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
Ⅰ 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及防治措施
李蓮花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新鄉,453002)
摘要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為國家級重要建設項目,地處中山區,地質災害比較發育,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文章對場地各種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分析論述,對其危險性進行了評估,並對地質災害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調查危險性防治措施寶泉抽水蓄能電站
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峪河上的寶泉水庫一帶。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為1200MW,年發電量20.1億kW·h,年抽水耗電量為26.42億kW·h,屬日調節純抽水蓄能電站,綜合效率0.76。電站建成後,將以500kV一級電壓兩迴路出線接入新鄉500kV變電站,承擔河南電力系統削峰填谷、事故備用、調頻等任務。為國家級重要建設項目。電站由上水庫、下水庫、引水發電系統及附屬設施組成。
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場地地處中山區,地質災害比較發育,地形起伏較大,地質構造復雜,岩性岩相不穩定,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本次工作採用資料收集、野外地質災害調查和綜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本文對場地各種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徵進行了分析論述,對其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了評估,並對地質災害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1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徵
經野外地質災害綜合調查,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場地現狀條件下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其分布、特徵如下:
1.1崩塌
評估區內崩塌體分布密集,主要分布於庫岸岸邊及山前陡壁,其成因和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貌、岩性和構造條件控制,主要崩塌類型有灰岩崩塌、石英砂岩崩塌。
(1)灰岩崩塌:
主要分布在寒武系下統毛庄組(
分布於高程770~820m之間的毛庄組(
(2)石英砂岩崩塌:
主要分布在中元古界汝陽群淺變質石英砂岩形成的陡崖處。
在地形上,中元古界汝陽群淺變質石英砂岩(
1.2滑坡
龜山滑坡為區內主要的滑坡,位於電站下水庫左岸160m的直壁陡崖上並向電站下水庫臨空,滑向即為下水庫,直接危脅電站安全。其特徵敘述如下:
1.范圍
滑坡體南及西南界為峪河,東界以饅頭組、毛庄組、徐庄組中發育的撓曲為界,西及西北界為溝谷。龜山滑坡體東西長550~800m,南北向寬260~350m,滑坡體最大厚度為210m,平均厚度約110m,體積為2100萬m3。屬巨型滑坡。
2.滑體
滑坡體地層組成從西向東依次為寒武系下統饅頭組(
3.滑帶
滑帶為寒武系下統饅頭組第一段(
4.滑床
滑床主體為中元古界汝陽群(
5.運動特徵
運動方向:滑體總體向西或南西西滑動;
滑動距離:前緣滑體滑距可達510m,後緣滑體滑距達250m;
滑動時間:根據滑帶物質測年資料,滑體年齡14萬~21萬年,由此判斷滑體形成於中晚更新世。
6.滑體形成演化過程
龜山滑坡體的形成演化過程大致可分為3階段。
第一階段:正常岩層受斷層、裂隙切割和河流的侵蝕,形成與周圍岩層分離的塊狀岩體,在峪河及寶泉溝處具有高陡邊坡和有效臨空面;
第二階段:在地殼運動和地震力的作用下,分離的塊狀岩體沿較弱的
第三階段:滑體滑動後,進一步經受地質構造運動、河流的侵蝕、風化及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現狀地貌。
1.3泥石流
評估區泥石流溝谷有東溝和寺溝,其特徵分述如下:
1.東溝泥石流
東溝為峪河左岸支流,位於寶泉村東。上游三面環山、一面出口,河谷呈「V」字型,下遊河谷呈「U」字型。溝谷匯水面積6km2,溝長約4km,谷坡坡度30°~40°,溝谷縱坡降為4%~10%,。以上地形地貌條件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
東溝河谷覆蓋層為坡洪積物組成,其岩性主要為碎石、塊石及壤土,呈鬆散或半膠結狀。覆蓋層在谷底厚度0~15m,在谷坡厚度0~6m。據調查、測算,碎屑固體物儲量約90×104m3,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條件。
東溝地形地貌條件、碎屑固體物源條件具備,溝谷植被發育較好,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據調查,泥石流規模屬小型。
2.寺溝泥石流
寺溝為峪河左岸支流,位於寶泉村北,上游三面環山,一面出口,河谷呈「V」字型。溝谷集水面積2km2,溝長約2km,谷坡坡度30°,溝谷縱坡降為13%。以上地形地貌條件也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
寺溝河谷覆蓋層為坡洪積物組成,其岩性主要為碎石、塊石及壤土,呈鬆散或半膠結狀。覆蓋層在谷底厚度0~13m,在谷坡厚度0~5m。據調查、測算,碎屑固體物儲量約30×104m3,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條件。
寺溝地形地貌條件、碎屑固體物源條件具備,植被發育較好,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據調查,泥石流規模屬小型。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2.1崩塌災害
場地崩塌災害,主要發生在灰岩、淺變質石英砂岩形成的陡崖。崩塌體堆積於溝穀穀坡地帶。現狀條件下,處於穩定狀態,危險性小。工程施工過程中,在施工擾動或爆破震動等誘發因素作用下,危岩易發生失穩,形成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為中等;也可能影響原崩塌體的穩定性,使其再次失穩發生崩塌災害,危險性為中等;也可能改變原有邊坡的穩定狀態,形成崩塌,危險性為中等。
2.2滑坡災害
根據《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龜山滑坡體穩定性分析專題報告》,對龜山滑坡的危險性作如下評估。從定性分析看:
(1)滑體表面及部分滑帶物質已膠結,且未發現貫穿整個滑體的較新切割面;
(2)滑體形成於中晚更新世;
(3)在14萬~21萬年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龜山滑坡體已經歷了無數次古地震的考驗。
從定量分析看:在自然狀態下,滑體的的整體穩定系數為1.27~1.53。
因此,龜山滑坡體處於穩定狀態,且未造成損失,其危險性小。
但是,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蓄水將影響龜山滑坡體的穩定性。上水庫蓄水水位為758~790m,而龜山滑坡體底滑面高程在630~800m之間,且大部分底滑面處於上水庫蓄水水位以下。上水庫距龜山滑坡較近(約1.4km),上水庫蓄水後,龜山滑坡體底滑面將在庫水長期浸潤和徑流作用下,降低滑坡體的穩定性。另外,在工程施工爆破震動等因素作用下,也將影響滑坡體的穩定性。根據《河南省寶泉抽水蓄能電站龜山滑坡體穩定性分析專題報告》,龜山滑坡體在天然狀態下,穩定系數為1.27~1.53,滑坡體處於穩定狀態,但在7度以上地震烈度條件下,當地震系數k=0.12時,其穩定系數為0.92~1.10,穩定系數略小,滑坡體處於極限平衡或不穩定狀態。直接威脅下水庫工程安全,危險性較大。
2.3泥石流災害
1.東溝泥石流的危險性
現狀條件下,東溝地形地貌條件、碎屑固體物源條件具備,植被發育較好,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易發程度屬中等。據資料記載和訪問,較大的一次泥石流發生在1996年夏季,暴雨期間發生泥石流,沖毀了少量農田,未造成其它損失,危害小。故東溝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為小級。
工程建設誘發、加劇泥石流的可能性,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工程建設局部改變了溝谷覆蓋層的天然穩定狀態,增大了固體物源運移的可能;二是工程建設產生的大量棄渣將會成為泥石流形成的潛在物源。
東溝,上水庫區工程規模較大,開挖山坡和棄渣規模也較大,為東溝泥石流提供了較豐富的鬆散物源,故上水庫區工程建設有加劇泥石流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為中等。
2.寺溝泥石流的危險性
寺溝地形地貌條件、碎屑固體物源條件具備,植被發育較好,在暴雨作用下,易形成泥石流,易發程度屬輕度。據調查,寺溝泥石流規模小,多年未造成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危害小。故寺溝泥石流災害的危險性為小級。
在寺溝無工程建設,因此工程建設對寺溝泥石流無影響,危險性小。
3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達到保護地質環境,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的目的。針對評估區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分別提出相應防治措施和建議。
3.1對崩塌災害的防治措施
應對庫岸危害較大的危岩清除或加固。
在崩塌分布的地段,在工程施工開挖時,應按有關規范要求嚴格施工,避免引發邊坡失穩,造成崩塌災害。必要時應採取避讓措施。
水庫蓄水工程引發的庫岸失穩造成的崩塌,應按照有關規范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避免崩塌災害的發生。
3.2對滑坡災害的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開挖時,應按有關規范要求嚴格施工,避免引發邊坡失穩,造成滑坡災害。
針對水庫蓄水工程引發的庫岸失穩造成的滑坡,應按照有關規范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避免滑坡災害的發生。
針對龜山滑坡的特點,結合工程、地形、地層岩性等特點,宜採取開挖卸載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在地震條件下的穩定性,其開挖石料可用作電站水庫壩體的填築料,開挖卸載方式採取等高程從上而下逐層開挖方案,以避免誘發滑坡失穩。此防治措施既保證了龜山滑坡的穩定性,又提供了電站水庫壩體的填築料,是一個科學安全又經濟的滑坡防治措施。根據《河南寶泉抽水蓄能電站可行性研究補充報告》,有實驗驗證滑坡體從原高程900m開挖卸載至高程800m時,處於穩定狀態。
3.3對泥石流災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施工將產生大量的棄渣,棄渣場的位置要合理,棄渣場的建設應按相關規范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以防止誘發東溝和峪河泥石流的產生。
對東溝泥石流、寺溝泥石流,應建立攔砂壩和擴大植被覆蓋率等措施,以避免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對泥石流影響范圍內的寶泉村,建議搬遷,以避免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Ⅱ 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有什麼作用
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尤以地質災害為最。在過去幾十年裡,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數量眾多,導致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損害。為此,亟需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我國地質災害防治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不合理施工現象頻繁,對生態環境干涉力度大幅增強,導致自然生態受損嚴重,極易引起地質災害。這種人為原因引發的地質災害,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資金投入不足。地質災害防治的資金投入不足,會無法全面預防及治理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隱患,從而制約地質災害防治整體效果。
最後,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不完善。在地質災害發生前後,有完善的地質災害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損害,有效避免災害發生或繼續惡化。
對此,未來需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及時跟進地質災害多發地區的隱患排查工作,將隱患扼殺在搖籃中。
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處理機制。在這點上,要強化部門及設備的銜接,加強各部門及設備的溝通。同時,豐富地質災害預警手段,充分調動基層群眾,開展群測群防。
另外,由於我國地區差異較大,東西部間的地質災害數量及類型各不相同,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綜合防治對策。例如,可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整改地質災害隱患;重點治理地震多發區及水利工程重點區域,提高監測強度。
綜上,地質災害的嚴重性不容忽視,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至關重要。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時,既要注重地質災害的前期監測及預防,又要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及後期治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和損失。
Ⅲ 地質災害綜合設防
在充分了解環膠州灣地區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現狀、趨勢等的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風險控制分析,簡要分析地質災害影響對象、風險承受能力等,並據此提出災害設防的措施和建議,包括災害易發區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實施和驗收等,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為城市發展規劃和城市建設安全服務。
4.9.1 城市安全與地質災害
城市安全與地質災害的研究需要考慮兩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需要獲知已知的地質災害對城市安全的危害; 另一方面,要考慮城市的發展可能會誘發或加重地質災害的發生,危及城市安全。城市建設運營前應開展一系列與城市安全相關的地質災害研究監測工作,如城市地質災害設防分區及城市發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進而制定地質災害設防和治理措施,並對城市建設提出要求。
4.9.2 地質災害風險控制
( 1) 災害影響對象
隨著青島 「環灣保護、擁灣發展」規劃的實施,一些重大建設項目如地鐵、港口、新城區等會陸續開工建設,地質災害對基礎設施的危害以及由此引發的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問題需要密切關注。相對偏遠地區,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影響對象主要為山區居民及其房屋,其次為依山削坡所建房屋及緊靠已破壞山體的居民及其房屋,再次為進山旅遊的遊客和道路車輛。
( 2) 風險承受能力分析
以上影響對象可歸納為基礎設施危害及人身生命和財產危害。突發性地質災害一旦發生,會對基礎設施造成很大的威脅,而這些一般都是位於人類聚居區域,因而對人身安全也造成很大的威脅。當地質災害在山區發生時,雖然人口稀少,但山區居民心理素質、應急知識水平一般較差,而進山旅遊的遊客,由於身處外地,不熟悉當地情況,其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因此,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受影響對象風險承受能力較差。
( 3) 風險控制分析
目前,已相繼開展了一些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但距完全避免或控制地質災害尚有很大差距。突發性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以及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尚不是十分完善,有待進一步改進、加強。
4.9.3 地質災害設防措施和建議
根據災害因子在整個區域劃分出地質災害易發區,即海 ( 咸) 水入侵地質災害易發區、崩塌地質災害易發區、滑坡地質災害易發區、地面沉降地質災害易發區、軟土不良工程地質災害易發區及斷裂構造活動地質災害易發區,並分別繪圖表示其范圍。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形成原因、誘發因素、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掌握本地區地質災害的構成因素及其特點,評估城市建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危害程度,提出地質災害設防的措施和建議,以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對城市安全的不利影響。
( 1) 災害易發區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區域總體規劃時,要對區內地質災害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在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或在非易發區進行重大項目建設時,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這是地質災害防治提前介入、從源頭上預防地質災害發生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建設項目未經評估或者評估不宜建設的,不得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 2)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實施和驗收
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應貫穿於建設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驗收、交付使用的整個過程。
( 3) 合理配置建設項目,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規劃和實施水利、交通、工業、集中生活居住區等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時,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要求,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處於海水入侵區或咸、淡水分界線附近的建設項目供水應以客水為主,嚴格限制以地下水為供水水源的建設項目,規范、強化取用水許可審批。建設項目涉及深基坑開挖的,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應對降水、止水工程是否引發或加劇海水入侵進行科學論證,優先採用止水帷幕、地下連續牆等方案減少地下水抽取量。建築工程施工圖審查部門要嚴格把關,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
海水入侵區地下水礦化度高,對埋藏於地下的隱蔽工程具有中等—強的腐蝕性,從而縮短建築物地下工程的使用壽命,將增加抗腐蝕成本。在海水入侵區建設地下空間將增加基坑止水、降水及地基基礎抗腐蝕成本,在可能的前提下應盡量避免在此類地區建設; 重點建設工程應進行抗腐蝕專項研究,以提高建築物的抗腐蝕性能。
研究區內局部地帶淺部存在海湖相沉積的淤泥質軟土,其具有低承載力、高壓縮性等性質,對工程建築安全不利,因而在規劃階段需要充分考慮其分布特點。軟弱土分布區建築規模應布局合理,原則上以中、低層建築為主,限制高層建築,並分散布設,避免大面積地面堆載和超量開采地下水。工程建設須對軟弱土採用加固處理措施或採用深基礎,以免上部荷載的增加引發地面沉降,危及上部建築設施安全。建築工程施工圖審查部門應嚴格把關,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
在崩塌區進行工程建設,要避免大規模挖方切坡,並選擇合適的邊坡角,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地質環境的擾動和破壞。因人為活動產生的新的不穩定斜坡,及由此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按照 「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地質災害治理責任,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
Ⅳ 地質災害怎麼防怎麼治
一是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能力,夯實防災減災基礎。抓好地質災害調查排查技術保障能力、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工作、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重點地區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工作。二是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繼續推進省、市、縣三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加強與氣象、水利等相關部門技術協作;進一步健全群測群防網路建設,建立群專結合的全時空全覆蓋監測網路;提高專業自動化監測的覆蓋面,實現精細化預警。三是提升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能力。規范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技術,保證治理工程質量;規范綜合治理項目工作程序,保障社會穩定和民眾安全;組織完成威脅學校、集鎮等重點地區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工作,精準項目選擇、勘查設計、施工、效果,充分發揮綜合治理資金的最大效益。四是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完善三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建設,實現省、市、縣應急搶險三級聯動和部門間聯動;建成市、縣級突發性地質災害遠程可視化應急會商決策指揮系統,與國家級、省級系統鏈接為有機整體,提高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地質災害應急硬體設備建設,提高應急處理的自動化、現代化水平;履行「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職責,精細選聘應急專家,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加強省級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加強基層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市州級應急處置隊伍。五是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科技創新能力。
Ⅳ 如何貫徹落實《雲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實施立案》
憂百姓之憂,慮百姓之慮,解百姓之困,鑄百姓之安。省委、省政府決心加大力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10年11月,省政府率全國之先,下發了《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加大防治投入、建立健全規劃、深入開展調查評價、全面提高監測預警能力、加強隱患動態巡查排查、提高分類治理水平、提高應急能力、提高科技防災水平、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完善工作機制「十項重大措施」作了明確要求,實現由被動救災向主動防災的轉變;2011年以來,每年汛期前省政府組織召開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安排部署工作;2013年,省政府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通知》,對群測群防工作責任分工、監測員制度、工作體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省委、省政府重點督查的20個重大事項之一。出台並實施《雲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13-2020年)》。力爭「十二五」期間全省地質災害年均損失比「十一五」期間降低15%,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口減少20%。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基本情況
山地佔全省國土面積的94%
級以上烈度地區占國土面積的84%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和中易發區占國土總面積的78.68%
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22469個,其中因自然因素引發的20526個,人為因素引發的1943個;滑坡約占隱患總數的75%
Ⅵ 開設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有哪些 我想考研,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方向,幫忙推薦一下!
你好,樓主,我在研招網(學信網)查詢了一下,總共65個招生單位招收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專業。
如下招生單位招收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專業,你所說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是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一個二級學科,一般院校均會涉及這個方向的。考研不難,關鍵是選好學校,定好復習計劃,祝你好運~
201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查詢
查詢條件: 任意 省/市/區 任意 學校 任意 門類 (0818)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學科 任意 專業
招生單位所在省市 招生單位名稱 是否211 是否研究生院 是否985 是否自劃線 是否有博士點
(11)北京市 (10004)北京交通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10008)北京科技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1141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11414)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11415)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000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否 否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2501)中國地質科學院 否 否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2806)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否 否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3401)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否 否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5401)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否 否 否 否 是
(13)河北省 (10076)河北工程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13)河北省 (10077)石家莊經濟學院 否 否 否 否 否
(13)河北省 (10081)河北聯合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14)山西省 (10112)太原理工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21)遼寧省 (10145)東北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21)遼寧省 (10147)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22)吉林省 (10183)吉林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23)黑龍江省 (10220)東北石油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31)上海市 (10247)同濟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32)江蘇省 (10284)南京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32)江蘇省 (10290)中國礦業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32)江蘇省 (10291)南京工業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32)江蘇省 (10294)河海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33)浙江省 (10335)浙江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33)浙江省 (85302)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否 否 否 否 否
(34)安徽省 (10359)合肥工業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34)安徽省 (10361)安徽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35)福建省 (10386)福州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36)江西省 (10405)東華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37)山東省 (10423)中國海洋大學 是 否 是 否 是
(37)山東省 (10424)山東科技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37)山東省 (10425)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是 是 否 否 是
(37)山東省 (10429)青島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41)河南省 (10078)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否 否 否 否 否
(41)河南省 (10460)河南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42)湖北省 (10489)長江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42)湖北省 (1049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是 是 否 否 是
(42)湖北省 (11075)三峽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43)湖南省 (10533)中南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43)湖南省 (10534)湖南科技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45)廣西壯族自治區 (10596)桂林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50)重慶市 (10611)重慶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51)四川省 (10613)西南交通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51)四川省 (10615)西南石油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51)四川省 (10616)成都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51)四川省 (10619)西南科技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52)貴州省 (10657)貴州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53)雲南省 (10674)昆明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61)陝西省 (10697)西北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61)陝西省 (10704)西安科技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61)陝西省 (10705)西安石油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61)陝西省 (10710)長安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61)陝西省 (83306)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研究院 否 否 否 否 是
(62)甘肅省 (10730)蘭州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6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0755)新疆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Ⅶ 如何建立地災綜合防治體系
狹義的地質災害來的綜合防治體系自包括調查評價、監測預警、工程治理、避讓搬遷乃至應急處置等所有防治措施的體系。《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建立的綜合防治體系,則是要建立廣義的綜合防治體系,即除要加強地質災害的工程治理、保證治理工程質量和效果外,更加註重對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區域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而從實際情況考慮,筆者發現,凡是生態環境保護好的地方,包括地質災害在內的災害隱患就少,反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地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隱患就多。可見,建立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勢在必行。
Ⅷ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總體框架
11.4.1 系統的組成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建設必須貫穿整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全過程,信息系統的建設支持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治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成一個從監測數據採集、信息高效傳輸到提供社會化信息服務的規范化工作流程,實現對地質災害的有效監控、預警和防治,並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減災防災預案和為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決策提供支撐。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由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地質災害數據採集系統、地質災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統和地質災害數據傳輸系統5個子系統組成(圖11.1)。
圖11.1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組成圖
1)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是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核心,為整個系統中的其他子系統提供一體化綜合數據支持。
2)地質災害數據採集系統:該系統是實現野外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方便地協助地質人員完成野外數據採集、室內數據處理、成果管理和輸出。該系統的有效應用將提高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並為整個系統提供持續、有效的動態數據和基礎調查數據。該系統主要由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和地質災害監測信息系統兩個次一級子系統組成。
3)地質災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主要由地質災害評價系統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兩個次一級子系統組成,該系統是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主要應用系統。
4)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統:主要由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信息管理系統、地質災害防治實施計劃管理信息系統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組成,主要提供對防治規劃、實施計劃及防治工程的動態跟蹤管理,為各級地質災害管理部門提供地質災害防治基礎信息、決策信息和防治工程信息。
5)地質災害數據傳輸系統:該系統主要為整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提供快速數據傳輸和數據共享交換功能,主要包括地質災害調查和監測數據的傳輸、應急調查數據的傳輸,以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的發布。該系統是其他子系統數據傳輸的重要基礎支持系統。
11.4.2 系統的總體框架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由上述5個子系統組成,各子系統都要按照總體目標的要求,完成各自不同的系統功能。但是,各子系統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在完整的領域數據模型、統一的信息技術平台、統一的協同工作機制下,實施完成各自的目標,因而各子系統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的。
在所有的子系統中,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是所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數據的綜合匯總系統和交換平台,因而是其他功能系統的核心,也是其他功能系統的基礎。數據採集系統是保證信息系統數據源,保證系統中數據的完整性、實效性的重要系統。系統的數據主要來源於專業監測、群測群防監測、區域地質災害調查、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遙感調查監測。防治決策支持系統、預警預報系統、電子會商系統、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等,是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的有效、快捷、實用的輔助工具系統。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總體框架如圖11.2所示。
圖11.3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分級體系圖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建立,主要以大型地理信息系統(GIS)為基礎平台,按照多層體系結構,建立決策支持系統及預警預報系統,各級系統由具有不同功能的應用伺服器組成,它可以調用多個應用伺服器提供的功能,而這些應用伺服器可以是針對某個專題的專用伺服器,也可以是針對多應用目標的集成伺服器;應用伺服器與不同的專題資料庫伺服器相連接,根據要求獲取、更新專題資料庫中的數據,並實現相應的功能。
Ⅸ 我國地質災害營救體系怎麼樣
到目前為止,按照國家有關法規和規章制度,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國特點、符合中國國情、措施配套完善的地質災害營救體系。其主要內容如下:一、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國家、國土資源部總體預案框架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編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市(地、州)、縣(市、區)級應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包括: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二、災害災情速報制度
建立災害災情速報制度。按照《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相關預案報告災害,確認災害方向位置。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當地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者災情擴大,並按照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關於地質災害災情分級報告的規定,向上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
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當地出現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報告後,應在4小時內速報縣級人民政府和市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可直接速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國土資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報告後,應立即向國務院報告。
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當地出現中、小型地質災害報告後,應在12小時內速報縣級人民政府和市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可直接速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災害速報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出現的地點和時間、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引發因素和發展趨勢等。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速報內容還要包括傷亡和失蹤的人數,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地質災害險情災情公開信息來源主要是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省級地方人民政府、國務院其他部門商請,地方速報信息,媒體及其他信息等。
三、災害災情分類體系
為更好地應對地質災害,有序組織營救工作,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將地質災害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4級,以作為制定應急救援響應預案的依據。此外,在《縣市地質災害地質調查實施細則》中還詳細劃分了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分級標准。胡廣韜(1988)對滑坡動態的階段性差異進行了總結。
(一)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Ⅰ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為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為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二)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Ⅱ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大型地質災害災情。
(三)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Ⅲ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中型地質災害災情。
(四)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Ⅳ級)
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為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因災死亡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為小型地質災害災情。
四、災害應急響應預案
災害應急響應預案是實施災害營救行動的重要指導。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遵循分級響應程序,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確定相應級別的應急機構。2006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9年5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了《中國構建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和災害信息發布機制》白皮書。白皮書指出,在長期的減災救災實踐中,中國建立了符合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減災救災工作機制。
(一)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Ⅰ級)
出現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區)、市(地、州)、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防治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採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採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應急防治工作,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財政、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採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國土資源部組織協調有關部門赴災區現場指導應急防治工作,派出專家組調查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其發展趨勢,指導地方制定應急防治措施。
(二)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Ⅱ級)
出現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區)、市(地、州)、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採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採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財政、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採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必要時,國土資源部派出工作組協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工作。
(三)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Ⅲ級)
出現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中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區)、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地質災害發生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採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採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和中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市(地、州)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採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必要時,災害出現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害現場,協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四)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應急響應(Ⅳ級)
出現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小型地質災害災情的縣(市、區)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依照群測群防責任制的規定,立即將有關信息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該區域內的群眾,對是否轉移群眾和採取的應急措施做出決策;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設立明顯的危險區警示標志,確定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採取排險防治措施,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情況危急時應強制組織受威脅群眾避災疏散。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小型地質災害災情的應急工作,在本縣(市、區)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縣(市、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具體指揮、協調、組織建設、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有關部門的專家和人員,及時趕赴現場,加強監測,採取應急措施,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必要時,災害出現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害現場,協助縣(市、區)人民政府做好地質災害應急工作。
(五)應急響應結束
經專家組鑒定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後,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撤銷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應急響應結束。
五、災害營救行動啟動
災情發生後,災區自動緊急啟動應急救援預案;上級部門按照災情和預案響應方案,啟動不同級別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實施災害營救行動。
國土資源部依據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等信息情況,設置A(Ⅰ級)、B(Ⅱ級)、C(Ⅲ級)、D(Ⅳ級)和E(常規方案)5個級別的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分別由部長、副部長、地質環境司司長、地質環境司副司長和地質環境司工作人員帶領工作組赴現場指導地方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
(一)應急響應組織
1.A級方案
由部長帶隊組成部應急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辦公廳、地質環境司、應急中心等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等。專家組由院士帶隊,7人組成。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信息保障組和預警組,配備遠程會商、快速探測和衛星通訊等裝備,隨工作組赴現場。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2.B級方案
由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副部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辦公廳、地質環境司、應急中心和有關單位負責人等。專家組由正高職級專家或院士帶隊,5人組成。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信息保障組和預警組,配備遠程會商、快速探測和衛星通訊等裝備,隨工作組赴現場。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3.C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司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地質環境司有關人員等。專家組由副高職專家帶隊,3人組成。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配備相應設備,隨工作組赴現場。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4.D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副司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地質環境司工作人員等。專家組由副高職專家帶隊,3人組成。應急中心組成應急調查組,配備相應設備,隨工作組赴現場。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5.E級方案
由地質環境司處長帶隊組成部工作組赴現場,成員主要包括應急中心有關人員等。事發地省、市、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參加部工作組赴現場。
(二)應急響應行動
現場應急響應行動,分險情和災情兩種情況。
1.險情應急響應行動
快速了解險情和搶險工作進展,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險情。必要時,協調相關單位提供遙感資料或航空拍攝事宜,專家會商預測險情趨勢,並做好專家意見記錄備案,擴大范圍調查地質災害災情隱患,架設遠程通信設備,實施遠程會商,研究提出預警建議和避險排險技術咨詢方案,研究決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術指導的建議,總結應急工作,提交總結報告,整理資料並歸檔。
2.災情應急響應行動
快速了解災情以及搶險救災工作進展,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價災情,預測險情,擴大范圍調查區內地質災害隱患。必要時,聯系協調相關單位提供遙感資料或航空拍攝,研究提出搶險救災技術咨詢方案,研究決定向地方政府提出技術咨詢建議,做出地質災害責任認定,並做好專家認定意見備案,架設遠程通信設備,實施遠程會商,總結應急工作,提交總結報告,整理資料,歸檔。
(三)應急響應保障
1.人員調配
一般工作人員分現場工作人員和後方工作人員。前方(現場)人員由調查處置、信息傳輸和專用設備操作等方面人員組成,具體工作時與省級應急機構工作人員聯合組隊。後方工作人員由信息、通信、設備和後勤等方面人員組成,工作重點是為前方(現場)工作組提供保障。專家組由地質環境司根據應急響應等級和災情、險情特徵,從專家庫中遴選。
2.裝備配置
應急中心做好應急裝備配置與保障工作,定期進行檢測與維修,行前做好裝備安全性、可用性檢查和精度校準;應急結束後做好裝備清查和登記入庫工作。應急響應前,後方工作裝備配置盡可能全面。應急出發前先與省級應急機構溝通協調,根據需要,再確定遠程攜帶的具體設備,並做好備份工作。應急工作裝備配置,依據應急響應級別和應急工作實際需求,酌情而定。
調查監測裝備包括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電子羅盤、地質錘、放大鏡、望遠鏡、手持GPS、激光測距儀、三維激光掃描儀、無人駕駛飛機或輕遙飛機(配置到災害多發省市)。
通信裝備包括遠程視頻會商系統、衛星電話、對講機。
相關軟體包括專業制圖及影像處理(遙感)軟體、快速模擬演示軟體、智能方案系統軟體、地質工程設計軟體。
車載發電機、車載應急系統、帳篷、野外工作服裝、醫葯和勞保用品、野外作業安全裝備、攜帶型計算機(帶無線網卡)。
資料保障:應急中心做好資料整理、集成和質量檢查工作,逐步建成應急響應信息平台。應急響應資料要求彩色紙介質和電子版同時准備,精度盡可能滿足應急要求。具體應急響應工作中,資料保障依據應急響應工作需求酌情而定。重點是背景信息和基礎地質災害資料。背景信息包括行政區劃圖(MpaGIS和JPG)、地形圖(MapGIS和JPG)、地質圖(MapGIS和JPG)。基礎地質災害資料包括地質災害分布、地質災害發生區域易發程度分區圖(Mpa-GIS和JPG)及說明書(Word)、歷史災害情況(Word)、發災點及其周邊災害發育情況、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信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信息。
其他資料包括近期降雨預報、地震或重大工程等信息(Word)、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衛星和航空遙感圖像及數據。
(四)應急響應啟動程序
啟動各級工作方案的決策程序:國務院啟動Ⅰ級應急預案,國土資源部自動啟動A級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其他納入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日常決策程序,由地質環境司匯總信息,提出建議,按程序報。
六、應急營救(處置)具體實施
(一)解救、轉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員
主要是對受災人員進行現場搜索、營救、撤離和現場醫療。災情發生後,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動員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重點是保障災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災民的生活保障,災民心理的測知。保護重要目標安全及搶救、運送重要物資。
(二)災害現場勘查、評估和趨勢判斷
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影響范圍,對災情進行勘查、評估,對災害的發展趨勢進行判斷,提出應急治理措施。
1.災情預判和速報
提供具體位置、類型、級別;確定地質災害危險點的威脅對象、范圍;確定響應級別;為啟動應急反應及救援決策服務。
2.災區環境判斷
進行地質環境調查,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不良地質現象等調查。對死傷人員救護處理與受災人員轉移安置;受災財產轉移路線確定,同時根據地質環境的特點,依據不同的地貌特徵為提供物質保障做好准備。
3.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防範及監測
主要由專家隊伍負責指導排查現場隱患。預防二次災害傷及救災人員和周邊地區地質災害隱患的應急排查及防範。要熟悉災害的主體情況,拿出方案,落實責任人。同時,查清原因,判斷哪裡有險情,需不需要撤離,向何處搜救,等等。
4.分析災害成因
主要是調查災害發生原因,分析災情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指導協助救災工作。
5.災害危險性評估
進行致災地質體分析,針對不同地質災害類型分別進行評估。
(1)滑坡
應調查滑坡要素及變形特徵,分析滑坡的規模、類型、主要引發因素及滑坡影響范圍,評價其現狀及不利工況下的穩定性。
(2)危岩崩塌
應調查陡崖的形態、岩性組合、岩體結構、結構面性狀、危岩體被裂隙切割的程度、基座變形情況,分析危岩的形態、類型、規模及崩塌影響范圍,評價其穩定性。
(3)泥石流
應調查泥石流形成的物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水文條件、植被發育情況、人類活動的影響,分析泥石流形成的條件、規模、類型、活動特徵、侵蝕方式、破壞方式及泥石流影響范圍,預測泥石流的發展趨勢。
(4)地面塌陷
對岩溶塌陷和黃土濕陷應調查塌陷形態、邊界、形成的地質條件和地下水動力條件、洞穴充填、建築變形及處理情況。對采空塌陷和地下挖掘塌陷應調查塌陷所處地下采(挖)空區的位置、邊界、埋藏深度、開採挖空時間、處理方法、積水等情況。應分析重力和地表荷載作用、震動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及塌陷影響范圍,地面塌陷的影響范圍。
(5)地裂縫
調查地裂縫的幾何特徵與活動特徵,單個地裂縫與群體地裂縫的規模、性質及分布,地裂縫對地面、地下建築物的破壞特點,現有防治措施和效果。劃分地裂縫成因類型,判斷引發因素,預測發展趨勢,分析與同地區其他地質災害的關系。
(6)地面沉降
調查地面沉降區的位置、原因、歷史、地下水采灌情況,累計沉降量、沉降速率;沉降區內的岩土組成及均勻性,各類土層的性狀及厚度、地面沉降的危害。分析產生沉降的原因,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圍和判定地面沉降累計量及沉降速率,預測沉降發展趨勢。
(三)應急處置工程實施—地質災害營救基本方法
根據災害現場勘查、評估和趨勢判斷的情況,組織應急處置工程施工。應急處置工程針對不同災害和人、設備、環境等破壞程度,包括應急教育、避險、撤離、疏導、施救、處置、修繕、善後等內容。為有效組織應急處置工程,營救人員應了解並掌握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發生時或發生後營救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根據互聯網(見主要參考文獻及資料所列)及有關災害處理、處置資料等總結,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應急營救和處理(處置)基本方法如下:1.發生崩塌時的應急處置
(1)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
當崩塌、滑坡由加速度變形階段進入臨滑階段時,崩滑災害在所難免,不是人力在短時間內可以制止的,此時,應及時將情況上報當地政府部門,由政府部門組織將險區內居民、財產及時撤離險區,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破壞作用
為爭取搶險、救災時間,延緩崩塌、滑坡發生大規模破壞,監測技術人員應立即分析資料,及時制止致災動力破壞作用,如因采礦而誘發的崩塌,應立即停止采礦活動;如因開挖坡腳而誘發的滑坡,應立即停止開挖活動;如因渠道漏而誘發的滑坡,應立即停止對渠道進行放水。
(3)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定好撤離計劃
崩塌、滑坡災害在大規模崩、滑前,往往事先有前兆,在此種情況下,當地政府部門應盡早制定好險區人民疏散、撤離計劃,以防造成混亂而發生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事故。
2.發生滑坡時的應急處置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逃離危險區段。跑離時,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發生在甘肅省東鄉縣的著名的高速黃土滑坡——灑勒山滑坡中的倖存者就是在滑坡發生時,緊抱住滑坡體上的一棵大樹而得生。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例如,群測群防站或縣、市、地區及省級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該機構應責無旁貸地擔當此項責任,並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3)政府部門應立即實施應急措施(計劃),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及可能的影響區,並通知鄰近的河谷、山溝中的人們做好撤離准備,密切注視災情的蔓延和轉化。如滑坡常在暴雨、洪水中轉化為泥石流災害(次生災害)。注意因滑坡可能危害到的某些生命線工程(如水庫、干線鐵路、干線公路、發電廠、通信設備、干線渠道等)所引發的次生災害或第三次災害的發生,例如,火災、洪水等。注意調查滑坡是否有間歇性活動特點,盡可能確定其再次活動的可能性和時間。如果必要的話(需經有關專家或科技人員論證),應迅速設立觀測點(站)或觀測網,密切注視其變化動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3.發生泥石流時的應急處置
1)當處於泥石流區時,應迅速向泥石流溝兩側跑離,切記不能順溝向上或向下跑動。當處於非泥石流區時,則應立即報告該泥石流溝下游可能波及(影響)到的村、鄉、鎮、縣或工礦企業單位。
2)有關政府部門應立即組織有政府、單位(村、鄉、鎮)、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的搶險救災活動。
3)擬定並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例如,酌情限制車輛和行人通行;組織危險區群眾迅速撤離等。
4)密切注視該泥石流災害可能引發某種生命線工程(如水庫、鐵路、公路等)的次生災害甚至第三次災害,如火災、洪水、爆炸等。
5)建立觀測站(網)進行長期動態監測,掌握災情的變化發展趨勢,並做出決斷。
4.發生地裂縫時的應急處置
1)地裂縫發生後對臨近建築物的塌陷坑應及時填堵,以免影響建築物穩定性。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鋪砂卵石,再上鋪砂,表面用粘土夯實。
2)對嚴重開裂的建築物應暫時封閉,不許使用,等進行危房鑒定後才能確定採取的措施。
5.發生地面塌陷(沉降)時的應急處置
1)塌陷發生後對臨近建築物的塌陷坑應及時填堵,以免影響建築物的穩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鋪砂卵石,再上鋪砂,表面用粘土夯實,經一段時間的下沉壓密後用粘土夯實補平。
2)對建築物附近的地面裂縫應及時堵塞,地面的塌陷坑應攔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3)對嚴重開裂的建築物應暫時封閉不許使用,待進行危房鑒定後才確定應採取的措施。
6.發生地震時的應急處置
地震的應急處置詳見第三章第一節,本章不再贅述。
7.火山爆發時的應急處置
火山爆發活動多有相對長時間的預兆,即使是突然爆發的火山,其對人員和財產的損害也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因此,人們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開展應急處置。在火山爆發時,常見的應急處置工程主要包括:①應對熔岩危害。在火山的各種危害中,熔岩流可能對生命的威脅最小,因為人們能跑出熔岩流的路線。②應對噴射物危害。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時,建築工人使用的那種堅硬的頭盔、摩托車手頭盔或騎馬者頭盔將給予你一定的保護。在更廣闊的區域,逃離也許沒有必要。③應對火山灰危害。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能保護眼睛(但不是太陽鏡)。用一塊濕布護住嘴和鼻子,如果可能的話,用工業防毒面具。到庇護所後,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干凈水沖洗眼睛。④應對氣體球狀物危害。如果附近沒有堅實的地下建築物,唯一的存活機會可能就是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鍾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⑤火山在噴發之前常常活動增加,伴有隆隆聲和蒸汽與氣體的溢出,硫磺味從當地河流中就可聞到。刺激性的酸雨、很大的隆隆聲或從火山中冒出的縷縷蒸汽都是警告的信號。駕車逃離時要記住,火山灰可使路面打滑。不要走峽谷路線,它可能會變成火山泥流經過的道路。
(四)後勤生活保障
災區通信、交通、供水、供電、供氣等生命線工程的維護與修復;災區治安保障、災區衛生防疫及災區基本生活保障。
(五)組織災後重建工作
編制地質災害防治的方案、規劃,開展災後重建工作,一般由專門的部門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