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工程地質調查精度要求
Ⅰ 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按精度要求可以分為那些內行
地質災害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涉及多部門,大地域。具體來說,在一個市、版縣區首先要做的就是地質災害區權域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防治方案,確定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位置、類型、級別、規模等,並根據規劃逐步進行治理。概括地說,就是地質災害區調、排查、巡察,這屬於地質災害預防體系,另外就是地質災害治理,本著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具體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描述很詳細(釋疑)
Ⅱ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內容和要求
1:5萬區來域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自內容和要求與其他區調類型有所不同,除各類相關的總則、規范、技術要求、工作細則外,具體任務中也會有明確體現。1:5萬區調成果可以直接用於國土資源調查、礦產地質、水文工程地質的研究、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調查與監測、經濟開發區建設、大中城市資源開發與規劃等。可見,1:5萬區調成果是與國家經濟建設緊密相連的,也反映了一個國家地球科學的研究程度。
基本工作內容有地質工程、設計編審、野外地質調查、資料整理、野外驗收、圖件編制、成果編制及驗收、成果登記與出版和成果提交與資料歸檔。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最終成果主要包括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礦產圖、物化探地質圖等,文字說明書以及單測圖幅或聯測圖幅、匯編的區調報告、礦產報告等。
Ⅲ 地質路線調查精度要求時什麼啊
一般要求
5.2.1 工程地質測繪採用比測繪精度要求大一級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外業底圖。
5.2.2 在進行過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區域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的地區,工程地質測繪應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和遙感解釋成果。
5.2.3 實測地質體的最小尺寸一般為相應圖上的2mm,對具有重要意義的地質現象可誇大表示。測繪的地質、地貌界線必須實地勾劃或根據遙感解釋界線通過野外核定,允許誤差范圍在圖上不大於2mm。
5.2.4 正式測繪前,首先應實測地層剖面,建立地層柱狀剖面,劃分工程地質岩組,確定填聞基本單位。制定工作細則,以統一工作方法與技術要求,保證測繪成果質量。
5.2.5 系統的路線觀察是沙漠及沙漠化地區工程地質測繪的主要方法。觀察路線一般沿工程地質條件變化最大方向布置,在沙丘(沙山)起伏較大、地面通行條件差的地區可順溝谷方向布置。
5.2.6 觀察點布置要日的明確,一般應布置在各種工程地質界線(地層、岩組、地貌單元和地質構造線等)和各種工程地質現象處,具有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
5.2.7 選擇代表性的典型地段,用「重點地段法」對沙丘移動變形、水土流失、斜坡穩定性等進行較大比例尺測繪。
5.3 遙感圖象的應用
5.3.1 基本要求 來源:www.yantushi.com
5.3.1.1 沙漠地區利用遙感圖象解譯是確定沙漠地貌與工程地質現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減少野外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
5.3.1.2 遙感圖象的解譯工作應先於工程地質測繪,並貫穿工作的全過程,使其成為設計編寫,野外工作布置,室內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等工作的組成部分。
5.3.1.3 通常應用的遙感資料是航攝象片和衛星圖象。應盡量選用不同時間,不同波段的遙感圖象。為適應專題研究需要,應搜集不同時期的航、衛片,或者專門飛行拍攝,並將航攝象片和衛星圖象應用結合起來。
5.3.1.4 遙感成果應充分用於野外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布置,觀測點線的控制指標要根據沙漠及沙漠化地區的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和遙感圖象可解譯程度來定。
a.解譯效果較好的地區:主要地質體、沙漠分布和工程地質界線在圖象上能連續追索和圈定。地質觀測則以檢驗解譯成果為主,補充搜集遙感影象難以獲得的資料,觀測點定額可減少30%~50%,其他技術定額也可適量減少;
b.解譯效果中等的地區:主要地質體、沙漠地質現象、工程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界線不能全部地在圖象上連續追索或圈出,則觀測點定額可減少10%~30%;
c.解譯效果較差的地區:各種地質體解譯效果不明顯,圖象上難以確切圈定出主要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界線,觀測路線長度和觀測點只能適當減少。
5.3.2 解譯內容
遙感圖象解譯內容,應密切結合沙漠地區工程地質調查的實際需要和已有遙感資料的片種、比例尺、可解程度來定,主要解譯下列內容:
5.3.2.1 劃分沙漠地貌形態類型,確定地貌單元界線,辨別微地貌類型,分析微地貌成因。
5.3.2.2 確定區域地質構造輪廓,判別棵露和隱伏的主要斷裂和節理裂隙密集帶的分布位置和發育規律,解譯新構造活動在影象上的表現、活動方式,為區域地殼穩定評價提供依據。
5.3.2.3劃分岩、土體不同岩性和不同沙漠及沙漠化岩性類型的分布范圍。
5.3.2.4 解譯滑坡、崩塌、泥石流、沙丘、沙漠化、人工采空區等不良工程地質現象的分布、規模和形態待征,對其危害程度和發育趨勢作出初步評價。
5.3.2.5 解譯植被生態類型、分布和覆蓋度。
5.3.2.6 解譯各種水文地質現象,重點是與工程地質關系密切的現象,包括湖、水庫等地表水體,現代河流(溪)的分布、滲沒段及古河道、沼澤、鹽漬化,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帶等。
5.3.2.7 利用多時相(不同時間)航衛片,進行對比解譯,研究地質現象動態,對其發展和影響程度作出初步評價。
解譯重點:
a.沙丘、沙漠化的動態變化;
b.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變化;
c.湖泊消失,湖泊、河道變遷,地下水露頭變化;
d.植被生態變遷。
5.3.3 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遙感解譯標志
沙是具有強反射的物質,一般在航片或衛片上都以淺色調出現。
5.3.3.1 沙漠 來源:www.yantushi.com
a.新月形沙丘:形象輪廓形態清晰可辨,—般呈月牙形,迎風坡微凸而平緩,背風坡下凹而較陡,兩翼順著風向延伸,沙丘脊線呈弧形,呈白-銀白色彩;
b.拋物線沙丘:形象上似一拋物線形,翼角所指方向為逆風向,迎風坡平緩而凹進,背風坡陡峭而呈弧形凸出,呈白-灰白色調;
c.魚鱗狀沙丘(群):沙丘呈群體分布,丘間地不明顯,前一個沙丘的迎風坡坡腳即為後一個沙丘背風坡坡麓;沙丘兩翼順風向延伸與前方沙丘迎風坡相連,形成沙丘間與風向平行的沙埂,航片上沙埂脊線構成白色的「網格」,沙埂所圈的凹地呈灰-灰白色調的「斑塊」;
d.金字塔沙丘:形態呈角錐狀,外觀似金字塔,它本身排列方向不與任何一種風向相平行或垂直,而是具有不同方向的脊線和三角斜面,形象上脊線尖棱呈渦輪狀紋形;
e.梁窩(蜂窩狀)沙丘;梁窩狀沙丘是在風向均勻,風力相等的條件下形成的多向沙埂,其外圍為窪地,總體形似梁窩狀,形象上同魚鱗狀沙丘有相似之處,僅梁窩狀沙丘中間的沙窩較深,沙埂色調為白色,而沙窩則為灰白色調; 來源:www.yantushi.com
f.沙壟:沿主導風向呈線性延伸的沙丘為沙壟,形象上沙壟的兩側坡度大致相等,中脊線深圓,向陽坡呈白色色調,背陰坡呈灰色色調,按沙壟與風向的關系,平行為縱向沙壟,垂直為橫向沙壟。
Ⅳ 勘察中工程地質調查怎麼寫
按《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設計預算編制暫行辦法》的要求編寫。
第九章
保證措施
按地調局質量監督部門的要求填寫。
呵呵,很容易搜到
Ⅳ 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按照精度要求可以分為哪些類型求解
①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②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③1:1萬重點城鎮地質災害調查
④根據需要,不同比例尺,地質災害專題調查。
Ⅵ 工程地質調查怎麼弄
地質類型的調查問卷 如果你要做線上調查 介紹個免費的調查平台 網題你可以去搜下!
Ⅶ 工程地質勘查預算標准
以工程建築為目的,對岩石和土進行的各種試驗的總稱。岩土試驗是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使岩、土試樣脫離母體的取樣試驗和在岩、土體上直接進行的原位試驗。取樣試驗主要測定:①表徵岩、土結構和成分的指標。如岩石的密度、吸水率和飽和吸水率等;土的粒度級配、天然含水率、密度、液限和塑限、脹縮性指標、崩解性指標、毛管水上升高度等。②滲透性指標。③變形性能和強度指標。變形指標,如岩石的各種模量以及土的壓縮系數和變形模量;強度指標,如岩石的單軸抗壓強度和抗拉強度以及岩、土的內摩擦角和內聚力。測定岩、土內摩擦角和內聚力的剪切試驗,分為直剪試驗和三軸剪切試驗。前者是試樣在不同的壓應力作用下直接施加剪應力,並使之沿預定的面發生剪切變形直至破壞。原位試驗主要包括以下項目:①載荷試驗,是在試坑或鑽孔中模擬天然地基條件施加垂直荷載,觀測沉降與荷載的關系。根據荷載與沉降關系曲線確定地基土體的承載力和計算變形模量。②旁壓試驗,是將旁壓器安置在鑽孔中,通入高壓水使旁壓器向孔壁施加水平壓力,孔壁土體發生變形,測量壓力與孔壁土體的變形,繪出壓力-變形曲線,並據以求得地基承載力。③十字板剪切試驗,是將十字板頭(由4塊矩形鋼板呈十字形焊接在軸桿上)壓入鑽孔中,等速轉動軸桿帶動十字板頭,根據對所施加的純扭矩與土體對十字板頭的阻抗力矩相平衡的原理,計算土體的抗剪強度。此種試驗僅適用於飽水的粘性土。④觸探,是將一定形狀的特製探頭壓入或用重錘擊入鑽孔孔底,根據土體對探頭貫入的阻抗力,求得土體的某些工程地質參數。用靜力將錐形探頭壓入土體中的為靜力觸探,由試驗可直接測得貫入阻力以及錐頭阻力和側壁摩擦力。利用它們可以對土體分層,確定土體的承載力,或者通過經驗關系或估算粘性土體的壓縮變形指標、飽水粘性土體的抗剪強度以及砂土的密實度等。用一定質量的重錘將錐形探頭擊入土體中的為動力觸探。動力觸探以一定落矩將探頭擊入土體中一定深度所需要的錘擊數為主要指標。標准貫入試驗實質上是一種管狀探頭(常稱為標准貫入器)的動力觸探。根據不同類型動力觸探的錘擊數,可以確定不同類型土體的地基承載力,或者通過經驗關系,估算粘性土和砂土的抗剪強度,以及粘性土的壓縮變形指標,判斷粘性土的稠度狀態以及砂土的密實度和振動液化的可能性。勘察時對土質取樣試驗後所了解到的信息是後續工程設計、施工等各項工作的基礎,只有知道了土質的情況,才能地基基礎的類型及地基處理的方法,才能准確的設計工程圖紙,也才有可能根據施工圖紙做出准確的工程造價的估算、預算。
Ⅷ 工程地質條件
你好,根據你的提問,我認為工程地質的條件一般是指在比較平坦的道路上或者是比較適合施工的地質。
Ⅸ 調查技術要求
1.資料搜集
搜集區域地貌、第四紀地質及新構造運動資料、區域活動斷裂資料、區域地震資料、區域地球物理資料、遙感圖像資料、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區域岩土工程地質條件資料、歷史上有關地裂縫記載資料及前人所做的地裂縫研究資料和市政設施、市政規劃資料。
根據已掌握的地裂縫的初步資料,全面分析工作區的地質環境條件、人類社會活動的方式、歷史和規模及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初步研究地裂縫與區域地質作用及人為作用的關系。
2.遙感圖像解譯
1)根據搜集的不同波段、不同時相的航、衛片資料,進行必要的圖像處理、合成和解譯。解譯內容包括地裂縫發育區的地形地貌、第四紀沉積物分布、地質構造特徵、地表水文特徵和地裂縫特徵等,分析地裂縫與上述各因素的關系。用不同時段的圖像對比分析地裂縫的發育過程。
2)由於地裂縫是線狀的,以選用大比例尺的航片為宜,並注意應用立體放大鏡觀測。單片解譯的重要內容和界線,應採用轉繪儀轉繪到相應比例尺地形圖上,一般內容採用圖像對比分析地裂縫的發育過程。
3)應提交與測繪比例尺相應的地裂縫地質解譯圖件、解譯卡片和文字說明及典型圖片資料。
應該注意的是,遙感解譯結果應進行野外驗證。
3.現場調查訪問
1)要耐心細致地調查地裂縫對地面建築的破壞形式、破壞程度和破壞過程;地裂縫對市政工程如自來水管道、地下水管道、天然氣管道、煤氣管道、地下電纜和人防工程等的破壞情況;地裂縫發育區域有無伴生的其他地質災害,如地震、地面沉降等。
2)向當地居民或相關工程的管理部門訪問地裂縫的發育過程,特別要注重向老年人的訪問。訪問地裂縫發育的時間、裂開過程(有無張開後又閉合)、變化特徵和其他現象,如地裂縫裂開時有無地震、地聲、地氣或地光等。要注意記錄被采訪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地址和訪問時間等。
3)注意調查訪問地裂縫發生發展過程中相關因素的變化,如溫度、濕度、降雨量、農田灌溉、集中抽取地下水和區域地震活動歷史等。
4.地質測繪
1)應根據比例尺,按照地質調查的要求,在圖幅面積1cm2的范圍內有一個控制點。
2)地質測繪內容:
·第四紀地層時代劃分,第四紀沉積物成分、結構及成因類型劃分,下伏基岩的岩性、結構和成因時代,地貌及微地貌單元劃分及邊界特點,新構造運動特徵,斷裂構造分布和區域地表水、地下水特徵等。
·地裂縫自身的特徵,如平面分布、剖面特徵,地裂縫對地表地下建築物的破壞特點,地裂縫與同地區其他地質災害如山體崩塌、滑坡或地面沉降的關系。
·地裂縫發育區人類社會工程經濟活動(如抽取地下水、農田灌溉和地下采礦等)的方式、規模、強度和持續時間。
3)調查方法:
·根據勘查精度要求,進行定點填繪,特別重要或復雜的地點應適當加密。可以劃分為地貌點、構造點、水文點、工程點和地裂縫點等若干類,分別在圖標上標示。每一個點的內容都應用地質卡片詳細描述,必要時配以草圖,為室內分析、數據化和備查等准備資料。
·盡可能定量或半定量地測量出每個調查點的數據,可用捲尺、羅盤或經緯儀等,配合測量得到比較准確的資料。
·對曲型剖面要作出素描圖、照相,有條件時進行錄像。
·在地質調查過程中,反復對比研究,確定出物理化學勘探、山地工程(如探槽或淺井)和鑽探的最佳剖面線或典型地點,如測繪物探剖面位置、鑽探剖面位置、槽探剖面位置、測繪監測點、監測台站及監測剖面位置等。
5.地球物理化學勘探
物化探技術一般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使用。針對地裂縫點多、面廣且具有較大的隱蔽性的特點,地裂縫勘查應充分重視物化探方法的應用。物化探技術用於研究地裂縫深部特徵、第四紀沉積物成分、結構特徵、基底構造特徵及區域水文地質特徵等。
物化探應與地質測繪、槽探、鑽探密切結合,以保證工作精度,節約工作量。應根據工作目標、工作區的地質、地形地貌條件和干擾因素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確定物化探方法。
1)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勘探、地震層析成像(CT)、地面甚低頻電磁法等,應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工作。
2)地球化學勘探方法:一般采α卡法、氡氣測量法兩種方法。
3)通過地形測量,布置物化探剖面線,布線的詳細要求根據《物化探工程測量規范》。物探解譯成果應有必要的驗證。物化探工作結束後,應提交的成果有:①物化探實際材料圖;②各種地球物理化學參數測量數據表;③各種物化探方法的柱狀圖、剖面圖、平面圖;④地質推斷解譯成果圖;⑤物化探測試工作文字報告。
6.山地工程
(1)槽探
揭示地裂縫空間展布特徵、地裂縫與下部斷層的關系及地裂縫所處的第四紀地層特徵。槽探剖面應垂直於地裂縫走向。槽探是地裂縫研究的主要手段,應有一定的密度,可考慮沿主要地裂縫100m間距內布置一個。
測量的探槽兩壁,要求布設20cm×20cm的縱橫網格線。測量每條地裂縫在不同深度的產狀及三維位移量,作出1∶100或更大比例尺的素描圖。將各種數據詳細列表記錄,並進行照相或錄像。
描述周圍地貌、第四紀地層特徵,描述周圍的環境特徵。
取年齡測試樣及土工測試樣,分析形成時代。注意槽探剖面與物探剖面相結合,盡量使兩者位置一致,以便對比分析。
(2)淺井或豎井
對於問題復雜且典型的地點,應布置淺井或豎井,其深度應達下部斷層,即裂縫消失而斷層產生、位移穩定的地方。
7.鑽探
1)在地裂縫研究中,鑽探主要用於第四紀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及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第四紀鬆散沉積物是地裂縫發育的物質基礎,而鑽探是揭示鬆散沉積物特徵的有效方法,也是揭示沉積物透水性、含水性及流變性等控制地裂縫發育因素的有效途徑;其次是揭示斷裂活動性狀,弄清斷裂兩盤的位移、斷裂帶的寬度及構造破碎岩特徵。
2)鑽探剖面線的布置應盡量做到與槽探、物探剖面線相一致,以便相互印證。由於鑽探消耗的人力物力較大,在布孔和確定鑽探深度時應論證。
3)施工中做好岩心編錄,特別注意觀察沉積物的孔隙發育情況。
4)採集必要的第四紀測齡、氣候分析樣品,採集測試彈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等力學性質指標的樣品。
5)室內整理資料,編制1∶100比例尺的鑽孔柱狀剖面圖並附地質描述。若有多個鑽孔,則應編制鑽孔聯合剖面圖。
Ⅹ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學中地質因素對土木工程建設有較大影響,因此把這些地質因素綜合稱工程地質條件。
內容包含地區的地形地貌,場地及周圍的岩土類型和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地條件,各種自然地質作用與現象,天然建築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