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與地質災害心得體會
㈠ 地震防災的心得體會200字及500字以下
--------------------------------------------------
1.地震主震結束後,學抄校的學生疏散時,要有秩序,還要以書包等保護頭部。
(對)
2.地震時若正在搭乘電梯,可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紐全部按下。電梯一旦聽下,就迅速離開電梯。(錯)
3.開車時如遇地震,要盡快安全地停車,然後待在車內,蹲伏於座位旁;如果停在較空曠安全的地帶,也可以走出車外。(對)
4.地震時只要注意不被地板上的不穩定物品砸傷就可以了,天花板上的物品(如燈具)是不會掉落下來的。
(錯)
5.處於防災目的,居室中不要把重物放置於高架上。
(對)
6.地震避災時應打開出入的門。
(對)
7.地震時如在院子里,要躲在院牆角或門柱旁。(對)
8.地震避難時,要充分利用汽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攜帶足夠的衣、食、住等生活用品與醫葯用品。
(錯)
9.道路是否暢通是影響地震救災的效率的重要因素。(對)
10.自然災害逃生時,多人向同一個方向擁擠是很不安全的,因此處在擁擠的人群中時,要向與人流相反的方向移動。(對)
㈡ 抗洪救災的文章
南方10省,抗擊澇災已經開打「疲勞戰」。其實,至少到目前為止,整個南方,降雨量總體上遠未突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同樣目前澇情最危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其降水也沒有突破「98洪水」的程度。
截至昨晚,據不完全統計,南方澇災已導致數百名群眾死亡,傷者總數量不詳。其實,在死亡人員中,真正被洪水淹死的人數並不多。而且客觀述之,評價今年的抗洪措施,各地從應急預案、物資准備、組織人員提前轉移,包括各級地方主官的「政治重視」程度,都是創下「歷史紀錄」的。
毫不客氣地講,今年的人員死傷包括失蹤,大都系區域性強降雨導致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沖入村莊及城鎮所致,也即,主要殺手是地質災害,在災害學中管叫「次生災害」。
透過媒體的「字、音、像」報道,若受眾能做有心人,可以發現今年地質災害集中爆發,不但指災害的層出不窮,更指災害的地域分布之廣,包括森林覆蓋率多年位居國內第一的浙江。
只是,大面積持續的強降雨導致的澇災是人人可直觀感受的「面」,而山崩地裂均發生在「點」上,雖每一次都讓受眾感受驚心動魄,但人們往往忽視將「點」上的地質災害串連起來,作一次這是「為什麼」的深入思考。
就在本周三,雲南一個小鎮突然爆發泥石流,當場造成17人死亡、28人失蹤,1200人受傷,半個鎮子被泥石流捲走。未及搶救工作展開,昨天,貴州一山村,再次遭遇同樣厄運。引用國土部高官公開披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山崩地裂的災害次數同比上升近10倍,其中6月份,則同比上躥17倍之多。這位官員還披露,7月份發生的死亡、失蹤都不算,僅今年上半年的不完全統計,因山崩地裂就有464人死亡和失蹤。然而,人們聽到這樣的死亡報告,想到的往往是今年天氣異常,南方先旱後澇,山崩地裂乃強降雨所致而只能聽天由命,社會輿論很少將如此慘痛的死傷作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的深刻反思。
按照安全標准,超過25度的山坡地不能建房居住,而環顧整個中國,尤其是雲、貴、川、桂、閩諸省,甭說25度的山坡,即便是60度以上的山坡,照樣用人工挖出一塊平地建住房、修工廠、建學校,大量的山體受工程建設震繞,隱患早已提前埋下,就差合適的導火索來將其引爆。強降雨是外因、山崩地裂是表象,本質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爭奪生存空間太過分,大自然以山崩地裂殘酷報復中國人。
山坡地畢竟有限,無序城鎮化的盲動,為盡快脫貧致富而盲目招商引資的沖動,土地財政的無限誘惑,加上越窮越生崽的無奈,導致人與自然爭奪生存空間的矛盾持續加劇。到最後,水庫內、行洪區、溢洪道、河灘地甚至江道、河道上,統統用來建房、蓋樓、辦廠、開集市,中國人瘋狂至此,大自然忍無可忍而一再強忍,一旦天災來臨,不鬧騰它個山崩地裂那才叫怪事!
山崩地裂漸成常態,防災救災從體制到各項舉措准備卻千瘡百孔。半個多世紀來,國人一次次違背科學,違背常理,對大自然作無節制地索取,形成新舊矛盾紮成堆。現如今,舊的禍根早已種下,新的禍根在發展的名義下仍在繼續播種。這一局面若不能在一定期限內,譬如10-20年內有個明顯遏制,可以肯定,中國人將吃不盡因天災所引發的無窮「人禍」——山崩地裂還是客氣的呢。
㈢ 防災減災學習心得或心得體會
一、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的現狀
我國目前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廣為覆蓋的氣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地面監測和觀測網,建立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陸地衛星系列,並正在建設減災小衛星星座系統。在氣象監測預報方面,建成了較先進的由地面氣象觀測站、太空站、各類天氣雷達及氣象衛星組成的大氣探測系統,建立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現代化的氣象通信系統和中期數值預報業務系統。全國已形成了由國家、區域、省、地、縣五級分工合理、有機結合、逐級指導的基本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體系。為了監測江河洪水,國家組建了由數目眾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組成的水文監測網,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區洪澇災害易發區警戒水域遙感資料庫,將遙感技術在「八五」期間應用於洪災監測。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另外,利用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如農區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這些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防災減災發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地震監測和抗震方面,組建了400多個地震觀測台站,「十五」期間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由48個國家級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國家數字測震台網和由300多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站組成的20個區域數字測震台網以及若干個流動數字測震台網、數字強震台網構成了中國數字測震系統,建立了大震警報系統和地震前兆觀測系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監測預報系統,編制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和震害預測圖,確定了52個城市作為國家重點防震城市,對全國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區的工程建築,實施綜合性震害防禦,對城市和大中型工礦企業的新建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了多條鐵路干線、主要輸油管線和多座骨幹電廠、大型煉油廠,一批重點骨幹鋼鐵企業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庫的抗震加固。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加強了對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質災害的勘查防治工作,採取了包括工程防禦體系、生物水保防禦體系、管理防護體系,社會管理體系和預測及報警體系在內的綜合防禦體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把生態建設與防災減災相結合,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田還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防止和減輕了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全國已建立了25片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實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萬多條水土流失嚴重的小流域,開展了山水田林綜合治理。先後確立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長江中上游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防護林、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遼河流域防護林、黃河中游防護林和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此外,還發射了「資源一號」、「資源二號」衛星,廣泛應用於資源勘查、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監測和科學試驗等領域。
二、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應用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缺乏綜合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管理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的模式,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由於沒有常設的綜合管理機構,各災種之間缺乏統一協調,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動,造成了許多弊端,如缺乏綜合系統的法規、技術體系政策與全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缺少系統的、連續的防災減災思想指導,不利於部門之間協調;缺少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技術系統;缺少專門為災害救援的綜合型救援專家、技術型隊伍;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防災減災科學技術體系;信息公開和交流渠道不順暢;資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學決策評估支持系統與財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響防災減災實效。
2.投入不足 資金渠道單一
全國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費十分有限,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科研設備購置、防災工程建設、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防災減災科研基本依賴於財政撥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由於防災減災科研具有的社會效益遠遠大於近期經濟效益,很難吸引企業資金和社會資金主動投入,造成防災減災科技發展和技術推廣滯後。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廣的中間環節與適合防災減災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低,一些防災減災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率不足10%,嚴重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深入進行,影響了全國防災減災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 科技資源尚待優化配置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氣象、地震、地質、環保等領域,由於缺乏宏觀協調管理及傳統的條塊分割現狀,一方面各領域主要關注本領域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研發工作主要局限於解決本領域存在的技術問題,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開發與應用水平發展很不平衡,在基礎地理信息、救災設備和隊伍建設方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另一方面,儀器、設備、資料、數據等都由部門、單位甚至個人所有,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共用,資源條件不能系統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無法形成合力和整體創新優勢。
4.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
一是在不同災種以及防災減災的不同環節中,科技發展與應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災種的應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別較大,低水平重復研究較多;三是技術手段和裝備落後,監測能力不強,短期預測預報能力還較低;四是缺乏各類災害的科學評估模型和方法,災害信息共享應用和評估的技術急需完善;五是對一些重大災害的認識與防治技術,長期徘徊不前;六是現有科研結合國情實際不夠密切,科技整體支撐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災減災高水平科技人才匱乏
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專業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中,基層防災減災機構普遍缺少技術應用人才,與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重點結合不密切,特別缺乏防災減災領域的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另外,研究經費、待遇等方面條件較差,影響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夠
缺乏統一的防災減災科普規劃,沒有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使防災減災科普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致使我國社會公眾防災減災知識、防災減災意識的科普教育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較差,最終影響我三、我國防災減災科技支撐的對策建議
1.建立統一綜合的防災減災組織保障體系
設置統一的具有危機管理性質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的大政方針做出決策,逐步實現從部門為主的單一災種管理體制向政府和部門聯動、條塊結合的綜合應急管理體制轉變。
加強科技主管部門與涉災管理部門的協同,形成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多層次、分布式的協同管理職能和機制。
成立集合各災種、各專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專家的顧問團體;建立防災減災決策的專家咨詢系統,為政府防災減災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2. 完善防災減災科技進步政策與創新機制
制定科技支撐防災減災辦法與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人才培養選拔等方面給予支持;將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工作計劃,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級學校教育中適當引入防災減災課程及讀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機制、科技投入機制、成果轉化機制、政策激勵機制與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推廣應用。
3. 多渠道增加對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
將防災減災發展所需投入納入每年科技經費預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開發工作、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技術裝備、參加國際交流等。並使防災減災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不低於科技經費增長的總體水平。
建立社會防災減災基金,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按比例將部分基金用於科技投入。
用給予引導資金的方式,促進地方政府增加防災減災科技投入,引導技術開發機構與企業投資防災減災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 促進防災減災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
藉助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的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標准和規范,整合全國各災害管理部門的分類災害信息資源,全天候運轉監測網;以網路技術為紐帶,積極推廣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控系統(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建設覆蓋至全國各鄉村的主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充分應用數字化技術及網路技術,綜合集成防災減災各單位上報的災情信息,構建包括災害應急響應、災害信息分析、災害救援決策、救援信息反饋等在內的防災減災技術及信息資源平台。
5.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能力與科技隊伍建設
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和現代院所制度建設,進行課題制、首席專家負責制和科研經費預算等防災減災科技機構科研管理制度建設;鼓勵科研與地方防災減災需要緊密結合,開展自然災害綜合研究和治理;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研發防災減災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與管理部門合作,嘗試推廣先進的防災減災技術和管理方法,探索區域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模式;參與重點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
在培養選拔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訓一線工作的防災減災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改善基層技術人員的工作生活條件;通過科研項目、激勵措施、分配製度、考核選拔等吸引和穩定人才隊伍,培育有競爭力的研究群體,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培養防災減災後備人才,逐步在我國高校中開辦防災減災專業教育。
6. 加強國內外防災減災科技交流與合作
鼓勵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管理部門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獲得先進的應用技術及管理經驗,追蹤最新技術。在跨國、跨區域的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政府應積極協調,為項目實施提供幫助和保障。
㈣ 我要一篇中學生的「防災減災」心得體會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復雜,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損失嚴重。我國最常發生的災害有洪澇、乾旱、地震、台風和滑坡泥石流等5種,所造成的損失占損失總量的80%至90%。1949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農作物受害面積年均超過4000萬公頃,受災人口年均超過2億。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工作,不斷加強應急體制、機制建設。
經過查閱書籍和網頁,我對防災減災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了,以下是我在書上和網頁上搜集來的資料: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嚴重自然災害並不可怕,關鍵是要科學應對、積極防禦,必須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事實證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加重了自然災害。特別是上世紀中葉以來,由於化石能源燃燒造成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逐漸增多,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淡水資源日益匱乏,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海平面上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
為此,我們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保護自然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節約資源能源。要尊重自然規律,調整工業特別是對自然環境具有較大影響的工程建設布局。要未雨綢繆,加強規劃,科學設計,使人居環境和重要的戰略基礎設施遠離災害多發、易發區和自然環境脆弱區。
增強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能力,還必須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升研究、監測、預報、預警水平。當前,科學水平對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能力距離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仍有差距,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預測預報的能力還有待提高。並且由於技術水平的制約,預警信息傳遞仍然是廣大農村、山區、海島防災減災的薄弱環節。必須進一步加強地球系統科學、全球變化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科學的研究,發展先進的天基、空基、海基和地基探測技術和地球系統預測預報模式系統,通過對地球系統各個圈層的實時監測,收集大氣、海洋、陸面、冰雪、植被等演變的信息,提高和改進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災害的監測、預測、預報能力。
在2008年5月12日,在我國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昔日的錦綉河山,今日已經成為廢墟,這就給我們敲響了警鍾。面對地震災害我們無法阻止它的到來,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認識逃生技能來保衛自己的安全。以下是避災自救口訣:
大震來時有預兆,地聲地光地顫搖,雖然短短幾十秒,做出判斷最重要。
高層樓撤下,電梯不可搭,萬一斷電力,欲速則不達。
平房避震有講究,是跑是留兩可求,因地制宜做決斷,錯過時機諸事休。
次生災害危害大,需要盡量預防它,電源燃氣是隱患,震時及時關上閘。
強震顛簸站立難,就近躲避最明見,床下桌下小開間,伏而待定保安全。
震時火災易發生,伏在地上要鎮靜,沾濕毛巾口鼻捂,彎腰匍匐逆風行。
震時開車太可怕,感覺有震快停下,趕緊就地來躲避,千萬別在高橋下。
震後別急往家跑,餘震發生不可少,萬一趕上強餘震,加重傷害受不了。
希望大家在學習認識這些防災救災的知識後,能夠多一份安全感!
㈤ 防災減災的心得體會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我認為,現在應該非常重視防災減災的問題。在防災減災中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㈥ 住建局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領導發言稿怎麼寫
健全機構,來強化地質災害自防治基礎工作。縣市、鄉鎮要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定期與不定期的對地質災害重點監測點和重要隱患點、公路沿線、重大建設工程區、采礦可能引發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區域進行巡查和排查,不留死角。督促各鄉鎮所認真執行汛期動態巡迴檢查,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早發現、早處理、早避讓、早治理。縣局、各鄉鎮所嚴格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領導帶班制度、日報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