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支隊地質災害預案和方案
Ⅰ 江山市年水庫搶險和小流域山洪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方案
一、演練目的
增強防大汛、抗大災的意識,提高和檢驗我市各級防汛機構應急指揮能力及應急響應能力,進一步規范和理順我市防汛指揮和地質災害應急響應體系和指揮程序。
二、演練背景
近年來氣候異常。去年我市降雨頻繁,全年全市平均降水2656.5毫米,較多年平均降水1820.5毫米偏多46%;其中1~7月,全市平均降水1753.5毫米,較同期多年平均1392.7毫米偏多25.9%。全市主要遭受3月早春汛、4月29日、6月9日、6月22日至24日及8月8日等5次大暴雨的襲擊,給我市的水利、農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工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的災害。短時強降雨引發的山塘水庫出險、突發性地質災害依然是我們防汛和應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本次演練的背影就是我市大橋鎮普降大暴雨,山塘水庫水位爆滿,小流域山洪暴發,蘇源水庫水位持續上漲,溢洪道發生山體滑坡,泄洪受阻,嚴重影響大壩安全,水庫下游的70名群眾受到威脅需緊急轉移;滑坡體不斷被山洪沖擊,通往庫尾道路也被滑下的泥石堵塞,存在較大的泥石流隱患,有危險的庫區常住村民4戶12人需要轉移撤離;大橋溪發生多處堤防被沖毀、群眾被洪水圍困等險情。
三、演練時間和地點
(1)時間:擬於2013年×月×日8:50;
(2)地點:大橋鎮芳源村蘇源水庫
四、主辦、承辦方
1.主辦單位:
江山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揮部
江山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
2.承辦單位:
江山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揮部辦公室
江山市水利局、江山市國土資源局
江山市大橋鎮人民政府
五、參加人員(約200人)
(1)市政府、市防汛防旱指揮部領導、成員單位(32人);
(2)各鄉鎮長(街道辦主任)、分管領導、水利員、國土員,市水利局中層幹部、市國土局地環科人員(70人);
(3)大橋鎮全體幹部,行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水庫下游村兩委幹部(80人);
(4)大橋鎮蘇源水庫庫底附近撤離戶25戶70人,庫區居住撤離戶4戶12人;大橋溪小流域山洪災害撤離戶3戶11人;
(5)新聞單位人員。
六、演練總指揮和主持
(1)演練總指揮:由徐文副市長擔任
(2)主持人:由大橋鎮黨委書記陳國平主持
七、演練內容
模擬大橋鎮范圍連續多日暴雨,小流域山洪暴發,大橋鎮蘇源水庫大壩溢洪道左側山體先出現裂縫,後山體局部發生滑坡阻塞溢洪道,嚴重影響大壩安全,水庫庫尾及下游的70名群眾受到威脅需緊急轉移;滑坡體不斷被山洪沖擊,通往庫尾道路也被滑下的泥石堵塞,存在較大的泥石流隱患,有危險的庫區常住村民3戶11人需要轉移撤離;大橋溪發生多處堤防被沖毀、群眾被洪水圍困等險情,市鎮兩級立即組織分析研判、指揮決策、開展搶險,重點圍繞「防、避、搶、救」開展演練,著重開展巡庫查險、溢洪道疏通、臨時堰壩修築、人員轉移等方面場景。
Ⅱ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與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建議
根據地質災害穩定性、危害特徵及防治措施,對靈台縣的各地質災害點進行對比分析,結合地質災害點變形跡象及自身的特徵,對靈台縣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進行防治分級,並提出可行性建議。
對於靈台縣109個地質災害點,根據其規模、威脅程度、易發程度等進行了分級。對於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地質災害點,建議地方相關部門加強日常監測,做好群測群防工作,出現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匯報。對於在災害點威脅范圍內進行工程施工的相關部門應嚴格審批,避免由於災害天氣和人工擾動誘發的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確定防治方案。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級
根據地質災害點的性質、規模、位置、危害程度、危險程度等,將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為三個級別:重點防治點、次重點防治點、一般防治點,其點數量分別為5處、14處、90處。
(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
根據靈台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靈台縣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對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工作按近期、中期、遠期進行總體規劃。其中近期、中期、遠期地質災害防治點數量分別為8處、18處、83處。
(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隱患點居民搬遷避讓
位於危險性較大斜坡下或滑坡體上的房屋採取搬遷措施,未搬遷以前在雨季危險期或出現滑動跡象時採取避讓措施。搬遷避讓可避開地質災害的威脅,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搬遷避讓規劃,逐步實施。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與巡查過程中,發現和評估地質災害危險點,當達到一定危險程度時,首先臨時採取避讓措施,把人員和財產轉移到安全地帶,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避讓搬遷的地址應在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勘查後進行確定,特別是移民新村建設應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2.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
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提高其地質體的穩定性,是重要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特別是在一些重要地帶,是首選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投資相對較大,應在多種方案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慎重篩選工程治理點。在確立工程治理點後,應由地質災害專業勘查隊伍對災害點進行詳細勘查,做出施工治理方案設計,按照相關規范進行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及後期的治理效果監測。
3.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
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是防止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經濟條件下,還難以在短期內使居民和重要工程設施完全避開地質災害威脅,在實施搬遷避讓和分期治理的過程中,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尤為重要。
地質災害監測包括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在縣域內選擇重要災害點開展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全縣的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水平;部分災害點還可採用群測群防儀器進行監測,提高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效果;大量的一般災害點,在災害體上合理布置監測點,採用簡易的直尺、鋼尺等進行定期監測和汛期加密監測,宏觀巡視災害體各部位的變形跡象,並做好相應的監測記錄。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應在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下運行,並建立起預警發布體系,做到險情發生時能啟動應急預案,快速有效組織人員及財產撤離避讓。
(四)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依據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災體演化趨勢及對居民生命財產潛在危害程度,結合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危險程度分區圖、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工作區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區(圖7-7),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每級防治區中根據地質條件、災害類型與危害程度,劃分出防治亞區或防治的重點地段。
圖7-7 靈台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
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
靈台縣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面積298.23km2,占總面積的14.55%。包括六個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橫渠—付家溝—官村—朱家灣—杜家溝—景家莊子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黑河南岸梁原鄉張家塬—溫家莊—東門—朱家灣高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達溪河北岸沿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5)和獨店鄉什字塬北部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6)。本區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及黃土丘陵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地表黃土覆蓋厚度較大,黃土大都向沖溝傾斜。局部地形坡度較大,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差,岩土層的表層風化較嚴重,本區人類活動比較強烈,在溝谷邊坡人口比較密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改造極為強烈,主要包括建房切坡、開挖窯洞、修路等,人為活動誘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大。本區植被稀疏,以農作物為主,不利於水土保持。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在汛期遇暴雨和連陰雨天氣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特殊的岩土條件和氣象條件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本區也是全縣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要進行重點防治,要完善好群測群防體系,在暴雨及連續降雨時加強重點地段巡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Ⅱ)
靈台縣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面積861.49km2,占總面積的42.04%,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包括四個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1)、黑河南岸—什字塬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2)、什字塬以南—達溪河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廣大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4)。本區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覆蓋於白堊系砂礫岩、砂岩、泥岩基岩之上,厚度不等,在降水作用下容易沿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形成滑坡。區內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強,人口比較多,人類工程活動比較強烈,主要表現是為各種目的而進行的切坡,加大了崩塌、滑坡的臨空面。黃土層,岩石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溝坡多為階狀陡坡。在汛期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河谷邊坡地帶。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危害較大,是地質災害防治的次重點防治區。在暴雨及連續性降雨天氣,在工程地質條件差及威脅性巨大的地段要加強監測,以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
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Ⅲ)
靈台縣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面積889.28km2,占總面積的43.41%,地質災害發育較少,危險性相對較小。包括六個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即梁原鄉王家溝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2)、什字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3)、達溪河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5)、百里鄉林場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6)。本區黃土塬區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地質災害發生概率較小,為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
Ⅲ 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工作方案
主辦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中共潼南縣委 潼南縣人民政府
指導單位: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協辦單位: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
(2013年10月17日)
此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是市人民政府組織開展的大型地質災害應急綜合演練,由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潼南縣委、潼南縣人民政府具體承辦,市國土房管局負責技術指導。為了讓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順利開展,達到鍛煉隊伍、展顯先進的科技救援手段、提升防災救災能力。現就演練的籌備及演練活動編制如下工作方案。
一、演練概況
(1)演練背景。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以潼南縣「6.30」特大暴雨為背景,因特大暴雨引潼南縣體育公園重大地質滑坡,威脅群眾413人,造成房屋倒塌,陸路交通嚴重堵塞,大量群眾被困。通過市、縣、街三級聯動,利用高科技設施設備,實施遠程會商與指揮,啟動《潼南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預案》,組織幹部群眾有效實施救援。
(2)演練方式。本次演練採取前期錄制播放與救援現場實況直播相結合。一是前期錄制。對演練的預警預報、險情發生、先期處置、部門聯動等環節進行前期錄制,演練時進行播放。二是實況直播。對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緊急救援等環節進行實況直播。採取現場解說員現場講解,實現錄制資料與現場直播的有效銜接。
(3)演練程序。本次演分七個步驟進行: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先期處置、應急調查,啟動預案、部門聯動,現場指揮、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科學決策、應急處置,災後評估、重建家園。
(4)演練重點。本次演練突出兩個方面的重點:一是展示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高科技術設備和技術實施遠程指揮、遠程會商為重點;二是現場指揮部根據遠程專家會商情況和接受遠程指揮情況組織現場實施救援以重點。
(5)演練時間及地點:演練時間12月17日;演練地點:潼南縣體育公園。
二、演練前期籌備工作安排
為順利開展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順利實現市政府下達的演練的效果,擬成立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籌備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蹇澤西 縣人民政府縣長
副組長:代重久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立民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公安局長,賀雪松 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向毅 縣國土房管局局長,李永恆 縣應急辦主任,陳鐵 縣公安局副局長,張義強 縣財政局局長,譚達友 縣民政局局長,張紅軍 縣交委主任,劉春英 縣衛生局局長,陳世權 縣水務局局長,楊春 縣文廣新局局長,鄒華 縣氣象局局長,曾偉 縣機關事務局局長,張文軍 梓潼街道辦主任,張海 潼南電視台台長,劉輝 縣新聞中心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演練策劃組、道具設備組、場地布置組、前期錄制組、人員組織組、演練培訓組、會務接待組。
(1)綜合協調組:由縣政府辦牽頭,縣應急辦、縣國土房管局參加。負責本次演練籌備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積極與市級部門緊密聯系,及時了解市級部門的要求,主動爭取市級部門的指導。
(2)演練策劃組: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縣政府辦、縣應急辦、縣電視台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本次演練的全過程的策劃、方案編寫、腳本編寫等工作。
(3)道具設備組: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縣公安局、縣交委、縣民政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根據演練設置的各類場景,製作場景所需各類道具,准備無人駕駛飛機、飛艇、旋挖鑽機、挖掘機、車輛、帳篷、編織袋等各設施、設備。
(4)場地布置組:由縣文廣新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梓潼街道辦、縣電視台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演練場地協調、各類工作用台及設施的搭建、演練現場布置、示意圖製作等。
(5)前期錄制組:由縣電視台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氣象局、人武部、公安局(含武警、消防)、民政局、梓潼街道辦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按演練腳本要求,對演練的預警預報、發現險情、先期處置、部門聯動等環節進行前期錄制、剪截、編制等;負責演練過程的解說、各類視頻資料的錄制、輸入、輸出、轉接等。
(6)人員組織組:由梓潼街道辦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人武部、縣公安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組織群眾、民兵、武警、消防等,並組織參與演練。
(7)演練培訓組:由市國土房管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電視台、梓潼街道辦、縣人武部、縣公安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按照演練腳本,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現場演練培訓、現場演練預演等工作。
(8)會務接待組:由縣機關事務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參與。負責各級來賓的食、住、行的安排與接待;負責現場來賓的引道與安排等。
三、演練實施工作安排
為了確保演練工作按預定計劃實施,達到預期的演練效果。演練工作設置了預警預報、發現險情、先期處置、部門聯動、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緊急救援、救援結束等九個環節。
(一)演練機構設置
1.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在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內)
負責在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中心對現場情況的遠程研判,並發揮相關應急救援指令。
2.現場指揮部(設在演練現場)(18人)
指揮長:代重久 潼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副指揮長:劉立民 潼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公安局長,賀雪松 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向毅 潼南縣國土房管局局長,陳春貴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義強 縣財政局局長,李永恆 縣應急辦主任,陳鐵 縣公安局副局長,劉秋月 安監局副局長,鄒華 縣氣象局局長,劉春英 縣衛生局局長,譚達友 縣民政局局長,張紅軍 縣交委主任,陳世權 縣水務局局長,童光彬 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張文軍 梓潼街道辦主任,地質專家2名。
3.搶險救援組(200人)
由縣人武部牽頭,梓潼街道辦、公安、武警、消防、國土、水利等部門組成(人武部官兵、民兵、公安、武警、消防、梓潼街道辦、國土、水利、交委)。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組織動員受災害威脅的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危急時,可強制組織避災疏散;利用其裝備優勢對被壓埋人員進行搶救。
4.調查監測組(40人)
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氣象、地質隊參與(國土、氣象、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第二分隊、市地理信息中心)。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進行應急調查、監測和發展趨勢預測,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根據氣象、水情和汛情信息,適時進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提出劃定搶險救災特別管制區的建議,報現場指揮部。
5.救護防疫組(16人)
由縣衛生局牽頭,相關醫院參與(醫生、護士、防疫)。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做好災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做好急救准備工作,包括所需葯品、醫療器械、衛生安全監測設備的調撥等。
6.治安交通組(90人)
由縣公安局牽頭,縣交委參與(公安、交委)。
主要職責:負責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性治安事件,依法打擊蓄意擴大、惡意傳播地質災害險情等違法犯罪活動;負責救災物資和人員、財產的安全,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確保道路暢通,實行交通管制;及時組織搶修損毀的交通設施,保證救災物資運輸。
7.後勤保障組(11人)
由縣民政局牽頭,財政局參與(民政,財政)。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及時設置避險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做好避險救濟物資的供應、調配和管理,妥善安排避險人員的生活等工作以及籌備必要的救援資金。
8.信息報送和新聞發布組(25人)
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國土房管局、電視台、新聞中心參與(宣傳部,國土、電視台、新聞中心)。
主要職責:災情發生後,分別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災情的調查核實、上報,以及災情發布與新聞報道工作。
9.群眾(413人),由梓潼街道辦負責組織群眾參演。
(二)演練程序安排
詳見《2013年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腳本》略。
四、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此次演練是全市性的綜合大型演練,各部門各單位必須高度重視,明確一位分管領導親自抓,具體科室具體抓。並於10月底前本部門、本單位參演領導、參員人員名單送縣國土房管局地質礦產科。
(2)明確責任:各小組牽頭部門要組織各參與單位進行任務細化,將具體任何落實各部門、各單位,各部門、各單位要將任務細化落實到人。
(3)嚴格紀律:從演練的籌備至演練結束的全過程中,各單位各部門必須嚴格按照籌備領導小組和演練指揮部的要求和指令,參與和配合演練工作,縣政府督查室將對各部門和單位進行督促檢查,對有礙於演練的各種行為進行通報。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Ⅳ 什麼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每年內汛期前必須編制汛期地質災害容防災應急預案。這是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一項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主要包括:①是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②是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③是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④是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⑤是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⑥是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進行嚴格管理(廣西容縣當中村,2005)
Ⅳ 徐州市年度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應急演練方案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賈汪區人民政府、賈汪區國土資源局
(2013年6月)
應急演練方案編制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應急辦《關於印發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的通知》(應急辦函 [ 2009] 62號)、《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國土資廳發 [ 2009] 49號)、《徐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
一、應急演練目的
通過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旨在進一步提高相關主管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增強參與單位和人員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熟悉程度;檢驗應對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所需應急隊伍、物資、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准備情況,發現不足及時予以調整補充;普及公眾對突發地質災害風險的防範意識,提高其自救互救等應對能力;查找《徐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從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險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演練時間
2013年6月24日10:00
三、演練地點
賈汪鎮大鹿山南坡(宗庄桃園內)
四、應急演練背景
賈汪區內露天採石現象較普遍,除水泥廠用作水泥原料外,大部分是開采後作為建築石料。絕大部分採石場由於開采方法落後,形成了高而陡的采礦邊坡,多年遺留下崩塌、滑坡隱患,小型採石宕口崩塌、滑坡災害。
五、應急演練規模等級
本次演練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響應等級設定為IV級(小型)。
六、應急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任務是:假設賈汪區某隱患點發生突發地質災害,及時啟動《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賈汪區人民政府和市應急辦、市國土資源局指揮下,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危險區范圍的居民等快速、有序、安全地撤離到指定的安全地帶,並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
七、應急演練組織機構
本次演練活動由徐州市國土資源局、賈汪區人民政府指揮,由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具體實施。
八、演練內容和參演人員職責
(一)演練內容
1.災(險)情設想
徐州市賈汪區遭受連續強降雨天氣,擬發生地質災害現場位為賈汪區賈汪鎮大鹿山南坡廢棄露采礦山南側。在強降雨誘發下,最終導致崩塌地質災害。據當地群測群防員巡查地災隱患點時發現,該廢棄露采礦山採石宕口南坡發生較嚴重滑坡1處,山腳下有少數居民,並有1名村民被滑落碎石砸傷。
賈汪區人民政府在接到報告後,根據險情規模,按照預定方案決定啟動《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在賈汪區人民政府領導、指揮下,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小組成員各司其職,第一時間趕赴受災現場,用最短的時間組織處於危險區范圍的居民快速、有序、安全地撤離到指定的安全地帶;解救、安置被困人員,對受傷人員實施救護;清理受災損壞的建築和道路,並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應急工作。
(二)參加單位及人員
(1)指導單位:市應急辦(2人)、市國土資源局(4人)
(2)演練單位:區國土資源局(18人含參演人員)、區發改委(1人)、區農委(1人)、區財政局(1人)、區水利局(1人)、區民政局(1人)、區交通局(3人含參演人員)、區公安分局(6人含參演人員)、區衛生局(5人含參演人員)、區氣象局(1人)、區環保局(1人)、區安監局(1人)、供電公司(1人)、消防大隊(6人含參演人員)、工業園區(1人)、各鎮(1人)、辦事處(1人)等。
(3)指導專家:(3人)
(4)觀摩單位: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分管局長及地環科科長2~3人)、全區國土資源分局、鎮所(所長及地環員2人)。
九、應急演練腳本
時間:6月24日10:00
地點:賈汪鎮大鹿山南坡(宗庄桃園內)
主持人:何德彬 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參會領導:吳爾松 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應急辦主任,陳建華 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呂宣瑞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參演人員:段緒德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 局長,劉保業 徐州市礦業協會 副會長,崔文靜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處長,程建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馬傑 區政府應急辦公室主任,陳萬利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 科員,柳希雷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 科員,許瑞山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科員,縱博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 科長(活動指揮),朱孝海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 辦事員
地質災害應急小分隊成員15名、傷員1名、武警消防官兵8名、120急救人員6名、交通道路搶險人員4名。
主持人(主席台):
同志們,為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查找《徐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檢驗各部門快速反應能力,增強防災避險意識,鍛煉應急搶險隊伍,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今天在賈汪鎮開展賈汪區2013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演練。出席今天活動的領導有: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應急辦主任吳爾松,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建華,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呂宣瑞;徐州市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兄弟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分管負責人及相關科室負責人,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分管負責人,各鎮、辦事處、工業園區管委會、潘安湖風景區管理處分管負責人。我宣布:演練現在開始。
(5個應急隊員在演練現場先期進行處置)
(主持人宣布開始後,段緒德和專家組:劉保業、市應急辦、市局各1人,在演練現場匯報後走向指揮部。在指揮部就坐,專家組對災害情況進行評估,提出應急處置建議。)
段緒德(位置:演練區):
今日9時20分我局接到賈汪鎮政府和賈汪鎮國土資源所的報告,經群測群防人員巡查發現,賈汪鎮大鹿山南坡地質災害隱患點因強降雨發生滑坡災害。接報後,已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前期處置。現通往危險區道路已搶通,現場已封鎖警戒,根據天氣情況,滑坡有進一步發展趨勢,特此報告。
指揮長(與段緒德和專家組趕赴指揮部同步):請專家組、搶險組、醫療組等小組到指揮部召開會議。
(指揮部內有台上領導、程建、衛生局、交通局、公安局、消防大隊、賈汪鎮分管領導各1人到指揮部,2分鍾後會議結束)。
主持人(會議中,在指揮部解說會議的內容和意義)
指揮長(在指揮部):
根據專家組意見,立即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實行對災情的 4級響應,各有關部門分工配合,立即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災行動。
(發布命令後,搶險組10人、救護人員、傷員上場演練、救護車拉出主會場,搶險結束後小分隊隊員回到工作區。組長向指揮長呂宣瑞同志匯報搶險工作情況)
應急小分隊隊長(匯報指揮長,按實際位置):
報告指揮長在搶險過程中,發現1人受傷,房屋受損三間,緊急轉移居民10餘人。經過緊張的搶險工作,災民財物已全部轉移安置完畢,受傷人員已得到妥善救治,降雨已停止,危岩體已穩定,搶險救災工作結束。
(各位領導回到主席台)
指揮長:
經過地質災害預報、巡查監測、險情上報、應急調查與響應、啟動預案發布預警、緊急搶險、人員轉移安置、應急處置等過程,現在災情已基本解除,請群測群防人員繼續進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我宣布,演練結束。
主持人:
請徐州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建華同志講話
主持人:
請徐州市政府副主任、市應急辦主任吳爾松同志作活動點評
主持人:
請賈汪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呂宣瑞同志對此次演練活動作總結講話
主持人宣布活動結束,請各單位有序離場。
Ⅵ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國家、國土資源部總體預案框架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編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市(地、州)、縣(市、區)級應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包括: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Ⅶ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給地方政府編制防災預案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針對重要災害隱患點作出中長期預報,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預測。逐點落實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內容的預防措施,防災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鄉鎮、單位。針對一般災害隱患點僅提供點號,作為群測群防的依據。
圖7-11 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本次調查的340處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點中,其中滑坡239處,不穩定斜坡51處,崩塌50處。根據野外調查,穩定性分析和風險評估結果,挑選出26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重大地質災害(圖7-11,圖7-12),編制區級防災預案(表7-5)。挑選出4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表7-6)。對31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計劃,巡查路線按照先重點後一般、全面檢查,交通方便的原則,依據自然地理行政區劃將該區分為中西部:寶塔區-棗園鎮-河庄坪鎮巡查路線,寶塔區-柳林鎮-萬花鄉巡查路線,寶塔區-橋兒溝鎮-川口鄉-李渠鎮巡查路線;中東部:姚店鎮-甘谷驛鎮-元龍寺鄉-青化砭鎮巡查路線,李渠鎮-馮庄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北部:蟠龍鎮-貫屯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南部:南泥灣鎮-松樹林鄉-麻洞川鄉-臨鎮鎮-官莊鄉巡查路線。
圖7-12 城區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表7-5 重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一覽表
續表
表7-6 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與群測群防災點一覽表
續表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劃定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確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實施安排和實施防治方案的保證措施等內容不予詳述。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根據寶塔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延安市城市總體規劃概況》、《延安市寶塔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全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總體規劃(表7-7)。
表7-7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說明表
小區名稱:Ⅰ1(棗園—川口—柳林—萬花重點防治區),Ⅰ2(青化砭—姚店重點防治區),Ⅰ3(胡家溝—老莊灣—後廟溝重點防治區),Ⅰ4(史家窪—貫屯—魯屯重點防治區);Ⅱ1(蟠龍—梁村—元龍寺—馮庄—強家窯次重點防治區),Ⅱ2(鄧屯—金盆灣—麻洞川次重點防治區),Ⅱ3(姚家坡—臨鎮東村次重點防治區);Ⅲ(南泥灣—松樹林—官莊一般防治區)。
(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各地質災害點的穩定性和危險程度,選擇危險大、可能造成群死群傷和財產損失的41處群測群防點(表7-6),採用群專結合的方式監測(圖7-11)。對於威脅到鐵路的4處、公路的12處、水庫的1處共計17處地質災害點,應由相應的部門負責監測,其餘258處地質災害點為群眾留觀點,由村民進行留心查看。依據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大小,劃分其監測級別,依據級別,落實監測責任人。
2.地質災害點居民搬遷避讓
區內66處威脅到村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採取搬遷避讓措施,其中,全村搬遷避讓的6處,滑坡整體穩定僅局部不穩定,或僅威脅部分住戶的60處。全區搬遷避讓共660戶1981人,1855間房(及窯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57處,涉及502戶1508人,1478間房及窯洞(表7-8)。2015年前搬遷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涉及158戶473人,407間房及窯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表7-9 遠期(2015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3.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區內適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39處,規劃近期治理32處,遠期治理6處。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虎頭峁滑坡(BT2121),東馨家園滑坡(BT3067)。建議近期對延安市鳳凰山東北麓電影院至市場溝口斜坡地段進行綜合治理,該地段涉及12處城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10處地質災害點危險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災害點一覽表
續表
Ⅷ 什麼是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每年汛期前必須編制汛內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容這是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一項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要求:一要明確組織指揮機構和搶險救災隊伍;二要摸清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劃分易發區和危險區,逐一列出易發生地質災害地段;三要制定不同量級降雨地質災害應急措施,明確不同量級降雨地質災害點監測、易發地質災害地段巡查地具體要求,臨災搶險救災措施;四要是公布地質災害應急隊伍人員名單和聯系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