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地球物理研究進展
Ⅰ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地球物理學畢業後是干什麼的
本科畢業的話抄有以下幾個方襲向:1,考研;2,考公務員;3,去各個地方的地質大隊或者勘探公司。
如果是第三個選擇,一般都會要求出野外,野外補貼都很高,一般是80-150/天,基本工資是1200-2200的樣子,所以不出野外的話工資很不夠看的,呵呵,當然,現在單位很多,你可以去相關的資源型單位試試運氣,有的還是不用出野外的。
我給你說下我幾個同學的狀況,有3個考研的,都考上了,有一個考公務員的,也考上了,還有幾個去的地質大隊的,現在都在野外做項目,生活很苦,待遇還不錯。我還聽說有人去海上工作的,估計是搞的磁法,上海那邊,據說待遇很高,當然海上生活更辛苦啦。
你要是以後找工作的話,如果去家鄉比較好的單位競爭還是很有優勢的,單位一般都喜歡要本地人。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給我留言。
Ⅱ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怎麼樣
中國地質來大學是首批「211工程」和自「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地學人才培養的主要教育機構和地學研究的基地,在國際地球科學界享有盛譽的高水平,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為中國的地球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現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兩個獨立的辦學實體。2006年起,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中國地質大學。
Ⅲ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的地球物理學怎麼樣啊
http://.zol.com.cn/question/167964786.html據我所知這個專業好像找工作會內比較困難容
Ⅳ 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電法勘探現在應用的如何
現在煤礦的詳細勘查都用電法,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研究的比較好的我知道的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的胡祥雲教授,祝你好運!~~
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是我國學科比較齊全、人員結構較為合理、設備比較完善的綜合性地學基礎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礎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工作,同時承擔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專業研究人才教育和培養任務。地質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80人,10個專業研究室。研究領域包括:區域地質、地質編圖及資料庫建設;大地構造與全球構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與地層對比;前寒武紀地質與早期地殼生長;新生代地質與現代地質生態環境;超高壓變質作用與超高壓變質帶;岩石學、礦物學與地球物質科學;大陸動力學與地幔動力學;成礦地質背景與區域成礦學;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與岩石圈結構及地球動力學;同位素地質理論、方法體系與應用。
副所長高錦曦
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研究員
2008年總收入約1.73億元,比2007年增長17%。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15283.63萬元,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3657萬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86.4萬元,科技支撐項目876萬元,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專項經費2075萬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等項經費3870萬元,基本科研業務費450萬元,地質及礦產資源勘查經費815萬元,其他科技項目經費2624餘萬元。
200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2008年公開發表論文150篇,其中SCI檢索刊物論文78篇,包括國際SCI論文32篇。公開發表專著1部,中英文版1:250萬地質和礦產圖4幅。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統計,2008年本所論文發表數量在國內地學類機構排在第7位,已連續3年在全國地學研究機構中位居前10位,是國土資源系統唯一的研究所。研究所現任領導班子包括: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副所長耿元生、高錦曦,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丁孝忠研究員。首次系統編制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地理底圖(國際分幅),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系統編制了64幅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並建立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寫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圖說明書、分幅圖元數據及核心元數據。填補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空白,健全了國家基本比例尺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系統。自主開發研製了1:100萬地質圖資料庫檢查系統,具有自動進行圖幅數據檢查、快速修改等功能;研製開發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較強的空間數據檢索、屬性數據檢索、多級地質要素屬性查詢,以及1:100萬國際標准圖幅元數據查詢等功能。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地球的化學、生物與環境演化的同位素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朱祥坤研究員。在國內首次建立了Cu、Fe、Zn、Mg、Ca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測定方法和配套的樣品化學純化方法,所建方法精度達國際同類實驗室的先進水平;在鞍山地區獲得了一批新的年齡和地球化學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鞍山地區38億年岩石的存在,初步確定了鞍山群形成時代為25億年前,進一步完善鞍山地區太古宙構造—岩漿演化的年代學格架,總結了鞍山地區太古宙地殼演化規律;對前寒武紀幾個重要時段多種化學沉積岩石進行了Si、O、S等同位素研究,在冀東和五台地區發現了與質量無關的S同位素分餾現象,探討了這些元素的同位素組成變化與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系;對冀北、遼西的J-K地層進行了同位素精細定年,為陸相地層J-K界線年齡的確定、年代學格架的建立和遼西生物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太平洋深海多金屬結核和結殼進行了3He同位素與元素地球化學多重示蹤研究,初步查明了富鈷結殼記錄的海洋氣候環境的演化規律,通過與10Be定年方法對比,初步建立了測定富鈷結殼形成時代和生長速率的地外3He新方法。
大陸碰撞造山帶成礦作用: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侯增謙研究員。項目選擇青藏高原3個成礦帶中的3個典型代表(即驅龍斑岩銅礦、玉龍斑岩銅礦和大陸槽稀土礦床),通過典型礦床詳細解剖和成礦帶區域成礦對比,揭示其成礦過程,建立碰撞造山帶adakite質斑岩成礦模型,揭示碰撞帶陸內環境REE超常富集機理,為構築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框架奠定堅實基礎。本項目歷經4年研究,提出了大陸環境斑岩銅礦成礦新模型,突破了傳統的岩漿弧環境斑岩銅礦成礦理論;提出了大陸碰撞帶或造山型REE礦床概念,建立了造山型REE礦床新模型,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以大陸碰撞帶Cu和REE礦床成礦模型研究為基礎,孕育和建立了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新框架。本項目共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9篇。本項目與「973」項目共同組織出版了中英文專集7部。項目實施的4年中,共培養博士6人,碩士8人,3位博士後出站;與一批國際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已經形成了一支團結協作、富於創新、成果豐碩並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研究團隊。
Fe-Mn結殼表面樣品鐵同位素組成隨深度的變化關系
朱祥坤研究員在漢諾壩野外考察
大陸典型成礦帶深部作用與成礦模式
譚庄—沈丘凹陷中生界沉積、構造特徵與有利儲層預測:屬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中心「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專項: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兩側油氣資源戰略選區研究之專題。主要完成人員:曠紅偉、柳永清、楊飛、彭曉波、劉燕學等。項目主要依據地質和地球物理技術研究華北南部大別山造山帶北側周口坳陷內譚庄—沈丘凹陷的中生界下白堊統。重點是層序地層、沉積體系和有利儲層分布與構造特徵的研究,核心是分析下白堊統層序地層格架內的沉積體系展布及有利儲層發育特徵,進一步結合地球物理解釋的中生界內幕構造特徵和綜合研究,確定有利的油氣勘探目標。通過課題實施,在下白堊統內幕構造、沉積相及其展布特徵、有利儲層分布以及綜合評價與優選勘探目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體現了一定的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意義。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地層等厚圖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有利勘探目標綜合評價圖
內蒙古1:25萬西老府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西老府幅區調修測及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研究:屬地調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柳永清、魏文通、劉增效、姚寶鋼、趙華平、王永、遲振卿、江小均、劉燕學、曠紅偉等。項目完成1:25萬多倫幅(K50C002002)、西老府幅(K50C002003)區調修測面積27395km2,開展了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以及相關基礎地質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基礎地質研究成果。系統查明了區內興蒙造山帶或華北地塊北緣構造單元的物質組成、地層序列、形成時代;調查和研究了東西向、北東向構造—岩漿岩帶的物質組成、形成時代、構造背景及演化,深入調查與研究了晚中生代火山—沉積作用與盆地演化;在主要構造(帶)屬性、區域構造格架以及晚中生代地層格架、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探討晚古生代—晚中生代地層、岩漿作用、盆地、區域構造發育演化,以及第四系地層和古地理環境調查與研究等諸多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和系列成果。
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科學院襲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的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是我國現代地質勘查行業物探和化探兩大學科的科研創新基地,相關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Ⅶ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岩石礦物分析》(第四版)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青藏高原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37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94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72人,副高級職稱51人;有博士學位研究人員38人,碩士學位研究人員113人。有6個職能處室,5個服務部門,11個專業研究室,1個所屬企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在建)、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部級地球化學勘查監督檢測中心、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地質調查局業務中心、1個院級重點實驗室依託物化探所建立;中國地質學會所屬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勘探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和樁基檢測專業委員會、全國國土資源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地質勘查技術方法分技術委員會掛靠在物化探所。
2013年,承擔各類科技項目112項,總經費16459萬元。其中國家科技項目7項,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13項,地質調查項目54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38項。獲專利和著作權19項,發表各類科技論文125篇(其中,SCI和EI檢索論文12篇),出版專著4部。參與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分別入選2013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十大進展1項、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
所長、黨委副書記韓子夜(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甘行平(右一),副所長史長義(左一)
領導班子由3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韓子夜,黨委書記、副所長甘行平,副所長史長義。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雲南省保山西邑鉛鋅隱伏礦成礦理論及物化探找礦技術研究與應用、大功率多功能電法與陣列多頻相位激電系統應用與推廣。在成礦地質背景、地形條件復雜並伴有人文電磁和炭質干擾的雲南保山西邑鉛鋅礦區,利用國產多功能電法測量系統,通過采樣合理的工作布置、大功率的供電,獲得了清晰的激電異常和CSAMT異常,指示深部有良好的找礦前景,對該礦區進一步找礦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多寶山銅礦區獲得的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量成果,不僅很好地反映了1300米深處的已知銅礦體特徵,還發現了已知礦旁側及深部新的找礦目標。
黑龍江多寶山銅礦電法測量綜合解釋圖
基於無人機的航空物探(電、磁、放)系統測量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研發了國內外首套無人機航空物探(磁/放)綜合測量系統樣機,成功開展了應用試驗,樣機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適應性得到了全面驗證,整體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
高精度重磁儀器研製與高溫超導技術的推廣應用。在突破石英彈簧靈敏元件等測量系統關鍵技術基礎上,研製了高精度重力儀樣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完成了幅相儀推廣任務,為新技術推廣作出了貢獻。
重力儀樣機
高精度井中三分量磁力儀研製。成功研製了高精度井中三分量磁力儀,使儀器的測井深度達到2000米,其測量精度比國內現有的同類儀器有明顯提高,可以用於深部強、中弱磁性礦體的勘探工作,可以進行商品化推廣應用、裝備我國地質勘探隊伍,提高我國物探技術水平。
高精度井中三分量磁力儀及探頭
陣列激發極化儀
小口徑深井多參數測井系統研究及井中陣列激發極化觀測系統研製。提出陣列井中激發極化方法技術思路,研發了24道陣列激發極化接收設備,形成了井地、地井陣列激發極化觀測系統;通過研究井—地激發極化三維正反演技術,開發了適合於井—地激發極化法的三維數據處理解釋軟體。
九瑞試驗區立體地質結構圖
長江中下游重點成礦帶綜合地球物理立體地質填圖示範。填繪了九瑞與寧蕪兩個試驗區1500米深度范圍內的標志地層、岩體和構造等地質現象的立體地質圖,取得了適合於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綜合地球物理立體地質填圖工作方法技術,研發了基於Mapgis K9 平台的綜合地球物理立體地質填圖三維圖示系統。特別是在九瑞地區,明確勾畫出的對深部找礦起關鍵作用的隱伏侵入岩體和五通組頂界面分布結構形態,具有推廣意義,由此圈定的5處深部找礦有利部位,對今後九瑞地區尋找深部隱伏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集成與方法技術研究、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研製了區域物探工作中急需的方法技術,組織、參與了全國成礦帶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計劃、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編制了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球物理圖件。
東天山成礦帶淺覆蓋區機動淺鑽區域化探示範研究。解決了不同景觀條件下不同類型淺覆蓋區化探采樣目的層的判別、有效化探樣品識別與採集等技術難題,建立了淺覆蓋區調查、普查和詳查等不同勘查尺度的淺鑽化探方法技術體系。在新疆、甘肅、安徽等地不同類型淺覆蓋區發現了與基岩或礦床有關的多金屬或鐵族元素地球化學異常,應用效果顯著,為解決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淺覆蓋區礦產資源地球化學勘查與評價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
淺覆蓋區淺鑽化探采樣現場
Ⅷ 地質調查研究現狀
由於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常年處於高原缺氧環境,人口密度小,野外工作條件差,因此測區總體地質工作程度較低。但在某些領域如深部地球物理探測和地殼結構研究方面工作程度高於中國西部其他地區。
1.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填圖
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於1965~1969年,涉及測區的路線僅數條,對測區的地層、岩漿活動及構造格架進行了初步總結,限於工作精度,各類地質體控製程度較低。
涉及測區的1∶200000區域地質調查包括青海省區調隊1981年和1983年完成的納赤台幅和東溫泉幅1∶200000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青海省區調綜合地質大隊1993年完成了錯坎巴日昂東幅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圖7-2)。涉及圖幅北部所進行的1∶50000區域地質調查由青海省地質調查院2002~2004年完成,包括研究區西北部的水泥廠幅、黑刺溝幅、忠陽山幅和研究區東北部的求離牛里生幅和開荒幅等兩幅,著有地質、礦產報告及相關圖件。這些圖幅資料及調查成果為本次新技術新方法地質填圖試驗奠定了重要基礎。研究區西南部的1∶100000牙扎康賽幅屬1∶200000填圖空白區。
2.其他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
東昆侖地區的專題研究重點集中在圖區中北部地區,圖區東部1∶250000東給措納湖幅為我國新一輪1∶250000造山帶填圖試點圖幅,對造山帶組成、結構、演化、高原隆升等方面作了調查研究,這些成果對本測區的地質調查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全省性的《青海省區域地質志》、《青海省岩石地層》、《西北地區區域地層表:青海省分冊》、《1∶50萬青海省地質圖》對圖區的一些重要地質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分別開展了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對研究區的一些重要地質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
國內外大批專家學者對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資源環境效應綜合研究成果均涉及青藏高原北部及昆侖山地區,如潘裕生等(1998)、肖序常等(2000)、李廷棟等(1996)、尹安(2001)和李吉均等(1979)學者發表的大量論文和專著。
3.礦產地質調查與研究
總體研究程度較低,1∶200000區調和1∶50000礦產地質調查工作中對鐵、銅、金礦化線索進行了地表檢查,取得了初步的認識。1∶200000區域化探工作已覆蓋全區,圈出了一批Au、Cu、W、Mo、As、Sb、Hg異常。青海區調隊1958年對大場金礦初步進行了普查,青海地質四隊1997~1999年對大場金礦進行了普查,提交了《青海省曲麻萊縣大場岩金普查報告》;2000年開始,青海省地調院在昆侖山口—大場—瑪多地區進行銅、金礦產資源普查評價;在駝路溝—布青山進行銅、金礦產資源普查評價;在大幹溝—小廟—托克安進行銅、金礦產資源普查評價。
圖7-2 研究區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圖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3)完成的青海東昆侖東段成礦遠景區(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重點選區研究,對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和區域成礦規律進行了總結,並劃分了12個成礦遠景區;潘彤等(2006)對金屬礦床成礦類型、礦床模式和找礦方向等進行了較系統論述;張德全等(2002)對東昆侖內生金屬成礦作用進行了綜合信息成礦預測;青海省地質研究所1987~1989年著有《青海省東昆侖東段南坡變火山岩系的基本特徵及其含礦性的研究》。這些成果為本次工作中的礦產地質背景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
4.深部地球物理探測
前人在測區西側進行了不同方法的深部探測,如亞東-格爾木GGT地學斷面橫穿東昆侖山脈(崔作舟,1996;李廷棟,1997);國際合作INDEPTH-III完成了拉薩-格爾木大地電磁測深(MT),獲得高質量的成果資料(Wei et al.,2002;Martyn et al.,2004)。中-美-德-加多國科學家2007年在東昆侖造山帶完成了國際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測工作,其垂直地震反射與廣角地震反射從研究區中部穿過,為利用地球物理探測資料開展深部構造研究奠定了基礎。國家地震局航磁大隊1975年對青海中南地區進行了1∶500000航磁測量,著有《青海中南地區航空磁力測量成果報告》。
1987~199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長春地質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8個單位的60餘名不同學科的專家,聯合完成亞東-格爾木GGT地學斷面,在岩石圈結構組成、深部過程、岩漿岩地球化學、古地磁與地殼構造演化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編制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列圖件,受到國際地學界的重視與好評,主要研究成果已於1996年以專著形式出版;亞東-格爾木GGT地學斷面的羊八井-谷露段便橫穿測區中部。
中-美-德-加多國科學家經過2003年8月與2006年7月兩次野外踏勘,選定東昆侖復合造山帶為國際合作INDEPTH-IV深部探測重點地區,2007年開展橫穿測區的垂直地震反射與曲麻萊-西藏大溝-格爾木測線的廣角地震反射,在測區及附近投入地震儀包括30台寬頻地震儀(REFTEK)與80餘台短周期TEXAN地震儀,開展橫穿造山帶的100km垂直地震反射與250km廣角地震、超長周期的大地電磁測深及電性結構研究工作,為利用地球物理探測資料開展新技術新方法填圖試驗奠定了基礎。最近趙文津等(2011)在《Science》上發表的INDEPTH-IV深部探測成果對研究區深部構造進行了解釋與約束。
Ⅸ 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科院的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哪個比較好,有沒有考上的學長學姐什麼的...
當然中國地質科學院好,中科院寫論文做實驗到地科院做,儀器都在地科院回,不信你私聊問問答樓上
而且國土資源部所有項目都是地科院作,你可以查查礦產普查和區調項目,包括咱們用的圖鑒什麼的,你查查前言,那個不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人編寫的,去了地科院畢業找工作業內(地礦)絕對承認,中科院一些不知名的小單位都沒人聽說過。。。
而且導師都牛,不像中科院全是教員,讀完碩士老師可以推薦你到一些地區省屬單位,博士的話可以推薦你到研究所,總之工作不愁,
雖然中科院也都能找到工作,但畢竟不如推健,(原因是好多單位領導是你導師的關系人員或學生,你算他的嫡系)
總之你到玉泉路去問問中科院地物所得就知道,他們絕對後悔沒去中國地質科學院。
兩院分都不低,考北京外的最好370,考北京最好385,英語一定保證55
總之好好復習吧
我畢業7年了,原先同學考地科院的都做到處級了,真的,聚會大家很羨慕他,而原先有兩個中科院的,現在還在為副研究員發愁,不過也看你有沒有人,中科院走後門太嚴重了,特別注意北京的,現在風氣是這樣沒辦法,我中科院地物所得,現在去看老師,老師總說走後門太厲害。。。
Ⅹ 中國地質科學院P.S.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屬於國土資源部,後者屬於中國科學院,兩者的所屬的單位並不同。
兩個在某些方面都有強項,這個不好比。至於選什麼專業,我個人覺得只要導師比較牛就行,專業什麼的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