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與地質災害救援司候建盛
Ⅰ 地震後因遵循的付救援則是什麼
應日本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派遣中國國際救援隊一行15人,13日早晨搭乘民航包機由北京首都機場出發,飛赴日本地震海嘯災區實施人道主義救援. 根據這次日本地震海嘯災區需求和日本政府提出的具體要求,中國國際救援隊由中國地震局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帶隊,共由15名經驗豐富的救援人員組成. 尹光輝出發前在機場對記者表示,中國國際救援隊此次攜帶搜索、營救等近4噸裝備,將充分發揮這支擁有豐富中外震災救援經驗隊伍的能力和作用.在應對核泄露危險方面,也做了一定預防方案,並帶有相關探測儀器,能保證救援隊伍自身安全. 中國地震局國際合作司雙邊合作處處長、救援隊協調聯絡官徐志忠指出,時間就是生命,日本強震海嘯災區目前還在搜救「黃金72小時」內,中國國際救援隊將盡快趕到災區,實施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隊員陳慶開說,中國國際救援隊將以最快速度趕到災區、最快速度與災區當地取得聯系、最快速度開展搜救行動. 組建於2001年4月的中國國際救援隊由北京軍區工程兵某部,地震救援領域專家和技術人員、醫療救護專家組成,目前總人數為480人,配有偵檢裝備、搜索裝備、營救裝備、照明裝備、通訊裝備、醫療裝備、後勤保障裝備、個人防護裝備和車輛等9大類裝備.2009年11月,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聯合國重型救援隊分級測評,成為聯合國認可的國際重型救援隊. 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以來,迄今已先後執行國內7次救援行動和國外8次11批救援行動,在歷次救援行動中,共救出60名倖存者.參與的國外救援包括:2003年5月阿爾及利亞地震救援;2003年12月伊朗巴姆地震救援;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亞地震海嘯救援;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地震救援;2006年5月印度尼西亞日惹地震救援;2010年1月海地地震救援;2010年8月巴基斯坦洪水救援;2011年2月紐西蘭地震救援.
Ⅱ 中國地震局應急救援司司長是誰 最新
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3/12/7/Document/1317328/1317328.htm,趙明
Ⅲ 最近兩年,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造成人員傷亡.搜救人員在搜救過程中採用了音頻生命探測儀,如圖
A、探測儀通過探頭將聲音傳到人耳,利用了固體可以傳聲的原理.故A正確,不符合題內意. B、根容據聲音的三個特徵:音調、響度及音色,人耳能分辨發聲體的不同.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超聲波是指頻率高於人的聽覺上限的聲波,人耳不能聽到.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白天受雜訊的干擾不如夜晚聽得清楚. 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
Ⅳ 關於地震後的救援和重建
一年前,這里遭遇著震後救援的「十里不同天」,現在,他們同樣感受著另番重建體驗
姚渡大橋的兩岸,去年臘月已經開工的余家灣小學,工程一直「走走停停」,半年後推土機仍在掘土平地。而對岸今年年初才奠基的姚渡中學已經建到第二層。
余家灣屬於甘肅省文縣,姚渡則屬於四川省青川,僅隔一條白水江。在兩岸的百姓眼裡,這更像是一場隔岸相望的重建競賽,盡管主導者都不願意承認。
一年前,「5·12」震後,川甘兩地的老百姓正是從這條江的兩岸感受著救援的「十里不同天」,文縣災情,曾一度被低估和忽視(詳見《甘肅文縣:被低估的震災》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
現在,民間的對比慣性仍在延續,余家灣的一些百姓見到記者就湊過來說,這里比起對岸重建「慢得很」。
文縣轄下的碧口鎮因為地震大部分房屋倒塌或嚴重受損,而居民們至今仍住在危房中,或是白水江邊的帳篷里。
「邊搖邊建」
但現實是,文縣農村的重建的啟動速度之快,絕不亞於四川。縣里建設局副局長丁興文說,2008年7月10日,他們的第一批重點村就已開工建設。
當地一官員稱,震情被低估的遭遇,多少刺激了上級領導的「重建心切」。可資佐證的是,文縣所在的甘肅省隴南市,去年7月就宣布要在兩年內全面完成災後重建任務。同一目標的提出,四川晚了半年。
文縣縣長張宏曾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了擔心,災後重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三年並兩年」,實際上是將這個系統濃縮了,給地方政府帶來諸多挑戰。
緊急啟動的代價是規劃編制和論證不夠充分。一位負責重建的官員承認,他們「邊恢復邊規劃」,文縣的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就是單位湊了幾個人做的」,現在看來,准備工作有些不足,「造成我們也很被動」。
最直白的例子或許是道路建設的相對滯後。自北向南穿越文縣的「生命線」212國道,受地震破壞嚴重,幾乎天天在堵車,嚴重影響外地重建物資的運入。直到重建開始8個月後,這條路才啟動「升等改造」建設。文縣官員說,「國道市縣管不了」。
重建進度亦很難有序推進。文縣的123個重建村,原計劃分為三批建設,不過,重建辦副主任杜小斌發現,「批次全亂了」。去年底,中廟鄉幾乎所有的重建戶都已經開工。
「5·12」以後,餘震不斷,去年5月和8月最大的兩次,距離青川最近的文縣遭受重創。但這並未阻止它加快重建的步伐,上述官員笑稱,「我們是邊搖邊建」。
一度有人反對,中廟鄉一鄉幹部證實,去年8月餘震之後,有災民集體請求緩建,鄉政府由此打報告給縣政府,希望 「推遲一點」。
由於擔心工程質量問題,在深圳援建的清水坪村,村民也一度阻攔施工。村主任楊德明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援建的新村就在湍急的白水江邊,施工單位太早進入,平整地基卻不到指定地方拉沙土,打地基來不得半點馬虎。
等料,等工匠
尷尬的局面並沒有因為重建的決心而避免,至少目前重建進度正面臨資金、物價和交通等多重壓力而逐漸放緩。
重建工程的「遍地開花」,使得文縣建材一度全面告急,尤其是磚塊,就連政府支持的深圳援建的聯豐村,也曾因缺少磚塊而推遲十天。
現在,機磚依然嚴重緊缺。一個月前,甘肅文縣組織對全縣農村重建情況進行檢查,約有1/5新房成了「半拉子」 工程,處於「等料」狀態。
大渡壩村村主任桂金全剛剛才拉到了3萬塊磚,這距離他打基地已經半年了。「連燒得最差的磚都拉不上。」他說,當地磚廠的磚,已經被預約到了年底。
桂金全從四川遂寧請來的施工隊承包了包括他家在內的村裡6戶的重建工程,4戶因為缺磚而停工,工人們不得不暫時返回四川。而全村,有30%的重建戶還在「等料」。
供求緊張已經導致物價上漲。除了鋼筋外,水泥和機磚價格,都比震前漲了一倍以上。
文縣物價局不得已對磚、水泥、鋼筋等建材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政策。但政府「有形的手」,看起來難敵市場「無形的手」。不久前,縣物價局給本地的三家磚廠開出了罰單——它們的出廠價太高,但取證卻費盡周折。後來水泥價格稍有回落,鋼材價格趨於穩定,某種程度上得益於酒泉鋼鐵集團總經理助理掛職到文縣當了副縣長。
工價也在飛漲。桂金全僱用的四川施工隊,開出的人工費200元/平米,地震前,只需要80-90元。當地老百姓說,「四川師傅」比磚頭更為搶手,沒有任意議價的餘地。
要錢,要政策
這是一個至今仍頂著國家貧困縣帽子的縣,25萬人口中貧困人口佔了70%以上,縣財政從來都靠上級轉移支付。遇及這等史無前例的震後重建,自力更生談何容易。
4月中旬,國務院災後重建辦一副主任前來文縣調研,在文縣官方的匯報材料中,重建資金缺口大,以及貸款難,列為最主要的「存在問題」。
文縣重建辦副主任杜小斌坦言,若僅靠災民自籌,自建戶中,恐怕有80%無法建成入住。
在「半拉子」工程中,他了解到,相當一部分是因為資金鏈斷裂。因為「來錢快」,不少農民只能暫時擱置重建家園,前往內蒙古挖煤,「今日打工,明天修房」。
物價的上漲,多少沖淡了國家給予的補助力度。文縣縣長張宏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給予重建戶2萬元的補助,實際上現在只相當於原來1.2萬元的購買力。
在四川,災民還可以利用銀行的貸款來彌補,但文縣,自去年到現在,僅發放貸款2.56億元,缺口高達7.5億元;僅有8972戶重建戶獲得貸款,尚有26027戶在著急等待。
在中廟鄉農村信用社,每天都有災民失望而歸。一位婦女高聲抱怨她已經跑了4趟。自去年9月底10月初,文縣信用社發放第一批貸款之後,就停止了重建項目的信貸業務。
今年文縣又與隴南市協調了3000萬的貸款,為了用在刀刃上,只允許發放給最困難的群體,為了惠及更多重建戶,每筆貸款不超過1萬元。
然而,在貸出1000多萬元後,3000萬元計劃戛然而止。4月28日,文縣信用社不得不停止大部分正常信貸業務,原因是沒錢可發了。信用社目前基本依賴人民銀行再貸款維持,而這些錢是不能用於重建這樣的長期項目,他們曾被監管部門發現並糾正。
信用社亦是有苦難言,貸款採取「農戶聯保」方式,「擔保只是走過場而已。」信用社副主任呂向陽說,「風險全在我們的頭上。」
呂轉述,在近期的一次總結會上,縣長張宏激動地說:「3年後,農民還不起怎麼辦?信用社可能就倒閉了。」幾乎沒有人認為,災民們能在三年內具備償還能力。
作為縣長,張宏只能掌控信用社這惟一的金融機構。2.56億貸款中,信用社佔了2.44億元。商業銀行大多「 袖手旁觀」,只有農業銀行,放出了1200多萬元的貸款,且條件「苛刻」——必須有「拿工資的」公職人員擔保。
4月17日在文縣向國務院災後重建辦的匯報中,7條建議,5條與資金相關,它希望獲得中央財政更大的支持。此外,還請求協調金融部門及時落實居民住房重建貸款等。
「大鍋飯」
一年過去,文縣人仍感受到,外界的關註明顯少於四川,即便在媒體替其呼籲被忽視的遭遇之後。
文縣財政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16日,文縣共收到單位、企業、社會各界捐款1302萬元,這甚至少於四川一些學校獲得的捐款數。
中廟鄉鄉長張文東說,震後至今,該鄉活動板房只有二百多套。多數災民,只能在帳篷中過冬。
兩周前,中廟鄉余家灣小學終於迎來一個成都的葉老師和第一車文具。中廟鄉對面的青川姚渡鎮由浙江玉環縣對口支援,而它所在的青川縣,由浙江省對口支援。而負責對口援建文縣的深圳一市,實際上面向的是隴南市2縣1區(文縣、康縣、武都區)以及甘南州的舟曲縣。「地震初期確定深圳對口援助文縣,後來變成援建三縣一區,一家變成四家,一鍋飯變成四個人吃。」文縣一位官員說。
盡管在隴南地區,文縣受災最重,但在深圳的援建項目中,他獲得的資金卻並不是最多的。
重災區碧口鎮,全部受災。當地災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原本以為援建碧口的項目,落在了八十多公里外的城關鎮。
中央專門下發災區的災後恢復重建三年切塊包干基金,也面臨著共享的遭遇,有官員說,這筆錢,除了受災較重的文縣、武都區和康縣外,隴南市各縣市均有份。文縣的份額位居全市縣區第二,僅15.69%。
縣長張宏現在只能反復向來自深圳的記者呼籲,希望深圳加大援助文縣的力度,並希望借當地媒體,呼籲企業家和慈善機構,支持文縣的教育、醫療等「愛心項目」。
後遺症
除了爭取外界支持外,文縣的官員還提出,希望災民們不要「等靠要」。去年10月,文縣在縣城兩側的高山上,建設了夜景工程,夜幕降臨,山上「星光」與月亮交相輝映。一位官員說,這些太陽能燈還能打出標語,一條是「建設和諧文縣 」,一條是「文縣的明天更美好」。他說,這可以激發文縣人重建家園的勇氣。
現實的情形擺在那裡,即便受災較重的中廟鄉,3600多戶全部受災,而涉及深圳援助的總共才360戶。也就是說,90%的災民需要依靠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
依照震後上級既定的要求,今年11月底,文縣必須完成農村的重建任務。
至少從數據上看,幾個示範援建點的「深圳速度」,的確帶動了全縣的重建熱情。文縣向國務院重建辦匯報的數據稱,全縣農村災後需要重建的34999戶農戶中,94%已動工,其中,竣工的24099戶,占重建戶的68.8%。
今年1月,清水坪村村民在歡歡喜喜參加完入住儀式後,又返回了山上居住,沒有在新居中過年。
清水坪村甚至尚未分配房子,難題是土地,無地農民需要交納「佔地費」,而這一問題本應在開工前就解決。47歲的清水坪村農婦張桃雲歸咎於「人心不齊」,「當時都高高興興地想下去,現在要交錢沒錢了,都住不成了。」
而在清水坪村主任楊德明看來,土地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新村無法接上水、電,排污設施也不知在哪,按方案,這些基礎設施配套由政府承擔,而立項申請報告才剛剛上遞。
Ⅳ 國土資源部關於通報表揚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參與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部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視災情為命令,視人民生命高於一切,快速行動,全力組織投入支持開展抗震救災和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國土資源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有力、有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在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多支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安置點地質安全評價、應急找水打井等工作,並服務災民救助和安置,參與災後重建,至今仍在災區辛勤工作。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抽調精兵強將,自備裝備給養,奔赴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調查評估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及下屬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斷裂帶調查與研究,獲取解譯遙感資料並提供給相關部門。
在前方災區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餘震不斷、交通不便、低溫雨雪等多重困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在後方工作的同志,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為災後恢復重建貢獻力量,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贏得了地震災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總結和弘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風和成功經驗,推動工作,部決定通報表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等27個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單位、劉山青等794名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個人。
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向受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學習,學習他們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責任感,學習他們心系災區、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恪盡職守、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更加盡職盡責,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國土資源事業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培育和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精神長期堅持下去,為奪取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一、青海省(9個單位518人)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劉山青、王建斌、宋建國、李志勇、徐衛東、劉紅星、汪明道、王德瑜、劉長義、史德、昝明壽、王峻鑫、徐世福、康進軍、康維海、李傑、劉國元、蒲毅、王平、姚剛、李成龍、張俊茹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趙家緒、畢海良、隋嘉、呂寶倉、呂文斌、顏元東、王軍、吳國福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吳國祿、邊純玉、李兆鈞、胡貴壽、李小林、馬曉強、張曉、劉勇、魏剛、寧永春、張隆壽、崔發全、王貴慶、崔發鵬、汪恩福、於曉軍、白雲、劉鈺、武新寧、王占巍、江旺升、楊世新、高立華、曹德雲、陳金賢、陳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劉應斌、童金慶、張運海、張啟、張書珍、姚春海、馬良峰、曹千紅、馬轉運、馬良元、張運康、王其紅、馬吉福、李西寧、李慶祝、張永善、宋顯祥、周得榮、齊衛兵、楊全有、薛生勤、陳滿壽、陳止壽、黃滿成、王生滿、王生福、瓦永吉、牛萬輝、趙永興、余占忠、陳武仁、余占明、張占榮、陳元壽 黃溫家保、白范祿、祁福全、白壽財、白萬壽、黃六十三、黃五十九、黃文家保、雷友德、趙文強、賈君、雎建國、張勇、張新榮、王豐成、賈全福、魯占才、李孝清、劉孝林、張占清、曹德成、張占海、汪雨德、沈士學、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滿、蘇海增、孔德玉、張萬壽、李建軍、王丙丙、張虎、張洪慶、黃進才、趙慶忠、王廣宇、王超、宋國財、寧國治、桓秦幫、苗衛生、王廣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馮國森、魏順祥、李春衛、王祖業、崔成林、張科善、楊軍、才讓旦智、魯仁軍、李發夏、高建慶、孔祥寬、王興文、陶廷雄、李小澤、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韋勝紅、余祥德、李玉業、張永福、鐵勇、杜彩虹、張常青、董柴琦、何永紅、姜年元、馮德忠、丁光業、馬成芳、陳清軍、余效貴、岳鵬、李希發、劉偉、樊慶業、張海威、楊小輝、柴曉然、李躍峰、劉紅軍、劉滿成、王世民、夏雨普、吳進萍、李有實、喬永順、劉加學、王傑、常學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學忠、劉永恆、張春化、朱賢、高慶、張京平、段仰東、艾宏
青海省水工環調查院
嚴維德、馬興華、陳錫慶、杜建寧、張洪銀、童彥文、哈文錄、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韓江濤、薛慶林、孫滿超、王小年、王仲復、彭亮、袁時祥、馬鳴、張盛生、田成成、杜文學、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國、戰輝、賈小龍、黃勇、馬還援、宋源祥、朱紅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趙世勇、宗瑞玉、原義剛、申占洪、王文華、易文斌、梁江義、郭岐山、吳統一、石雲、張雲飛、李水芸、黎明、曾國壽、戴瑜、羅友弟、吳英波、金文藝、鄭少軍、高瑞濤、董國輝、張利軍、馬文太、喬小龍、楊旭偉、陳富春、朱傑、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孫占科、張興利、劉文、楊發源、隋源、楊小平、李瑤、嚴喜、謝治國、劉向陽、李偉、魏振傑
青海省測繪局
唐千里、劉海平、李強、張新聲、劉凌霄、陳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陳家瑞、萬勇治、蘇占邦、吳析楚、紀曉東、楊傑、嚴晶功、張生軍、應九臣、孔繁寧、蔣英俊、周建軍、張廣華、白春平、馬生財、馬強、馬有文、黃太平、李名、楊勇、劉國、岳小勇、李建明、竇超、雒成元、張健、陳岷、丁延榮、戚一鳴、劉玉章、熊占興、姚剛、鄭耀輝、孫劍鋒、井厚青、楊海鵬、李文虎、莫龍剛、楊占青、劉宏鵬、龔克、霍景龍、王延、馬國福、曾學宏、保長金、吳元文、郭韓勇、陳偉學、李得基、張生成、史占成、李延、劉雲、喬華桑、童成寶、易力、丁鵬輝、謝克敏、汪永堂、金躍順、陳豐田、包東海、王宏偉、劉俊、伊萬仁、孫玉華、馬學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東、王建虎、王國俠、馬剛、康福寧、劉海世、范曉明、趙春祥、鄧林、陳立飛、李良、劉海玉、吳壽忠、劉維才、汪順林、杜發澤、梁有山、霍永瑜、楊貴勇、劉書謙、高迎瑞、陳有輝、代永發、王海鵬、李友、趙積昌、孫棟、馬明金、馬國金、李永海、孟武潮、張萬森、陳生全、趙文淵、吳銀橋、趙永芳、呂登申、趙得錄、馬國寶、蔡邦兵、張乃功、歐陽永健、楊德芳、徐喜峰、何志強、宋海珍、汪治權、馬成、趙廷寶、蔡洪海、杜國梁、李樹安、徐江明、田曉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鄒慶華、史晨星、孟超、萬玉輝談永邦、韓有文、楊元軍、侯雲、杜國豹、張峰生、馬成彪、馬永才、楊小平、楊海賢、韓有文、楊海東、張萬成、李廷海、韓富財、梁俊傑、李玉偉、陳生權、安萬金、祁順傑、祁偉山熊換新、盧本森、劉延平、陳小項、丁春、左奎、鄒仁斌、嚴繼平、熊勁峰、艾楊權、陳雷雷、艾海軍、熊書健、肖洪強、肖世剛、李林壽、魏國章、王全德、李雲、季增奎、張玉佳、陶國欣、高再良、陳忠、熊永合、張銀建、張曉俊、侯燕傑、張厚祿、閻宏亮、包曉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璽、朱斌、李田龍、張占鰲、蒲正軍、韓志清、楊曉英、王恆東、王祖順、劉盛慶、張斌、張海青、張斌、張建軍、李智明、施生壽、盧世偉、姜明偉、曹祥廷、王亮、孫青山、王海崗、楊正青、紀曉東、周敬平、楊生田、張學剛、張里南、李啟才、徐家祿、浮超、米利、閻寒、李財風、何君、惠海寧、包明相、王劍、喻傑、杜成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盧青建、魯海民、程忠琳、金長城、王兵、孫海軒、張志青、桑盛毅、溫得銀、崔建華、霍志強、蘇立、孫延成
二、陝西省(7個單位114人)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
喻建宏、李強、朱利平、肖平新、孫長安、王雁林、高剛強、湯鵬超、郭長安、王文昭、劉伯敏、韓東方、侯曉宇、劉衛峰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寧社教、高建軍、康金栓、滕宏泉、肖志傑、張新宇、支源、李憲、王靜、王培林、婁月紅、亢宏偉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齊文、蒙曉記、羅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剛、藺新望、金光、司國輝、井延泉、賀斌、王寧、侯威、耿戰輝、馮曉強、石衛剛、楊平、陳文生、陳凱、高峰、曾忠誠、秦臻、楊志軍、張凱、王天佑、王龍傑、楊曉鵬、魯洪深、唐學林、李國富、謝宏濤、邢寶珠、王占龍、范志勇、張雷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
李文忠、湯振宇、常喜順、鄭崔勇、魚康平、張富國、黨勘峰、高關軍、姚學軍、杜成濤、宋濤、李貴桓、於鳳鳴、穆方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東、齊普榮、姜方明、張彥紅、張俊、李輝、陳希民、程德進、李宇飛、王瑞華、謝昌貴、劉濤、李建華、張江、蔡偉、竇有航、魏躍文、李建華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李智學、張建、傅宏科、常光鋒、賈海平、師千勝、冉百濤、張耀、李姜勇、楊磊、楊金才、將申偉、齊進寶、張國華、年鑫
陝西電視台
鄭原、楊景茂
三、甘肅省(6個單位58人)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張力學、張國華、趙玲房、王永超、王景輝、李建偉、劉星、王蘇麗、何金花、陳春良、杜四喜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陳漢、馬秉虎、苟少峰、王發明、王玉貴、余艷萍、馮曉迪、程群、鄭家龍、宋啟波、金春、李小軍、楊宇明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黎志恆、趙成、姜才文、張永軍、張川、李軍、何雲峰、樊憲明、蔣永智、胡正軍、王廣林、陳傳玉、董成憲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
龐招平、李文彥、朱建武、王洋、張弘、張玉龍、董毅、張永生、張寶鵬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翟向華、王有權、陳偉彪、黃超、楊華奎、滕宏偉、李文東、秦慶峰、袁致富、王俊卿、李鳳儀
甘肅省地質礦產報社
劉崇貴
四、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單位104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
王學龍、劉延明、庄育勛、殷躍平、文冬光、張作辰、張開軍、李曉春、夏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侯金武、康戰、田廷山、徐萬忠、劉傳正、李鐵鋒、陳紅旗、曾青石、李媛、唐燦、邢雁鷹、李香菊、王燦峰、周萌、溫銘生、劉艷輝、連建發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賓、郭大海、楊清華、姜德仁、詹世富、鄭雄偉、張微、鍾昶、吳芳、李進來、武興、陳紅根、齊建偉、李景華、安娜、曹文玉、李友綱、陳穎、王懿哲、韓旭、孫禧勇、王建超、晉佩東、徐宏根、童立強、李小慧、張曉坤、李麗、李曼、楊蓓、邵帥、周硯文、胡桂英
西安地調中心
李文淵、張茂省、王佳運、李林、徐友寧、李建星、李瑛、王冬、張成航、高波、馮衛、張江華、喬崗、張俊、李金皋、湯科、席曉鵬、趙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龍長興、何長虹、侯春堂、馬寅生、張永雙、胡道功、楊農、吳樹仁、張春山、孟憲剛、譚成軒、安美建、馮梅、姚鑫、廖椿庭、王連捷、彭華、馬秀敏、雷偉志、余佳、楊健、高衛、王津、李躍輝
Ⅵ 地震後關鍵的救援最佳時間是幾小時
72小時。
「黃金72小時」是地質災害發生後的黃金救援期,這是救援(學回)界的共識。救援界認為答,災難發生之後存在一個「黃金72小時」,在此時間段內,災民的存活率極高。每多挖一塊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給傷者透氣和生命的機會。在世界各地歷次大地震中,72小時內的國際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
地震等地質災害發生後,在72小時期間,災民的存活率隨時間的消逝呈遞減趨勢。
在第一天(即24小時內),被救出的人員,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存活率在50%-60%;第三天,存活率在20%-30%。
Ⅶ 蘆山級地震地質災害排查和科考任務
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東經103.0°,北緯30.3°)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得知四川省蘆山縣發生地震後,中國地質科學院董樹文副院長立即向汪民副部長和王小烈書記報告地震信息。中國地質科學院隨後啟動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機制,由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總負責;院領導帶隊、機關有關人員和力學所專家進行了24小時值班;每天綜合地應力監測和應急調查相關資料,形成中國地質科學院當天應急工作報告報國土資源部應急辦。
王小烈書記部署蘆山地震應急科考小組的主要工作任務
中國地質科學院第一時間組織蘆山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由董樹文副院長帶隊,4月21日趕赴四川蘆山地震災區,進行地震地質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同時,正在四川野外工作的地質研究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人員,立即從成都奔赴雅安蘆山,在震後兩個小時(10點鍾),他們就到達了震中並發回了現場照片。蘆山地震抗震救災期間,總計有來自中國地質科學院機關、地質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的60餘人先後參加震區應急調查和地質災害排查。科研人員分野外活動斷裂調查組、野外地災調查組、野外應急調查組、地應力監測分析組、室內綜合協調組,根據各自任務分別開展工作。
王小烈書記為科考小組送行
地質力學研究所地震災區應急調查專家組進行蘆山地震震情會商
經過第一階段的應急地質調查後,按照4月24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調局關於四川蘆山地震抗震救災工作部署,中國地質科學院科考人員按照中國地調局部署承擔四川省蘆山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排查任務。按時、按要求、高質量地完成了排查任務,為地方掌握地震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及部署下一步地質災害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四川蘆山7.0級地震抗震救災、應急地質調查和地質災害排查工作中,中國地質科學院各單位響應迅速、協調配合有序。前方科考人員克服餘震不斷、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等重重困難,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冒著極大風險,堅守在應急科考和次生地質災害排查的野外工作一線,為災區群眾安危和地質事業發展,恪盡職守,忘我工作,充分發揚了地質工作者「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的優良傳統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展現了新時代地質人的精神風貌。雅安市委市政府對中國地質科學院科研人員艱苦卓絕的工作表示感謝。
科考隊查看地震滑坡體對地應力監測站的損毀情況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質災害排查小組
岩溶地質研究所地質災害排查小組
地質力學研究所科考隊員進行野外地質災害排查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考隊員穿越地震滑坡體
雅安市委市政府感謝信
Ⅷ 玉樹地震救援期間發生了那些感人的事跡要具體的,長的。不要概括性的。
8旬撿破爛老翁,捐出10萬元積蓄救災, 2010年4月13日下午,鹽城一位常年撿破爛的老人,來到鹽城市慈善會把自己多年來主要靠撿破爛積蓄下來的10萬元捐給慈善會,並再三要求「這筆款子要用於救災」。就在去捐款的路上,老人還陸續撿了3個他人丟棄的塑料瓶,讓人感動。
老人名叫張忠泉。當天記者接到報料趕到鹽城慈善會時,張忠泉正在辦理捐贈的相關手續。從老人斷斷續續的敘述中,記者了解到,張忠泉是原鹽城市一建公司的退休工人,今年已經83歲,臨近退休的時候入了黨。老人一生積善行德,經常把有限的積蓄捐贈給希望工程、殘疾人和一些要幫助的人。也正因為如此,十幾年前,家人與他反目,不再相認。退休後,老人常在汽車站一帶踏三輪車,賣飲料、蒼蠅拍、蚊香盤之類東西,並不停地撿破爛。目前,老人在鹽城沒有住房,因在揚州認了一個義子,暫時寄居在揚州。這次捐款,張忠泉老人就是專門從揚州來的。在鹽城市慈善會,張忠泉老人簽訂了捐贈協議,協議明確這筆錢主要用與救災,其中,老人特別強調,有1000元作為特別黨費,請慈善會代交給組織。張忠泉老人說,這10萬元中,有一部分是自己的退休工資,還有一部分是他幾年間靠撿破爛賣廢品得來的。為了積攢這10萬元錢,老人沒買過衣服,現在身上的衣服、手套、鞋子都是撿來的,吃的也很簡單,只要不餓就行。
捐贈協議簽訂後,慈善會向張忠泉老人發捐贈證書時,老人沒有接受,他說:「我不要(捐贈證書)。我只希望我能夠幫助受災的人,只想留下精神,教育下一代。」
老人將取出的10萬元交給慈善會工作人員】
Ⅸ 地震是給人造成損失最大的地質災害,地震來臨該怎麼逃生
地震是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它會給人類經濟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以下是當地震來臨時我們該如何逃生的建議:
遇到地震,沉著冷靜,切莫慌亂,尋找機會,等待救援。在遭遇地震的時候,地震來臨之前都會有些徵兆,現在科技發達,更有些地方在地震來臨之前便會發出警報。當我們遭遇地震時,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的是保持沉著冷靜。正確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冷靜做出分析。如果你是在小區樓棟裡面,有機會逃出樓道,那麼一定要選擇合適機會逃出樓道,選擇外面空曠地方靜靜等待救援。如果你無法逃出樓道,那麼一定要迅速躲進家裡有水源和呈三角的固定區域,然後雙手抱頭蹲下。如果在野外,自己一定要多在樹叢之中或者躲在空曠地帶。如果是在開車當中,自己一定要沉著冷靜,將車開離危險地帶。
在遭遇地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與地震鬥智斗勇。面對突發情況,自己要勇敢面對。在遇到地震的時候,我們在盡肯能保護自己的同時,我們也要幫助他人。
Ⅹ 有沒有參與過地震救援重建工作或者經歷過地震的人能說
當時星期六早上8點過幾分,我在四川廣安出差我算是經歷過蘆山4.20地震,保命才是最重要的。我是做地質災害治理的、堰塞湖等等,樹葉也沒動,聽風就是雨。
地震過後還有很多次餘震,距離震中大約360km,徒步或者自行車,所以震感不是很強烈,聽當時在成都的同事說他當時穿個短褲就跑出來了,不要以為網上傳的沒穿褲就跑出的新聞是假的,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等會對道路造成強烈的破壞,他們真的很怕,但同時對生命也更加珍視,也更加豁達。記得那邊的工作人員就和我說,綿陽在地震之前可沒有現在這樣繁華。當時還在床上睡覺,然後就突然發現窗戶玻璃震動的很厲害,當時就以為是外面在刮風下雨,起床一看外面沒有下雨,有的餘震也很大。就不要亂跑了,聽從現場救援人員的指揮。救援時間就要看交通條件了,然後不停的看手機,沒多久地震的新聞就出來了,立馬就想到是地震了,只是在地震過後心態發生了變化,更加懂得享受生活,消費觀念改變巨大,因此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當地人還經常組織出去遊玩、泥石流,這是真的,只有幾秒鍾時間,這個時候是沒有時間讓你去穿衣服的,交通阻斷自然會影響救援人員及物資的到達時間,有一次出差去綿陽(5.12地震災區),發現下面群眾的對地質災害的防範意識及懼怕程度已經到了讓人無語的地步了,同時地震還會引發很多次生災害,比如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