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夏季有什麼地質災害
1. 青海地理概況有哪些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餘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地形青海處在我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佔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於地形多樣,適宜於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氣候由於受海拔、地形、緯度、大氣環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季較長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氣溫地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降水分布地區差異顯著,季節集中。全省年平均氣溫在-5.6℃——8.7℃左右,東南部年降水量為450毫升到600毫升。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青海是一個資源型富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儲量的礦種105種,其中,50種居中國前10位,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等11種居中國首位。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21種列全國前10位。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青海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棉、電石用石灰石、蛇紋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儲量在全國也名列前茅。石棉儲量居全國第1位。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盆地內共發現油田16處、氣田6處。據全國第二次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總的石油資源有12.44億噸,已探明2億噸;天然氣資源已探明472億立方米。
水能: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有178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166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擬建的中型水電站有尼那、直崗拉卡共7座。總裝機可達1,10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68億千瓦時,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是國內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畜牧草場: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達3160萬公頃,佔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5%,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在遼闊肥美的草原上,生長著天然牧草940多種,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牧草約190多種,具有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特點。飼養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氂牛、馬、駱駝、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飼。尤其氂牛是青藏高原優勢畜種,數量居全國第1位,佔全世界氂牛總飼養量的1/3。
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群中已發現經濟作物1000種,葯用植物就有大黃、甘草、貝母、雪蓮、黃芪、黨參、藏茵陳、羌活、蟲草、柴胡等百餘種、尤其冬蟲夏草是馳名中外的貴重葯材。全省有鳥類290多種,哺乳獸類109種,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有2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和附錄II中。
旅遊資源:青海省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開發出旅遊景點10多處。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遊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環境狀況和問題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0%,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個百分點。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72.2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個,面積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21個,比上年增加1個。擁有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單位2個;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6萬公頃(21.76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0.1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2025萬公頃(20.25萬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區和祁連山、諾木洪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
人口人口統計2004年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5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鄉村人口331.09萬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萬人、女性人口262.1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2%和48.68%。0―14歲人口125.60萬人、15―64歲人口381.3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1.70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出生率為16.32‰,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80萬人,比上年少增0.4萬人。
人口增長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9.49‰。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現有少數民族人口共235.06萬多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國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訓單位5個,招生數403人,在學研究生894人,畢業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數1.16萬人,比上年增長25.0%,在校生3.25萬人,增長11.3%,畢業生0.81萬人,增長42.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7所,招生數1.32萬人,比上年增長1.83倍,在校生2.47萬人,增長31.0%,畢業生0.58萬人,增長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數3.76萬人,比上年增長8.0%,在校生10.05萬人,增長9.0%,畢業生2.54萬人,增長22.7%;初中學校367所,招生數7.88萬人、在校生22.7萬人、畢業生6.81萬人;普通小學2898所,招生數8.93萬人,在校生50.69萬人,畢業生8.1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數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6.8%,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
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年,全省全年創造生產總值54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本年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59.9%、34.8%。
財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76億元,增長25.0%;中央一般預算收入29.57億元,增長21.7%。
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3.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創造增加值179.54億元,增長22.7%。
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56萬公頃(368.4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93.26萬噸,比上年增產5.4%。
外貿狀況2005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額3.23億美元,下降28.9%,進口額0.90億美元,下降25.3%。
外資利用狀況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5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
支柱產業農業、水電業、鹽化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電訊現有電訊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29.66億元,增長15.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本年新增3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3.5萬戶,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92.9萬戶,增長21.8%,鄉村固定電話用戶20.6萬戶,增長23.4%;本年新增固定電話20.5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31.6萬戶,本年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4.8萬戶。全省年末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鐵路蘭青、青藏鐵路干線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全省東西,總鋪軌里程1100餘公里。2005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56.2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6%。其中,鐵路98.78億噸公里,增長7.6%。全年完成貨運量7152.5萬噸,比上年增長7.5%。其中,鐵路1452.7萬噸,增長11.1%;公路5491.4萬噸,增長6.9%。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7.2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7%。其中,鐵路18.69億人公里,增長0.3%。全年客運量4919.8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其中,鐵路368.4萬人,下降4.4%。
公路全省公路線路年末通車總里程2.97萬公里,比上年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8.27億噸公里,增長6.5%;完成貨運量5491.4萬噸,增長6.9%;完成旅客周轉量24.65億人公里,增長6.3%;全年客運量4524.9萬人,增長7.9%。
航空民航通航上萬公里,已開通西寧至北京、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廣州、成都、上海、格爾木、拉薩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貨物周轉量0.06億噸公里,增長45.8%;完成貨運量民航。0.33萬噸,增長43.5%;完成旅客周轉量3.89億人公里,增長18.2%;全年客運量民航26.5萬人,增長18.3%。
2. 青海省的氣候特徵
一、青海省的氣候特徵是:
青海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長、太陽輻射強等特點。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各地區氣候有明顯差異,東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氣溫在2~9℃,無霜期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為250~550毫米,主要集中於7~9月,熱量水分條件皆能滿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達木盆地年平均溫度2~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長達3000小時以上。東北部高山區和青南高原溫度低,除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江河源頭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毫米。青海地處中緯度地帶,太陽輻射強度大,光照時間長,年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可達690.8~753.6千焦耳,直接輻射量占輻射量的60%以上,年絕對值超過418.68千焦耳,僅次於西藏,位居中國第二。
青海省氣象災害較多,主要為乾旱、冰雹。霜凍、雪災和大風。
二、青海省簡介:
青海,位於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 。是中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簡稱青,省會為西寧。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公報顯示,青海省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面積為72.10萬平方公里 。
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限。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青海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轄西寧市、海東市兩個地級市和玉樹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果洛州等6個民族自治州,共48縣級行政單位。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個少數民族,人口577.79萬(2012年)。
3. 青海為什麼有地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因為地殼運動,在板塊裂紋地帶,因運動產生能量釋放的過程,也就是地內震。
那個叫容 zuzhupc 的玉樹是三江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都是從這里發源地,中國有幾個地方的水不是從這出去的。玉樹有昆侖山脈東延部分,著名的巴顏喀喇山全長780千米,海拔5442米。
4. 青海一年四季主要有哪些農事活動
主要是農歷三月份左右開始春耕,然後在4、5、6、7、8(農歷)月份除草,田間管理,中秋節前後就可以收割了,主要的農作物有土豆,小麥,大豆,豌豆,油菜籽,土豆是晚一個月下種,也是最後收。冬天基本上就是冬灌了。
青海為位於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 。是中國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簡稱青,省會為西寧。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公報顯示,青海省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800公里,面積為72.10萬平方公里 。
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昆侖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限。長江、黃河之源頭在青海,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青海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轄西寧市、海東市兩個地級市和玉樹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果洛州等6個民族自治州,共48縣級行政單位。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個少數民族,全省常住人口593.46萬(2016年)。
青海有著「世界屋脊」的美稱。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等稱謂,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源」、「江河源頭」、「中華水塔」。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的地形大勢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間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
唐、宋屬吐蕃;元朝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朝屬朵甘都司等;清朝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之始。
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2014年,青海省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01.12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5.9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32.1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53.0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633元。全年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5.47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365.98億元。全年全省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08.71億元。全年全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6.57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2.73元。
青海省先後設立了以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的格爾木經濟開發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的西寧橋頭經濟開發區和民族經濟改革試驗區。
5. 青海省的氣候特徵是什麼
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有以下特點:
(1)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在2500小時以上,是中國日照時數多、總輻射量大的省份。
(2)平均氣溫低,境內年平均氣溫在零下5.7℃~8.5℃之間,全省各地最熱月份平均氣溫在5.3℃~20℃之間;最冷月份平均氣溫在零下17℃~5℃之間。
(3)降水量少,地域差異大。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4)雨熱同期,青海屬季風氣候區,大部分地區5月中旬以後進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後雨季結束,這期間正是月平均氣溫≥5℃的持續時期。
(5)氣象災害多,危害較大。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冰雹、霜凍、雪災和大風。
6. 青海省的氣候特點
氣候特徵:青海省的氣候以高寒乾旱為總特徵,是典型的大陸性高原氣候。
1. 冬寒夏涼,春秋相連。全省年平均氣溫在-4℃~8℃之間,比同緯度的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氣溫為一8℃~一18℃,冬季雖然不太寒冷,但與同緯度東部平原相比,仍比較寒冷(華北平原1月平均氣溫高於一8℃),而且持續時間長,青海省日平均氣溫≤0℃的日數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區為 4-6個月,4000米以上的地區則要超過6個月。7月份平均氣溫為6℃~20℃,顯得比較溫涼,是個良好的避暑勝地。
2.日溫差大而年溫差小
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溫散熱都快,因此青海省成為全國日氣溫變化最大的地區之一。全年氣溫日較差為12℃~16℃,比東部沿海平原地區高出一倍以上。年氣溫日較差1月份為14℃~22℃,7月份為10℃~16℃,冬季大於夏季。最大日較差可達25℃~34℃,海晏縣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這一天,氣溫日較差竟達36.6℃,實為罕見。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內,要經歷「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個季節。
青海省氣溫的年較差為20℃~30℃,大致與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溫度低,冬季又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襲。
3.乾旱少雨
青海省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又受地形影響,大部分地區屬非季風區,降水量較同緯度的東部地區稀少,年降水量在 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鎮僅為15毫米。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74毫米,1981年曾達到 1030.8毫米。
年降水量集中於5~9月份,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且降水多夜雨。
夏季多雷暴和冰雹。地勢起伏大、降水較多的祁連山東段和玉樹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數最多,分別達到60天和80天(囊謙)、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全省每年有幾萬公頃的農田受冰雹災害減產或絕收。冬季青南地區常發生雪災。
4.大風和沙暴
青海省除西寧及其以東的湟水谷地盛行偏東風外,其餘大部分地區盛行高原偏西風。年平均風速西北大於東南,最大風速出現在柴達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鎮和阿拉爾地區。
青海省是全國大風(指8級以上的風)較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大風日數以青南高原西部為最多,達100天以上,柴達木和東部河湟谷地最少,25天左右。每年冬春季節,風多勢強,開春以後,高原氣溫回升,但空氣濕度低,降水少,地表乾燥,加之境內及鄰省植被稀少,多荒漠,每當出現大風天氣,瞬間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群眾稱為「黃風」。青海省常受大風沙暴侵襲,給農牧業生產造成一定危害。
影響青海省氣候的主要因素:影響青海省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陽輻射、地理位置和地形。
5.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是造成氣候差異最基本的因素。
青海省雖地處中緯度,但地勢高,空氣稀薄,乾燥少雲,太陽輻射被大氣層反射和吸收的較少,因此日射強烈,陽光燦爛,日照充足。
青海省年太陽輻射量高達5.88X10 ~7.56X10 千焦/㎡,比同緯度的東部季風區高出1/3左右,僅低於西藏自治區,居全國第二位。全年日照時數長決定了太陽總輻射量高。平均每天日照時數為6小時~ 10小時,夏季長於冬季,西北多於東南。冷湖鎮全年日照時數3553.9小時,比有名的「日光城」拉薩還要高,居全國各城鎮之首。
6.地理位置
青海省全境位於中緯度,如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應屬於溫帶氣候,因此太陽輻射量較高,在地勢相對低窪的地方,熱量條件較好。但由於深居內陸,受海洋影響微弱,降水少,晴日多,蒸發強,大氣中水分稀少,決定了氣候具有乾旱的特性。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印度洋,其次是太平洋,因而出現降水東南多、西北少的特點。
7.地勢較高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青海省大部分地區海拔4000米左右,高峻的地勢極大地改變了受地理位置所制約的氣候特性,在溫帶乾旱氣候的背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層鮮明的高原氣候色彩。例如全省年平均氣溫比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低8℃~12℃,同內蒙古及東北三省差不多,氣溫在水平分布上向北推移了10個緯度,這正是高原地勢影響的結果。
從青海省氣溫分布圖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氣溫隨高度遞減的趨勢,無論1月還是7月,青海省最低氣溫均出現在青南高原和祁連山區等地勢較高的地區,最高氣溫則出現在地勢較低的柴達木盆地和河湟谷地。等溫線總體呈封閉環狀結構,大致與等高線相一致;氣溫的垂直變化明顯。
青海省幅員遼闊,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因此形成了「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的地方氣候和小氣候。
氣溫的垂直變化十分明顯,它對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每當百花吐艷、風和日麗的春夏季節,人們踏青郊遊觀賞高原風光,覓尋勝地美景時,放眼遠望:低處炊煙縷縷,麥苗兒青菜花兒黃,山坡芳草如茵,牛奔羊咩;山頂卻是白雪皚皚,冰峰峻峭。這種郊遊常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在遼闊的牧區,則形成了「馬放灘,羊放灣,氂牛上高山」的適應當地氣候的放牧習慣。
7. 青海夏季的雨水受什麼方面的影響
受夏季風影響,我復國夏季制風一是東南季風,二是西南季風。
東南季風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力量,他受太平洋低壓力量強弱的影響,登陸陸地的時間也不同,給大陸帶來降水。有時候來的晚的話,華北容易引起乾旱災害
,但是南方的梅雨相對減輕。相反華北就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西南季風也會受同緯度印度洋低壓影響,吹響吹響我國,但是受喜馬拉雅山山的阻擋,難以到達中國內陸,所以很大的雨量將在了喜馬拉雅山的南岸,這樣是我們經常聽到孟加拉國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青海在我國南部最先受影響,同時還應考慮到是在熱帶,接近赤道
8. 夏天易發生哪些地質災害成因是什麼如何預防
因為夏天的時候例如我國夏季風來臨多降水,降水量大,持續時間長,強度大,就容易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之類的地質災害。持續的強降水會沖刷地表,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貧瘠,洪水,山洪等自然災害。
9. 想去青海旅遊,青海會有泥石流的可能嗎
安全 別怕!青海這類地質災害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