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質災害日
A. 從氣候和地形的角度,簡要分析江西易發生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原因
江西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
B. 江西的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和其他災害有哪一些呢
地質災害:由於江西屬於丘陵地形,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故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台風,凍雨等,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
C. 江西省新達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成都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江西省新達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成都分公司成立於2014年03月12日,主要經回營范圍為地答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評價,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地基與基礎工程等。
法定代表人:胡寶玲
成立時間:2014-03-12
工商注冊號:510107000737839
企業類型:全民所有制分支機構(非法人)
公司地址:成都市武侯區置信北街1號
D. 地質災害日是什麼時候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E. 江西 小饒 余乾的洪水情況
截止2020年06月06日,連日來江西遭遇大范圍強降雨襲擊。從江西省應急管理廳了解到,6月5日16時30分統計,6月2日開始的洪澇災害已致南昌、景德鎮、萍鄉等10個設區市49個縣(市、區)37.8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2.1萬人。
此外,洪澇災害導致24.3千公頃農作物受災,45戶117間房屋倒塌,102戶206間房屋嚴重損壞。目前,災情還在進一步統計核查中。
據氣象部門預測,江西已進入強降雨多發期,預計6月全省將出現4次強降雨過程,降雨量比往年偏多。
據最新氣象預報,6月6日至7日,強降雨帶仍將在江西南北擺動。氣象專家分析,前期降水已使江西部分山區土壤含水率較高,贛北贛中部分河段水位明顯上漲。未來兩天,部分強降雨落區與前期重疊,發生城鄉內澇、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的風險高。
為應對本輪強降雨,目前江西已派出兩個省級地質災害巡查專家組前往6個設區市,對地質災害預警區開展巡查指導。
(5)江西地質災害日擴展閱讀
洪水成因
洪水是暴雨、急劇融冰化雪、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漲的一種自然現象,是自然災害。從客觀上說,洪水頻發有其不可抗拒的原因,可以說是「天命」難違。
和有關歷史資料對比,洪水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與人口增長趨勢相當一致。不得不承認,我國迅猛的人口增長,擴大耕地,圍湖造田,亂砍濫伐等人為破壞不斷地改變著地表狀態,改變了匯流條件,加劇了洪災程度。
降水豐虧由天,調水理水由人。在降水多的年份,洪水是否造成災害,以及洪水災害的大小,又離不開人為因素。長期以來的森林破壞是其重要原因。
F. 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4月到七月主汛期期間,對嗎
江西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於每年的四月到七月。
G. 浙江江西局地可能會有地質災害說,是山洪是泥石流還是地震海嘯呀
就江西本土的地理地貌來說,地質災害山洪的可能性較大,地震基本是不可提前預測的,不能作評論,而海嘯可能性是最小的。崩坍、泥石流發生的災害可能性一般。
如果是人為造成的地災,那就要看具體情況定了。
H. 「6·」 江西省宜黃縣黨口小學後山滑坡災害
1 引言
2014年6月20日凌晨時,江西省宜黃縣神崗鄉黨口小學後山發生滑坡,造成黨口小學教學樓1棟4間倒塌、4人遇難,並損毀學校廁所1間、居民雜物房2間、移動基站1座、民房4棟8間,直接經濟損失約200萬元。
2 地質災害特徵
2.1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
滑坡地段屬低山丘陵地貌,山頂標高420m,相對高差約140m,斜坡原始坡度約35°。地層岩性為燕山早期(
滑坡區域雨量充沛。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達1907.0mm。災害發生前一周累計降雨量約400mm,發生前3小時累計降雨量107.5mm。
根據建設部頻發的《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江西部分)(建標〔2001〕156號)、《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以及《江西省地震動參數區劃工作用圖》,滑坡區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相應於地震烈度為Ⅵ度區。
2.2 災害地質體特徵
滑坡發生於其龍台山西坡、距坡腳約70m高處,滑坡體斜長約50m、寬約30m、厚約1.5m、體積約2250m3,主滑方向310°,滑體以粉、砂土(含碎塊石)為主,碎塊石含量5%,直徑5~30cm。
滑坡體順坡滑下,沖向黨口小學,造成教學樓1棟4間倒塌,導致4人被壓埋遇難死亡。該滑坡同時還損毀學校廁所1間、居民雜物房2間、移動基站1座,直接經濟損失約200萬元(照片1~2)。
照片1 滑坡體全貌
照片2 滑坡體沖毀的房屋
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趨勢判斷
滑坡地段位於低山丘陵區,其龍台山西坡自然斜坡坡度約35°,表層為殘坡積含砂粉質黏土,厚0.5~2.5m,下伏基岩為燕山期花崗岩、表部風化劇烈,地質環境條件較差。
滑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其龍台山西坡局部斜坡高陡,表層結構鬆散的全風化砂性土、殘坡積粉質黏土飽水後與下伏基岩面摩擦力顯著降低,在自身重力和飽水壓力作用下易產生滑動,脆弱的自然地質環境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內在因素。
(2)災害發生前一周累計降雨量約400mm,是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mm)的四分之一,土體含水量趨於飽和;災害發生前3小時內又降100mm以上大暴雨,雨水快速入滲降低了坡體土的抗剪強度和摩擦力,增加了下滑力,短時間匯聚的坡面流對斜坡表部形成強力沖刷,是滑坡形成的主要誘發因素。
綜上,由於山體坡度較陡,表層土體鬆散且含水量高,在降雨作用下其龍台山西坡發生滑坡及坡面泥石流。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災害發生後,宜黃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開展應急處置,及時劃定危險區,拉設警戒線,樹立警示牌,並安排人員開展監測,積極組織當地群眾避災,妥善處理善後及臨時安置工作。國土資源局系統及時主動介入調查。災害發生後的當日,宜黃縣國土資源局派出工作組趕赴現場協助救災;隨後,撫州市國土資源局組織專家工作組趕到災害現場開展調查;省國土資源廳領導帶隊趕赴現場指導,接到報告1小時內,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組成的首批地災應急調查專家已從南昌出發。6月21日,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撫州市地質隊等根據鄉鎮提供災情,聯合對黨口小學山體滑坡及其周邊開展了地災隱患應急排查。
5 經驗與啟示
(1)地質災害應急機構健全。出現地質災害災情後,相關責任單位、人員能迅速行動、有條不紊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2)信息渠道暢通,反應迅速。災情發生後,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能及時得到信息,派出人員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處置工作,避免二次災害的發生。
(3)加強對丘陵、山區、學校、醫院、集鎮等人口密集區、居民住房後自然斜坡的調查,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定遭遇突發極端天氣的避險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