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工程地質力學實驗室
1.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2. 工程地質力學的建立與進展
60年代中國學者在大量工程地質實踐的基礎上,認識到構造的重要性,從而提出了「岩體結構」的觀點。同時,法國的岩體力學學家Muller L等也認識到岩體結構的重要性。70年代谷德振等提出「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新概念。它以地質歷史的發展過程——建造與構造,並運用地質力學觀點,研究了岩體的工程地質特性及力學的成因問題。它包括了岩體結構的解析和表徵,岩體結構的力學特性和效應,工程岩體變形破壞機制的分析,工程岩體穩定性的預測和評價等一系列問題。現已初步建立了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俄羅斯學者最近認為應考慮土體結構。這樣工程地質力學就應將岩體和土體的工程地質力學都包括在內。
80年代岩體工程地質力學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岩體結構力學新概念。它主要研究地質模型的力學效應,即把地質模型轉化為力學模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力學模型與岩體變形破壞機制有關要素,轉為定量的數學語言表達,進行岩體穩定性的力學分析,作為工程設計的依據。
對於土和土體的工程地質研究,最初是把土作為連續介質,但由於土的特殊物質組成和結構連接,其應力-應變關系為非線性隨時間變化的流變狀態,因此不僅從宏觀力學上用模型方法,而其從土的微觀結構,通過各種結構類型加以量化,建立土的微觀力學模型,這在國內外都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中國對軟土、黃土等特殊性土以及軟岩、泥化夾層的流變特性和模型研究,解決不少實際工程中土體變形、地基穩定分析等問題。土的微觀結構研究由於測試技術的發展,在80年代進展較快。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制樣技術上由風干法發展為凍干法,探討了土的結構對其蠕變及強度的影響,對粘性土及一些特殊性土的微觀結構和工程地質性質關系,以及對微結構的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等。近年來工程地質學家認為土體結構既然對其工程性質有重要制約作用,就應把建立土的結構性本構(計算)模型作為核心問題,提出發展「土體微結構力學」作為土體工程地質研究的新領域。
工程地質力學的發展要求地質研究與工程高度結合,發展工程結構和地質結構的依存關系和相互作用理論。近年來王思敬等採用系統科學原理,提出了工程地質力學綜合集成理論和方法(The Engineering Geomechanics Meta-Synthesis,簡稱EGMS),以期使工程地質力學的定量評價和預測提高到新的水平。
3. 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的學術團隊
實驗室通過多年建設,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 核心的優秀創新團隊,實驗室研究人員結構合理,凝聚力強,創新能力顯著。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53人,其中研究人員40人。實驗室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的優秀創新團隊,實驗室研究人員結構合理,凝聚力強,創新能力顯著。
主任委員(1人)
錢七虎,中國工程院院士,岩石力學與地下工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科技委
副主任委員(2人)
黃鼎成,研究員,地質工程與物理勘探,中國科學院
繆協興,教授,深部岩體力學,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礦業大學
委員(12人)
謝和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岩石力學,四川大學
余海歲,教授,土力學,英國Nottingham大學
趙 堅,教授,岩石動力學與隧道工程,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
唐春安,教授,岩土力學與工程,大連理工大學
馬 巍,研究員,凍土力學與工程,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與環境工程研究所
顧大釗,教授,特殊鑿井與地下工程,神華集團
李 曉,研究員,岩石力學與工程地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黃茂松,教授,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同濟大學
陳雲敏,教授,環境岩土工程,浙江大學
何滿潮,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周國慶,教授,深部土力學與地下工程,中國礦業大學
隋旺華,教授,工程地質與災害地質,中國礦業大學
學術帶頭人: 姓名 學位 職稱職務 研究方向 在實驗室工作起止年限 繆協興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岩體力學與工程 2006-至今 周國慶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深土力學理論與地下工程 2006-至今 楊維好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工地層凍結理論與應用 2006-至今 何滿潮 博士 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 2006-至今 靖洪文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岩體力學與工程 2006-至今 王連國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岩體力學與工程 2006-至今 蔣斌松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土力學理論與地下工程 2006-至今 楊仁樹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凍土動力學與工程穩定 2006-至今 岳豐田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凍土力學及凍土工程 2006-至今 劉盛東 碩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岩土工程物理勘探 2006-至今 高峰 博士 教授、博士生導師 工程力學 2006-至今 創新團隊:
教育部創新團隊:深部煤礦開采工程災害控制
江蘇省創新團隊:采動岩體動力學災變機理及控制研究
校創新團隊:岩土特殊施工技術
校創新團隊:大變形、非線性岩土工程穩定理論與技術
4. 請問工程地質學叢書包括哪些書
我覺得你應該買一本工程地質手冊,那裡什麼都有,很全,像字典一專樣,我現在屬用的是第四版,是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7年,定價是123,但我買的時候書店給我打了8折,不到100,一般搞工程的都有一本,在一個以後考
注冊岩土師
的時候也能用得到。
5.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構造地質、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地應力與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油氣地質及礦田構造、第四紀地質與環境等研究領域具有專業優勢。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新構造與地質災害專委會、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第四紀地質與冰川專業委員會和古地磁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所,主辦學術刊物《地質力學學報》。
2008年承擔各類項目總計182項,其中國家(科技部)科技項目2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土資源部項目18項,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19項,其他類項目100餘項。
2008年承擔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9568萬元。其中,國家(科技部)科技項目經費3908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195萬元;國土資源部項目經費993萬元;地質大調查項目經費2736萬元;其他類項目(包括所長基金及橫向項目)經費1735萬元。
2008年有12項科技成果通過專家評審和驗收,其中地調項目評審成果7項,6項優秀,1項良好;自然基金項目5項通過結題驗收。本所作為第二獲獎單位和第三獲獎單位獲得2008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作為第二獲獎單位獲2008年度河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本所青藏高原新構造與古大湖研究成果入選2008年度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阿爾金山東段鐵礦找礦新進展被評為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2008年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15篇,出版專著4部。
副所長趙越研究員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何長虹高級工程師
副所長李貴書研究員
所長龍長興研究員
2008年度主要科研成果
滇藏鐵路沿線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張永雙、胡道功、吳中海、張加桂、吳樹仁、趙希濤、蔣良文、郭長寶、石菊松等。項目組開展了滇藏鐵路沿線第四紀地層對比研究,首次編制了鐵路沿線及周邊夷平面分布圖,對區內51條活動斷裂(帶)的展布、最新活動時代、分段性和活動方式等進行了研究和總結,對與鐵路相交或近距離平行的20條活動斷裂進行了重點調查、探槽揭露和取樣測試,重新釐定了鐵路沿線14條重要的晚更新世以來的活動斷裂。對可能遇到的地質災害和重大工程地質問題進行了系統調查和預測評價,深入研究了鐵路沿線特殊岩土體的主要工程地質特性,提出了實用性的工程判別指標。綜合活動斷裂、地震活動、地熱場、構造應力場、地形變場、工程地質岩組及地質災害等因素,採用基於Arc GIS的信息加權疊加方法,開展了滇藏鐵路沿線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和工程近期規劃段工程地質穩定性綜合評價,提出了線路比選和優化方案,在指導鐵路選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瀾滄江斷裂帶
項目組人員在進行斷裂測量
技術人員在柴達木盆地獅子溝沙山安裝微地震台站設備
技術人員在安裝微地震台站
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屬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負責的柴達木盆地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及評價(XQ-2004-01)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項目的課題之一,主要完成人員:王小鳳、馬寅生、馮梅、安美建、史大年、陳宣華、區明益、王連慶、霍光輝、李會軍、范桃園、李國岐、田曉娟、張西娟、蔣榮寶、李麗。總體目標任務是運用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進行英雄嶺凹陷及周邊地區深層地質構造解析,結合柴達木盆地西部地、物、化、遙資料綜合分析,探索復雜地形區深部構造勘探的新方法。經過艱苦的野外施工、數據採集、數據處理、波速反演和地質解釋,首次在國內將微地震台陣網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應用於油田深部構造探測,在國內沒有可借鑒實例的條件下,經過近4年的引進—吸收—再創新的實踐,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陣網深部構造探測的技術方法體系;建立了運用微地震台陣網進行中等尺度構造探測的台站部署原則、記錄參數選取、高質量數據採集標准和數據處理工作流程;確立了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層析成像速度結構反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圖件;初步形成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層析成像結果地質解釋的准則;獲得了自然條件惡劣、地形地貌復雜、人工地震難以實施的柴西獅子溝—游園溝地區、乾柴溝—鹹水泉地區的深部構造信息;在油氣資源評價新技術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其成果曾被評中國地質科學院2006年十大科技進展。
獅子溝地區地震反射剖面速度結構圖
東部疊合盆地深層油氣成藏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成果為優秀等級。主要完成人員:龍長興、周新桂、張林炎、劉和甫、范昆、李濤、王宗秀、肖偉峰。項目組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指導,多學科結合,對渤海灣—南華北盆地深層油氣成藏潛力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緯向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聯合復合控制。首次提出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深部存在多層次滑脫拆離,晚中生代—現今為統一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盆—山變形系統的新模式;首次編制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1:100萬前古近系和前侏羅系地質圖,研究了中生代以來盆地疊加改造對古生界油氣成藏的影響;首次編制了渤海灣—南華北盆地1:200萬上、下古生界生儲蓋組合分布及其自生自儲油氣成藏潛力評價圖,並結合3次資評、深層油氣勘探及成藏必要條件,圍繞「有效生烴區和有利保存單元」兩個核心問題,評價了深層油氣成藏潛力,明確指出了深層油氣有利勘探區帶。
吉黑東部山區內生金銅礦床找礦模型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孟憲剛、邵兆剛、朱大崗、王津、韓建恩、余佳。經過野外調查與室內綜合研究,本項目取得以下進展:查明了區域構造體系及其在歷史演化過程中的控岩控礦作用,吉黑東部豐富的內生金銅多金屬礦產的成岩成礦過程主要受新華夏系、緯向系、經向系和北西向構造帶控制。劃分了吉黑東部岩石圈單元和成礦區帶,在本區進行了構造帶礦化特徵對比,構造層含礦性與構造演化階段對比,劃分了構造成礦序列。構建了本區宏觀的構造動力成岩成礦三維地質模型,在宏觀構造動力成岩成礦三維地質模型中,簡述了金銅礦成岩成礦物質來源及過程。對典型礦床進行構造控礦分析,根據X光岩組和磁組構分析,進行了分階段的運動學、動力學分析工作。總結了本區最特徵的構造控礦類型,修正、完善、建立了8個控礦類型和模型,首次建立了吉黑東部地區的有限單元法數學模型和該區金銅礦床找礦模型。
華北北緣東西向右旋逆沖斷層帶考察
專家組驗收項目成果現場
小西南岔金銅礦北山礦脈與礦石產狀
九三溝銅金礦床礦化脈
青藏鐵路活動斷裂調查與監測:屬地質調查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吳珍漢研究員,項目成員包括胡道功研究員、吳中海副研究員、王雙緒研究員、彭華研究員、陳群策研究員、苗放教授、王連捷研究員等。相關成果入選2006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對庫賽湖斷裂、西大灘斷裂、溫泉盆西邊界斷裂、安多盆北邊界斷裂、崩錯斷裂、谷露盆西邊界斷裂及當雄—羊八井活動斷裂,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斷錯地貌分析、探槽工程揭露和高精度測年,揭示了晚更新世與全新世斷裂活動期次、運動速率和古地震周期。在拉薩地塊中段沿青藏鐵路建立由15個測點組成的GPS觀測區域網,完成3期GPS測量,為分析青藏鐵路沿線現今地殼運動和斷層速率積累了高精度實測資料。完成西大灘180m、五道梁150m、安多120m、羊八井300m、曲水150m地應力鑽探和水壓致裂法地應力測量,獲得青藏高原不同地塊地應力隨深度變化曲線;建立西大灘體應變綜合監測站、安多體應變綜合監測站、羊八井體應變綜合監測站、曲水三分量應力綜合監測站,實現了監測數據遠程自動傳輸,初步建成青藏鐵路沿線應力應變綜合監測系統。運用三維有限元數值模擬方法和ANSYS軟體,計算分析了斷裂誘發移動冰丘的形成機理、災害效應及工程影響;發現83道班移動冰丘與錯那湖沙害等災害隱患,為青藏鐵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據。項目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4篇,包括國際核心期刊論文3篇,出版專著1部。
安多盆地北部活動斷層探槽剖面照片
項目成員沿青藏鐵路開展冬季野外觀測
吳珍漢研究員參加青藏鐵路通車典禮
青藏高原東緣第四紀環境調查與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完成人員:趙志中、王書兵、喬彥松、王燕、徐剛、傅建利、李朝柱、姚海濤、劉宗秀、蔣復初、錢方、彭陽、李永昭、牟傳龍、徐建民。成果如下:
(1)通過調查,若爾蓋土地沙化呈近南北向分布,主要位於山前沖洪積台地及山間盆地中。分析沙化因素,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幾乎是同等的,降水和風速是草地沙化自然因素的主因素,在人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量及開墾規模為主,提出對策建議。
(2)川西黃土紅土磁性地層均出現了B/M 界限以及賈拉米洛事件,川西黃土在空間上具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川西黃土兼具風塵和冰川特徵,說明物質主要源於青藏高原及其周緣的冰水沉積物。紅土成因分析說明其為風塵成因。
(3)昔格達古湖主要形成於高斯期,青藏高原東緣大湖階段形成約4-3Ma BP。典型剖面記錄了5個旋迴,15個階段,有機碳記錄了涼→暖的9個古氣候變化階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記錄了4-2.6Ma BP間古氣候環境周期變化規律。
甘孜黃土剖面與磁性地層
項目組成員在野外合影
測量黃土地層剖面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完成人員:陳柏林、張永雙、劉建民、董誠、彭華、劉建生、王春宇、吳乃芬等。取得主要進展:
研究表明祁連山北緣斷裂、河西走廊中西段盆地內斷裂、龍首山南緣斷裂和阿爾金斷裂東段等斷裂屬於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動斷裂。發現高台車站斷裂、新民堡斷裂等是祁連山北緣前展式逆沖推覆構造中最前緣斷裂,形成時代最新、全新世活動性最強。首次獲得肅北當今山口現今地應力數據,特別是肅南地震和民樂地震前後的地應力值變化的寶貴資料。通過14個地區穩定性評價因素的量化,計算了區內128個評價單元的綜合評價參數,劃分了3個極不穩定—不穩定區、2個次不穩定區。針對西氣東輸管線穿越極不穩定區的實際情況,提出「在新民堡、高台車站活動斷裂、豐樂活動等地段進行必要的現今地應力監測和位移速率監測」的建議。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質構造略圖
西氣東輸西段(玉門—武威)地殼穩定性綜合評價圖
西部地區主要沉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資源富集成藏規律綜合研究(柴達木部分):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綜合研究類項目,主要完成人員:王小鳳、馬寅生、陳宣華、李會軍、王連慶、馮梅、李國歧、武紅嶺、蔣榮寶、李麗、安美建、田曉娟、王治順、李中堅、王寶瑜、張梓歆、郭輝、尹成明、彭德華、江波。
主要進展:從柴達木盆地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石炭系地層特徵與岩相古地理、構造應力場、流體勢場和油氣分布規律與油氣資源前景四個方面對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氣資源富集成藏規律進行了綜合研究。劃分了柴達木盆地構造體系,明確了盆地大地構造歸屬;編制了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石炭紀各門類生物地層對比表,進行了石炭系地層劃分與對比;編制了盆地地質構造系列圖件;開展了盆地應力應變測量和構造應力場模擬研究;對石炭系、中新生界油氣分布規律與油氣資源前景進行了綜合評價。2008年12月27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對項目成果進行評審,結果為優秀。
柴達木盆地盆地內向斜構造
項目組人員在盆地內進行現場考察
6. 地質力學研究所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北京地質力學研究所
城市:北京
樓盤位置:(海淀魏公村)民族大學南路11號院
公交線路:紫竹院北門(公交站):481路;紫竹橋北(公交站):74路;362路;374路;481路;534路;610路;634路;夜30路內;夜30路外;運通103路;運通109路;運通110路;萬壽寺(公交站):74路;300路內環;300路外環;323路;362路;374路;394路;534路;610路;634路;645路;夜30路內;夜30路外;特8路內環;特8路外;運通103路;運通109路;運通110路;運通201路;紫竹院南門(公交站):77路;87路;114路;118路;334路;360路;362路;481路;534路;658路;夜12路;運通104路;紫竹橋(公交站):74路;300路內環;300路外環;300路快內;300路快外;394路;機場大巴公主墳夜航線;機場大巴公主墳線;特8路內環;中央民族大學(公交站):86路;92路;320路;332路;563路;653路;658路;695路;夜8路;特4路;特19路;運通105路;運通106路;國家圖書館(公交站):86路;92路;320路;332路;481路;563路;653路;658路;695路;夜8路;特4路;特19路;運通105路;運通106路;北窪路(西行)(公交站):87路;北窪路(公交站):114路;334路;347路;360路;360路快車;437路;481路;610路;632路;658路;夜12路;運通104路;運通109路;運通110路;北窪路(東行)(公交站):87路;
其他交通方式:距離地鐵國家圖書館912米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10%,共2棟樓,停車位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7. 如何採取岩石的工程地質物理力學樣
RQD:岩石質量指標,用直徑為75mm的金剛石鑽頭和雙層岩芯管在岩石中鑽進,連續取芯,回次鑽進所取岩芯中,長度大於10cm的岩芯段長度之和與該回次進尺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5.4.2 鑽孔工程地質編錄5.4.2.1 鑽孔工程地質編錄內容包括:統計與描述岩芯塊度,繪制岩芯塊度柱狀圖;統計節理裂隙;確定鑽孔中流砂層、破碎帶、裂隙密集帶、風化帶與軟弱夾層、岩溶發育帶、蝕變帶的位置和深度;並可按工程地質岩組用點荷載儀測定岩石力學指標。5.4.2.2 按鑽進回次測定岩石質量指標(只RQD),確定不同岩組RQD值的范圍和平均值。RQD值一般按公式(2)計算確定; (2)式中:Lp——某岩組大於10cm完整岩芯1)長度之和,m; Lt——某岩組鑽探總進尺,m。 註:1)小於10cm岩芯若為鑽進過程中機構破碎,則應上、下對接,其長度大於10cm時應參與計算;當鑽頭內徑小於54.1mm時,RQD值作適當降低,根據經驗降低20%~50%。5.4.2.3 根據RQD值,按附錄E劃分岩石質量等級和岩體質量等級。5.4.3 坑道工程地質編錄5.4.3.1 對礦區的勘探坑道應全部進行工程地質編錄,工程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區可適當減少,有生產坑道時可選擇典型坑道進行。5.4.3.2 坑道工程地質編錄內容包括:對坑道所揭示的岩層劃分岩組,重點觀察描述軟弱夾層、風化帶、構造破碎帶、蝕變帶、岩溶發育帶的特徵,分布、產狀、溶蝕現象;系統採取岩(礦)石物理力學試驗樣;統計節理裂隙;詳細描述地下水活動對井巷圍岩穩固性的影響及工程地質問題發生的位置不穩定地段掘進與支護方法。坑道變形地段必要時設置工程地質觀測點,進行長期觀測。5.4.4 工程地質鑽探 5.4.4.1 鑽探深度:露采礦區宜控制到最終坡腳或坑底以下30—50m;井下開采礦區控制到礦床主要儲量標高以下30—50m。5.4.4.2 鑽孔孔徑以滿足採取岩、土物理力學試驗樣規格為准。5.4.4.3 要求全部取芯鑽進。岩芯採取率,可根據不同的目的確定。5.4.4.4 應進行物探測井,結合鑽探地質剖面,確定岩石風化帶深度、構造破碎帶、岩溶發育帶及層間軟弱夾層的分布部位。5.4.5 工程地質測試5.4.5.1 勘探礦區應選取代表性岩、土室內試樣,測定其物理力學性質。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復雜的礦區,除選取代表性室內試樣外,還可應用點荷載儀、攜帶式剪切儀進行鑽孔及野外現場測試。5.4.5.2 室內岩(土)樣試驗項目,按開采方式、礦區實際情況,結合工程地質評價要求參照附錄J選作。5.4.5.3 岩(土)樣采樣要求a. 井采礦區對一期開拓水平以上礦體及其圍岩按不同岩石分別采樣;露采礦區應在邊坡地段自上而下分組采樣。b. 塊狀、層狀岩類按不同岩石采樣;鬆散軟弱岩類,若岩性較均一,厚度大於10m時,每10m采一組樣;岩性不均一時,根據岩性結構特徵分層采樣。c. 塊狀、層狀岩類可直接從岩芯采樣;鬆散軟弱岩類應利用坑道或山地工程采樣,如在鑽孔中取樣,則應採取專門取芯工具,砂礫石樣應保持原級配。d. 采樣規格與數量可根據實驗室的具體要求確定。
8. 我國工程地質的研究現狀
我國的工程地質學經過近50年的發展,今天已成為一門研究內涵豐富、理論體系嚴謹,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學科,並且是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一員。
縱覽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領域,是相當廣闊的。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岩體工程特性研究和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創立
大量的岩體工程實踐遇到的是地基、邊坡和地下工程圍岩的變形破壞問題,促使工程地質學家與岩石力學家、土木工程師們關注對岩體介質特性的研究,認識到岩體與岩石是既有著本質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介質。著名工程地質學家谷德振和他的同事們在一系列岩體工程勘察中,發現岩體的力學性質和行為主要受控於軟弱結構面的展布,包括層面、斷裂面、節理、片理等,使岩體成為非連續、非均質、各向異性的介質。他們首先從地質建造著手,劃分工程地質岩組,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方法,研究結構面的形成機制和空間分布規律,進而研究岩體結構特性,劃分岩體結構類型。再按不同結構類型和工程建築要求進行岩體力學試驗及測試,最後再根據岩體結構特徵和力學屬性,建立力學模型作數學模擬和穩定性分析。將工程地質學與地質力學、岩石力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它的理論體系、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國際上獨樹一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設立了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吸收國內學者共同協作,開展工程地質前沿課題和生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研究工作,每次學術委員會上都要討論工程地質學發展的趨勢和應制定的科研方向。無形中成為我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中心,推動著我國工程地質學的不斷發展。
二、區域工程地質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
我國地域遼闊,受地質和自然地理條件制約,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因此,區域工程地質研究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工程規劃布置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意義重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老一輩工程地質學家劉國昌、張咸恭、姜達權等就開展了此項研究工作,出版專著和編制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幾十年來,各大河流域、部分省區和西南、西北山區都開展了較系統的區域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經過數年的努力,於1990年首次出版了由任國林主編的1∶400萬《中國工程地質圖及說明書》,並附有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1992年出版了由段永侯主編1∶600萬《中國環境地質圖系》,圖系以工程地質內容為主。標志著我國區域工程地質環境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區域地殼穩定性」的術語是由原蘇聯工程地質學家最早提出的,但未作說明和專門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學者谷德振和劉國昌倡導此項研究工作。它的涵意是指岩石圈內正在進行的地質、地球物理作用對地殼表層及工程建築安全的影響,即地殼現代活動對工程安全的影響程度。其研究思路是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地質構造研究為基礎,以斷裂活動性、現代地應力場和地震活動性為主要研究內容,最終進行區域穩定性分級,分區和評價。在該研究領域,胡海濤等依據李四光的「安全島」思想,指導重大工程場址的選擇,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二灘水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的成功選址即是。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對我國工程地質勘察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且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
三、環境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的研究
環境工程地質是現代工程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由於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所引起的區域性和危害人類及工程安全的工程地質作用。這些有害的工程地質作用是誘發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它們常導致地質災害。環境工程地質就是研究這些作用(或問題)產生的機制和條件,進行預測和防治,其目的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我國正式研究環境工程地質始自20世紀60年代的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和上海的地面沉降。80年代初以來,共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環境工程地質學術討論會,涉及的內容豐富多采。有些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先進地位。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區域性滑坡預測模型。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由劉傳正著的《環境工程地質學導論》,全面論述了環境工程地質理論體系,基本研究內容以及各類環境工程地質作用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展示了環境工程地質的前景。
與環境工程地質相關的地質災害的研究,也主要由工程地質界承擔的。近十多年來,對危及人類和工程安全的各種地質災害,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1989年1月召開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期間,成立了主要由工程地質學家參加的全國地質災害研究會,次年又創辦了《中國地質災害及防治學報》,對地質災害的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對地質災害的分類,形成機制、分布規律,預測方法及防治對策與措施等研究成果,及時在學報上開展交流。90年代還編制了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出版了段永侯等的專著《中國地質災害》。眾多的研究成果及著作,還有具體防治工程的成功,確立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地位。
四、特殊土結構和工程特性的研究
藉助於測試技術的現代化,我國在特殊土的微觀結構及其工程特性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所謂特殊土,指的是成分和結構特殊,其工程(地質)性質也特殊的土類。我國幾乎所有的特殊土皆有分布,諸如淤泥土、黃土類土、膨脹土、鹽漬土、紅粘土,多年凍土等,它們的分布都具地域性,因此也可稱之為區域性土。由於特殊的不良工程性質,對當地工程建設以及生命財產的安全意義重大,因而促使學者們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宗祜、高國瑞、黃熙齡、孔德坊、李生林等學者長期以來對黃土類土、膨脹土和淤泥類土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有關它們的微結構特徵和分類、物質成分、工程特性及指標,建築穩定性評價以及處理措施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五、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工程地質學為工程建設服務是通過勘察工作來實現的。工程建築與其所在的地質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矛盾關系,要通過工程地質勘察才能搞清楚。50年來,難以計數的大大小小各類工程建築通過勘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總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1966年以前,勘察工作體制由全盤學習蘇聯到自主獨立發展,勘察工作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為國家基本建設的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提供了地質依據。當時在工程選址和場地評價中,著重於工程地質條件的闡明和定性評價為主。第二階段是1966年到1978年,「文革」期間工程地質勘察受到嚴重干擾而很不正常,破壞了基本建設程序,一些大工程搞了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方針,盲目簡化勘察程序,有的重大工程實際上搞了一次性勘察,造成嚴重損失。如葛洲壩水利樞紐、焦枝鐵路、第二汽車製造廠等工程即是。第三階段1978年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年代,形成了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體制,制定新的勘察規范,與國際接軌,勘察質量大大提高。在土木工程中又引進歐美國家的岩土工程技術體制,兩種技術體制並存。一些重大工程採取國際招標方式,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勘察技術和資金。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經過數十年實踐和理論研究,逐漸形成和完善了我國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體系,即「以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為基礎,以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為核心,以工程地質勘察技術方法為手段,以工程地質評價決策為目的。」這一理論體系在由張咸恭、王思敬和張倬元主編的《中國工程地質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可以無愧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事業在上述勘察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囑目。例如,三峽、小浪底、二灘、劉家峽、龍羊峽等一批巨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工程;大亞灣、秦山核電站;寶成、蘭新、成昆、南昆、大秦、京九等鐵路干線;還有許多新興的城市、礦山等等。所取得的優質勘察成果,保證了工程的順利設計、施工和運行,也得到了國際同行們的贊許。在勘察基礎上,形成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鐵路工程地質」、「礦山工程地質」和「城市及房屋建築工程地質」等專門工程地質系列。
當前,新技術方法在工程地質勘探中被推廣應用,已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遙感圖像(航衛片)在工程地質測繪填圖中的應用;大口徑鑽進和小口徑金剛石鑽進在水電工程地質勘探中的採用,砂卵石層鑽探與取樣新技術,套鑽和岩芯定向鑽進技術;聲波探測、地質雷達、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CT)、鑽孔彩色電視錄像及圖像處理系統等物探技術的使用;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地質勘察中普遍採用,各種專用軟體的開發等。
50年來我國的工程地質教育一直興旺不衰。至今全國有十餘所高等學校設置有培養工程地質專業人才的院系,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機構專門培養工程地質專業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工程地質專業隊伍。在教學實踐中,編寫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工程地質專業教材。高校和科研院所還承擔了一些重大的生產和科研課題,既完成了生產、科研任務,又培養了優秀專業人才。
中國工程地質界與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的聯系密切,在20世紀80年代初不少同行加入了國際工程地質協會,建立中國國家小組,隨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一起活動。中國工程地質界積極參加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組織的學術活動。自1983年起我國組團參加了歷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所提交的論文數都位居前列。現任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主席,是我國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他是199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8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上被推選擔任此職的,這是中國工程地質界的驕傲!
9. 內蒙古地質勘察單位有哪些
內蒙古地質勘查有限責任公司
內蒙古礦業開發總公司
內蒙古地質工程總回公司
內蒙古第一地質礦答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九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第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赤峰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115地質隊
內蒙古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
內蒙古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
內蒙古第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
內蒙古國土資源勘查開發院
內蒙古地質礦產勘查院
10. 2012年工程地質及土力學答案
不好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