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萬方數據

中國地質萬方數據

發布時間: 2021-02-11 07:04:31

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的該館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是中國地質大學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圖書館,1952年創建,1975年遷至武漢,現有館舍面積35000平米。整修後的新圖書館已於2015年1月正式開館試運行。
新圖書館可容納近3000個閱覽座位,採用了「大流通、大閱覽」的服務模式,同時設有6個團體研修間、1個多媒體學習中心和1個信息共享空間,彰顯了國際化圖書館多功能、現代化、休閑化和個性化服務的人文理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作為地大的文獻信息中心,根據地大的性質和專業設置進行館藏建設,堅持以地學為主要特色,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促進特色,保持理工文管諸學科協調發展,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圖書館。
經過多年精心建設和積累,該館已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以地學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至2015年底館藏達160餘萬冊,其中地學類圖書35萬冊,中外文電子資料庫90個(包括中國知網、萬方數據、SCI、EI)。為師生提供了有效的文獻資源保障。目前我館的各項服務功能完善,能為讀者提供便捷的檢索、借閱、統計、參考咨詢、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定題服務、用戶教育、文獻傳遞等多種文獻服務。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館是經過湖北省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兩次評估後確認的「優秀級圖書館」,由於其豐富的館藏文獻,被湖北省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授予「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並被教育部任命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❷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論文查重知網什麼網站

本科用萬方、研究生碩士階段用知網、基本要求是30%以下,嚴格的重點的211工程重點大學是20%以下,希望能幫到你。

關於知網相關抽查規定:
有規定的,可以進行第一次修改,修改之後通過就可以答辯,如果第二次不通過就算結業,在之後4個月內還要交論文或者設計的。這個是在抄襲30%的基礎上的。 如果抄襲50%以上的話,直接結業 在之後4個月內還要交論文或者設計的。1.被認定為抄襲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包括與他人已有論文、著作重復總字數比例在30%至50%(含50%)之間的,需經本人修改。修改後經過再次檢測合格後,方可參加學院答辯。再次檢測後仍不合格的,按結業處理。須在3 個月後提交改寫完成的畢業設計(論文),檢測合格後再參加答辯。2.被認定為抄襲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且與他人已有論文、著作重復總字數比例超過50%的,直接按結業處理。須在4 個月後提交改寫的畢業設計(論文),檢測合格後再參加答辯。

知網系統計算標准詳細說明:
1.看了一下這個系統的介紹,有個疑問,這套系統對於文字復制鑒別還是不錯的,但對於其他方面的內容呢,比如數據,圖表,能檢出來嗎?檢不出來的話不還是沒什麼用嗎?
學術不端的各種行為中,文字復制是最為普遍和嚴重的,目前本檢測系統對文字復制的檢測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對於圖表、公式、數據的抄襲和篡改等行為的檢測,目前正在研發當中,且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本檢測系統的進展並多提批評性及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2.按照這個系統39%以下的都是顯示黃色,那麼是否意味著在可容忍的限度內呢?最近看到對上海大學某教師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發表的兩篇論文有抄襲行為,分別佔到25%和30%. 請明示超過多少算是警戒線?
百分比只是描述檢測文獻中重合文字所佔的比例大小程度,並不是指該文獻的抄襲嚴重程度。只能這么說,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數越多,存在抄襲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屬於抄襲及抄襲的嚴重程度需由專家審查後決定。

3.如何防止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成為個人報復的平台?
這也是我們在認真考慮的事情,目前這套檢測系統還只是在機構一級用戶使用。我們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流程。同時,在技術上,我們也採取了多種手段來最大可能的防止惡意行為,包括一系列嚴格的身份認證,日誌記錄等。

4.最小檢測單位是句子,那麼在每句話里改動一兩個字就檢測不出來了么?
我們對句子也有相應的處理,有一個句子相似性的演算法。並不是句子完全一樣才判斷為相同。句子有句子級的相似演算法,段落有段落級的相似演算法,計算一篇文獻,一段話是否與其他文獻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礎上綜合得出的。

5.如果是從相關書籍上摘下來的原話,但是此話已經被資料庫中的相關文獻也抄了進去,也就是說前面的文章也從相關書籍上摘了相同的話,但是我的論文中標注的這段話來自相關的書籍,這個算不算學術抄襲?
檢測系統不下結論,是不是抄襲最後還有人工審查這一關,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這種情況,專家會有相應判斷。我們的系統只是提供各種線索和依據,讓人能夠快速掌握檢測文獻的信息。
6.知網檢測系統的權威性?
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並不下結論,即檢測系統並不對檢測文獻定性,只是將檢測文獻中與其他已發表文獻中的雷同部分陳列出來,列出客觀事實,而這篇檢測文獻是否屬於學術不端,需專家做最後的審查確認。

第一步:初稿一般重復率會比較高(除非你是自己一字一句寫的大神),可以採用萬方、papertest去檢測,然後逐句修改。這個系統是逐句檢測的,也就是說你抄的任何一句話都會被檢測出來。這種檢測演算法比較嚴格,從程序的角度分析這種演算法比較簡單。因而網上賣的都很便宜,我測的是3萬字,感覺還是物美價廉的。(注意:1 這個庫不包含你上一屆研究生師兄的大論文,修改一定注意. 2 個人建議如果學校是用萬方檢測,就不要去檢測維普之類的

先把論文電子版復制一份,保存一份。看檢測結果,其中一份復制的備份論文,把檢測出重復的部分能刪了先刪了,把不能刪的,15字以內改一改,最好是加減字元,不要改順序,改順序沒太大用,參考文獻刪掉一部分,不能刪的話,先改下,英文文獻可以15個字元換一個詞。把修改過的上交,重新過系統檢查。保存的原論文稍做改動上交紙質版。那個系統很麻煩的,很多沒看過沒應用過的文獻都能給你加上,可見中國人抄襲的功夫,都是互相抄,但是為了保證論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確性,不要隨意改動,上交的紙質版,一定要斟酌,一般檢查完就不會再過檢測系統了,所以紙質版的不用擔心。

第二步:經過修改後,重復率大幅下降了。這時你可以用知網查了,知網查重系統是逐段檢測的,比較智能。檢測後再做局部修改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我最後在網上用知網查是4%,簡單修改後,在學校查是1.5%。
注意:記住,最忌諱的是為了查重,把論文語句改得語句不通、毫無邏輯,這樣是逃不過老師的,哈哈,大家加油!

❸ 煤田地質與勘探是核心還是ei

《煤田地質與勘探》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版被美國《工程權索引》(EI)(1995—2003年)、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社資料庫》(JST)、波蘭《哥白尼索引》和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 IPD)等國際重要檢索資料庫收錄。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源期刊;已入編《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文電子期刊服務》,為全文上網期刊。

❹ 年度發表論著及出版期刊

2014年全院發表學術論文1117篇,同比增長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檢索論文371篇(同比增長64.89%)、EI檢索論文114篇。出版專著25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屬單位)和中國地質學會(辦事機構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10種學術期刊,包括《地質學報(英文版)》(SCI檢索刊物)、《地球學報》(EI檢索刊物),《地質學報(中文版)》、《礦床地質》、《地質論評》、《中國岩溶》、《岩礦測試》(CA收錄刊物),《岩石礦物學報》、《地質力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國地學期刊網(http://www.geojournals.cn)使用效果顯著。目前是國內地學界唯一的容納期刊最多的網站。同時,該網站還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讀者,網站統計顯示海外訪客來自於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日本、蒙古等十餘個國家,網站海外顯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語障。

《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22年,原名《中國地質學會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現為雙月刊,刊物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自2006~2014年連續獲中國科協A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近年來,刊物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步伐大大加快。連續被美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科學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資料庫選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繼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2012年榮獲中國科協、財政部「優秀國際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百強報刊」稱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2013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在JCR中,影響因子為1.406,引文頻次為2358次。登載的論文水平,基本上與國際刊物的論文水平接軌。2014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頁;收稿總數413篇,刊發論文總數132篇,NEWS12篇;刊發各類基金論文比92%,海外論文比31%。全年共發表國外論文41篇,這些論文主要來自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國,擴大了刊物的國際影響。本刊還登載一批在國際地學界處於前緣領域的我國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地質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蹤學科熱點組稿22篇。2014年地質學報(英文版)榮獲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順利結題。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評為優等印刷品。這些是刊物長期以來重視科技期刊國際化建設的結果,也標志著刊物質量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網址:

國內: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index.aspx

國外: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gs.2014.88.issue-5/issuetoc

《地質學報(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其前身為《中國地質學會志》,是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國地質學界在地質科學的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和基本地質問題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為主要任務,兼及新的方法和技術。《地質學報(中文版)》現為月刊。該刊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2012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2006~2014年連續贏得中國科協B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是國內外多家文摘或資料庫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發表論文160篇,共2600頁,基金論文比達98%,其中超過半數為重大科研項目(如國家「973」項目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的成果,為展示國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出版兩期專輯,為「深部探測專輯」與「陳毓川院士80華誕暨從事地質工作60周年紀念文集」,為學科發展提供了動力。2013年核心影響因子為1.770,總被引頻次為4430次,綜合評價總分74.3,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及綜合評價總分在地質科學類排名分別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質學報(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著眾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頗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論文來源,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網址: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地質論評》(GEOLOGICAL REVIEW):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36年,一直以愛國、爭鳴為辦刊宗旨。刊頭圖案,缺右上殘左下,為創刊之時東北遭侵吞,西南被蠶食,一直沿用至今,表達了我國地質學家的憂國愛國之情。《地質論評》現為雙月刊,以論、評、述、報為特色。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地質論評》是中文核心期刊,曾獲得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協的國家期刊獎、優秀科技期刊獎、雙獎期刊稱號,被國內外眾多檢索系統收錄。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論文統計分析」中,其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多年來均位居前列;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6年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12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2014年發表論文130餘篇,通訊資料和消息報道10多篇。據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統計,2013年《地質論評》的影響因子為1.112,總被引頻次2407,綜合評價總分56.9,綜合評價總分在地質學類期刊中排名第4。

網址: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地球學報》(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雙月學術期刊。《地球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來源期刊、首批「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進入SCI總被引頻次100以上中國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為EI來源期刊。2012年起連續三年榮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地球學報》核心總被引頻次1740次;核心影響因子1.263,在全國1989種核心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學報》作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樹立其學術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圖充分展示院綜合學術水平和科研競爭實力,2014年刊載「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全文10篇,同時刊載以「十大科技進展」為主線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載論文95篇,報道各類信息快報25篇,共782頁。《地球學報》同時發布網路電子版,在編輯部網站上實時提供免費全文瀏覽下載。

網址:http://www.cagsbulletin.com

《礦床地質》(MINERAL DEPOSITS):創刊於1982年,雙月刊,由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是中國唯一報道礦床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內容包括礦床地質特徵及與礦床有關的岩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科學實驗成果及新技術、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羅斯文摘雜志)、《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數字化期刊—期刊論文庫》、《數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庫》、《中國地質文摘》、《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有色金屬文摘》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檢索期刊及資料庫收錄。

2014年《礦床地質》刊出96篇,並始終保持基金項目的較高比例。2013年影響因子為1.551,位居地學類期刊第5名,全國1989種核心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43位,總被引頻次2423次。《礦床地質》再次榮獲「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編輯部參與了「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論文」項目,根據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CSTPCD)單篇文章定量評估與同行評議或期刊推薦相結合的方法,有2篇發表在《礦床地質》2013年的論文獲得提名。2014年《礦床地質》編輯部網站點擊率近六百萬次。

網址: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岩石礦物學雜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學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82年。2005年起改為雙月刊。《岩石礦物學雜志》主要報道岩石學、礦物學各分支學科及有關邊緣交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創造性和綜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礦物鑒定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以及與有關的最新地質科技信息。《岩石礦物學雜志》是國內外多家檢索系統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國內的《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自然科學技術版)、《中國地質文獻資料庫》、《中國地質文摘》、《中國地質文摘》(英文版)、《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分析資料庫(CSTPC)、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重慶維普)、台灣中文電子期刊思博網和國際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錄。

2014年共發表論文98篇,1170頁。網站點擊率已過253萬次,在地學類學術期刊中受關注程度較高。2013年影響因子0.995,總被引頻次1157,他引率達0.92,在同專業領域期刊中排名較前。再次入選「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並且各項指標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網址:http://www.yskw.ac.cn/ch/index.aspx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岩礦測試》(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創刊,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專業技術委員會和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共同主辦,是中國唯一的地質分析測試專業雜志,所載內容反映了中國地質物料分析測試的水平。凡是正在進行的科技部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地調項目等均在發表之列。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論文的內容質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主編和專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學術質量的要素,編輯的專業能力是提高刊物內容質量的關鍵。2014年本刊文章選題有導向性和啟發性,內容充滿質感,富含思辨性、論述性、借鑒性。刊物的學術參考價值、整體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有所提升。「國際SCI期刊導航」針對重點國際地學和化學SCI期刊的發展方向、學術標准,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實用的投稿指導。針對我國作者的薄弱點和本刊報道的主題,2014年舉辦了兩期作者培訓班。調整辦刊工作思路,聚焦現代各類分析測試技術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創新,進一步凸顯辦刊定位,增長在文獻領域的學術地位。

2014年發表論文135篇,共908頁。網站訪問量超過42萬次。2013年的影響因子為0.661,總被引頻次為1215次。

網址:www.ykcs.ac.cn/ykcs/ch/index.aspx

《中國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創辦於1982年,季刊,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協辦的我國唯一公開出版的岩溶學術刊物,曾多次被評為廣西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雙效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並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地質文獻資料庫(GeoRef)、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波蘭哥白尼索引(IC)、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IPD)、及美國湯姆森Gale資料庫、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國際著名的文獻檢索資料庫及國內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索引資料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等收錄。

2014年《中國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論文64篇(514頁),內容多為當前岩溶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所關注或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學術性強,應用價值大。2013年的核心總被引頻次671次,核心影響因子0.570。

網址:http://zgyr.karst.ac.cn/ch/index.aspx

《地質力學學報》(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國地質科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95年,以「弘揚李四光學術思想,求實、創新、發展」為辦刊宗旨,是反映地質力學領域科研成果的對外窗口。主要報道地殼運動與大陸地質構造及其動力機制等方面的前沿動態和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同時關注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環境變遷規律等方面的應用科研成果。《地質力學學報》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是「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和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2014年發表論文46篇,共474頁。《地質力學學報》同時發布網路電子版,在編輯部網站上實時提供全文瀏覽下載。刊物的引用率和影響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響因子為0.788,總被引頻次為451次。

網址:http://journal.geomech.ac.cn/ch/index.aspx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於2013年4月創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下水資源、農業與地下水、地下水資源與生態、地下水與地質環境、地下水循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開發利用、水文地質標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學、氣候變化與地下水等學科領域的優質稿件。2014年發表論文48篇,共404頁,並入選世界著名地學資料庫《GeoRef資料庫》,這標志著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的研究水平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

網址:http://gwse.iheg.org.cn。

(註:期刊影響因子根據2014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SCI資料庫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❺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的典型客戶

(一)高校用戶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方交通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廣西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四川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重慶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南開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內蒙古大學、遼寧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大學、延邊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大、東北農業大學、復旦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華東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南京大學、蘇州大學、東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蘭州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葯科大學、江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安徽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福州大學、南昌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長安大學、石油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大、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第二軍醫大學、新疆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會計學院、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全國600多所大學院校。
(二)科研機構用戶
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中國醫科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科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空航天信息中心、核工業信息中心、船舶情報中心、建材情報所、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中國市政華北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大唐集團技術經濟研究院、中國檢科院、航天一院、航天二院、航天三院、航天五院、航天科工集團四院、中國測繪科研院、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化機械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石化科學研究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公安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國家電力科學研究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中科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文獻信息中心、中科院遙感衛星地面站、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中科院系統多個研究院所、北京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福建社科院、甘肅社科院、鋼鐵研究總院、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運載火箭研究院、電子科技信息所、煤炭科學研究院等各大研究院所。
(三)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泰達圖書館、浙江省圖、陝西省圖、福建省圖、山東省圖、廣西省圖、四川省圖、吉林省圖、遼寧省圖、甘肅省圖、山西省圖、河北省圖、安徽省圖、湖南省圖、黑龍江省圖、湖北省圖、重慶市圖、鄭州市圖、吉林市圖、溫州市圖、廣州市圖、海南市圖、天津市圖、哈爾濱市圖、寧波市圖、長春市圖、重慶市圖、上海市圖、三亞市圖、沈陽市圖、桂林市圖、合肥市圖、秦皇島市圖、中國地質圖書館、石景山區圖書館、昌平區圖書館、朝陽區圖書館等各省市區縣圖書館。
(四)省級市級情報所
天津情報所、上海情報所、湖南情報所、四川情報所、南京情報所、山西情報所、遼寧情報所、廣西情報所、江蘇情報所、浙江情報所、河南情報所、山東情報所、陝西情報所、湖北情報所、河北情報所、沈陽情報所、內蒙古情報所、新疆情報所、福建情報所、重慶情報所、成都情報所、南京情報所、哈爾濱情報所、常熟情報所、南寧情報所、唐山情報所、柳州情報所、大慶情報所、合肥情報所等各省市情報所。
(五)醫葯機構
中國醫學科學院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研院國家葯檢所、山東省醫科院中國疾控制中心、北京疾控中心、上海疾控中心、朝陽疾控中心、吉林省衛生信息研究所、上海醫學科技情報所、廣東醫學情報研究所、福建省醫學科學研究所、寧波市醫學信息研究所、綿陽市醫學情報所、國家葯檢所、國家葯品檢定所、福建省醫學科學研究、山東省醫科院、威海市衛生局信息中心、北京協和葯廠、天津生物化學制葯廠、天津工業微生物研究所、天津葯物研究院、沈陽三生制葯、中國葯學會、中國醫學會、三元基因、神威葯業、紫竹葯業、北大維信、拜耳公司、諾華制葯、輝瑞制葯、西苑醫院、德國默克、華聯制葯、上海羅氏、協和醫院、天壇醫院、同仁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口腔醫院、甘肅中醫學院、廣州中醫葯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哈爾濱醫科大學、同濟醫學院、北京中醫葯大學、南京中醫大學、湖南中醫學院、長春中醫學院、成都中醫葯大學、湖北中醫學院、蘭州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浙江中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貴陽醫學院、贛南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溫州醫學院、福建醫科大學、北京石景山醫院等全國重點醫學院校及重點醫葯機構。
(六)企業機構
中海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航空工業、中國兵器工業、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寰球、中國通用技術、國電信息中心、中國五礦集團、中鐵十六局、中鐵十八局、中國電子科技、中國電投國家電力公司、廣州電力集團、國華電力、京能熱電、勝利油田、中國礦業、山東鋁業、中冶京城、石家莊鋼鐵、天津鋼鐵、燕京啤酒、三菱電梯、美的集團、開灤集團、揚子石化、山東魯能、陝西飛機工業集團、四方繼保、寧波方太廚具、鞍鋼、泰鋼、寶鋼、首鋼、馬鋼等各大企業用戶。
(七)政府機構
國家食品葯品管理監督局、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建築一局、信息產業部、北京市發改委、中央電視台、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交通通信中心、中共北京市委人民政府信訪辦公室、國家廣電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疾控中心、中國氣象局、民用航空總局、中國地震局、國電信息中心、中國民政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天津市知識產權局、中國環保局、園林綠化局、中國醫學會、中國葯學會、交通部、公安部、安全部、中國煙草專賣局、韓國貿易館、比利時使館、美國大使館、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行、太平洋證券、華夏銀行、深圳科技創新、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中國工商銀行、教育部考試中心、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市民政局、長江發改委、上海教育委員會、廣東生產力促進中心、江西科學院等各個政府用戶 。

❻ 中國地質大學學生如何使用維普資料庫

去機房可以用,進入學校主頁,點擊電子資源就有鏈接點了,各種資料庫免費用,而且在宿舍用cug的無線網也能用這個電子資源,就是每次登陸有時間限制

❼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211里算什麼水平值得報考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里算上游水平,值得報考,特別是地質專業全國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原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1人(長期項目8人、青年項目3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入選者80人(特聘教授20人、講座教授16人,楚天學子44人)。

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

❽ 多倫環,有多少人知道

內蒙古多倫環形影像的成因探討
白志達顧德林徐德斌趙國春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100083)
提要:多倫環形影像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與河北省交界處,環形影像完整,直徑約70 km〔對其成因以往主要有陽
石沖擊和中生代古火山機構兩種認識.系統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表明,環形凹槽主要被第四系沉積物覆蓋,局部
有」_新世玄武岩出露,其下隱伏有大量白乎紀粗安岩和上新世玄武岩環邊發育不同方向的區域斷裂環內,外由前
寒武紀變質岩系,中新元古界,下二疊統和中生代火山一沉積岩系組成,不同時代的地質體完整,層序清楚,中生代
火山岩是一系列中心式或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噴發作用的產物.因此,筆者認為多倫環是早白王世以來深部岩漿作川
與區域斷裂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多倫環;隕石沖擊;火山作用;深部岩漿;區域斷裂
中圖分類號:N54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3657(2003)03-0261一(17
內蒙占自治區東南部與河北省北部交界處,衛星
遙感圖像上有一環形影像,其中心位於內蒙古多倫
縣,故簡稱多倫環.中心地理坐標為116018',北緯
42005',直徑約70 km.多倫環形影像完整,清晰,十
分醒目.環主要由閃電河,灤河水系圍繞而成.環
形河道寬一般為4-6 km,最寬者達8 km,總體為凹
槽形地貌,僅東南側凹槽發育較差(圖1).環中心由
低山組成,環外為山地,環邊明顯且輪廓分明.關於
多倫環的成因,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引起了國
內外地球科學家的關注,吳思本PI最早報道了環形
構造內,外沖擊變質的證據,提出了隕石沖擊成因
說,並認為撞擊時間大致在侏羅與白奎紀之間,引起
了強烈反響.徐正聰+i等在其外圍的獨石口一帶做
了較詳細的調查工作,也報道了一些隕石撞擊的證
據,但更多地質工作者則根據環內發育大量火山活
動的證據,認為是一個古火山機構,甚至可與日本
ASU活火山的形狀類比(A.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往
研究者大都未對本區區域地質特徵進行過系統調
查.對多倫環的基本地質組成還缺乏較全面的了解.
近年來筆者在本區進行了系統的1:5萬區域地質調
查,取得了一系列實際資料,本文依據這n實際資料
對多倫環的成因作一討論.
1地質概況
1.1地層序列
環內,外出露的地質體以往認為主要有中,新生
代地層,早二疊世地層僅零星見及,本次1:5萬區調
系統地建立了岩石地層系統,現由老而新簡述如下:
前寒武紀中高級變質岩系:環內分布於雙敖包
一帶,屬首次發現,環外主要分布在正藍旗西和青石
破一帶(圖1),包括變質表殼岩和變質深成岩,均遭
受了區域角閃岩相變質及韌性變形作用.變質表殼
岩屬太古宙烏拉山岩群,岩性組合為石榴鉀長淺粒
岩,黑雲變粒岩等,變質深成岩有二長片麻岩和花崗
閃長質片麻岩.
中新元古界:主要分布在正藍旗西部一帶,下部
為成熟度較高的含礫石英岩,變質長石石英砂岩中
部為變質砂岩,板岩及大理岩.上部為石英砂岩,粉
收稿日期:2002-10-30;改回日期:2(03-03-30
驀金項目:國土資源部地質大調查項目(199613000032)資助
作者簡介:白志達,男,1956年生,副教授,長期從事火山岩和區域地質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萬方數據
2003年
e邁種,a 15,
1,'汪6團回口圃Ala0

圖1多倫環地質略圖
Q-第m系;N,B一上新統玄武岩;K,1一早白9統義縣組;1一上侏羅統火山一侵人岩;P一二疊系;Pt-中新元古界;
1一地質界線2一角度不整合地質界線
人r一太古宇
;3一斷層;4-航磁及鑽孔綜合解譯斷層;5一印支期花崗岩;6一煤礦位*

Fig. 1 Geologic sketch rnap of the Duolun ring
Q- Quaternary; Nf- Phocene basalt, K,y-Lower Cretaceous Yiaian Formation;l,-Upperlumsic 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
P-Pennian; P-Meso- and Neoprotemzoic; Ar-Archean; 1-Geological boundary; 2-Unconfomvty; 3-Fault; 4-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of faults by aeromagnedc and drilling data; 5-Indosinian granite; 6-Location of coal none
砂岩,板岩夾灰岩,局部夾條帶狀斜長綠簾石岩,與
下伏前寒紀變質岩系呈斷層或角度不整合接觸.
下二疊統:分布於小河一帶,由下而上可分為三
面井組和額里圖組,三面井組為一套地槽型建造,岩
性組合下部為銹黃色砂礫岩,含礫粗砂岩,中上部為
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夾生物碎屑灰岩,上部為深灰色
粉砂質泥岩,凝灰質砂岩等.含豐富的趁,有孔蟲,海
百合莖等化石.厚度大於550m,構成3個完整的三
級旋迴層序,角度不整合於前寒武紀變質岩之上.額
里圖組主要為一套海陸交互相一陸相英安質火山碎
屑岩,底部有少量英安岩,中下部夾有沉凝灰岩,泥
岩及白雲質泥灰岩,含腕足類化石碎片,錯石U-Pb
一致線年齡為271 Mae,厚約360 m,與下伏三面井
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中生界:環內,外中生界地層廣布,堆積厚度巨
大,層序完整,包括上侏羅統和下白聖統.上侏羅統,
由下而上可分為滿克圖鄂博組,馬尼吐組和白音高
老組.滿克圖鄂博組岩性組合:下部為流紋岩,石
英粗面岩夾流紋質火山碎屑岩,中部為流紋質含角
礫熔結凝灰岩,上部為薄板狀流紋岩,厚1450 m,角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多倫縣等5幅1.5萬區調報告,2000
萬方數據
第30卷第3期
白志達等:內蒙佔多倫環影像的成因探討
263

-一~
度不整合於早下二疊統和前寒武紀變質岩之L.
Rb-Sr等時線年齡為(14413)Ma*, U-Pb一致線年
齡為146.21 Mao,K-A:年齡為142.0 Ma*.馬尼吐
組:分布局限,岩性為灰紫色粗面岩,粗面英安岩,與
下伏滿克圖鄂博組呈噴發不整合接觸,厚166 m.白
音高老組:分布廣,堆積厚度大,約1720m.岩性組
合下部為石英粗面質熔結凝灰岩,中上部為流紋質
熔結凝灰岩,流紋岩,沸石化凝灰岩夾凝灰質砂岩,
泥灰岩,含豐富的葉肢介(Nestoria)化石.頂部為流紋
質角礫凝灰岩,Ar-A:坪年齡141.4 Ma*.下白奎統,
包括義縣組和阜新組.義縣組:主要呈NNE向分布
於環的東部,底部發育底礫岩,下部為凝灰質砂岩夾
流紋質凝灰岩;上部為輝石粗面岩,安粗岩等,厚約
850 m,微角度不整合於上侏羅統之上.Ar-Ar坪年齡
為(13012) Ma*, Rb-S:等時線年齡(119士7) Ma*.阜
新組:為隱伏地層,分布於黑城子和多倫等斷陷盆
地中,為一套含煤地層,岩性組合為灰黑色砂礫
岩,砂岩,粉砂岩,頁岩夾煤層.厚度大於600 m,平
行不整合於義縣組之上.
新生界:新生界地層主要分布於環形凹槽內及山
間窪地中,上新世主要為磚紅色粘土,頂部有少量玄
武岩(厚2060 m ).第四系在環形凹槽內及多倫河
谷中堆積,厚度一般為60120 m,最厚可達180 ma
1.2岩漿岩

環內,外岩漿岩活動強烈,主要表現為多期次大
規模的火山噴發,侵人作用微弱.

火山岩:環內火山活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即早二疊世,晚侏羅世,早白至世和新生代,不同階
段具有不同的岩石組合.早二疊世為一套鈣鹼性岩
系,岩性為英安質火山碎屑岩,英安岩.晚侏羅世火
山岩主體為偏鹼性的高鉀鈣鹼性系列,岩石組合為
流紋岩,粗面英安岩和粗面岩.早白平世火山岩總
體具雙峰式特徵,早期酸性端員為高鉀鈣鹼性系列
流紋岩,晚期粗面岩,安粗岩屬鉀玄岩系列.新生代
為鹼性玄武岩.

侵人岩:環內侵人岩不甚發育,僅有雙敖包和小
河兩個岩體,前者為中細粒二長花崗岩,出露面積約
6 km2,侵人於早二疊世地層中,Pb-Pb等時線年齡
為230 Ma*,屬印支期岩體.後者由細粒閃長岩,二長
閃長岩和二長花崗岩組成,構成一個完整的岩漿演化
序列,出露面積約2 km=, K-A;年齡為102.8 Ma*o
1.3火山構造
火山活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火山構造面
貌,早二疊世火山岩由於剝蝕較深,火山機構面貌不
清.中生代,火山活動總體在NE,NNE向基底斷裂
構造控制下,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級別的火山構造單
元.環內晚侏羅世4級火山構造由北西向南東依次
為正藍旗火山噴發盆地,雙敖包火山構造隆起和多
倫火山噴發盆地.其中包含12個火山機構,火山機
構類型以破火山為主,面貌清晰,火山要素齊全.可
分為兩個火山活動旋迴,不同旋迴的火山機構疊置
分布.早白奎世形成NNE向火山窪地,火山機構類
型為裂隙一中心式.新生代火山機構由玄武質熔岩
盾和渣堆組成,火山地貌形態仍保存完好.
1.4區域構造
多倫環處於華北克拉通與內蒙海西褶皺帶的交
接部位,中生代以來屬大興安嶺一太行山岩漿岩帶
的組成部分.克拉通基底以多期褶皺和韌性變形為
特徵,構造線近東西向.早二疊世地槽型地層角度不
整合覆於克拉通基底之上,即槽,台界限在環內表現
為被動邊界.早二疊世褶皺變形較強,且具多期變
形,褶皺軸總體近東西向.中生代以來構造格局發生
了根本性變化,構造變形以斷裂為主,褶皺作用微
弱.晚侏羅世以NE向火山噴發盆地,火山隆起和斷
裂相間展布為特徵,構成清晰的NE向構造線.早白
噩世以發育NNE向的火山窪地和斷裂為主要特
征.區內斷裂有NNE,NE,NEE和NV W向4組,
斷裂性質曾發生過多次變化.新生代以來主要表現
為差異性升降運動,造成今日之構造地貌景觀.
2主要成因觀點剖析
2.1宇宙成因—沖擊構造
隕擊作用成因的見解,為深人認識多倫環乃至
華北北部中生代地質作用過程開拓了新思路,但縱
觀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1,其主要依據仍是地貌形
態標志,而可靠的沖擊變質作用證據和地球化學標
志幾乎沒有.例如:①所謂"沖擊熔融岩岩體"[5.61,實
為谷塘型(Valley pond igimbrite)或近火山根部的
O中國地質大學(At京)多倫縣等5幅1.5萬區調報告,2000
萬方數據
地質2003年
流紋質熔結凝灰岩.谷塘型熔結凝灰岩是火山碎屑
流運移堆積在相對低窪地區,整體冷卻而形成的熔
結凝灰岩體,岩體產狀平緩,堆積厚度大,但分布局
限.岩石主要由塑變玻屑,岩屑及晶屑組成,熔結凝
灰結構,塊狀構造,普遍脫玻重結晶,結晶程度空間
上變化明顯,邊部結晶較低,中心結晶程度較高,但
塑變玻屑的外形仍清晰可辯.熔結凝灰岩內部可分
性差,不具冷卻單元的熔結分帶性,是主要通過結
晶作用耗熱冷卻的結果.熔結凝灰岩大型柱狀節理
十分發育,並呈多層柱列堆垛產出,各層柱列之間
發育鑿痕構造(chisell mark),鑿痕構造之間的塊
體,構成一個相對均一的流動單元,在單元內部,局
部可見晶屑礦物定向分布,呈半環狀,環狀排列,反
映單元內部有對流過程發生.特徵的多單元柱列,
反映了火山碎屑流多次快速堆積的過程.深剝蝕的
破火山根部熔結凝灰岩;岩石特徵與谷塘型熔結凝
灰岩相似,但含剛性角礫較多,空間上分布在破火
山根部中心侵人體周圍.所謂"沖擊熔融岩岩席np}
均呈等軸狀或環形產出,岩性為流紋質熔結凝灰
岩,空間上在多倫環的中心,邊緣及環外均有分布,
但僅與破火山密切相關.區域上在內蒙古東南部和
冀北約8萬km'晚侏羅世火山岩區廣泛分布,從空
間分布上的廣泛性及與破火山密切相關性也難理
解與沖擊作用有關.②關於"沖擊角礫岩(suevite) "
12,曰4567c八圖卿團團囚圈屆困
味幾.:;
<)( y;:)心l-〕.亡人沖口
x30)'
又na
洲才洲
3O
J,b'BIu A二了:;1,b' x
針八/,一
勺小\U
一卿琳

J,b'
丫.Jib,".a,/AAyJyJ,b'Yb
yI:_
夕幣
〕b'又J,b'YbJ,b'
二,)()'a sa,
Leses

圖2多倫白家營子破火山復活期火山地質圖
1一晚侏羅世白音高老組三段流紋質角礫(集塊)熔岩;2-玻璃質隱爆角礫岩3-噴發不整合/火山管道;
4一白音高老組二段沸石化凝灰岩;5一白音高老組三段角礫凝灰岩;6一潛流紋/侵出相流紋岩;

7一岩性界線/砂岩及沉授灰岩;8-流面產狀;Q護一晚更新統沖積物
Fig. 2 Volcanic geological map of the revival stage of the Baijiayingzi caldera in the Donlon area
Rhyohtic breccia and agglomeate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Upper Jurassic Baiyingaolao Fomufon;
brecaia;3-Eruptive uncornformity and volcanic pipe; 4-Zeolitized tuff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2-Vitreous cryptoexplosion
5-Breccia tuff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Upper Jurassic Baiyingaolao Formation;
Upper Jurassic Baiyingaolao
extrusion facies; 7-Lithological boundary and sandstone and sedimentary ruff;
6-Subrhyobte and rhyolite ofviscous lava
8-Attide of flow plane Q產Upper Pleistocene alluvium
萬方數據
第30卷第3期
白志達等:內蒙古多倫環影像的成因探刊
和鹼債碧若可事花環麗王獲哀璃質岩石發育,
類型復雜,計有黑耀岩,珍珠岩,松脂岩,玻璃質熔
結凝灰岩,玻璃質角礫岩等.產狀多樣,既有層狀熔
岩流,火山碎屑流堆積,又有侵出岩竅和侵人岩牆
等,黑耀岩,珍珠岩和松脂岩等雖也有人認為是沖
擊玻璃岩16,但眾多的野外證據及紅外光譜研究表
明1111,是火山岩漿噴出地表驟冷形成的火山玻璃.玻
璃質角礫岩被認為屬典型沖擊角礫岩16.71.該岩石在
環中心白家營子破火山復活期火山通道周圍分布
(圖2),呈灰黑色,角礫狀構造,角礫主要為灰褐色玻
璃岩,稜角狀,部分為透鏡狀,並具塑變特徵,礫徑
一般為.t5-3 cm,大者可達5 cm,含量約30%,流紋
岩角礫少量.另含有特徵的霏細岩球,球體直徑一
般為3-6 cm,大者1012 cm,球體很圓,其外層為
紅色,內部為深棕色,緻密,霏細結構,含量約1()%o
膠結物為黑色玻璃質熔岩.這種玻璃質角礫岩在環
外太僕寺旗和河北沽源的獨石口,崇禮的大馬群山
等地均可見及,這些地段因客觀條件限制,產狀不
清,但在多倫環內白家營子一帶具清晰的侵人產
狀,呈岩牆或不規則狀侵人於流紋質角礫凝灰岩
中,又被灰黃色流紋質角礫熔岩所侵人(圖2)角礫
凝灰岩圍岩發育清晰的灰白色烘烤褪色邊.部分地
段玻璃質角礫岩邊部角礫含量很少,玻璃質膠結物
呈不規則小岩枝穿插在圍岩中,岩枝寬一般2-6
cm.這種玻璃質角礫岩岩牆圍繞破火山復活期的小
火山錐呈放射狀展布.特徵的侵人產狀以及空間分
布上與火山通道的密切關系表明,這種由熔漿膠結
的玻璃質角礫岩是相對深部隱爆後,再上升侵位的
隱爆火山碎屑岩,而不是隕擊回落的角礫岩.③沖
擊變質作用:沖擊變質作用是瞬時高壓沖擊過程
中,岩石礦物產生變化的一種特殊變質作用w1,沖擊
變質效應也導致礦物晶體結構的破壞1101,產生高壓
同質多象體礦物或礦物成分的分解,甚至岩石,礦
物的熔融.環內出露的岩石,無論是克拉通基底變
質岩,早二疊世海相沉積岩,火山岩,還是中生代火
山一沉積岩(包括"沖擊熔融岩和沖擊角礫岩")及侵
人岩,在千餘塊岩石薄片和近百件人工重砂樣的研
究中,均未見及沖擊變質的特徵礦物,如柯石英,斯
石英,斜錯石及石英,長石的擊變玻璃等.礦物晶體
結構也無損傷,石英,長石中未見與隕石撞擊相類
似的微裂隙,滑動面及微頁理等.陰極發光可以區
別石英的成因111],但區內熔結凝灰岩和流紋岩中含

表1微量元素分析結果(101)
Table 1 Analytical results of trace elements (10,)
玻璃質角礫岩
("沖擊角礫岩勺
流紋質熔結凝灰a;,0.001 ,0.001 0.0124 16 11 12
沖擊熔融荊
,.o)1 ,0.010 0.0234 19 9 8
注: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分析,Au原子吸收,卜,Pd等

離子質譜,C.,C,, Ni等離f光譜
量很高的高溫雙錐狀石英的陰極發光具火山岩石
英的特徵.④地球化學特徵:Ir, Pd ,Os ,Pr等元素
是鑒別地外物質的指示劑,隕石中鉑族元素的含量
比地殼平均值高出幾個數量級,而多倫環內岩石
("沖擊角礫岩"及相關岩石)鉑族元素豐度與地殼
含量一致(表I),不具異常特徵,Cr,Co,Ni豐度也
與地殼相同.這與地球上許多沖擊構造中I:含量較
高以及親鐵元素的富集而不同.⑤地質體特徵:無
論是環內還是環外,從前寒武紀變質岩系,中新元
古界及早二疊世地層,到中生代火山一沉積岩系,地
層序列完整,各時代地層接觸關系清楚,不同構造
層的地層序列,岩石建造,構造變形及成礦作用等
各具特色.尤其是中生代火山一沉積岩系的堆積序
列,物質組成及其相互關系與內蒙古東南和冀北地
區一致,甚至層序更齊全,火山機構更完整,不同時
代侵人岩侵人序列清晰.就是環中心的基底岩石也
很完整,不具隕擊作用而成的角礫岩透鏡體或地層
紊亂特徵,因此就目前所獲資料來看,還不能說明
多倫環屬隕石撞擊成因.
2.2火山作用成因

中生代火山活動對多倫環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但認為是一個巨大的古火山機構顯然與事實不符.
多倫環內具有復雜的火山構造面貌,就中生代以來,
共發育晚侏羅世滿克圖鄂博,白音高老,早白里世義
縣期和新生代4個火山活動旋迴.相應形成不同時
期,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火山構造單元.同一旋迴
火山機構鑲嵌分布,不同旋迴火山機構相互疊置,構
成多倫環內組合復雜但活動序列清晰的火山構造景
觀,並非為一個火山機構.因此,多倫環完全由中生
代晚侏羅世巨大的破火山塌陷而形成也難於解釋.
3成因討論及結論

綜上所述,多倫環就目前所獲資料來看,還不能
說明為隕石撞擊形成,也不是晚侏羅世的一個古火
萬方數據
2003年
山機構,但有資料顯示早白噩世以來的區域斷裂和
岩漿活動起著重要作用,亦即多倫環的形成應是區
域構造和岩漿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多倫環總體環形影像清晰,但凹槽不連續也不
完整,西部和北部發育完好的凹槽,東部凹槽不連
續,而南部不發育凹槽,僅表現為環形水系,這與隕
石撞擊作用形成的完整環形槽不盡一致l91.多倫環
的邊界並非圓滑,而是由折線構成,實際上是利用追
蹤了NNE, NE和NW向等幾組斷裂而形成(圖
1).如西部凹槽主要利用了馬王廟一錢家營子和黑
城子一正藍旗兩條NNE向斷裂.北部則利用了NE
向的正藍旗一五一種畜廠斷裂和山東營子一二道窪
NWW向斷裂.東側利用了外溝門一旗黃廟NNE
向斷裂帶.而南部大三號一榆樹溝一帶,因斷裂規模
小,NWW向裂隙發育,故只形成環形水系,而未形
成凹槽.這幾組斷裂部分在地表基岩中出露,大部分
被第四系覆蓋,但高強度線狀航磁異常反映和勘探
資料證實.,斷裂是連續展布的,而且地表線狀排列
的斷層三角面和地貌水系特徵顯示,第四紀以來仍
有較強的活動.如多倫西側NNE向隱伏斷層兩盤
阜新組地層厚度相差500餘米,有些鑽孔穿過斷層
面並見斷層角礫岩.這些斷裂控制了早白要世火山
岩的分布和阜新期斷陷盆地的形成,故應形成於早
白些世,其後又經歷了多期活動.勘探資料證實.,
凹槽中堆積物為早白噩世義縣組玄武粗安岩及粗面
岩,其上堆積了分布局限的下白里統阜新組煤系地
層和厚度較大的上新統及第四紀地層.阜新組煤系
地層堆積在以早白噩世義縣組玄武粗安岩及粗面岩
為基底的斷陷盆地中,這期斷陷盆地的煤系地層在
環外圍太僕寺旗,河北沽源等地廣泛發育,在環中心
多倫一帶也有分布,並不僅限定在半環形凹槽中,在
凹槽中的分布也僅受局部孤立的小斷陷盆地控制,
厚度變化大,而不是整個凹槽中都有分布,亦即早白
要世晚期並未形成完整的半環形凹槽.
晚侏羅世時期火山活動為強烈的面式噴發,形
成了一系列大型破火山.早白噩世義縣組廣泛不整
合於晚侏羅世火山岩之上,反映晚侏羅世晚期本區
總體處於剝蝕狀態.早白要世時期,火山岩的構造屬
性及變形特徵表明,本區處於燕山造山後期相對松
弛的拉張應力狀態,NNE向斷裂及與其伴生的
NWW向斷裂控制了早白奎世義縣期裂隙一中心式
火山噴發,噴出大量玄武粗安岩及粗面質岩漿,噴發
後,由於深部岩漿房被抽空,在重力和區域拉張應力
聯合作用下,導致了火山噴發中心沉陷,形成相互獨
立的小型斷陷盆地,堆積了阜新組含煤岩系,如黑城
子,正藍旗,多倫等盆地.盆地范圍大致與裂隙一中
心式火山機構的噴發中心相一致.這些小盆地斷續
分布,構成了半環狀凹槽的雛形.早白奎世後,區內
曾一度隆起,遭受剝蝕,缺失晚白壟世一中新世地
層.直到上新世,隨著地殼的總體沉降,不同方向的
斷裂再次活動,使凹槽進一步發展,首先堆積了上新
世厚達110M的沉積岩系.上新世晚期,隨著拉伸作
用的加強,發生了玄武質岩漿噴發,鹼性玄武岩基本
沿半環狀凹槽分布,部分較高的火山錐體仍保存完
好,如大河口東,西紅花梁,多倫南,大陶爾其北等火
山渣錐.上新世末期,隨火山噴發停息,在深部岩漿
房收縮與區域拉伸應力及重力聯合作用下,發生進
一步沉陷,半環狀凹槽基本形成.第四紀以來,凹槽
繼續沉陷,更新世最大堆積厚度約180 m,其間雖經
歷幾次抬升,但總體以下沉為主.全新世以來,曲流
河谷及沼澤地的發育反映凹槽還在沉陷,形成現今
多倫環地貌景觀.因此,多倫環不是某一短暫時期形
成,而是經歷了早白要世,上新世和第四紀等不同階
段的活動逐漸發育而成,其形成的主期應是新生代,
而並非侏羅與白至紀之間,是深部岩漿作用和區域
構造共同作用的結果.
綜上討論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多倫環的形成並非隕石沖擊的結果,也非一
個古火山機構,而是在深部岩漿和區域構造共同作
用下形成的環形凹槽和水系;
2)多倫環的形成經歷了早白里世,上新世和第
四紀等不同的階段,形成主期在新生代,而非侏羅與
白整紀之間.

❾ 年度發表論文與期刊出版物

2009年度全院共發表論文844篇,包括《SCIENCE》與《NATURE》論文2篇,SCI檢索論文170篇,EI、ISTP檢索論文14篇,國內核心論文536篇,國內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專著26部,外文專著1部。2009年與2008年相比,發表論文總數增長了12%,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數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度發表論文數量統計分布圖

主辦學術期刊及年度發表論文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及掛靠學會主辦了9種學術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質學報》、《地質論評》、《地球學報》、《礦床地質》、《岩石礦物學報》、《岩礦測試》、《中國岩溶》、《地質力學學報》。《地質學報》英文期刊為SCI檢索刊物,《地質學報》中文版、《礦床地質》為CA收錄刊物,其他絕大部分院辦學術期刊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和「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個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質學報》、《地質論評》、《地球學報》、《礦床地質》、《岩礦測試》、《岩石礦物學雜志》、《中國岩溶》、《地質力學學報》建起了網站,實現了辦公手段的現代化。以中國地質科學院9個刊物為依託,聯合《地質通報》、《岩石學報》、《地球物理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湖泊科學》、《自然科學進展》、《地質與勘探》、《地球科學》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國地學期刊網」,成為融辦公系統與數據查詢、分析功能為一體的專業資料庫系統,也是目前國內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納單學科期刊最多的網站。

《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22年,原名《中國地質學會志》,現為雙月刊,2006~2009年連續4年榮獲中國科協A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全國僅5個)。近年來,《地質學報》(英文版)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地質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國際水平。

《地質學報》英文版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2009年《地質學報》(英文版)榮獲中國期刊協會評選的「新中國數字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編輯部主任郝梓國同志榮獲「新中國數字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人」稱號。

《地質學報》(英文版)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index.aspx

2009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取得的亮點主要有3個方面:

(1)發揮科技期刊的導向作用,第4期緊急登載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引起了地質學家的高度關注。據BLACKWELL網站統計,閱讀率從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餘次。董樹文等發表有關汶川地震破裂、應力變化及影響因素、地震機理的論文全文下載量101次,摘要瀏覽量34次;徐錫偉等發表有關地震位移的論文全文下載量為67次,摘要瀏覽量53次。

《地質學報》(英文版)2009年文章國外下載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專輯國外高瀏覽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2)閱讀、引用本刊論文的讀者越來越多。據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響因子為1.431,引文頻次為1312次。在被SCI收錄的256種國際地質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餘種國際刊物引用《地質學報》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餘種,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載的論文水平基本上與國際刊物接軌。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論文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3)刊物的國際影響不斷提高。截至2009年底,國外收錄本刊的資料庫、網站達22家,其中國外資料庫達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魯大學圖書館網站、法國地質學會網站等,國際網站和資料庫對《地質學報》英文版的介紹,為我刊走出國門、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鋪墊。

據中國國家圖書館文獻檢索室提供的檢索報告,截至2009年2月收錄本刊的資料庫等已達22個。它們是:

1)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

2)《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清華同方);

3)中國《萬方資料庫》;

4)中國《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

5)香港大學圖書館網站;

6)中國地學期刊網;

7)SCI《美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網路版》;

8)CA《化學文摘》;

9)GeoRef《美國地質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魯大學科學圖書館網站;

17)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網站;

18)澳大利亞網上博物館網站;

19)法國地質學會網站;

20)SJR網站(國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網站(國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網站。

《地質學報》中文版

《地質學報》(中文版)由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其前身為《中國地質學會志》,是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國地質學界在地質科學的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和基本地質問題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為主要任務,兼及新的方法和技術。《地質學報》現為月刊,主編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陳毓川院士。《地質學報》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2006~2008年連續3年贏得中國科協B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是國內外多家文摘或資料庫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響因子為1.566,總被引頻次為2013次,影響因子在全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發表論文175篇,共2032頁。

《地質學報(中文版)》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地質論評》由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36年,一直以愛國、爭鳴為辦刊宗旨。刊頭圖案,缺右上殘左下,為創刊之時東北遭侵吞,西南被蠶食,一直沿用至今,表達了我國地質學家的憂國愛國之情。《地質論評》現為雙月刊,主編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紀舜院士。《地質論評》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6年、2007年贏得「中國科協精品期刊工程」的C類資助,2009年度被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是國內外多家文摘或資料庫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響因子為1.393,總被引頻次為1702次,影響因子位居中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發表正式論文94篇,發表了6條通訊資料和16條中國地質學會和中國地質界的消息報道,共計912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地質論評》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地球學報》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美國《CA》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層、岩石、礦床、礦物、構造、第四紀地質、同位素、地球化學、物化探、遙感、水文、石油地質與石油工程等基礎類地質研究及其相關的新技術、新方法等科技論文或者綜述性論文,現已成為全國地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期刊之一。為了實現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發行的電子化,推進科技信息交流的網路化進程,本刊除印刷版外,還被編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並被「中國期刊網」收錄,已入網「萬方數據數字期刊群」,2009年與兄弟刊物完全實現了網上辦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學報》改為大16開本,雙月刊。主要設有學術研究、綜述與進展、技術與方法等欄目。2008年,《地球學報》總被引頻次1064次;影響因子0.940,在全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發表論文98篇,共883頁。

《地球學報》http://www.cagsbulletin.com/dqxbcn/ch/index.aspx

《地質論評》

《地球學報》

《礦床地質》由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的雙月刊,創刊於1982年。是中國唯一報道礦床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內容包括礦床地質特徵及與礦床有關的岩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科學實驗成果及新技術、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羅斯文摘雜志)、《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數字化期刊——期刊論文庫》、《數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庫》、《中國地質文摘》、《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有色金屬文摘》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檢索期刊及資料庫收錄。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礦床地質》在近幾年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響因子為1.891,總被引頻次為1233次,影響因子在全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發表論文81篇,共866頁。

《礦床地質》

《岩石礦物學雜志》

《礦床地質》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岩石礦物學雜志》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學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82年。2005年起改為雙月刊,現任主編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侯增謙研究員。《岩石礦物學雜志》主要報道岩石學、礦物學各分支學科及有關邊緣交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創造性和綜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礦物鑒定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以及與有關的最新地質科技信息。《岩石礦物學雜志》是國內外多家檢索系統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中,2008年度的影響因子為0.775,總被引頻次為722次,在我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發表論文72篇,共694頁。

《岩石礦物學雜志》http://www.yskw.ac.cn/ch/index.aspx

《岩礦測試》是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專業委員會和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共同主辦的分析測試技術科技期刊,創刊於1982年,主要報道國內與分析科學、資源環境、地球科學相關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和新設備等研究成果、動態、評述及相關實踐經驗。曾獲國家級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地質礦產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優期刊獎,中國科協優秀學術期刊三等獎。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目前被美國《化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國內外15家文摘和資料庫收錄。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中,2008年度的影響因子為0.735,總被引頻次為579次,在我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發表論文127篇,共604頁。

《岩礦測試》http://www.ykcs.ac.cn/ch/index.aspx

《岩礦測試》

《中國岩溶》創刊於1982年,由中國地質科學院主管,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辦的我國唯一公開出版的岩溶學術刊物,同時也是我國地學領域中最富學術影響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評為廣西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全國中文科技期刊,並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地質文獻資料庫(GeoRef)、波蘭哥白尼索引(IC)、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等國際著名的文獻檢索資料庫收錄。

創刊近30年來,《中國岩溶》始終堅持「爭創名牌,構築精品」的辦刊理念,依託我國岩溶優勢,突出特色欄目建設,嚴把質量關,刊物的學術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中,2008年度的影響因子為0.617,總被引頻次為534次,在我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發表論文65篇,共440頁。

《中國岩溶》

《地質力學學報》1995年創刊,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是「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和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是反映地質力學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對外窗口。主要報道地殼運動與大陸地質構造及其動力機制等方面的前沿動態和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同時關注礦產資源、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環境變遷規律等方面的應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響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響 因子為0.651,總被引頻次為335次,在我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發表論文40篇,共421頁。

《地質力學學報》http://journal.geomech.ac.cn/ch/index.aspx

《地質力學學報》

❿ 萬方資料庫中的文獻中只有文摘無全文 祁海瑩.基於Matlab的電纜火災模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8

進入萬方後
號:ypqtsg
碼:ypqtsg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