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開展地質災害演練
Ⅰ 余干縣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余干縣人民政府
(2013年5月)
為認真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充分檢驗《余干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效果,卻實提高我縣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及廣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防災避災能力,完善搶險救災體系,經縣政府研究,決定於2013年5月28日舉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為確保此次演練活動圓滿成功,特編制本方案。
一、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不可預見性,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履行政府社會職責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縣在汛期間曾現多處地質災害及隱患點,位屬省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0餘處,涉及社庚、梅港、黃埠、楊埠、石口、漁池湖、禾斛嶺、楓港、李梅林場九個鄉鎮場33個村委會。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主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組織領導
為保障此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圓滿成功,特成立余干縣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領導小組:
組長:胡偉 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常務副組長:陳文宏 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副組長:王詩樂 縣人武部政委,張忠 縣公安局政委,戴雄亞 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張綠浪 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艾向榮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親雲 縣財政局局長,盛新德縣民政局局長,陣軍 縣氣象局局長,李道輝 縣交通運輸管理局局長,吳克儉 縣水利局局長,張小劍 縣環保局局長,盧平 縣衛生局局長,王夢文 縣安監局局長,段百達 縣教育局局長,史俊 縣文化局局長,陣昇平 縣電信公司經理,程朝涼 縣移動公司經理,江欣華 縣人民政府應急辦主任,徐建立 縣公安局副局長,王曉文 縣建設局副局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14個工作組。
1.辦公室(設在縣應急辦)
主任:江欣華 縣人民政府應急辦主任
成員:從相關單位抽調人員。
工作職責:具體負責處理、協調、督促和指揮演練活動相關事宜。
2.協調組
組長:戴雄亞 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
成員:張綠浪 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江欣華 縣人民政府應急辦主任,林媛 石口鎮政府鎮長
工作職責:負責演練活動總協調。
3.導演組
組長:王詩樂 縣人武部政委
成員:丁雪龍 縣人武部副部長,戴雄亞 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張綠浪 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工作職責:負責演練籌劃、腳本編寫、組織指揮訓練及演練現場指揮及指揮部搭建。
4.地質專家組
組長:張綠浪 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副組長:吳琳善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成員:朱國輝 國土局應急指揮中心主任、工程師,邱誠縣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工程師,彭站華 國土資源局勘查規劃設計室主任、工程師
工作職責:負責調查了解災情、險情,根據災情監測組提供的天氣情況和動態監測結果進行分析預測,及時向指揮部提供相關建議。
5.宣傳報道及資料組
組長:余曉明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副組長:李海波 縣國土資源局儲備中心主任,張榮文 縣人武部政工科科長。
成員:從縣委辦、政府辦、宣傳部、人武部、國土資源局、文化局等部門抽調人員。
工作職責:負責擬制《宣傳報道工作實施方案》,起草領導講話稿,製作並安裝縣城至演練場地道路兩旁可視范圍內和演練場地宣傳標語、展板;負責演練場地、場景和觀摩檯布置,音響安裝;負責編現場的解說詞,演練專題片及範本資料的製作以及涉及演練相關文件資料草擬、收集、整理、列印、發放、歸檔和工作總結的編寫。
6.緊急救助轉移組
組長:丁雪龍 縣人武部副部長
副組長:塗利斌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執法監察大隊長
成員:從縣人武部、國土資源局、地災應急小分隊、民政局、武警中隊、消防大隊、交通局、教育局、水利局抽調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負責制定《轉移災民實施方案》,組織人員救援、轉移災民、學生,轉移物資、牲畜,負責轉移車輛管理調度。
7.災民安置組
組長:彭建成 縣民政局書記
副組長:董結亮 縣國土資源局副書記
成員:從縣民政局、國土資源局、財政局、建設局、供電分局、糧食局、電信公司、水利局等部門抽調人員。
工作職責:負責制定《轉移災民安置救助實施方案》和《物資保障方案》,落實災民轉移安置場地,搭建安置帳篷;搶險救災物資的籌備、供應、發放。
8.醫療衛生監督組
組長:周華榮 縣衛生局書記
副組長:湯鳴華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成員:從縣衛生局、疾控中心、人民醫院、國土資源局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負責制定《醫療衛生實施方案》,准備醫療救助器具及葯品;災民安置點的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治療等工作。
9.災情監測組
組長:吳琳善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副組長:吳小衛 縣氣象局局長
江波 縣水利局防汛辦副主任
成員:從縣國土資源局、氣象局、水利局等部門抽調人員,並在突情監測組下設地災監測小分隊。
工作職責:負責制定《災情監測實施方案》,利用多媒體製作天氣預報和地質災害點監測幻燈顯示圖,並在演練活動緊急會議上按圖匯報;分析衛星雲圖氣象雨量,將監測情況及時上報地質專家組。
10.演練場地協調及群眾工作組
組長:林媛 石口鎮政府鎮長
副組長:彭如玉 縣教育局書記,塗利斌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執法大隊長
成員:從石口鎮政府、國土局、教育局等部門抽調人員。
工作職責:負責演練活動模擬場地(王化村後源組)用地青苗補償兌現;對參演群眾和師生的宣傳組織動員;參演道具(含牲畜)的准備、參演群眾善後工作處理及群眾維穩。
11.演練場地平整及觀摩台搭建組
組長:王曉文 縣建設局副局長
副組長:吳國華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成員:從縣建設局、國土資源局等部門抽調人員。
工作職責:負責演練觀摩、安置場地平整、觀摩台搭建及善後工作。
12.交通運輸道路保暢組
組長:李道輝 縣交通運輸管理局局長
成員:從縣交通運輸管理局抽調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制定演練活動《交通運輸保障實施方案》,負責涉及演練活動區域道路保暢工作。
13.安全保衛及道路保暢組
組長:張忠 縣公安局政委
成員:從縣公安局、交警大隊抽調人員
工作職責:制定《安全保衛實施方案》;負責演練活動全過程交通秩序的維護、管制;規劃演練場地車輛停放位置和安全警界限設置;災民安置點的治安巡邏;觀摩團成員及參演人員的安全保衛等工作。
14.接待組
組長:熊芳 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副組長:湯鳴華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成員:從縣政府辦、國土資源局、衛生局、公安局等部門抽調人員。
工作職責:負責制定《演練活動接待方案》、《演練活動接待指南》,安排觀摩團人員的食宿和衛生、安全保衛等工作。
15.後勤保障組
組長:熊欣健 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副組長:齊成農 縣市政管理局局長,胡雄輝 縣供電公司經理,程小華 縣人武部後勤科科長。
成員:從縣政府辦、城管局、供電分局、人武部、國土資源局等部門抽調人員。
工作職責:負責演練活動期間所有後勤保障,演練場地供水、供電(動力線)管線架設;完成應急演練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任務。
三、演練內容參演單位具體人數及有關要求
(一)演練內容
(1)災情設想。余干縣石口鎮周邊遭受連續強降雨天氣,位於該鄉湖濱、東灣村附近的山體,在強降雨、土質松動等因素的誘發下,變形發展加劇,逐漸發生崩塌。縣人民政府接到報告後,立即進入搶險救災准備程序,在接到鄉鎮要求支援報告和專家提出啟動縣級預案建議後,果斷決定啟動《余干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縣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以最短的時間趕赴受災現場,組織災區群眾撤離,解救、安置被困人員,對受傷人員實施救護。
(2)演練內容。模擬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後,按照《余干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分迅速組織動員,實施緊急和有序救助,災後群眾生活安排的三個主過程,具體全部的應急程序如下:①預警預報;②國土資源動態監測;③緊急會議;④組織自救;⑤啟動預案;⑥集結出發;⑦戰前動員;⑧啟動救助、地質災害監測處置;⑨安置災民;⑩慰問災民;11演練結束。
(二)演練單位
縣人武部、縣政府應急辦、國土資源局、駐縣武警、消防、地災應急小分隊、民政局、氣象局、交通運輸管理局、水利局、環保局、建設局、公安局、衛生局、教育局、林業局、安監局、廣電局、財政局、畜牧局、電信公司、石口鎮。
(三)參演單位專業隊伍、人數以及演練前需准備的物品
(1)縣人武部、預備役部隊及民兵應急分隊60人。負責准備起爆器3個,歐姆表2隻,其他參演單位所需的迷彩服,十字鎬、鏟子、鋼釺等用具。
(2)武警中隊10人。准備每人所需的十字鎬、鏟子、鋼釺等救援工具。
(3)消防武警官兵5人。負責消防車輛、消防器材、防毒面具、生命探測儀、登高救援等設備的准備。
(4)公安及交警30人。負責治安和交通管制警示標志、3隻搜救犬的准備,協助國土資源局采購相關爆破器材。
(5)縣國土資源局50人。負責宣傳資料、標語、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的准備,購買炸葯10箱,電雷管100個,銅鑼8個,各應急分隊對旗等工作。
(6)縣衛生局10人。負責准備兩輛120急救車輛以及急救器材、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治療器材。
(7)縣交通運輸管理局10人。准備至少2台以上交通標志車輛。
(8)縣民政局10人。負責救災、慰問物資、及10頂以上帳篷的准備,負責填報安置災民相關表卡。
(9)石口鎮20人。負責演練前組織宣傳和群眾發動、場地青苗補償兌現和協調。
(10)縣建設局4人。負責組織指揮演練場地平整和觀摩台搭建,負責准備2台推土機、2台挖掘機參加演練;
(11)縣教育局3人。負責參演學生50人的組織和動員。
(12)縣電信公司3人。負責准備電話機10部,現場通信的保障。
(13)縣氣象局2人、縣移動公司2人、供電分局10人、自來水公司3人、縣水利局4人、縣安監局3人、縣環保局3人,按各自工作職能准備相應器材。
(14)石口鎮組織工農村村組幹部 15人。負責演練前演練區域村民的動員和群眾會的召集,青苗費補償的協商兌現。
(15)參演群眾100人。由梅港鄉和縣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其中:群眾演員50人及群眾代表50人,並落實好演練服裝。
(16)參演隊伍共計332人。
(四)參演要求
(1)各參演單位具備制式服裝的需著制服,其他單位統一著裝迷彩服,村、組幹部、群眾按農民要求著裝。
(2)各參演單位需在5月15日前提供相應的標志、符號標實給後勤保障組,統一佩帶由國土資源局制發的隊旗。
(3)各參演單位自備車輛、器械、物資,確保預演及演練正常進行。
(4)各參演單位必須按規定人員及時間要求參加預演及演練,確保任務圓滿完成。
(5)涉及制定相應工作方案的工作組須於5月10日前將方案送宣傳報道及資料組備案。
四、訓練、演練階段劃分
(一)准備階段
4月10日—20日,演練場地選址及論證,確定演練場地,擬制初步方案。
4月29日—30日,向省國土資源廳及市人民政府書面匯報演練方案,演練場地規劃及策劃;縣人民政府組織召開協調會議,研究方案,明確任務,組織參演單位前往演練場地現地勘察,受領任務。
(二)分業訓練階段
5月10日—22日,各參演單位完成本單位分業訓練。
(三)協同訓練階段
5月23日—24日開展協同訓練。5月25日演練綵排。
五、演練時間、地點、方法和原則
時間:5月28日(星期二)。
地點:梅港鄉王化村委會後源組。
方法:在演練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採取統一組織、實景演練、上導下演的方式實施。
原則: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迅速、措施果斷;部門配合、分工協作;整合資源、軍民結合。
六、演練總結
演練結束後,宣傳報道及資料組負責資料收集整理、歸檔,及時向上級業務部門書面匯報演練情況。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Ⅱ 潞城市地質災害(滑坡)應急預案演練方案
長治市國土資源局、潞城市人民政府
(2011年8月)
本次演練由長治市國土資源局和潞城市人民政府主辦,潞城市國土資源局和黃牛蹄鄉人民政府承辦。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目的、任務與原則
1.目的
通過應急預案的演練,檢驗各部門職責的分工落實、應急隊伍的協調能力、技術裝備的合理配置、受災群眾的防災自救意識,進一步熟悉應急處置程序,提高應急處置的快速反應能力,從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促進平安潞城、和諧潞城的建設。
2.任務
地質災害點動態監測中發現情況十分緊急。按《潞城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求,需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安全地撤離危險區的住戶,盡快採取防災減災避讓的有效措施。
3.原則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二、應急演練的科目、時間與地點
1.演練科目
為切實搞好這次演練,通過與多部門積極溝通,向上級部門請示,本次演練設置的演練科目有報警與接警、預警與調度、應急響應、現場處置、解除與評估等5個科目。
2.演練時間
2011年8月3日。
3.演練地點
黃牛蹄鄉青口村(圖1)。
三、應急救援演練的參演單位與人員、組織機構與職責
1.參演單位與人員
本次演練在潞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市國土資源局精心的嚴密組織下,參演單位有地質災害各成員單位,黃牛蹄鄉、青口村及部分群眾,共涉及17家部門和單位160餘人。
2.組織機構
為確保應急預案演練的成功,切實體現統一指揮、迅速、高效和部門協調的一致性,成立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組成人員:
總指揮:李曉峰(市委常委、副市長)
副總指揮:原恆偉(市政府辦副主任)
申愛民(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組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及黃牛蹄鄉相關人員組成。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和演練現場總調度、緊急搶險組、調查監測組、後勤保障組、治安疏導組、消防搶險組、醫療救護組、宣傳報道組1個現場搶險總調度和7個工作組。
3.各組組長及職責
緊急搶險組:組長李敏,成員由黃牛蹄鄉武裝部抽調基層民兵組成應急小分隊。其任務是及時掌握和報告現場處置和險情處理情況,盡快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搶救受災群眾、幫助群眾盡快進行避讓。
調查監測組:組長王海亮,成員由市國土局牽頭,國土、氣象、水利和辛安村監測員組成。其任務是調查、核實災情,組織監測、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並及時准確掌握災害區的氣象及降水量等情況,保證指揮部擬訂應急對策和措施。
妥善安置
Ⅲ 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工作方案
主辦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中共潼南縣委 潼南縣人民政府
指導單位: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協辦單位: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
(2013年10月17日)
此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是市人民政府組織開展的大型地質災害應急綜合演練,由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潼南縣委、潼南縣人民政府具體承辦,市國土房管局負責技術指導。為了讓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順利開展,達到鍛煉隊伍、展顯先進的科技救援手段、提升防災救災能力。現就演練的籌備及演練活動編制如下工作方案。
一、演練概況
(1)演練背景。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以潼南縣「6.30」特大暴雨為背景,因特大暴雨引潼南縣體育公園重大地質滑坡,威脅群眾413人,造成房屋倒塌,陸路交通嚴重堵塞,大量群眾被困。通過市、縣、街三級聯動,利用高科技設施設備,實施遠程會商與指揮,啟動《潼南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預案》,組織幹部群眾有效實施救援。
(2)演練方式。本次演練採取前期錄制播放與救援現場實況直播相結合。一是前期錄制。對演練的預警預報、險情發生、先期處置、部門聯動等環節進行前期錄制,演練時進行播放。二是實況直播。對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緊急救援等環節進行實況直播。採取現場解說員現場講解,實現錄制資料與現場直播的有效銜接。
(3)演練程序。本次演分七個步驟進行: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先期處置、應急調查,啟動預案、部門聯動,現場指揮、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科學決策、應急處置,災後評估、重建家園。
(4)演練重點。本次演練突出兩個方面的重點:一是展示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高科技術設備和技術實施遠程指揮、遠程會商為重點;二是現場指揮部根據遠程專家會商情況和接受遠程指揮情況組織現場實施救援以重點。
(5)演練時間及地點:演練時間12月17日;演練地點:潼南縣體育公園。
二、演練前期籌備工作安排
為順利開展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順利實現市政府下達的演練的效果,擬成立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籌備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蹇澤西 縣人民政府縣長
副組長:代重久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立民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公安局長,賀雪松 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向毅 縣國土房管局局長,李永恆 縣應急辦主任,陳鐵 縣公安局副局長,張義強 縣財政局局長,譚達友 縣民政局局長,張紅軍 縣交委主任,劉春英 縣衛生局局長,陳世權 縣水務局局長,楊春 縣文廣新局局長,鄒華 縣氣象局局長,曾偉 縣機關事務局局長,張文軍 梓潼街道辦主任,張海 潼南電視台台長,劉輝 縣新聞中心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演練策劃組、道具設備組、場地布置組、前期錄制組、人員組織組、演練培訓組、會務接待組。
(1)綜合協調組:由縣政府辦牽頭,縣應急辦、縣國土房管局參加。負責本次演練籌備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積極與市級部門緊密聯系,及時了解市級部門的要求,主動爭取市級部門的指導。
(2)演練策劃組: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縣政府辦、縣應急辦、縣電視台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本次演練的全過程的策劃、方案編寫、腳本編寫等工作。
(3)道具設備組: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縣公安局、縣交委、縣民政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根據演練設置的各類場景,製作場景所需各類道具,准備無人駕駛飛機、飛艇、旋挖鑽機、挖掘機、車輛、帳篷、編織袋等各設施、設備。
(4)場地布置組:由縣文廣新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梓潼街道辦、縣電視台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演練場地協調、各類工作用台及設施的搭建、演練現場布置、示意圖製作等。
(5)前期錄制組:由縣電視台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氣象局、人武部、公安局(含武警、消防)、民政局、梓潼街道辦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按演練腳本要求,對演練的預警預報、發現險情、先期處置、部門聯動等環節進行前期錄制、剪截、編制等;負責演練過程的解說、各類視頻資料的錄制、輸入、輸出、轉接等。
(6)人員組織組:由梓潼街道辦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人武部、縣公安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組織群眾、民兵、武警、消防等,並組織參與演練。
(7)演練培訓組:由市國土房管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電視台、梓潼街道辦、縣人武部、縣公安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按照演練腳本,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現場演練培訓、現場演練預演等工作。
(8)會務接待組:由縣機關事務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參與。負責各級來賓的食、住、行的安排與接待;負責現場來賓的引道與安排等。
三、演練實施工作安排
為了確保演練工作按預定計劃實施,達到預期的演練效果。演練工作設置了預警預報、發現險情、先期處置、部門聯動、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緊急救援、救援結束等九個環節。
(一)演練機構設置
1.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在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內)
負責在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中心對現場情況的遠程研判,並發揮相關應急救援指令。
2.現場指揮部(設在演練現場)(18人)
指揮長:代重久 潼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副指揮長:劉立民 潼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公安局長,賀雪松 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向毅 潼南縣國土房管局局長,陳春貴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義強 縣財政局局長,李永恆 縣應急辦主任,陳鐵 縣公安局副局長,劉秋月 安監局副局長,鄒華 縣氣象局局長,劉春英 縣衛生局局長,譚達友 縣民政局局長,張紅軍 縣交委主任,陳世權 縣水務局局長,童光彬 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張文軍 梓潼街道辦主任,地質專家2名。
3.搶險救援組(200人)
由縣人武部牽頭,梓潼街道辦、公安、武警、消防、國土、水利等部門組成(人武部官兵、民兵、公安、武警、消防、梓潼街道辦、國土、水利、交委)。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組織動員受災害威脅的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危急時,可強制組織避災疏散;利用其裝備優勢對被壓埋人員進行搶救。
4.調查監測組(40人)
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氣象、地質隊參與(國土、氣象、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第二分隊、市地理信息中心)。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進行應急調查、監測和發展趨勢預測,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根據氣象、水情和汛情信息,適時進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提出劃定搶險救災特別管制區的建議,報現場指揮部。
5.救護防疫組(16人)
由縣衛生局牽頭,相關醫院參與(醫生、護士、防疫)。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做好災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做好急救准備工作,包括所需葯品、醫療器械、衛生安全監測設備的調撥等。
6.治安交通組(90人)
由縣公安局牽頭,縣交委參與(公安、交委)。
主要職責:負責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性治安事件,依法打擊蓄意擴大、惡意傳播地質災害險情等違法犯罪活動;負責救災物資和人員、財產的安全,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確保道路暢通,實行交通管制;及時組織搶修損毀的交通設施,保證救災物資運輸。
7.後勤保障組(11人)
由縣民政局牽頭,財政局參與(民政,財政)。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及時設置避險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做好避險救濟物資的供應、調配和管理,妥善安排避險人員的生活等工作以及籌備必要的救援資金。
8.信息報送和新聞發布組(25人)
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國土房管局、電視台、新聞中心參與(宣傳部,國土、電視台、新聞中心)。
主要職責:災情發生後,分別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災情的調查核實、上報,以及災情發布與新聞報道工作。
9.群眾(413人),由梓潼街道辦負責組織群眾參演。
(二)演練程序安排
詳見《2013年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腳本》略。
四、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此次演練是全市性的綜合大型演練,各部門各單位必須高度重視,明確一位分管領導親自抓,具體科室具體抓。並於10月底前本部門、本單位參演領導、參員人員名單送縣國土房管局地質礦產科。
(2)明確責任:各小組牽頭部門要組織各參與單位進行任務細化,將具體任何落實各部門、各單位,各部門、各單位要將任務細化落實到人。
(3)嚴格紀律:從演練的籌備至演練結束的全過程中,各單位各部門必須嚴格按照籌備領導小組和演練指揮部的要求和指令,參與和配合演練工作,縣政府督查室將對各部門和單位進行督促檢查,對有礙於演練的各種行為進行通報。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Ⅳ 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紅河洲人民政府、元陽縣人民政府、紅河州國土資源局
(2011年5月)
主辦單位:紅河州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元陽縣人民政府
協辦單位:紅河州國土資源局
地點:元陽縣新街鎮下節街村委會
時間:2011年5月30日上午正式演練。
參加人員:紅河州人民政府何文亮副秘書長、紅河州國土資源局周強副局長、紅河州國土資源局地質環境科許濤科長、元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白樂章,元陽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成員單位,縣國土資源局及新街國土資源分局,新街鎮政府機關各站所和下節街社區、民兵,新聞媒體工作人員,受威脅的群眾,約計700餘人。
演練的具體方案如下。
一、應急演練的目的
通過演練,進一步提高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能力和群眾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防災避災意識,在臨災時能快速有效撤離避讓,努力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應急演練的地點和任務
元陽縣新街鎮下節街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擬設場面:遭強降雨,發生山體滑坡,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立即啟動《元陽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快速組織危險區的群眾撤離,全力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三、應急演練的原則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四、應急演練的組織領導
指揮長: 白樂章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
副指揮長: 毛雪冰 縣政府辦副主任
高榮奎 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白玉文 新街鎮黨委書記
王建福 新街鎮人民政府鎮長
成員: 白海榮 縣民政局局長
龍正福 縣交通局局長
朱樹海 縣衛生局局長
張紅衛 縣氣象局局長
馬正學 縣水利局局長
唐 斌 縣環境保護局局長
馬正福 縣教育局局長
劉天學 縣財政局副局長
白明祥 縣公安局副局長
周 柱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楊宏敏 元陽供電有限責任公司
下設九個工作組:
(一)綜合聯絡組
組長:毛雪冰縣政府辦副主任
成員:元陽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成員單位主要領導
職責: 負責應急成員單位之間的相關協調與聯系, 新聞媒體單位的聯絡, 領導講話稿撰寫等工作。
(二)現場准備組
組長: 白玉文 新街鎮黨委書記
副組長: 周柱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成員: 元陽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成員單位, 新街鎮人民政府。
職責: 負責應急演練現場的准備等工作。
(三)交通治安組
組長: 白明祥 縣公安局副局長
成員: 縣公安局抽調民警和新街鎮派出所民警
職責: 負責擬災害發生區域的警戒、 治安和交通管制, 負責對有關人員的緊急疏散、撤離, 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 參與災害發生現場的赴救及處置工作; 確定災害傷亡人數和傷亡人員的姓名身份; 負責相關災害直接責任人的監護和逃逸人員的追捕; 參加災害調查。
(四)應急搶險組
組長: 白明祥 縣公安局副局長
副組長: 白玉文(新街鎮黨委書記), 王建福(新街鎮人民政府鎮長), 元陽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成員單位主要領導。
成員: 新街鎮政府機關和各站所幹部職工, 社區幹部、村小組組長, 民警、 民兵等及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成員單位臨時抽調工作人員。
職責: 負責組織受災群眾的撤離、 現場搶險救災等工作; 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成員單位按照 《元陽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的各自職責, 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必需的救災物資、設備、 資金等和其他保障措施, 確保應急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 電力部門負責盡快搶修恢復供電設施, 保障災區供電。
(五)醫療救治組
組長: 朱樹海 縣衛生局局長
成員: 從縣人民醫院、元陽民族醫院等抽調
職責: 負責組織指揮受災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 做好災後傳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六)災情調查組
組長: 高榮奎 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副組長: 周柱 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成員: 從縣國土資源局抽調
職責: 負責災害調查和統計工作。
(七)後勤保障組
組長: 王建福 新街鎮人民政府鎮長
副組長: 劉雲 新街鎮人民政府分管副鎮長
成員: 從新街鎮政府抽調
職責: 負責食宿安排、車輛派遣等工作。
(八)善後處置組
組長: 白海榮 縣民政局局長
成員: 新街鎮黨委、政府, 元陽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成員單位。
職責: 新街鎮牽頭, 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總指揮部成員單位配合, 受災村(組)群眾參加, 做好遇難、受傷人員及家屬的安撫和災後重建工作。
(九)宣傳報道組
組長: 白波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成員: 宣傳部、廣電局等抽調
職責: 負責應急演練(應急救援)等工作的宣傳報道。
五、 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紅河州國土資源局領導召集縣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相關部門領導、新街鎮主要領導等參加。
會議內容:
(1)縣人民政府領導講話, 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2.參演單位專業隊伍和人數以及演練前需准備的物品
(1)縣人武部、 民兵應急分隊共20人。 負責其他參演單位所需迷彩服、 十字鎬、鏟子、鋼釺等器材的准備。
(2)縣公安及交警30人。負責治安和交通管制警示標志。
(3)縣衛生局8人。負責120急救車輛以及急救器材、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治療器材的准備。
(4)縣民政局2人。負責救災、慰問物資、安置災民相關表卡的填報准備。
(5)元陽一小3人。負責演練前組織、宣傳發動。
(6)縣教育局2人。負責參演學生的組織和動員。
(7)縣電信公司2人。負責現場的通信保障。
(8)縣氣象局1人、縣供電公司1人、縣自來水公司1人、縣水利局1人、縣安監局1人、縣環保局1人,按各自工作職能准備相應器材。
(9)新街鎮幹部15人。負責演練前演練區域村民的動員和群眾會的召集。
(10)參演群眾250人,元陽一小師生250人。由新街鎮政府、元陽一小學、縣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落實好人員。
3.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熟悉下節街社區滑坡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熟悉下節街社區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做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熟悉下節街社區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師生)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新街鎮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新街鎮基層民兵組成,人員20人,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縣國土局、縣教育局、新街鎮政府及相關的新街鎮派出所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
(二)演練工作程序
2011年5月30日上午8:30全體演練單位在七中待命,觀摩人員由工作人員安排進入觀摩地點。
8:50,紅河州人民政府領導宣布元陽縣新街鎮下節街村委會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開始。
9:00,下節街社區負責人向新街鎮人民政府報告:「因昨夜連續大雨,下節街社區3、4、6組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表明滑坡體與後緣裂縫加寬,有出現滑坡可能。」
9:05,新街鎮黨政主要領導及有關人員趕到現場發現險情加劇,立即下令啟動新街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在新街鎮畜牧獸醫站成立臨時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迅速向指揮部集中,同時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王建福鎮長向國土局周柱副局長報告,鎮屬參演職工9:10前在鎮畜牧獸醫站集結完畢,並設立臨時指揮部。)
9:10,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接報後,立即下令新街國土分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簡易檢查點,同時,分別向縣人民政府和縣地質應急搶險指揮部指揮長、副指揮長報告。(國土局周柱副局長在向高榮奎局長報告的同時,帶領人員進入演練現場開展調查,高榮奎局長接報後向白樂章副縣長報告。)
9:15,指揮長接到縣國土資源局報告「下節街社區滑坡活動性增強,寬度已增大到0.2米,滑坡體處於臨滑狀態,建議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下令啟動元陽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趕赴現場。
各成員單位接到通知後,組織人員趕赴現場,進入新街鎮原糧食局倉庫,並向指揮部報告(途中特種車輛拉響警報)。(白樂章副縣長下達命令後帶領高榮奎局長、毛雪冰副主任、徐建民進入演練臨時指揮部,3分鍾後,各成員單位向指揮部聚集並報告,報告順序依次為:1.新街鎮;2.公安局;3.民政局;4.衛生局;5.消防大隊;6.教育局;7.氣象局;8.供電局;9.自來水公司;10.安監局;11.環保局;12.電信局。)
9:25,在新街鎮地質災害應急臨時指揮部,縣氣象局報告天氣情況;新街鎮政府報告前期工作情況;縣國土資源局報告災情發展趨勢,建議組織群眾撤離。
9:30,指揮部下達命令:
交通治安管理組封鎖進入危險區的道路,設置警戒線,確保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同時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交通治安管理組在10:00前完成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封鎖及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後,向指揮部報告。)
應急搶險組在使用各種設備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的群眾和師生按撤離路線有序安全轉移的同時,組織應急搶險隊伍進入隱患區協助群眾和師生撤離,在協助過程中對不願撤離的群眾強制帶離(1人),對受傷的群眾撤離(2人)。(應急搶險組要在9:45前完成群眾和師生撤離工作,並向指揮部報告。)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災情,每5分鍾向指揮部報告一次。
醫療衛生組在9:40前完成臨時急救點,並向指揮部報告,對傷、病員進行緊急治療、轉移。
後勤保障組在9:50向指揮部報告群眾和師生基本安置妥當,救援物資已陸續就位。
10:00,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滑坡變化已趨穩定,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界。
10:05,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道路封鎖、警界。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善後處置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0:10,指揮部領導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群眾、師生撤離安置情況。
10:20,演練工作講評會。紅河州政府領導和縣政府領導講話。
10:30,紅河州人民政府領導宣布演練結束。
Ⅳ 藍田縣三官廟鎮過風嶺村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預案演練方案
藍田縣國土資源局、三官廟鎮人民政府
(2013年10月)
為進一步提高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根據「十有縣」創建的工作要求,縣國土資源局和三官廟政府決定,在三官廟鎮過風嶺村舉行一次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通過演練,使各部門在發生突發地質災害的情況下,能夠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離危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三官廟鎮過風嶺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滑坡危險區內的15戶50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二、應急預案演練的原則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遵照: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三、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過風嶺滑坡因遭遇連陰雨可能發生滑坡,將造成房屋等財產毀壞,由於撤離群眾及時,未發生人員傷亡。目前該滑坡坡體長度50~100米,寬0.2米,厚約5~8米,體積約1000立方米。該滑坡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著在滑坡(坡腳)體前緣下居住的村民15戶50人生命財產的安全。滑坡體目前處於初期蠕滑階段,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滑坡隨時可能產生突然滑動,滑坡穩定性極差,有速滑的趨勢。
該滑坡隱患點編制有單點「應急預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四、應急預案演練的組織
1.由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2.邀請觀摩的有關部門領導:
(1)市國土局的領導;
(2)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
(3)各鎮分管領導和國土所長。
五、演練時間
1.預演練時間:2013年10月30日10:00;
2.正式演練時間由縣國土資源局和三官廟鎮確定(2013年10月30日)10:00—12:00。
六、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鎮人民政府召集,鎮政府工作人員、橫嶺國土所、衛生院、派出所,相關部門人員、過風嶺村委會幹部及村民小組長等參加(會議時間暫定10月30日8:00在鎮政府會議室召開)。
會議內容:
(1)鎮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2.演練工作人員分工:
(1)指揮長:張森 三官廟鎮鎮長
主要職責:①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決定啟動應急預案;③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2)副指揮長:夏建良 三官廟鎮副書記
主要職責:①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②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③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3)副指揮長:陳余浩 黨委委員副鎮長
主要職責:①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協調各部門工作;③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
(4)六個應急工作組演練職責:
綜合聯絡組:由許恩朝任組長,成員由武裝部、鎮政府辦公室、派出所、國土所、衛生院等組成。任務: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
交通治安管理組:由派出所所長何平利任組長,成員由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應急搶險組:由夏建良任組長,成員由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迅速組織搶險隊和民兵預備人員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負責群眾的有序、快速撤離,安全到達指定地點。負責協助群眾撤離牲口。(3頭牛、5隻羊)負責協助群眾搬運生活用品(2輛架子車、鍋灶等)。
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國土所所長邵國權任組長,成員由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醫療衛生組:由衛生院院長程續濤任組長,成員由衛生院及其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①准備醫療器械、葯品等救護工具,完成簡單的救治、包紮。②負責借還2個擔架,並負責撤離2名傷員(用擔架抬傷員到救護室)。③安排衛生院准備4名醫護人員,並要求著白大褂,聽診器)
後勤物資保障組:由許恩朝任組長,成員由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①負責借還帳篷,並搭建拆除;②向災民發放救災物品(礦泉水、麵包等)。
會務組:由陳余浩任組長,成員有程勤、薛新峰。任務:負責橫幅的懸掛和回收;救災帳篷的編號和黏貼;會場的布置,音響、桌椅的借還擺放;會議報到、接待參會領導。
(二)演練場地分布
1.設置救災演練觀摩台一處(設桌子三個,椅子五把,擴音設備)
上懸橫幅:三官廟鎮過風嶺突發性地質災害預案演練觀摩台
2.設救災演練指揮部一處(設桌子一個 椅子兩把 擴音設備)
上懸橫幅:藍田縣三官廟鎮過風嶺突發性地質災害預案演練指揮部
3.現場
上懸橫幅:西安市藍田縣三官廟鎮過風嶺村突發性地質災害預案演練現場會
4.四頂災民臨時安置帳篷
1頂醫療救助帳篷。(內設四條板凳、兩張床),1頂放牛養牲口的場地。
5.觀摩督導領導車輛停放。
沿路有序停放(掉頭後停好)
6.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應熟悉過風嶺村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過風嶺村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過風嶺村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鎮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鎮基層民兵組成,人員30人左右,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引導工作,確定相關典型形象的演練。
7.應急預案演練預演工作。
10月30日上午召開演練預備會議,統一協調有關工作,明確有關部門、單位及有關人員的工作任務,標准及要求,制訂完善公布有關演練的方案、措施、辦法等,廣播站等,鎮政府、派出所、國土所、衛生院和過風嶺村委會、村民小組召開參加演練區域內的全體群眾會議,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確保各種形象人員落實及演練各種措施。10月30日10:00時進行預演。
七、演練工作程序
1.應急演練
10月30日8:00—8:30鎮政府會議室召開演練工作協調預備會議,參加人員:鎮政府工作人員、橫嶺國土所、衛生院、派出所,相關部門人員和過風嶺村幹部、村民小組長等。
(1)鎮政府領導講話;
(2)鎮分管應急工作演練工作的安排。
2.三官廟鎮過風嶺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流程;
(略)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Ⅵ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6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部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開展應急演練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有效措施,是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提出的明確要求。2010 年 8月,四川綿竹清平鄉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當地政府按照防災預案應急演練過的程序,及時組織群眾撤離,5000 多人成功避險。為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應急演練工作。當前,已進入主汛期,各地要按照部的統一部署和部領導在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的要求,把應急演練作為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要親自抓,務求實效。
二、著力開展重大隱患點應急演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前旱後澇,旱澇驟轉,汶川、玉樹震區山體破碎,岩石松動等,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為此,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各地至少要組織一次避險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明確受威脅群眾撤離的信號、路線、應急避災場所等,明確分工,明確責任,明確要求,並做好必要的生活物品准備等工作。
三、發揮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作用。各地需要技術支持的,可與部應急中心聯系。應急中心要加強指導,及時並切實做好應急會商或現場技術指導。
四、請各地認真組織,及時總結經驗,並於 6月底、7月底、8月底分別將本轄區內開展應急演練的進展情況報部環境司。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Ⅶ 沙河鄉張家村小嶺滑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盧氏縣國土資源局 沙河鄉人民政府
(2013年6月18日)
為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根據工作要求,經鄉政府研究決定,在沙河鄉張家村小嶺舉行一次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通過這次演練,可保證在發生突發地質災害的情況下,各部門能夠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離危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演練的任務是: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鄉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滑坡危險區內的24戶63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二、應急演練的原則
演練工作遵照: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三、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沙河鄉張家村柏樹坡組滑坡在2009年10月遭遇連陰雨後曾發生滑動,造成房屋等財產損壞,由於撤離群眾及時,未發生人員傷亡。目前該滑坡坡體長度200,寬300米,直接威脅著在滑坡體上居住的村民24戶63人生命財產的安全。滑坡體目前處於初期蠕滑階段,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滑坡損失可能產生突然滑動,滑坡穩定性極差,有速滑的趨勢。
該滑坡隱患點編制有《應急預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四、演練時間
2013年6月18日9:00。
五、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鄉人民政府召集,鄉政府工作人員、國土所、相關部門人員、張家村委會幹部及村民小組長等參加(會議時間定5月28日8:30在鄉政府會議室召開)。
會議內容:
(1)鄉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2.演練工作人員分工
(1)鄉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演練工作人員分工
(1)指揮長:陳東旺
主要職責: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決定啟動應急預案;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2)副指揮長:王向東 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董靖峰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副鄉長,馮賀 黨委委員、副鄉長,常海濤 副鄉長,劉軍良 副主任科員。
主要職責: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協調各部門工作;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
(3)六個應急工作組演練職責:
綜合聯絡組:由王向東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辦公室及鄉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包括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轉移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
治安管理組:由董靖峰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應急搶險轉移組:由馮賀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人員赴災區現場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常海濤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印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登記;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提供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縣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醫療衛生組:由劉軍良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機構救治隊伍;負責聯系、制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工作;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類傳染性疫病。
後勤物資保障組:由董靖峰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為此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有限暢通。
(二)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治安管理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柏樹坡組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定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和監測記錄。
(4)應急搶險轉移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械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鄉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鄉基層民兵組成,人員50人左右,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做好撤離群眾的引導工作,確保演練順利完成。
(三)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應急演練
5月28日8:00—8:30鄉政府會議室召開演練工作協調預備會議。
(1)鄉政府領導講話。
(2)應急演練工作的安排;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度安排);車輛安排。
(3)演練工作程序安排。
上午9:00全體演練單位及張家村委會待命。
9:10時,接沙河鄉張家村報告:「因昨天連續大雨,沙河鄉張家村小嶺出現嚴重險情,監測資料表明滑坡後緣裂縫向兩側不斷延伸,寬度已增大40厘米左右,滑坡有明顯下滑趨勢,要求國土資源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國土所:向鄉人民政府匯報;向國土資源局報告;國土資源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開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
9:25: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滑坡活動性增強,後院裂縫長度達到300米,寬度已增大到0.4米,且裂縫之間出現多處落水洞,直徑最大達0.8米,裂縫兩次發生明顯垂直位移,前緣局部已滲出渾水,據測定裂縫以3厘米/小時快速發展,滑坡處於臨滑狀態。建議盡快報告鄉政府,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0:國土資源所所長向鄉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鄉人民政府向縣政府匯報,經縣同意,「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鄉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鄉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張家村小嶺組集中待命。
10:00,指揮部設在沙河鄉張家村委會,沙河鄉張家小嶺組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道,原地待命。
10:10:國土資源所所長向指揮部介紹該滑坡地質災害有關情況,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對策及建議。
10:2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治安管理組,在村口封鎖進入危險區的公路、村東進入滑坡危險區的街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既阻礙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障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轉移組:鳴鑼通知危險區域的村民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要組織50人的民兵預備役人員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迅速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鄉衛生醫療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0:30:撤離開始。
10:50:撤離完畢。
11:0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滑坡區已穩定,降雨也已停止,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界事宜。
11:1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界。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1:15: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撤離安置情況。
11:40:演練工作講評會。
12:00:宣布演練結束。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Ⅷ 文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富寧縣是雲南省12個國家級一類防洪縣之一,「防大洪,搶大險,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任務艱巨。舉行此次演練旨在貫徹「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洪防災方針,檢驗各防災減災指揮部成員單位在富寧縣城遇到暴雨引發洪水並發突發性滑坡地質災害時對防洪搶險調度、險情搶護、群眾轉移、安置維穩工作協調和執行能力,克服麻痹和僥幸心理,進一步建立統一、快速、協調、高效的防洪搶險和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機制機制,確保富寧縣城安全度汛,提高應對災害和搶險救災能力。為此,在2011年5月12日「防災減災日」文山防災減災演練在富寧縣舉行。此次演練,省、州及8縣(市)組織了觀摩團進行全程觀摩。文山人民政府副州長親臨現場,並宣布演習開始。現將綜合演練中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情況報告如下。
一、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甚至不可預見性。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障,是履行政府社會職責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歷史使命。近年來,特別是「5·12」地震之後,各級黨委人民政府以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民生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註重提升國土資源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質災害臨災狀態下責任部門搶險救災應急反應能力,更加關心縣、鄉(鎮)、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的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富寧縣是文山州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17處,對住戶存在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54處,共威脅到745戶2884人,其中2011年度重要監測隱患點29個。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主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富寧縣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滑坡隱患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富寧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通過防災減災演練,進一步提高富寧縣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進一步完善各部門的公共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演練的原則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四、演練背景
新華鎮仁和村小組滑坡位於該村左側,該滑坡形成於2006年6月,在村子左側可見明顯拉張裂縫組,且裂縫已基本貫通,裂縫總體走向210°,長約320米,寬10~50毫米;2010年9月以來,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導致裂縫擴展明顯加劇,目前該項滑坡處於加速變形過程中,有整體失穩的可能性,直接威脅著滑坡體上仁和村小組和滑坡體下方富寧縣高速公路收費站共計287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該山體滑坡隱患點編制有「防災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五、演練時間
2011年5月12日9:00~11:30。
六、預警演練准備
(一)預演
時間:2011年5月11日15:00。
(二)演練指揮部組成人員及各工作組職責
1.防災減災演練總指揮:王毅(縣委書記、縣長);指揮長:崔同富(縣委副書記)
主要職責:
(1)審查批准防災減災演練方案;
(2)發布防災減災演練命令;
(3)主持一級預警會商;
(4)簽發一級預警通知。
2.演練常務副指揮長:楊秀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
主要職責:
(1)負責演練全面工作;
(2)主持二級預警會商;
(3)簽發二級預警通知。
3.演練副指揮長及其職責
韋勝輝(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負責受災群眾轉移到安全地點。
韋思亮(縣委常委、副縣長):負責搶險救災物資供應,做好受災群眾善後安置等工作。
孟軍(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負責搶險救災各項工作的綜合協調,督促檢查救災工作。
李艷紅(副縣長):負責受災群眾及搶險隊伍的醫療救治及衛生防疫。
張泉龍(副縣長):負責預警系統電力、通訊搶修維護,保障電力供應、通訊暢通。
蔣捷(副縣長、公安局局長):負責社會治安、交通管制及現場應急搶險等工作。
陳宗友(某部隊領導):負責駐富部隊搶險隊伍的調集指揮。
張國林(縣人武部部長):負責組織民兵應急分隊投入搶險救災。
李思學(縣公安邊防大隊大隊長):負責組織邊防大隊官兵及時深入受災現場開展搶險救災任務。
穆雪鋒(縣公安消防大隊大隊長):負責組織消防大隊官兵及時深入受災一線開展搶險救災任務。
黃志宏(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負責演練具體工作;報告地質災害情況;協調州局及上級有關部門。
4.9個應急工作組及其演練職責
(1)綜合協調聯絡組(車輛3輛,15人)
組長:孟軍(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
副組長:蒙俊生(縣政府辦主任);
成員:毛啟光(縣委辦副主任、縣委農辦主任);
肖平永(縣政府辦副主任);
黃晶(縣委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王炳旭(縣委辦信息股股長);
彭華勇(縣政府辦綜合股股長);
黃仕剛(縣政府辦綜合股副股長);
陸仕標(縣民政局辦公室主任);
夏振東(縣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
夏振東(縣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
張永周(縣民政局救災股股長);
李金毅(縣林業局辦公室主任);
李連紅(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
攝像記者:韋榮;
照相人員:王炳旭;
聯絡員:徐加俊。
職責: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協調和督查各組演練;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群眾轉移組(50人)
受災群眾安置點設置在:縣第一中學操場。
組長:韋勝輝(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副組長:杜卓春(新華鎮人民政府鎮長);
梁富(縣公安局副局長);
曾正廷(縣人武部副部長);
肖平永(縣政府辦副主任);
鄧發東(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局長);
成員:各部門人員;
攝像記者:李芳晶;
照相人員:新華鎮一名幹部;
聯絡員:韋登格。
職責:組織被圍困人員轉移到指定安置點,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3)應急搶險組(消防車輛2輛,電力搶修車1輛,裝載機4台,人員150餘人)
組長:楊秀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副組長:張國林(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由縣公安、交通、水務、教育局,邊防一團,縣人武部,縣公安消防大隊,縣公安邊防大隊,新華鎮,電力公司工作人員組成;
總聯絡員:徐加俊。
職責:迅速組織各專業應急小組趕赴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搶救遇險人員;保障電力供應;掌握災情並報告指揮部;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4)災險情調查監測組(車輛2輛,人員10人)
組長:蔣捷(副縣長、公安局局長);
副組長:黃志宏(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由縣國土局、縣氣象局、縣安監局和新華鎮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
總聯絡員:夏振東。
任務: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縣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5)交通治安秩序維護組(車輛5輛,人員40人)
組長:蔣捷(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
副組長:張恃海(縣公安局副局長、交警大隊大隊長);
成員:由縣公安、交警大隊、新華鎮政府工作人員組成;
攝像記者:吳光斌;
照相人員:縣公安交警大隊一名幹警;
聯絡員:楊禮貴。
職責: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對搶險救災現場實施交通管制;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現場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下設交通管制、治安巡邏兩個專業小組)。
(6)網路通訊技術保障組(20人)
組長:張泉龍(副縣長);
副組長:龍源濤(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
周招祥(縣電子信息管理局局長);
成員:趙祖旭(電信富寧分公司經理);
馮天文(移動富寧分公司經理);
張兵(聯通富寧分公司經理);
攝像記者:婁芳華;
照相人員:縣國土資源局局、電信局各一名幹部;
聯絡員:儂科偉。
下設網路技術保障、通訊保通保障兩個小組。
職責:負責提供演練所需對講機,並充足電量、編排序號;負責演練期間通訊暢通,安排1~2輛通信搶修車對通信基站進行搶修;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7)醫療救護組(人員20人)
組長:李艷紅(副縣長);
副組長:楊靜珍(縣衛生局局長);
成員:班峰(縣衛生局副局長);
農光城(縣衛生局副局長);
張金龍(縣醫院副院長);
徐文善(縣疾控中心副主任);
醫護工作人員15人;
攝像記者:劉剛;
照相人員:縣衛生局一名幹部;
聯絡員:李代艷。
職責: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現場緊急救治和衛生防疫;安排2輛救護車開展救護,同時在團部附近搭建臨時救護所;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8)物資保障及善後安置組(車輛4輛,其中部隊2輛、地方2輛,人員20人)
組長:韋思亮(縣委常委、副縣長);
副組長:肖義慶(縣民政局局長);
陳明抒(縣財政局局長);
付聯翔(縣發改局局長);
龍源飛(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潘文明(縣經濟商務和外事局局長);
柏祖斌(縣民政局副局長);
成員:由以上單位工作人員組成;
攝像記者:翟正文;
照相人員:縣民政局一名幹部;
聯絡員:農榮。
職責: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防汛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9)新聞采訪發言組(人員10人)
組長:肖義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副組長:龍原濤(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
成員:由宣傳部、廣電局記者組成。
職責:負責防災減災演練的現場報道、采訪等工作,負責演練對外宣傳、報道,並明確新聞發言人發布新聞;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七、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縣人民政府召集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相關部門領導、仁和村小組村小組長等參加。
(會議時間:定於5月11日9時。會議地點:江口縣政府會堂)。
會議內容:
(1)縣人民政府王毅縣長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2.參演單位專業隊伍、人數以及演練前需准備的物品
(1)縣人武部、民兵應急分隊、武警中隊共40人。負責其他參演單位所需迷彩服、十字鎬、鏟子、鋼釺等器材的准備。
(2)消防武警官兵6人。負責消防車輛、消防器材、防毒面具、生命探測儀等設備的准備。
(3)縣公安及交警20人。負責治安和交通管制警示標志。
(4)縣國土資源局30人。負責宣傳資料、標語、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的准備,各應急分隊隊旗等工作。
(5)縣衛生局20人。負責2輛120急救車輛以及急救器材、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治療器材的准備。
(6)縣交通局20人。保證至少2台以上交通標志車輛的准備。
(7)縣民政局12人。負責救災、慰問物資、安置災民相關表卡的填報准備,其中帳篷至少准備3頂以上。
(8)仁和村小組180人。富寧縣高速公路收費站10人負責演練前組織、宣傳發動、群眾轉移。
(9)縣建設局4人。負責組織指揮演練場地平整和觀摩台搭建。
(10)縣教育局3人。負責參演學生60人的組織和動員。
(11)縣電信公司5人。負責准備電話機10部,現場的通信保障。
(12)縣氣象局2人、縣移動公司2人、縣供電公司8人、縣自來水公司3人、縣水利局4人、縣安監局3人、縣環保局3人,按各自工作職能准備相應器材。
(13)新華鎮幹部15人。負責演練前演練區域村民的動員和群眾會的召集。
(14)參演師生60人。由縣第一中學(縣教育局局負責組織落實好人員及演練服裝的准備。)
參演隊伍共計440人。
3.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定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其他各組做好相關准備工作
(二)演練工作程序
1.2011年5月12日9:00時全體演練單位在縣第一中學操場待命
9:10接新華鎮人民政府報告:「因昨夜連續大雨,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滑坡體與後緣母體裂縫加寬,滑坡隨時可能發生,要求縣國土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縣國土局領導:
(1)向縣人民政府匯報;
(2)縣國土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9:25縣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滑坡活動性增強,寬度已增大到0.2米,滑坡體處於臨滑狀態。建議盡快報告縣人民政府,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0縣國土局領導向縣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通知縣地質災害防災應急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仁和村小組集中待命。
9:40指揮部設在太平中學會議室,太平中學體育場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原地待命。
9:50縣國土局局長向指揮部介紹該滑坡地質災害有關情況。
縣氣象局局長報告天氣情況。
縣國土局局長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0:0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組:封鎖進入危險區的縣鄉公路、進入滑坡危險區的村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群眾轉移組:使用音響設備放警報信息或鳴鑼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的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要組織的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其他搶險救災人員一共計150人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序列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師生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及時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受災群眾安置工作,認真做好各安置點受災群眾的宣傳思想鞏固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0:10撤離開始。
10:25撤離完畢。
10:3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兩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滑坡變化已趨穩定,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戒。
10:35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戒。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受災群眾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0:40指揮部領導到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看望受災群眾撤離安置情況。
10:45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
10:55宣布演練結束。
11:10各搶險救災工作組在現場進行自我總結。
11:20召開演練總結會議。
緊急運送救災物資
救災物資
Ⅸ 南海區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方案
為進一步提升地質災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提高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減少因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南海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與西樵鎮人民政府擬於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在西樵鎮登山大道開展地質災害聯合應急演練。為確保該演練活動的順利完成,特製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工作原則,突出「以人為本」的工作思路,以突發地質災害臨災應急為重點,強化組織領導。
二、目的和意義
西樵是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壓力較大的地區之一,全鎮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1處,對住戶存在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2處,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次應急演練,提高廣大群眾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提升地質災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檢驗和提高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
三、演練背景及內容
受連續強降雨影響,西樵山滑坡地質災害點監測責任人在巡查時發現登山大道北側邊(西二街後側)山坡和西樵山碧玉洞內山坡出現小量山體崩塌,有發生較大山體滑坡地質災害跡象,情況危急。巡查人員發現後立即將該情況向西樵國土所報告,西樵國土所接報後立即向南海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和西樵鎮應急辦電話報告,並馬上趕赴現場核實情況。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接報後立即將情況電話報告區應急辦和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並邀請佛山地質局派專家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工作。經對現場調查核實,險情重大,可能直接威脅西二街周圍民眾和景區遊客的安全。根據《佛山市南海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及時向區政府分管領導報告相關情況,區政府決定立即啟動區、鎮兩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並及時通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迅速做好搶險救災准備。
四、演練時間及地點
演練時間擬定於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9:00,地點在西樵鎮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後側)山坡和碧玉洞景區內。
五、參演嘉賓
(1)領導嘉賓:市局領導、區有關領導。
(2)觀摩嘉賓:各鎮街國土所所長或分管地災副所長、工作人員1~2名。
六、演練組織機構及職責
為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演練順利進行並取得預期效果,成立地質災害聯合應急演練指揮部。
指揮長:黃頌華 西樵鎮鎮長
副指揮長:張堅和 西樵鎮
成員:潘汝海 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陳世榮 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李永添 區應急辦,李昱文 區氣象局,葉 瑞 區三防辦,羅麗容 西樵鎮,瀋海泱 西樵鎮,鄒子文 西樵鎮,李潤來 西樵鎮,龍華強 西樵鎮,陳仲文 西樵鎮,洪榮亨 西樵鎮,劉光勇 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蔡纓 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潘國雄 西樵鎮黨委辦、應急辦,何有新 西樵鎮國土城建和水務局,譚錫強 西樵鎮社會工作局,潘永波 西樵鎮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鄒紹華 西樵鎮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局,陳俊勛西樵山風景名勝管理處,謝展明 西樵鎮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劉建華 西樵鎮國土城建和水務局(水利),陳小澤 西樵鎮環境運輸和城市管理分局(執法),羅文顯 西樵鎮市政辦,余富津西樵鎮武裝部,歐美萍 西樵鎮宣傳文體辦,黃伯佳 西樵派出所,葉巨行 西樵交警中隊,賀檢枚 西樵消防中隊,李賢能 西樵交管所,區玉標 西樵廣播站,黃作 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李如職 西樵鎮衛生監督分所,饒傑 西樵鎮供電所,張月 官山自來水公司,曾紅一 西樵電信分局,黎健雄 東碧社區
應急演練指揮部下設7個工作組,其成員及工作職責如下。
1.統籌聯絡組
組長:洪榮亨
成員:蔡纓、潘國雄、潘永波、陳俊勛、謝展明
工作職責:負責制定應急演練工作方案;負責演練物資的准備;負責召開籌備會議明確演練流程和相關單位工作職責;負責演練的統籌組織和綜合協調工作。
2.治安交通組
組長:鄒子文
成員:葉巨行、陳小澤、冼觀慶、李賢能、羅文顯
工作職責:負責維護災害現場及周邊的社會治安和交通秩序;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圍蔽;負責疏散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救援組轉移災區群眾及遊客;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3.應急搶險組
組長:李潤來
成員:一組(西二街北側):余富津、預備役10人、消防5人
二組(碧玉洞):賀檢枚、預備役10人、消防5人
工作職責:迅速組織民兵預備役和消防中隊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4.調查監測組
組長:李潤來、洪榮亨
成員:一組(西二街北側):何有新、謝展明、林海佳、梁永權、劉光勇、趙亞甜
二組(碧玉洞):潘永波、劉建華、林剛健、張東平、梁寶蔭
工作職責: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確定地質災害等級,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制定搶險方案;提出人員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5.醫療防疫組
組長:羅麗容
成員:鄒紹華、陳志晃、黃作、李如職
工作職責: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災區和避險點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後無大疫。
6.災民安置組
組長:瀋海泱
成員:譚錫強、黎健雄
工作職責:負責撤離群眾和遊客的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發放;負責避險點的管理維護。
7.宣傳報道組
組長:龍華強
成員:歐美萍、區玉標、潘永波、謝展明。
工作職責:負責做好演練前後宣傳報道、現場拍攝、影響製作等工作。(具體為廣播站安排三支攝像槍分別在指揮部和兩個搶險現場三個點進行全場拍攝;安監辦安排兩部DV,一部輔助拍攝碧玉洞的遊客疏散至西樵高級中學應急避難場所的全過程,一部輔助拍攝指揮部現場全過程(受災群眾資料登記現場);國土所安排一部DV輔助拍攝西二街北側的全過程(群眾疏散現場)。
七、應急預案演練隊伍及大型物資籌備
(一)應急預案演練參演單位專業隊伍、人數以及演練前需准備的物品。
(1)武裝部,民兵預備役22人。
(2)公安、交警、城管、消防各10人、負責准備公安、交警、城管、消防車各2輛。
(3)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10人及建設辦5人。
(4)衛生和人口計劃生育局10人(含第四人民醫院和衛生監督所)。負責准備1輛120急救車及急救器材、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治療器。
(5)交管所2人。准備1台公交車,負責搭乘受災群眾按照既定路線撤離。
(6)社會工作局及東碧社區各5人,負責安置撤離的群眾和遊客。
(7)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5人,負責影像輔助拍攝和應急帳篷安裝。
(8)宣傳辦2人、廣播站3人負責宣傳報道和影像拍攝。
(9)市政辦4人,負責准備水馬。
(10)供電、供水、電信各2人,安排供電、供水、電信車各1輛。(穿著工作服,負責搶修水電等線路)
(11)參演群眾和遊客共50人。其中,居民30人,由東碧社區負責聯系召集;遊客20人,由西樵山風景管理處組織。
(二)應急演練基礎物資籌備工作
應急演練基礎物資由應急辦和國土所負責,具體負責應急演練現場布置、避險安置點選取和相關裝備、物資籌備等工作,具體內容包括:
應急演練地點:指揮部、避險安置點;
現場指揮部:桌椅、條幅、隊伍標示牌;
避險安置點:椅子、標示牌、礦泉水30箱、一般帳篷10個、應急帳篷2個等;
裝備、物資籌備:
(1)勘查、監測裝備:皮尺、捲尺等;
(2)搶險裝備:擔架(由醫院提供)、安全帽(各參演人員提前一天到黨政辦領取)、雨具(雨衣、雨鞋、雨傘);
(3)應急物資:彩條布、沙袋;
(4)其他:疏散標示、攜帶型小廣播、口哨、警示隔離帶、警示牌、水馬、對講機8台等。
八、應急演練方案
(一)第一階段:險情報告(演練前一天預拍,主持人陳述)
9:30,地質災害巡查人員發現西樵鎮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後側)山坡和碧玉洞景區內山坡出現小量崩塌,山體前緣出現裂縫,土體隆起,後緣裂縫急劇加大加寬,出現山體滑坡跡象,情況危急。
9:35,地質災害巡查人員立即向西樵國土所報告現場情況,描述滑坡前兆。西樵國土所接到電話後,立即向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和鎮政府報告,並由西樵國土所會同地質災害專家趕赴現場指導防災避險工作。
9:40,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國土)接到電話後,立即電話向區局領導及區政府(區應急辦)匯報相關情況。經地質災害應急專家趕赴險情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初步判定地質災害級別及誘發因素、災害規模等。
(二)第二階段:啟動預案
9:45,區、鎮兩級政府接報後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聯合應急指揮部,指揮部臨時設置在西樵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主持人陳述)
副總指揮(張堅和,指揮部):「報告總指揮,據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報告,西樵鎮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後側)山坡和碧玉洞景區內山坡出現少量崩塌,山體前緣出現裂縫,土體隆起,後緣裂縫急劇加大加寬,出現山體滑坡跡象,情況危急。」
總指揮(黃頌華,指揮部):「立即摸查險情,盡快疏散周圍群眾,准備投入搶險。請立即通知「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趕赴西樵鎮指導和協助搶險救災;通知西樵鎮政府迅速組織鎮相關部門按照地質災害疏散應急預案組織人員撤離至安全區域。」
區政府(區應急辦)(李永添,指揮部):「西樵鎮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後側)山坡和碧玉洞景區內山坡突發地質災害,南海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現已啟動,請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馬上趕赴西樵鎮指導和協助搶險救災,應急指揮部設在西樵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
各工作組:從北門票房(演練開始前集合點)到西樵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停車場集合(車輛按指定位置停在綜治信訪維穩中心門前,人員列隊跑步進入指定集合點,縱向列隊)。
副總指揮(張堅和,指揮部):「報告總指揮,各工作組已集合完畢,請指示。」
總指揮(黃頌華,主席台前):「西樵鎮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後側)山坡和碧玉洞景區內山坡突發地質災害,西樵鎮山體滑坡搶險預案現已啟動,請應急辦根據國土及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調查評估結果研究制定並迅速實施搶險方案;鎮社會工作局、東碧社區居委會、西樵山風景管理處根據人員撤離方案組織西二街一帶居民及碧玉洞景區內的遊客撤離至西樵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並做好安置工作;鎮衛計局馬上聯系就近醫院,在避險安置點設置醫療點,對受傷群眾和遊客進行救護;鎮衛生監督分所,對避險安置點開展衛生防疫;武裝部馬上組織預備役、消防中隊趕赴現場開展搶險;西樵派出所、交警中隊、城管分局馬上趕赴現場開展搶險現場及周邊民居的治安保衛工作,疏導交通,保障搶險車輛進出暢通。請各工作組按照要求,根據各自職責迅速行動,及時匯報進展情況。」
(三)第三階段:搶險救災
9:55,(李潤來(西二街北側)、洪榮亨(碧玉洞))、區國土局、鎮國土所、應急專家組開展險情調查、災害體監測和評估工作,摸清誘發成因、災害體規模和災害級別等,並報應急辦、制定現場搶險、避險方案,准備應急物資。
應急專家組(趙亞甜,搶險現場)(對講機):「經調查,因持續強降雨導致山體土質松軟出現淺層滑動面,碧玉洞景區內滑坡體長約5米,寬約3米,平均厚度約1米,總量約15立方米;而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後側)滑坡體長約20米,寬約5米,平均厚度約5米,總量約500立方米,屬小型滑坡。經監測發現,滑坡體仍在蠕動滑移,可能直接威脅到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居民和碧玉洞景區內遊客的人員安全,危險性較大,險情等級屬中型。建議立即用彩條布對滑坡體進行覆蓋,疏通周圍排水溝,在滑坡體下方堆砌沙袋進行臨時支護,盡快疏散受威脅人員。」
副總指揮(張堅和,指揮部):「報告總指揮,經調查,因持續強降雨導致山體土質松軟出現淺層滑動面,碧玉洞景區內滑坡體長約5米,寬約3米,平均厚度約1米,總量約15立方米;而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後側)滑坡體長約20米,寬約5米,平均厚度約5米,總量約500立方米,屬小型滑坡。經監測發現,滑坡體仍在蠕動滑移,可能直接威脅到登山大道北側(西二街)居民和碧玉洞景區內遊客的人員安全,危險性較大,險情等級屬中型。應急專家組已完成初步調查,建議立即用彩條布對滑坡體進行覆蓋,疏通周圍排水溝,在滑坡體下方堆砌沙袋進行臨時支護,盡快疏散受威脅人員。請總指揮下達指示。」
總指揮(黃頌華,指揮部):「同意按專家組意見開展搶險救災,盡最大努力保障受威脅人員的人身安全,各搶險隊伍立即投入搶險工作,交通治安保障組封鎖進入滑坡危險區的村道,同時設置警戒線,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副總指揮(張堅和,指揮部):「專家組繼續開展監測工作;監測預警組盡快劃定危險區范圍,圍拉警戒線,懸掛警示牌和指示標志牌;搶險救災組負責全面搶險救災工作,搶險加固失穩邊坡,轉移受威脅群眾和財產;安置救助組負責受災群眾按預定路線有序的避讓撤離至臨時安置點,開展救助工作。」與此同時,東碧社區居委會和西樵山風景管理處工作人員組織相關人員撤離至西樵鎮綜治信訪維穩中心。
10:10,鎮武裝部組織預備役和消防中隊分兩組,到地質災害點按照區鎮國土部門和應急專家組的指導開展應急搶險工作。西樵派出所、交警中隊、城管分局到達搶險現場,圍拉警戒線,實施安全警戒,疏導交通,保障搶險車輛進出暢通。西樵建設辦、供電、供水、電信部門到達搶險現場,檢查樓房、供電、供水、通信情況,保障水、電、通信不受影響(建設、供電、供水、電信部門演練前提前一天拍攝)。交管所聯系一台公交車在西樵綜治信訪維穩中心接送受災群眾和遊客至西樵高級中學應急避難場所。南海區第四人民醫院接到鎮衛計局通知,到達西樵鎮綜治維穩中心設立臨時醫療點,救護受傷群眾和遊客(東碧社區和風景處分配派一名人員扮演傷者(紅葯水製造傷口),現場模擬受傷包紮)。鎮社會工作局、東碧社區在綜治中心內負責撤離人員的疏導和安置工作(現場派發礦泉水、登記資料等)。鎮應急辦、社會工作局、安監局組織人員,安裝應急帳篷。
10:15—10:35間,兩個搶險現場的搶險隊伍按照應急專家的應急搶險方案,用彩條布對滑坡體進行覆蓋,疏通周圍排水溝,在滑坡體下方堆砌沙袋進行臨時支護。
10:35,(李潤來,搶險現場):「報告副總指揮,經過1個多小時的搶險、疏散和監測,受威脅人員已全部安全轉移,滑坡險情已得到基本控制,滑坡上部鬆散泥石已清理干凈,滑坡范圍沒有繼續擴大,險情基本排除。」(匯報的同時,兩個搶險現場的人員開始集隊回西樵綜治信訪維穩中心集合)。
(四)第四階段:險情解除
10:40,副總指揮(張堅和,指揮部):「報告總指揮,經過1個多小時的搶險、疏散和監測,受威脅人員已全部安全轉移,滑坡險情已得到基本控制,滑坡上部鬆散泥石已清理干凈,滑坡范圍沒有繼續擴大,險情基本排除。請指示。」
總指揮(黃頌華,指揮部):「巡查預警人員繼續做好監測工作,發現異常,要立即報告。」
(五)第五階段:總結
11:00,各救援隊員集中綜治中心,縱向列隊,副總指揮、總指揮作總結發言。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Ⅹ 關於提供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材料的函
國土資應急辦函〔2011〕6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為深入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精神,切實做好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推進工作,不斷提高應急演練的水平,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擬將 2011 年全國組織開展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典型案例精選匯編成冊,請你單位提供有關案例材料。具體要求如下:
一、提供材料的內容: 主要提供開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活動的方案、腳本,以及相關照片和視頻材料。
二、提供材料的數量: 按照省、市、縣、鄉、村級組織開展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活動分別提供案例材料。其中,省級組織開展的提供 1 ~2 例,市級組織開展的提供2 ~3 例,縣級組織開展的提供 3 ~4 例,鄉級組織開展的提供 2 ~3 例,村級開展的提供1 ~2 例; 其他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開展的也可提供1 ~2 例。
三、所提供材料務必真實可靠,詳盡完備。
四、請將材料刻製成光碟,於 2011 年 11月25日之前郵遞至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應急培訓演練室。
郵遞和聯系方式如下:
郵編: 100081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路 20 號應急中心
收件和聯系人: 王燦峰
電話: 010 -62117151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