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教案

工程地質教案

發布時間: 2021-02-12 16:47:39

㈠ 防地質災害教案

高中地理地質災害教案

一、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縫、構造斷裂、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等,教材中主要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教材對這四種災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講成災原因;二講災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識,如「地震」一段介紹了震級,「火山」一段介紹了火山的類型;三講危害,這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滑坡和泥石流雖然誘發的原因不同,但主導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區也基本相同,為了減少重復,教材把這兩者放在一起講述。
授課時教師首先可由1999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防治地質災害」引入新課,並指出地質災害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嚴重威脅,地質災害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它的挑戰,應使學生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教師介紹主要地質災害的特點時,可指導學生讀圖4.53,圖4.55,圖4.58,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通過圖4.54,圖4.56,圖4.57,使學生對地質災害的破壞性形成直觀印象。對於一些較為簡單的知識(如地震和火山的分類),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自學。另外,還要聯系初中所學知識加以理解。
二、在講述地質災害的基礎上,本節從各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繫上進一步做了分析,這種動態的觀點、聯系的觀點不僅對深入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要求,教材通過具體例子介紹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第一方面說明了同一地域地質災害生成的關聯性,第二方面說明了一次地質災害中原發災害和誘發災害生成的關聯性,第三方面說明了人類活動與災害的關聯性。
講述地質災害的關聯性時,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學生運用動態的、聯系的觀點深入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教師可舉例說明地質災害三個方面的關聯性。例如,有關資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災害中,70%以上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從而說明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影響。講完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可隨即安排學生做課後活動第1~2題,以達到鞏固和反饋的目的。
三、教材最後講述地質災害的防禦。教材中講了三方面的問題,其核心為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減輕災害的基本途徑。在防災、抗災、減災的諸多領域中,首先需要對地球系統的整體性有更多的認識,尋找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規律及其災害間的相互聯系,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一些具體的工程措施的設計和實施,也要有科學技術的支持。加強災害管理法制建設和健全減災規劃管理制度也是災害管理的重要方面。
「地質災害的防禦」內容比較簡單,可引導學生自學,教師可補充地震前兆、地震防禦措施等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閱讀課後「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工程」,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另外,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然災害的發生,關鍵是樹立預防為主,加強監測、預報的觀念,以求防災、減災、免災。

㈡ 京版六年級下學期教案

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Jeme Tien Yow),字眷誠,廣東南海人,祖籍江西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詹天佑1861年(清咸豐帝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詹天佑兒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復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迭,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其間,釐定了各種鐵路工程標准,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准軌、珍氏自動掛鉤(Janney Coupler,亦稱姜坭車鉤、鄭氏車鉤,美國人 Eli Janney 所創)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了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堷訓了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對象。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獲宣統賜工科進士,任留學生主試官等職。1910年,任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總理兼工程師,1912年兼任漢粵川鐵路會辦,負責興建粵漢及川漢鐵路。此後一直定居在漢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號(今洞庭街51號)。同年成立「中華工程師學會」,並被推舉為首任會長。民國成立後,於1913年獲政府委任為交通部技監,1914年獲頒授二等寶光嘉禾章。1916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參崴和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中國代表。4月因病回漢口,4月24日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詹天佑與其妻譚菊珍埋葬在京張路青龍橋火車站附近。1922年青龍橋火車站豎立詹天佑銅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紀念館。

㈢ 請問有高手知道工程地質勘察CAD,該如何深入的用得熟練,有教學視頻或者更好的資料發給我。謝謝了54330606

一般勘察的CAD都是理正的多,理正的網站上都有得,你可以去搜一個破解版。6.5的,還可以,要是捨得花錢的話,在淘寶上面買也可以,不過我是用華岩的HY2000,公司用習慣了,我覺得華岩的成圖好看點

㈣ 山東科技大學地質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學工作

學院注重加強基礎教育、技術技能和素質教育,採用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內建立了十容余個教學實習實訓基地,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獲山東省優秀教學成果獎多項。本科生英語四級統考、計算機基礎統考均取得優良成績,本科畢業生考碩率在50%左右,本科生一次就業率連續多年在95%以上。

㈤ 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教學設計 教案

問題研究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從容說課
生態環保,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主題,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近年來嚴重影響東北亞地區各國生態環境的沙塵暴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正聯手防治沙塵暴,在中國、蒙古等沙塵源區進行防治荒漠化的跨國協作。
三江平原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北大荒」。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根據當時國家發展的戰略,決定對三江平原進行大規模的開墾,使三江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為了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實施生態環境的保護,國家決定停止開發三江平原的荒地,並建立自然保護區。
從大環境來看,東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落實振興東北戰略,推進「東北再造」,迫切需要建設「綠色東北」。這是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實現東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本問題研究的邏輯框架是:教材首先從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出發,讓學生對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和氣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對東北地區的地形圖有更深的掌握;其次,通過給學生大量的材料,讓他們分析「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原因;最後,從落實新的發展觀、振興東北的戰略角度,分析建設「綠色東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出建設「綠色東北」的總體思路;從可操作性層面,提出建設「綠色東北」的重大舉措,並理解停止開發三江平原荒地的原因。
教學重點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
2.「北大荒」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
3.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教學難點
1.「北大荒」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
2.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課時安排
1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通過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來進行分析。
2.「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地圖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分析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徵,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為什麼要停止開發「北大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三江平原自然特點的分析及其歷史的演變過程:北大荒——北大倉——北大荒的轉變過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三江平原開發前的錄像片或展示三江平原的景觀圖片、地圖等。請大家在地圖上找一找三江平原的位置,找出三江平原中的「三江」是哪三江?這里的人口密度狀況,並分析開發前後狀況比較。
推進新課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成的低平原,面積10.89萬平方千米,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沼澤區。
板書: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
【知識拓展】
閱讀三江平原的地質構造和地貌類型材料,形成一個完整認識三江平原的思路。
區內由北東走向的完達山脈將平原分為兩部分。完達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個大面積沉降區,盆地內堆積千米以上的沉積地層。我們驅車行進至三江平原時,看到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中,聳立著一些小山丘,猶如雲海中的孤島。這里的河流多無明顯的河槽,發源於山區的幾條河流進入平原後漫散在平原中,形成無尾河。這些現象說明全新世以來許多地方沉降運動仍在繼續進行。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為60~80米,坡降較大,地表組成物質較粗,黏土、亞黏土層很薄,或是亞沙土、沙、沙礫層直接出露地面,沼澤及沼澤化土地面積小;東半部,海拔高度一般為45~60米,坡降多為1/5000~1/10000,各種窪地星羅棋布,地表覆蓋有3~17米厚的亞黏土和黏土層,滲透性差,沼澤及沼澤化土地廣泛分布。
完達山以南的平原,稱為穆棱—興凱平原,也為一個沉陷區,海拔高度一般為55~95米,自西向東傾斜,坡降較小,表層一般覆蓋有1~4米的亞黏土、亞沙土,沼澤率也較高。
由於平原區地勢低平,切割能力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網密度小。除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外,有些河流發源於完達山或小興安嶺而穿行於平原沼澤之中,而有些河流則發源於沼澤窪地又流經於沼澤之中。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澤性河流的特點,即河流縱比降小,河道彎曲,枯水河槽狹窄,河漫灘寬廣,排水不暢。每年汛期,主要河流還受黑龍江、烏蘇里江洪水頂托,回水距離一般為20~30千米,最長達70千米。洪水頂托抬高了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兩岸低平地排水更為困難,促進了沼澤的形成和發展。
本區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一般為2400~2500小時,年總輻射量100~11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多為500~600毫米,季節分配不均,年際變化較大,在一年中降水集中於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5%~85%,陸面可能蒸發量為550~650毫米。
(學生探究討論)三江平原沼澤廣泛分布的自然原因。

略。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主要是由三江平原地勢低、多雨,排水不暢造成的。三江平原新構造運動以下沉為主,地勢低平,土質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暢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河漫灘、階地和各類窪地上形成大面積集中連片的沼澤,還有季節性的沼澤化土地。根據調查和統計,本區沼澤面積達110多萬公頃,此外還有季節性積水的沼澤化草甸130多萬公頃。
板書:
地勢低平,沼澤廣布

三江平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它是我國開發較晚和未充分開發的地區,資源豐富,潛力很大。目前國務院已將該區列為國家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要求建成穩產高產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以大豆為主的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基地、畜產品供應基地和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基地。
板書: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與我國廣大農耕區相比,三江平原的開發歷史比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萬公頃。隨著我國人口和糧食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家決定大規模開墾「北大荒」,並相繼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國營農場。20世紀50年代的青年志願者在荒原上踩出了第一串腳印,冒起了第一縷炊煙,他們是拓荒者,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是特定歷史時期創造了顧全大局、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知識拓展】
通過材料的閱讀,了解「北大荒」在不同年代開發的背景和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糧食是擺在政府面前的頭號難題。當時,許多中國人仍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國外敵對勢力斷言,中國共產黨將無法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前線需要糧食,建設需要糧食,共和國的締造者們發出向「北大荒」進軍的號令。
從此,沉睡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完達山山麓的千里沃野召喚著一批又一批英雄的拓荒群體。
1947年開始,一批批人民解放軍官兵帶著征戰風塵開進荒原,雪亮的鏵犁翻開千古的沉寂,黑土上升起了軍墾的紅旗。在解放濟南戰役中活捉王耀武的英雄群體農建二師8萬名官兵揮師北上,出密山、越寶清、奔鐵力、拓綏濱,創辦了三大農場;王震將軍帶著當年開發南泥灣的戰將,率十多萬轉復官兵成建制地布點開荒。踏著英雄的足跡,數十萬大專院校畢業生、地方幹部、支邊青年、城市知識青年等,同樣投身「北大荒」開發,將青春熱血傾灑在這里。
歷經50個春秋,100萬人在5.5萬平方千米的荒原上開墾出了3000多萬畝良田,打下了1000億千克糧食,支撐了年輕的共和國大廈。有人算過一筆賬,這些糧食以每人每天一斤計算,足夠5.5億人吃上一年。
「北大荒」是國家手中的一袋米,更是市場的平衡器,它始終發揮著確保糧食供應與市場穩定的重要作用。1960年國家處於嚴重自然災害時期,北大荒人把口糧一減再減,向國家硬是上繳了1.8億千克糧食,完成了3000萬千克大豆出口任務。1988年全國糧食生產出現波動,國家決定墾區上繳糧食增加到10.9億千克,用來平抑糧價。他們把所有的余糧一摳再摳,一斤不少地完成了任務,如果按當時的市場價格計算,有的農場管理局一次就損失2000萬元。
進入90年代,全國的糧食生產調出省份在減少,調入省份在增多,誰來應急生產糧食?北大荒人勇敢地站出來為國分憂,提出建設佔全國新增定購任務1/10的50億千克商品糧基地。到1998年,全墾區已實現年產85億千克糧食,可提供65億千克商品糧。

(根據材料,讓同學們分析)三江平原墾荒需要重點改造的自然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略。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根據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徵來看,過度地開荒破壞了這里的原始生態環境,三江平原已由原來自然生態為主的環境系統轉變為半自然生態為主的環境系統。濕地面積縮小了80%,空氣濕度減小,降水量減少,氣溫增高,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他鄉,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臨著日益貧瘠的危險。1999年我國政府決定停止對「北大荒」開荒,對不宜耕種的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以恢復這里的生態環境。同時2002年三江平原又被世界濕地公約組織列入世界公約名錄,所以保護濕地是關鍵。

(根據材料,讓同學們敘述)三江平原作為商品糧基地有哪些優勢?

略。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三江平原作為商品糧基地的優勢是地多人少,人均耕地0.66~2公頃,提供余糧多,土地平坦,使用大型農業機械條件好,機械化水平高,宜農荒地多,開發潛力大。若水利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可望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
板書:
(一)轉變原因
(二)三江平原在我國商品糧基地中的地位

濕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按照世界《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滯蓄洪區、河口三角洲、灘塗、水庫、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於6米的海域地帶。濕地儲存了大量的水土資源,還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其生態旅遊的價值也很大。濕地在促進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積極循環與轉化,在維持水均衡和生態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強大的功能。濕地有其濕潤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並構造了一個獨特的水循環系統。濕地號稱「自然之腎」,具有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水質和空氣、美化環境的功能。
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寶庫和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但我國濕地的生態環境現狀令人擔憂。有關專家已經建議盡快制定《濕地法》,把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法治軌道;改革完善管理機構,實施以自然濕地單元(系統)為單位的統一規劃管理;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樹立新型濕地環保理念;保護多樣性特色,促進濕地綜合利用;廣開籌資渠道,加大濕地保護的投入力度;加強濕地科學研究,擴大國際合作。
【知識拓展】
濕地的環境功能
濕地蘊涵豐富的水資源,具有極高的生產力,調查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濕地平均可生產2千克左右的有機物質,僅次於熱帶雨林的生產能力,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資源等,還有獨特的環境功能。它能消除毒物、凈化水質,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很強的區域之一,它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蓄滯洪水、涵養水源、補充地下水、穩定海岸線、控制土壤侵蝕、保墒抗旱、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還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息場所。

為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黑龍江墾區2001年果斷停止開荒。全墾區堅決禁止佔用林地、草原、濕地開墾耕地,不準破壞一畝原始沼澤,以保護好現有的1000餘萬畝荒原和1475萬畝濕地。
板書:
三、停止開發三江平原
(一)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濕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種類型的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濕地的這些重要功能和價值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
濕地的生態效益表現在:一是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二是減緩徑流和蓄洪防旱,三是固定二氧化碳和調節區域氣候,四是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五是防浪固岸。
通過材料分析,思考為什麼我國把「北大倉」演化為過去的「北大荒」?
【知識拓展】
黑龍江墾區是在昔日聞名於世的「北大荒」上開發起來的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總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主要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50年前,三江平原、黑龍江谷地、嫩江流域廣大區域保存原始面貌,天然森林草原茂密,低濕地覆蓋平原大地,一片荒涼,人跡罕見,故稱「北大荒」。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決定開發它。50年來,經過十幾萬部隊復轉官兵和數十萬知識青年的開發建設,開辟了同江、密山、黑河等墾區,成為擁有耕地3000萬畝,年產糧食85億千克以上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然而,大面積的開荒雖然擴大了耕地面積,但也使「北大荒」的部分濕地消失,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天然的森林、草原、低濕地覆蓋面積明顯下降,生物多樣性出現危機。過去「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情景不見了,不少鳥獸無法在此棲息,被迫遷徙他鄉;昔日「黑土地肥得流油,插根筷子都發芽」,如今卻越種越瘦,災害越來越多……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科學使得墾區決策人變得聰明了。除了果斷停止開荒、保護好現有的荒原和濕地外,還規劃在近三年內完成退耕270萬畝,因地制宜種樹種草還林還牧;撥出專款擴大自然保護區建設,與日本合資建設濕地生態監測與培訓項目。
生略。

(依照材料,教師進行知識點的總結)濕地的合理利用是一種與維持生態自然性並不相悖並造福於人類的可持續利用方式。當前,在三江平原濕地保護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濕地的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據土地資源調查顯示,黑龍江省未利用土地中的宜農荒地有70%在三江平原,而且集中分布在濕地地區,新中國成立後對三江平原已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開墾,今後,按照濕地保護的要求,再大面積開發,已不現實。二是濕地保護與防洪、排水的矛盾。20世紀80年代為了解決三江平原洪澇問題,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水利工程建設,為解除當地防洪除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修建的堤防工程,切斷了大部分沼澤濕地與河流的聯系。例如在濃江上游修建了濃鴨排乾渠,把上游水大部分排入黑龍江,導致沼澤地水位下降,生態失衡,濕地退化。三是濕地保護與綜合利用的矛盾。三江平原有豐富的水資源和肥沃的宜農土地資源,在濕地的保護中不僅僅是劃定濕地保護區的單一保護。應該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作到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和協調。四是濕地保護與管理體制的矛盾。多部門對濕地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體制,破壞了濕地的水、土、動植物等重要資源的整體性和有機聯系。分散的管理體制,造成各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不利於濕地的保護和合理開發持續利用。
板書:
(二)保護三江平原
課堂小結
黑龍江三江平原濕地生態恢復建設,應在濕地生態結構上下工夫,以環境生態學的有關理論,保證濕地生態平衡條件的滿足。通過退耕還濕(還林還草)、剎住毀濕(草、林)開荒之風、劃入或組建保護區(地)、新建一批蓄水壩和平溝等措施,保持、恢復和重建濕地生態系統。探索適合該區的濕地農業發展模式,是防止農業生產對濕地資源有效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構成威脅的有效途徑。從資源水利和環境生態水利的戰略高度,配置水利工程設施,在滿足農田用水的同時,確保濕地生態用水安全,確保東北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板書設計
問題研究為什麼停止開發「北大荒」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點
地勢低平,沼澤廣布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一)轉變原因
(二)三江平原在我國商品糧基地中的地位
三、停止開發三江平原
(一)濕地的生態環境效應
(二)保護三江平原
活動與探究
類比說明洞庭湖地區為什麼從「圍湖造田」到「退田還湖」?
(教師提示)洞庭湖濕地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濕地景觀生態系統之一,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濕地資源十分豐富。
圍湖造田使得湖區人口劇增,而頻繁爆發的水災卻又讓湖區大量人口傾家盪產。無奈中,村民們只得湧向周邊山嶺,開山伐木,種地為生,這就觸發了水土流失。當洪水裹挾泥沙漫過江漢平原時,大量泥沙沉積在湖區,形成了一片片新鮮沙洲,這就又為圍墾創造了條件,吸引著下游過剩的人口不斷前來墾荒,形成了圍湖造田→與林爭地→水土流失→河湖淤積→新的圍湖造田的惡性循環。洞庭湖區大面積的圍湖造田,使得湖面大大縮小,許多湖群消失,蓄洪能力急劇減弱,汛期湖水水位猛漲,頂托長江,嚴重影響了洪水的分流,對洞庭湖區和荊江大堤都極為不利,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1998年長江大水,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湖泊山林的關系,認識到長江的湖泊濕地有其自身的規律,依靠工程措施強行改變這種規律只能引發更多的災害,長江中下游平原濕地巨大的生態效益,不是任何一個水庫可以替代的;而三峽水庫22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也不可能彌補50年來長江中下游12000平方千米湖泊濕地的損失。人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出路,和平共處的唯一出路只能是遵從和適應江湖固有的規律,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其後我國政府提出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江河治理思路:「封山植樹,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禁伐天然林和退耕還林是治本之策,而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則都講的是如何有組織地將人類侵奪的部分空間還給濕地湖泊,達到我國經濟、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㈥ 求一個工程地質與土力學的教學視頻,急用 謝謝 569046052

今年4月的土力學不難,計算題大多歷年的試卷上有相同類型的題目,課本後的習題倒算難題了。做不來不要怕

㈦ 如何用CAD繪制三維地質測量圖件能給個教案不

打開K9的企業管理器,可以新建一個HDF資料庫或者在已有的HDF中。在上面右擊先把MAPGIS數據導入進去,導入之後找到該文件右擊-導出-其他數據。先選擇輸出路徑

㈧ 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教案

『摘』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①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
②農業的投入:自然條件:光照、熱量、水分、土壤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③農業的分類: 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和畜牧業
按投入的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和密集農業
按產品的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④農業區位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場、交通、政策等
⑤農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區位因素 農業發展
氣候 熱量、光照、降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極大。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的分布、復種制度和產量關系最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乾旱地區,灌溉水源是決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區(坡度、高度),適宜發展不同類型的農業。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宜發展耕作業,山地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種植業
土壤 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東南丘陵地區分布廣泛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
市場需求 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運輸 主要影響商品農業的區位,園藝、乳畜業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條件
國家政策 世界各國的農業都受到國家政策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