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等的工程地質條件
Ⅰ 青藏鐵路的設計和施工過程
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條件、地質條件極其復雜,修建鐵路面臨諸多全新的技術難題,因而制定施工組織方案亦是新的課題。我集團公司承建的第5標段北起昆侖山北麓的西大灘,南至不凍泉,全長47.91 km.在該段施工組織方案制定時,面臨兩大技術難題:一是線路經過地段均為高海拔地帶,海拔高程大於4500 m的地段有近40 km,最高為昆侖山埡口4776 m.低含氧、低氣溫、低氣壓及大風速、強輻射、強雷暴的惡劣自然條件使工程施工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尤其是嚴寒缺氧所造成的人機工作效率下降。二是線路全部位於多年凍土區地段,且穿越凍土區邊緣的高溫凍土地帶及融區。該地區多年凍土的退化和融蝕、季節融化層的凍結和融化、不良凍土物理地質現象等均對鐵路工程建築物產生非常大的危害,使得多年凍土區工程建設不僅在設計原則上有別於一般地區,而且對施工方法、施工工藝、施工機具配置及檢測手段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施工中除採取有效技術措施控制和消除這些危害外,制定科學可行的施工方案,亦是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本文著重闡述五標段的施工組織方案的制定。
1 工程概況
本標段線路穿越西大灘斷陷盆地、亂石溝峽谷區、昆侖山埡口、昆侖山埡口盆地及不凍泉河谷地帶,地質、地貌、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獨特,工程量大。
西大灘斷陷盆地:地形平坦,地勢開闊,植被不發育,其間小沖溝較發育,第四系地層較厚,多以沖、洪積圓礫土及卵石土為主,為島狀、片狀多年凍土區,多年凍土上限2.8 m-3.5 m,厚度5 m-20 m,凍土平均地溫高於-0.5℃,以少冰、多冰凍土為主。
昆侖山區:屬中支低丘區,地質構造復雜,地形起伏大,植被稀少,海拔4500 m-4800 m,以古冰川、現代冰川作用及寒凍風化地貌形態為主,石海、石冰川、凍脹丘、冰椎、融凍泥流、滑坍等不良凍土現象發育,多年凍土上限1.5 m-2.8 m,厚度60 m-120 m,年平均地溫-0.5 C°-2.6 C°,屬於穩定和基本穩定多年凍土區,高寒冰涼凍土所佔比重較大,約48%,且含冰量分布不均勻,凍土工程地質條件較差。
該標段主要工程量大:路基土方在531.40萬斷面方以上(內多年凍土50.43萬斷面方);道碴為13.26萬m3;各種橋梁32座10764延長米,其中大橋、特大橋為18座,1萬延米以上;隧道一座1686延米;涵洞83座,近2000橫延米。
本標段工程集中,工程量大,工期緊,於2001年7月1日開工,所有主體工程2002年12月20日達到鋪軌條件。
2 施工組織原則
針對本標段工程的實際情況,確定如下施工原則:「搶隧道,抓路基,保橋涵」「多機械,少人工」。
根據總的工期要求,本標段控制工期的工程是昆侖山隧道。在昆侖山隧道施工安排上,要突出一個「搶」字。同時,利用有利季節,抓好路基的填築和路塹開挖施工,促進橋涵施工。
針對高原特點,特別是缺氧對人的生存構成威脅,人員要精幹,多使用機械,少用人工。機械能做的事情堅決不用人工做;內地能做的事情,堅決不到現場做;山下能做的事情,堅決不到山上做。
3 施工組織方案
3.1 組織機構
組建高效精乾的指揮機構。設中鐵五局(集團)青藏鐵路工程指揮部,正副指揮長和總工程師之下設各子公司項目部和各職能部門,組成配置裝備精良,技術熟練,敢打硬仗,不怕吃苦的專業隊伍。
3.2 施工目標
3.2.1 工期目標
①凍土北界至望昆站 開工日期:2001的7月1日,線下主體工程竣工日期:2002年6月30日。
②望昆站至隧道進口處 開工日期:2001年7月1日,線下主體工程完工日期:2002年10月30日。
③隧道 開工日期:2001年7月1日,主體工程2002年11月完工,2002年12月31日達到鋪軌條件。
④隧道出口至不凍泉 開工日期:2002年3月1日,線下主體工程完工日期:2002年10月30日。
⑤全標段竣工日期 全標段竣工日期為2003年7月1日。
3.2.2 質量目標
確保全部工程達到國家、鐵道部現行的工程質量驗收標准以及青藏鐵路驗收的有關規定。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站前工程優良率達到90%以上,房建工程優良率達到50%以上,四電工程優良率達到95%以上,全標段創部級優質工程,滿足全線創優規劃要求,爭創國家優質工程。
3.2.3 安全目標
1)杜絕重大傷亡事故;2)控制年負傷率在2‰以下;3)消滅違章指揮、消滅違章操作,消滅慣性事故。
3.3 資源配置
1.人力資源
針對青藏鐵路特殊的自然環境,考慮輪換休養等因素,勞動力用工計劃按所需勞動力1.3倍系數配置。配足技術管理、科技攻關、醫療保障等人員。
2.機械配置
由於高寒缺氧的不利環境,內燃機械的功率降低現象非常嚴重,因此應盡量採用電動機械。但目前土石方施工的挖、裝、運、碾壓機械僅有內燃型,選型時應選用帶渦輪增壓裝置的機型,並配有足夠的機械儲備能力。由於本標段無電網電源可用,全部採用自發電形式,所以發電機為關鍵設備之一,在配備和布置上需認真研究解決。
3.生活後勤
制定了《高原施工人員營養指導書》,在格爾木設生活采購站和食品加工食堂,盡量將各種食品生料加工為成品或半成品,減少施工現場烹飪作業程序。嚴格按人體所需營養進行配餐。各種食品每天由專用冷藏車送往各工點。
4.醫療衛生及防疫
在格爾木設醫療康復中心,負責傷病人員的治療休養。在昆侖山隧道進口四項目部設醫療急救中心,負責作業人員現場急救工作。並設防疫站負責全體參建人員的防疫及監護工作。
醫療衛生防疫工作的主要措施及工作目標為:
對參建職工進場前進行全面體檢和進場後作定期體檢;提前進行工地環境交底和醫療保健衛生教育。除在昆侖山隧道進口設醫療急救中心外,分散營地設醫療保健站。以預防和自我保健為主,醫療護理為輔,增強全員抗病保健意識。要對每個職工身體狀況跟蹤觀察記錄,醫護人員和領導者要掌握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同時按規定縮短工時,盡量以機代人,減輕勞動強度,保護體能。按規定進行勞動保護,科學配製營養膳食,注意防寒保暖,防疫防病,必要時進行補氧和服用增氧葯物,要備足急救用品,熟練掌握急救技術。為了維持施工生產的正常進行,隊伍實行部份輪換和短期休息,保證不發生凍傷和病亡。盡一切努力把急性高原病控制在3%以下。
Ⅱ 在青藏鐵路修建中遇到的不利自然條件有哪些。
高原是主要的!水來不開是自最普遍的,修路工想喝口開水是奢望的……缺氧是必然的,凍土是難挖的,挖開鋪好路後又是不穩的,春天化了鐵路陷進去是肯定的,天氣是多變的,冰雹是常見的,面條是煮不熟的,工人生痔瘡是普遍的……滑坡是家常便飯的,泥石流是小兒科的,毀了路返工是必修的,通信是不便的,手機是沒信號的,家人是掛念的………
Ⅲ 青藏鐵路的資料
青藏鐵路,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內之一。該路東起青海容西寧,西至拉薩,全長1956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814公里已於1979年鋪通,1984年投入運營。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北起青海省格爾木市,經納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經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至拉薩,全長1142公里。其中新建線路1110公里,於2001年6月29日正式開工。青藏鐵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
Ⅳ 青藏鐵路在哪些艱難的條件下施工
如果是作業或考試時提及此問題你只需答「高原凍土」、「高原缺氧」和「脆弱的高內原生態環境」容三點即可。作為全部了解,除此之外青藏鐵路在修建時還面臨氣候惡劣、地質條件復雜、坡度大、溫差大、風沙雷電多等艱難的施工條件。
Ⅳ 關於青藏鐵路的介紹
青藏鐵路創造多項世界鐵路之最 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
中國人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同時,青藏鐵路的建成還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鐵路的歷史紀錄。
一、青藏鐵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鐵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達960公里,最高點為海拔5072米。
二、青藏鐵路也是世界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澤濕地和雪山草原,全線總里程達1142公里。
三、青藏鐵路還是世界上穿越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鐵路穿越多年連續凍土裡程達550公里。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車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車站。
五、海拔4905米的風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隧道。
六、全長1686米的昆侖山隧道,是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鋪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鋪架基地。
八、全長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橋,是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橋。
九、建成後的青藏鐵路凍土地段時速將達到100公里,非凍土地段達到120公里,這是目前火車在世界高原凍土鐵路上的最高時速。
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於2001年6月29日開工建設,於2006年7月試運行。(完)
青藏鐵路如何保障野生動物自由遷徙
青藏高原是我國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為了不影響野生動物自由遷徙,青藏鐵路建設單位在沿線建立了33個野生動物通道。
建立野生動物通道,在國外的工程建設中早已實踐,甚至採用法律手段加以規范。目前,歐美國家均已制定相當嚴格的法律、法規,穿越動物棲息地的公路、鐵路工程僅有交通部門認可,不通過環保部門的鑒定是無法上馬的。
世界各國採取不同的方式為野生動物設置通道:北美偏好為野生動物挖「路下通道」,讓蛙、蛇等小型動物走管狀涵洞,馴鹿、野羊等大型動物過橋下涵洞;歐洲則更喜歡為大型動物搭建上跨式的「過街天橋」,並在上面種植草木,模擬自然的山坡地形,歐洲人稱之為「綠橋」。國際上的一些工程,現在不僅關注大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還開始考慮為鳥類、昆蟲等預設專用通道。
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黃弟福說,在青藏鐵路設計時,為了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活和遷徙,對於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自然保護區的鐵路線,盡可能採取繞避的方案;同時,根據沿線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遷徙規律等,在相應的地段設置了野生動物通道,以保障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遷徙和繁衍。
據青藏鐵路總體設計師李金城介紹,青藏鐵路唐北段和唐南段分別設置野生動物通道25處和8處,對於高山山地動物群,主要採取隧道上方通過的通道形式;對於高寒草原草甸動物群,主要採取從橋梁下方和路基緩坡通過的通道形式。建設野生動物通道,在我國鐵路建設史上還是首次。
青藏鐵路總指揮部的監測表明,藏羚羊已經適應了人工營造的遷徙環境,大批藏羚羊通過野生動物通道自由遷徙。(完)
進藏鐵路為何首選青藏線
我國在建設進藏鐵路時,有關方面的專家對進藏鐵路提出了四個方案,分別為:青海至西藏的青藏線、甘肅至西藏的甘藏線、四川至西藏的川藏線和雲南至西藏的滇藏線。那麼,進藏鐵路為何首選青藏線呢?
據青藏鐵路總體設計師李金城介紹,青藏鐵路與其他幾條進藏鐵路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首先,青藏鐵路建築里程最短。青藏鐵路早在1979年就已經完成了青海省境內西寧市至格爾木市全長845公里的第一期工程。國務院批准建設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10公里,相對於滇藏線的1960公里、甘藏線的2211公里和川藏線的2015公里,是里程最短的一條。而且,青藏線一期工程的建成和運營為青藏鐵路新線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Ⅵ 青藏鐵路在修建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主要是()A.地質條件復雜,多滑坡和泥石流B.地質條件復雜,多橋
青藏鐵路的修建意義重大,它的建成改變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修建青藏鐵路時遇到的困難是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
故選:C.
Ⅶ 關於青藏鐵路的資料
建設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決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鐵路已於2006年7月1日9:00全線通車。
青藏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長814公里,1979年建成鋪通,1984年投入運營。格爾木至拉薩段,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起,沿青藏鐵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線改造32公里。青藏鐵路建設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的嚴峻挑戰,工程艱巨,要求很高,難度很大。
青藏鐵路於2001年6月29日開工,當年完成投資11.8億元,格爾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線改造完成,實現了首戰告捷。2002年完成投資53.2億元。6月29日開始鋪軌,年底順利到達昆侖山。青藏鐵路建設的全面攻堅年年度計劃完成投資56億元。青藏鐵路總投資逾三百三十億元人民幣;全線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萬立方米,橋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萬延長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萬七千六百六十二橫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長米。
與此同時,青藏鐵路在凍土攻關、衛生保障、環境保護、質量保證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屢創佳績。
青藏鐵路七月一日投入試運行,屆時可望成為沿線基本實現「無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鐵路。
經過青藏鐵路全體參建人員的共同努力,青藏鐵路全線所有站線、輔助線軌道已鋪設完畢。至此,青藏鐵路全線所有軌道鋪設全部完成。
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沿線常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空氣中的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一半。鐵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點海拔達到5072米。
青藏鐵路的開通將進一步加快西藏、青海兩省區的經濟發展,「出國容易進藏難」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鐵路運輸將大大降低進出藏客運和貨運成本且提高其安全性。
[編輯本段]【「天路」通車將使「世界屋脊」不再遙遠】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試運行2006年7月1日全面啟動。
青藏鐵路開通後,75%的進出藏物資將由鐵路承擔,從而改變以往公路運輸運距長、運費高、損耗大的缺點。
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氣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線強烈,常年積雪,氣候復雜而著稱於世。美國現代火車旅行家保羅·泰魯在《游歷中國》一書中寫道:「有昆侖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
經過4年的艱苦奮戰,在攻克許多罕見的科技難題之後,青藏鐵路已於2005年全線貫通。由於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這條鐵路也被人們稱作「天路」。
青藏鐵路公司計劃開通豪華旅遊專列,途經青海湖、昆侖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達拉宮等世界著名的景區景點。
為幫助遊客應對可能發生的高原反應,列車內將備有專門的供氧設備。建成後的青藏鐵路還將使用紅外線監控系統,在高原地段做到無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車。還將啟動垃圾集納系統和垃圾收集專列,將沿途產生的生活垃圾集中運到拉薩或格爾木進行處理。
以青海省西寧市為起點、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青藏鐵路,全長近2000公里。開通後的列車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將達到每小時120公里,從格爾木至拉薩的乘車時間不會超過12小時。
[編輯本段]【青藏鐵路的「之最」】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由於面臨脆弱的生態、高寒缺氧、多年凍土和狂風擾亂工作等幾個世界性難題,在建設過程中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國內外「第一」。
世界海拔最高
凍土、高海拔段里程最長青藏鐵路起自青海省西寧市,終抵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956公里,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
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全長1118公里,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一個標志性工程。格拉段北起青海省西部柴達木盆地內的新興工業城市格爾木,青藏鐵路線路圖途經納赤台、昆侖山、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經西藏北部高原上的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一路向南到達拉薩。它穿越550多公里的多年凍土地段,全線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軌橫跨海拔高程達5072米的唐古拉山埡口。這條鋼鐵大動脈總投資262.1億元,計劃2006年鋪通,2007年7月1日全線建成通車。
巍巍群峰,綿綿雪域,茫茫戈壁……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千百年來沉寂落寞。這里雖然地大物博、美麗富饒,但過去由於受經濟、社會、自然等條件限制,交通閉塞,物流不暢,高原人只能長期固守自給自足的庄園經濟。直至1949年,整個西藏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駛汽車,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橋、牛皮船和獨木舟。
為促進高原地區經濟發展,早在20世紀50年代,黨和國家就著力研究解決進藏鐵路建設問題。在經過1958年動工修建、1960年停工緩建、1974年揮師復建之後,1984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814公里建成通車。
世界上再也沒有哪一條鐵路能如此給人以震撼和激動,在「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青藏高原上,一條舉世矚目的鋼鐵巨龍正蜿蜒前行,它突破生命禁區,穿越戈壁昆侖,飛架裂谷天塹……它以無可爭議的事實告訴世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世界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風火山隧道
風火山隧道位於海拔5010米的風火山上,全長1338米,軌面海拔標高4905米,全部位於永久性高原凍土層內,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橫跨凍土區最長的高原永風火山隧道久凍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稱。
來到風火山隧道,首先被隧道口前那巨幅對聯所吸引:「乘白雲撫藍天搏擊雪域縛蒼龍,踏清風邀明月洞穿世界最高隧」。風火山地區氣候環境極為惡劣,年平均氣溫零下7攝氏度,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左右,嚴寒、缺氧。
來自陝西咸陽的中鐵二十局300多名建設者,參加了打通風火山隧道的攻堅戰。為解決高原缺氧問題,他們建起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制氧站,在隧道施工中,對洞內進行彌漫式供氧,使洞內氧含量提高,從根本上解決了高原施工缺氧的難題。同時,中鐵二十局還給每個職工宿舍都配備了吸氧裝備,並提供抗缺氧葯物,保證每個職工都能吸上足夠的氧氣。由於採取了科學的措施,在青藏鐵路建設全線,雖然這里施工條件最惡劣,職工高原病發病率卻是全線最低。
2001年10月18日,風火山隧道打響第一炮,產生的棄碴令人觸目驚心。這些棄碴含土量約為15%至20%,隧道地質結構主要為含土冰層,飽冰凍土、原始冰川、裂隙冰、砂岩、泥岩及泥沙互層。風火山隧道被列為青藏鐵路全線重點工程之首,譽為「天字第一號工程」。
為了確保了施工質量,中鐵二十局投資5200多萬元,購置了國內一流的隧道施工設備,在洞內實現了有軌運輸,建起了高壓蒸汽鍋爐、暖風機站和洞內保溫、降溫系統,解決了洞內混凝土施工溫度控制等一系列難題,2002年10月19日,風火山隧道—這條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凍土隧道經過建設者們整整一年的奮戰,終於順利貫通。
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隧道——昆侖山隧道
海拔4648米的昆侖山隧道洞口六月飛雪,一天四季,高寒缺氧,氧氣含量只有內地平原地區的一半,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昆侖山隧道
奮戰在這里的青藏鐵路建設者們,冒著青藏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修築這條世界上最長的高原凍土隧道。在凍土區進行隧道施工比在平原地區施工難度大得多。每到夏季,隧道內部溫度上升,有時達7攝氏度左右,在這樣的溫度下凍土容易融化,洞內時有冰渣掉下來,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為了防止和減小凍土病害對隧道穩固性能的影響,在昆侖山隧道施工中採取了比平原地區多一倍的工序。在平原地區隧道施工只需在錨噴支護後,外加一層混凝土即可,但在凍土地區隧道施工,還需要設兩道防水層和一道保溫板,起到防水保溫作用,最後再襯砌一道混凝土。這就相當於給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有效地解決了凍土隧道施工難題。
為了保障施工人員的身心健康,中鐵五局四公司規定四小時輪班作業制度,每天向隧道內的工人提供足量氧氣,並定期檢查隧道內的空氣質量。在昆侖山隧道口,一條黃色的通風管道猶如一條緞帶橫貫隧道,這條緞帶將隧道外的新鮮空氣源源不斷輸入隧道內,確保了隧道施工的氧氣含量。他們還將急救中心設在隧道口,並在工地建立了一座高壓氧倉,員工宿舍也配備了氧氣瓶。同時,每季度對職工體檢一次,如發現身體不適者,立即送到格爾木治療。
昆侖山隧道於2002年9月25日貫通。
這凝固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
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車站——唐古拉車站唐古拉車站
唐古拉車站位於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埡口多年凍土區,佔地面積約7.7萬平方米,設計為三股道。唐古拉車站主要適應列車會讓的需要。車站由中鐵十八局下屬的第六項目部承建。根據這個車站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地質特點,工程設計中採用了片石通風路基。這種設計可以使凍土溫度保持相對穩定,以減少對凍土的擾動,達到有效保護凍土的目的。
唐古拉車站於2004年8月建成,成為千里青藏線上的一大景點。
亞洲最大的高原鐵路
鋪架基地南山口鋪架基地從青藏鐵路格拉段的起點格爾木市向南行進約30餘公里,就來到了中國鐵路建設史上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高原鋪架基地—地處海拔3050米的青藏鐵路南山口鋪架基地。
青藏鐵路南山口鋪架基地規模之大、技術含量之高,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都居首位。在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之初,這里還是黃沙漫舞、人跡罕至、一片凄涼。自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開工建設的號角吹響以來,中鐵一局500多名職工在這片不毛之地上抗缺氧、頂風沙、風餐露宿,打響了人與自然的搏擊戰和鐵路施工技術、管理水平的攻堅戰,克服重重難關,揚起了青藏鐵路起步的「龍頭」大旗。
鋪架基地從2002年3月開始機械設備的安裝、調試,釘聯生產線從2002年4月開始試生產。郭秀春說,南山口鋪架基地承擔著青藏鐵路南山口至安多段的路軌鋪架任務。青藏鐵路所經線路橫亘「世界屋脊」,由於高寒、缺氧、低壓,加之坡度大、溫差大、風沙多、雷電多等不利因素,給施工和運輸帶來巨大困難。當前,國內生產的鋪軌機、架橋機和內燃機車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功率下降近一半,一般最大坡度適應能力為千分之十二,且因缺氧,燃料燃燒不充分產生大量廢氣,造成環境污染。而青藏鐵路設計最大坡度為千分之二十,惡劣的氣候條件和特殊的地理環境成為鐵路鋪架的一隻「攔路虎」。為此,中鐵一局調集了具有豐富鋪架經驗的專家,對國產鋪軌架橋機械和內燃機車進行改造,提出了研製補氧增壓設備,改造機械、機車車輛設備,預防嚴寒、風沙、雷電等一系列具體解決方案和措施。經改造後的鋪軌架橋機和內燃機車,在千分之二十二的坡道上作業,動力性能良好,設備運轉正常,環境污染極小。這項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內高原鋪架技術上的空白,從而為青藏鐵路鋪架提供了設備保障。
從青藏鐵路開始鋪軌開始的一段時間內,中鐵一局以平均日鋪軌3000米、日架橋3.5孔的速度,不間斷地將鋼鐵大道向拉薩方向推進。他們創造了最高日鋪軌6575米、日架橋6.5孔的記錄,這一速度與平原地區鋪架速度基本相當,並確保了安全與質量。
世界最長「代路」橋,高原凍土上最長鐵路橋
清水河特大橋位於海拔4500多米的可可西里無人區,全長11.7公里,是青藏鐵路線上最長的「以橋代路」特大橋,也是整個青藏鐵路格拉段建設的重點控制工程。清水河特大橋
清水河特大鐵路橋如同一條美麗的「彩虹」,飛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這里可可西里高寒缺氧,植被稀少,生態脆弱。同時這里處於高原多年凍土地段,凍土厚度達20多米,且含冰量高,這給修建青藏鐵路增加了不少難度。為了解決高原凍土區施工難題和保護好自然保護區,青藏鐵路勘察設計的專家們採取了「以橋代路」的措施。
清水河地區季節性溫差明顯,夏季最高溫度達38攝氏度,冬季最低溫度達零下40攝氏度,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凍土區就會出現熱融湖塘、暗河、凍漲球等現象。除了在地表能看到的熱融湖塘外,到了夏季,氣溫升高,凍土融化,還會在地下20米至30米之間形成暗河;而到了冬季,熱融湖塘和暗河由於氣溫的急劇下降,會形成突出地表的凍漲球。如果處理不好凍土問題,修築的鐵路將會變成高低不平的搓板路,留下運營隱患。由於惡劣的氣候條件,個別橋墩因天寒出現了龜紋,為了保證橋墩的質量,中鐵十二局指揮部已經炸毀了三座這樣的橋墩。
在巨龍般逶迤而去的大橋下,各橋墩間的1300多個橋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自由遷徙。現在,鐵路路軌已從這座大橋上順利鋪架通過。在神秘而美麗的可可西里無人區,清水河鐵路橋已經成了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青藏鐵路第一高橋——三岔河大橋
從昆侖山北緣的納赤台上行15公里,一座雄偉的大橋拔地而起,像巨人的雙臂托起飛馳而來的列車。這座大橋就是青藏鐵路沿線最高的大橋—三岔河大橋。三岔河三岔河大橋及落成紀念碑大橋全長690.19米,橋面距谷底54.1米,是青藏鐵路全線最高的鐵路橋。它共有20個橋墩,其中17個是圓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頂部壁最薄處僅有30厘米。
三岔河大橋地處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峽谷中。這里沖積地層形成的峽谷,猶如利斧將一座高山從中劈開,三岔河大橋的兩端就懸架在地勢陡峻的山崖之上。
中鐵十四局三公司承擔了三岔河大橋的施工任務。類似規模大橋的施工,在內地正常工期需要兩年。但這座橋是青藏鐵路格拉段的重點控制工程,承擔著為前方鋪軌架梁運輸物資的任務,因此大橋建設的控制工期只給了一年時間。為了保證按進完工,他們只好抓緊時間,就是寒冷的冬季也必須施工。一二月份,當地氣溫最低到零下30多攝氏度,橋墩混凝土澆築首先要解決保溫難題。他們經過反復實驗,採用了模板內通蒸汽保溫,模板外生火爐,外罩棉被、篷布的方法,硬是在冰天地中創造了一個相對溫暖的小環境。
經過建設者的頑強拼搏,三岔河大橋用1年時間如期竣工。
長江源頭第一鐵路橋——長江源特大橋
站在「長江源」環保紀念碑前遙望沱沱河,只見一根根橋墩靜靜地佇立在河水之中。清澈的水流繞過橋墩向下游流去。這里便是是長江源頭的第一座大橋—長江源長江源特大橋特大橋所在地。
長江源特大橋全長1389.6米,共有42孔,跨過約1300米的寬闊河床。橋址所在的沱沱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地區腹部的大河融區,兼有凍土及融區的雙重特性,給施工帶來了一定困難。從2001年11月24日開工以來,長江源特大橋的施工進展十分順利,主體工程比工程要求的日期提早了300多天完工。全橋鑽孔樁都經過了無損檢測,合格率達到了100%。
在長江源頭施工,最令人關注的是環保問題。中鐵三局採取了各種措施,保護這里的環境不被污染。鑽孔樁施工中產生的泥漿,都要進行二次沉澱處理,嚴禁將未沉澱的泥漿直接排入河中,沉澱池析出的水,用於路基施工和便道灑水。而其它廢料、廢渣之類也都要集中棄置到施工廢棄的取土坑裡,加以平整。至於愛護當地植被、不驚擾野生動物等,更是職工們人人遵循的准則。
環保投入最多的鐵路建設項目
青藏鐵路建設面臨著脆弱的生態、高寒缺氧的環境和多年凍土的地質構造等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為了保護高原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動物,青藏鐵路僅環保投入就達20多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8%,是目前我國政府環保投入最多的鐵路建設項目,並在全國工程建設中首次引進環保監理,首次與地方環保部門簽訂環境保護責任書;首次為野生動物開辟遷徙通道,位於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清水河特大橋,就是青藏鐵路專門為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遷徙而建設的。
民工待遇最高的鐵路項目之一
為了戰勝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保障鐵路建設者的生命健康。鐵道部、衛生部在我國工程建設史上第一次聯合下文,對醫療衛生保障專門作出詳細規定,並投入近2億元,在全線建立醫療衛生保障點。如今,青藏鐵路沿線的所有重點施工段,基本配有高壓氧倉等先進設備,有效地解決了建設者缺氧困難。青藏鐵路也是民工待遇最高的鐵路工程項目之一,鐵路部門投巨資對民工管理實行三統一:「統一生活、統一居住、統一飲食」;第一次規定民工日最低工資,對民工實行免費醫療保障。
中國乃至世界最大凍土研究基地
為了攻克凍土難題,自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以來,鐵道部高度重視青藏鐵路凍土攻關難題,先後安排了上億元科研經費用於凍土研究,並組織多家科研院校的專家,對青藏鐵路五大凍土工程實驗段展開科研攻關,獲得了大量科研數據和科研成果。青藏鐵路凍土攻關借鑒了青藏公路、青藏輸油管道、蘭西拉光纜等大型工程的凍土施工經驗,並探討和借鑒了俄羅斯、加拿大和北歐等國的凍土研究成果。目前,我國科學家採取了以橋代路、片石通風路基、通風管路基、碎石和片石護坡、熱棒、保溫板、綜合防排水體系等措施,凍土攻關取得重大進展,青藏鐵路的凍土研究基地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凍土研究基地。
青藏鐵路在關注建設者的生命健康方面也創造出了許多新紀錄。鐵道部、衛生部在中國工程建設史上第一次聯合下文,對醫療衛生保障專門做出詳細而具體的規定。青藏鐵路在國內工程建設中首次投入近2億元巨資,在全線建立三級醫療衛生保障點。
除此之外,青藏鐵路建設的過程還創造了不少其他的紀錄,比如,用4輛巨型平板卡車把國家調撥給西藏的第一批4台內燃機車整體運上高原的這一創舉創造的西藏公路運輸史上的多項紀錄,海拔4700米的安多鋪架基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鋪架基地。
【高原生態未受明顯影響】
在生態環保方面,青藏鐵路建設全程監控:在全國工程建設中首次引進環保監理;首次與地方環保部門簽訂環境保護責任書;在鐵路建設史上首次提出「創質量環保雙優」的目標;首次大面積移植草皮;第一次為野生動物開辟遷徙通道……
對環保工作的高度重視,使青藏鐵路建設用於工程環保方面的投資預計達20多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8%。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總指揮長盧春房說,環保投資和所佔比例如此之大,在國內建設史上尚屬首次。
當青藏鐵路修到家門口時,那曲縣古露鎮黨委書記阿旺有些擔心:這里是藏北羌塘草原上水草最豐美的地區,修建鐵路會不會破壞草原?可鐵路建設者在古露濕地建火車站時,投資110多萬元,成功移植並建設了8萬多平方米人造濕地。阿旺放心了:「雖然修鐵路佔用了一些草場,但是這里的綠色卻沒有減少。」
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種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態環境原始、獨特而脆弱。國家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鐵道部在鐵路開工前,組成聯合專家組對沿線生態環保工作深入調研,制定了具體的環保措施,並專項預算10多億元用於生態環保工程。
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黨委副書記才凡說,為解決「生態脆弱」這一難題,鐵路在設計時就注意盡量減少對生態的影響。在自然保護區內,鐵路線路遵循「能繞避就繞避」的原則進行規劃。施工場地、便道、砂石料場都經過反復踏勘,盡量避免破壞植被。對植被難以生長的地段,施工時採用逐段移植;對自然條件稍好的地段,則進行人工培植草皮。參建單位與青藏兩省區環保部門都簽訂了環保責任書,主動接受監督檢查,全線還實行了環保監理制度。
青藏鐵路經過可可西里和羌塘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保護野生動物,鐵路沿線修建了25處野生動物遷徙通道。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的電子監測證實,大批藏羚羊通過鐵路沿線的野生動物通道自由遷徙。環保總局等部門的調查表明,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以來,沿線凍土、植被、濕地環境、自然景觀、江河水質等,得到了有效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未受明顯影響。
【創造無一例高原病死亡的奇跡】
青藏鐵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佔全線85%左右,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區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50%-60%。高寒缺氧,風沙肆虐,紫外線強,自然疫源多,被稱為人類生存極限的「禁區」。如何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下確保建設者生命安全,也是一項世界性難題。
總指揮部黨委副書記才凡說,為解決這一難題,參建單位堅持「以人為本,衛生保障先行」,建立健全了三級醫療保障機構。鐵路沿線共設立醫療機構115個,配備醫務人員600多名,職工生病在半小時內即可得到有效治療。同時,對職工進行定期體檢,安排職工到低海拔地區輪休。
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侖山隧道施工時,施工人員背著5公斤重的氧氣瓶,邊吸氧邊工作,在近一年的施工中,共消耗5公斤瓶裝氧氣12萬瓶。中鐵十七局在工地宿舍內安裝供氧管道,只要打開閥門,隨時可以吸氧。在海拔4905米的風火山隧道施工中,中鐵二十局建成大型制氧站,將氧氣輸向施工隧道,使洞內氧氣含量達到80%左右,相當於使工地海拔下降了1000多米。據了解,青藏鐵路沿線共建立了17座制氧站,配置了25個高壓氧艙,數萬名職工每人每天平均吸氧不低於2小時。
在強有力的醫療保障體系下,青藏鐵路開工以來,累計接診病人45.3萬多人次,治療腦水腫427例,肺水腫841例,無一例死亡,創造了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跡。
世界凍土工程的博物館】
凍土在凍結狀態下體積膨脹,到夏季則凍土融化體積縮小。在這兩種現象的反復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會出現破裂或者塌陷。青藏高原緯度低、海拔高、日照強烈、地質構造運動頻繁,其多年凍土的復雜性和獨特性舉世無雙。
【青藏鐵路列車線路】
青藏鐵路已經在全國各地開通了7條前往聖城拉薩的線路,目前有廣州到拉薩、上海到拉薩、北京到拉薩、蘭州到拉薩、西寧到拉薩、成都到拉薩、重慶到拉薩。青藏鐵路途徑的城市有:北京、廣州、長沙、武昌、鄭州、石家莊、上海、無錫、南京、蚌埠、徐州、西安、成都、廣元、寶雞、重慶、廣安、達州、寶雞、蘭州、西寧、德令哈、格爾木、沱沱河、安多、那曲、當雄共計27個城鎮。列車車型主要以空調特快為主,直達車次有:T264(T265)、T164(T165)、T22(T23)、T222(T223)、T27、N917、K917到達拉薩終點站。
總的來說,青藏鐵路是中國的驕傲!
【意義和作用】
1、青藏鐵路是條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濟線、文化線
青藏鐵路全線貫通,必將對改變青藏高原貧困落後面貌,增進各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促進青海與西藏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有利於促進西藏工業、旅遊業等產業的發展,優化西藏的產業結構,實現我國地區經濟的平衡、協調發展;有利於西藏礦產資源的開發,發揮資源優勢;有利於降低進出西藏貨物的運輸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有利於西藏的對外開放,加強與其他地區及國外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有利於西藏市場機制的發育和人們市場意識的增強,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於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有利於促進我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進一步鞏固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有利於我國邊疆的穩定和國防的加強;有利於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地位的體現和國家政權的鞏固。 所以修建鐵路首要的目的就是要為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個強大的運力支持,同時這一條鐵路建設也可以使我們進一步增加內地和西藏緊密的聯系和交流,增強民族團結,保衛國土安全。
發揮青藏鐵路的作用,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物流中心。加緊研究青藏鐵路通車運營後給西藏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帶來的深刻影響,用全新的思路謀劃發展,最大限度地挖掘青藏鐵路的巨大發展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青藏鐵路的強大輻射作用,使青藏鐵路更好地為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造福西藏各族群眾,努力將那曲物流中心打造成國內一流的物流中心。
Ⅷ 青藏鐵路地質構造以什麼為主
青藏鐵路主要是凍土帶和風化岩石層
川藏鐵路。。。。川藏鐵路還沒修,路線不知道通過哪裡。一般來說是大規模的山體和斷裂帶。進入西藏後也會遇到凍土和風化岩石層
Ⅸ 青藏鐵路修築的原因
從地理學科分析:
1.青藏鐵路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規劃通往西藏的鐵路,除青藏鐵路外,還有另外三條路線:甘藏鐵路、川藏鐵路、滇藏鐵路。國家之所以選擇首先建設青藏鐵路,是因為這一線路具有許多明顯優勢。從方案比較看,青藏鐵路是工期最短、投資額最少的一條,青藏鐵路總工期僅為6年,其他三線約為30年以上。無論線路長度、橋隧總長及密度、工程造價、運能、運輸路境等方面,都是其他三條進藏鐵路無法可比的。從施工條件看,青藏線所經大部分地區,無重大制約工期的工程,且鐵路線基本與青藏公路並行,並通條件最為方便,為鐵路組織大型機械施工、加快施工進度創造了有利條件。從工程地質條件看,青藏鐵路除凍土外,已繞避了大部分不良地質地段,全線無雪崩、沙漠、沼澤等。
2.西藏具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光和極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等旅遊資源。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後一個未受到污染的地區,也是21世紀旅遊業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青藏鐵路沿線的旅遊資源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輕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它以巨大海拔高度之上所發育的奇特自然景觀構成其具有強大震撼力的自然旅遊資源,以及在人類極限生存環境下產生的高原特色文化。強烈地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到雪域高原進行探險、獵奇、登山、科學考察、朝覲和觀光。而現有的交通條件不能適應遊客增長的需要,交通不便成為制約西藏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3.修建青藏鐵路面臨地質災害、凍土和高寒缺氧三重考驗。
西藏是中國海拔最高的一個自治區。由於亞洲的許多大河都發源於這里,所以原面被流水切割的七零八碎,高山深谷交錯分布,地形十分復雜。凍土問題是修建青藏鐵路最主要的技術難題。凍土路基的最大特點,就是路基上部都有一層厚度1-5米的季節性凍融層,其下為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多年凍土層,受天然因素或人為活動的影響而極易融化,產生下沉或融陷;而寒季融化層再度凍結則會產生膨脹變形,會極大地影響鐵路路基和建築物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給今後的運營管理帶來極大的隱患。
4.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
鐵路的施工,不可避免地會給環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主要是人為活動對地表和相似被的擾動。而且,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引發一些工程地質問題。為此,對青藏鐵路經過可可西里、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羌塘等自然保護區,應嚴格控制廢棄物排放;對高原各中心站的取暖可使用燃油鍋爐、電暖爐或利用太陽能等環保型能源,垃圾應在指定車站定點排放,集中處理;各中心站的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排放;在野生動物可能出沒的地區增設野生動物通道。青藏高原線路所經多為高原草甸地區,受嚴酷的氣候條件控制,植被生長非常緩慢。施工中因取、棄土和路基占壓不可避免地要破壞部分高原植被。多年凍土特別是高含冰量凍土對地表的擾動十分敏感,地表一些不大的改變都可能引起多年凍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在凍土地區築路要特別注意保護環境。
從歷史學科分析:
公元6世紀,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成婚,從長安出發,翻越唐古拉山到達拉薩,所經之路,被稱為唐蕃古道。唐蕃古道開辟後,漢藏文化交流以日益頻繁。西藏自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此後就一直歸中央政府統一管轄。
1950年以前,西藏即沒有公路,也沒有驛道,多是羊腸小道、棧道或雲梯。那時從青海或四川到拉薩一般是一年只能走一個來回。早在建國之初,在1950年3月解放軍進軍西藏時,毛澤東主席就明確指出:必須一面進軍,一面修路。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開工,後東延至成都,改名為川藏公路,這是通往西藏的第一條公路。線路所經地區高山、峽谷最多,地質條件最為復雜。從1956年起,鐵道部就開始對進藏鐵路進行前期規劃。1974年5月,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至格爾木段開始全線施工。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及經濟實力等種種原因,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沒有繼續修建。但是,設計勘探和工程試驗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自50年代起,內地對西藏的援助有目共睹。一是修建川藏、青藏公路,二是修建拉薩機場,三是援助西藏資金、物資,四是選派優秀幹部到西藏任職等。
從政治學科分析:
1.黨的三代領導核心修建進藏鐵路十分關懷和重視,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忠實地代表了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代表了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愧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不愧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
2.國務院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做出修建青藏鐵路的重大部署,這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政治領導;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搞好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進藏鐵路的修建還表明,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表明藏民族在發展經濟方面,享有與其他各民族平等的權利。
4.廣大勘測設計和工程技術人員為修建青藏鐵路所付出的艱苦勞動,體現了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奉獻。表明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行的。
5.科技人員對兩大難點的科研攻關過程表明,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性作用,科學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它能夠建立新的科學理論,有效地提高人們從事物質生產的水平。
6.修建青藏鐵路具有重大的經濟和政治意義:它能夠促進青藏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能夠促進西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各民族的團結;對西方反華勢力和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是有力的回擊,有利於西南邊疆的鞏固和安全。
Ⅹ 四大工程的路:青藏鐵路
中國包括台灣省在內的34個省、市、區中,佔全國總面積八分之一的西藏是惟一沒有通鐵路的地方。
早在建國之初,毛澤東等第一代中央領導人就把修建進藏鐵路提上了議事日程。從1956年起,鐵道部就開始對進藏鐵路進行前期規劃。1974年5月,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簡稱「西格段」)開始全線施工,1984年5月建成並交由蘭州鐵路局運營,這是青藏鐵路的一期工程。
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及經濟實力等種種原因,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簡稱「格拉段」)沒有繼續修建。但是,設計勘探和工程試驗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2001年2月8日,國務院批准建設青藏鐵路。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東起格爾木,西至拉薩,全長1118公里。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海拔4000米的地段有965公里,最高點唐古拉山口為5072米。
除青藏鐵路外,在規劃中的進藏鐵路還有3條,即甘藏鐵路、滇藏鐵路、川藏鐵路。根據比較和論證,青藏鐵路在鐵路長度、線路橋隧總長及密度、工期和施工條件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青藏鐵路總工期僅為6年(其他3線約為30年以上),投資額也是最少的一條。
這個工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開發西藏的旅遊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青藏鐵路將按照速度快(列車時速140公里)、區間大(每50公里一個車站)、維護人員少的原則,建設成一條安全、快捷、舒適、全天候的快速通道。
規劃中的青藏鐵路由青海省會西寧市至西藏首府拉薩,全長1925公里。青藏鐵路之所以引起全世界關注,因為它是全世界最高的鐵路,在全長1118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上,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5公里。
據悉,青藏鐵路擴能改造通信工程線路主體工程已完工。鐵路建成後,在貨運方面,將為西藏交通增加經濟、快速、運能大、全天候的運輸通道;在客運方面,將適應旅遊業快速增長的需要,為廣大遊客提供更加方便、安全、舒適、價廉的運輸方式,大大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青藏鐵路的建設,將使中國已經形成的縱橫交錯、干支結合的鐵路運輸網路更加完整。東、中、西部,南方、北方,互為溝通,聯結更加緊密。源源不斷的物流、人流將通過鐵路大動脈,到達祖國的四面八方。
隨著青藏鐵路建設的啟動,人們最想了解的是:修建青藏鐵路的過程中,高原缺氧、凍土施工、環保等一系列難題如何解決?尤其是在凍土層上施工,鐵路的質量如何保證?
據了解,專家已經確定,在修建青藏鐵路時要根據不同的工程地質條件採取相應的不同設計原則:在年平均地溫較低的穩定型多年凍土區,採取保持地基凍結狀態的設計原則;在年平均地溫較高,含冰量較少,路基沉降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地段,採用施工及運營期允許融化的原則;在極不穩定的凍土地段,採用鋪設保溫層、通風路基、清除富冰凍土、熱樁、以橋代路等綜合技術措施;在不融沉或弱融沉的少冰凍土、多冰凍土地區,可採取不考慮建築物熱力影響的常規設計方法;在各類凍土地區都必須加強對凍土的環境保護,對取棄土場、路基填築方式等制定嚴格的技術要求。專家同時指出,青藏鐵路穿過的凍土區有550公里,實際上真正的凍土地段不到400公里,而在這400公里中,屬於較不穩定、不穩定多年凍土地區的不會超過190公里,其中極不穩定高溫凍土地段則在100公里之內。(記者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