25日發生特大山洪引發泥石流災害的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鄉青山坳村六組,24日20時至25日16時,該鄉氣象哨觀測降水量為273.7mm。

3)7月份3次強降水過程中,湖南省均在其內,地質災害也最為嚴重,當月湖南省的地質災害佔全國當月災害總數的74.4%(圖3.43)。

圖3.41 2006年5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2 2006年6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3 2006年7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7月13日,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在台灣省宜蘭縣登陸,14日在福建省霞浦再次登陸,18日在雲南東部減弱並消失,歷時共5d,過程降雨量50~200mm。7月14~18日,在福建、湖南、廣東、雲南4省引發地質災害195起,死亡失蹤人數309人,災害數量占汛期降雨引發災害總數(875起)的22.3%,死亡失蹤人數占當月死亡失蹤人數的92.2%。

7月24日,「格美」在台灣省台東縣沿海登陸,25日在福建晉江沿海再次登陸。「格美」登陸後迅速減弱,27日在江西減弱消失,累計降雨量達100~200mm。在福建、湖南、江西3省引發了8處地質災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蹤,災害總數占當月災害總數的7.5%,死亡人數占當月死亡人數的2.4%。

7月7~10日,湖南瀏陽、新化、婁底、湘鄉市出現暴雨洪澇災害,全省有42站次暴雨,其中8站次大暴雨。此次過程是該省2006年入汛以來最大的一次強降雨過程,引發了一系列的群發型地質災害。從7月7~12日,湖南省具有較大損失地質災害37處,占當月災害總數的12.0%,未造成人員傷亡。

4)8月10日,超強台風「桑美」登陸浙江。8月10~12日,福建、浙江兩省地質災害嚴重,發生較大損失地質災害共58起,造成37人死亡或失蹤(圖3.44)。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台風登陸時的台風降雨中心。

5)9月份全國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部分省份出現暴雨,如9月2~4日,四川省南江、通江縣遭受暴雨襲擊,但未引發大規模的群發型地質災害。

3.5.2.5 預警區劃與氣象站點關系

將實況雨量站點、地質災害點繪制在全國74個預警區劃圖上,可以統計各預警區中的災害點分布情況(圖3.45,圖3.46;表3.3)。其中,C11,C13兩個預警區地質災害點最多,分別為136起、121起。以C11預警區為例進行分析。

圖3.44 2006年8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點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5 2006年全國實況雨量站點、地質災害點與預警分區(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6 C11預警區內降雨站點與地質災害點

表3.3 地質災害預警區內災害點分布情況

(1)降雨量與地質災害關系

地質災害點選取C11區內的136個災害點,降雨量選取與災害點最近的降雨站點資料。定義選取兩個降雨參數:當日雨量,即災害發生當天的雨量(從前日20:00~當日20:00);前期累計雨量,即災害發生前一個降雨過程(中間無間斷降雨日)的雨量,分別繪制兩個降雨參數與災害點分布圖(圖3.47、圖3.48)。

圖3.47 C11區累計雨量與地質災害點分布

圖3.48 C11區當日雨量與地質災害點分布

區內出現3次強降雨(局地暴雨)引發的群發型災害,當日雨量分別達到50.6mm,142.3mm,217.8mm;前期雨量分別為0mm,68.85mm,211.15mm。將當日日雨量與前期雨量繪制在同一圖中,可以得到近似規律:不考慮前期雨量時,日雨量至少達到50mm;不考慮當日雨量,前期雨量至少達到120mm,則發生災害的可能性大(圖3.49)。

圖3.49 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大小判別

在圖中作斜線,該線以上(災害點佔92.2%)災害發生可能性大,該線以下(災害點佔7.8%)災害發生可能性小。

地質災害發生的近似公式為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當k≥0時,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當k<0時,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式中:Rsum為前期累計雨量,即災害發生前一個降雨過程(中間無間斷降雨日)的雨量累計;Rd為地質災害發生當天的雨量(從前日20:00—當日20:00)。

(2)降雨雨型與地質災害分析

引發地質災害的降雨雨型可以分為3種:一是連續降雨;二是局地暴雨;三是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選取C11預警區內3個雨量站點(典型的降雨雨型)進行分析(柱狀圖為逐日雨量,折線為災害發生情況)。

1)連續降雨型:57874號氣象站點(湖南常寧)7月8~28日的記錄可以看到斷續的3個連續降雨過程,每個降雨過程持續的時間不長(3~4d),雨量不大(小於50mm)。在雨量累計到一定量時,方能發生地質災害,即地質災害的發生一般主要是由前期累計雨量引發的,而不是由當日雨量引發的(圖3.50)。

圖3.50 連續降雨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2)局地暴雨型:57872號氣象站點(湖南衡陽)在6月15~19日時間段內,15,16兩日無降雨,17日出現局地暴雨(50.6mm),18,19日降水也較少,該雨型屬於局地暴雨型(圖3.51)。

圖3.51 局地暴雨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在6月17日局地暴雨引發了8起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在暴雨當日。這種雨型引發的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局地暴雨的當日當地,降雨預報難度大,准確率低,且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突發性強,也是地質災害預警工作中的難點。

3)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57972號氣象站點(湖南郴州)7月5~17日,記錄最小日雨量0.01mm,最大日雨量217.8mm。降雨雨型屬於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易引發群發型地質災害(圖3.52)。

圖3.52 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在前期連續的綿綿細雨中,斜坡岩土體含水量逐步增加,但由於每日雨量小,累計雨量不足,未引發地質災害;但在7月15~17日連續出現強降雨,災害大量出現,群集發生。降雨在7月16日達到頂峰,但災害的發生集中在7月15日。因為7月15日,災害大量發生,能量大量釋放,待到7月16日,更大降雨來臨時,災害發生次數反而減少。

可見,不同的降雨量值、不同的降雨雨型引發地質災害的規律有所不同。因此,在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中,不僅要關注不同地區引發地質災害具有不同的臨界雨量,也要重視降雨雨型在預報預警工作中的作用。

預警值班工作中,應先分析雨型,再計算雨量,即首先是分析判斷本次降雨的降雨雨型,分析其引發災害的規律(是主要受當日雨量影響,還是主要受前期累計雨量影響),然後再根據不同地區臨界雨量量值進行計算分析,從而判斷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3.5.3 地質災害野外考察———新疆伊犁地區黃土滑坡野外調查

3.5.3.1 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7.3」大型黃土滑坡

2006年7月3日凌晨3點左右,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N43°12ལ″,E81°29ཫ″)發生滑坡災害。長約260m,寬約400m,平均厚度約10m(圖3.53)。兩戶牧民受災,造成597隻羊死亡,無人員傷亡。

有記載以來,該處未發生過災害。但吾爾塔米斯溝整條溝內災害發生較多。

滑坡發生在溝谷南側陰坡,地貌類型屬於侵蝕構造中高山,黃土狀土壟崗地貌,海拔高度在2000m以上,地形坡度為30°~40°,坡腳坡度較陡,上部坡度較緩。水系發育,切割強烈,形成深溝峽谷,相對高差較大,但牧草豐美,是優良的夏季牧場。黃土覆蓋較厚,未見基岩裸露。滑坡體物質組成:主要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草皮,蓋度達80%~90%。引發滑坡的原因是連續兩日中到大雨,但缺乏氣象記錄。該處滑坡早就做有防災預案,也曾多次動員牧民搬遷避讓。在發災前幾日巡查時,曾在滑坡上部發現水坑,並提醒該戶牧民注意。當晚滑坡前狗扒門叫醒主人,及時撤離。

另外,在吾爾塔米斯溝沿途,黃土古滑坡群屢見不鮮。其中既可以見到古滑坡地貌,也可以見到剛剛發生的滑坡;同時可以見到正在孕育的潛在滑坡隱患點,裂縫清晰可見。堪稱是「黃土滑坡的博物館」,地質環境非常脆弱,若遇強降水,隨時可能發生滑坡。

圖3.53 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7.3」大型黃土滑坡全貌

3.5.3.2 鞏留縣典型地質災害

鞏留縣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莫合爾鄉和吉爾格朗鄉。

(1)莫合爾鄉阿拉爾村小闊勒薩依溝1990年3月23日滑坡

1990年3月23日早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莫合爾鄉阿拉爾村小闊勒薩依溝(N43°13བ.8″,E82°42Ə.2″)發生滑坡,滑坡高差約40m,寬約100m,平均厚度超過10m。黃土滑坡前緣向下游推出100m左右,部分沖過溝谷,將位於溝谷對面的房子埋掉,造成8人死亡,損失130隻羊、10匹馬、1間房。

地貌上屬於剝蝕堆積塊狀隆起山中的圓頂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對高度100~200m,受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蝕作用,形成山體矮小且脊線不明顯的渾圓山體。山坡較緩,原始地形坡度約28°,沖溝密布,山體表層覆蓋數米至十餘米厚的含礫黃土,植被發育。目前溝谷中仍有流水。河流溝谷方向約320°,滑坡主滑方向約40°。

黃土覆蓋較厚,未見基岩露頭。滑坡體物質主要為含礫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80%~90%。

滑坡的引發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同時也與河流溝谷的切蝕有關。該滑坡發生前有前兆,滑坡中部曾有一處泉水,在滑坡發生的前3日,泉水變渾,早晨也有人曾聽見異樣的聲音。

(2)大莫合爾溝2003年4月9日發生滑坡

2003年4月9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莫合爾鄉大莫合爾溝(E43°10཈″,N82°49ཉ.7″)發生滑坡。滑坡高差約124m,寬約30m,平均厚度5m左右。

黃土滑坡造成8人死亡,200多棵樹受損。滑坡發生時能量非常大,有些樹被連根拔起,也有些樹被打斷樹冠。地形地貌與小闊勒薩依溝相似,屬於剝蝕堆積塊狀隆起山中的圓頂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對高度100~200m,受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蝕作用,形成山體矮小且脊線不明顯的渾圓山體。原始地形坡度,滑坡上部約35°,下部較緩,約26°~27°。黃土覆蓋較厚,厚度不清,未見基岩露頭。滑坡體物質主要為含礫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發育類型主要為杉樹,蓋度達80%~90%。

引發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河流右岸出現裂縫,被列為隱患點,結果左岸在沒有任何隱患跡象的情況下發生滑坡。

(3)莫合爾鄉小莫合爾溝大規模滑坡隱患

該滑坡隱患位於縣城東南50km左右的莫合爾鄉阿熱勒村小莫合爾溝內(N43°13཰″,E82°42ཙ″),裂縫位於西岸斜坡近山頂處,於2000年5月開始發現,2003年裂縫開始逐步貫通,並逐步增多、增寬,兩年前裂縫僅有2條,現發展到5條,裂縫最寬處達0.5m,說明該隱患點仍然在變動。裂縫呈直線狀順山脊分布,走向330°,斜坡傾向60°。原有37戶已搬遷。斜坡高差300m,山體開裂地段兩側為凸起的山坡,出現裂縫的山坡凹進,山頂渾圓平緩,向坡下變陡,出現裂縫斜坡約25°,後又變陡到30°。

斜坡由新生代地層組成,斜坡下部為第三系(古、新近系)泥岩、砂岩,上部與中更新統半膠結砂礫石不整合接觸,頂部及坡面覆蓋中-上更新統黃土,黃土成分為粉質亞粘土。

3.5.3.3 新源縣典型地質災害

新源縣是伊犁地區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據介紹,近年來,新源縣每年發生的大小滑坡和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都在數十至數百起。絕大多數都是黃土滑坡和由黃土滑坡引起的泥石流。

(1)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古滑坡群

古滑坡群位於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為一黃土古滑坡群,位於恰布河南岸,從克桑-包然克勒延伸約20km。古滑坡主要位於山前的壟崗狀低山丘陵,坡度較為平緩約20°,歷史上多次發生滑坡。自2002年以來活動強烈,後緣逐步出現裂縫,並有逐步發展的趨勢。其威脅對象主要是優良的草場資源和零星分布居住的牧民(圖3.54)。

圖3.54 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古滑坡群

(2)恰布河牧業村東滑坡

2003年5月4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恰布河南岸牧業村(N43°19ཞ.8″,E83°20ཥ.1″)發生黃土滑坡。水平滑動1000多米,平均寬度約150m,厚度約5m。滑坡掩埋一處房屋,造成2人死亡、1人失蹤、毀房6間,掩埋牲畜201180頭。滑坡滑動時規模很大,並伴有地聲和氣壓。原始地形坡度約30°,現在坡度約20°。基岩為碎屑岩。滑坡體物質主要為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70%~80%(圖3.55)。引發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

圖3.55 恰布河牧業村東滑坡

(3)則克台溝上游滑坡、泥石流災害及堰塞湖

2002年3月,新疆新源縣則克台上游10.5km處左岸山體產生大面積滑坡,並引發產生泥石流。滑坡面積約66.15×104m2,產生的滑坡土方量約960×104m3,產生的泥石流順主溝向下游泄溜5.7km,在主溝內形成高8~15m,寬80~120m的堆積,主溝堆積量達718×104m3。滑坡體堰塞湖最大水深13m,面積為11.33×104m3,蓄水量90.4×104m3(圖3.56)。此次滑坡給則克台鎮造成了嚴重損失。

圖3.56 則克台滑坡全貌,前緣形成堰塞湖

地貌上屬於中低山區的陰坡,溝谷凹坡,黃土堆積很厚,風化嚴重,斜坡前緣受河水切割。地震烈度Ⅷ度。地層主要為黃土和黃土狀土覆蓋,未見基岩出露。主要為粉質亞砂土和粉質輕亞粘土,其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對滑坡形成十分有利。

滑坡體物質主要為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發育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80%~90%。引發滑坡的原因是連續降水。目前,滑坡體前形成的水庫水位已得到有效控制,上下游來、泄水量基本達到平衡。但是,滑坡體、泥石流堆積體仍然處於不穩定狀態,該隱患仍是新源縣重大地質災害隱患之一,直接威脅居住在下游地區20970人的生命和2.53億元財產安全。

7. 我要寫一篇 防範地質災害的工作方案 應該怎麼寫

x xx街道2008年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

當前汛期將至,為了切實做好2008年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貫徹落實我市召開的防汛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實際,特製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xxx街道地質災害以洪澇為主,由於轄區地勢低,基礎設施差,以至只要到汛期,雨量增多,上流水庫一放水,地勢較低的民房、廠房及倉庫等容易被淹。

二、地質災害情況

(一)重點防範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庫放水等活動。預測今年地質災害的重點主汛期是5月至7月。

(二)防治重點。根據轄區地質災害分布,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為火車站南頭沿河民房、廠房及倉庫。重點防災地段是工業南路101號至114號,省一建靠河邊平房地勢較低,較易被淹。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穩定性和危險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等因素,確保做好轄區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針對轄區基本情況,要認真貫徹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群策群防」的防禦工作方針,並嚴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防禦工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和監測預報網路,落實地質災害群策群防責任制,及時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值班表,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街道主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工作及發生地質災害後及時組織轉移群眾撤離工作。

(二)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充分利用公開欄、宣傳欄、科普畫廊等社區文化宣傳陣地,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以此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做好預警預報。汛前,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檢查,並落實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並充分發揮社區平安中心戶長和樓幢長的作用,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信息反饋、宣傳等工作。

2、落實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並制定和完善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作預案,使受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的每個居民了解災害隱患、撤離路線、防災避災措施等事項。

3、各社區要督促居民、基層單位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尤其是汛期加強監測頻率,密切觀察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並做好記錄。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向上級部門及領導報告,如情況緊急要立即報告,並迅速組織人員撤離。

4、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險情巡查,做好防範突發性地質災害工作,並做好值班記錄。對重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協調有關單位,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並採取有效的減災措施。

5、要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當天氣情況發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各有關單位、企業、地災監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並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

(四)嚴格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要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生後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協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和搶險救災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x x x街道辦事處

2007年4月15日

8.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8)汛期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9. 「7·」新疆阿克陶縣布倫口鄉國道線泥石流

1 引言

2013年7月27日18時30分,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阿克陶縣境內布倫口鄉國道314線1616km處(東經75°06′51″,北緯38°45′03″)因融雪性洪水引發小型泥石流災害,泥石流堆積體近2000m3,覆蓋路面25m,致使國道314線道路阻斷,190多輛車、500多人被困。

由於災害發生前已進行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相關部門做了相應的應急部署,因監測預警及時准確、應急救援行動迅速,避免了至少10人傷亡和多輛車輛可能受損的重大地質災害發生。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泥石流災害所在地位於阿克陶縣南部山區,河流切割強烈,沖溝發育,基岩風化剝蝕嚴重,鬆散堆積物豐富,植被只發育在河谷兩岸,山體表面植被稀少,山體坡度一般在35°以上,溝谷縱坡降在15°以上。山體基岩出露,溝谷中覆蓋有卵礫石、中細砂、粉細砂等。該地段地貌類型為典型的高山河谷地貌(圖1)。

(2)地層岩性。阿克陶縣地層新生界最為發育,古生界次之,前古生界偶有出露。泥石流發生區主要發育有志留—泥盆系(S—D)、泥盆系(D)和石炭系(C)等,岩性復雜,主要由砂岩、片岩、千枚岩、雲母片岩、大理岩灰岩、砂岩、泥岩、礫岩、頁岩、泥岩等組成。

(3)氣象水文。災害發生地位於東帕米爾高原,屬高山寒冷型氣候,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僅有暖寒兩季之別,海拔多在3000m以上,寒冷多雪,氣溫常年在0℃以下。山區積雪面積790km2,冰川面積600km2。常年積雪,冰川融化形成眾多河流、湖泊,並有眾多泉水溢出,因此地表水較為豐富。泥石流災害所在蓋孜河水系是阿克陶縣第一大水系,發源於公格爾—慕士塔格冰川西南坡,薩雷闊勒嶺北坡,支流多,流量大,流程長,流域面積9560km2,年徑流量達9.85億m3

圖3 泥石流發生地段為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中重點防治地段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災害發生前,阿克陶縣國土資源局及時通知各鄉鎮(場)政府負責人、各礦山企業負責人及國土資源所幹部,做好地質災害防災、避災各項准備工作;加強群測群防巡查監測工作,提醒受威脅對象注意洪水和泥石流的防範工作。災害發生後,奧依塔克交警中隊交通警察和國土資源幹部及布倫口鄉政府幹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安扶被困群眾、調動車輛、清理泥沙、疏通道路,疏導被困車輛,使得被困車輛及被困人員及時安全通過災害點。

5 經驗與啟示

從此次克州阿克陶縣境內布倫口鄉國道314線1616km處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成功避讓案例來看,及時的預報和布置落實防災工作是關鍵。

(1)特殊天氣重視預警預報工作。此次成功避險的關鍵是國土和氣象部門長期定期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克州、阿克陶縣氣象、國土等部門提前根據天氣條件預判地質災害的發生,並召開了專題會商會,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

(2)防災避險重在落實。會商會議後,各單位工作組織到位,及時發布預警信息,認真落實防災措施。阿克陶縣國土資源局及時通知各單位,各基層國土所、邊防檢查站等部門積極配合,交警、路政等部門及時處置疏導交通等有效措施,最終保證了此次避險成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過往車輛和人員的生命財產損失。這次泥石流災害的成功避讓,不僅提高了當地相關部門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也增強了過往車輛人員和農牧民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變能力、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措施得力,處理恰當,早預報,早預防,成功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群眾生命財產損失是完全可能的。

10. 「十有縣」建設驗收要求

(1)有組織領導機構

1)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成立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2)有專門的辦事機構和辦公場所。

3)每年度地質災害防災工作責任書(縣與各鄉鎮簽訂、鄉鎮與各村簽訂)。

(2)有「一規劃兩方(預)案」

1)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2)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3)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4)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礦山地質災害搶險救災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視情況定)。

5)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旅遊景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通知(縣政府文件,視情況定)。

6)縣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縣國土資源局編制)。

(3)有穩定的經費渠道

1)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經費預算、可研設計文件、竣工驗收報告。

2)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資金申請、應急費用財務明細表。

3)撥付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監測經費的簽名。

4)縣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戶搬遷工作的通知》(縣、鄉鎮政府文件)。

5)縣國土資源局關於因地質災害需整體搬遷安置用地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文件)。

(4)有落實到人的監測體系

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人通訊錄(專人值班並24小時電話暢通)。

2)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監測記錄(多年記錄)。

3)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單位蓋章)。

4)防災避險明白卡(受威脅居民簽字)。

(5)有國土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聯絡員

1)鄉鎮及國土資源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名單。

2)鄉鎮地質災害隱患台賬。

3)鄉鎮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4)鄉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表。

(6)有排查巡查報告決策等制度

1)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和防治工作的通知》(縣政府文件)。

2)縣國土資源局《關於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檢查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文件)。

3)縣國土資源局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期間值班安排表(4月—9月)。

4)地質災害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災情速報制度。

5)地質災害隱患防治督導書。

6)有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復查等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7)有宣傳畫警示牌

1)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警示牌、貼有宣傳畫。

2)地災隱患點所標示的轉移路線。

3)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配備喇叭、銅鑼等預警設備。

4)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演練。

5)在「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和「全國防災減災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圖冊、照片等。

6)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

(8)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

1)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值班人員和辦公場所。

2)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產品。

(9)有報警簡易器材

1)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簡易監測儀器。

2)監測人員配備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

(10)有對相關人員的培訓

1)縣、鄉(鎮)國土資源幹部工作的專業培訓。

2)培訓教材和舉辦培訓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