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一r
⑴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到底怎麼樣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日正式成立。加掛「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牌子。負責管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
發展研究中心隸屬於國土資源部,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正局級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方向、發展戰略、境外地質工作規劃和部署研究,負責全國地質資料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工作。接受上級委託,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有關重大專項進行技術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現有職工20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0人,副高級職稱47人;博士45人,碩士68人;離退休職工100人。現設處室25個(不含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其中綜合管理處室5個,業務處室17個,其他處室3個。
發展研究中心參與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研究
起草工作。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提供支撐工作,為部、局機關提供了大量情報資料。編輯《中國地質》和《地質通報》,為地勘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交流平台。建
設了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為地質工作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務。研發了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國家地質空間數據網格服務系統、多元地學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系
統等;先後牽頭完成了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等數十個不同比例尺、不同主題的資料庫建設工作;牽頭完成一批地質信息化標準的編制;建設並維護地調局的
網路系統和網站,對地質調查信息化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承擔地質資料接收與保管工作,努力實施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工作。支撐完成的全國礦業權實地核
查、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獲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等專項提供卓有成效的業務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2002年~2008年連續7年獲得「中央國家機關文
明單位」,2009年獲「2008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2004年建成部「合格職工之家」,2006年成功創建部「先進職工之家」。
2005年至今連續7年獲得「首都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10~2011年繼續保持「首都文明單位」和「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⑵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答案: 30、深夜來臨的時候,是一個人心靈最脆弱的時候,也是想念最瘋狂的時候。
⑶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國企還是央企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抄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中國地質調查局下屬分幾大板塊,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機構、專業地質調查機構、綜合研究支撐與公共服務機構、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機構。
⑷ 眾口稱贊說煤航——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系列報道之六
煤航,在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中,是各地方項目辦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軟體應用找煤航,技術培訓找煤航,解決難題找煤航,煤航是所有項目單位心中最可信賴的技術權威。
煤航的全稱是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在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的整個過程中,煤航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一起,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因此也贏得了方方面面的熱情贊譽。
煤航是從事航空攝影測量、遙感技術應用研究、數碼航空攝影、地理信息系統研建、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等高科技的專業局,擁有國內外最先進的航攝、測繪設備和非常密集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是我國西部3S空間信息產業化基地,國家《甲級測繪許可證》、《甲級勘察設計證》的首批獲得者,榮獲過國家勘察設計金獎,在國內外承攬完成了數百項地理信息工程並受到廣泛好評。這樣一個具有很強實力的專業單位,自然成了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技術支撐合作夥伴的首選。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2009年8月,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局長張文若(中)帶領遙感地質院院長康高峰(右一)等在西藏檢查礦業權實地核查情況
2007年8月底,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確定礦業權實地核查由部開發司牽頭,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按照要求組織開展實地核查。9月,發展研究中心決定聯合在礦山地質測量領域頗具實力的煤航,通過項目聯系,共同組成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技術管理部和全國項目組,承擔技術支撐工作。煤航的總體工作任務為:協助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編寫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總體實施方案和制定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指南與技術要求;對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匯總全國成果,建設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資料庫。接受任務後,煤航立即成立了專門的項目辦,由分管院長牽頭,成立技術管理組、綜合研究組、專家組。另外,還按照專題需要成立了實地核查組、報告及圖件編制組、圖冊編制組,資料庫研發組。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2007年10月,部開發司常玉剛處長(左二)帶領全國項目辦人員在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調研
煤航進入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項目組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參加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組織開展的前期項目立項調研,先後赴浙江省長興縣、重慶市南川區、雲南省個舊市、山東省臨沂市和濟寧市等地考察了礦政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在浙江省長興縣調研時,還進行了礦區控制點、開采工程測量工作。通過調研,和發展研究中心一起初步形成了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思路,共同編寫完成《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總體實施方案》。有關專家經過討論,一致認為總體實施方案目標明確、技術路線和技術要求合理、簡單、可行,並考慮了與儲量利用調查等相關專項的銜接,符合我國礦政管理的實際情況。
總體實施方案通過後,煤航緊接著在發展研究中心安排下,再赴一些省市聯合調研,制定《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指南與技術要求》(以下簡稱《技術要求》),因為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工作,實踐上完全是空白,因此專家們研究了很多有關資料,做了很多考察。為了加強可操作性,專家們決定這本操作指南既要保證技術精度,又要實用簡單,因此寫作中力求簡潔明了,沒有多餘的話。初稿完成後還找了許多礦山的專家來參與討論,書也逐漸由厚到薄,通俗易懂,就是外行也能依照使用。幾易其稿完成出版後,根據使用中發現的問題又作了補充修改,再印發修訂版。為了檢驗《技術要求》的實用性,專家們在山東平邑選擇了一個小區獨立進行了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試點,共完成8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試點過程充分證明了《技術要求》的科學性、可行性,從而為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各地方項目辦的良師益友
為了協助各省搞好礦業權實地核查培訓工作,保證核查人員正確理解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的工作目的、任務、技術流程、實測方法以及數據整理要求,煤航協助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先後為4次全國性技術培訓會議和20多個省(市)的27期技術培訓班開展培訓活動,重點講解了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總體思路、基本要求和組織實施措施;礦業權實地核查的控制測量與工程測量要求;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數據的整理與資料庫建設。同時,還參加了12個省的技術交流工作,專家們親自在現場進行技術指導,通過野外實測、查看分析成果資料,及時解決技術問題,從而推進核查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2009年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全面展開後,煤航又派出專家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一起,分赴各省檢查礦業權實地核查野外實測工作。專家們在各地不僅認真聽取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展和質量控制情況匯報,還詳細查閱月報統計數據和部分礦業權實地核查原始記錄和成果資料,並實地抽查了若干個采礦權(井下、露天礦和砂石粘土礦)野外實測工作。在檢查過程中,專家們與省國土資源廳、省項目辦、核查承擔單位的管理和技術負責人進行了深入討論,對各省存在的特殊情況及時反饋到全國項目辦予以解決。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工作人員用全站儀進行工程實測
全國承擔礦業權實地檢查項目的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能在現場看到煤航專家們的身影,得到他們熱情細心的幫助,而且可以通過現代通訊及互聯網平台,隨時得到他們的遠程指導,進行各種討論和信息溝通,了解具體的技術要求和軟體使用的詳盡細節。大家欣喜地感到,專家們就像最好的老師和朋友,無時無刻不在身邊提供最好的幫助。
他們特別能戰斗
各省項目辦對煤航專家們說得最多的就是「他們特別能戰斗」。
得確,從開始參與制定《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總體實施方案》,到培訓骨幹、現場指導、研發資料庫、檢查驗收各個環節,煤航的專家們用他們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彰顯出他們特別能戰斗的風格。
為了給各省培訓骨幹,他們往往日夜兼程,從一個省趕到另一個省,有的省還去過多次。課前要認真准備,課後與學員們相互交流,大到軟體使用,小到如何畫圖,不厭其煩地無私傳授,常常通宵達旦。
趕赴現場指導,無論是炎炎夏日、颯颯寒風,他們總是和現場同志們一起,認真講解分析問題,把飢餓、疲勞、艱苦的環境置於腦後。
研發資料庫,他們為了攻克難關,常常持續不間斷地工作,完全忘記了休息日、周末、節假日的概念,也無暇顧及家庭和親人。
檢查驗收,他們從不敷衍塞責,堅持必須抽查到規定的比例,有時一晚上要檢查200多個礦業權,待到實在無法再堅持時,抬頭已是旭日臨窗。
老專家孫炳旭在井下實測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項目啟動以來,作為老共產黨員的孫炳旭被返聘到煤航遙感院參與核查工作。作為技術專家,他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在技術要求和工作指南研究中有多項重要貢獻,簡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在實際工作中他身體力行,從技術要求的制定,到各省的培訓,再到項目後期數據的驗收,幾乎跑遍了全國主要省(市)、自治區。60多歲的他,曾兩進西藏、兩赴新疆、三上青海、四到江西,克服了各種困難。從最熱的杭州到最冷的哈爾濱,經歷了從零上38攝氏度到零下24攝氏度的冰火兩重天。在昆明驗收,因為時間短,任務重,他夜以繼日、通宵作業,很多年輕人都自嘆不如。有一次因工作需要,當時還在浙江做嘉興測繪項目的他,帶著借來的一箱重達45斤的航空照片,從杭州趕到貴陽,任務完成後又從貴陽帶回西安,為了萬無一失,照片從不離手。三年來,從東部平原到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山,從內蒙古大草原到廣西、海南,都印滿了他不辭辛苦的足跡。這些足跡代表著孫炳旭三年來為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所做的不懈努力和默默貢獻。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2010年6月,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康高峰院長、孫炳旭專家等在湖南驗收成果數據
許多領導和專家們都說: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的技術支撐合作夥伴,發展研究中心選上煤航、可謂珠聯璧合,是真正選對了!
⑸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工資怎麼樣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18日正式成立。加掛「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牌子。負責管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
發展研究中心隸屬於國土資源部,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正局級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方向、發展戰略、境外地質工作規劃和部署研究,負責全國地質資料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工作。接受上級委託,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有關重大專項進行技術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現有職工20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0人,副高級職稱47人;博士45人,碩士68人;離退休職工100人。現設處室25個(不含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其中綜合管理處室5個,業務處室17個,其他處室3個。
發展研究中心參與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研究
起草工作。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提供支撐工作,為部、局機關提供了大量情報資料。編輯《中國地質》和《地質通報》,為地勘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交流平台。建
設了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為地質工作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務。研發了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國家地質空間數據網格服務系統、多元地學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系
統等;先後牽頭完成了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等數十個不同比例尺、不同主題的資料庫建設工作;牽頭完成一批地質信息化標準的編制;建設並維護地調局的
網路系統和網站,對地質調查信息化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承擔地質資料接收與保管工作,努力實施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工作。支撐完成的全國礦業權實地核
查、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獲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等專項提供卓有成效的業務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2002年~2008年連續7年獲得「中央國家機關文
明單位」,2009年獲「2008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2004年建成部「合格職工之家」,2006年成功創建部「先進職工之家」。
2005年至今連續7年獲得「首都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10~2011年繼續保持「首都文明單位」和「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⑹ 有了解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的嗎
地質雲是一個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以支撐國家戰略、專服務經濟社屬會發展為目標,旨在實現地質調查基礎設施資源、數據資源、業務應用和服務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調度。據了解,當前,地質雲建設正按計劃穩步推進。中國地質調查局正積極開展試點與示範,包括雲計算技術在地質調查中的應用試點、大數據技術在智能地質調查中的應用示範、地學高性能計算實驗等。
⑺ 礦業權實地核查的總設計師——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系列報道之五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由國土資源部礦產開發管理司(以下簡稱部開發司)負責組織實施,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發展研究中心)是唯一的支撐單位;同時,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總項目也下達到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中心自組建以來承擔了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委託的大量業務支撐和研究任務,在業務量非常飽滿的情況下,再承接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的工作,人員抽調顯得十分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研究中心黨委委員、總工程師譚永傑(以下簡稱譚總)挺身而出,在已分管有9個業務研究室的情況下,主動為自己加壓,迎難而上,承擔了項目總負責的任務。各省市項目辦的同志都親切地稱他為「礦業權實地核查的總設計師」、「描畫藍圖的總工程師」。
確定先進可行的技術路線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2007年10月,譚永傑(右二)帶領項目組人員在浙江長興三獅礦區進行野外實測試驗
2007年接受任務之初,在部開發司的領導下,譚總就確定了准確把握基層現狀、研究制定科學可行的技術路線和要求的這個核心目標,下大力氣開展了廣泛的實地調研工作。他親自帶隊,與部開發司有關人員先後到山東、重慶、浙江、雲南、青海等省的10多個礦山和縣級國土資源局調研,了解並系統研究了礦業權實地核查的核心目標、工作切入點、技術路線和工作要求等關鍵問題。深入浙江省長興縣三獅灰岩礦區開展實測試驗,到青海省控制管理部門徵求對技術要求的意見。經過近兩個月的不懈努力,制定出了礦業權實地核查的技術方法指南、基本要求和實地核查的總體安排,提出了礦業權實地核查的工作核心與基本單元,並於2007年12月底在北京通過專家論證。技術指南准確擊中了實地核查的核心內容,明確了具體任務要求,把握了恰當的技術難度,便於各地實際操作。不僅得到了論證專家的一致認可,更是在後來的實地核查工作中得到了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施工隊伍的普遍肯定,為實地核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該項成果也被高票評為2010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時任總工程師、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洪濤(中)與譚永傑、江蘇國土資源廳劉震平處長(右)在討論實地檢查成果
試點調研,典型引路
工作如何推進?譚總確立了先行試點、深入調研、典型示範引路的基本思路。2008年7月,全國項目辦選擇了不同的礦業權類型,啟動了山東省平邑縣、浙江省長興縣、重慶市南川區、遼寧省鐵嶺縣4個礦業權實地核查試點。
在試點期間,為了更多地了解情況,譚總又帶領項目組馬不停蹄地赴遼寧、重慶、浙江、山東、江西、海南、吉林、福建8個省(市)展開密集調研,了解各省(市)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進展《、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指南與技術要求》(以下簡稱《技術要求》)的應用和存在問題。通過調研,了解了各地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進展情況,發現了一些組織實施和技術要求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進行反復研究的基礎上,對一些具有共性的問題做了明確,《技術要求》也做了相應的補充和完善。
2009年1月,譚總主持召開了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試點工作座談會。會議交流了試點工作進展,明確了礦業權實地核查的組織實施方式、推進措施等,為各省(區、市)大規模地組織實施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提供了成熟經驗。
一個多月之後,譚總又策劃召開了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座談會。會上,遼寧、浙江、福建、江蘇、重慶和山東6個省(市)介紹了本省(市)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經驗和基本做法。其他省(區、市)代表就工作進展,遇到的困難、存在的問題與工作建議進行了交流討論。會議推廣了先進經驗,確定了外業實測工作的組織管理措施,為全面推進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提供了範本。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2009年3月,譚永傑在福州會議期間解答礦業權實地核查有關問題
進入野外實測後,譚總組織專家先後對浙江省長興縣、遼寧省鐵嶺縣、山東省平邑縣、重慶市南川區四個礦業權實地核查試點成果進行了現場驗收。為充分展示試點的工作做法和核查成果,在驗收試點成果的同時,還在重慶市南川區、浙江省長興縣和遼寧省鐵嶺縣組織召開了礦業權實地核查現場交流座談會,按照片區分別邀請了有關省份的國土資源廳(局)礦政管理負責人與承擔單位技術負責人參加,部開發司領導親臨現場聽取各省(區、市)匯報。通過深入實測現場考察觀摩,各省(區、市)掌握了礦業權實地核查的基本做法,熟悉了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應用與礦政管理工作銜接的有關方法,通過典型示範引路,有力地推動了實地核查工作,各省(區、市)大規模實地核查的野外工作全面展開。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2009年8月19日,譚永傑(右一)和發展研究中心時任主任鄧志奇(左一)在浙江長興縣野外調研
三大措施確保核查成功
在制度保障上,譚總設計了行政、技術、質量三大保證措施,並向部開發司提出了加強行政措施的建議。
在部開發司劉連和司長和王昆副司長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行政保證措施發揮了巨大作用。行政措施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將實地核查工作與礦業權配號掛鉤,促使各省(區、市)高度重視該項工作,採取有力措施推進實地核查工作;二是建立月進度零報告與通報制度,項目辦及時將進展情況上報部開發司,國土資源部不定期地以通報形式通報各省(區、市)進度報告,起到了鼓勵先進、督促後進的作用;三是建立月度工作調度會制度,分析工作進展,梳理存在問題,布置月度工作;四是充分發揮宣傳的激勵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推進實地核查工作的全面展開;五是將實地核查成果與礦業權日常管理相銜接,為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的徹底推進提供了技術和政策保證。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譚永傑和浙江葛送來(左一)、遼寧焦殿陽(左四)等專家在遼寧鐵嶺野外核對實地核查成果
技術保證措施提出五個結合:一是確定的實測基本單元與行政區劃分相結合,以便於布設基礎控制網,提高野外實測工作效率,而且有利於發揮基層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積極性和作用,順利推進核查工作;二是全國培訓與省級培訓相結合,二者互相促進,互為補充,擴大了培訓面,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三是技術指導與督促檢查相結合,大力倡導現場指導,採用面對面討論、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現場指導方式成效非常顯著;四是統一技術要求與分類細化的具體技術要求相結合,在統一技術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各省(區、市)實際情況,允許將礦業權分為四類分別制定具體的實地核查工作方案與措施;五是現場試點驗收觀摩與大會交流相結合,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和督促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各階段的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同時,強調了單礦業權的實地核查成果,簡化了縣級和地市級的匯總程序,大大提高了實地核查工作效率,節省了工作時間。
質量保證措施築起四道防線:一是統一基本技術要求,為保證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工作質量提供了技術保障;二是明確核查單位資質要求,明確要求各省(區、市)實地核查工作應通過招標、議標或委託等方式,選擇符合資質條件的單位承擔;三是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實行「三檢(自檢100%、互檢100%、單位抽檢不低於30%)兩審(審核、審定)」制度,作業員、核查組長、單位負責人層層驗收,層層負責,控制野外工作質量,保證了野外核查資料和數據真實可靠;四是建立了成果驗收體系,實行測區、省、部三級的野外驗收和室內數據驗收,嚴把實地核查成果驗收關,按照任務委託關系,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測區的野外驗收和室內驗收,由全國項目辦首先組織有關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數據驗收組,到各省(區、市)分別開展數據檢查驗收工作;只有通過數據驗收的省份,才能進行最終的部級成果驗收。
他念念不忘成果的根本在於應用
無論走到哪裡,譚總忘不了強調一句話:成果一定要用起來!
基石: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紀實
2011年1月6日,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全面完成,譚永傑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采訪
基於這個思路,全國項目辦於2010年初啟動了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深度應用試點研究工作,選擇重慶市南川區、黑龍江省黑河市、江西省贛州市、河南省洛陽市和湖北省、福建省作為試點,之後又相繼啟動了山東省和河北省試點,以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為基礎,探索建立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數據動態更新機制、推進日常礦政管理工作和「礦政管理一張圖」建設等工作。通過試點研究,提出了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應用的4個方向和具體要求。2010年9月,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以國土資廳函〔2010〕1012號文印發了以該項研究為基礎起草的《關於加強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應用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抓緊做好下一步工作,妥善處理好礦業權實地核查發現的問題,推進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數據共享,切實保護好已建立的基礎控制點和界樁,探索建立礦業權動態管理長效機制。
目前,基於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的登記資料庫更新和換證工作進展順利,8個深度應用試點已經結出豐碩成果,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數據動態更新機制和應用於礦政管理的模式已經形成,基於礦業權實地核查成果的「礦政管理一張圖」建設試點系統已經投入應用,並展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⑻ 地質調查信息服務平台建設
構建了全國各大區、專業單位及省級地質調查院 17 個專業結點的地質調查信息網格服務平台體系,成為國內最大的行業網格之一。初步建立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為核心結點,以六大區中心和專業中心為骨幹結點的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數據服務集群體系,開發形成各類信息服務產品 800 余項。加強地質資料業務建設,研究提出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設初步方案、數字填圖地質資料匯交辦法(初稿)以及涵蓋成果、原始和實物三類地質資料在內的地質資料匯交規范(初稿)和數字化標准(初稿),為推進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工作奠定了基礎。
⑼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的機構定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是國家公益性事業單位,是國家地質調查與地質工作綜合支撐研究與信息服務機構。未來十年的方向是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地質調查事業的參謀部、全國地質資料中心與地學信息服務中心。
⑽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工資怎麼樣
一般,但福利不錯,尤其是你能幹會有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