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東亞地質災害

東亞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11 11:01:00

⑴ 為什麼自然災害對亞洲非洲影響大歐洲小

誰說的?

那就順著你
地形上,亞洲多山地、高原,地形復雜,大陸性強;歐洲平原為主,海岸破碎,山脈走向對降水影響較小。
氣候上,亞洲東部季風氣候典型,降水集中,中部乾旱,為風沙源地,北部極地氣候,多凍土;歐洲降水較平均,植被覆蓋較好。
地質上,亞洲多板塊交接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質災害;歐洲位於板塊內部,地質災害較少。
先說這些,額的神吶!
非洲,氣候上。熱帶荒漠、熱帶草原佔大部分,生態系統簡單,易被破壞。同樣荒漠乾旱,熱帶草原降水是相當集中,僅次於熱帶季風。地形簡單,高原為主,災害發生後,危害影響易擴大。
自然災害份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你說的氣候地形都是自然原因,人為因素也很重要。
一家之見,肯定不全面,希望這個答案能對你有幫助

⑵ 亞洲的冬季風和夏季風的風向,源地和性質是什麼

1、冬季風:

發源地: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也叫亞洲高壓)。

風向:偏北風。

特點:寒冷乾燥,控制我國大部分地區,控制我國時間長。

帶來的災害:大風、降溫、沙塵暴、暴雪等。

2、夏季風:

發源地:主要是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還有來自印度洋的。

風向:偏南風。

特點:溫暖濕潤,控制我國東部地區,控制范圍比冬季風小,控制我國時間短。

帶來的災害:夏季風活動異常,會帶來水旱災害;較大的洪澇災害還可引發地質災害等。

(2)東亞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一、夏季風與冬季風:

我國主要受冬季和夏季風影響。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高緯度亞洲大陸北部陸面氣溫極低,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內形成了一個高壓中心,稱為蒙古高壓。與蒙古高壓對峙,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存在著兩個低壓中心,一個稱為阿留申低壓,一個稱為赤道低壓。

冬季我國氣流總趨勢是從蒙古高壓流向阿留申低壓和赤道低壓,這種氣流流動形成冬季風。冬季風對我國的影響范圍十分廣闊,南界可達南海中部,西界位於青藏高原東側。受冬季風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寒冷乾燥,晴朗少雨雪。

夏季太陽直射點往返於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地面溫度受太陽直射升高,形成印度低壓。相對於陸地,海洋溫度較低,形成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吹向大陸,在我國東部地區為東南風,西南邊疆為西南風。受夏季風影響地區氣候潮濕多雨。

冬季,海洋氣溫比陸地高,海洋上空的空氣上升。喜馬拉雅山地區寒冷、乾燥的空氣隨之南流。夏季,印度次大陸北部的空氣變得異常炎熱,空氣上升,促使溫暖、潮濕的海洋氣流向北流動,為南亞地區帶來豐富的降水—季風季節來臨。

二、風的形成原因:

風的形成(不管是夏季風還是冬季風)主要原因就是氣壓差:即因為氣溫高低,使得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大氣產生壓力差,冷空氣壓力大,熱空氣壓力小。然後氣流從壓力大的地方向壓力小的地方流動,從而形成風。而所謂冬季風屬於季節性空氣流動。

另外一點就是:陸地的比熱容比海平面小,所以冬季,相對海平面氣溫低,所以形成從大陸向海洋流動的空氣。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區一年內的盛行風向隨著季節有顯著變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偏北風。

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主要來自亞歐大陸北方嚴寒的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冬季風帶來的氣流寒冷乾燥,影響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東亞的冬季風現象最為典型,風力較夏季風強。盛行風向在中國華北及日本北部和中部為西北風,中國黃河以南、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及日本南部和沖繩為東北風。

帶來乾冷的大陸氣團,強烈發展時,帶來寒潮天氣,氣溫急劇下降。但當冬季風到達中國長江以南及日本列島時,由於冷空氣流經海上,產生氣團變性,會造成雨雪天氣。如果冬季風活動強烈,容易造成寒潮。

⑶ 東亞主要地形的成因和地質災害的成因

東亞大陸的邊緣,地質抄條件復雜,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
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這種東西地形的差異導致了地勢西高東低,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
處於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以及 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所以是地震火山的多發地帶

⑷ 東亞地區位於哪些板塊交界處容易出現那些地質災害對人類社會產生哪些影響

東亞地區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容易出現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⑸ 每年的梅雨季節,降雨時間長,易發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它是在哪幾個月份

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持續陰天有雨的氣候現象,此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
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梅雨季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 連綿多雨的梅雨季過後,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分布
梅雨主要出現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區的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台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緯度的其他的地區沒有梅雨。華南地區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

成因
每年大約5月下旬至6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的匯合於華南地區,形成華南准靜止鋒。大約到了6月下旬,暖空氣勢力增強,准靜止鋒北移至江淮地區,成江淮准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汽,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當,以致鋒面停留在江淮地區。
2013年梅雨季節的時間
典型梅雨一般為5月上旬到中旬「入梅」,6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陰雨,一般開始於5月中旬,為期約半個月。[1]

梅雨與雨帶

梅雨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
與同緯度地區的氣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研究發現,歐亞大陸在20N至40N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的地帶。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南壓東側下沉氣流控制,天氣晴朗少雲,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在西風帶影響下,從大西洋帶來暖濕空氣,形成較多的降水,使氣候變得溫和多雨。即表現為副熱帶夏干冬濕的地中海式氣候。
大陸東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西側控制,下沉空氣原來也較干,但從暖濕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帶來豐沛的降水,產生了副熱帶濕潤氣候。這里由於海陸對比十分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其顯著特點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與地中海式氣候相反。
如果和同緯度的英國東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國東岸中緯地帶夏季風來臨前後就不會出現長時期的陰雨天氣,人們從未有長期天氣悶熱之感,發霉現象難以出現。可見,在同一緯度上降水季節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大致起自宜昌以東、北緯29度至33度的地區,以及日本東南部和朝鮮半島最南部有黃梅出現。也就是說,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我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一般發生在春末夏初。

雨帶
梅雨景色
雖然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但它的出現卻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圍雨帶南北位移緊緊相連的。
在110E以東的我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從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帶擺動在南嶺山脈和南嶺以南地區。在個別年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移到南嶺以北地區,但是從一個候(五天為一候)或一個旬的多年平均情況來看,它往往是維持在28N,29N以南。這個時期就稱為"江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帶北移到29N-33N范圍內(即西自我國宜昌,東經長江口,然後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國兩湖平原北至淮河南岸),穩定少動。這時南嶺以南地區已處在雨帶之外,陰雨天氣結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告別了風和日麗的初夏,迎來了陰雨綿綿的季節,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這就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節。
7月中旬開始,雨帶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區。先後在黃河、淮河流域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停滯、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稱為"黃淮雨季"、"華北雨季"此時,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驕陽高掛,進入了炎熱的盛夏季節。這種天氣一直要維持到8月下旬,然後雨帶才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活躍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使雨帶一直退到華南沿海地區。雨帶的這種規律性變化,說明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並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季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要雨帶向北移動過程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滯的反映。

⑹ 必修一自然地理 東亞季風的夏季風 來得早退得遲為什麼對北方澇災南方旱災 南亞季風的夏季風來得早退得

⑺  當今地質災害研究的重點與發展趨勢

近十年來,地質災害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聯合國已將地質災害納入了「國際減災十年計劃」,並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專門組織,實施了「全球滑坡災害編圖計劃」。與此呼應,還提出了一些洲際或大區域的地質災害編圖計劃。如由日本地調局組織的「東亞自然災害編圖計劃」。國際地科聯地質環境委員會目前則正在組織編制區域性和全球性地質災害目錄清單,尤其是影響城市地區的地質災害目錄清單,目的旨在幫助和指導主要由一些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管理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減輕方面的特別援助項目計劃。一些發達國家如美、英、日等早在70年代便開始了全國性的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其它一些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從80年代後期始,也分別開展了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地質調查評價和研究工作。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國內外地質災害研究和工作部署來看,總體呈現以下趨勢:①建立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風險填圖;②地質災害實時監控與定量評價及其災害預警系統研究;③注重群發或誘發的災害系統研究;④建立地質災害快速反映部隊;⑤工作部署重點包括快速發展地區、城市走廊帶、工程和交通走廊的地質災害主題填圖及其監測研究計劃。

⑻ 2000-2010全世界自然災害

在2000年至2009年間,全球共發生了3852起國家范圍內的自然災害事件,造成超過78萬人死亡,近20億人受到影響,所導致的經濟損失約為9600億美元。我要特別就以上數字強調兩點。首先,我們所統計的死亡人數僅局限於由災害事件直接導致的人員死亡,並不包括災難發生以後,由於傷口感染、疫病或者重傷不治等原因造成的間接死亡人數;其次,有關經濟損失方面的統計數據主要來源於發生災害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有關信息非常有限,因為貧窮國家災民的財產價值通常被認為低得難以估算。因此,自然災害實際造成的損失要比我們的數據更令人震驚。" 過去十年裡,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事件是2004年發生的印度洋海嘯,當時導致了22萬6408人喪生;其次是2008年突襲緬甸的納爾吉斯強熱帶風暴,它造成了13萬8366人死亡;同年發生在中國汶川的大地震位列第三,死亡人數為8萬7476人;此外,2005年發生在巴基斯坦的大地震造成了7萬3338人死亡。事實上,在前10名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有7個都屬於地質災害。由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更佔到自然災害致死總人數的60%。" 11月7日,在海底太子港郊外一所名叫「諾言」的教會學校發生坍塌,一名男學生被壓在廢墟下奄奄一息。目前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不少人仍被埋在廢墟中。 9月7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遭受洪水侵襲,圖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在洪水中艱難前行。此次熱帶風暴漢娜造成至少61人喪生。 2月1日,雅加達市中心的街道上,市民和車輛被困洪水中進退兩難。收到暴雨影響,周五印度尼西亞主要機場已經關閉,大約有40架國內航班被迫取消。 9月3日,海地西北部城市戈納伊夫變成一片澤國。海地公共安全部門3日宣布,海地因熱帶風暴「漢娜」死亡的人數已升至90人,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戈納伊夫省有37人喪生。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拉蒙岸,挑水的村民走在乾涸的水壩上。該地區已遭受持續三個月的乾旱,當地居民嚴重缺乏潔凈水。 9月13日,颶風艾克侵襲了美國的加爾維斯頓和德克薩斯州,超過6000人死亡,城市成為廢墟。圖為一名被救居民擁抱美國空降救援隊隊員。 11月5日,在遭受洪水襲擊的帕洛波省,一名婦女哭著逃離家園。據悉蘇拉維西島有將近1000個家庭受到洪災影響。 8月21日,在尼泊爾東部的孫薩利,士兵們幫助轉移群眾。暴雨導致尼泊爾薩普塔克什河水上漲,致使附近約4萬村民流離失所。 2008年01月國際地震災害報道 : 1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發生5.4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7年12月30日20時47分58.0秒,在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北緯27.3度,東經139.75度)發生5.4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2烏茲別克發生4.8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1月1日02時23分39.2秒,烏茲別克發生4.8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3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地區發生里氏6.0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2日02時54分57.8秒,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地區(南緯5.95度,東經146.85度)發生里氏6.0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4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里氏5.7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1日14時32分30.5秒,在吉爾吉斯斯坦(北緯40.5度,東經72.85度)發生里氏5.7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5印度尼科巴群島發生4.9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6日04時01分57.2秒 在印度尼科巴群島(北緯5.6,東經94.55) 發生4.9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6希臘斯巴達附近發生6.5級地震 北京時間2008年1月6日13時14分,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中南部斯巴達附近發生里氏6.5級地震,目前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新華網) 7瓜地馬拉6日上午發生里氏5.1級地震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發布的消息,瓜地馬拉6日上午發生里氏5.1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新華網) 8美國俄勒岡海岸遠海發生6.3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10日09時37分19.4秒 在美國俄勒岡海岸遠海(北緯43.95度,西經127.3度) 發生6.3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雪災: 1月5日開始,伊朗遭遇10年來最嚴重的大雪襲擊,目前已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傷。 (新華網) 2008年01月國內自然災害報道: 1重慶遭受持續旱災 截止12月20日統計,大足、萬州、城口、秀山、酉陽、武隆等19個區縣的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48.05千公頃, 15.4萬人、9.15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飲水困難。 2重慶遭受持續旱災 截止12月20日統計,大足、萬州、城口、秀山、酉陽、武隆等19個區縣的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48.05千公頃, 15.4萬人、9.15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飲水困難。 (新華網) 3黃河寧夏段出現234公里流凌 從2007年12月28日起,黃河寧夏段的河面上開始出現流凌,截至2008年1月6日,黃河寧夏段累積流凌長度約為234公里,最大密度超過50%。 (新華網) 19:56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據四川省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最新進展情況通報,截止5月13日下午16點,四川省內災情為:死亡已超過12000人,受傷26206人,被埋9404人,損害房屋346萬間。 9月,颶風「艾克」狂襲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掀起的滔滔巨浪淹沒了數百公里的陸地,百萬戶人家的電力供應被中斷,並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印度洪水泛濫已導致173人喪生;尼泊爾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45人死亡;墨西哥東南部地區連降暴雨,多處河流水位暴漲引發洪水,受災人數近43萬;阿爾及利亞洪水泛濫至少30人死亡;海地因風暴災害造成793人死亡 10月,肯亞暴雨洪災致30萬人無家可歸;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貝里斯、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災,宏都拉斯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暴發洪水,約19萬3000人受到影響,初步估計有23人遇難。預計暴雨還將持續一、兩天。哥斯大黎加的降雨量已達到40年來的最高點。目前洪水已造成7人死亡,470個社區的9萬多居民受到影響。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貝里斯也有共計5萬人受災。越南遭遇35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所引發的洪水 暴風雪襲擊美國中西部 致「總統山」關閉 11月:澳大利亞遭超強風暴襲擊20萬戶斷電數千房屋被毀;巴西洪災已致89人死亡 150萬人生活受影響;斯里蘭卡普降暴雨,洪水泛濫,致使37萬人撤離。本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北部港市賈夫納(Jaffna),共有6萬人無家可歸。 12月:法國中部地區從13日開始出現持續降雪,持續降雪造成供電設備嚴重損毀,導致法國中部多姆山、阿韋龍、洛澤爾、康塔爾、上盧瓦爾、科雷茲等6個省份的近10萬戶家庭供電中斷;哥倫比亞遭遇連續強降雨,5萬人無家可歸;美國遭受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暴風雪襲擊,給其經濟社會帶來較嚴重影響;12月12日,美國東北部地區的7個州遭受強暴風雪襲擊, 125萬戶居民和大量工商企業供電中斷,很多地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同日,一向溫暖的美國南部地區也遭遇風雪襲擊; 緊接著,12月20日—24日,美國大部分地區又一次受到持續暴風雪侵襲。

⑼ 山林自然災害有哪些,以及求些這些災害的防護小知識!急急急!!!

應對杜經理發布的防水災通知,現將各種自然災害的防護措施整理發布,希望大家認真學習,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一、什麼是洪災

洪災是指一個流域內因集中大暴雨或長時間降雨,匯入河道的徑流量超過其泄洪能力而漫溢兩岸或造成堤壩決口導致泛濫的災害。

浙江省洪災多發於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節,7月中旬至9月的台風季節,都易暴發洪災,致使農田受淹,村莊被沖,房屋倒塌,財產受損,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二、洪水暴發時如何防備與自救

(一)洪水來臨前的准備

洪水到來之前,要盡量做好相應的准備。

1.根據當地電視、廣播等媒體提供的洪水信息,結合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條件,冷靜地選擇最佳路線撤離,避免出現「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動局面。

2.認清路標,明確撤離的路線和目的地,避免因為驚慌而走錯路。

3.自保措施:

● 備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夠食用幾天的食品,准備足夠的飲用水和日用品。

●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適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裝置以備急需。

● 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作防水捆紮後埋入地下或放到高處,票款、首飾等小件貴重物品可縫在衣服內隨身攜帶。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訊設備。

(二)洪水到來時的自救

1.洪水到來時,來不及轉移的人員,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樓房、避洪台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牆等高的地方暫避。

2.如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准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紮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

注意:千萬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

4.如已被捲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5.發現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直接觸電或因地面「跨步電壓」觸電。

6.洪水過後,要做好各項衛生防疫工作,預防疫病的流行。

三、什麼是山洪

山洪最常見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區沿河流及溪溝形成的暴漲暴落的洪水及伴隨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攔洪設施的潰決也可引發山洪。山洪災害是指山洪暴發而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包括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基礎設施毀壞及環境資源破壞等。山洪災害分為泥石流災害、滑坡災害和溪河洪水災害。

(一)遇到山洪時如何迅速脫險

居住在山洪易發區或沖溝、峽谷、溪岸的居民,每遇連降大暴雨時,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特別是晚上,如有異常,應立即組織人員迅速脫離現場,就近選擇安全地方落腳,並設法與外界聯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僥幸或救撈財物而耽誤避災時機,造成不應有的人員傷亡。

(二)遭遇突發山洪怎麼辦

1.一定要保持冷靜,迅速判斷周邊環境,盡快向山上或較高地方轉移;如一時躲避不了,應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避洪。

2.山洪暴發時,不要沿著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兩側快速躲避。

3.山洪暴發時,千萬不要輕易涉水過河。

4.被山洪困在山中,應及時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尋求救援。

四、什麼是地質災害

由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稱為地質災害。危害最大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一)什麼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區溝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與山洪相伴,其來勢兇猛,在很短時間里,大量泥石橫沖直撞,沖出溝外,並在溝口堆積起來。

泥石流的破壞性很強,沖毀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莊、城鎮,給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帶來極大危害。1970年南美秘魯的安第斯山發生冰川泥石流,將3000多萬立方米的冰雪泥石沖入容加依城,頃刻間全城被徹底摧毀,3萬居民全部遇難。

在泥石流多發地區建新房,切記一定要選擇安全地帶。當地居民要隨時注意災害預警預報,選好躲避路線,避免到時措手不及。

(二)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險

1.在溝谷內逗留或活動時,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窪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圍環境,特別警惕遠處傳來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異常聲響,這很可能是即將發生泥石流的徵兆。

3.發現泥石流襲來時,要馬上向溝岸兩側高處跑,千萬不要順溝方嚮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後,不要急於返回溝內住地,應等待一段時間。

注意:野外扎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址,盡量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溝底。

五、什麼是台風

我們平時常說的台風,是一種熱帶氣旋。所謂熱帶氣旋,是指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急速旋轉的低壓渦旋,常伴有狂風、暴雨和風暴潮。

(一)熱帶氣旋風力等級

熱帶氣旋風力等級劃分的原則是以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標准,劃分為熱帶低壓(中心最大風力6—7級)、熱帶風暴(中心最大風力8—9級)、強熱帶風暴(中心最大風力10—11級)、台風(中心最大風力12—13級)、強台風(中心最大風力14—15級)、超強台風(中心最大風力16級及以上)6個等級。

(二)遇台風時如何避險

(1)強風有可能吹倒建築物、高空設施,造成人員傷亡。居住在各類危舊住房、廠房、工棚的群眾,在台風來臨前,要及時轉移到安全地帶,不要在臨時建築(如圍牆等)、廣告牌、鐵塔等附近避風避雨。車輛盡量避免在強風影響區域行駛;

(2)強風會吹落高空物品,要及時搬移屋頂、窗口、陽台處的花盆、懸吊物等;在台風來臨前,最好不要出門,以防被砸、被壓、觸電等不測;檢查門窗、室外空調、保籠、太陽能熱水器的安全,並及時進行加固;

(3)准備手電筒、食物及時飲用水,檢查電路,注意爐火、煤氣,防範火災;

(4)在做好以上防風工作的同時,要做好防暴雨工作。

(三)城市居民防範措施

1.氣象台根據台風可能產生的影響,在預報時採用「消息」、「警報」和「緊急警報」三種形式向社會發布;同時,按台風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從輕到重向社會發布藍、黃、橙、紅四色台風預警信號。公眾應密切關注媒體有關台風的報道,及時採取預防措施。

2.台風來臨前,應准備好手電筒、收音機、食物、飲用水及常用葯品等,以備急需。

3.關好門窗,檢查門窗是否堅固;取下懸掛的東西;檢查電路、爐火、煤氣等設施是否安全。

4.將養在室外的動植物及其他物品移至室內,特別是要將樓頂的雜物搬進來;室外易被吹動的東西要加固。

5.不要去台風經過的地區旅遊,更不要在台風影響期間到海灘游泳或駕船出海。

6.住在低窪地區和危房中的人員要及時轉移到安全住所。

7.及時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暢通。

8.有關部門要做好戶外廣告牌的加固;建築工地要做好臨時用房的加固,並整理、堆放好建築器材和工具;園林部門要加固城區的行道樹。

9.遇到危險時,請撥打當地政府的防災電話求救。

(四)離岸船舶防範措施

1.要及時回港、固錨,船上的人員必須上岸避風。

2.船舶在航行中遭遇台風襲擊,應主動採取應急措施,及時與岸上有關部門聯系,弄清船隻與台風的相對位置。

六、什麼是暴雨

暴雨是指一定時間內強度很大的雨。如果3時降雨在16毫米以上,或者12小時降雨在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時降雨在50毫米以上,都稱暴雨。

(一)暴雨的危害

暴雨,特別是大范圍持續性的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往往會引起嚴重的洪澇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

(二)暴雨時的防護措施

1. 地勢低窪的居民住宅區,可因地制宜採取「小包圍」措施,如砌圍牆、大門口放置擋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 不要將垃圾、雜物等丟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時積水成災。

3. 底層居民家中的電器插座、開關等應移裝在離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觸電傷人。

4. 在積水中行走要注意觀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 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準隨意傾倒垃圾及廢棄物,以防淤塞。

七、台風預警信號

台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一)台風藍色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低壓影響,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陣風7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低壓影響, 平均風力為6-7級,或陣風7-8級並可能持續。

防禦措施:①做好防風准備,有關部門啟動防禦工作預案;②注意媒體關於熱帶低壓最新消息和防風通知的報道;③把門窗、圍板、棚架、戶外廣告牌、臨時搭建物等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固緊, 妥善安置易受熱帶低壓影響的室外物品。

(二)台風黃色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風暴或強熱帶風暴、台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風暴影響, 平均風力為8-9級,或陣風9-10級並可能持續。

防禦措施: ①進入防風狀態,有關部門啟動防禦工作預案;②關緊門窗,處於危險地帶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應到避風場所避風,高空、灘塗、水上等戶外作業人員應停止作業,危險地帶工作人員應及時撤離。

(三)台風橙色預警信號

含義:24小時內可能受熱帶風暴或強熱帶風暴、台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或者已經受熱帶風暴影響, 平均風力為8-9級,或陣風9-10級並可能持續。

防禦措施:①進入防風狀態,有關部門啟動防禦工作預案;②關緊門窗,處於危險地帶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應到避風場所避風,高空、灘塗、水上等戶外作業人員應停止作業,危險地帶工作人員應及時撤離,露天集體活動應及時停止,並做好人員疏散工作;③切斷霓虹燈招牌及危險的室外電源;④其他同台風藍色預警信號。

(四)台風紅色預警信號

含義:6小時內可能受台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2級以上;或者已經受台風影響,平均風力已達12級以上,並可能持續。

防禦措施:①進入特別緊急防風狀態,有關部門啟動防禦工作預案,相關應急處置與搶險單位隨時准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②關緊門窗,處於危險地帶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應到避風場所避風,高空、灘塗、水上等戶外作業人員應停止作業,危險地帶工作人員應及時撤離,露天集體活動應及時停止,並做好人員疏散工作;③其他同台風橙色預警信號。

八、暴雨預警信號

暴雨預警信號分三級,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一)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含義:6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防禦措施:①有關部門根據情況啟動防禦工作預案;②市民應及時收蓋露天晾曬物品;③低窪、易受淹地區要做好排水防澇工作;④駕駛人員應注意道路積水和交通阻塞,確保安全。

(二)暴雨橙色預警信號

含義:3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防禦指南:①暫停在空曠地方的戶外作業,盡可能停留在室內或者安全場所避雨;②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加強值班,密切監視災情,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落實應對措施;③交通管理部門應對積水地區實行交通引導或管制;④轉移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到安全場所避雨;⑤其它同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三)暴雨紅色預警信號

含義:3小時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防禦指南:①人員應留在安全處所,戶外人員應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暫避;②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准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③已有上學學生和上班人員的學校、幼兒園以及其他有關單位應採取專門的保護措施,處於危險地帶的單位應停課、停業,立即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暫避;④其它同暴雨橙色預警信號。

九、什麼是降水量

「降水量」這個氣象術語,在日常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或電台廣播的氣象節目中每天都可以聽到。那麼降水量的含義是什麼呢?

從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氣象部門統稱為「降水現象」。一定時間內,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無滲漏,不流失,也不蒸發,累積起來的水的深度,稱為降水量(以毫米為計算單位)。

按氣象觀測規范定,氣象站在有降水的情況下,每個六小時觀測一次。6小時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6小時降水量;24小時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24小時降水量;一個旬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來的雨雪統統融化為水,稱為「年降水量」。

十、什麼是梅雨

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晴雨多變的春天一過,初夏隨著而來,但不久,天空又會雲層密布,陰雨連綿,有時還會夾帶著一陣陣暴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梅雨」來臨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 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現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群眾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霉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霉雨」。

「梅雨」或「霉雨」的稱謂由來已久,它開始在我國流傳,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十一、強對流天氣

以強對流運動為動力,形成的巨大積雨雲所產生的天氣,稱為強對流天氣。

(一)強對流天氣的成因

空氣質點的水平運動,稱為風。空氣質點垂直向上運動稱為上升,向下稱為下沉。當一團空氣溫度比周圍空氣溫度高時,這團空氣因密度較周圍空氣小,就要上升,周圍的空氣就要下沉,這稱之為空氣的對流運動。

當觸發因熱力原因處於不穩定狀況的空氣時,空氣將產生較強的上升運動。低層潮濕空氣在上升過程中必然導致水汽凝結,大量水汽凝結釋放的潛熱加熱空氣,使其氣溫升高,進一步加強了對流運動。當對流運動中空氣質點的垂直速度接近50厘米/秒(強的超過1米/秒)時,稱之為強對流運動。

強對流天氣包括雷電(與地表物體和人發生的放電現象稱雷擊)、雷暴大風、強雷雨(局地短時降水或持續性暴雨的一部分)、冰雹和龍卷風等。通常情況下,將電閃雷鳴時出現的大風和降雨稱之為雷雨大風。

(二)強對流天氣的危害

強對流天氣除雷雨可以增加土壤墒情、增加池塘水庫蓄水和炎熱時、緩和高溫天氣程度外,基本上是災害性天氣。雷擊造成人員傷亡,損壞建築物和輸電、通訊設施以及影響航空運輸;雷暴大風吹毀建築物、樹木,影響水運安全;冰雹最主要的是砸壞農作物和房屋、設施,短時低溫也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龍卷風具有很強的推毀力;強雷雨有時還是局地山洪、山地災害和大范圍持續性暴雨的元兇,都影響著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

十二、雷電中如何保護自己

(一)雷電是怎麼回事

雷電是大氣中的一種放電現象。雷雨雲在形成過程中,一部分積聚起正電荷,另一部分積聚起負電荷,當這些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就產生放電現象。放電有的發生在雲層與雲層之間,有的則發生在雲層與大地之間,這兩種放電現象俗稱打雷。打雷造成危害又叫雷擊。雷擊分為直接雷擊與間接雷擊。它會破壞建築物、電氣設備,傷害人、畜。打雷放電時間極短,但電流異常強大。放電時產生的強光,就是閃電。閃電時釋放出的大量熱能,能使局部空氣溫度瞬間升高1萬 —2萬攝氏度。如此巨大的能量,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可造成電線桿、房屋等被劈裂倒塌以及人、畜傷亡,還會引起火災及易爆物品的爆炸。

雷電全年都會發生,而強雷電多發生於春夏之交和夏季。

浙江省在進入梅雨季節後,由於強對流性天氣活動頻繁,出現雷電的頻率很高。

(二)怎樣預防雷擊

1.人在室內怎麼避雷

●雷雨天氣時,要注意關好門窗,以防側擊雷和球狀雷侵入。

●雷雨天氣時,最好把家用電器的電源切斷,並拔掉電源插頭;不要使用帶有外接天線的收音機和電視機;不要接打固定電話。

●雷雨天氣時,不要接觸天線、煤氣管道、鐵絲網、金屬窗、建築物外牆等;遠離帶電設備;不要赤腳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

●不要在雷電交加時用噴頭洗澡。

2.人在戶外怎麼避雷

人在戶外碰到雷電天氣,為防止被雷擊,應遵守以下原則:

●立即尋找避雷場所,可選擇裝有避雷針、鋼架或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等處所,但是注意不要靠近防雷裝置的任何部分。

若找不到合適的避雷場所,可以蹲下,兩腳並攏,雙手抱膝,盡量降低身體重心,減少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如能立即披上不透水的雨衣,防雷效果更好。

●不要待在露天游泳池、開闊的水域或小船上; 不要停留在樹林的邊緣;不要待在電線桿、旗桿、乾草堆、帳篷等沒有防雷裝置的物體附近;不要停留在鐵軌、水管、煤氣管、電力設備、拖拉機、摩托車等外露金屬物體旁邊;不要停留在山頂、樓頂等高處; 不要靠近孤立的大樹或煙囪(山頂孤立的大樹邊尤其危險);不要躲進空曠地帶孤零零的棚屋、崗亭里。

●不宜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桿、鋤頭等;應立即停止打高爾夫球、踢足球、攀登、釣魚、游泳等戶外活動。

●要避免開摩托車、騎自行車,更不能開摩托車、騎自行車在雷雨中狂奔;人在汽車里要關好車門車窗。

●多人一起在野外時,應相互拉開幾米距離,不要擠在一起。

●高壓電線遭雷擊落地時,近旁的人要保持高度警覺,當心地面「跨步電壓」的電擊。逃離時的正確方法是:雙腳並攏,跳著離開危險地帶。

●身處空曠地帶宜關閉手機。

3.如何搶救被雷擊傷的人員

受雷擊而燒傷或嚴重休克的人,他的身體是不帶電的,搶救時不要有顧慮。應該迅速撲滅他身上的火,實施緊急搶救。

若傷者失去知覺,但有呼吸和心跳,則有可能自行恢復。應該讓他舒展平卧,安靜休息後再送醫院治療。

若傷者已經停止呼吸和心跳,應迅速果斷地交替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心臟擠壓,並及時送往醫院搶救。

十三、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厄爾尼諾為西班牙語「EI Nino」的音譯,是「聖嬰」(上帝之子)的意思。現已用來專門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增暖的現象。

拉尼娜為西班牙語「La Nina」的音譯,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緯5度至南緯5度,西經 150度至西經90度區域內的海表面溫度平均值連續6個月以上高於或低於正常0.5℃分別作 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一)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怎樣形成的

正常情況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片東風(稱為信風),大洋東側表層暖的海水被輸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斷上升,熱量也不斷積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東部偏 高40厘米,年平均海溫西部約為29℃。

但是,當某種原因引起信風減弱時,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東延伸,海溫在太平洋西側下降,東側上升,形成厄爾尼諾。

相反,當信風持續加強時,赤道太平洋東側表面暖水被颳走,深層的冷水上翻作為補充,海表溫度進一步變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二)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我國氣候有什麼影響

Ⅰ. 厄爾尼諾年,東亞季風減弱,中國夏季主要季風雨帶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較大,而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到河套一帶少雨乾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Ⅱ. 在厄爾尼諾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比常年減少,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國降水的分布為北多南少型。

Ⅲ.在厄爾尼諾年我國常常出現暖冬涼夏,特別是我國東北地區由於夏季溫度偏低,出現低溫冷害的可能性較大。拉尼娜年我國則容易出現冷冬熱夏。

Ⅳ.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生成及登陸我國的台風個數,厄爾尼諾年比常年少,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三)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全球氣候有什麼影響

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導致了中、東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澇災害;也使得熱帶西太平洋降水減少,造成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嚴重乾旱。厄爾尼諾還常常引起非洲東南部和巴西東北部的乾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國北部暖冬以及美國南部冬季潮濕多雨;它與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日本和我國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此外,厄爾尼諾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熱帶風暴生成,但使得東北太平洋颶風增加。拉尼娜的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但影響程度及威力較厄爾尼諾小。拉尼娜出現時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但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地區、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干。

中國氣象局8月24日公布《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試行辦法》。辦法規定,每當台風、暴雨、高溫等突發災害性天氣來臨時,公眾可以從電視、廣播、互聯網、手機簡訊和位於城市顯著位置的電子顯示牌中看到新的預警信號。目前發布預警信號的突發氣象災害有:台風、暴雨、高溫、寒潮、大霧、沙塵暴、雷雨大風、大風、冰雹、雪災和道路結冰,共11種。預警信號總體上分為四級,按照災害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顏色依次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

①暴雨預警信號,分三級,分別以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暴雨黃色預警信號,表示6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指3小時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指3小時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②雷雨大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雷雨大風藍色預警信號,指6小時內可能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6級以上,或陣風7級以上並伴有雷電;或者已經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已達6至7級,或陣風7至8級並伴有雷電,且可能持續。

雷雨大風黃色預警信號,指6小時內可能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8級以上,或陣風9級以上並伴有強雷電;或者已經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達8至9級,或陣風9至10級並伴有強雷電,且可能持續。

雷雨大風橙色預警信號,指2小時內可能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0級以上,或陣風11級以上,並伴有強雷電;或者已經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達10至11級,或陣風11至12級並伴有強雷電,且可能持續。

雷雨大風紅色預警信號,指2小時內可能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可達12級以上並伴有強雷電;或者已經受雷雨大風影響,平均風力12級以上並伴有強雷電,且可能持續。

⑽ 東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中亞共同的自然災害

東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中亞共同的自然災害:乾旱災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