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① 什麼是城市地質災害主要有哪些
災害有:強烈地震、洪水泛濫、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污染、地面沉降版、地表塌陷、以及特殊地權基土(軟弱土、濕陷土、膨脹土等)在外因作用下轉化而成的次生災害。
能夠誘發城市的地質災害的環境因素主要有:動力地質作用、不同性狀的岩土類型、水文地質條件、人類活動等。
② 銅陵地區常見的地質災害及預防和治理措施
銅陵市201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市國土資源局
(二○一○年五月)
為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保護地質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安徽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結合銅陵市地質災害現狀及發展趨勢,特製定本方案。
一、2009年降水及地質災害發生概況
2009年銅陵地區降水量正常,其中6月30日至7月3日發生連續強降雨,期間降雨量過大,引發多起地質災害。據統計,全年共發生14起地質災害,其中11起為滑坡災害,3起為岩溶塌陷災害,分別是:銅官山區鷂山社區鷂山新村40棟5號後側山體滑坡、鷂山散戶18號私建房後山體滑坡、露采105棟車棚後擋土牆滑坡、金口嶺新村23棟擋土牆滑坡、解西37棟護坡擋土牆滑坡、銅官山綠雲山莊2號別墅後側山體滑坡、郊區古聖鐵礦滑坡、銅陵縣五松鎮氣象局後坡滑坡、五松十五組區域居民宅後山體滑坡、中富強5、6棟護坡部分坍塌、郊區神仙山管理處塌陷、橋南辦銅山社區4組岩溶塌陷、強生集團廠區護坡部分坍塌、長江西村33棟樓房側面坍塌,均未造成人員傷亡。
二、2010年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
(一)氣象預測。根據市氣象台預測,2010年汛期(5—9月)銅陵地區降水總量900mm,較往年平均偏多,6月中旬初入梅,7月上旬後期出梅,入梅偏早,出梅正常,梅雨量350mm左右(均值300mm),偏多,梅雨期內有一段降水集中期,局地有短時內澇,梅雨期內出現過程性強降水的可能性仍然較大。今年夏季高溫日數(大於或等於35度)較常年偏多,可能出現伏旱。
(二)地質災害預測。結合我市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及地質災害發生發展趨勢,我市2010年地質災害類型仍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和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為主。與強降水有關的崩、滑、流等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可能將相應增加,特別要關注突發性暴雨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對因采礦和不合理的工程施工可能引發的相關地質災害,也要引起高度關注。
(三)重點防範期。針對我市各類地質災害的發生及危害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特點,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重點防範期為汛期(5—9月),岩溶塌陷及采空塌陷需全年預防。
(四)預防監測重點地段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根據近年來全市地質災害發生、發展趨勢及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分析,重申下列預防監測重點地段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
1.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預防監測重點地段。包括銅官山礦排土場,市建成區鷂山,華金礦業公司主井、配電房、選廠滑坡,新橋礦業公司露采場、排土場滑坡,鳳凰山銅礦排土場滑坡,銅山銅礦前山露采場,安慶銅礦辦事處馬鞍村滑坡,安慶銅礦辦事處龍王廟滑坡,新華山銅礦排土場,葉湖鐵礦排土場,鍾鳴硫鐵礦排土場、銅陵縣董店堆浸公司等。
2.岩溶塌陷預防監測重點地段。市建成區小街地區,市神仙山公墓,郊區銅山社區第四村民組,安慶銅礦辦事處旗星馬山村(安慶銅礦區),銅山鎮南泉村,西湖鎮獅子山村包村,獅子山街道先鋒西村59棟,新橋礦區(盛沖河、朱沖河河谷分布區),順安鎮葉湖—大明村(葉家湖水源地),順安鎮大明村寺沖村民組,天門鎮新民村。
3.采空塌陷預防監測重點地段。獅子山銅礦東、西獅子山、老鴉嶺采空區;原銅官山銅礦采空區;立新煤礦區采空區;鍾鳴鎮院沖村田傍張采空區。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縣、區人民政府要依據本方案,結合本地區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制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銅陵有色控股公司、銅化集團公司、銅陵海螺公司、新華山礦業公司等單位要切實負起責任,做好各自礦區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並依據本方案制定年度防治方案。要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所有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都應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凡是有條件將危險區內受災對象撤出或進行治理的,應立即實施搬遷或落實治理措施;暫時無法搬遷或沒有條件治理的,應針對可能的誘發因素採取簡易應急工程和預防措施,以遏制和減緩險情。要切實保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投入。因自然因素造成地質災害(重大級以下)的防治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
(二)明確責任,嚴格管理。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全市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市住房建設部門負責市建成區、規劃區與工程設施直接有關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監管工作,建設單位負責日常監測和防治工作;市交通公路部門負責公路修路切坡誘發產生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監管工作;市水務部門負責長江沿線、河道及水庫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監管工作;市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負責尾礦庫及生產礦山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管工作;市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全市中小學校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監管工作;市氣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等級在三級及以上的,通過銅陵天氣預報等方式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責任單位要加強台風、強降雨等災害天氣期間的地質災害防範工作。因工程建設引發以及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由建設單位進行監測和治理。
(三)完善制度,依法治理。嚴格執行地質災害監測、警示和公告制度。建立全市聯動、布局合理、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縣、區政府負責本區域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建設。市住房城建、交通運輸、水務等部門按照職能分工負責各自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建設。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鄉(鎮)、村以及有關單位、礦山,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以及群專結合的監測預警工作。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轄區政府應當及時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告,並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爆破、削坡、工程建設以及從事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地質災害險情已經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轄區政府應當及時撤銷原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並予以公告。
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重要工程建設項目應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中提出的各項防治措施,項目單位要認真採納並組織實施。
嚴格執行汛期地質災害值班、巡查制度。國土資源部門應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工作,保證有關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能及時上傳下達;同時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重要防禦區段的巡查工作。汛期巡查一般不得少於2—3次,重要時段(如特大暴雨)要加密巡查。
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速報和月報制度。縣、區國土資源部門和有色公司、銅化集團等單位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將區域內的隱患點、各類地質災害災情和地質災害成功預報情況如實上報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建設、水務、交通等有關部門應與同級國土資源部門相互通報地質災害隱患點、災情及防治情況,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③ 地質災害管理的主要內容與手段
一、地質災害管理的目的與原則
地質災害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地質災害管理體制。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手段,實現減災社會化、科學化、信息化。調動全社會力量,預防治理地質災害,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地質災害管理的基本原則是:①實行分級管理,推進減災社會化;②推進災害管理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規范化、法制化;③同其它自然災害管理相結合;④同資源管理、環境管理及國土開發等相結合;⑤同國家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
二、地質災害分級管理
我國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是:種類繁多,破壞損失嚴重;分布零散而又十分廣泛;防治周期特別長。因此,減災工作不僅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而且需要廣大災害區有關部門和億萬民眾堅持不懈地長期投入才能奏效。面對這種情況,傳統的由政府包攬的減災體制不但無法籌措足夠的資金,而且難以用行政手段無償調動人力、物力組織實施減災工程。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實行地質災害分級管理,推行減災社會化。
表10-1地質災害分級管理責任簡表
地質災害分級管理的核心是在對地質災害進行科學分類分級基礎上,根據社會系統中對於減災的責任和損益關系,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業與企業、個人相結合的社會化減災體系(表10-1)。在該體系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發揮骨幹領導作用。其基本任務是:制定減災法規和區域減災規劃;制定技術規范及有關的標准;組織區域性地質災害勘查,進行區域災情監測,組織災情預測、預報;實施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組織協調跨地區、跨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參與區域國土整治和環境治理,削弱地質災害發生的基礎;與國際減災行動協調;實施災害研究。行業和企業根據政府制定的減災規劃和實際需要,通過基建投入和災害保險等方式,承擔本部門、本企業的災害防治工作。家庭和個人通過個體防護以及災害保險、災害互助等形式投入減災工作。
按照這一體制運行的減災工作有三個優勢:第一,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國、區域、地區、局部相結合的防治網路,加大減災覆蓋面,提高減災效果;第二,多方面籌措資金,增加減災投入;第三,明確減災責任與權益,有利於災害預防。
三、地質災害管理的主要內容
地質災害管理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分級管理責任,實施災情管理,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勘查,防治工程管理與項目管理,制定與實施減災規劃與減災法規,推行減災技術,合理使用減災資金,組織實施防治工程。
災情管理是地質災害管理和減災工作的基礎。其主要任務是根據地質災害調查、勘查、防治工程提供的信息;採用地質災害災情報告、地質災害災情報表等手段進行災情信息收集與統計,並進行災情評估與災害預測預報,使政府和社會能夠及時准確地掌握地質災害災情現狀和可能出現的變化。
根據減災發展的需要,災情管理要努力實現科學化、信息化。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建立覆蓋全國的災情信息網路及相應的地質災害統計報表體系和計算機信息系統;並以此為依託,及時收集與處理各種災害信息,並按照一定程序和形式發布災情報告。地質災害信息庫可分為國家和地方兩個層次。災情報告可分為災害事件專項報告、地質災害災情年度報告、地質災害綜合報告三類。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報告由地質礦產部提供,企業和地區地質災害報告由企業和地方主管地質機構提供。
地質災害監測與預測、預報是實現地質災害災情管理動態化和有效防治災害破壞的重要手段。其內容可劃分為:區域性監測、預報;地區性監測、預報;災害事件(或災害點)監測、預報。根據災害分級管理原則,國家、地方政府、企業應根據各自的職責負責建立有效的監測預報系統,並相互配合,逐漸形成完整的監測預報網路。
在地質災害成災過程中,災害事件或災害活動是成災系統的主體;承災對象則是災害系統的客體。二者相互作用,決定了災害的形成與發展。因此,災情管理除了掌握災害活動信息外,還必須掌握承災客體(或受災對象)對災害的承受能力與防治水平。此方面信息同樣是制定減災規劃、實施減災工程的重要依據,所以也是災情管理的重要內容。承災信息主要包括人口分布、工程分布、資產分布、產值分布、土地分布以及防治工程分布和防災軟體系統等。上述內容可大致分為基礎信息和專業信息兩類信息。基礎信息通常以國家和地方常規統計資料為基礎,適當輔以抽樣調查即可獲得。專業信息則需通過專門調查取得。
制定和實施減災規劃是實現減災目標的最實際步驟。地質災害減災規劃可分為全國規劃、區域規劃、企業規劃。不同層次的減災規劃分別由相應的主管部門制定。任何形式、任何地區的減災規劃都不是孤立的,因此,全國規劃、區域規劃、企業規劃要相互銜接,彼此配合;此外,還要與其它自然災害減災規劃,以及與同期、同地的經濟發展、城市發展、資源開發、國土整治、環境保護等相協調。減災規劃既要有超前目標和先進的科學性,又要有切實可行的方法與措施。建立和健全地質災害減災法規,是實施地質災害管理,實現減災目標的重要保障。地質災害減災法規體系由基本法規、專項法規、地方法規等組成。這些法規除相互協調外,還必須與礦產資源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規相銜接。要確保法規的權威性,切實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糾。
地質災害減災工程管理的基本目的是提高減災科學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減災效益。多年來的地質災害管理和防治工作,側重於災害形成條件、變化規律等「硬體」內容,災害經濟等「軟體」內容非常薄弱,因此,在進一步深化災害自然屬性研究的同時,著力加強社會屬性的研究尤其必要。
四、地質災害管理手段與方法
地質災害管理手段或方法主要有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技術的。
(一)地質災害管理的經濟手段
1.籌措管理地質災害減災資金,支持地質災害勘查、監測、研究、防治及災後恢復和重建。
2.發展減災產業,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組織社會減災活動。
3.推行災害保險,調動社會積極性,廣泛投入減災事業。
(二)地質災害管理的行政手段
主要是指各級政府在地質災害管理中行使領導組織職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制定和實施減災規劃。根據全國和地區減災目標,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制定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減災規劃,並組織社會有關方面貫徹實施,使整個減災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
2.進行減災宣傳教育。通過不同途徑宣傳減災知識,推行減災技術,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抗災意識,推動減災社會化。
3.組織實施基礎性地質災害勘查和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測以及災情評估工作。
4.指揮協調抗災救災及災後重建,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三)地質災害管理的法律手段
就是利用法律、法規對地質災害進行管理。其主要作用是指導和規范減災活動,保障災害管理的順利進行,促使減災目標的實現。
災害管理法不是一項單行的法律,而是由相關法規組成的法律體系。主要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1.災害管理基本法
災害管理基本法在災害管理法體系中佔有核心地位,它對災害管理的基本內容、原則和災害管理的目的、范圍、方針政策、基本原則、重要措施、管理制度、組織機構、法律責任等作出原則性規定。
2.專門性災害管理法規
專門性災害管理法是以災害種類,以及災害管理的特殊領域、特殊問題、特殊行業為內容的災害立法。可以分為災害管理部門法及其配套法規、行業災害管理法規和程序法規等。
3.地方性災害管理法規
各地區,特別是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可在全國性法規基礎上根據本地區需要制定地方性災害管理法規,以規範本地區地質災害管理工作。
(四)地質災害管理的技術手段
制定有關的技術標准、規范、規程,並在地質災害勘查、監測、防治工作中貫徹執行,提高地質災害減災水平。
④ 城市災害的類型
五種城市災害,包括城市霧霾、光化學污染、熱島效應、固體廢物、地下水污染災害。
1、霧霾
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
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中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並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
2、光化學污染
光化學煙霧主要是由於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造成的,汽車尾氣中的烯烴類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氣中後,NO和NO2都是對人體有害光化學污染的氣體。
這些物質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陽光的能量後,會變得不穩定起來,原有的化學鏈遭到破壞,形成新的物質。這種化學反應被稱為光化學反應,其產物就是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
3、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溫化」。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
在近地面溫度圖上,郊區氣溫變化很小,而城區則是一個高溫區,就象突出海面的島嶼,由於這種島嶼代表高溫的城市區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熱島。
形成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墊面、人工熱源、水氣影響、空氣污染、綠地減少、人口遷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4、城市固體廢物
由於沒有合適的處理處置場所,固體廢物隨意傾倒、大量堆放而又處理不妥時,不僅妨礙市容,而且影響城市環境衛生。目前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加,固體廢物正面臨著無處安納的困難局面。
嚴重影響環境衛生,產生「視覺污染」,而且堆放的城市生活垃圾非常容易發酵腐化,產生惡臭,導致蚊蠅、老鼠等滋生繁衍,容易引起疾病傳播。
5、地下水污染
由於人為因素造成地下水質惡化的現象。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業廢水向地下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層中,人畜糞便或因過量使用農葯而受污染的水滲入地下等。
污染的結果是使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如酚、鉻、汞、砷、放射性物質、細菌、有機物等的含量增高。污染的地下水對人體健康和工農業生產都有危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霧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化學污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市熱島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市固體廢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下水污染
⑤ 如何加強城市地質災害的風險管理
解決城市地質災害問題,不僅需要"事後"應對,更需要進行"事前"風險防範與控制。加強城市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創新理論方法、健全制度、完善法規,有效約束人類行為,是控制城市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根本對策。
——以城市為基本單元,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銜接,做好長遠謀劃和頂層設計。一是做好地質工作規劃,做好頂層設計,結合規劃做好銜接;二是在頂層設計基礎上,列出城市地質安全工作清單,與相應的地質環境規劃配套,按計劃穩步推進,融入規劃建設和城市安全管理要素;三是配套相應的制度、辦法、規范。
——與城市地質安全工作相適應,扎實做好基礎地質工作。大力推進不同精度的區域地質調查、水土污染普查、地質環境監測等工作,做好監測與城市地質安全風險防控的銜接。
——與城市規劃建設相融合,推進地質工作創新和成果有效利用。一是不同精度的區調工作與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規劃相匹配,結合城市規劃建設需求的主要指標和要素提供相應的針對性成果;二是把地質成果融入到規劃中去,即城市規劃精細化工作中融入地質元素,包括基礎地質支撐因素和城市風險防控因素;三是以存在問題和成果應用為導向,引進相應規劃元素,推進地質工作創新,如地質承載力和規劃容積率銜接、地質格局指導規劃優化、地質成果以規劃應用為目的來開展等。
——加強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大力推進地質工作改革創新。橫向上,需要和規劃、三防、環保、農業部門及大專院校、研究單位加強交流與合作;縱向上,需要與省、部的地質系統單位加強交流與合作。以整體部署為依託,以存在問題為導向,結合地質工作特點,推進地質工作模式和成果等方面創新。順應城市地質安全工作需求,不斷推進地質工藝創新。同時研發或引進新設備、裝備,滿足地質安全需求,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產安全。
⑥ 實施地質災害減災工程規劃的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健全機構
逐步完善國家減災管理機制,國務院部際減災協調機構要提高減災綜合協調能力,國務院各職能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搞好協作,切實做好減災工作。明確中央與地方的責任,實行災害分級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減災管理體制。
(2)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法規體系建設
以《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為依據,加緊制定相關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減災工程法規體系和技術規范,建立地質災害減災工程管理信息系統。
加強執法力度,完善監督機制,規范地質災害減災工程行為。
(3)健全地質災害減災工程經費的投入機制
充分發揮國家、地方、部門、企業、個人的積極性,建立地質災害減災工程經費多渠道、多層次投入機制;各級政府應根據本轄區減災工程需要建立地質災害專項基金,並納入財政預算;地質災害減災工程投入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並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提高而相應增加;企業要加強災害防範並積極參與當地減災建設;充分發揮保險對災害損失的補償作用;建立社會化的災害救援和救助機制。
(4)促進地質災害減災工程的技術進步與創新
加強地質災害減災工程的科學研究工作,重視地質災害發生機制、影響因素和時空分布規律的基礎理論研究,開展地質災害對生態環境、經濟與社會的影響和相互作用規律的研究;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治理技術的研究;加快減災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高新技術在減災非工程性措施方面的廣泛應用。
(5)處理好「規劃」與「年度方案」的關系
規劃指導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編制,年度方案根據新的調查結果和上一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情況,對規劃中的地質災害減災項目進行動態調整。
(6)開展易發區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城市建設、交通、水利、電力、礦山等建設項目,由具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質的單位,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建設項目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和建設項目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作出評估,提出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有效預防和避讓地質災害,控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7)依靠市場機制推進地質災害減災工程的實施
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對地質災害減災工程進行招投標;地質災害治理費用以政府投資為主,倡導企業和個人投資,遵循「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運用市場機制,採取補償措施,回報投資人。
⑦ 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防治對策
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綜合相關方面專家學者近年的研究成果,密切結合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特點和現有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制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表8-2)。
表8-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將半島城市群地區劃分為5km×5km共2978個獨立單元,根據分區指標對每個單元的區域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指標進行賦值、評價,將所得數值進行加權。根據上述16個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指標,確定每個單元內各因素(指標)的特徵值P'i,再乘以其權值,即得到每個單元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評價基準值。其數學模型如下: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SEj為j單元的基準值;i為效應指標數,i=1,2…16;j為各單元數,j=1,2,3…2978;Wi為各效應指標的綜合權重;P'i為各單元內單項指標的性質特徵值(為研究方便,統一在0~1之間)。
根據計算出的各單元基準值的大小,將區域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分為4級,其結果見圖8-5。
圖8-5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計算結果表明,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分為4個等級,即地質災害風險小(Ⅰ類區)、地質災害風險較小(Ⅱ類區)、地質災害風險中等(Ⅲ類區)、地質災害風險大(Ⅳ類區),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2.8%、38.9%、23%和15.3%。
地質災害風險小(Ⅰ類區):分布在威海大部分、青島北部大澤山低山區、濟南中部、濰坊東部平原區,佔全區面積的22.8%。該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植被發育,一般無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有少量崩塌點,采礦、採石坑少,局部有輕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質量為Ⅲ級,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不大。
地質災害風險較小(Ⅱ類區)、分布在煙台大部分、濰坊西部、青島市區周圍地區、膠南市東南地區,佔全區面積的38.9%,在各類區中所佔比例最大。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植被比較發育,一般有較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有少量采礦、採石坑分布,地下水質量為Ⅲ—Ⅳ級,有地表污染源,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大。
地質災害風險中等(Ⅲ類區):分布在煙台南部采礦點、日照東部、濰坊中部、青島市中東部,佔全區面積的23%。該區自然生態環境中等,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例如,采礦過程中,形成了采礦坑、礦渣堆,並在采礦過程中形成大量廢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壞、邊坡失穩、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於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資源貧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
地質災害風險大(Ⅳ類區):分布在東營市大部分、日照東部、煙台中部采礦點,佔全區面積的15.3%。該區自然生態環境較差,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很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或地質災害,一是采礦引起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和地質環境破壞問題,二是海鹹水入侵區,三是活斷層或地震災害發育。
二、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及建議
1.地質災害的防治策略
地質災害的減災防災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將行政、經濟、法律、科技等手段統一協調好,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1)加強防災減災的法制建設。
2)加強減災防災能力建設。
3)提高公眾減災意識。
2.地區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從上述可見,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包括人類不可避免會遇到的災害如地震或活動性斷裂作用、風暴潮等造成的災害,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與建設和自然地質作用相互影響造成的災害,以及本來是可以避免但由於不合理規劃造成的潛在地質災害。對於不同災害應採取不同的措施來防止或減少其危害程度:
1)防止、降低地震、活動性斷裂破壞性的措施。
2)地面塌陷的防治對策與建議。
3)崩、滑、流防治對策。
4)流體災害與水土環境變異災害的防治措施。
5)預防城市建設潛在災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