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鄉地質災害

鄉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2 20:16:39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今年災情及我部防範工作情況

今年,我國氣候極端異常,部分地區前旱後雨,瞬時暴雨,持續強降雨,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群發。1至6月,全國發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8.61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32.3%、177.8%和190%。

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為我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年初開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檢查、早落實,採取多種手段嚴防嚴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後8次召開全國和重要地區的汛期防範工作會議,多次發文和聯合相關部門發文,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二是檢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領導帶隊、相關部門參加的工作組檢查指導。三是強化應急,派出88名專家長期駐守18個重點省(區、市),指導排查、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等。多次啟動應急響應,在玉樹地震和關嶺滑坡等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組織開展隱患排查,協助和指導防範次生災害。四是重點防範,把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作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專家協助四川、青海、重慶、湖北四省(市)開展排查和巡查,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人口密集地區、交通幹道和重要工程周邊災害點再排查。五是聯控聯防,加強與氣象、水利、鐵路、交通運輸、教育等部門的協作配合,發揮部門優勢,落實防災責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過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防範取得了顯著成效。轉移受威脅群眾20多萬,成功避讓477起,避免人員傷亡14839人。僅6月一個月,全國共成功預報320起,避免人員傷亡11014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38億元,為歷年來單月最多。與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增長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同比大幅減少。

重點地區防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預報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質災害。三峽庫區已連續7年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汶川地震災區2年多來,雖然地質災害多發頻發,但災民安置點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實現了主汛期地質災害無重大群死群傷的目標。玉樹地震災區隱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隱患均被嚴密監控或應急排危除險。

二、以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問題

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地質環境隊伍(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隊)作為地勘隊伍的組成部分連同地勘費一並下放地方。地質災害作為地質環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機構改革之後的10年來逐步成為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三定規定我部的職能是組織、協調、指導、監督。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歷了調查、普查、工程治理從無到有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三峽庫區、地震災區為重點的,少數隱患點實施專業隊伍監測,絕大多數採取群測群防監測,逐步開始重大隱患點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區縣地質災害調查基礎上形成了群測群防體系

從2003年至2008年,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部署完成了1640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於此項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測群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現在全國24萬處隱患點均已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有10萬群測群防員。實踐證明群測群防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創舉,是在現行條件下最為有效的監測體系,創造了無數的奇跡,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個縣的調查評價程度很低,每個縣只安排20萬元經費,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觀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後小開小裂小縫,但對較遠距離的、具有隱蔽性的、比較復雜的地質災害隱患還沒有查清楚。群測群防體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職,缺少必要的經濟待遇和設施配備。原因是地質災害多數分布在山區,大多數都是貧困縣,縣鄉政府在財政上都比較困難。

2、組建了部級和省級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機構

目前全國已形成了由1個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院、32個省級監測總站、233個市級監測分站和166個縣級監測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三峽庫區滑坡崩塌專業監測網。在典型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示範工作。

問題是全國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太少,越到基層越少,絕大多數縣一個專職人員也沒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處有700多人從事地質災害管理,我們全國都算上專職管理人員也不到他們的一半。市、縣級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建立的還很不普遍,絕大多數市、縣沒有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現有的機構也還存在著人員少,技術人員更少的問題。經費普遍沒有保障,少數機構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多數是自收自支,與其公益性服務機構性質很不相宜。

3、法規規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強

國務院於2003年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頒布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國務院先後發布《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各省(區、市)和大部分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均發布實施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年我部印發了《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建立了部省兩級應急專家隊伍。2009年,在全國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 「十有縣」 (有組織、有規劃、有經費、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建設,已建成321個。在全國推進地質災害防治行政管理、事業支撐、應急處置、專家咨詢、中介服務「五條線」建設,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來,在全國先後開展「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縣、鄉、村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培訓基層幹部、監測人員和群眾、學生300多萬人。2010年,正在在全國開展針對基層國土所和群測群防員的地質災害防治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宣傳培訓活動,培訓10萬人。

4、各相關部門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強

從2003年起,我部與氣象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截至2009年,國家、30個省(區、市)、223個市、1035個縣開展了這項工作。今年我部與氣象局又共同研究進一步提高預警預報的精度,聯合發文要求所有市、縣都要開展這項工作。我部與建設、交通、鐵道等部門聯控聯防,相關部門對建設工程區、交通幹道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強。今年我部與交通部、鐵道部聯合發文,就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共同部署, 2次邀請10多個部委聯合召開視頻會議,共同開展汛期檢查,取得較好效果。

三、今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強的工作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已經是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人民群眾充滿期盼的大事。我們一方面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精神,加強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一方面積極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1、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

為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加大基礎工作力度。全國應開展全面的地質災害調查,重點地區(300萬平方公里)詳查工作應加快進度,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應做到普查,排查工作應納入基礎工作由專業隊伍承擔,並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員集中區附近2000米范圍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都需要監測,各地的監測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特點有所側重。監測機構承接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成果,可以根據成果、根據群測群防員分布,劃定每個群測群防員的監測區域、監測隱患點、巡查路線等,使地調成果發揮作用。

3、以村支部書記、村長、村民小組長為主加強群測群防員隊伍

實踐證明村支部書記、村長和村民小組長擔當群測群防員是最合適人選,他們了解當地情況、熟悉村民、富有責任心。他們當群測群防員遇有災情險情最方便報告鄉鎮政府,立即就能使基層政府直接組織搶險救災。應該給這支群測群防員隊伍統一的經濟待遇,應由中央財政承擔他們的補助經費,這樣就能把群測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現階段最高水平。

4、國家級和市、縣級地災防治指揮協調能力建設是當前應該加強的兩個重要環節

地質災害現在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自然災害,今年暴雨導致人員傷亡90%屬於地質災害。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我部作為辦公室單位,組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中心。

地質災害防治關鍵在基層,而我們基層最為薄弱。要加強市、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形成中央出資由專業的地勘單位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由市、縣兩級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承接,群測群防員使用,發現災情險情報告市縣、鄉政府應急處置的防災體系。

5、進一步加大重大地質災害治理資金投入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負責特大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現在用於面上的治理資金中央每年出資僅9個億,與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個億治理進度會大大加快。三峽庫區、地震災區之所以防災工作做得好,與國家投入力度大是直接相關的。現在有些省級政府也出一些資金,但不普遍,也沒有形成制度。各省都應該每年有專項納入財政預算。市、縣兩級的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工作經費也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㈡ 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

一、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

為了有效指導調查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版照區內鄉鎮分別統計了不同權易發區內村莊的分布情況。表6-8比較清楚地反映了村莊所在地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對應關系。地處易發區的鄉鎮與村莊尤其要重視、加強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表6-8 寶塔區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說明表

續表

續表

二、鄉鎮及城區地質災害危險區

調查區地質災害高危險區域所佔比例最高的為河庄坪鎮、姚店鎮、萬花鄉,高危險程度區域面積比例分別在70%以上,其次是青化砭鎮、棗園鎮、橋兒溝鎮,分別達到了50%以上。為了保證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需要對上面的幾個鄉鎮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高危險程度區域最小的鄉鎮分別是麻洞川鄉、南泥灣鎮、松樹林鄉、臨鎮和官莊鄉,基本無高危險區域(表6-9)。

表6-9 各鄉鎮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統計表

續表

表6-10 城區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統計表

對寶塔區城區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等級區劃圖加以統計(表6-10)。該表說明,城區高危險程度等級區域所佔比例也比較大,達到30%以上。大部分地區處於地質災害中危險區。因此,需要在寶塔區城區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

㈢ 如何考核鄉鎮礦產資源管理和地質災害

鄉鎮地來質災害防治目標管理考核源評分細則(總分1分)
1、未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未有應急搶險隊伍扣0.1分;未與各村 (居委會)簽定了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扣0.1分
2、未編制和落實本鄉鎮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或《突發性地質災 害應急預案》扣0.1分
3、未建立地質災害隱患點台賬或未編制和落實省、市、縣級重點地質災 害隱患點《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扣0.2分 考核情 況記錄 評分 地質災害 防治 (1 分)
4、未制定了地質災害汛期值班制度,未公布地質災害值班報警電話,未 進行值班人員安排,未按時上報地質災害災情;每被縣里通報一次值班 不到位扣0.2分
5、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未設立了警示牌;未落實了汛前和汛期的巡查、 監測工作及緊急避災疏散措施扣0.1分
6、因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力而造成的人員傷亡的每一起扣0.2分,並實 行一票否決

㈣ 滿月鄉的地質災害防治

滿月鄉投資250萬元整治雙坪6社牛麻梁岩崩、原天水5社地質滑坡、原川珠4社地質回滑坡、雙坪答2社等12處地質災害,解決50戶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直接威脅、27戶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間接威脅。加強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了群測群防監測網路,走出了一條「專群結合、群防群測」的新路子。十多年來我市未因汛期地質災害發生過重大人員傷亡事故。 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時期。今年滿月鄉已發放防災明白卡105份,避災明白卡335份。滿月鄉還在汛期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同時啟動四級監測網路,保證信息暢通、人員設備到位、後勤保障到位以及搶險救災及時到位。

㈤ 夷陵區分鄉鎮發生大型地質災害滑坡

宜昌市夷陵區分鄉鎮天坑村土地徵收一畝多少錢?
可以參照現行的《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屬第四十七條,標準是有規定的。
不過,在法律的規定下,近些年征地補償金額一般為:
一、土地徵收補償標准
1、 徵收耕地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3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萬元。
2、 徵收基本農田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8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6萬元。
3、徵收林地及其他農用地平均每畝補償13.8萬元。
4、徵收工礦建設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體建設用地平均每畝補償13.6萬元。
5、徵收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荒溝和未利用地平均每畝補償2.1萬元。

㈥ 我鄉沒有成建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說明

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實施方案

根據山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印發農民安居工程「一啟動三加快」工作方案的通知》(晉農居發〔2014〕4號)和《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做好2015年度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的通知》(晉國土資發〔2014〕254號)、《山西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的通知》(晉國土資辦發〔2015〕36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晉中市委、市政府《關於印發晉中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方案(2014—2020年》(市發〔2014〕10號)為指導,以減輕地質災害隱患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為目標,堅持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相統籌,與產業開發相統籌,與基礎設施建設相統籌,與環境整治、生態恢復相統籌,與提升公共服務相統籌,通過實施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百姓宜居宜業,社會和諧穩定。

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與改善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新型城鎮化建設、當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等統籌考慮,從地質災害威脅嚴重、危險性大的鄉村入手,把保護當地百姓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區分輕重緩急,開展搬遷工作。

堅持因地制宜,尊重差異。地質災害治理搬遷要根據當地鄉村的實際,把群眾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作為搬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本著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能生活」原則,防止簡單化,不搞一刀切,完成今年全市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

堅持自願搬遷,尊重民意。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作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了解和照顧群眾的利益和訴求,尊重群眾意願,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要搬農民想搬的,建農民急需的,能在本村搬遷的不出村,能並入中心村的不建新村,能進新村和小城鎮的不進城市,確保在自願的基礎上實現搬遷。對居住在高危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生命財產時刻面臨嚴重威脅的住戶,先行動員搬遷,十分危險經動員未果的可以強制搬遷。

三、具體任務

2015年度全市農村地質災害治理搬遷任務327戶。分縣(區、市)具體任務為榆次區10戶、太谷縣29戶、祁縣27戶、平遙縣36、介休市12戶、靈石縣41戶、壽陽縣38戶、昔陽縣31戶、左權縣34戶、榆社69戶。

㈦ 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一、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律

區內地質災害分布規律嚴格受自然地質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制約,地質災害在空間上有相對集中和條帶狀展布的分布規律。具體表現為:

(一)沿河流兩側呈條帶狀集中

據調查資料統計,有310處滑坡、崩塌和不穩定斜坡集中分布在河谷的兩側。其中,延河和汾川河老年期河谷發育滑坡25處,南川河、杜甫川河、西川河、蟠龍川河、牡丹川河、豐富川河等壯年期河谷發育滑坡264處,崩塌11處,不穩定斜坡10處(表3-34)。

表3-34 河流兩岸發育的地質災害點統計表

區內滑坡、崩塌均分布在河流兩岸或溝谷兩側,其分布密度和致災作用則與河流及溝谷的發育期有關。一般在溝谷形成早期,以垂直侵蝕作用為主,溝谷兩側崩塌、滑塌頻發。但是,由於早期溝谷內人煙稀少,也無重要工程和基礎設施,一般不致災,屬自然地質現象,多數規模較小。壯年期河流進入以側蝕為主的階段,風化、卸載作用強烈,處於河流侵蝕岸的斜坡易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老年期即成型河谷階段,如延河兩岸,自然條件下坡體總體較穩定,在風化和卸載作用下,多形成剝落和局部不穩定。但是,成型河谷區地形平坦開闊,人口、重要工程和基礎設施密集,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最為嚴重。

(二)在直線型和凸型邊坡地段相對集中

凸型和直線型坡易產生滑坡災害。調查的崩塌中,階梯型坡佔8.2%,凹型坡佔12.2%,凸型坡佔24.5%,直線型坡佔55.1%。在不穩定斜坡中,階梯型坡佔38.8%,直線型坡佔51%,凹型坡佔2%,凸型坡佔2%。直線型坡產生崩塌和不穩定斜坡的幾率明顯較高。

坡體岩土體結構不同,發生滑坡的數量不同。土質階梯型坡發生滑坡的數量占總滑坡數量的6.3%,凸型坡佔38.1%,凹型坡佔7.9%,直線型坡佔47.7%;岩土復合型坡發生滑坡的數量占總滑坡數量的5.8%,凸型坡佔35.9%,凹型坡佔4.9%,直線坡型佔53.4%。

滑坡主要發生於直線型和凸型坡;土質坡滑坡的發生數量均略高於岩土復合坡。

(三)滑坡在1000~1300m高程范圍內相對集中

滑坡後緣高程跨度較大,在940~1420m之間均有分布,但90%以上的滑坡在1000~1300m之間,跨度達300m。不同規模類型滑坡後緣高度有所差異,大中型滑坡50%以上後緣高度分布在1060~1180m之間,跨度120m;而小型滑坡50%以上後緣高度分布較低,在1060~1120m之間,跨度60m。隨著滑坡規模的減小,滑坡後緣頂部高程呈現降低的趨勢(表3-35)。

表3-35 滑坡後緣高程統計表

據對11處崩塌資料統計,崩塌坡頂高程為1050~1235m,相對高度8~50m。崩塌的發生高度與所處地貌部位有關,只要有陡坡存在就有發生崩塌的可能性,其分布與高程關系不明顯。

(四)在北部植被條件差的部位集中

延河流域多屬稀疏退化草場,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在北部植被條件差的部位相對集中。汾川河流域(南部5個鄉鎮)森林植被較好,覆蓋率達60%以上,水土流失強度低,坡體相對穩定,地質災害少。本次調查僅發現滑坡1處,不穩定斜坡2處。

(五)在易滑或易崩地層岩性組合部位相對集中

區內易滑地層或軟弱結構面主要為第四紀古土壤層、新近紀紅粘土層、三疊紀基岩頂面,以及基岩中的泥岩層面;易崩地層為第四紀黃土和三疊紀基岩。

就黃土滑坡而言,10.2%屬於沿傾斜的古土壤滑動;76.8%屬於上部切穿黃土,下部沿三疊紀基岩頂面滑動;僅有1.4%屬於上部切穿黃土,下部沿新近紀紅粘土層滑動。此外,黃土層內錯動佔11.6%。滑坡在傾斜古土壤,以及上部黃土、下部三疊紀基岩出露的岩性組合部位集中分布。新近紀紅粘土層以及基岩中的泥岩層均可以形成軟弱結構面,但是,新近紀紅粘土層在調查區分布范圍十分有限,而且,分布的位置一般都很低,所以,區內雖存在沿新近紀紅粘土層滑動的滑坡,但數量有限;而基岩中的泥岩層雖強度較低,但相對黃土層卻要高得多,所以,區內缺乏切斷基岩沿基岩中泥岩層滑動的滑坡。

黃土垂直節理發育,在高陡邊坡部位,卸荷裂隙和風化裂隙更甚,故在黃土高陡邊坡地段,黃土崩塌密集。三疊紀基岩屬砂泥岩互層,在高陡邊坡地段,由於差異性風化,致使泥岩風化縮進,砂岩地層懸空,裂隙發育並開啟,崩塌高度集中。

(六)在陰坡相對集中

滑坡在各個坡向均有發生,但是0°~45°和315°~360°的坡向屬於滑坡發生的優勢坡向,尤其是在北東方向的陰坡滑坡發育相對集中,形成了溝谷兩側滑坡分布的不對稱性。

二、地質災害時間分布規律

在時間域上,地質災害也呈現出集中分布的規律。主要表現為:在地質歷史時期,滑坡、崩塌在晚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期相對集中;在人類歷史時期,滑坡、崩塌在人類活動強烈時期相對集中;在一年之內,滑坡、崩塌在雨季相對集中。

(一)在晚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期相對集中

在本次調查的293處滑坡中,發生於全新世以前的古滑坡為45處,占實際調查滑坡點總數的15.4%;發生於全新世以來,而現今整體基本穩定的老滑坡211處,佔72.0%;近年來發生或目前仍有活動跡象的新滑坡共37處(含新近發生的新滑坡13處,古、老滑坡復活24處),占總數的12.6%。

新生代以來,陝北黃土高原區構造運動總體表現為以上升為主的振盪性升降運動。自更新世初期黃土開始堆積,就伴隨著侵蝕,但堆積速度遠遠大於侵蝕速度。黃土堆積晚期,隨著晚更新世、全新世黃土高原的整體隆升,尤其是黃河的貫通,使延河、汾川河及其各支流的侵蝕切割作用增強,侵蝕速度與遠遠大於黃土堆積速度,水土流失嚴重,溝谷、河流的下切與側蝕作用十分強烈,滑坡、崩塌頻發。目前看到的滑坡絕大部分就是這一時期形成的,表現為在地質歷史時期滑坡、崩塌在晚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期相對集中。

(二)在現代人類活動強烈的時期相對集中

本次調查2000~2004年新近發生的滑坡、崩塌都是由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表現出在人類歷史時期,滑坡、崩塌在人類活動強烈的時期相對集中。主要是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破壞了斜坡的結構,使原斜坡應力發生變化,導致斜坡失穩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區內新近發生的13處滑坡中有10處與削坡建窯建房有關,2處與公路鐵路建設有關,1處由水利工程引發。16處崩塌災害點,有9處是與建窯建房削坡過陡有關,7處與鄉鎮級公路建設斬坡有關。

(三)在雨季相對集中

調查區2000~2004年發生的13次新滑坡和16次崩塌,其發生頻次均與同期的月平均降水量呈良好的正相關關系(圖3-18)。可見,集中降雨是本區滑坡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在年內,滑坡,崩塌發生時間在6~9月份的雨季相對集中。

圖3-18 降雨量與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關系柱狀圖

1—滑坡;2—崩塌;3—月降雨量

㈧  中國地質災害主要成災特點

地質災害是自然災害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它與乾旱、洪水、台風、風暴潮、地震等自然災害相比,雖然具有許多共同之處,但由於形成條件、活動過程、破壞方式等的不同,使之具有獨特的成災特點。認識這些特點,對於分析地質災害災情構成,進行災情評估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質災害數量特別多,但單點災害的危害范圍都比較小,因此是屬於漫布的「星點狀」災害

如前所述,經調查確認,我國大陸發生過活動或具有明顯潛在活動危險的各種地質災害體數以萬計,如果加上那些發育在人口比較稀少的偏僻邊遠地區的地質災害體,則可能達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處。

這些災害雖然並非每年全都活動,但它們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每年至少有幾千或上萬處活動,其中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比較嚴重破壞的達幾百處到上千處。同其它自然災害相比,地質災害的數量佔有優勢。

雖然地質災害的數量多,但其影響的范圍和成災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在眾多種類的地質災害中,只有地面沉降等少數環境型災害的影響面積可達幾百平方公里以上,其它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規模都比較小。據一些地區調查結果,最大規模的崩塌、滑坡體體積為幾千萬立方米。它們的破壞范圍一般在1km2以下,最大不超過10km2。一般泥石流主溝長度為幾公里到十幾公里,泥石流總量為幾萬到幾十萬立方米,除大規模群發性泥石流外,一般破壞范圍不超過幾十平方公里。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災害分布的局限性更大,其破壞范圍一般在1km2以下。從成災的行政范圍看,一般單點災害僅危害幾個村鎮,一般群發性災害危害十幾個鄉鎮,大規模群發性災害危害幾個縣(市)。這與其它自然災害相比,成災范圍要小得多。特別是洪澇、乾旱、台風等災害,一般危害范圍達幾個縣(市),大規模災害危害范圍達幾個省或十幾個省,更是地質災害難以對比的。

基於這一成災特點,在進行災情評估時,深入分析災害活動的危險性,根據災害規模確定危害區是十分重要的。具體途徑是:在對單一的或局部的地質災害災情進行點評估時,在確定災害危害區後,就可以比較准確地調查統計受災體數量和受災體價值,進而核算期望損失;在對一個地區或區域地質災害災情進行面評估或區域評估時,採用抽樣調查方法,根據評估區災害點數量、單點平均危害范圍、平均受災體價值密度以及災害平均活動概率等參數,就可核算地區地質災害的年均期望損失。

二、在一定條件下,某些地質災害與其它自然災害同時或連續發生,形成破壞比較嚴重的災害群或災害鏈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災害的這一特徵表現得最為突出。這幾種災害的誘發因素主要是地震和暴雨,因此在強烈的地震或暴雨的同時,常常引發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縫災害。例如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7.3級、7.4級地震誘發的大規模滑坡活動,造成了2萬人傷亡,毀壞房屋9間,耕地12000多畝、森林5000多畝。1988年11月6日雲南瀾滄-耿馬7.6級地震導致嚴重的地裂縫、崩塌、滑坡等災害,在極震區出現長達幾十公里,寬幾厘米到幾米的地裂縫和大量的崩塌、滑坡體,因此4.8萬公頃農田和上千畝森林以及大量水利工程被毀壞,175個村莊、5032戶居民因受危岩、滑坡的嚴重威脅而被迫搬遷。1976年7月23日,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地區因暴雨促使23條溝谷暴發泥石流,造成104人死亡、20491畝耕地和3574間房屋被沖毀。

地質災害除了受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控制,與之相聯發生外,不同的地質災害也有時因具有密切的成生聯系而相聯發生。其中比較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在泥石流溝谷流域內,通常還發育有大量的崩塌(危岩)體、滑坡體,暴雨後首先發生嚴重的崩塌、滑坡活動,而後由此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融入洪流,轉化成泥石流災害。這種類型的災害,在我國西南的川、滇等地區非常普遍。本項目中作為典型實例的四川省漢源縣、重慶市北碚區醪糟坪滑坡-泥石流災害都是這種類型的災害。

在災情評估時注意地質災害的這一特徵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首先關繫到災情的界定。例如,我國大部分泥石流災害是由暴雨洪水造成的,所以其活動過程常常和山區洪水同步發生,在絕大多數災情報告中,對洪水災害和泥石流災害沒有界定區分,籠統歸於泥石流災害;甚至還有的把只含有少量泥砂碎屑固體物質,但尚沒有達到泥石流標準的洪水災害也作為泥石流災害。這些偏差,顯然擴大了泥石流災害的災情。此外,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析某種地質災害危險性的時候,需要充分分析某一災害在災害鏈中的位置,這對於確定災害的發生概率及規模是十分必要的。

三、地質災害分布廣泛,但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發育水平和成災規模不同

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從全國范圍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向沿海,地質災害不斷趨於嚴重。這種變化把中國陸地分成特點顯著不同的兩大地質災害區域,大致以長白山、燕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一帶為界,其西北部區域地質災害輕微,東南部區域地質災害嚴重。

我國西北部地區主要由高山、高原和一些大型內陸盆地組成,氣候寒冷乾燥,人類活動微弱。該地區主要地質災害為土地沙漠化、凍融等。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發育種類單一,加上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低,所以破壞程度低。

東南部地區主要由沿海平原、低山丘陵及其與西北部高山、高原過渡的山地組成。區域的氣候冷暖和降水豐枯變化劇烈,歷史時期和近年來人類活動也相對頻繁而強烈,大部分地區發育有三種以上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與此同時,該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和大型企業及骨幹工程密布,所以地質災害破壞強烈。受地質自然條件的影響,該區內地質災害亦有一定的地區性差異。地質災害特別嚴重的地區除分布在台灣島外,還集中分布在黃淮海平原、黃土高原和川滇山地地區,斜貫中國東南區域,成為中國大陸內地質災害發育種類最多,發生頻度最高,危害最嚴重的地區。

這一特點通過中國區域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與區劃,得到明顯反映。

四、地質災害時間分布具有不規則的周期性和不斷嚴重化趨向

地質災害的時間分布亦很不均勻,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時間變化特點不一。

我國崩滑流災害具有比較明顯的周期性變化特點。45年來,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後的4個周期性變化過程。每個周期延續時間為11~13a。前3個周期的災害峰值分別出現在1957~1958年、1971~1972年、1981年。其它類型地質災害的周期性變化不突出。

除一些災害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外,大部分地質災害十分突出的共同特點是在不同形式的反復消長變化中不斷發展而日趨嚴重。其具體表現就是災害發生的頻次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

崩滑流災害雖然發生周期性消長,但各周期並不是等強度的交替,而是以一波高於一波的逐期高漲的形式不斷發展。在以10a為單位的不同時段中,自50年代到80年代,其發生頻次以3.3~4.8的速率呈階梯狀增加。地面沉降災害的日益嚴重化趨向更加突出。在中國地面沉降發展歷史中,50年代屬於初始階段,60年代屬於發展階段,70年代以後進入急劇發展階段。全國約70個地面沉降城市中,有80%是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也是在70年代以後在我國迅速發展,並成為影響廣泛的重要地質災害;在此之前雖然也有發生,但多屬於局部性活動,並沒有形成嚴重危害。濱海地區的海水入侵也是在70年代以後才迅速發展成災的。

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原因除自然條件影響外,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等活動迅速發展,對地質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所造成的。

根據地質災害的這一特點,在進行預測評估時,需要將歷史分析與趨勢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得出可靠結論。

五、中國地質災害具有比較嚴重的潛在危險性

今後時期,盡管一些局部地區的地質災害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就全國范圍的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看,將繼續延襲幾十年來的發展勢頭,進一步趨於廣泛化和嚴重化。這種形勢是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進一步變化所決定的。從地質自然條件看,國內外許多科學家從不同角度預測了未來全球環境的發展趨勢。大部分專家認為,在今後一個時期,地球以至更大系統的天體運動有可能進入一個更加復雜的變異階段。在這種形勢下,地殼運動可能更加活躍,全球氣候可能出現更加強烈的異常,因此人類面臨著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嚴重挑戰。從我國社會經濟條件看,今後一個時期,人口將進一步增長,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劇,更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不僅在沿海地區繼續進行,而且將逐步向中、西部地區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部分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均將不斷提高,從而使我國地質災害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

根據控制我國地質災害發展的各方面條件分析,未來幾十年內,在全國性地質災害普遍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地區有可能急劇發展。這些地質災害急劇發展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川滇山地以及海南和閩粵沿海的部分地區,其次在天山、青藏高原的局部地區。目前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比較嚴重,但由於人口和經濟密度較低,所以造成的危害尚不十分突出,今後一旦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就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威脅。

根據地質災害的這一特點,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就是既要深入認識歷史災害過程,又要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的潛在危險。

六、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地質災害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種地質災害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災害之間以及地質災害與其它多種相關因素之間密切相聯,構成復雜的地質災害系統。這個由多方面變數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相對完整的獨立性。從更廣闊領域看,它是自然災害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地質災害系統的內部組成看,其主體系列由各種地質災害組成;相關系列由有關的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組成。所有這些內容組成地質災害系統內部的不同子系統或不同層次。

社會經濟條件之所以是地質災害系統中的重要內容,是由於社會經濟條件與地質災害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作用機制:一方面人類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地質環境演化和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地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綜觀中國幾十年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其范圍、頻度、強度和破壞程度等與我國人口和經濟發展具有大致同步消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幾十年來中國地質災害的發展史,實質上是地質自然歷史與社會經濟歷史的綜合反映。未來時期,隨著各項事業的發展,社會經濟條件與地質災害的相互影響還將進一步加強,因此社會經濟條件在地質災害系統中的地位將會顯得更加重要。

基於這一特點,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應充分考慮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對災情的影響。具體而言,在分析地質災害活動危險性時,要研究人類資源開發、工程建設和防災活動的作用;在分析地質災害的破壞效應和損失程度時,要研究受災體價值密度和不同受災體對災害的抗禦能力;在地質災害防治分析時,要研究地區防治能力和可能效益。

㈨ 地質災害類型及劃分

靈台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溝壑縱橫,梁峁相間,川塬山丘交錯,地形切割強烈,表層覆蓋著厚度巨大的第四紀黃土層,黃土本身具有軟弱性及濕陷性,加上黃土特有的垂直節理裂隙發育的特性,為地質災害的發育創造了有利條件。獨特的地形地貌條件,復雜的地質環境條件,決定了該地區是地質災害比較嚴重的地區。黃土層下面為白堊系涇川組基岩,岩性主要為砂質泥岩、泥質砂岩或者兩者互層,風化十分嚴重,局部節理裂隙相當發育,岩石強度較低,穩定性較差。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是軟弱易滑帶,控制了滑坡災害的形成。

靈台縣主要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穩定斜坡等,多發生在人口密集和人類社會、經濟、工程活動集中的鄉鎮,對居民區、公路、水庫、學校等構成了威脅,直接影響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

本次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遙感解譯340個點,野外核實306個點,占解譯總數的90%。全縣實地調查滑坡285處、崩塌29處、泥石流9處、不穩定斜坡73處,合計396處(圖3-1)。其中災害點和災害隱患點滑坡1兩處、崩塌20處、泥石流4處、不穩定斜坡73處,合計109處(表3-1)。

表3-1 靈台縣地質災害及不良地質現象調查點統計表

圖3-10 不穩定斜坡災害穩定性比例餅圖

圖3-11 不穩定斜坡災害誘發因素比例餅圖

(四)泥石流

縣域內泥石流不發育,僅在中台鎮坷台村坷台組澗子溝、城關村西溝、城關村東溝、獨店鄉白峪村多家莊組閑子溝發育共計4處泥石流災害點。其共同特徵是溝源上部有較厚的黃土覆蓋,黃土節理裂隙發育,表層風化嚴重,物源比較充足;泥石流溝侵蝕強烈,沖刷深度較大,侵蝕溝在各種外力作用下,產生嚴重的垮塌、坍方,以及水流片蝕、溶蝕作用等產生的鬆散物質堵於溝槽,遇到暴雨洪水便可能形成泥石流。這類小型溝谷的集水面積小,溝源近,流程短,可供給泥石流的物質和水量都有限,規模不大。

泥石流類型,按照物質組成劃分4條為泥流;按照流體性質劃分1條為粘性泥石流3條為稀性泥石流;按照發育階段劃分4條為旺盛期泥石流;按照規模劃分1條為小型泥石流3條為中型泥石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