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橋石經寺公路工程地質平面圖
『壹』 工程地質勘查報告常用圖表有
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工程地質剖面圖、工程地質柱狀圖、原位測試成果表、土工試驗成果表,另外還有波速、地脈動測試的成果圖表等。
『貳』 1、根據所提供的工程地質平面圖和剖面圖,分析該地區的地質條件(地形、地層、地質構造等)
根據所提供的工程地質平面圖和剖面圖,我覺得該地區的地質應該是比較獨立的。
『叄』 工程地質圖圖例
粉質粘土和片岩
『肆』 畫勘探點平面圖和工程地質剖面圖時,用理正勘察時遇到的問題
你的意思抄是畫勘探點平面布置圖,是吧?一般如果點數不多,直接在甲方給的圖上畫出來就行了。如果點數太多,按照你在網上查的方法,就是CAD的插入,然後點DWG參照,把甲方給你的圖插入進去。但是我覺得這么做麻煩。你可以直接生成勘探點平面布置圖,然後打開,然後復制(ctrl+c),然後粘貼(ctrl+v)到你的甲方給的圖上,然後根據圖大小,先縮放,然後在找到公共點,移動,就把勘探點布置在平面圖上了。
第二個問題,剖面線的問題,每個點都要有剖面線,一般都是橫縱兩個剖面。單獨一個點的,要出柱狀圖。
『伍』 公路工程施工總平面布置圖包括哪些內容
(1) 在保證施工順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物,少佔內農田,因地制宜容,以降低工程成本;
(2) 充分考慮水文、地質、氣象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尤其要慎重考慮避免自然災害(如洪水、泥石流)的措施,保護施工現場及周圍生態環境;
(3) 場區規劃必須科學合理,應以生產流程為依據,並有利於生產的連續性;
(4) 場內運輸形式的選擇及線路的布設,應力求材料直達工地,盡量減少二次倒運和縮短運距;
(5) 一切設施和布局,必須滿足施工進度、方法、工藝流程、機械設備及科學組織生產的需要;
(6) 必須符合安全生產、保安防火和文明施工的規定和要求。
『陸』 理正工程地質勘查CAD生平面圖的問題
你的目的是想將鑽孔坐到底圖上。勘察4年多,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比較費時的事情。
你操作出的問專題覺對是比例屬出錯了,我遇到過多次。
解決的方法很多:一、按你上述順序底圖初始化,(這一步不會可以參看理正教程,你的初始化肯定是坐標輸錯了),再點生成平面圖即可。
二、首先,直接按自己要求設置生成平面圖(比例自己設置),再將底圖移動過來,進行一定比例的縮放即可。
當然還是要多試,沒有一步成功的,掌握方法很重要。
『柒』 怎麼看懂橋梁工程圖紙
這就和算數是一樣的,首先你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然後知道你所看的圖想表達什麼內容,像平面圖,向你展示線位周圍地物地貌狀況(河流寬度、與線位夾角等)工程地質縱斷面就是讓你看橋位附近地質狀況。
『捌』 工程地質勘察CAD生成平面圖裡面怎麼設置比例尺
我用的是理正6.81版,比例尺是在這個地方設置,注意那個綠色的數字,並且每次退出這個對話框,再進來的時候,都要重新輸入。
『玖』 地質工程問題
1.上池
上池位於高程570~620m的山頂窪地,除局部地帶分布有礫岩外,主要為多次噴發形成的安山岩、凝灰岩及火山岩組成,岩體受卸荷影響,極為疏鬆。有正長岩和閃長岩脈穿插,池盆內斷裂十分發育,除有F3、F118大斷層外,沿不同岩性接觸帶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層間剪切錯動破壞。節理很發育,將岩體切割成5~30cm不等的碎塊。風化卸荷嚴重,岩體結構鬆弛,一般表現為碎裂夾泥。斷層帶及層間剪切破碎帶物質一般由斷層泥或泥夾碎屑組成,斷層泥內蒙脫石含量達50%以上,親水性強,抗剪強度低。岩體彈性波縱波速度一般為2000~3200m/s,岩體原位變形試驗測得,嚴重破碎帶岩體變形模量E0=42~50MPa,泥質軟化帶E0=15~30MPa,一般較好岩體E0=110MPa左右,斷層泥的抗剪強度φ=8°~12°,C=0.01~0.05MPa,破碎夾泥帶(含強烈卸荷風化岩體)φ=26°~28°,C=0.01~0.02MPa。
斷裂發育並強烈卸荷的地質環境,給上池工程帶來下列嚴重地質工程缺陷:①池盆滲漏嚴重,需作全面防滲工程處理;②副壩壩基和防滲面板地基壓縮變形大,可能產生不均勻變形,可能導致防滲面板破壞;③池盆邊坡岩體變形失穩嚴重。
圖5-10 上池卸荷帶加固工程示意圖
上池以1∶1.5的坡比開挖,一般挖深20~35m,最大達40~70m。池盆坡高為31m,池盆以上邊坡高度為0~40m不等。沿池頂計算,開挖池坡總長約1135m,其中705m屬於不穩定或潛在不穩定地段,占總長的67%。在開挖過程中,先後出現滑坡、坡體蠕動變形滑動三處,累計變形破壞地段長度達310m,最大滑坡體積達30萬m3。為了確保池坡岩體的穩定,分別對滑坡和蠕動變形岩體進行了開挖減載、加抗滑樁、混凝土擋牆、預應力錨索加固、局部固結灌漿和帷幕灌漿進行防滲處理,防止滲透水浸泡外邊坡岩體,產生外邊坡失穩等(圖5-10)。
2.引水壓力管道
引水壓力管道大部分位於蟒山卸荷帶內。岩體卸荷鬆弛,風化嚴重,充填次生夾泥多,岩體質量極差,同時又有F3 和F20兩條規模較大的斷層通過。由於斷層構造岩(泥化帶)隔水,使地下水形成階梯狀分布的水文地質結構(圖5-9)。施工開挖過程中,經常發生突水塌方。其中引水洞挖至F20斷層帶時,兩條引水洞都產生了大體積的突水和塌方。通過斷層帶時,又產生了大塌方。其中2#塌方冒頂通天(圖5-11),位於F20斷層帶內的1#塌方也接近通天冒頂,塌方高度達20~30 余 m。通過魚骨排梁頂棚超前支護(圖5-12),超前固結灌漿,施工開挖又做全封閉式處理,方通過了該段破碎帶岩體。在2#壓力管道導洞開挖過程中,曾經產生過三次大體積塌方和突水。第一次突水和塌方歷時約半年之久,最初為碎屑流式突水,漸次變為塊體塌方和涌水,零星掉塊。塌方突水期最大日塌方量達450m3/d,突水時最大涌水量達35~40m3/d。塌穴高32m,直徑14~17 m,總塌方量4000 m3。第二次塌方歷時3個月,塌方仍由突水引起的。塌形與第一次塌方相似。塌穴高20 m,直徑9~13 m,總塌方量約2500 m3。第三次塌方發生在斜洞擴挖過程中(導洞內),塌方量約為200 m3。三次塌方均採取混凝土回填塌穴和灌漿加固處理(圖5-13),其塌方皆發生於F20斷層帶及其影響帶內。其餘地段由於卸荷風化嚴重,岩體穩定性極差,不同規模的塌方屢屢發生。所以在高壓管道斜井擴挖時,採取了厚度達20~30cm的系統噴錨加固(雙網)。由於岩體軟弱破碎,結構鬆弛,所以壓力管道必須全部採用鋼管襯砌承擔內水壓力。
圖5-11 引水洞2#塌方剖面圖
圖5-12 引水洞超前支護處理平面圖
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實踐經驗表明,地質工程建設必須認真地對環境地應力進行研究。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蟒山卸荷帶是一個重大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對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對認識建設場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具有重要的意義。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蟒山卸荷帶是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上池及引水壓力管道穩定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對這個問題的發現大大提高了對十三陵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地質條件的認識水平,對其他工程的工程地質條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圖5-13 壓力管道塌方圖
『拾』 工程地質
褶皺上來說是個背斜,斷層應是個東西走向的正斷層,根據褶皺軸向與斷層面走向的關系來說,是個縱斷層。 看出來的就這些,不知對您是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