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陸鳴
⑴ 陸鳴的介紹
陸鳴,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1957年8月出生。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力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分配到專國家地震屬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工作;1988年畢業於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地震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此後繼續在該所從事科研工作;1992年調入國家地震局,從事震害防禦、對外科技交流合作工作,1998年調入中國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工作。2007年1月調入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任副所長。
⑵ 青藏鐵路如何解決地震困擾的
青藏高原平均復海拔4000米以上,地質制構造復雜、活動劇烈、曾多次發生地震。一些外國專家曾對青藏鐵路如何面對地震提出疑問。
負責青藏鐵路設計施工的總工程師李金城說,有關部門已充分考慮到地震可能給青藏鐵路帶來的影響。首先,盡量繞過地震帶。如果線路必須進入地震帶活動范圍,則先調查清楚地震帶走向,然後讓鐵路與地震帶呈垂直走向通過。
「通過地震帶的鐵路盡量避免使用橋梁或隧道等容易受地震影響的結構,採用受地震影響較小、容易修復的淺地基通過。」李金城說,「必須以鐵路橋涵通過地震帶時,則設計成小跨度低橋。這些橋梁、涵洞可抗八度地震烈度。」
中國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副主任陸鳴說:「青藏鐵路可以安全穿越青藏高原復雜的地質地震環境。中國地震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有關人員行程3萬多公里,對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鑒定和重要工程場地地震安全進行了安全評價。青藏鐵路建設單位並依此進行了精心設計。可以將地震對青藏鐵路的威脅減少到最低限度。我們對青藏鐵路沿線主要活動斷層的位置、發震可能性、震級大小、活動斷層可能出現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都作出了判斷,這些成果為設計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
⑶ 陸鳴的主要成就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青藏鐵路建設(含青藏鐵路地震安全性評價),省部級科技獎4項,其中「工程結構上屆地震力理論及其應用」獲2001年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及2002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地震應急制度的研究與地震應急條例起草」 獲1999年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結構動力學在生命線工程抗震分析中的應用」 獲1992年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工作領域和成果在結構地震動水壓力、核電站結構模型地震動實驗及物理參數識別,復雜結構幾何非線性動力分析,輸電塔-電纜體系簡化抗震計算,生命線系統震害預測、結構隔震設計、砌體結構抗震分析方法、農村民房震害及其抗震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已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農村民房抗震技術方法研究)、地震科學聯合基金(磚砌體結構抗震機理研究)等科研項目;正在承擔科技部科技支撐子專題一項(大空間隔震結構近場地震動反應分析研究),承擔建設部《城市軌道交通抗震設計規范》編制任務,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地震行業專項課題一項(震後地震影響(烈度)等震線快速判斷應用技術研發)。
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完成了中國地震台網等建築群隔震設計和強震台陣設計;對正在進行的新昆明機場航站樓隔震設計、健康診斷和地震預警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承擔相應的研究任務;作為地震安全性評價項目總負責人,主持了幾十項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項目,如青藏鐵路、春曉氣田群等;在農村民房建設方面積極推廣抗震技術。對推進國家地震應急、地震災害損失評估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國家地震應急預案」、 「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等重要法規的起草工作 。
⑷ 如何防止地震對青藏鐵路建設的影響
首先,盡量繞過地震帶.如果線路必須進入地震帶活動范圍,則先調查清楚地震帶走向,然後版讓鐵路與權地震帶呈垂直走向通過.
「通過地震帶的鐵路盡量避免使用橋梁或隧道等容易受地震影響的結構,採用受地震影響較小、容易修復的淺地基通過.」李金城說,「必須以鐵路橋涵通過地震帶時,則設計成小跨度低橋.這些橋梁、涵洞可抗八度地震烈度.」
中國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副主任陸鳴說:「青藏鐵路可以安全穿越青藏高原復雜的地質地震環境.中國地震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有關人員行程3萬多公里,對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鑒定和重要工程場地地震安全進行了安全評價.青藏鐵路建設單位並依此進行了精心設計.可以將地震對青藏鐵路的威脅減少到最低限度.我們對青藏鐵路沿線主要活動斷層的位置、發震可能性、震級大小、活動斷層可能出現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都作出了判斷,這些成果為設計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
⑸ 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陸鳴老師怎麼樣
我是這個單位的。做他的學生條件不錯,機會多,專為今後發展設計論文內容,他的學生都在設計院研究院找到了工作。另外,干老師活很少,補貼好像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