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在工程地質測繪中的作用
① 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優勢
遙感區調工作中的主要優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質調查,可大大減少野外調查路線,減少野外地質工作量。例如,可以將遙感影像特徵及詳細解譯結果與已有的 1∶20 萬地質圖、1∶5 萬地質圖及其他地質資料進行詳細對比,僅對與原地質圖不一致的地質界線及對屬性有懷疑的地質體進行實地調查,而且檢查方法也採取以點為主,適量路線追索和穿越,進行重點檢查的原則,這樣大大減少了野外調查工作量,大大加快了編圖、填圖速度。
2. 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採用遙感填圖手段,體現了點線加深、面上加快的特點。在剖面和重要地質路線上加強研究力度,系統采樣,詳細描述,而面上以遙感解譯為主,減少了工作的盲目性,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地質問題比較集中的關鍵部位進行深入解剖,從而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3. 增強填圖質量的可靠性
遙感技術手段由於其具有宏觀性、綜合性、多時相和數字化等特點,彌補了人眼觀察視域小的不足之處,同時避免了連圖過程中點間、線間的人為主觀因素,可搜索到路線間遺漏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分辨出人跡難以到達的地區中有意義的找礦線索和地質界線,從而提高填圖質量,使遙感地質填圖可靠性得到增強。
4. 實現區調過程中的動態監測
由於遙感技術獨特的優勢,可以改變過去孤立的、靜止的調查方式,可從動態角度去認識資源與環境變化,使認識更加宏觀、及時和准確。
5. 提供豐富的地質信息
在岩漿岩、變質岩,特別是火山岩地區,很多復式侵入雜岩體、隱伏侵入體、火山機構、脈岩、變質岩的類型和相帶在遙感圖像上有充分的反映,而在常規地質圖上,這些內容則記述得很簡單。在鬆散堆積物廣泛覆蓋的地區,地質圖上的要素內容也過於簡略,滿足不了經濟建設和地質科學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各類鑽井、物探資料進一步證明了遙感地質資料的可靠程度。如果能用遙感資料將各種各樣的隱伏地質信息、隱蔽地質界限,補充到這類地區的地質圖上去,則將大大改善其地質研究程度。
6. 節省工作成本,加快工作進度
遙感地質調查工作需要增購遙感圖像,似乎增加了區調工作成本,但在實際工作中,它可以帶來許多潛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使用遙感技術進行數字化填圖,其精度優於常規填圖,遙感圖像及數據可以重復使用等。此外,從工作進度來看,目前部署的常規一幅 1∶25 萬調查項目的周期一般為 3 ~3. 5 年,而利用遙感影像資料解譯展開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則可以大大縮短這個工作時間。
② 工程地質測繪的測繪作用
在切割強烈的基岩裸露山區,很好地進行工程地質測繪,就有可能較全面地闡明內該區的工程地容質條件,得到岩土工程地質性質的形成和空間變化的初步概念,判明物理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現象的空間分布、形成條件和發育規律。即使在為第四系覆蓋的平原區,工程地質測繪也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不過這時的測繪工作重點應放在研究地貌和松軟土上。由於工程地質測繪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查明廣大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而費資不多,在區域性預測和對比評價中能夠發揮重大作用,在其它工作配合下能夠順利地解決建築區的選擇和建築物的合理配置等問題,所以在工程設計的初期階段,它往往是工程地質勘察的主要手段。
通過工程地質測繪對地面地質情況有了深入了解、對地下地質情況有了較准確的判斷,初步掌握了某些地質規律和需要研究的問題,這就為進行其它類型的勘察工作奠定了基礎,使進行這些工作的范圍更集中、目的更明確,從而必然會節省勘察工作量、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
③ 遙感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感測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內反射特性的探容測。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可用來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並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
(3)遙感技術在工程地質測繪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遙感通過人造地球衛星、航空等平台上的遙測儀器把對地球表面實施感應遙測和資源管理的監視(如樹木、草地、土壤、水、礦物、農家作物、魚類和野生動物等的資源管理)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遙感探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對地觀測,並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
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
④ 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方面有哪些應用
遙感技術為地質研究和勘查提供了先進的手段,可為礦產資源調查提供重要依據與線索,為高寒、荒漠和熱帶雨林地區的地質工作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特別是衛星遙感,為大區域甚至全球范圍的地質研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常規的地質勘查工作都從點、線觀測著手,待匯集了大量的資料後才能描述一個地區的地質特徵,進而進行分析研究。利用遙感資料就可以首先從分析研究地區的遙感資料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進行野外觀測與驗證。這樣,不僅大大減少了野外工作量,節省人力、物力,還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精度。這對區域地質填圖是特別適宜的。
在地質構造方面,由於遙感圖像具有廣闊的視域和逼真的影像,能真實地反映各種地質現象間的關系,因此,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地質構造分析,常能發現地面常規工作不能發現的地質構造,尤其是對於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下的一些隱伏構造,反映得相當清晰。
遙感技術在礦產資源調查方面的應用,主要是根據礦床成因類型,結合地球物理特徵,尋找成礦線索或縮小找礦范圍。通過成礦條件的分析,提出礦產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礦區的發展前景。例如,通過對吉林省陸地衛星圖像的分析,曾發現銅礦的分布與線性構造密切相關,對開發這個地區的銅礦有重要意義。
在工程地質勘測中,遙感技術主要用於大型堤壩、廠礦及其他建築工程的選址和道路選線,以及由地震、暴雨等造成的災害性地質過程的預測等方面。例如,山西大同某電廠選址、京山鐵路改線設計等,由於從遙感資料的分析中發現過去資料中沒有反映的隱伏地質構造,通過改變廠址與選擇合理的鐵路線路,在確保工程質量與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水文地質勘測中,則利用各種類型遙感資料,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和富水地貌部位,識別含水層及判斷充水斷層。例如,美國在夏威夷群島,用紅外遙感方法發現200多處地下水出露點,解決了該島所需淡水的水源問題。
此外,利用遙感技術可進行火山活動的監測、地震活動的調查、沙丘移動的研究等。
⑤ 遙感在資源勘查中起什麼作用
①岩性復和地層解譯。解譯的標本有制色調、地貌、水系、植被與土地利用特點等。
②構造解譯。在遙感圖像上識別、勾繪和研究各種地質構造形跡的形態、產狀、分布規律、組合關系及其成因聯系等。
③礦產解譯和成礦遠景分析。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解譯工作。在大比例尺圖像上有時可以直接判別原生礦體露頭、鐵帽和采礦遺跡等。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利用多波段遙感圖像(尤其是紅外航空遙感圖像)解譯與成礦相關的岩石、地層、構造以及圍岩蝕變帶等地質體。除目視解譯外,還經常運用圖像處理技術提取礦產信息。成礦遠景分析工作是以成礦理論為指導,在礦產解譯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將礦產解譯成果與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查資料進行綜合處理,從而圈定成礦遠景區,提出預測區和勘探靶區。利用遙感圖像解譯礦產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找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