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縣地質災害
『壹』 臨縣的地理環境
臨縣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較為溫涼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少雪。由於東北高而西南低、海拔相對高差1267米的地勢特徵,形成東北寒涼、西南熱暖的明顯氣候差異。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降雨較少,且時空分配極不平衡。
日照:臨縣年平均大陽總輻射量為140.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時數2807小時,日均7.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63%,日照時數最多的6月為286.5小時,最少的12月為204.7小時。
氣溫:臨縣年平均氣溫8.8℃,年平均氣溫介於6.5℃一11.3℃之間。東北部年平均氣溫6.5℃,西南部年平均氣溫11.3℃,南北相差4.8℃,呈自西南向東北遞減趨勢。全縣無霜期平均為160天左右,由東北向西南延長,相差30天左右。
降水: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518.8毫米,從東北向西北、西南遞減,東北部白文地區年降水量為558.1毫米,西部兔坂地區年降水量為417.6毫米,西南部叢羅峪地區年降水量為454.4毫米,分別級差為140.5毫米、103.7毫米。在全年降水中,季節差異很大,春季佔14.4%,夏季佔58.2%,秋季佔24.7%,冬季佔2.7%。而7、8、9三個月總降水量323.9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62.5%,為雨量集中期。
蒸發量:臨縣年平均蒸發量為2149.8毫米,是降水量的4倍,高於呂梁地區其他各縣。年內蒸發量的極大值出現在5、6、7三個月,月均367.5毫米,為同期降水量的6.5倍。 截止2006年底,臨縣己探明各類礦產17種,主要有煤炭、煤層氣、含鉀岩石、鐵、鋁釩土等。
煤炭:面積約2570平方公里,占臨縣縣總面積的86%,煤儲量311.75億噸。
煤層氣:探明儲量4000多億立方米。
含鉀岩石:勘探預測可靠含鉀岩石儲量為10億噸,遠景儲量30億噸,正式完成C+D級儲量4.7447億噸,其中C級3.6億噸。
鐵礦:均為沉積型、風化殘積型山西式鐵礦,主要分布在東部城庄、玉坪、湍水頭及南部招賢、林家坪一帶。已探明儲量573萬噸。
鋁礬土:主要分布在湍水頭一帶,面積2.5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836萬噸。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郝家岔一一龐龐塔一一棗窪一帶,儲量約為25億噸。
花崗岩、大理石:共12個品種,主要分布在紫金山、架爾梁山、銀洞山,總儲量約2億立方米。 臨縣已發現動物資源共224種,其中褐馬雞、金錢豹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老鷹、雕、鵑、黑卷尾屬國家三級保護動物。
臨縣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馬鈴薯、大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棉花、蔬菜等;植物資源有78科382種,其中中草葯達177種,甘草、冬花、柴胡等20餘種葯材年產量均在1000公斤以上。臨縣經濟林面積75萬畝,其中紅棗林面積70萬畝,木材林面積24萬畝。
『貳』 山西呂梁臨縣遺址有哪些
臨縣有個日本人開過赤嘟會的地方——叫官卯上;
臨縣名山——真武山;
臨縣磧口——古鎮;
臨縣劉家會村——文昌廟、廣嚴寺、狐妖山、二十一畝疙瘩、差卷台、長里哇、前塌、果子樹溝等。
名稱 地點 時代 面積
新化村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新化村北1公里 夏商、東周 25萬
許家峪遺址 臨縣許家峪鄉許家峪村北1公里 夏商、東周 4千
吳家灣遺址 臨縣曜頭鄉吳家灣東北 新石器、夏商、戰國 6萬
宋家圪台遺址 臨縣曜頭鄉宋家圪台村東 新石器、夏商、戰國 1萬5千
林家圪垛遺址 臨縣林家坪鎮林家圪垛村東南 夏商、東周 2千
白家坂遺址 臨縣劉家會鎮白家坂村西南 新 石器、夏商、東周 2萬
郝家坡遺址 臨縣白文鎮郝家坡村南300米 商、東周 5千
木椿峪遺址 臨縣白文鎮木椿峪村東150米 新石器、東周 1萬5千
白文遺址 臨縣白文鎮白文村東南800米 新石器、東周 2萬5千
郝峪塔遺址 臨縣曜頭鄉郝峪塔東部 新石器、東周 9千
沙垣村遺址 臨縣林家坪鎮沙垣村東300米 新石器、東周 2萬
歧道村遺址 臨縣歧道鄉歧道村東 東周 3 萬土
地廟遺址 臨縣歧道鄉歧道村南400米 新石器、東周、 漢 8千
前曲峪遺址 臨縣曲峪鎮曲峪村東南400米 東周 8千
榆林村遺址 臨縣木瓜坪鄉榆林村西 東周 6萬
大和村遺址 臨縣木瓜坪鄉大和村東 東周 1萬
大有頭遺址 臨縣城庄鄉大有頭村東南300米 東周 6
萬塔地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西南500米 東周 1萬5千
赤崖會遺址 臨縣城庄鄉赤崖會村西南 東周 2萬
雷家磧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雷家磧村西南 東周 2萬
崔家坪遺址 臨縣三交鎮崔家坪村西 舊石器、新石器、東周 8千
小塔上遺址 臨縣雷家磧鄉小塔上村北800米 春秋 1萬
塔上地陶窯遺址 臨縣白文鎮張家灣東北 新石器、戰國 6百
石家塔遺址 臨縣城庄鄉石家塔村東南300米 戰國 1萬5千
前塔嶺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西南500米 戰國 2萬
堯子坡遺址 臨縣車趕鄉堯子坡村 戰國 8千
城庄村遺址 臨縣城庄鄉城庄村南200米 新石器、戰國 3萬
烏突戍古城址 臨縣曜頭鄉郝峪塔村東北300米 戰國 200萬
劉家會古城址 臨縣劉家會鎮劉家會村東1000米 戰國 100萬
『叄』 臨縣是什麼
無語,什麼事什麼?有什麼事嗎?
只是個地名而已,你有心事吧……
『肆』 山西省臨縣的漢高山傳說是真的嗎
漢高山位於臨縣東部,臨縣於方山邊界處,走臨縣安業溝或大禹溝可到。站在山頂可瞭望方山縣城一角和方山橫泉水庫。海拔近兩千米,漢高山三峰相連,一峰蓋過一峰。方圓幾十里,山高嶺峻,人煙稀少,乃與世隔絕的蠻荒之地。
傳漢高祖劉邦在此斬巨蟒起義,漢高山因此得名。漢高山原名滿堂山, 後稱漢高山還有一段傳說。2200多年前, 滿堂山曾有一大蟒蛇, 它身長能繞著山根纏三圈, 體粗比水桶還粗。半山腰裡長著一棵千年蘇子樹, 樹高入雲, 樹梢颳得南天門的琉璃瓦吱吱作響。
有一天, 蘇子樹對正在休息的大蛇說:「蛇哥啊, 你出頭的日子快來了, 聽說漢高祖劉邦來攻打陳豨, 要路過這里」。 大蛇不信說:「大樹兄弟, 你說這話什麼意思?」 蘇子樹說:「他來了, 你就和他討封啊!」 「討封?他一個領兵打仗的,管什麼用?」 「你不知道,前幾天,劉邦從河北殺過來,經過離石的向陽溝,正趕上烏雲密布,大雨傾盆,道路難行,他騎的那條騍騾也馬上要生駒。眼看要耽誤行軍打仗,劉邦心急如焚,不禁大聲說:向陽溝里別發水,天下的騍騾不生駒!果真,雖然雨下的很大,向陽溝里卻沒有起水,騍騾的肚子也癟了。劉邦就是當今的真龍天子啊!」大蛇聽了,半信半疑,心想試試看吧。於是,大蛇就單等劉邦的到來。
過了幾天,劉邦果然來了,一見大蛇橫卧山腳,嚇得後退了兩步。大蛇連忙說:「高祖皇帝您好!您說蛇大變啥?」劉邦說:「蛇大變蟒。」「那蟒大又變啥?」劉邦說:「小蟒變大蟒。」大蛇心中本想劉邦定會說,蟒大變龍的,一說這話它就要和他討封,誰知劉邦偏不說這句,氣得大蛇張大嘴嘆了口氣。
劉邦見大蛇張大了口,以為要傷他,急忙手舉寶劍,一劍就將蛇頭砍了下來,蛇血象山洪一樣冒了出來,霎時將滿山遍野的石頭全部染成赭紅色,而且越到中心越紅,後來人們就將這里的石頭稱為紅心石。半山腰的那株蘇子樹,也被血燙得無精打采,滿腹怨氣。劉邦斬了大蛇後就要趕路,大蛇騰空而起,大聲怒斥道:「無道劉邦,我與你平日無仇,無非想和你討個封號,你不封我也罷,為何將我的頭砍掉?你說這仇該怎報?」劉邦說:「既然殺你,就不怕你報仇,你要怎報呢?」大蛇說:「你想讓我在山上報,還是在平地報?」劉邦心想,現在就在山上,若是讓它現在糾纏起來,恐怕影響行軍打仗,況且它現在正在火頭上,不如說在平地,那就是以後的事了。時間一長,事情可能慢慢就消了。於是劉邦就說:「在平地吧。」大蛇說:「好!一言為定!咱就在平地。最好有個作證的。」一旁早就看不慣了的蘇子樹厲聲說:「我來作證。」
於是大蛇和蘇子樹就朝南方的「平地」方向飛去了。飛了二十里,大蛇把脫下的皮抖落在一個村子裡,窳成一堆,人們就叫該村為窳蛇皮。又後來,人們嫌這個名字不雅,跟其諧音,叫成瓦舍坪,意思成了高樓大廈、比較富裕的村落。這就是現在的大禹鄉瓦舍坪村。
大蛇和蘇子樹一直飛到位於平地的洛陽城,當即投胎轉世,一個就是王莽(蟒),一個就是蘇憲。二人長大後,在漢平帝(平地)時,聯合篡政,建立了新朝,推翻了劉邦建立的漢朝,報了劉邦當年的斬殺之仇。
滿堂山自大蛇和蘇子樹飛走之後,發出天崩地裂般的一聲巨響,整個山塌了半邊,使山的東北面成了懸崖絕壁。從此之後,人們就稱滿堂山為漢高山。
『伍』 臨縣分別有哪些鎮了
截至2019年7月,臨縣有13個鎮,分別為:白文鎮、城庄鎮、臨泉鎮、三交鎮、湍水頭鎮、林家坪鎮、磧口鎮、招賢鎮、劉家會鎮、叢羅峪鎮、曲峪鎮、兔坂鎮和克虎鎮。
臨縣,位於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隸屬於山西省呂梁市,東屏呂梁山連接方山,西臨黃河與陝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縣域面積2979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65萬,轄23鄉鎮,是呂梁地區人口最多的縣。
10個鄉分別為:木瓜坪鄉、安業鄉、玉坪鄉、大禹鄉、車趕鄉、安家莊鄉、石白頭鄉、青涼寺鄉、雷家磧鄉和八堡鄉。
(5)山西臨縣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臨縣的建制沿革:
臨縣夏屬冀州,周屬並州,春秋屬晉,戰國時屬趙國。
秦莊襄王二年(前248年),屬太原郡。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臨水縣,屬西河郡。
王莽時期,臨水縣曾改監水縣。
東漢,復名臨水縣。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臨水縣並入離石縣,仍屬西河郡。東漢末,西河郡並入太原郡。
三國初,仍屬太原郡。
魏黃初二年(221年),設置西河郡,仍屬西河郡。
兩晉時轄於離石,為匈奴佔領。
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
南北朝時期,北周時置烏突郡、烏突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改烏突為太和。
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臨縣屬離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
宋仍稱臨泉縣、定胡縣,隸屬石州,屬河東路。
元符二年(1099年),改屬晉寧軍。
金天會元年(1123年),復名為臨水縣,廢晉寧軍,屬石州。
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改臨水為臨泉,屬太原郡。
蒙古中統三年(1262年),臨泉縣升為臨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州降為縣,屬太原府。臨縣之稱由此而定,至今未變。
萬曆二十三年(1595),臨縣改屬汾州府。
清因明制,縣屬汾州府,冀寧道。
民國廢除府州,縣直屬山西省轄,境內實行區所制,劃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臨縣解放,成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臨縣劃為10個區。同年10月,為抗日戰爭所需,將臨縣分為臨縣、臨南兩個縣,臨縣設7個區,臨南設5個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臨縣,臨南合並,仍稱臨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屬興縣專署管轄。
1952年劃歸榆次專署(後改晉中專署)。
1971年組建呂梁地區,劃歸呂梁地區。
1984年4—7月,改鄉(鎮)村制。臨縣設10個鎮,28個鄉。
2002年撤鄉並鎮,全縣設13個鎮,10個鄉。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仍由呂梁市管轄至今。
『陸』 臨縣地質災害對主管領導有什麼處分
如果林縣發生的地質災害,不是人為的,而且主管領導沒有阻礙救災,而且積極的組織大家就在,這樣領導不會受處分
『柒』 山西臨縣概況
臨縣轄13個鎮、10個鄉:城內街道、白文街道、三交街道、磧口街道;臨泉鎮、白文鎮、城庄鎮、兔板鎮、克虎鎮、三交鎮、湍水頭鎮、林家坪鎮、招賢鎮、磧口鎮、劉家會鎮、叢羅峪鎮、曲峪鎮、木瓜坪鄉、安業鄉、玉坪鄉、青涼寺鄉、石白頭鄉、雷家磧鄉、第八堡鄉、大禹鄉、車趕鄉、安家莊鄉。
臨縣,西漢置臨水縣。北周大象元年置烏突縣兼治烏突郡。隋開皇元年烏突郡改為太和郡,烏突縣改為太和縣,三年郡廢。唐武德三年,太和縣改為臨泉縣。金天會元年,臨泉改為臨水。元至元三年設臨州,明洪武二年臨州廢,改為臨縣。1940年析置臨南縣,1946年並入臨縣。
該縣地形以黃土丘陵為主,由於長期受流水切割,地形破碎,河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整個地勢呈東北向西南傾斜。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山峰有北部紫金山;東部柏榆廟山峰海拔1924米,為該縣最高峰。境內主要河流有湫水河,發源於興縣白龍山南麓,從東北部陽坡村入境,由南部磧口匯入黃河,流長90公里 ,沿河兩岸大小支流26條,均系山地河流,夏季水量暴漲;縣境西緣黃河自北而南經本境流程 102公里。該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8.8℃,一月均溫--8.1℃,7月均溫22.6℃,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70天左右。
『捌』 山西呂梁臨縣的土壤類型的亞類和土種是什麼
土種是土壤地理發來生分類的基層單源元,是在土類、亞類之下續分的,土類、亞類是土壤形成發育質的變化,而土種是量的變化。土系按美國土壤學詞彙(Glossary of Soil Science Terms)的解釋是土族以下續分的基層分類單元,在一個土系內,除了A層質地之外,具有相似的主要剖面特徵。(張之一的新浪)
『玖』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成員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的領導成員如下:
武國強
副巡視員
武國強,男,漢族, 1968年8月出生,山西夏縣人。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副巡視員、耕地保護處處長。
主要任職經歷:山西省地質礦產廳資源處(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科員、副主任科員,工程師;山西省國土資源廳規劃處主任科員、督察處副處長、廳辦公室副主任、調控處長、耕地保護處處長;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