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明朝滅亡是因為地質災害

明朝滅亡是因為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2 12:19:16

1. 請說明明朝滅亡的根本,主要,次要原因

研究明朝滅亡時,人們大多將注意力集中在明朝與後金(清)的軍事斗爭,以及內部黨爭上,而忽略了明朝末年白銀的進口驟減這一事實。其實,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崩潰,而導致明朝經濟崩潰的導火索就是白銀短缺。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1.土地兼並嚴重,流民大量增加
2.朝廷賦稅增加,農民苛刻雜稅嚴重
3.軍隊紀律渙散,嚴重擾民害民
4.攘外安內,軍事失敗
5.用人和策略上失誤
6.崇禎自身的缺點

美國學者魏斐德在《洪業——清朝開國史》中即證實了這一點:1620年至1660年間,歐洲市場爆發了貿易危機,以西班牙的塞維利亞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遭到沉重打擊。中國盡管與歐洲相距遙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影響。歐洲貿易衰退之前,停泊於馬尼拉的中國商船每年多達41艘,到1629年降為6艘,加之當時與中亞貿易的萎縮,新大陸輸入中國的白銀大大減少了。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正值長江下游地區高度商品化的經濟急需更多白銀以對付通貨膨脹之時,白銀流入更是兩次被嚴重阻斷,中國的白銀進口量驟然跌落。

明朝的貨幣是白銀,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銀的主要生產國,白銀大量依靠進口。魏斐德在著作中寫道,在17世紀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約達25萬-26.5萬公斤。長期從事「明清之際白銀流入中國」問題研究的美國學者艾維斯認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銀的年輸出平均在33750-48750公斤之間,大多數最後還是到了中國。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經過菲律賓流入中國的南美洲白銀則達到57500-86250公斤。而且馬尼拉不是南美洲白銀進入中國的唯一門戶,還有一部分從澳門、台灣、東南亞進入中國。艾維斯估計,從阿卡普爾科運到馬尼拉的白銀平均每年143噸,僅1597年就有345噸。一個不富藏銀的國家,竟然選擇銀作為自己的貨幣,是一件把金融命脈委於他人的荒唐之事。

白銀的驟然減少對明朝的經濟造成多大的影響呢?明末葉夢珠所著的《閱世篇·食貨一》中記載,崇禎壬申五年(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銀一錢,民間已嫌其貴」,十一、十二年「斗米三百文,計銀一錢七、八分,識者憂之」,十五年春「時錢值日落,每千值銀不過四錢幾分。白米每石文銀五兩,計錢一十二千有奇」。順治三年(1646年)「斗米幾至千文」,四年「白米每石文銀三兩,」六年「大熟,糯米每石價止一、二兩,珠米每石九錢,白米每石價一兩耳」。也就是說,如以銅錢計,崇禎時10年間米價上漲了10倍,銀價上漲了5倍。鑒於糧價是中國物價的基本指數,即便加上戰爭及災荒因素,也較同時歐洲物價上漲的三到四倍更為嚴重,尤其是白銀和銅錢比值的變化。白銀和銅錢比值在短短幾年內出現如此大的波動,不可能與當時進口白銀驟然下降無關。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中寫道:明朝末年日益惡化的通貨膨脹可能正是白銀進口長期不足的嚴重後果之一。在長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區,通貨膨脹導致谷價暴漲,給當地城鎮居民帶來了極大災難。1635年至1640年白銀進口量驟減期間,由於國際絲綢貿易萎縮,浙江北部的湖州等絲綢產地迅速衰落。與此同時,罕見的自然災害席捲中國大地,接連不斷的飢荒,伴隨著蝗災和天花,導致人口大量死亡。經過這場浩劫,晚明的人口總數大幅度下降。中國人口的嚴重下降恰恰與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同時發生,僅這一點便足以使歷史學家們相信,中國也被捲入了17世紀那場困擾著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機。

2. 明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朝中內訌,明朝已到了名存實亡的境地,最後遼東總兵吳三桂為報李自成殺他全家之仇而放清兵入關,導致明朝滅亡。

3. 明朝是被誰滅亡的

1644年,明朝被農民軍推翻,清朝繼之入關,從而開辟了有清近三百年的「洪業」。在這段歷史進程中,演繹了許多復雜的變故,最終清統治者以勝利者的姿態繼承了明的江山。從歷史發展的客觀作用上講,清朝之所以能夠入關是因為明朝本身為滿族統治者提供了若干契機。造成這些契機的根本就在於:明朝瀕於滅亡的事實。因此,對明朝滅亡原因的分析有利於我們客觀地認識明清嬗代的若干歷史條件,從而進一步有利於我們認識17世紀中國復雜的社會歷史變革。再者,由於許多史家總是將明清兩朝作為一個單獨的歷史時期來看待,因此,對明史諸多方面的認識必然會有利於我們對清史的認識。基於此,本文欲對明朝滅亡的原因作淺要的分析。 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上講,明朝的滅亡更多地被看作是中國傳統王朝發展到後期的結果。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宦官專權、黨社之爭使得明朝的統治秩序混亂,最終導致了滅亡。許多學者還從階級關系和階級對立的層面認識明朝的滅亡,認為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地主階級勢力增強(囤積居奇、佔地奪田)而廣大中下層人民所承受的賦役和稅收卻不斷加重,結果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農民起義爆發。在論證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導致明朝滅亡時人們往往從正德、嘉靖的怠政、荒淫(很明顯的一個事例是嘉靖皇帝在八年間未上過一次朝)講到萬曆的斂財以及天啟對朝政的荒廢。在這些論證中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對國家滅亡的責任,而忽視了整個官僚集團腐化以及吏治混亂對國家滅亡所產生的影響。在論證宦官專權時,多數人認為宦官是造成明代後期政治混亂的原因,因而把宦官集團對明朝滅亡的影響進行了各種分析。但事實上,在明代也有一些好太監,比如:馮銓、王安等,他們對士大夫的主張還是支持的。因此,在分析宦官專權對明朝滅亡的影響時是應該有針對性和具體所指的。從明初開始宦官便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這是明代的特殊性。黨社之爭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這是有目共識的。明末黨社之間出於集團利益或政見上的差異而大肆爭斗從而使統治集團的力量分散,影響和延誤了政府的正常運作。由於黨爭明朝對遼東的政策多行不利,袁崇煥也因此被處死。也正由於黨爭從而使北京政權在面臨南遷的選擇時不能決斷。所以黨社之爭的弊端以及對明朝滅亡的影響是無可爭辯的。從階級關系和階級對立的角度上講,豪強地主階級的勢強與廣大中下層平民所受賦役、剝削的加強可以用來解釋農民起義的發生,但關鍵在於要有對比性,要將明末老百姓所承受的負擔和此前的進行對比,從數字上說明明朝末年賦役和稅收確實加重了;而不能以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作為唯一的標志,從而習慣性地認為明朝末年和任何傳統王朝末期一樣賦役十分沉重、剝削亦很嚴重,以至矛盾四起,最終爆發起義。事實上,在分析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我們似乎應該看到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爆發最多的河南、安徽、陝西、四川等地,一方面政府對老百姓徵收的賦役和剝削加重了,而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由於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等因素,從而使農民的生存競爭和壓力增大,產生了許多無業流民,最終爆發起義。對此進行反正的實例便是:東南江浙地區為何長期以來沒有爆發農民起義?所以不能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賦役和剝削加重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農民只有造反,在考慮這一因素時要看到地區間的差異性,即各地對賦稅和剝削的承受力。 以上所說的這些看法散見於許多著作和文章中,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明朝的滅亡。但是,正如黃仁宇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財政與稅收》一書中所指:「中國傳統的歷史學家總是願意用道德來解釋歷史,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當德才兼備之人掌握政權時,政府的資金自然殷實充足。與此相反,腐敗總是與領導者無能相伴而生」,以上這些政治經濟角度的認識也似乎陷入了用道德解釋歷史的囹圄,他們過多地強調當權者所具有的德行和才智。因此,一些國外的學者試圖從制度上來解釋明朝滅亡。黃仁宇就指出明朝的滅亡是僵化和收斂的財政體制所造成的。還有人認為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惡果,即:皇權的高度集中及其脆弱性的矛盾、宦官專權、黨社之爭等等。總之,明朝的滅亡是早期歷史因素發展的必然。 除了以上這些分析外,也可以從官僚知識分子與國家的關繫上來解釋明朝的滅亡。由於明末統治者疏於朝政、宦官專權,因而使許多願為國家盡忠的知識分子受到排擠和打擊,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人階層對國家的信任。再加上黨社之爭愈演愈烈,從而使士人在維護正義和保全自身這兩者之間選擇了後者。結果有識之士要麼居廟堂之外,要麼紛紛投靠後金。按照魏斐德在《洪業——清朝開國史》中的看法:清朝是依靠遼東武人和士人兩股勢力實現了混一中國的戰爭的。因此,明末官僚知識分子與王朝的離心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 清朝的迅速崛起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雖然史學界對清朝入關的必然性尚持懷疑態度。但是女真人在關外的迅速崛起,使得明朝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遼東,從而忽視了內地的起義,而且加重了民眾的負擔。清朝在與明朝的不斷爭戰中既消耗了明的國力,也加速了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 一些國外學者還指出,明朝的滅亡是與17世紀世界范圍內的商業衰退密切相關的。他們首先論證了從明朝前期開始,中國與世界經濟體系的密切相關性。而且指出,在17世紀的前三十年中,中國從世界貿易中獲利甚厚,世界各地的白銀經馬六甲、馬尼拉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從而供應了中國東南地區商業經濟的貨幣需求。但是在1620年到1660年間,歐洲發生了貿易危機,在加上世界范圍內產銀量的銳減,從而使輸入中國的白銀量減少,最終導致了東南地區商業經濟的衰退,加劇了明朝經濟的崩潰。這種認識能夠解釋明代後期江南經濟特別是城市經濟的衰落,但不能說明全國都因普遍的商業危機而終至滅亡。當然在解釋明朝滅亡的原因時,這種認識也是有其新意的。 此外,世界范圍內的氣候變遷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17世紀中葉,中國與北半球許多國家一樣經歷了地質史上的一個寒冷期(見《劍橋明代中國史》P633引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動的初步研究》),伴隨這個寒冷期所產生的是一系列旱災、洪災、蝗災以及瘟疫。特別是在1637年—1644年間,全國范圍內災害頻仍,鼠疫從山西開始傳遍河南、河北、北京以及周邊許多地區。這些因素使得明朝的人口大量減少、農業歉收。基於此,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曹樹基通過分析各種數據資料提出明朝是滅亡於生態環境惡化的。所謂生態環境的惡化事實上正是由於地質史上的寒冷期所引起的。很顯然,不能將明朝的滅亡統歸咎於氣候因素,但事實上17世紀氣候變遷的影響是顯見於明史中的。這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總的說來,明朝的滅亡並非出於某一單一的因素,一方面,明代仍屬於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環,因而其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建國初期社會結構的重構和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以保持中央集權下二元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同時經歷近三百年的發展,又迫切需要重新平衡社會結構和分配,所以明的滅亡是對此前傳統王朝歷史的重現;但另一方面又由於明代所具有的特殊時代性,因而使後人能夠從另一些特殊的角度來分析明的滅亡。

4. 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

為了抵禦清軍,加強稅收。農民沒飯吃起義,攻佔北京。在直接點就是沒飯吃。

5.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請從多方面回答(如政治、經濟、社會、自然、中央、地方等方面)

政治:明朝滅於黨爭
經濟:崇禎之前的昏君,貪官敗的差不多了。本來明朝的整專體經濟就不好屬
社會:流民十分多,多到京城外圍都是,明朝又沒錢像宋朝的似的收編
自然:崇禎最困難的時候發生大旱,很多人認為這叫氣數已盡,沒辦法
中央:中央集權,卻又宦官當道,遼東去了幾個猛人死撐了幾年,結果敗在內奸手裡
地方:制度掣肘,地方與地方劃界明顯,導致叛軍可以各省躲藏而官兵互相推卸責任

6. 大明朝滅亡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任何事物的滅亡都有其內外因,明朝的滅亡也不例外,明朝滅亡的原因如下:
一、朝廷內因。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
1、皇帝昏庸無能。
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官場腐敗。
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專權。
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4、無可戰之師。
明後期,軍隊裝備差、紀律差、統帥也多是無才無能一輩,根本就不是闖王及大清軍隊的敵手。
5、崇禎皇帝個人原因。
崇禎雖有治天下之心,卻無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實用,軍事部署也失當,最終才導致國破家亡。
二、明滅亡的外因
1、天災人禍。
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涌,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3、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才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
總之,明到後期,內憂外患,重疾纏身,滅亡是必然的。

7. 明朝為什麼滅亡

。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版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權歷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中官黃門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因為連年災害,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後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同年清軍入關。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台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

8. 明朝滅亡根本原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 有很多因素 一、當時的朝政很腐敗,(換句話說只要有錢 你可以買官)版二、年年天災 貪官偷梁權換柱 導致民心對皇帝姓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你只要管飯吃就跟你混 占天時地利人和的滿族 既要打著光明磊落這旗號就輕松推翻明朝。 前面兩個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三、四、就不多說了. 說說為什麼後面會有反清復明吧 因為漢人不能在清朝有用武之地 比如漢人考狀元 得95分 而滿族人70分就可以了 就算你考上了個狀元也只是個副的或者替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