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裝備研究院
A.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各所屬二級企業有哪些大哥大姐 祈求告訴一聲
裝備企業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福馬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地質裝備總公司
中國國機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工貿企業
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海洋航空集團公司
江蘇蘇美達集團公司
中國機械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機床總公司
中國重型機械有限公司
中國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通用機械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自動化控制系統總公司
中國成套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浦發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磨料磨具進出口公司
科研院所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
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
中國聯合工程公司
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長春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陽儀表科學研究院
- 中國通用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甘肅藍科石化高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 洛陽軸承研究所有限公司
-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 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
- 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 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
- 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重慶材料研究院
- 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蘇州電加工機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 桂林電器科學研究所
汽車企業
- 國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中國汽車工業進出口總公司
- 中國汽車工業國際合作總公司
- 中國汽車工業工程公司
其它企業
- 國機資產管理公司
- 國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
B. 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的博士後工作站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以及武警總部在北京為黃金地質研究所舉辦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揭牌儀式,標志著該所正式成為武警部隊4家設站單位之一。博士後工作科研工作站站長、該所所長張文釗在會上表示,作為科研單位,將格外珍惜這次設站機會,認真落實國家和軍隊博士後管理有關規定,扎扎實實做好博士後招生、管理和服務保障工作,進一步壯大科研實力,多出科技人才,多出科研成果,為部隊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近年來,黃金地質研究所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通過招收高學歷人才入伍、選送優秀幹部上學進修、外聘專家來隊講學、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簽訂博士生培養協議等方式,積極營造吸引、關心、愛護人才的良好環境,不斷激發科研工作的活力。截至目前,該所90%的科技幹部取得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30%獲研究生學歷。初步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專業基本齊全、優勢能夠互補的科技幹部隊伍,為完成科研任務提供了有力保障。武警黃金地質研究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一、申請進站條件
1、獲得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體健康、年齡一般在40周歲以下,沒有從事過博士後研究工作的人員,可提出進站申請。
2、凡屬國內委託培養、定向培養、具有現役軍人身份的博士或原單位有定向培養協議的在職博士,在申請做博士後時,必須徵得委託單位、定向單位和原部隊單位的同意,並出具書面證明材料。
二、申請手續
(一)申請人須提交下列詳細材料(一式3份):
1、進站申請(含進站類別、住房要求、是否解決妻子和子女戶口等要求);
2、個人簡歷。包括個人履歷、博士論文和從事過的科研工作簡介、主要學術成果、本人特長、對博士後研究工作的設想、已發表論文和著作目錄等。
3、兩位本學科領域專家(具有研究員職稱和博士生導師資格)的推薦信;
4、博士學位論文、學術著作、已發表的主要論文復印件(二份);
5、博士學位證書復印件(所在單位人事部門蓋章或學位授予單位蓋章)或學位部門的證明(兩份);
6、答辯委員會對博士論文的評語(蓋章)、獲獎證書復印件(蓋章);
7、在學單位研究生管理部門出具的統分研究生證明(兩份)。委託、定向和在職博士研究生,須由工作單位或委託、定向單位人事部門出具同意申請做博士後研究人員的書面證明;
8、縣級以上醫院的體檢合格證明(一份)。
(二)答辯通過,被我站接收的申請人,須填寫正式的《博士後進站申請表》;
(三)相關待遇
1、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按照不低於我單位同類人員標準的原則,或根據其原有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標准與其協商確定。
2、提供博士後公寓一套及相關生活設施。
3、提供專用辦公室及相關科研裝備。
4、提供科研項目及科研經費。
5、可為無工作配偶安排零時性工作或給予生活補助費。
6、對能創造性地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出色地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並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根據個人意願和有關規定,可為其申報特招入伍。
(四)答辯時間
可商議或提前通知。
(五)接收
我站根據博士後申請人員的政治思想表現、身體健康狀況、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和提出的博士後工作計劃進行考核與評價,擇優選拔。
(六)進站工作年限
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工作期限一般為2年,根據科研工作需要可以適當延長,但最長不得超過3年。博士後研究人員工作期滿後必須出站。
(七)出站
按博士後管理辦法有關規定辦理。
當好黃金部隊的參謀部,靠師承效應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鏈,用共生效應催生思想品位高、科技含量高的尖子人才脫穎而出,鍛造一支支--
金色的方陣
歷史鏡頭搖回1949年,當時中國生產黃金4.07噸,還不到歷史最高水平的三分之一。
1974年夏,周恩來總理拖著病體在醫院找來王震同志,眉頭緊鎖地叮囑道:你要把金子抓一抓,搞建設不能沒有黃金。
將軍眼含淚花:總理,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把金子抓上去!
立下軍令狀,王震提出讓部隊找金子,培養一批找金人才!
黃金部隊組建30年人才輩出,涌現出祝延修、王世忠、蔣志、閻鳳增、張文釗、郭俊華等一大批找金人才和找金的英雄部隊,成為支撐共和國經濟大廈堅挺不倒的金磚。
卿敏深知鍛造人才對研究所意味著什麼,對黃金部隊意味著什麼,更明白對國家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什麼。
培養人才從何處入手?卿敏從自己跟研究所原副所長李維明學找礦的野外工作方法受教益,從黃金指揮部副總工程師白萬成、地質處副處長雷時斌合作中受啟發,從研究所科技處長葛良勝、物探專家於愛軍交流中受頓悟,用師承效應打造生生不息的人才鏈。
科技處副處長李文良剛畢業入伍到研究所,卿敏主動和他結對子,帶他到小秦嶺搞地質勘查,手把手教他野外地質觀察,判斷不同構造,分析地球化學剖面的采樣介質。18年過去了,談起卿敏那些年的真心幫帶,李文良這個能挑大樑的技術骨幹還記憶猶新。
1996年吉林大學研究生畢業的遙感研究室主任路彥明,講起跟隨卿敏赴新疆進行國土資源大調查感慨不已。在西天山,一場突降暴雨使卿敏感冒,打著吊瓶走了3個地區5個縣,吊瓶一直打到北京。這個能夠遙感大地的年輕專家坦言:卿總不僅教我們工作方法和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用行動教我們黃金戰士必備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勤奮加吃苦是成就事業的基石。研究所成礦預測室趙玉鎖不忘卿敏這句話。2002年,卿敏帶趙玉鎖到中原前河金礦調研時,下到500米深的坑道分析成礦規律,每天在坑道工作10多個小時,連續鏖戰了21天,將岩性、礦體的分布規律搞得一清二楚。
金山撩開面紗,人才列成矩陣。一直與卿敏應對危機礦山難題的碩士劉文良,已經能夠單獨承擔國家級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多次受到卿敏點化的遙感博士路彥明已擔綱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碩士肖力不僅走上成礦預測室副主任崗位,還成為典型礦床研究的頂級人物。
今天的研究所,高學歷、高品位、高技術的人才層出不窮,其中博士後2人,博士13人,碩士24人,形成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總類齊全,專業多元復合,知識層次較高的科技金字塔。他們在國家科技攻關、危機礦山探礦增儲、大型企業集團委託項目的全國各省區地質勘查項目攻堅戰中屢戰屢勝,真正發揮了不可沒有、不可不用、不可替代的作用。
指揮部找礦戰略決策的參謀部、部隊完成中心任務的服務隊、解決部隊技術疑難問題的攻關隊、地質找礦理論和技術的先鋒隊。按照黃金指揮部黨委對研究所中心工作確定的一部三隊功能定位,卿敏擠出時間拓展一個總工的功能。他將研究所多年的研究成果放在網上,成為黃金部隊共享的知識礦床。他還在自己的體會認識放在網頁上與拜師求教者真誠交流,百問不煩,成為拜金者的良師益友。與此同時,卿敏創辦了黃金部隊數字圖書館,構建了8個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模塊。他主編的《黃金地質信息》、《黃金地質專題信息》,將國內外有關黃金的信息囊括其中,為基層部隊提供一個學習借鑒的藍本。
C. 張金昌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張金昌 ,男,漢族,中共黨員,河北唐縣人,1959年1月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專業核心期刊《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編委。教育及工作經歷 :
1981年畢業於河北地質學院探礦工程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4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礦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5年1月分配到勘探所鑽機三室從事科研工作。1987年7月任工程師專業技術職務。
1987年6月---1991年12月在勘探所從事科研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
1992年1月---1994年8月在勘探所從事科研工作。
1992年12月被評聘為高級工程師。
1994年9月---1995年9月到美國進修學習。
1995年10月---2000年3月在勘探所設備工程室從事科研工作。
1996年7月--2000年3 月任研究室主任(正處級),並擔任黨支部書記。
2000年4月至2009年1月,任勘探所副所長(副司局級)、黨委委員,分管所科研管理工作。
2001年12月被評聘為探礦工程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1年1月---2005年12月任第七屆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6年1月起任第八屆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
2003年7月起任全國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2006年5月---2006年7月在國家行政學院參加第七期國土資源廳局長培訓班。
2006年8月起任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及重大項目評審專家。
2006年12月被廊坊市委、市政府聘為廊坊市第三屆專家咨詢服務委員會委員。
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任勘探所副所長(主持工作)、黨委委員。
2010年12月至今,任勘探所所長、黨委副書記 。 研究方向:
從事地質岩心鑽探、水文水井和工程施工設備設計、工藝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 主持或參與完成的科研項目達16項,其中部級課題10項。
國家863重點項目:2000m地質岩心鑽探關鍵技術與裝備 負責人
地質調查科研計劃項目:2000m以內地質鑽探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 負責人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科學超深井鑽探技術方案預研究 負責人 作為主要成員先後參加或主持完成了部、院、所及橫向市場科研項目16項,其中獲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一項、二等獎二項、一等獎一項。參與完成的「水文水井氣舉鑽探新技術」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全國30個省、市、區,並廣泛應用於國外水井鑽進工程中,產生經濟效益數十億元,1993年度獲得原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排名第六);主持完成的「CG1900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器具及施工工藝研究」項目,是原地質礦產部「九五」地勘高新技術研究開發項目,已於2001年通過部級鑒定。該項研究成果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台大口徑全套管沖抓施工設備,成果總體水平達到了國際同類技術先進水平,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樁基施工中。2005年「CG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入選國家重點新產品。2006年以來,又研製成功四種型號的旋挖搓管機,並出口俄羅斯、烏克蘭等國,2011年又成功進入北美市場。
2001年5月,擔任編委副主任編輯完成的《天然氣水合物勘探與開發技術譯文集》是我國第一部主要介紹天然氣水合物勘探與開發技術的譯文集,對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開發研究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8—2009年,在青海省木裏海拔4200米的高原凍土區成功實施「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DK-1—DK-4科學鑽探實驗孔」,在130-170米之間發現了3個天然氣水合物層。在高原凍土地區鑽獲天然氣水合物在世界上尚屬首次,標志著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和取樣鑽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6—2007年開始擔任863重點項目「2000m地質岩心鑽探關鍵技術與裝備」及地質調查計劃項目「2000m以內地質鑽探技術研究和應用示範」負責人。帶領課題組,利用「2000米地質岩心鑽探關鍵技術與裝備」在山東乳山金青頂金礦區成功實施一傾角80度終孔深度達2212.8米的生產示範孔,標志著我國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00m深孔全液壓動力頭地質鑽機系統研製成功,其中多項技術已走在世界前列,將大幅度提升我國深部岩心鑽探裝備設計、製造和配套實力,打破西方少數國家對深部地質岩心鑽探裝備市場的壟斷。這兩個項目的成功實施,使我國2000m以內全液壓動力頭鑽機形成了系列化(300米—2000米),解決了長期制約我國地質岩心鑽探效率提高的關鍵工藝技術問題,使我國地質岩心鑽探技術和裝備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
籌劃「十二·五」2000—5000m地質岩心鑽探技術與裝備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負責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課題12000—15000m「科學超深井鑽探技術方案預研究」進展順利。
1、兀型鑽架(桅桿)靜動載及穩定性研究。
2、SPC-150型水文水井鑽機。
3、SHB140/100氣舉反循環雙壁鑽具。
4、SPJC-300型水文水井鑽機。
5、水文水井氣舉鑽探新技術研究。
6、SJ-1500型水文水井鑽機。
7、CG1900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及施工藝研究。
8、高壓旋噴注漿技術研究與開發。 1 全液壓動力頭水井鑽機國產化若干問題 臧臣坤; 張金昌; 馮起贈 探礦工程 2009-02-25
2 地質岩心鑽探技術及其在資源勘探中的應用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9-08-25
3 2000m地質岩心鑽探成套裝備研製工作進展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9-06-15
4 CG型全套管搓管成孔設備的研究和應用 宋志彬; 馮起贈; 和國磊; 王年友;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9-06-15
5 再接再厲,創新鑽掘技術 甘行平; 傅秉鋒; 張金昌; 劉三意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6-02-25
6 回顧與展望 甘行平;張金昌; 劉三意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7-09-25
7 鑽探技術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任務 張金昌; 冉恆謙; 劉芳霞 探礦工程 2007-09- 25
8 CG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及施工工藝 宋志彬; 馮起贈; 王年友; 張金昌 探礦工程 2007-09- 25
9 國產旋挖鑽機市場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 周紅軍; 蔣國盛; 張金昌 探礦工程 2008-08-26
10 岩溶地區水文水井鑽探新技術 張金昌; 宋志彬; 馮起增 西部探礦工程 2005-12-30
11 我國水文水井鑽機發展綜述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5-09-30
12 防滲加固高壓旋噴注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宋志彬; 張金昌; 馮起增; 楊大根; 孫正基; 王年友 探礦工程(岩土鑽 掘工程) 2003-01-25
13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技術與可持續發展 張金昌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4-02-25
14 江河堤壩垂直防滲高壓噴射灌漿技術 張金昌; 宋志彬; 楊大根; 王年友 探礦工程 2000-09-25
15 CG1900型全套管沖抓成孔設備、器具及施工工藝的研究和應用 張金昌; 宋志彬; 王年友; 楊大根 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 2001-11-25
16 我國水文水井鑽機發展綜述 張金昌 第十三屆全國探礦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 2005-09-01
17 2004年亞、非、拉水文水井鑽探技術培訓情況介紹 張金昌; 冉恆謙; 孟慶鴻; 張林霞 「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四——「十五」地質行業重要地質科技成果資料匯編 2006-12-01
18 鑽探技術新進展 張金昌 第十四屆全國探礦工程(岩土鑽掘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10-01
19 全液壓動力頭水井鑽機國產化若干問題 臧臣坤 張金昌 《探礦工程》2009年2期 2009-02-01
20 地質岩心鑽探技術及其在資源勘探中的應用 張金昌 《探礦工程》2009年8期 2009-08-01
21 中國地質鑽探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張金昌 《礦業裝備》2009年10月號 2009-10-01
22 2000m地質岩心鑽探成套裝備研製工作進展 張金昌 《探礦工程》增刊 2009-10-01
23 科學超深井鑽探技術國內外現狀 張金昌《地質學報》2010年6期 2010-06-01 1.1993年度獲得原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2.2003年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優秀留學回國人才」。
3.2008年、2010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各一項。
張金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張金昌,甘肅天水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智澤華軟體公司董事長。先後出版《財務分析與決策》、《現代企業經營理財》、《企業經濟學》(合著)、《21世紀的企業治理結構和組織變革》(合著)、《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與方法》、《打造國際競爭力》、《財務分析學教程》等專著。主持「加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研究」、「21世紀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組織變革展望」、「企業資金鏈斷裂的成因和對策研究」等課題研究,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重要論文100多篇,其中 「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戰略思考」(香港,《中國評論》雜志,2000年6期)、「中國養老保險部分積累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Ma. USA VOL. 53,2000 No.4〉、「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是高還是低?」(USA-China Economics Review,2002.vol.2, New york,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4期)等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反響。主持開發了《智能化財務分析系統》(2001)、《中國建設銀行財務顧問專家系統》(2008)、《財務危機預警系統》(2006)、《中國農業銀行財務風險分析預警系統》(2009)等軟體。
1986年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管理工程專業,1986-1993年在首都鋼鐵公司從事企業管理專業工作,期間考入南開大學研究生班並派往法國尼斯大學深造,獲得法國DESS-CAAE學位。1993年回國到社科院從事企業管理、財務分析、競爭力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企業管理、國際競爭力與社會保障問題。2001年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2008-2009在美國布魯克大學以研究教授級訪問學者名義進行國際合作研究。
D.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位置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南二環路1698號
2008年新生入學須知
親愛的新同學:
恭賀你被錄取為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新生,歡迎來我院學習深造!為了讓同學們能夠順利地來校報到,請仔細閱讀《入學須知》,並按要求做好入學報到的各項准備工作。
一、報到時間
1、新生持《錄取通知書》來校報到。經濟系、地球科學與資源系、外語系入學報到時間:九月十日;管理科學與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工程技術系入學報到時間:九月十一日。
因故不能按時報到入學者,應提前以書面形式向我院招生辦公室請假。未按時報到,又未請假逾期一周者,學院不再保留其入學資格。
二、報到所需手續的辦理
1、請准備近期免冠同底一寸彩照12張。
2、按有關規定辦理好黨、團員組織關系轉移手續。
① 黨員(預備黨員)組織關系轉至我院黨委組織部,需持縣以上(含縣級)黨委組織部開據的介紹信,介紹信台頭為「中共保定市南市區區委組織部」。
② 團組織關系轉至我院團委,介紹信台頭為「共青團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委員會」。《團員證》上要加蓋轉出單位的印章。開學後將團員檔案交至院團委。
3、新生需到畢業中學或區縣招辦領取個人紙質檔案,入學後按要求交所在系。
4、辦理戶籍遷移手續。新生戶籍遷移本著自願的原則。需遷移戶籍的學生到當地派出所開具戶口遷移證。戶籍遷入地址:河北省保定市南二環路1698號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未辦理身份證的新生,戶口遷移證上必須有18位數字的身份證編碼,否則不能辦理落戶手續。戶口遷移證入學報到時交學工處。
三、繳費項目及說明
1、收費項目及標准:
學費10000元∕年、住宿費1200元∕年、預收教材費1000元(預收多退少補);駕駛訓練費500元、軍訓裝備費200元、公物押金100元、飯卡100元、戶籍費10元、體檢及疫苗費100元、醫療保險費180元;生活用品費:395元。
我院實行公寓化管理。學院為每一位新生代購了經省教育廳有關部門檢驗合格、價格合理的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包括:
床單2個、被罩2個、枕巾2個、毛巾2個、暖壺1個、臉盆1個、馬扎1個、枕套1個、床墊1個、被子1個、褥子1個、枕芯1個;價格395元。
特別說明:學費及住宿費概不減免。
2、 交費方式:(1)、現金交費 (2)、銀行卡交費。
我院為每位新生准備了中國建設銀行儲蓄卡和中國郵政儲蓄卡各一張,新生根據當地情況,選擇其中一家存款,儲蓄卡的使用請仔細閱讀使用說明
學院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的自動取款機。
為了安全和方便建議採用銀行卡方式交費。
使用卡面標有「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的建行聯名卡說明
1、聯名卡1張,密碼信封1張。
2、沿虛線將密碼信封撕開,打開信封,在信封右下角顯示的6位數字即為聯名卡密碼;密碼可在建行ATM和所有建行網點櫃台修改(櫃台辦理需帶本人身份證)。
3、學費和生活費可存入卡內。到校後,直接劃卡交費。
4、聯名卡功能和龍卡通功能相同(儲蓄卡已全面升級為龍卡通)。
5、因聯名卡背面有磁條,請不要將卡與有磁性的物品接觸(如手機、錢包或書包上的磁扣)
四、注意事項
新生憑錄取通知書,可購買半價火車票。來校途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隨身攜帶的物品、現金和重要證件要妥善保管,不要轉交任何陌生人。
五、新生入學資格審查
新生入學後,我院要進行入學資格審查和體檢復查。戶口遷移證、身份證、錄取通知書的姓名必須完全一致,塗改無效。如經查實有舞弊行為,一律取消其入學資格;體檢復查不合格的辦理休學或退學手續。
六、來校路線
9月10日-11日6:00-22:00我院在保定火車站、保定市客運中心設有迎新接待站。新生也可自行乘車來校報到,乘車路線為:
(1)保定火車站乘107路到東小庄站下車往南走300米即到。
(2)保定客運中心乘101路至大福源站轉乘28路,終點站下車往南走300米即到。
E.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中國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學應用研究的專業研究所,同時也是科技部批准組建的「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任所長、法人代表彭軒明教授,名譽所長謝學錦院士。
1957年9月創建於北京,是國土資源部直屬的最大的物探化探專業技術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365人,其中高級科技人員129人,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125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0多人,其中博士後、博士和碩士64名,中科院院士1人。截止2004年底,固定資產4400萬元,資產總量超億元。
現持有國家或部門核發的甲級資質證書有:《工程物探甲級單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甲級勘查單位資質證書》、《地質勘查資格證書》(地球物理勘查甲級和地球化學勘查甲級),1998年通過了國際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物化探所擔負著推動中國物探化探兩大學科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任務,同時也是地質勘查行業高技術的集散地和輻射源。擁有各類先進的物探儀器和分析測試設備,為物化探科研和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條件保障。方法技術包括空中(航空)、地面、海(水)上、地下(井中)等物探勘查技術和國際領先的岩石、土壤、水系沉積物、地氣、植物、環境等化探勘查技術。物化探研究所集研究、開發、勘查於一體、技術方法齊全,人才薈萃、裝備精良,在中國地勘行業學術地位舉足輕重。
建所40多年來,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斜磁化理論的普及應用、激電方法技術研究及在全國的推廣、大比例尺高精度全國重力圖件的編制、全國1/20萬區域化探掃面方法研究及推廣、中小比例編圖、標准物質研製、勘查地球化學元素分析方法研製及樣品分析等一批優秀的成果,在推動了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中起到了開拓性作用。承擔的國家攀登項目、國家攻關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部門重點等科技項目超過千項,其中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6項、獲原地礦部科技成果獎100多項、獲全國性和地方性成果獎數十項,為中國物探化探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方案中,物化探所被國家定位於「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並於2004年底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聯合組織驗收。進入國家基礎研究創新隊伍,以承擔應用基礎性創新研究任務,瞄準物化探學科發展的前沿,不斷的推出原始創新成果,推動物化探學科的發展,並積極做好國土資源部地質「野戰軍」組建准備工作,為國家地質工作和國土資源大調查提供技術支撐。
物化探所是全國擁有地球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近50名,是中國地質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化探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
F. 北京有哪些軍事單位哪些可以培養研究生
學校有:
軍委直屬的:國防科技大學
總參所屬的:信息工程大學、理工大內學、防化指容揮工程學院、軍械工程學院、
總裝所屬的:裝備指揮技術學院、裝甲兵工程學院
海軍所屬的:海軍工程大學、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空軍所屬的:空軍工程大學、空軍第二航空學院
二炮所屬的: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武警所屬的:武警工程學院、武警指揮學院
其他有:外國語學院、通信指揮學院、防空兵指揮學院、國際關系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醫進修學院、後勤工程學院、軍事經濟學院、軍事交通學院
單位有:防化研究所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北京系統工程研究所、總參第五十八研究所、海軍裝備研究所
普通高校有: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我是北京衛戍區的,知道的就這么多,好象有幾個學校不在北京,你自己再仔細查一下吧,希望能幫上你的忙。
G. 武漢地質大學工業設計屬於那個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工業設計隸屬於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2003年的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2008年,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將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通信工程系、測控技術與儀器系重組,組建了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2014年學校對學院再次進行調整,學院現設有四個本科專業: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工業設計、通信工程;擁有地質裝備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設計學;五個工程碩士領域:電子信息工程、機械工程專業領域方向、控制工程專業領域方向、工業工程專業領域方向、計算機技術。有國家級、省部級教育平台四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裝備總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岩土鑽掘與防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光譜與成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學校電子電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有三個校級教研中心(所):機械教學實驗中心、CAD中心、裝備與儀器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業設計專業介紹
專業培養要求:本專業培養學生掌握工業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具有創新性思維和新產品開發的能力,能應用造型設計原理處理各種產品的造型與色彩,形式與外觀、結構與功能、結構與材料、外形與工藝、產品與人、產品與環境、市場等的關系,並將這些關系綜合表現在產品造型設計上。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軍訓、金工實習、藝術寫生、計算機程序設計、電腦軟體應用課程設計、產品造型與創新設計、專業實習、畢業設計。
主要專業實驗:模型製作﹑陶藝製作﹑產品製作。
H. 中國地質工作有發展嗎
前景不是十分好。
我國地質勘查行業發展問題現狀
1、國內勘查項目融資逐年減少
受礦業市場波動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雙重影響,國內地質勘查項目融資近5年在逐漸減少,自2013年的514億元減少到2017年的320億元左右,減少幅度達38%。而這其中,財政勘查項目保持相對穩定,5年內減少36億元;社會勘查項目受生態環境保護、探礦權管理等政策影響較大,采礦行業的利潤增長並未及時惠及上游的勘探行業,預期2019年社會勘查項目比2013年減少70%。
2、國內地質勘查專利申請數量開始下降
地質勘查行業還面臨市場化程度低、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出現人才斷層、復合型人才缺乏,資源浪費嚴重、不同部門重復投資,礦業權市場建設滯後,忽視科技創新、勘探技術與裝備較為落後,可行性研究與勘查工作脫節等其他問題。例如,我國很多地勘單位只注重開拓社會市場,增加經濟效益,人力、物力的應用都集中在具體項目實施上,真正投資在科技創新、技術手段創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資本少之又少,潛心搞研究的技術人員也很少。近年來,中國地質勘探相關專利申請數量開始下降。2015年,中國地質勘探行業相關專利申請數量為110個;到2017年,地質勘探行業專利申請數量降至86個。
圖表2:2011-2017年我國地質勘查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單位:個)
I. 大慶勘探開發研究院部門介紹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創建於1964年, 主要承擔著油氣勘探、油氣田開發、三次採油、分析測試、 計算機應用五個方面的科研設計生產任務,設有13個機關部室、35個綜合研究科室和科研輔助單位,是我國石油系 統內學科齊全、技術配套、裝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綜 合性研究機構。現有員工185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 1276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9人、高級工程師399人、工 程師458人,博士研究生52人、碩士研究生271人。其中 有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專家5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專家11人、學術技術帶頭人41人。
作為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核心技術的代表和戰略決策的參謀部,建院44年來,這個院圍繞著油田勘探和開發兩大主線, 配套形成了油氣勘探、油氣地球物理、油氣田開發、信息工程4大學科,油氣勘探地質、勘探地球物理、油氣藏地質、信息管理等14個技術領域和72項專項技術的學科技術體系,並設有相應的科研保障系統。全院目前共有資產設備4426台套,其中擁有318CPU並行機和微機集群,先進的大中型實驗儀器設備160台套,各類工作站134台套。具有國家工程咨詢資質甲級證書,1998年通過ISO9001標准質量體系認證,7個分析化驗實驗室均具有國家計量認證合格證書。是國家油儲地球物理聯合研究中心、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三次採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年來,這個院先後開展了3000多項研究課題,取得科研成果2726項,獲國家級獎26項(國家特等獎2項),省部級獎127項;擁有有效專利技術67件,其中授權專利權32件;出版專著76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學術會議發表、發布論文2175篇。這些科研成果對確保大慶油田高產穩產,為形成和發展陸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先後獲"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全國科技大會"先進科技集體"、黑龍江省"科技興省成果單位"和"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2005年,被評為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
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的同時,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在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文化創新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果。率先在中石油系統實施了"課題制"改革,形成了與國際先進管理水平接軌的科研管理機制。實施了"學科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了以院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技術帶頭人和優秀技術骨幹為核心的科技人才隊伍。建立了與時代同步、符合石油研究院所實際的科研文化體系,繼向全國推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這一重大典型後,又培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馮志強、大慶油田新時期"五面紅旗"之首的姜傳金、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伍曉林和集團公司"百面紅旗"單位勘探研究一室、大慶油田"基層建設十大標桿"之一採收率研究一室等先進典型。與石油地質院校開展企校聯合辦學,先後在研究院建立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石油大學(北京)、大慶石油學院等研究生工作站和培養創新基地。開展了廣泛的技術交流與合作,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新墨西哥州理工大學等建立了技術交流與合作夥伴關系;與印度尼西亞、哈薩克等國的石油公司開展了合作項目;與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荷蘭、烏茲別克、阿曼、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的石油公司和大學等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系;同時,依靠陸相油田勘探開發、分析測試、三次採油等優勢技術,同國內的勝利、大港、遼河、新疆、長慶、青海、塔里木、華北、江蘇、江漢、中原、延長等油田開展了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
近年來,這個院肩負起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的地下參謀部、科技攻關隊、改革示範區、科技人才庫的神聖職責,努力建設成具有國際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研究院,取得了深層天然氣勘探、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勘探、外圍盆地勘探和三元復合驅油技術、多學科油藏研究技術等為代表的多項新突破、新成果。2007年,又根據大慶油田創建百年油田形勢發展的需要,響亮地提出了"打造百年強院,支撐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將通過堅持創新立院、人本強院、開放興院、人本治院的辦院方針,實施技術跨越、人才增值、管理創新、基礎平台、文化生態"五大工程",為大慶油田"持續有效發展,創建百年油田"提供了有效支撐和強力保證。
董煥忠 油田公司總經理助理、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牛彥良 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石成方 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賁亞范 勘探開發研究院工會主席、黨委委員
陳樹民 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黨委委員
叢國良 勘探開發研究院紀委書記、黨委委員
龐彥明 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黨委委員
吳河勇 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地質師、黨委委員
趙永利 勘探開發研究院總會計師、黨委委員
王鳳蘭 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黨委委員
黃 薇 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地質師、黨委委員
馮子輝 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地質師、黨委委員
李秋庚 勘探開發研究院調研員
陳開文 勘探開發研究院黨風廉政建設巡視員
蒙啟安 副總地質師、海拉爾研究中心主任
李 莉 副總工程師、海拉爾研究中心書記
李子順 副總工程師
周學民 副總工程師
任延廣 副總地質師
趙國忠 副總工程師
張鐵剛 副總工程師
熊華平 副總工程師
方 慶 副總地質師
林鐵鋒 副總地質師
李來林 副總工程師
張爾華 副總工程師
劉傳平 副總工程師
楊振宇 副總工程師
邵振波 副總工程師
周永炳 副總地質師
伍曉林 副總工程師
杜慶龍 副總地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