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地層命名規則
① 工程地質年代表,工程地質年代符號. 最全面的符號 速求!
http://bbs.3s001.com/read.php?tid-15867.html地質年代表http://bbs.3s001.com/read.php?tid-9957.html地層時代表http://bbs.3s001.com/read.php?tid-12381.html《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
②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層代號怎麼編排的
(1)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礎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階段進行。這一方法的本質是運用地質、工程地質理論,對地面的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質和規律,並藉以推斷地下地質情況
③ 地質命名
是地層單位的一種
1.什麼是地質年代、地質年代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二者相對應的名稱是什麼?
解析:地質年代是地殼上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和順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絕對地質年代和相對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也稱放射測定年代,或稱同位素年齡,它是根據岩層中放射性同位素蛻變產物的含量加以測定的,是指岩石生成距今的年數,即岩石的年齡。相對地質年代主要是依據古生物學的方法加以劃分的,是指岩石相對的新老關系形成的順序,如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人們根據地層的順序、生物演化階段、地殼運動和岩石的年齡等地殼的演化史,把地球的歷史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每個代又分為若干個紀。人們把組成地殼的全部地層代表的時代,總稱為地質年代。
地質年代單位,也稱地質時間單位、地質時代單位,簡稱時間單位。它主要是根據生物演化的順序階段,對地質時期中的時期所劃分的單位,即各個地層單位所代表的時間,稱為地質年代單位,按時間單位的級別,從大到小分為宙、代、紀、世、期、時。如宙是最大的地質年代單位,而隱生宙和顯生宙則是地質年代名稱。
年代地層單位,又稱時間地層單位,或地層單位。它主要依據古生物化石、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順序,和穿過地層的地震波波速等,而把地層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單位。年代地層單位分為宇、界、系、統、階、時帶。
地質年代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是相對應的。地質年代單位的宙、代、紀、世、期、時,分別對應的年代地層單位是宇、界、系、統、階、時帶。宙、代、紀、世是國際性的地質年代單位,適用於全世界。期和時是區域性的地質年代單位,適用於大區域。如隱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叫隱生宇,顯生審時期所形成的地層叫顯生宇,太古代時期所形成的地層叫太古界地層,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叫寒武系地層,始新世時
地質年代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對應表
期形成的地層叫始新統地層等,以此類推……。
2.關於地質年代表的閱讀
解析:地理教學大綱中的「基本訓練要求」指出:「學會閱讀地質年代表,記住代、紀的名稱和序列。」同學們感到不好記,特別是感到「紀」的名稱不好記。
研究地殼歷史時,仿用了人類歷史研究中劃分社會發展階段的方法,把地史劃分為5個代,代以下再分紀、世等;與地質時代單位相應的地層單位稱界、系、統等。
地層單位分國際性地層單位、全國性或大區域性地層單位和地方性地層單位。
國際性地層單位適用於全世界,是根據生物演化階段劃分的。因為生物門類(綱、目、科)的演化階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據此劃分的地層單位必然適用於世界,稱國際性地層單位,包括界、系、統。
界——國際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層單位,包括一個代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系——界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二級單位,代表一個紀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系一般是根據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區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徵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白堊系等。
統——系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三級單位,代表一個世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全國性或大區域性地層單位有階、時帶,地方性地層單位有群、組、段、層。
地質時代單位有代、紀、世、期、時。
代——地質時代的最大單位,在代的時間內形成界的地層。代的名稱和界的名稱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紀——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個系的地層所佔的時間。紀的名稱和系的名稱符合,如寒武紀、奧陶紀等。
④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形地內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容、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⑤ 地質年代表及地層年代表是怎麼劃分的
中國地質年代表 代 紀 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Qh 0.01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中生代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晚古生代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堅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早古生代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新元古代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薊縣紀 JX 1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紀Hl 2300 五台紀 Wt 2500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現 (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 Ar0 45oo 地質年代是地球演化過程中某一時間階段的劃分方法。 地球的歷史按等級劃分為:宙、代、紀、世、期、亞期等六個地質年代單位。 地質年表 第四紀-全新世-距今1萬年 第四紀-更新世-距今250萬年 第三紀-上新世-距今1200萬年 第三紀-中新世-距今2500萬年 第三紀-漸新世-距今4000萬年 第三紀-始新世-距今6000萬年 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距今6700萬年 白堊紀-距今1.37億年 侏羅紀-距今1.95億年 中生代-三疊紀-距今2.30億年 二疊紀-距今2.85億年 石炭紀-距今3.50億年 泥盆紀-距今4.00億年 志留紀-距今4.40億年 奧陶紀-距今5.00億年 顯生宙-古生代-寒武紀-距今6.00億年 元古代-震旦紀-距今18.0億年 隱生宙-太古代 距今>50億年
⑥ 岩石地層單位的命名規則
一般規定岩石地層單位的名稱應遵循本指南有關地層單位命名的一般規定(見8.4)。此外還有如下一些補充規定:岩石地層單位的名稱應由一個適當的地方性地理名稱(專名)和一個表示其級別的單位術語(群、組、段、層),或者一個代表該單位的主要岩石類型的簡單岩石名稱聯合形成(如:太原組,霍山砂岩,富家溝片麻岩,西康板岩),或者三者聯合形成(如東大窯石灰岩段)。構成正式岩石地層單位名稱的漢語拼音的所有單詞的第一字母均應大寫。為便於對外交流,單位術語不用漢語拼音而用英文,如,長興石灰岩用Changxing Limestone, 不用Changxing Shihuiyan;五通群用Wutong Group,不用Wutong Qnu。
「軟的」、「硬的」和「角礫狀的」等描述性形容詞,不應用一個岩石地層單位名稱的岩石術語中。
噴出的(extrusive)、變質的(metamorphic)等形容詞原則上不應用於岩石地層單位名稱中。但當它們有助於澄清一個單位的性質,或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時可以使用,如變質雜岩、火山雜岩等。
形容詞「上」、「中」、「下」不應用於正式岩石地層單位蝗級資助劃分。如果使用了,應視為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 關於地層單位命名地理名稱的用法包括在8.4.1條款內,對於一些特殊情況下的岩石地層單位,還有如下一些補充規定:
當一個岩石地層單位在岩性上,或因沉積作用的原因,或因變質或成岩的原因橫向發生變化的時候,是否需要改變地理名稱,要取決於其變化的程度,變化後的持續性(或穩定性),以及對比和連續的可靠性。對於區域性的變化,可考慮改變名稱,但這樣的改變應慎重,以免僅據一些微小的岩性變化就提議建立一個新的岩石地層單位名稱而帶來混亂,尤其在岩性變化界線很不明顯的情況下,用一個廣義的名稱,比使用兩上或兩個以上的名稱更好。
地理專名加岩石名稱構成的簡單岩石地層單位名稱僅限於組級單位使用,如霍山砂岩,其等級相當於組。段名或層名也可使用岩石術語,但是,在岩石術語之後務必再增加一個單位的級別術語——段或層。一般不用岩石名稱表示群。
作為一個成因未定的非層狀變質岩體的岩石地層單位名稱,應由一個適當的地理專名與一個代表組別的單位術語,或一個代表主要岩石類型的簡單野外岩石名稱聯合構成。
許多地區的遠岸海洋鑽探存在給井內岩石地層單位選擇正式地理名稱的問題。有些情況下,鑽井內的岩石地層單位在較大地區內不能與地表岩石地層單位進行對比,而又難以給新建組找到一個合適地名,這時可以從海岸,或海洋,或其他特徵取一個名稱。即使如此,這樣的名稱也很少見,因而常需要使用純人為的命名方法標示遠岸海洋鑽井內的岩石地層單位。本規定亦適用於水下填圖所識別出的岩石地層單位。 在一個岩石地層單位的名稱中,當使用岩石術語時,這個術語應該最簡單而又易被接受,且能代表該單位的主要特徵的岩石名稱,如石灰岩、砂岩、頁岩、流紋岩、石英岩、片麻岩、雜岩、雜礫岩等。像「粘土頁岩」或「砂質石灰岩」這樣的復合術語和「頁岩和砂岩」這樣的合成術語,都不宜作為岩石單位名稱中的岩石術語使用。也不應把形容詞用於地名和岩石術語之間,如某某黑頁岩。
像冰磧岩(Tillite)、風暴岩(Tempestite)、復理石(Flysch)和滑來岩塊(Olistolite)這樣的成因術語和構造岩相術語,應避免用於正式岩石地層單位名稱。因為這樣的術語和處理方法違背研究中的多重假沒原則,而且採用成因限制的做法影響了單位概念本身的可信度,易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⑦ 工程地質中岩層與地層的異同點是
岩層指不同地質年代、不同區域、不同風化程度的岩石層。
地層泛指不同地質成因、不同於質年代、不同顆粒粒徑、不同塑性狀態等區分的岩土層
⑧ 工程地質年代代號
一般工程地質主要在第四紀、新近紀、古近紀,
第四紀沉積物按成因和岩相版可以分為權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湖泊沉積物、冰川堆積物、海洋沉積物、生物沉積物、風積物、火山堆積物、洞穴堆積物、人工堆積物等。
⑨ 工程地質分區
研究區小清河以北為黃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圖2-6),基岩埋深在數百米以下,表層均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鑒於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築物地基持力層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層建築物持力層一般在25m以上的特點,下面僅以0~25m的土體為對象,進行分析和研究。
1.土體的岩性與結構特徵
(1)土體岩性分類
區內0~25m深度內的地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其沉積環境受黃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響,形成了以細顆粒為主的地層。所表現出的岩性以粉土最為廣泛,其次為粉質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細砂,其主要岩性特徵見表2-9。
圖2-6 黃河三角洲工程地質分區圖
Fig.2-6 Map of Engineering geology zoning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結構特點
區內土體結構無單層結構,多為多層結構(多層結構是指一定深度內由3層或3層以上的地層構成),這也是區內的沉積環境所決定的,該區已瀕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盪較頻繁,古地貌特點反復變化,攜帶泥、砂的水動力特點也隨之變化,因此,區內一般無巨厚的單層岩性沉積。
表2-9 黃河三角洲0~25m 地層岩性分類及主要特徵表Tab.2-9 Lithology of strata down to 25m dep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2.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1)山前沖積洪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洪積(
(2)古黃河三角洲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湖沼相沉積(
(3)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區土體工程地質特徵
該區地面下25m的沉積物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海積物(
3.地表下0~25m土體物理力學指標的變化規律
1)古黃河三角洲區的物理力學性質總體上好於現代黃河三角洲,這是由於現代黃河三角洲的成陸時間晚於古黃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結的程度弱於前者。
2)無論是古黃河三角洲區還是現代黃河三角洲區,各類岩性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顯示出一個較明顯的規律,即從地表向下,隨深度的增加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以較好—較差—好的規律發生變化。一般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這一變化規律也與區內的沉積環境相吻合,力學指標較差的深度段為1855年黃河改道以前沉積的以沖湖積-沖海積相為主的地層。
⑩ 地質年代是如何命名的
凡是上過初中的人都可能知道地球有億年的歷史了,而且許多人還可能了解地層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原理。另外,近些年來人們對「寒武紀」、「侏羅紀」、「白堊紀」、「第四紀」這樣的詞也比較熟悉了。但是,這些名詞是如何來的恐怕很多人只是個較朦朧的印象吧?
大家知道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我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5.7億年前的。從6億或5.7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做是顯生宙。
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這個數字之所以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這個時期目前在5.7億到6億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年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紀後到2.3億年前這段時間為古生代,這個名稱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發生在1838年。從2.3億年前到0.65億年前為中生代,從0.65億年後到現在為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見附表)
代以下的劃分單元為紀。讓我們從最古老的一個紀開始吧。最古老的紀叫震旦紀,由美籍人葛利普於1922年在中國命名,葛氏當時活動在浙、皖一帶,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日出之地而取了這個名稱。起於18億或19億年前,止於5.7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生命主要是細菌和藍藻,後期開始出現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
1936年,賽德維克在英國西部的威爾士一帶進行研究,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個時期稱為寒武紀。33年以後,另一位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茲在同一地區發現一個地層,這個與較早發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於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因此他根據一個古代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將這個時期稱為奧陶紀。志留紀的名稱的產生比寒武紀和奧陶紀都要早,大約是在1835年,莫企孫也是在英國西部一帶進行研究,名稱的意思來源於另一個威爾士古代當地民族的名稱。莫氏和賽德維克於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將一套海成岩石層按地名進行了命名,中文翻譯為「泥盆」。石炭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爾和費利普斯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現了一套穩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疊紀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莫企孫根據當地所處彼爾姆州(俄烏拉爾山烏法高原)將其命名為彼爾姆紀。後來在德國發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為上是白雲質灰岩下是紅色岩層,這也是我國後來翻譯成二疊紀的根據。以上為古生代的六個紀。
中生代為三個紀。第一個是三疊紀,由阿爾別爾特命名於德國西南部,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層,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國和瑞士的與瑞士交界處有一座侏羅山,1829年前後布朗維爾在這里研究發現該處有非常明顯的地層特徵,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國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話,現在肯定不會是侏羅紀這個名稱,因為他當時在英國面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這個時期的。兩年後的1822年,德哈羅烏發現英吉利海峽兩岸懸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鈣質的白色沉積物,這恰恰是當時用來製作粉筆的白堊土,於是便以此命名為白堊紀。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區該時期的地層並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國就是多為紫紅色的紅層。
萊爾曾經將古生代稱第一紀,中生代為第二紀,新生代為第三紀,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國某些地區的地質時按魏爾納的分層方案從第三紀中又劃分出來了第四紀,這樣,新生代便由這兩個紀所組成。從前的第一紀則由紀升代含六個紀,同樣第二紀也升代含三個紀。
紀下面還有分級單位,如「世」,一般是將某個紀分成幾個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