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五嶽地質構造

中國五嶽地質構造

發布時間: 2021-02-12 02:49:16

① 中國五嶽是指哪五座山

五嶽乃中國漢文化中五大名山的總稱,它們分別是什麼?

「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

東岳泰山: 泰山坐落在山東省中部,為中國五嶽之首,古稱「岱宗」,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高度居五嶽第三位,但它卻被歷代稱為「五嶽獨尊」,原因首先是泰山平地拔起,山勢雄偉,更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國的政治、文化歷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歷朝統治者祭天的場所,目前山上有古寺廟22處、古遺址97處、歷代碑碣819塊、摩崖石刻1018處。

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內,海拔1440米,以峻聞名。嵩頂有峻極峰,是嵩山最高峰。嵩山東端中嶽廟,是我國最早的道教廟宇。嵩岳寺塔始建於北魏,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嵩陽書院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山西部北麓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發源地,也是我國少林拳的發源地。

② 五嶽各個山的岩石類型

1、泰山的岩石類型是變質岩。
2、華山的岩石類型是花崗岩。
3、衡山的岩石類型是花崗岩。
4、嵩山的岩石類型有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5、恆山的岩石類型是石灰岩。
一、泰山地質特點
1、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2、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
二、華山地質特點
1、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它的頂都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岩及片麻狀花崗岩。
2、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公里深處冷卻,凝結成岩。
三、衡山地質特點
1、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岩岩石為基礎,由於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岩有較大面積的出露。
2、岩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岩,石英岩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厘米,這些岩脈對於花崗岩的風化有加速作用。
3、基岩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岩風化來的。
4、包圍在花崗岩外圍的岩石分3類,志留奧陶紀紫色頁岩及礫狀石英岩,泥盆紀沙岩及頁岩,第三紀紅色砂岩及頁岩。
5、以性質而論,礫狀石英岩最硬,紫色頁岩最軟,在同期岩層上表現為不同之地形。由於氣象氣候的關系,流水、風、熱等風化、剝蝕作用,形成了現代衡山的奇特景觀。
四、嵩山地質特點
1、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岩齡古老,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五個地質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運動的產物。
2、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
五、恆山地質特點
1、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據今已有五億年。
2、基岩面積裸露,風化破碎嚴重,峰巒均呈尖形,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整個山脈由東北向西南綿延數百公里,西控雁門,東跨幽燕,南屏三晉,北纏代郡,橫貫華北,被譽為「峙中華之坊表,鞏神京之翊衛」的寒疆第一山。

③ 五嶽的位置和各自的特點

一、五嶽的位置分別是:

1、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

2、東岳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

3、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

4、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

5、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二、各自的特點是:

1、泰山雄,東岳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東周文人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釋義: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余)」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釋義: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的豪言壯語。

2、衡山秀,南嶽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嶽獨秀」的美名。

3、華山險,西嶽華山,險居五嶽之首。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嘆。

4、恆山奇,北嶽恆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

5、嵩山奧,中嶽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中嶽嵩山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天地之中」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艷。

(3)中國五嶽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五嶽的說法始見於《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釋義:宰殺牲畜取血祭祀,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現在公認《周禮》成書於戰國後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陰陽等諸家而形成的。

因此五嶽的思想是糅合商代以來的四方神和戰國初期的五行觀念而形成的山嶽崇拜。

1、泰山是「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於山東泰安,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

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首例自然文化雙重遺產項目。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2、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

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

3、衡山,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海拔1300.2米。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

4、山西恆山,原名高是山、玄武山、崞山,後附會北嶽恆山故事,明後期建北嶽廟,清順治被定為北嶽。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揚名國內外。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5、中嶽嵩山橫跨滎陽、新密、鞏義、登封、偃師、伊川、洛陽等市縣,全長60多公里。主體部分在登封境內,分東西兩部分,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太室山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4米,少室山最高峰為連天峰,海拔1512米,兩山各有36峰,合稱嵩山72峰。

④ 五嶽各個山的岩石類型是什麼

五嶽:東岳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市。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省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岩石類型:

1、泰山的岩石類型是變質岩。

2、華山的岩石類型是花崗岩。

3、衡山的岩石類型是花崗岩。

4、嵩山的岩石類型有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5、恆山的岩石類型是石灰岩。

(4)中國五嶽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一、泰山地質特點

1、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2、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徵。

二、華山地質特點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它的頂都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岩;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岩及片麻狀花崗岩。

三、衡山地質特點

1、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岩岩石為基礎,由於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岩有較大面積的出露。

2、岩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岩,石英岩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厘米,這些岩脈對於花崗岩的風化有加速作用。

3、基岩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岩風化來的。

四、嵩山地質特點

嵩山的地質構造,以其岩齡古老,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出露良好,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保留著形態各異的構造形跡而聞名中外。嵩山的發展與形成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運動的產物。

五、恆山地質特點

恆山是經歷次造山運動和歷次地殼升降運動形成的一座斷層山,岩層為古老的寒武紀奧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億年。

⑤ 有關五嶽的資料

中國五大名山
1泰山
2衡山
3華山
4恆山
5嵩山

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之北,為我國五嶽之東岳.古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譽.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
秦始皇統一中國封禪泰山後,漢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繼仿效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 歷代著名的文人學士,也都慕名相繼來此,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杜甫的<>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詩.
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因而廟宇,名勝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僅有雄奇壯麗的山勢,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跡,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頂更有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實乃一處名冠世界的文物寶庫和游覽勝地.1987年底,世界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委員會已將泰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廟.岱廟位於泰安城內,南起泰安門,通天街,北抵泰山盤道,南天門的中軸線, 為歷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從秦,漢起歷經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廟主殿天貺殿為我國三大宮殿建築之一,始建於北宋.殿內正中奉祀" 東岳泰山神"像,殿壁繪"東岳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畫.東為出巡,西為返回,畫面以儀仗人物為主,場景陣勢浩大,人物生動逼真.壁畫長62米,高3.3米. 殿東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傳為漢武帝手植.岱廟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餘塊,多藏於漢柏院內.大殿前還有秦始皇的無字碑.院北東御座是帝王來泰山封禪時休息的地方.北廳陳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內有秦李斯小篆<>. 岱廟實為歷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雕刻藝術之綜合博物館,而碑刻藝術之書 法,可謂集我國書法藝術之大成.
登泰山有東西兩路,一般從東路上山至極頂,再回到中天門,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東路從岱宗坊開始,至極頂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計6293級石階.中天門是遊人小 憩或食宿之處,這里還有索道可直上岱頂月觀峰.
衡山
....南嶽衡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中南部.它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至長沙嶽麓山為足,巍峨七十二峰逶迤盤桓八百里,素有"五嶽獨秀","文明奧區"之美稱.
.... 以主峰祝融峰為中心的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嶽風景區薈萃了衡山的風光名勝.兩千多年前,堯,舜曾在此召令諸侯,大禹曾在此拜取治水方略,宋徽宗題書了" 天下南嶽"牌額,康熙撰寫了"重修南嶽大廟碑記".歷代名流學者李白,杜甫,韓愈,黃庭堅,朱熹,王夫之,郭沫若等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吟詠;當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也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偉業.
....南嶽還是我國唯一佛道並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形似故宮的岳廟,有為"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福嚴寺,還有日本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稱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觀.這里自然風光秀麗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有"五龍朝聖","龍池蛙會","玉樹瓊花","祝融瑩光".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四時景色各異;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詩林之趣,龍鳳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
南嶽作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人們旅遊觀光和度假避暑的勝境.天下南嶽歡迎您的光臨.
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大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京王氣之所系.
恆山
恆山,又名"太恆山","元岳","常山 ".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相傳古代舜帝巡狩至恆山,封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白虎通義》曰:"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三才圖會》曰:"恆山,五嶽之北嶽也.""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有三十裏.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可度世."《太平御覽》亦說:"北嶽有五名,一名蘭台府,二名列女宮,三名華陽台,四名紫微宮,五名太乙宮."自東北伸向西南,綿延起伏108蜂,長數百里,山勢雄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天險.主峰天峰嶺, 海拔2017米,其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但歷史上曾出現兩處,一是山西渾源的北嶽,一是河北曲陽的北嶽,明末清初才正式以渾源常山為北嶽.
道教稱此山為第五小洞天,號"太乙總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濟,虎豹走獸.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留有不少道家遺跡和傳說.古有道觀廟宇18座,稱為18勝景.今尚存有北嶽廟(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多處.還有琴棋台,出雲洞,紫芝峪等自然風景區.峭壁懸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題詠."岳頂松濤","金雞報曉","玉羊游雲","夕陽返照"等令人嚮往.
據史籍道書所載,大禹曾巡遊恆山,封道經《靈寶真文》於北嶽.《靈寶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鍾山,得《靈寶真文》,封之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後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餘年,顏如二十許.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太平廣記》)至漢唐時期,眾多仙真出入恆山,修真傳道,使恆山成為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馬季主, 元俗夫妻,李皎,恆岳仙人,道榮,張果老,管革,戚元符等.
茅盈為秦漢時著名方士,乃咸陽南關人.世代顯貴,且好道積德.《太元真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傳》謂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於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其邑有謠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州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遂棄家委親,入於恆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潛景絕崖,素挺靈岫,仰希標元,與世永違.""盈於恆山積六年,思念至道,誠感密應",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龜山王母諸真降臨,授以"玉佩金鐺之道,太極元真之經"及"陰陽二景內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潛心修持,仙道已成.後又點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圓滿.後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師,尊稱"三茅真君 ".
另一位高道張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廣記》謂張果老於隋唐間隱居恆山,有長生秘術,年壽數百."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重疊之, 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巽之,還成驢矣."時玄宗召見,演示仙家變幻之術,不可窮紀.玄宗譽為"跡先高尚,心入妙冥",並賜號"通玄先生".後歸恆山,終老山中.果老嶺即是後人為紀念他而題名,在一塊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酷似驢蹄印和人腳印,傳說是張果老騎毛驢由此登天時留下的.
山中宮觀甚多,舊時主要有會仙府,玉皇廟,文昌廟,救苦天尊廟,葯王廟,三清殿,元帝廟,三元廟,白雲堂,望仙亭,會仙洞,北嶽廟,懸空寺等,這裏介紹幾處.
在眾多景觀中,最為著名的是懸空寺.它坐落於金龍口的絕壁上,始建於北魏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樓閣40 多間,建造在3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鑿石為基,就岩起屋,形勢險峻,造型奇特.整個建築群南北長,東西窄,一字排開,高低錯落,參差有致,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驚險奇特的建築,令人嘆絕.
北嶽廟,又稱朝殿.據史籍記載,其廟始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時頹時興.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間,多次大建,改古廟為岳神寢宮,規模宏大,包括北嶽大殿,後土夫人祠,風伯雨師廟,康太尉廟,會仙府,龍王廟,煙霞亭,潛龍亭,九華亭,碧雲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雲堂及山門,石坊,祀奉北嶽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山門兩旁,有青龍,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記載著北嶽之久遠的歷史.
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鄭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縣內.它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錯縱,橫卧於中州大地, 群峰矗立,層巒疊峰,東西綿延60多公里,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這裏峻峰奇異,風光秀麗,宮觀林立,為中州地區的第一名山.其神韻主要體現在它的博大與豐腴,包容滋養世間萬物.所以,道教把中嶽神尊奉為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體現大道滋養萬物的精神.同時,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徵.歷代以來,中嶽已成為儒道釋並存的名山.在道教史上,仙人浮丘公,王子縉,鬼穀子等曾在此隱居,道教高真寇謙之,司馬承禎,丘處機也曾在此修道傳教.現存中嶽廟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築,廟內殿宇巍峨,古柏參天,文物匯粹,瓊宮聖境之意猶然.
嵩山的歷史悠久.距今約23億年前,神州大地上發生了被地質學家稱為"嵩陽運動"的地殼劇變,逐漸形成了巨厚的高山群與地層的海下沈積;距今八億年前後,地殼再次發生劇變,巨厚的石英砂岩開始上升, 形成了龐大的皺山系.這次運動被稱之為"中嶽運動".這以後,又在影響我國南北廣大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運動"的作用下,褶皺山系遂逐步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嵩山.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嵩山以峻極峰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古時,乙太室為嵩山的主山,論及山氣勢,多就太室而言,即謂"大抵嵩山,勝在氣概".但細細觀察,兩山又各具特色.明代傅梅在《太室十二峰賦》中,對兩山曾作過如下比較:太室山"雄偉而豐",少室山"森削而秀麗";太室山"廣闊以能容",少室山"挺拔以自異".傅梅的上述概括,是符合兩山的實際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三十六峰,各峰皆有名有典,如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等.嵩頂為太室主峰,因《詩經·大雅》有"崧高維岳,峻極於天"之句,故唐宋以後,改稱嵩頂為峻極峰.
太室和少室雖為二山,但又毗連,其相接之處,就在登封縣城西北的嶺口,古稱轅轅關,為古今山交通要沖.嶺上至今還保著與之相聯系的石額題刻及古碑等.其中令人樂道的就是大禹開鑿轅口,治理洪水的動人傳說.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個部落酋長,居住在嵩山與箕山之間.《史記·封禪書》稱:"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因此,對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是以嵩山為基礎的.據《史記》記載:"禹之父名鯀,鯨之父名曰顓項,顓項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黃帝."可見禹是黃帝的後裔.而今人們以"炎黃子孫"來贊譽中華民族的後代.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游於嵩山之巔.
據傳說,上古時炎帝族從西北遷入黃河中游後,曾長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舉伯益為部落首領,以崇拜山嶽為特徵,號稱四岳.相傳黃帝於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樂.殷周時,崇拜嵩山的有申,呂諸國,即四岳的後裔齊,呂,申,許四個姜姓國.《詩經·大雅·菘高》有雲:"菘高維岳,峻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呂氏.據《史記·周本紀》和《逸周書·作雒篇》記載:周武王初滅商,曾計劃建城邑於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 "即古人認為能夠溝通人與天神的嵩山太室.後來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為周朝的統治中心,西周滅亡後,洛邑遂成為東周都城.是時,嵩山如同關中終南山一樣,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如《左傳》昭公四年雲:"陽城,太室,荊山,終南,九州之險也."
秦漢以降,嵩山中嶽大帝的雛形逐漸形成,並不斷趨向人格化,雖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讓於五嶽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國家祀典的五嶽之一.據史稱,秦始皇篤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岳神.漢武帝元鼎元年 (西元前Ii6年),方士公孫卿利用大鼎的被發現,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後,漢武帝親臨太室山,禮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為篙高山.元封元年(西元前l10年)三月,漢武帝再至中嶽太室山,親率群臣,禮登嵩頂.據傳,當武帝登山時,隨從官員聽到山間有呼"萬歲"之聲," 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以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戶為嵩高縣,作為奉邑".又在山上建為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名此峰為萬歲峰,以應山呼之奇.漢宣帝神爵元年(西元前61年)頒布詔書,正式確定嵩山為中嶽,要求歷代祭祀.又據《史記·孝武本紀》稱:"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漢代有方土入嵩山尋仙采葯,或存思誦神以治病驅邪.《後漢書·劉根傳》雲:"劉根者,穎川人也,隱居嵩山中.諸好事者自遠而至,就根學道."因此隨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開拓,中嶽大帝的人格化更為明顯了.
《道藏輯要·岳瀆名山記》謂中嶽嵩山嶽神中天王,領仙官玉女幾萬人,治理其地.漢末魏晉,道教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中嶽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於大延元年(435年)在嵩山立廟,凡遇水旱,即命官員來山祈禱.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還親至山道場,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皆青,以從道家之色.自後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時期,道教十分興盛,神仙信仰體系已經趨於完備.中嶽大帝作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祭把嵩山,改為神岳,封其神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為天靈妃.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為帝,天靈為天中皇後.改嵩高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嶽神正式成為神帝而被後世崇拜.道經稱,中嶽神君服黃袍,戴黃玉太乙冠,佩神宗陽和印,乘黃龍,領仙官玉女三萬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樹木之屬.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據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為天中王,將廟遷建於黃蓋峰下,擴大規模,重新整飾.當時,登封縣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銀十萬,將廟宇,台閣大加擴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嶽廟記》).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為中嶽大帝製作衣冠劍履,以與道經之稱相吻合.從此中嶽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襲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嶽廟行廊一百餘間,飾以丹青,繪以壁畫,遍栽松柏百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983年),贈五嶽封號,中嶽大帝為"中天崇聖帝",帝後號"正明",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祟飾神像之禮,至時派遣禮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軍將孫和登封鎮將郭武等,監修中嶽廟.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並創造碑樓百五十間,塑神像及裝修新舊功德畫壁等四百七十所,這可謂中嶽廟史的鼎盛時期(陳知微《增修中嶽中天祟聖帝廟》).靖康年間(西元1126—1127年),廟觀殿宇多為塌廢.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花錢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兩,用工四萬八千三百六十二個,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間,逐漸恢復了廟院狀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餘間,元末多毀於兵火,僅余殿宇百餘間.
明成化十八年(1842年)進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順治十年(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 (1789年),都曾規模不同地進行過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
世人稱嵩山處處有聖跡,世代隱機.據《嵩高志》載,漢武帝曾於"遇聖峰"會九嶷仙子,於"會仙峰"會八洞散仙.又據《嵩山志》載,唐高宗游於鳳凰峰,乾隆帝開辟登嵩御道.嵩岳的"鬼谷宅","白鶴觀","仙游門","尋真門","祟福宮"都留有仙跡.據《說嵩》稱,戰國時期有王栩,號曰鬼穀子,自幼入雲夢山采葯得道,鶴發童顏,相貌怪麗,久慕嵩山之名勝,欣然前往,後就地傳道.位於觀星台東北的鬼穀子住過的山洞,後稱之為"鬼谷宅".
據《雲笈七簽》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鶴峰煉丹,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之已八百歲,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後建觀曰"白鶴觀".《雲笈七簽》卷五《中嶽體玄潘先生》曰:"中嶽道士,前有天師,次稱潘先生,先生名師正,趙州贊皇人.少喪母,廬於墓側,以至孝聞"."隋大業中入道,王仙伯盡以隱訣及得以符相授,棲於太室逍遙谷,積二十年,但嚼松葉飲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鑾輦,親請精廬,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問所須,答言松樹清泉山中不乏.帝與武後敬之,流連信宿而返.尋敕所居,造崇唐觀,嶺上別起精思院以處之.敕置奉天官,令於遙谷口,特開一門號曰仙游門,復於苑北面置尋真門."
據《嵩山志》記載:北魏寇謙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長春均在嵩山"崇福宮"主持過道場.另外,魏成公興,晉鮑靚,唐司馬承幀,吳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魏寇謙之,唐李筌.寇謙之(365一448年),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後行居馮翊萬年(今陝西潼北).早年傾心幕道,研習張魯之術,後隨成公興入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其時,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廢馳,民間道教起義不斷;佛教逐漸在中國紮根,興盛,佛道斗爭日趨激烈.為了維護道教的社會地位,並與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擊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謙之首當其任,決心改革天師道,其在《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一書中,宣布新科,清整道教;在《錄圖真經》一書中,則召鬼神,傳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援下,其對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以外,嵩山還是《三皇經》,《五嶽真形圖》和《陰符經》的發祥地,而這三部經在道教經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據《雲笈七簽》卷四《三皇經說》記載:上古三皇所授之經分為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關於《三皇經》的行世,《三皇經》說:"晉武帝時,有晉陵鮑靚,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晉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齋,忽見古《三皇文》,皆刻石為字,爾時未有師,靚乃依法以四百尺絹為信.自盟而受,後傳葛稚川,枝孕相傳,至於今日."鮑靚,字太玄,東海人,為葛洪岳父.據《廣弘明集 ·二教論》曰:"晉元康年間,鮑靚造《三皇經》被誅."可見《三皇經》實為鮑靚所著.《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圖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術.
關於《五嶽真形圖》的由來,據《漢武帝內傳》記載:漢末方士魯女生采葯於嵩山,遇一神女,自稱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嶽真形圖》授之,並告以施用節度,據稱其圖"可以威制五嶽,役使眾靈."其實,此圖系方士實地考察山嶽的鳥瞰圖,為入山之指南,後經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話化,認為具有護符保身之功能.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據《驪母傳陰符玄義》一卷注雲:李筌,號少室山達觀子,於嵩山虎口岩壁得《黃帝陰符經》本,題雲:"魏道士寇謙之傳之名山"."陰符"的含義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書分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陰陽五行學說闡明"天人合發,萬變定基"之理;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盜取萬物,人人盜取萬物的三者"更相為盜"的關系,強調必須天機,足時而動,固躬養命;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說明學道須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違",如此方可長生久視.李筌遂著《陰符經注》,他在注中用陰陽五行闡述道教的教理教義,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釋,集道於一體的典型建築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環水抱之區,無地不染梵塵"之美稱.陽書院前身為佛教寺院,曰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擁有僧徒數百人.西元七世紀初,隋帝改梵剎為道觀,名叫嵩陽觀.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唐天寶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觀.後來因道教活動場所的轉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戶.五代周時,將嵩陽,天封二觀合建成書院,稱為"太乙書院".宋太宗時稱"太室書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易名為"嵩陽書院", 並設院長在此掌管事務,撥給學田一百畝,以充學費.自此,嵩陽書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歷史見證.
嵩陽書院的規制完全不同於寺觀.書院雖不突出供神像的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對祖先的崇拜,大殿中供奉著與書院有關的先賢聖師.現存建築大體上保存了清代建置.如今這裏已成為歷史勝跡,在這裏可以見到歷經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珍貴文物古跡,如漢代將軍柏,唐代石碑之類.西漢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漢武帝游山至此, 見三株柏樹高大茂盛,猶如威武挺拔的將軍,於是興致大發,封三株柏樹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今存大將軍柏和二將軍柏,三將軍柏毀於明末大火.明人陳斐《三將軍古柏歌》頌道:"扶疏掩映嵩陽宮,仙蹕曾經漢武封.溜雨霜皮合六抱,淩霄秀色辭群峰."
石碑是嵩山分布較廣的文物.現存於陽書院西南草坪上高達九米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為其中最大的一塊石碑.碑制宏偉,結構緊湊.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組成.碑首分三層,上層為素麵的束腰帶座寶珠,各有一隻卷尾石獅位於寶珠兩邊.石獅前爪把持寶珠,後腳盤蹬於寶珠的基座上,嘴唇吻於寶珠,甚稱奇妙.這不僅是裝飾,使碑首不致於顯得單調,而且起著平衡碑頂重心的實際功用,使碑身牢固穩當.碑首的中層比上,下層和碑身都要寬大,四面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從上往下逐漸收縮,略帶弧形,上邊有大朵雲氣圖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層上下平直,正面中間篆刻額文,額文兩邊有浮雕的雙龍飛舞,兩側是浮雕的麒麟.這種碑首較那種盤龍式或半圓頂的碑首要別致得多,象徵著升騰的雲氣和天上的巨龍,氣勢特別宏敞.碑文由李林甫撰寫,字體為徐浩八分古隸楷書,字態工整,剛柔適度,堪稱一絕.歐陽永叔和遊人的題記則撰於碑的背面和兩側.碑座為長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後各三個,兩側各兩個,共十個.每個內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舉揚舞,一手抓住動物,有魚,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開檔丁字步,或作對陣欲斗姿勢.這座碑雕刻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石質堅硬細膩,雕工極為精緻,是我國唐碑的優秀代表作之一.
嵩山的宮觀雖不及其他名山數量多,但其規模卻十分宏大,氣勢異常雄偉,為我國現存現模最大最古的建築群之一.中嶽廟位於山南麓黃蓋峰下,坐向子午,依脈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現存古建築群的傑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嶽時,以北京皇宮為藍本,按宮中的布局和建築來設計,其規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嶽廟創建於秦代(西元前3世紀下半期),稱"太室祠",內設祠官專事祀典.西漢時,武帝游嵩岳,中嶽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中嶽廟佔地十萬平方米,從廟前的中華門到廟後的御書樓,全長(即進深)一點三華里.殿樓閣宮,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嶽廟古建築群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御書樓,共十一進.天中閣後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鎮坊與崇聖門之間的六角亭,峻極門和化三門之間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兩座御碑亭和廊廡,寢殿院的廊房以及御書樓兩端的東西順山房,分別位於中軸線的兩側.廟的東西兩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和龍王殿等獨立成體的小院落.廟內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鐵人等眾多文物,被譽為"文物之鄉".
太空闕,建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與少室闕,啟母闕並稱"中嶽漢三闕",為中嶽第一門.闕由方石壘砌,分左右兩部分,相距6.75米.闕高3.13米,寬2.1米,厚0.7米.頂分六層,計二十二塊方石疊砌.東半闕無字.西半闕正面,有陽刻額文"中嶽太室陽城神道闕"三行九個篆書大字,現在後三字剝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頌公結事"八分篆書字.這些篆文氣勢挺拔,蒼勁有力,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 東闕雕有人物,車騎出行,馬伎,舞劍,龍,虎,玄武,象,羊頭,斗雞,犬逐兔,蟾蜍,貓頭鷹,建築物,長青樹等畫像50餘幅,是研究漢代民間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中華門,嵩山第一坊.原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殿式牌坊.坊下部開三道拱券門,"中華門"三個大字題於門額之上.內外分別題寫"嵩峻","天中","依嵩","帶穎"八字,意即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遙參亭,為過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余.亭子四周有磚砌花牆,亭下有明柱撐頂,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整個建築巧奪天工,精彩異常.
天中閣,原名"黃中樓",為中嶽的正門.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後,以"正當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閣".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門.下為墩台(高 8米,寬13米),上建樓閣(總高十餘米).墩台高大,正開三道磚券門闊,門扇重厚,上裝三斤重的虎頭鐵釘l24個,其龐大,堅固,可以想見.台上樓閣為重歇山頂,面闊五間,綠瓦迴廊,雪花欞門間的"中嶽廟"三個大字赫然顯目.門前月台兩側蹲卧虎視耽耽的石獅各一對,雕工十分精細.門後有三條磨光的青石神道,筆直地通向中嶽大殿.
配天作鎮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後改用今名.四柱三樓式.木結構,坊起三架,廡殿頂,琉璃瓦蓋頂,中題"配天作鎮",兩側書"宇宙","具瞻",以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
崇聖門,因"中天崇聖帝"而得名.原為過往門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闊三間,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壯麗.門後兩側有相對應的兩座小亭.東亭為古神庫,宋太祖修中嶽廟時,將原神像泥土土葬於此,上建壇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鐵人,為宋代治平元年(西元1064年)鑄造,高二點五至二點六五米,梳發挽髻,闊領長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稱之為"守庫鐵人"或"鎮廟鐵人".不僅是研究宋代鑄造藝術的珍貴文物,而且是人們祈福祛災的象徵.
化三門,取"四氣化三才"之意.形制類似祟聖門.門後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門內有宋代狀元王曾撰文的《重修中嶽廟碑》,金代狀元黃久約撰文的《重修中嶽廟碑》,宋代狀元盧多遜撰文的《新修嵩岳中天三廟碑》,陳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嶽中

⑥ 華山地質構造是什麼

  1.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 。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3.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只,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4. 華山是一座斷層山,是由於地層發生斷裂而形成的。沿著斷裂面,一邊上升,一邊下降,斷裂大致呈東西向,發生時間大約在距今六七千萬年以前。

  5. 斷層山,一般都是懸崖峭壁,不易攀登。華山就是這樣的。斷層北側下降,形成了渭水平原;南側上升,形成了華山。現在渭水平原的海拔高度四五百米,而華山巔的高度是2000多米,兩者相差1500多米。

  6. 華山是由抗風化能力特別強的花崗岩組成的。這些花崗岩的形成年代大約在白堊紀,距今已有一億年了。岩體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

⑦ 誰有中國五嶽的資料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介於江浙兩省之間,有「包孕吳越」之稱。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三萬六千頃湖水彌漫,七十二峰島嶼散立,自然風光秀麗雄渾。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太湖,古稱震澤、縣區、五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古稱三萬六千頃。太湖湖岸線長393公里,東西寬55.9公里,南北寬68.5公里。湖中有大小島嶼48個,連同沿湖山峰、半島,號稱「七十二峰」。湖中盛產銀魚、白魚、梅鱭魚和蝦、蟹等水產,周圍土地肥沃,被稱為「魚米之鄉」。
無錫瀕臨太湖北半圜,佔有太湖山水組合最美麗的一角。南屏馬跡、北枕龍山,湖中多島、沿湖多山,山長水闊,以「太湖佳絕處」的美名而著稱。

巢湖,古稱南巢。地處皖中,襟湖帶江,是安徽「金三角」的腹地,素有「東方日內瓦」之譽。

我國第五大淡水湖棗巢湖,方圓800里,是皖中著名的旅遊勝地。它煙波浩渺,白帆點點,宛如一隻碗夾在長江和淮河之間。湖中央有姑山,姥山兩個島嶼,湖四周有半湯,香泉,湯池,三大溫泉和太湖山,雞籠山,冶父山,天井山四個國家森林公園,還有仙人,紫薇,王喬,華陽,伯山五大溶洞。這些天然奇觀,點綴著巢湖沿岸,猶如「眾星捧月」,組成了一幅絕妙的立體山水畫。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古稱破釜塘。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一隻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現在湖區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岳陽樓下的洞庭湖是遠古時代雲夢澤的遺跡,它的湖面十分寬廣,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說,雖然現在它的面積比以前已經小了一倍,但它仍是全國的第二大湖泊,煙波浩淼、水天一色,范仲淹稱它「銜遠山、吞長江,浩浩盪盪,橫無際涯。」
游洞庭湖不能錯過三江口,湘江、荊江和洞庭湖一起在那裡匯入滾滾長江,看了令人心胸開闊。此外,君山島、香爐峰和千畝荷花盪也很值得一看。

洞庭湖是中國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秀麗迷人。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濱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文廟、龍州書院等名勝古跡。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風景秀麗。它是洞庭湖上的一個孤島,島上有72個大小山峰,這里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跡二妃墓、湘妃廟、飛來鍾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竹、紫竹、毛竹等。這里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