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納雍縣工程地質

納雍縣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12 06:26:14

⑴ 環境地質調查

根據區域發展需求與重大地質環境問題防治需要,在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城市地質調查、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全球變化地質響應與二氧化碳儲存研究、農產品主產區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隨著一批重要經濟區先後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駛入快車道。在環渤海灣環境地質調查先行探索的基礎上,2008年啟動了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灣、長江中游(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昌九工業走廊等)等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10年啟動了中原城市群、關中盆地城市群、重慶都市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11年啟動了長吉圖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12年啟動了中原-冀中南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2013年啟動了成渝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引導和拉動下,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投入,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共同推進重要經濟區與城市群的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按照「區域上開展1∶25萬系列編圖,重點地區開展1∶5萬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針對重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建立地質環境監測網及信息化服務平台」的總體思路推進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在1∶25萬調查與編圖、1∶5萬調查、城市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問題專題研究、信息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為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國土空間布局優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產業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以及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了重要地學基礎資料。

城市地質調查取得了較大進展。2003~2008年,國土資源部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地方合作開展完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等6個特大城市立體地質調查,系統建立了地下三維地質結構,全面評價城市地質環境容量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適宜性,實現多源、海量、異構地學數據的集群化管理,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地質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便捷的地質信息服務。2004~200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開展了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9個地州盟所在地縣級城市(共計306個城市)環境地質摸底性調查,查明了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奠定了基礎。

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典型礦集區動態調查。2000~2005年,完成了全國以省(區、市)為單元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首次系統地對我國所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了摸底調查,共調查礦山113149個,調查礦山面積581.9×104hm2,基本摸清了我國礦山環境的現狀,系統總結了不同區域環境地質背景和不同礦類開發所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特徵及其危害,分析了我國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產生的主導因素,為政府部門今後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提供重要基礎數據。對晉陝內蒙古陝北煤炭資源開發區、晉陝內蒙古東勝—准格爾能源基地、遼寧阜新煤礦區、吉林遼源煤礦區、陝西潼關金礦區等主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地質環境問題進行了詳細調查,對湘東南有色金屬和煤炭礦區、膠東半島金礦區、冀東唐山煤炭礦區等典型礦區礦山地質環境變化進行了動態分析。近年來,選取山西太原東西山煤炭集中開采區、貴州省納雍縣北部煤炭建材礦區、陝西潼關金礦區、隴南有色金屬集中開采區等典型礦產資源集中開采區和礦山開展了動態調查,通過礦區1∶5萬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對礦山環境動態變化情況進行了初步分析。

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了全球變化地質響應與二氧化碳儲存研究。2010年以來,開展了全球變化地質記錄研究、地質碳匯潛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處儲存潛力評價與示範。以更新世晚期以來氣候變化的精細記錄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球氣候變化重點時段地質記錄研究,深入了解更新世晚期末次間冰期以來不同尺度氣候變化的周期性及突發氣候事件序列,揭示了氣候變化長期趨勢中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作用。通過研究岩溶、土壤和礦物等的地質作用下的碳匯機制,對我國地質碳匯潛力進行了調查評價。在評價主要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性基礎上,編制了全國1∶500萬評價圖系和主要盆地評價圖集,圈定出一批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目標靶區;構建了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工程選址、場地勘查與評價技術方法;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實施了我國首個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示範工程。

服務農業發展實施了主要農產品主產區土壤地球化學調查。推進了中東部主要農耕區多目標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系統獲得了土壤中包括氮、磷、鉀、硒等有益元素和鎘、汞、鉛等重金屬在內的54項元素指標的含量及分布規律,查明了中東部主要農耕區土地質量狀況,把握了土壤污染區域、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為我國土地規劃、土地整治和基本農田保護、土地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管護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近幾年選擇長江三角洲Cd、Hg等重金屬元素的重點污染地區及農耕區土壤Hg異常區,開展了生態地球化學評價與監測預警試點研究。

根據國土資源規劃需要開展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根據區域資源環境空間分布、地區差異條件和區域協調發展目標,建立了四大資源(土地、礦產、水、海洋)、四大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水環境、氣候環境)為主體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完成了全國資源環境綜合分區圖和分區表的編制。開展了四種重要資源單要素、四種重要環境單要素評價和資源型、生態型、城市群等三種類型區的研究與評價。推進了關中—天水、北部灣、長株潭、中原城市群等4個重點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

⑵ 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地質類型,以及適合種什麼

東經104°55′40″—105°38′04″,北緯26°30′16″—27°05′54″,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專候,夏無酷暑屬,冬無嚴寒,季風氣候比較明顯,降雨量較為充沛,立體氣候突出,多年(1951—1998)平均溫度在10℃—15℃之間;年日照數在1096—1769小時之間,海拔相對高差大,垂直氣候變化尤為明顯,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熱各異,利於多種動植物生長。
境內有苔類植物近100種,蕨類植物34科130種,裸子植物9科22種,被子植物155科1809種;糧食作物21種950個品種,其中豆類7種277個品種;油料作物7種64個品種、蔬菜有56種395個品種;葯用植物1000多種,主產半夏、天麻、茯苓、黨參、杜仲;有各類草場745萬畝,野生牧草45科378種。
野生動物1000多種,珍稀動物在10種以上,國家一類保護珍禽黑頸鶴受到很好的保護,吸引著無數的中外專家和遊客。畜禽種類多,黔西馬和可樂豬馳名全國;魚類74種,脊椎動物387種,黑頸鶴、白鶴屬國家珍稀保護鳥類。
主要有烤煙、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蓀、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葉、馬鈴薯、黨參、蠶繭等。

⑶ 貴州省畢節地區發生過哪些的地質災害

畢節地質地貌環境:

貴州省是一個地質災害嚴重多發的地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種類多:由於貴州省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中常見的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而貴州的地裂縫常常是崩、滑、塌在地表的一種反映。其中,對人民生命財產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貴州省地質災害以中小規模為主(佔90%以上),大型或巨型較少。但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一般情況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規模較小,而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產生的規模則相對較大。1993年以來全省共發生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58起,其中死亡3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l000萬元以上的特大級災害有18起,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人為因素的影子。
(二)分布廣:在地域的分布上,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但最頻發的主要集中在遵義、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和銅仁地區,其分布與地理地貌、地質構造、岩土結構、氣候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經統計分析,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5—9月,平均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40—60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35—90%,是地質災害高發期;其次是4月和10月,平均每月發生地質災害10起左右,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5—l0%左右,是地質災害中發期;1—3月、11—12月兩個時段,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1—3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0.5—1.0%,是地質災害低發期。
(三)易誘發:根據資料統計,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有大氣降水自然因數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的作用。由於貴州境內多屬山地,受地形地貌的影響,降雨在區域和季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除普降暴雨誘發群發性地質災害以外,因為局地暴雨而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也是貴州省的一大特徵。在工程施工建設中,由於防災意識不強,人們在工程建設中常不自覺地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例如不合理的規劃選址、不切實際的工程設計、不合理的切坡、采砂、採石、地下水開采等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現象也較為突出;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強度的增加,采區內地表移動變形迅速發展;再加上陡坡墾植,植被破壞等原因,導致地質體失穩因素增加或加劇,地質災害隱患呈高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貴州省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資源開發力度高速增長,采空區導致的地面不均勻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日漸突出,甚至還進一步導致邊坡失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產生。在各大礦區各種地質災害在迅速增長,無論在災害隱患點的數量、規模、危險性、危害性都在呈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受脅人口、受脅的工程設施和財產在不斷增多,危害很大。
(四)影響大:一是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以來,貴州全省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5012起,其中造成有人員傷亡的237起,造成1090人死亡,2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23.98億元。平均每年發生地質災害358起,造成人員傷亡的約17起,死亡80人左右,直接經濟損失接近2億元。二是破壞城鎮、礦山、企業。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摧毀了大量城鄉建築設施、耕地、工廠和交通干線。如烏江源頭的大方縣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石阡、沿河等縣城滑坡,印江縣城的岩口、杉樹完小滑坡,赤水大同滑坡等,滑坡體規模大,危害嚴重。三是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如1996年6月1日,黃平縣重安江泥石流致死22人,失蹤13人,毀橋1座,經濟損失1000萬元;2003年5月11日1時55分,黔東南州三穗縣台烈鎮台烈村三穗至凱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橋3號橋墩附近發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1人受傷,16間工棚被毀,直接經濟損失大於1000萬元;2003年12月14日13時05分,黔西南州望謨縣在建的岜饒鄉鄉村公路在岜饒鄉頂棚村隴逛組梨樹坪路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民工死亡10人,重傷7人,輕傷12人。四是破壞水利、水電工程。如1996年9月19日凌晨1時,印江縣岩口發生山體滑坡,方量260萬m3,造成3人死亡,2人失蹤,滑體阻斷印江河,形成堰塞湖,上游10餘公里的朗溪鎮l座小型電站、2個提水站、4個村1830戶居民房屋及3000畝良田被淹沒,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五是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隨著經濟工程建設活動的加速發展,與工程建設活動有關而發生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有加劇的趨勢。如2003年發生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較2002年上升了4.7倍(2002年5起13人,2003年是8起62人)。2004年12月3日凌晨3時40分左右,貴州省納雍縣騌嶺鎮左家營村岩腳組N側400米處陡崖臨空面發生一起山體基岩崩塌事件,造成44人死亡,13人受傷的特大地質災害。造成騌嶺一帶煤礦停采達半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⑷ 納雍縣建築工程質量監督由哪個單位負責

不應該是工程質量監督站么?

⑸ 貴州省納雍縣詳細說明

納雍,位於黔西北烏蒙山區,畢節地區中南部,是一塊投資寶地,待開發的熱土。轄25個鄉鎮,幅員2448平方公里,人口80萬。納雍,冬無嚴寒,夏無酷署,清涼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轄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織納煤田」納雍境內儲量123億噸,馳名於國內外的「納墨玉」大理石儲量為50億立方米,二十餘種礦產資源享有盛譽。盛產烤煙、生漆、核桃、柑桔、茶葉、竹蓀。名貴的中葯材杜仲、銀杏、黃柏、天麻、半夏、黃蓮等與納雍山水同伴,生長在這塊沃土上。
納雍,山海蒼莽,江河清沏,林鳥同居,風光壯麗。
納雍,名洞之鄉,江河長廊,湖水碧波,鳥語花香,著名的「烏江第一漂」山巒重疊,峽深流急,宏偉壯觀。神奇「九洞天」「白龍洞」壯麗奇偉,天外有天,洞中有洞。山水林鳥共居的過獅河、吊水岩、浪綠金波,珍禽奇鳥雲集。中國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黔電送粵」的納雍火電一廠煙囪林立,唱響了煤從空中走的戰歌。
納雍,山水神奇,人文薈萃,風情濃郁,清代萬壽橋,水西征戰猴兒關,紅軍長征路上梯子岩,展示著古人和先輩足跡。戰斗英雄劉興文,打虎英雄苗家兒子羅學方,功勛卓著,名震天下。苗家村寨,原始古樸,二月跳花節,五月瑞午神仙坡,五彩服飾,獨特音樂,拙樸舞蹈「滾山珠」,深受海內外青睞,厚醇的風情,令人陶醉。
納雍,人民勤勞、善良,民風純朴,已迎來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招商政策優惠,環境寬松,發展前景廣闊,熱忱歡迎國內外客商來這里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⑹ 納雍在什麼地方

一、歷史沿革、區位、氣候
納雍縣原屬大定府(今大方縣),民國卅年(1941年)成立納雍縣設治籌備處,因縣南有一納雍河,即以納雍為縣名(亦取納民雍熙之意)。同年7月1日,成立納雍縣政府。
納雍位於貴州西北部,畢節地區南部。地處東經104°55′40″至105°38′04″,北緯26°30′16″至27°05′54″,東西長56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76米,最低海拔1050米,全縣轄25個鄉鎮,479個行政村,28個居委會。2006年末總人口81.82萬人,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5.13%。全縣有耕地52.27萬畝(習慣畝),旱地佔92%。
全縣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3.6℃,平均日照1179.9小時,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無霜期268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於玉米、水稻、洋芋、烤煙、甘桔等農作物生長。
二、自然資源、民族風情、旅遊
納雍是一個資源豐富,開發前景較好的縣,現已探明的地下資源有煤、鉛鋅、大理石、硫鐵、瑩石、白雲石、石灰石等20餘種礦藏。其中,無煙煤儲量123億噸,佔全省儲量的14.4%,位居第四位,可開采量68億噸,煤質優良,屬低硫低灰高發熱的優質無煙煤;鉛鋅地質儲量10萬噸,品位高、易開采;大理石儲量68.626億立方米,可逐層開采,自成板材,層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專家命名為「納墨玉」,還有虎皮、水浪花等十多種品種,均可製成板材、地面磚、工藝品;鐵礦儲量103萬噸,硫鐵礦儲量74萬噸。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6萬千瓦,現僅開發1萬多千瓦。
1982年以來,納雍依託《中國3356項目》、長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農業開發項目等,植造了大量的用材林和經濟林,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1.2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縣內盛產烤煙、生漆、核桃、茶葉、竹蓀、杜仲、黃柏、天麻等經濟作物,有宜煙地面積30多萬畝,是北京等國內煙廠的原料生產基地。有宜牧地面積80餘萬畝,發展畜牧業條件較好。2006年,全縣大牲畜存欄數為22.23萬頭(匹)。
納雍屬多民族聚居區,全縣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壯等2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3.66%。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親家」等,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特別是舞姿古樸、驕健、驚奇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曾多次出國演出獲得好評。此外,苗族的蠟染和刺綉也別具特色,令人贊嘆。
納雍是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地區,盲谷、伏流、峰林隨處可見。主要旅遊景點有小三峽之稱的總溪河風光,雄奇壯觀的吊水岩瀑布,碧波盪漾、杜鵑噴香的過獅河水庫以及桃園洞、彭家洞、宣慰洞、白龍洞等離奇古怪的溶洞景觀,還有萬壽橋、奢香行宮、古戰場猴兒關,紅軍路過槍桿岩等歷史遺跡。
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納雍憑借煤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煤電開發戰略,經濟社會邁上了新台階。2006 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20178 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 28.95 萬噸,烤煙產量 58021擔。社會消費品零售達到4545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6.64 億元。財政總收入5011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4 元。
四、基礎設施建設
納雍境內有省道S307畢節—納雍三級柏油路,省道S213納雍—水城二級水泥路,納雍至大方公路、納雍至六枝公路、納雍至織金公路、納雍至赫章公路全部改造為三級油路以上等級,全縣公路通車里程1992公里,實現了鄉鄉通公路。正在籌建的納水地方鐵路預計2008年投入運行。建成110千伏、500千伏輸變電工程並入國家電網運行,縣城開通了42套閉路電視節目,電信寬頻、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訊網路覆蓋全縣25個鄉(鎮)。新汽車站、農貿大街、工貿街、沿河開發區建成投入使用,城南開發區、發展大道、納(雍)六(枝)公路入城通道、納(雍)水(城)公路入城通道正開工建設,萬噸級水廠建成投入使用。

⑺ 納雍縣紫名都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納雍縣紫名都裝抄飾工程有限公襲司是2014-12-11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雍熙鎮環城路。

納雍縣紫名都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052532223140X5,企業法人張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納雍縣紫名都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室內外裝飾設計。

通過愛企查查看納雍縣紫名都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⑻ 納雍是在那裡

一、歷史沿革、區位、氣候 納雍縣原屬大定府(今大方縣),民國卅年(1941年)成立納雍縣設治籌備處,因縣南有一納雍河,即以納雍為縣名(亦取納民雍熙之意)。同年7月1日,成立納雍縣政府。 納雍位於貴州西北部,畢節地區南部。地處東經104°55′40″至105°38′04″,北緯26°30′16″至27°05′54″,東西長56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76米,最低海拔1050米,全縣轄25個鄉鎮,479個行政村,28個居委會。2006年末總人口81.82萬人,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5.13%。全縣有耕地52.27萬畝(習慣畝),旱地佔92%。 全縣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3.6℃,平均日照1179.9小時,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無霜期268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於玉米、水稻、洋芋、烤煙、甘桔等農作物生長。 二、自然資源、民族風情、旅遊 納雍是一個資源豐富,開發前景較好的縣,現已探明的地下資源有煤、鉛鋅、大理石、硫鐵、瑩石、白雲石、石灰石等20餘種礦藏。其中,無煙煤儲量123億噸,佔全省儲量的14.4%,位居第四位,可開采量68億噸,煤質優良,屬低硫低灰高發熱的優質無煙煤;鉛鋅地質儲量10萬噸,品位高、易開采;大理石儲量68.626億立方米,可逐層開采,自成板材,層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專家命名為「納墨玉」,還有虎皮、水浪花等十多種品種,均可製成板材、地面磚、工藝品;鐵礦儲量103萬噸,硫鐵礦儲量74萬噸。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6萬千瓦,現僅開發1萬多千瓦。 1982年以來,納雍依託《中國3356項目》、長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農業開發項目等,植造了大量的用材林和經濟林,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1.2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縣內盛產烤煙、生漆、核桃、茶葉、竹蓀、杜仲、黃柏、天麻等經濟作物,有宜煙地面積30多萬畝,是北京等國內煙廠的原料生產基地。有宜牧地面積80餘萬畝,發展畜牧業條件較好。2006年,全縣大牲畜存欄數為22.23萬頭(匹)。 納雍屬多民族聚居區,全縣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壯等22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3.66%。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親家」等,充滿著濃郁的地方色彩。特別是舞姿古樸、驕健、驚奇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曾多次出國演出獲得好評。此外,苗族的蠟染和刺綉也別具特色,令人贊嘆。 納雍是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地區,盲谷、伏流、峰林隨處可見。主要旅遊景點有小三峽之稱的總溪河風光,雄奇壯觀的吊水岩瀑布,碧波盪漾、杜鵑噴香的過獅河水庫以及桃園洞、彭家洞、宣慰洞、白龍洞等離奇古怪的溶洞景觀,還有萬壽橋、奢香行宮、古戰場猴兒關,紅軍路過槍桿岩等歷史遺跡。 三、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納雍憑借煤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煤電開發戰略,經濟社會邁上了新台階。2006 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20178 萬元,全年糧食總產量 28.95 萬噸,烤煙產量 58021擔。社會消費品零售達到4545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6.64 億元。財政總收入5011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4 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