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南
Ⅰ 突發地質災害省部聯合應急演練方案
國土資源部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2011年9月)
第一部分 演練方案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和國土資源部、甘肅省政府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檢驗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成效,提升各級、各部門有效防禦和應對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擬定於2011年9月21日舉行突發地質災害省部聯合應急演練。為確保演練順利實施,依據《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甘肅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甘肅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制訂演練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義
通過開展綜合應急演練,檢驗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檢查應急人員、物資、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准備情況,增強各級、各部門的應急反應和協同配合能力,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地質災害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普及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常識,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範和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能力。
二、時間地點
(一)演練時間
2011年9月20日預演練;
2011年9月21日正式演練,09:00—11:30。
(二)演練地點
蘭州市城關區九州開發區武警訓練場。
圖1 演練交通位置圖
三、演練組織
(一)演練指揮部組成
總指揮:省委常委、副省長、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總指揮石軍
副總指揮:省政府副秘書長 馬自學
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張力學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黨委書記 康戰
成員: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包括:省軍區司令部、武警甘肅省總隊、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信委、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安監局、省旅遊局、省糧食局、省扶貧辦、省政府新聞辦、蘭州鐵路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保監局、省通信管理局、省電力公司等部門負責人)。
(二)現場演練機構組成
現場指揮部:
指揮長: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宋史剛
副指揮長:蘭州市政府副市長 俞敬東
演練指揮部下設10個工作組:
1.綜合協調組
牽頭單位:省政府應急辦
配合單位:省國土資源廳
職責:統一調度使用各部門組建的專業應急隊伍和社區志願者隊伍,並商請省軍區和省武警總隊分別派出應急突擊隊伍參與應急演練工作。
人員組成:4人。
器材配置:對講機4部。
2.監測預警組
牽頭單位:蘭州市國土資源局
配合單位:街道辦
職責:負責監測滑坡險情,及時發出險情警報和災情速報。
人員組成:群測群防專職監測人員1名,專業技術人員6人,街道辦2人,共9人組成險情報警組。
器材配置:高音喇叭,對講機3部,手持GPS2部。
3.安置保障組
牽頭單位:省民政廳
配合單位:蘭州市民政局
職責:負責災情統計;受災群眾的臨時安置;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受災群眾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
人員組成:20人。
器材配置:物資運送車輛2輛、帳篷2頂。
4.治安維護組
牽頭單位:省公安廳
配合單位:省武警總隊
職責:負責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在受災區域設置警戒線,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組織治安巡邏保護,維護災區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協助應急救援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
人員組成:公安交警20,武警部隊30人。
器材配置:公安部門車輛4輛,對講機20部;武警部隊車輛3輛,鐵鍬、鎬頭各20把。警戒器材若干(彩條布、警戒繩、高音喇叭等)。
5.交通保障組
牽頭單位:省交通運輸廳
職責:負責救援道路的搶通和保通工作。
人員組成:20人。
器材配置:交通應急搶險車1輛,鏟車、挖掘機、自卸卡車各1輛。
6.應急救援組
牽頭單位:省軍區司令部
配合單位:省武警總隊
職責:負責營救被困群眾,處置各種急難險重任務,排除險情,搶救受傷人員。
人員組成:省軍區應急救援大隊100人、城關區消防大隊(20人),合計120人。
器材配置:
省軍區:應急指揮車1輛,鏟車1台,挖掘機各1台,自卸車1台,生命探測儀、鎬頭、鐵鍬各50把。
消防大隊:應急救援車2輛,其他專業救援工具。
7.應急調查組
牽頭單位:省國土資源廳
配合單位: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省地礦局、省氣象局、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
職責:組織專家開展滑坡現場排查、評估、監測和應急處置方案制定,為指揮部提供理論依據和參數以供總指揮決策。
人員組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11人(衛星轉播車1台,越野車1台,對講機3部);省地礦局5人(越野車2台);省氣象局10人(應急監測設備1台套,車輛2輛);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5人(黎志恆、王世宇、方建生、王德楷、胡向德);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監測(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50人(車輛2輛、手持GPS4部,照相機2部,對講機2部);省國土資源廳規劃院5人(車輛1輛、手持GPS2部,照相機1部,對講機1部);省地礦局測繪院5人(車輛1輛、三維掃描儀1套,對講機1部);省測繪局10人(車輛2輛、無人機1套,對講機2部)。
8.醫療衛生組
牽頭單位:省衛生廳
配合單位:蘭州市衛生局
職責:負責組建現場醫療救治隊伍收治搶救受傷災民,現場實施緊急救治、轉送危重傷員,做好受災區域的衛生防疫。
人員組成:20人。
器材配置:救護車2輛,擔架5副,急救器材若干,衛生防疫車1輛,噴霧器4台。
9.宣傳報道組
牽頭單位:省政府新聞辦
配合單位:省國土資源廳、甘肅電視台、蘭州市國土資源局。
職責:負責綜合應急演練新聞發布和演練宣傳。
人員組成:省政府新聞辦5人;甘肅電視台8人,導演1名,解說員2名,專題攝制組5人;其他媒體記者(甘肅日報、國土資源報、甘肅地質礦產報、西部商報、蘭州晚報、蘭州晨報記者各1人)。
器材配置:宣傳報道由各單位視需要攜帶自用器材。蘭州市國土局展板40塊,標語橫幅6幅,噴繪3幅。現場用音響設備1套,話筒10個(觀摩台4個,報警無線話筒2個,應急指揮部4個),高音喇叭2個、投影儀一部、便攜電腦2台、列印機2台。
10.通訊保障組
牽頭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配合單位: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
職責:負責現場演練轉播,通過部信息中心向省、市、縣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視頻傳輸。
設備配置:現場衛星轉播系統一套。
(三)演練組織及協調
(1)主辦單位: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承辦單位: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蘭州市國土資源局
(3)參演單位: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及所屬部門;省國土廳信息中心、規劃院;省地礦局二勘院、三勘院;省有色局;省測繪局;蘭州市、城關區政府及相關部門。
(4)觀摩單位:各市(州)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在各市(州)國土資源局視頻會議室觀看視頻直播。
四、演練內容
1.演練背景
假設蘭州市遭遇強降雨,九州發生重大滑坡災情,現場人員被困,並威脅800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市、區政府及地質災害防治主管部門接到報警後,立即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先期開展應急處置;省政府應急委員會接到災情、險情報警後,決定立即啟動省級突發地質災害二級應急響應,同時上報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及時啟動預案;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總指揮、石軍副省長靠前指揮,在災害現場設立應急指揮部,組織迅速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救援與處置。
2.演練內容
本次演練設定演練的主要內容有響應啟動、應急處置、響應解除、演練評估等內容。現場布置分區包括應急指揮觀摩區、事故救援與疏散撤離區、醫療救援區、安置區、宣傳區、應急裝備展示區、車輛停放區、臨時停車場等演練區域。
3.演練程序
演練共分為五個階段:險情災情速報階段、應急響應階段、應急處置階段、響應解除階段、演練評估階段。演練程序如圖1。
康戰書記向石軍副省長介紹應急轉播車
蘭州市副市長俞敬東與康戰、張力學廳長
Ⅱ 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6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部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開展應急演練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有效措施,是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提出的明確要求。2010 年 8月,四川綿竹清平鄉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當地政府按照防災預案應急演練過的程序,及時組織群眾撤離,5000 多人成功避險。為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應急演練工作。當前,已進入主汛期,各地要按照部的統一部署和部領導在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的要求,把應急演練作為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主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要親自抓,務求實效。
二、著力開展重大隱患點應急演練。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前旱後澇,旱澇驟轉,汶川、玉樹震區山體破碎,岩石松動等,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為此,對威脅學校、醫院、村莊、集市等人員密集場所的重大隱患點,各地至少要組織一次避險應急演練。通過演練明確受威脅群眾撤離的信號、路線、應急避災場所等,明確分工,明確責任,明確要求,並做好必要的生活物品准備等工作。
三、發揮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作用。各地需要技術支持的,可與部應急中心聯系。應急中心要加強指導,及時並切實做好應急會商或現場技術指導。
四、請各地認真組織,及時總結經驗,並於 6月底、7月底、8月底分別將本轄區內開展應急演練的進展情況報部環境司。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Ⅲ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指南的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於本標準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專,僅注日期的版本適屬用於本標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於本標准。
AQ/T 9002-2006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
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應急辦函〔2009〕62號
Ⅳ 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工作方案
主辦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中共潼南縣委 潼南縣人民政府
指導單位: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協辦單位: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
(2013年10月17日)
此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是市人民政府組織開展的大型地質災害應急綜合演練,由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潼南縣委、潼南縣人民政府具體承辦,市國土房管局負責技術指導。為了讓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順利開展,達到鍛煉隊伍、展顯先進的科技救援手段、提升防災救災能力。現就演練的籌備及演練活動編制如下工作方案。
一、演練概況
(1)演練背景。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以潼南縣「6.30」特大暴雨為背景,因特大暴雨引潼南縣體育公園重大地質滑坡,威脅群眾413人,造成房屋倒塌,陸路交通嚴重堵塞,大量群眾被困。通過市、縣、街三級聯動,利用高科技設施設備,實施遠程會商與指揮,啟動《潼南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預案》,組織幹部群眾有效實施救援。
(2)演練方式。本次演練採取前期錄制播放與救援現場實況直播相結合。一是前期錄制。對演練的預警預報、險情發生、先期處置、部門聯動等環節進行前期錄制,演練時進行播放。二是實況直播。對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緊急救援等環節進行實況直播。採取現場解說員現場講解,實現錄制資料與現場直播的有效銜接。
(3)演練程序。本次演分七個步驟進行: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先期處置、應急調查,啟動預案、部門聯動,現場指揮、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科學決策、應急處置,災後評估、重建家園。
(4)演練重點。本次演練突出兩個方面的重點:一是展示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高科技術設備和技術實施遠程指揮、遠程會商為重點;二是現場指揮部根據遠程專家會商情況和接受遠程指揮情況組織現場實施救援以重點。
(5)演練時間及地點:演練時間12月17日;演練地點:潼南縣體育公園。
二、演練前期籌備工作安排
為順利開展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順利實現市政府下達的演練的效果,擬成立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綜合演練籌備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蹇澤西 縣人民政府縣長
副組長:代重久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立民 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公安局長,賀雪松 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向毅 縣國土房管局局長,李永恆 縣應急辦主任,陳鐵 縣公安局副局長,張義強 縣財政局局長,譚達友 縣民政局局長,張紅軍 縣交委主任,劉春英 縣衛生局局長,陳世權 縣水務局局長,楊春 縣文廣新局局長,鄒華 縣氣象局局長,曾偉 縣機關事務局局長,張文軍 梓潼街道辦主任,張海 潼南電視台台長,劉輝 縣新聞中心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演練策劃組、道具設備組、場地布置組、前期錄制組、人員組織組、演練培訓組、會務接待組。
(1)綜合協調組:由縣政府辦牽頭,縣應急辦、縣國土房管局參加。負責本次演練籌備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工作;積極與市級部門緊密聯系,及時了解市級部門的要求,主動爭取市級部門的指導。
(2)演練策劃組: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縣政府辦、縣應急辦、縣電視台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本次演練的全過程的策劃、方案編寫、腳本編寫等工作。
(3)道具設備組: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縣公安局、縣交委、縣民政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根據演練設置的各類場景,製作場景所需各類道具,准備無人駕駛飛機、飛艇、旋挖鑽機、挖掘機、車輛、帳篷、編織袋等各設施、設備。
(4)場地布置組:由縣文廣新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梓潼街道辦、縣電視台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演練場地協調、各類工作用台及設施的搭建、演練現場布置、示意圖製作等。
(5)前期錄制組:由縣電視台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氣象局、人武部、公安局(含武警、消防)、民政局、梓潼街道辦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按演練腳本要求,對演練的預警預報、發現險情、先期處置、部門聯動等環節進行前期錄制、剪截、編制等;負責演練過程的解說、各類視頻資料的錄制、輸入、輸出、轉接等。
(6)人員組織組:由梓潼街道辦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人武部、縣公安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組織群眾、民兵、武警、消防等,並組織參與演練。
(7)演練培訓組:由市國土房管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縣電視台、梓潼街道辦、縣人武部、縣公安局參與,相關部門配合。負責按照演練腳本,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現場演練培訓、現場演練預演等工作。
(8)會務接待組:由縣機關事務局牽頭,縣國土房管局參與。負責各級來賓的食、住、行的安排與接待;負責現場來賓的引道與安排等。
三、演練實施工作安排
為了確保演練工作按預定計劃實施,達到預期的演練效果。演練工作設置了預警預報、發現險情、先期處置、部門聯動、應急救援、險情升級、遠程會商、緊急救援、救援結束等九個環節。
(一)演練機構設置
1.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在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內)
負責在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中心對現場情況的遠程研判,並發揮相關應急救援指令。
2.現場指揮部(設在演練現場)(18人)
指揮長:代重久 潼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副指揮長:劉立民 潼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公安局長,賀雪松 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向毅 潼南縣國土房管局局長,陳春貴 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義強 縣財政局局長,李永恆 縣應急辦主任,陳鐵 縣公安局副局長,劉秋月 安監局副局長,鄒華 縣氣象局局長,劉春英 縣衛生局局長,譚達友 縣民政局局長,張紅軍 縣交委主任,陳世權 縣水務局局長,童光彬 縣文廣新局副局長,張文軍 梓潼街道辦主任,地質專家2名。
3.搶險救援組(200人)
由縣人武部牽頭,梓潼街道辦、公安、武警、消防、國土、水利等部門組成(人武部官兵、民兵、公安、武警、消防、梓潼街道辦、國土、水利、交委)。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組織動員受災害威脅的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危急時,可強制組織避災疏散;利用其裝備優勢對被壓埋人員進行搶救。
4.調查監測組(40人)
由縣國土房管局牽頭,氣象、地質隊參與(國土、氣象、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第二分隊、市地理信息中心)。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進行應急調查、監測和發展趨勢預測,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根據氣象、水情和汛情信息,適時進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提出劃定搶險救災特別管制區的建議,報現場指揮部。
5.救護防疫組(16人)
由縣衛生局牽頭,相關醫院參與(醫生、護士、防疫)。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做好災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做好急救准備工作,包括所需葯品、醫療器械、衛生安全監測設備的調撥等。
6.治安交通組(90人)
由縣公安局牽頭,縣交委參與(公安、交委)。
主要職責:負責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突發性治安事件,依法打擊蓄意擴大、惡意傳播地質災害險情等違法犯罪活動;負責救災物資和人員、財產的安全,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確保道路暢通,實行交通管制;及時組織搶修損毀的交通設施,保證救災物資運輸。
7.後勤保障組(11人)
由縣民政局牽頭,財政局參與(民政,財政)。
主要職責:出現險情時,及時設置避險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做好避險救濟物資的供應、調配和管理,妥善安排避險人員的生活等工作以及籌備必要的救援資金。
8.信息報送和新聞發布組(25人)
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國土房管局、電視台、新聞中心參與(宣傳部,國土、電視台、新聞中心)。
主要職責:災情發生後,分別按照有關規定做好災情的調查核實、上報,以及災情發布與新聞報道工作。
9.群眾(413人),由梓潼街道辦負責組織群眾參演。
(二)演練程序安排
詳見《2013年重慶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腳本》略。
四、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此次演練是全市性的綜合大型演練,各部門各單位必須高度重視,明確一位分管領導親自抓,具體科室具體抓。並於10月底前本部門、本單位參演領導、參員人員名單送縣國土房管局地質礦產科。
(2)明確責任:各小組牽頭部門要組織各參與單位進行任務細化,將具體任何落實各部門、各單位,各部門、各單位要將任務細化落實到人。
(3)嚴格紀律:從演練的籌備至演練結束的全過程中,各單位各部門必須嚴格按照籌備領導小組和演練指揮部的要求和指令,參與和配合演練工作,縣政府督查室將對各部門和單位進行督促檢查,對有礙於演練的各種行為進行通報。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Ⅳ 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指南的應急演練內容
7.1 預警與報告
根據事故情景,向相關部門或人員發出預警信息,並向有關部門和人員報告事故信息。
7.2 指揮協調
根據事故情景,成立應急指揮部,調集應急救援隊伍等相關資源,開展應急救援行動。
7.3 應急通訊
根據事故情景,在應急救援相關部門或人員之間進行音頻、視頻信號或數據信息互通。
7.4 事故監測
根據事故情景,對事故現場進行觀察、分析或測定,確定事故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變化趨勢等。
7.5 戒管制
根據事故情景,建立應急處置現場警戒區域,實行交通管制,維護現場秩序。
7.6 疏散安置
根據事故情景,對事故可能波及范圍內的相關人員進行疏散、轉移和安置。
7.7 醫療衛生
根據事故情景,調集醫療衛生專家和衛生應急隊伍開展緊急醫學救援,並開展衛生監測和防疫工作。
AQ/T 9007—2011
7.8 現場處置
根據事故情景,按照相關應急預案和現場指揮部要求對事故現場進行控制和處理。
7.9 社會溝通
根據事故情景,召開新聞發布會或事故情況通報會,通報事故有關情況。
7.10 後期根據事故情景,應急處置結束後,開展事故損失評估、事故原因調查、事故現場清理和相關善後工作。
7.11 其他
根據相關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特點所包含的其他應急功能。
Ⅵ 文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富寧縣是雲南省12個國家級一類防洪縣之一,「防大洪,搶大險,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任務艱巨。舉行此次演練旨在貫徹「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洪防災方針,檢驗各防災減災指揮部成員單位在富寧縣城遇到暴雨引發洪水並發突發性滑坡地質災害時對防洪搶險調度、險情搶護、群眾轉移、安置維穩工作協調和執行能力,克服麻痹和僥幸心理,進一步建立統一、快速、協調、高效的防洪搶險和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機制機制,確保富寧縣城安全度汛,提高應對災害和搶險救災能力。為此,在2011年5月12日「防災減災日」文山防災減災演練在富寧縣舉行。此次演練,省、州及8縣(市)組織了觀摩團進行全程觀摩。文山人民政府副州長親臨現場,並宣布演習開始。現將綜合演練中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情況報告如下。
一、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甚至不可預見性。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障,是履行政府社會職責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歷史使命。近年來,特別是「5·12」地震之後,各級黨委人民政府以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民生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註重提升國土資源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質災害臨災狀態下責任部門搶險救災應急反應能力,更加關心縣、鄉(鎮)、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的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富寧縣是文山州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17處,對住戶存在威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54處,共威脅到745戶2884人,其中2011年度重要監測隱患點29個。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主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富寧縣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滑坡隱患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富寧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通過防災減災演練,進一步提高富寧縣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進一步完善各部門的公共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演練的原則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四、演練背景
新華鎮仁和村小組滑坡位於該村左側,該滑坡形成於2006年6月,在村子左側可見明顯拉張裂縫組,且裂縫已基本貫通,裂縫總體走向210°,長約320米,寬10~50毫米;2010年9月以來,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導致裂縫擴展明顯加劇,目前該項滑坡處於加速變形過程中,有整體失穩的可能性,直接威脅著滑坡體上仁和村小組和滑坡體下方富寧縣高速公路收費站共計287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該山體滑坡隱患點編制有「防災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五、演練時間
2011年5月12日9:00~11:30。
六、預警演練准備
(一)預演
時間:2011年5月11日15:00。
(二)演練指揮部組成人員及各工作組職責
1.防災減災演練總指揮:王毅(縣委書記、縣長);指揮長:崔同富(縣委副書記)
主要職責:
(1)審查批准防災減災演練方案;
(2)發布防災減災演練命令;
(3)主持一級預警會商;
(4)簽發一級預警通知。
2.演練常務副指揮長:楊秀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長)
主要職責:
(1)負責演練全面工作;
(2)主持二級預警會商;
(3)簽發二級預警通知。
3.演練副指揮長及其職責
韋勝輝(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負責受災群眾轉移到安全地點。
韋思亮(縣委常委、副縣長):負責搶險救災物資供應,做好受災群眾善後安置等工作。
孟軍(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負責搶險救災各項工作的綜合協調,督促檢查救災工作。
李艷紅(副縣長):負責受災群眾及搶險隊伍的醫療救治及衛生防疫。
張泉龍(副縣長):負責預警系統電力、通訊搶修維護,保障電力供應、通訊暢通。
蔣捷(副縣長、公安局局長):負責社會治安、交通管制及現場應急搶險等工作。
陳宗友(某部隊領導):負責駐富部隊搶險隊伍的調集指揮。
張國林(縣人武部部長):負責組織民兵應急分隊投入搶險救災。
李思學(縣公安邊防大隊大隊長):負責組織邊防大隊官兵及時深入受災現場開展搶險救災任務。
穆雪鋒(縣公安消防大隊大隊長):負責組織消防大隊官兵及時深入受災一線開展搶險救災任務。
黃志宏(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負責演練具體工作;報告地質災害情況;協調州局及上級有關部門。
4.9個應急工作組及其演練職責
(1)綜合協調聯絡組(車輛3輛,15人)
組長:孟軍(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
副組長:蒙俊生(縣政府辦主任);
成員:毛啟光(縣委辦副主任、縣委農辦主任);
肖平永(縣政府辦副主任);
黃晶(縣委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王炳旭(縣委辦信息股股長);
彭華勇(縣政府辦綜合股股長);
黃仕剛(縣政府辦綜合股副股長);
陸仕標(縣民政局辦公室主任);
夏振東(縣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
夏振東(縣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
張永周(縣民政局救災股股長);
李金毅(縣林業局辦公室主任);
李連紅(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
攝像記者:韋榮;
照相人員:王炳旭;
聯絡員:徐加俊。
職責: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協調和督查各組演練;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群眾轉移組(50人)
受災群眾安置點設置在:縣第一中學操場。
組長:韋勝輝(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副組長:杜卓春(新華鎮人民政府鎮長);
梁富(縣公安局副局長);
曾正廷(縣人武部副部長);
肖平永(縣政府辦副主任);
鄧發東(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局長);
成員:各部門人員;
攝像記者:李芳晶;
照相人員:新華鎮一名幹部;
聯絡員:韋登格。
職責:組織被圍困人員轉移到指定安置點,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3)應急搶險組(消防車輛2輛,電力搶修車1輛,裝載機4台,人員150餘人)
組長:楊秀祥(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副組長:張國林(縣人武部部長);
成員:由縣公安、交通、水務、教育局,邊防一團,縣人武部,縣公安消防大隊,縣公安邊防大隊,新華鎮,電力公司工作人員組成;
總聯絡員:徐加俊。
職責:迅速組織各專業應急小組趕赴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搶救遇險人員;保障電力供應;掌握災情並報告指揮部;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4)災險情調查監測組(車輛2輛,人員10人)
組長:蔣捷(副縣長、公安局局長);
副組長:黃志宏(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由縣國土局、縣氣象局、縣安監局和新華鎮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
總聯絡員:夏振東。
任務: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縣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5)交通治安秩序維護組(車輛5輛,人員40人)
組長:蔣捷(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
副組長:張恃海(縣公安局副局長、交警大隊大隊長);
成員:由縣公安、交警大隊、新華鎮政府工作人員組成;
攝像記者:吳光斌;
照相人員:縣公安交警大隊一名幹警;
聯絡員:楊禮貴。
職責: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對搶險救災現場實施交通管制;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現場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下設交通管制、治安巡邏兩個專業小組)。
(6)網路通訊技術保障組(20人)
組長:張泉龍(副縣長);
副組長:龍源濤(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
周招祥(縣電子信息管理局局長);
成員:趙祖旭(電信富寧分公司經理);
馮天文(移動富寧分公司經理);
張兵(聯通富寧分公司經理);
攝像記者:婁芳華;
照相人員:縣國土資源局局、電信局各一名幹部;
聯絡員:儂科偉。
下設網路技術保障、通訊保通保障兩個小組。
職責:負責提供演練所需對講機,並充足電量、編排序號;負責演練期間通訊暢通,安排1~2輛通信搶修車對通信基站進行搶修;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7)醫療救護組(人員20人)
組長:李艷紅(副縣長);
副組長:楊靜珍(縣衛生局局長);
成員:班峰(縣衛生局副局長);
農光城(縣衛生局副局長);
張金龍(縣醫院副院長);
徐文善(縣疾控中心副主任);
醫護工作人員15人;
攝像記者:劉剛;
照相人員:縣衛生局一名幹部;
聯絡員:李代艷。
職責: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現場緊急救治和衛生防疫;安排2輛救護車開展救護,同時在團部附近搭建臨時救護所;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8)物資保障及善後安置組(車輛4輛,其中部隊2輛、地方2輛,人員20人)
組長:韋思亮(縣委常委、副縣長);
副組長:肖義慶(縣民政局局長);
陳明抒(縣財政局局長);
付聯翔(縣發改局局長);
龍源飛(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潘文明(縣經濟商務和外事局局長);
柏祖斌(縣民政局副局長);
成員:由以上單位工作人員組成;
攝像記者:翟正文;
照相人員:縣民政局一名幹部;
聯絡員:農榮。
職責: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防汛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完成演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9)新聞采訪發言組(人員10人)
組長:肖義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副組長:龍原濤(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
成員:由宣傳部、廣電局記者組成。
職責:負責防災減災演練的現場報道、采訪等工作,負責演練對外宣傳、報道,並明確新聞發言人發布新聞;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七、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縣人民政府召集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相關部門領導、仁和村小組村小組長等參加。
(會議時間:定於5月11日9時。會議地點:江口縣政府會堂)。
會議內容:
(1)縣人民政府王毅縣長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2.參演單位專業隊伍、人數以及演練前需准備的物品
(1)縣人武部、民兵應急分隊、武警中隊共40人。負責其他參演單位所需迷彩服、十字鎬、鏟子、鋼釺等器材的准備。
(2)消防武警官兵6人。負責消防車輛、消防器材、防毒面具、生命探測儀等設備的准備。
(3)縣公安及交警20人。負責治安和交通管制警示標志。
(4)縣國土資源局30人。負責宣傳資料、標語、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的准備,各應急分隊隊旗等工作。
(5)縣衛生局20人。負責2輛120急救車輛以及急救器材、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治療器材的准備。
(6)縣交通局20人。保證至少2台以上交通標志車輛的准備。
(7)縣民政局12人。負責救災、慰問物資、安置災民相關表卡的填報准備,其中帳篷至少准備3頂以上。
(8)仁和村小組180人。富寧縣高速公路收費站10人負責演練前組織、宣傳發動、群眾轉移。
(9)縣建設局4人。負責組織指揮演練場地平整和觀摩台搭建。
(10)縣教育局3人。負責參演學生60人的組織和動員。
(11)縣電信公司5人。負責准備電話機10部,現場的通信保障。
(12)縣氣象局2人、縣移動公司2人、縣供電公司8人、縣自來水公司3人、縣水利局4人、縣安監局3人、縣環保局3人,按各自工作職能准備相應器材。
(13)新華鎮幹部15人。負責演練前演練區域村民的動員和群眾會的召集。
(14)參演師生60人。由縣第一中學(縣教育局局負責組織落實好人員及演練服裝的准備。)
參演隊伍共計440人。
3.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定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熟悉仁和村小組滑坡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受災群眾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其他各組做好相關准備工作
(二)演練工作程序
1.2011年5月12日9:00時全體演練單位在縣第一中學操場待命
9:10接新華鎮人民政府報告:「因昨夜連續大雨,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滑坡體與後緣母體裂縫加寬,滑坡隨時可能發生,要求縣國土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縣國土局領導:
(1)向縣人民政府匯報;
(2)縣國土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9:25縣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新華鎮新興社區仁和村小組滑坡活動性增強,寬度已增大到0.2米,滑坡體處於臨滑狀態。建議盡快報告縣人民政府,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0縣國土局領導向縣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通知縣地質災害防災應急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仁和村小組集中待命。
9:40指揮部設在太平中學會議室,太平中學體育場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原地待命。
9:50縣國土局局長向指揮部介紹該滑坡地質災害有關情況。
縣氣象局局長報告天氣情況。
縣國土局局長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0:0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組:封鎖進入危險區的縣鄉公路、進入滑坡危險區的村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群眾轉移組:使用音響設備放警報信息或鳴鑼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的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要組織的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其他搶險救災人員一共計150人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序列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師生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及時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受災群眾安置工作,認真做好各安置點受災群眾的宣傳思想鞏固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0:10撤離開始。
10:25撤離完畢。
10:3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兩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滑坡變化已趨穩定,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戒。
10:35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戒。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受災群眾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0:40指揮部領導到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看望受災群眾撤離安置情況。
10:45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
10:55宣布演練結束。
11:10各搶險救災工作組在現場進行自我總結。
11:20召開演練總結會議。
緊急運送救災物資
救災物資
Ⅶ 徐州市年度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應急演練方案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賈汪區人民政府、賈汪區國土資源局
(2013年6月)
應急演練方案編制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應急辦《關於印發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指南的通知》(應急辦函 [ 2009] 62號)、《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國土資廳發 [ 2009] 49號)、《徐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
一、應急演練目的
通過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旨在進一步提高相關主管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增強參與單位和人員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熟悉程度;檢驗應對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所需應急隊伍、物資、裝備、技術等方面的准備情況,發現不足及時予以調整補充;普及公眾對突發地質災害風險的防範意識,提高其自救互救等應對能力;查找《徐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從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險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演練時間
2013年6月24日10:00
三、演練地點
賈汪鎮大鹿山南坡(宗庄桃園內)
四、應急演練背景
賈汪區內露天採石現象較普遍,除水泥廠用作水泥原料外,大部分是開采後作為建築石料。絕大部分採石場由於開采方法落後,形成了高而陡的采礦邊坡,多年遺留下崩塌、滑坡隱患,小型採石宕口崩塌、滑坡災害。
五、應急演練規模等級
本次演練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響應等級設定為IV級(小型)。
六、應急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任務是:假設賈汪區某隱患點發生突發地質災害,及時啟動《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賈汪區人民政府和市應急辦、市國土資源局指揮下,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危險區范圍的居民等快速、有序、安全地撤離到指定的安全地帶,並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
七、應急演練組織機構
本次演練活動由徐州市國土資源局、賈汪區人民政府指揮,由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具體實施。
八、演練內容和參演人員職責
(一)演練內容
1.災(險)情設想
徐州市賈汪區遭受連續強降雨天氣,擬發生地質災害現場位為賈汪區賈汪鎮大鹿山南坡廢棄露采礦山南側。在強降雨誘發下,最終導致崩塌地質災害。據當地群測群防員巡查地災隱患點時發現,該廢棄露采礦山採石宕口南坡發生較嚴重滑坡1處,山腳下有少數居民,並有1名村民被滑落碎石砸傷。
賈汪區人民政府在接到報告後,根據險情規模,按照預定方案決定啟動《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在賈汪區人民政府領導、指揮下,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小組成員各司其職,第一時間趕赴受災現場,用最短的時間組織處於危險區范圍的居民快速、有序、安全地撤離到指定的安全地帶;解救、安置被困人員,對受傷人員實施救護;清理受災損壞的建築和道路,並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應急工作。
(二)參加單位及人員
(1)指導單位:市應急辦(2人)、市國土資源局(4人)
(2)演練單位:區國土資源局(18人含參演人員)、區發改委(1人)、區農委(1人)、區財政局(1人)、區水利局(1人)、區民政局(1人)、區交通局(3人含參演人員)、區公安分局(6人含參演人員)、區衛生局(5人含參演人員)、區氣象局(1人)、區環保局(1人)、區安監局(1人)、供電公司(1人)、消防大隊(6人含參演人員)、工業園區(1人)、各鎮(1人)、辦事處(1人)等。
(3)指導專家:(3人)
(4)觀摩單位: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分管局長及地環科科長2~3人)、全區國土資源分局、鎮所(所長及地環員2人)。
九、應急演練腳本
時間:6月24日10:00
地點:賈汪鎮大鹿山南坡(宗庄桃園內)
主持人:何德彬 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參會領導:吳爾松 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應急辦主任,陳建華 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呂宣瑞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參演人員:段緒德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 局長,劉保業 徐州市礦業協會 副會長,崔文靜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處長,程建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馬傑 區政府應急辦公室主任,陳萬利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 科員,柳希雷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 科員,許瑞山 徐州市國土資源局科員,縱博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 科長(活動指揮),朱孝海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 辦事員
地質災害應急小分隊成員15名、傷員1名、武警消防官兵8名、120急救人員6名、交通道路搶險人員4名。
主持人(主席台):
同志們,為認真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查找《徐州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徐州市賈汪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檢驗各部門快速反應能力,增強防災避險意識,鍛煉應急搶險隊伍,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今天在賈汪鎮開展賈汪區2013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演練。出席今天活動的領導有: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應急辦主任吳爾松,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建華,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呂宣瑞;徐州市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兄弟縣(市)、區國土資源局分管負責人及相關科室負責人,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分管負責人,各鎮、辦事處、工業園區管委會、潘安湖風景區管理處分管負責人。我宣布:演練現在開始。
(5個應急隊員在演練現場先期進行處置)
(主持人宣布開始後,段緒德和專家組:劉保業、市應急辦、市局各1人,在演練現場匯報後走向指揮部。在指揮部就坐,專家組對災害情況進行評估,提出應急處置建議。)
段緒德(位置:演練區):
今日9時20分我局接到賈汪鎮政府和賈汪鎮國土資源所的報告,經群測群防人員巡查發現,賈汪鎮大鹿山南坡地質災害隱患點因強降雨發生滑坡災害。接報後,已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前期處置。現通往危險區道路已搶通,現場已封鎖警戒,根據天氣情況,滑坡有進一步發展趨勢,特此報告。
指揮長(與段緒德和專家組趕赴指揮部同步):請專家組、搶險組、醫療組等小組到指揮部召開會議。
(指揮部內有台上領導、程建、衛生局、交通局、公安局、消防大隊、賈汪鎮分管領導各1人到指揮部,2分鍾後會議結束)。
主持人(會議中,在指揮部解說會議的內容和意義)
指揮長(在指揮部):
根據專家組意見,立即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實行對災情的 4級響應,各有關部門分工配合,立即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災行動。
(發布命令後,搶險組10人、救護人員、傷員上場演練、救護車拉出主會場,搶險結束後小分隊隊員回到工作區。組長向指揮長呂宣瑞同志匯報搶險工作情況)
應急小分隊隊長(匯報指揮長,按實際位置):
報告指揮長在搶險過程中,發現1人受傷,房屋受損三間,緊急轉移居民10餘人。經過緊張的搶險工作,災民財物已全部轉移安置完畢,受傷人員已得到妥善救治,降雨已停止,危岩體已穩定,搶險救災工作結束。
(各位領導回到主席台)
指揮長:
經過地質災害預報、巡查監測、險情上報、應急調查與響應、啟動預案發布預警、緊急搶險、人員轉移安置、應急處置等過程,現在災情已基本解除,請群測群防人員繼續進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我宣布,演練結束。
主持人:
請徐州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建華同志講話
主持人:
請徐州市政府副主任、市應急辦主任吳爾松同志作活動點評
主持人:
請賈汪區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呂宣瑞同志對此次演練活動作總結講話
主持人宣布活動結束,請各單位有序離場。
Ⅷ 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突發地質災害避災應急演練概要
昌吉市國土資源局
(2011年9月)
一、演練時間
2011年9月8日北京時間12:00。
二、演練地災的類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三、演練地點
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礦區。
四、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新疆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工作原則,突出「以人為本」的工作思路,以突發性地質災害臨災應急救援為重點,強化組織領導,通過認真開展應急演練工作,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自救能力和防災意識,健全群測群防體系,更好地指導地質災害易發區地災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應急演練的原則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應遵照以下五項原則:①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②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③反應迅速、決策果斷的原則;④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⑤簡捷高效、安全第一的原則。
六、演練目的
通過應急演練,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單位應對突發地質災害處置的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防止災害造成群死群傷。增強工作主動性,認真總結實踐演練取得的效果和經驗,從認識、組織、實踐訓練等方面做好預防和處置准備工作,提高應變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七、演練措施及要求
當發生地質災害險情時,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辦公及職工居住生活區立即做出應急反應,應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規定的時間內立即上報,加強地災監測頻率,並不斷地向鄉政府或主管部門報告險情變化趨勢和災情發展情況。
(一)演練措施
(1)當發生險情或災情,救災領導小組及各工作組立即趕赴現場,並立即組建地質災害救災現場指揮部。
(2)現場廣播礦區人員要迅速撤離災區,廣播喇叭不斷發出「鳴--嗚」的地災警報信號,要緊急組織、引導職工,向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辦公及職工居住區附近的安全地帶疏散、撤離。
(3)應急避災組要做好安全、迅速有序的疏散撤離工作,防止人為混亂,降低效率。
(4)地災監測人員要做好監測工作,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化。
(5)宣傳報道組要按有關規定及時向公眾發布災情有關信息,將有關文字、影像資料存檔備查。
(二)演練要求
(1)參加避災演練的人員必須按照避災應急演練指揮部的要求,迅速集合,服從組織,統一指揮。
(2)參加避災演練的阿什里鄉人民政府(包括鄉武裝部、公安派出所、衛生院、民政、企業辦等)、市國土資源局、市應急辦、昌吉市菏澤騰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等單位,以及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辦公及職工居住生活區全體職工聽候命令。
(3)觀摩人員按要求到指定地點觀摩,除參加避災演練的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隨意干擾和破壞避災演練活動,避災演練結束前不得離開現場,避災演練結束後,立即召開現場避災應急演練總結大會,總結避災應急演練的實踐經驗,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避災應急演練。
八、參加應急救援演練的單位及人員
昌吉市國土資源局、市應急辦、阿什里鄉人民政府(包括鄉武裝部、公安派出所、衛生院、企業辦、民政、宣傳等)、昌吉市菏澤騰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的全體職工等,以及有關部門單位的專、兼職人員參加演練。
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突發地質災害避災應急演練組織機構及任務
一、組織機構
為加強應急演練的組織領導,確保突發地質災害避災應急演練順利進行,並收到預期效果,成立突發地質災害避災應急演練指揮部,指揮部下設應急避災組、醫療急救組、治安保衛組、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宣傳報道組共五個工作組。
1.指揮部
總指揮:周賢洋昌吉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朱敏宇昌吉市應急辦主任
唐成天 昌吉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蔡昌建 昌吉市阿什里鄉人民政府副書記
許建平 昌吉市阿什里鄉武裝部部長
阿力克 昌吉市阿什里公安鄉派出所所長
李聚海 昌吉市菏澤騰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
梁吉山 昌吉市菏澤騰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礦長
串詞:市國土資源局負責
解說:廣播員
策劃:唐成天
編輯:楊浩禮
演練:昌吉市國土資源局(承辦),昌吉市應急辦、阿什里鄉人民政府等部門單位(協辦),昌吉市菏澤騰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主辦),應急避災演練有菏澤騰達煤礦職工居住區全體人員參加。
2.應急避災分五個工作組
(一)應急避災組
組長:梁吉山礦長
成員:李其平、魯進法、高繼軍、肖鋒、司冠昌等
任務:由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全體職工及家屬等組成的模擬演練人員編為4個疏散撤離區,即煤場為第一片區、生產樓為第二片區、公寓樓為第三片區、車間倉庫為第四片區。以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生產、辦公、居住生活區為模擬演練場地,統一聽從應急演練指揮部演練現場指導組的安排,積極配合突發地質災害避災應急演練全部過程。
(二)醫療急救組
組長:王春新阿什里鄉衛生院院長
成員:救護及防疫人員。
任務:對傷員包紮救助,及時搶救、轉運和醫治受傷人員;做好疫情檢疫工作,及時檢查、監測災區的飲用水源、食品的安全性,採取有效措施防控災區疫情;迅速調集和運送災區所需葯品和醫療設備。
(1)搶救傷員,等待救護傷員(120救護車趕赴現場),協調醫院、血站對受傷人員進行救治;
(2)做好傷亡人員家屬思想工作和有關善後處理事宜。
(三)治安保衛組
組長:阿力克阿什里鄉公安派出所所長
成員:公安派出所全體人員
任務:做好現場警戒和治安秩序的維護工作,對地質災害現場實施交通管制;加強災區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災區社會治安秩序,確保避災應急演練工作順利進行;及時疏散可能危及的群眾和圍觀人員。保障一定數量現場通信聯絡設備,對爆炸物品現場進行控制,並負責現場應急處置。
(四)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
組長:戴永旭總工程師
成員:靳恩光、陳成軍、蔡依強、丁志剛、楊浩禮等
任務:在地質災害現場對災害的趨勢進行跟蹤、預測,充分發揮國土資源部門組織、協調、指導、督促的職能。①對地質災害險情進行調查,確定其等級、成災范圍,查明其形成條件、引發因素,對險情災情進行評估,提出應急處理措施,迅速有效地減緩或防止災情加劇;②對可能出現的險情隱患,分析發生前兆特徵,判斷發生的可能性、災害等級和影響范圍,採取有針對性應急措施,阻止或延緩地質災害的發生;③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工作,編制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報告。
做好滑坡體穩定性的動態監測工作,及時匯報監測情況;准確掌握氣象信息和汛期天氣預報,為地質災害預報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做好地質災害預測預警預報工作。
(五)宣傳報道組
組長:黃岩春市國土資源局辦公室主任
成員:蘭蓉、左瓊鴿、潘恆遠、符桂平、那扎爾
任務:①負責聯系的新聞媒體報道人員,組織做好宣傳報道工作;②協調媒體宣傳的其他相關事宜。
二、其他事項
(1)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負責演練橫幅布標、安置調試好報警器裝置,布置演練指揮場地等。
(2)提供播音員、無線話筒等播音設備。
(3)阿什里鄉公安派出所提供警戒帶、布控警力,維護好警戒帶周邊的治安秩序,並對演練場地四周的部分路段實施交通管制。
(4)阿什里鄉衛生院提供救援醫療人員及車輛等。
(4)昌吉市菏澤騰達煤礦辦公及職工居住生活區布設相關標志牌、導向牌等。
菏澤騰達煤礦井上礦工、家屬等人員按照避災路線迅速撤離至地災應急避災安置點
菏澤騰達煤礦搶險人員按照搶險任務及職責迅速到達預定搶險區域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