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科學院余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余紅

發布時間: 2021-02-11 04:48:08

A.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來學院礦產自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中國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開展區域成礦規律與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研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以及重大資源科學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成礦過程與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成礦遠景區劃研究、有色、黑色金屬、稀有、稀土、貴金屬、非金屬礦產研究、鹽湖與鹽類資源研究、礦物學岩石學研究、勘查技術方法研究、同位素技術研究、礦床環境評價研究和礦產資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有博士研究生123人,碩士研究生43人。

B.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53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級職稱59人,副高級職稱6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57人、碩士學位的48人,在站博士後27人。內設13個研究室(中心)、6個職能處室和1個成果轉化中心;有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資源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作為參加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發明專利3項。第一標注單位發表論文434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4篇,國內SCI檢索論文30篇,EI檢索論文25篇。出版專著11部。獲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

領導班子由6人組成:所黨委書記、所長傅秉鋒,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張佳文、毛景文、王宗起、邢樹文、李基宏。

所黨委書記、所長傅秉鋒(左三),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張佳文(左二)、毛景文(右三)、王宗起(左一)、邢樹文(右二)、李基宏(右一)

內蒙古包頭哈達門金礦集區20號和32號脈成礦理論研究及找礦預測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川西甲基卡花崗偉晶岩型礦床成礦機制再研究及找礦進展。配合「我國三稀資源戰略研究」在四川甲基卡礦區外圍的找礦突破,對甲基卡礦區花崗岩和偉晶岩中的熔體和富子晶包裹體進行了重點剖析,包裹體的組成和均一行為特徵表明該礦床的形成是花崗岩漿液態不混溶作用的產物,以此建立了以富H2O二雲母花崗岩為內因,高剝蝕程度和具有相對封閉、有限開放環境的構造變質穹窿體為外因的找礦模型,歸納出甲基卡式礦床的找礦標志,其主要包括:較大的成礦深度(約14千米),相對封閉的構造環境(構造—變質穹窿、硅鋁質圍岩、復式背斜軸部)與岩體和圍岩的冷縮斷裂並存,成礦岩體主要為二雲母花崗岩,花崗岩具有富H2O的特徵。根據此找礦標志,對川西—西昆侖的找礦前景進行了分析,認為甲基卡、可爾因和大紅柳灘等礦床具有相同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標志,差別僅為剝蝕程度不同。建議:在可爾因外圍尋找甲基卡式礦床,在大紅柳灘礦區東南部加大找礦部署工作;在甲基卡外圍的瓦多、長征、容許卡等構造—變質穹窿區尋找甲基卡式礦床;在甲基卡礦區,根據變質分帶和二雲母花崗岩向北傾伏的特徵,在北部通過地球物理探測花崗岩體,尋找新的找礦靶區。

甲基卡礦區地質圖

甲基卡海子

大陸裂谷成鉀作用與江陵找鉀突破進展。全球板塊運動對表生成鉀控制明顯,即從古生代穩定克拉通海盆、中生代特提斯海盆成鉀,到新生代演變大陸裂谷成鉀,即表生成鉀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盆地成鉀從海水補給為主,轉變為以盆內來源為主、海水補給為輔;研究提出了裂谷小盆地成鉀理論。選擇江陵凹陷進行勘查與研究,實施4口深井,開展大量地震解釋等,獲得工程式控制制的鉀鹽預測資源量2億噸及其豐富的伴生硼鋰銣銫溴碘資源量;發現了固體鉀鹽成礦顯示。富鉀鹵水綜合開發研究顯示,鉀及伴生有益元素都能「吃干榨盡」提取;現已完成中試工廠設計,准備進入開發階段。

掃描電鏡圖像和X射線衍射圖像:白色氯化鉀(鉀石鹽)分布於灰色石鹽晶間,崗鉀2井鹽岩,3772米

c.光鹵石呈粒狀被包裹在石鹽中,崗鉀2井,4160.79~4160.99米;g.樣品鉀石鹽的X射線衍射譜圖

華南地區成礦規律與成礦背景研究進展。華南是全球中生代成礦最集中和最具代表性地區,為什麼在短時間有如此巨量金屬元素堆積成礦,是全球科學家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此次研究鑒別出華南地區中生代存在230~210Ma,170~137Ma和135~80Ma三次大規模成礦峰期,空間上分布特點分別為東西向大陸板內、欽杭—南嶺中部—長江中下游三個區帶和大陸邊緣;相應成礦背景分別為碰撞後、斜俯沖擠壓和後俯沖伸展環境。發現135~80Ma形成的礦產發育於大陸邊緣的伸展盆地中,提出欽杭和長江中下游銅多金屬成礦帶與Izanagi板片在俯沖期間沿古構造單元結合帶被撕裂密切相關,認為長江中下游銅礦帶與其南側的江南古陸鎢礦帶同時平行產出是同一構造事件的產物,初步揭示翁文灝先生20世紀20年代發現的華南區域成礦分帶為一個中晚侏羅世復合成礦的結果。

華夏地塊及鄰區中生代礦產分布規律圖

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鄰區中生代金屬礦產分布規律圖

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鄰區中生代金屬礦產成礦動力學模型圖

全國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完成了全國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報告及工作報告各一份,16個單礦種(礦組)全國匯總研究報告16份;全國單礦種成礦規律圖等四類系列圖件64份,各種圖表冊4份,建立了分礦種資料庫16個,匯總資料庫1個,全面完成了項目任務和目標。研究提出了全國統一的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技術要求,有效指導了省級成礦規律的研究工作;首次實現Ⅰ、Ⅱ、Ⅲ、Ⅳ級成礦區帶的全覆蓋;全面梳理並提出23個礦種礦產預測類型劃分方案,釐定出388個礦產預測類型。對17個單礦種進行研究,首次劃分了單礦種的成礦區帶。系統研究了17個成礦省的成礦規律,完善了各成礦省的區域成礦模式及區域成礦譜系,分析了找礦潛力,為礦產預測和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編制了《典型礦床成礦模式表冊》《典型礦床野外調查圖冊》及11886個成岩成礦同位素年齡數據匯編,為礦產預測和勘查評價提供科學基礎。在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方面:如「五層樓+地下室」新成礦模式、華南中生代岩漿成礦作用、華北板塊和准噶爾板塊南北兩側岩漿成礦的對稱性、大區域鎳礦分布等方面有重要創新。在貴州、湖南「低溫成礦域」中金、銻、汞礦的多期成礦作用以及我國弧形—山字型—旋卷—帚狀構造等大型變形構造與礦產的空間關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認識,對發展及探討成礦理論有重要意義。培養了一批青年骨幹及19位博士、博士後等,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168篇。工作成果除為計劃項目的礦產預測直接應用外,在一些重要礦床,如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床、江西淘錫坑鎢礦、盤古山鎢礦、貴州大竹園鋁土礦等礦床的勘查評價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取得良好的找礦效果。

C. 中國地質大學跟中國地質科學院聯合培養是怎麼回事跟單獨培養有什麼區別

聯合培養一般是:你的掛名導師是中國地大的,但實際跟的導師是地科院的,以後畢業專答辯還是屬回地大的。其實沒什麼區別,地科院招生名額少,所以他們很多帶聯合培養的。感覺比你在地大讀更好,地大一個老師帶一堆學生,地科院導師帶的學生少點

D.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19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87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4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47人。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5個職能處室和2個公益服務部門;有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1個局級重點實驗室、1個局業務中心和2個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參加),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山區公路城鎮危岩崩塌災害及工程高切坡減災理論與技術」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泛亞鐵路大理至瑞麗沿線地質構造綜合研究」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二等獎;獲發明專利2項:「基於微型樁群的滑坡防治方法」、「一種非常規氣的現場自動解析儀系統」;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一種小型地震報警儀」、「一種帶有自動數據採集系統的岩土體原位直剪試驗裝置」、「0~60℃岩石線性熱膨脹系數的測量裝置」。

力學所參加的「膠東金礦理論技術創新與深部找礦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在研項目166項,總經費1.4億元,其科技部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項,地質調查計劃項目7項、工作項目46項,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5項,其他部委項目7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3項,相關單位委託項目45項;出版專著8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73篇,含SCI檢索論文55篇(國際SCI論文37篇),EI檢索論文2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9篇。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徐勇,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副所長趙越、侯春堂、馬寅生。

所長、黨委副書記徐勇(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右二),副所長趙越(左二),副所長侯春堂(右一),副所長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柴達木盆地油氣調查開辟了石炭系勘探新領域。明確柴達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圍和殘留厚度,發現柴達木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發育石炭系;對柴達木盆地石炭系進行了劃分對比,編制了盆地上泥盆統—石炭系不同階段岩相古地理圖;證實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發育良好的烴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能力,發現大量的石炭系油氣顯示,油源對比證實其來源於石炭系烴源岩;研究表明柴達木盆地石炭系構造變形主要發生在新近紀末期,有利於石炭系成藏;同時通過柴東地區地震資料重新處理,初步確定10個石炭系圈閉。

華南大陸白堊紀大地構造演化過程及動力學研究取得新成果。通過對盆地沉積、構造變形和岩漿演化等資料的綜合分析,梳理了華南白堊紀大地構造演化過程,首次提出3階段伸展和擠壓交替演化模式。早白堊世早期(145~137Ma)擠壓作用,導致陸殼普遍加厚重融,形成大規模埃達克質岩、片麻狀花崗岩和混合花崗岩,與古太平洋板塊及北緣洋中脊的低角度俯沖作用密切相關。早—中白堊世(136~80Ma),華南處於弧後擴張的大地構造背景下,區域沉積—岩漿—變形演化與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作用相關,伸展—擠壓事件的幕式交替反映了弧後擴張過程中復雜的俯沖板片動力學。晚白堊世(80~65Ma),周緣板塊動力學發生重大調整,新特提斯構造域板片俯沖作用控制著新一輪地殼伸展裂陷和沉積—構造演化。

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烴源岩有機質成熟度圖

歐南地區石炭系頂面構造圖

霍布遜地區中生界底面構造圖

「華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性質及其成礦專屬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狼山地區渣爾泰群變質火山岩夾層的鋯石U-Pb年齡為(804.1±3.5)Ma,結合前人發表的狼山渣爾泰群變質火山岩(805.0±5.0)Ma的鋯石U-Pb年齡結果,認為狼山地區渣爾泰群主體年齡為新元古代,時代在800~1100Ma左右。而渣爾泰山地區的渣爾泰群鋯石測年結果顯示,渣爾泰群時代為中元古代。狼山地區的渣爾泰群不同於東側渣爾泰山一帶渣爾泰群,以及白雲鄂博群和化德群,它是一套新元古代谷沉積組合。建議恢復狼山群名稱,專指分布於狼山地區的這套新元古代地層。內蒙古狼山地區新元古代狼山群的確定一方面填補了華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層空白;另一方面,前人確定的狼山—渣爾泰山—白雲鄂博中元古代成礦帶實際上應該解體為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兩個成礦帶,狼山群中發育的大型海底火山噴流礦床成礦時代應該在新元古代之後。

(a)狼山、渣爾泰山、白雲鄂博地區中新元古代地層;(b)渣爾泰群測年結果;(c)狼山群測年結果

滑坡實時監測系統發布網頁

發揮地質調查科技支撐作用,提升西部山區防災減災水平。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地質力學研究所等單位實施的「西部復雜山區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計劃項目,經過4年的調查研究與科技攻關,完成了我國西部復雜山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監測預警科學問題和應急處置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引入遙感解譯、災害詳查、GPS與InSAR地表監測、大型風洞試驗、現場物理模型試驗、數值模擬、力學數學分析等先進技術手段,開展了大型地質災害成災模式、早期識別、監測預警與防治對策等內容的綜合研究,提高了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水平和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建立了復雜山區地質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示範區,提高了地質災害應急快速加固與風險評估的技術方法理論水平,為我國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推動了工程地質學科發展。

「青藏高原東南緣重要活動斷裂釐定與活動構造體系綜合研究」成果豐碩。通過詳細的活動斷裂解譯與調查、同震地表破裂填圖和古地震研究,查明了該區主要活動斷裂的分布與組成、活動性及歷史地震與古地震活動特徵,並獲得了該區高精度的地表破裂分布圖像。研究表明,玉樹活動斷裂帶構成了玉樹—鮮水河—小江斷裂系的尾端構造,屬典型的「Z」型左旋剪切張扭性變形帶,晚第四紀期間的左旋走滑速率可達4.0~5.4mm/a,調節了該區大部分的塊體擠出與旋轉變形量,是該區地震活動性最顯著的斷裂。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樹主幹走滑斷裂帶全新世期間的大地震原地重復間隔明顯不均勻,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長達近3000a。基於新發現的古地震活動規律,綜合判斷認為,該區玉樹斷裂帶上仍存在至少6段大地震危險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區,估算的潛在大地震震級為Mw6.6~7.3不等。

玉樹斷裂帶東南段探槽西壁剖面(剖面的地貌部位(A)、沉積結構(B)及剖面編錄圖(C))

玉樹地震4周年紀念成果專輯

E.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歷任領導

地質力學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在歷屆所長的領導下,在李四光、孫殿卿、陳慶宣、吳磊版伯、楊開慶權、胡海濤、崔盛芹等著名科學家的帶領下,全所科技人員勇於探索,勤奮實踐,在地質力學理論與方法和其它學科方向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首任所長:李四光(1956-1971)
第二任所長:孫殿卿院士(1972-1982)
第三任所長:崔盛芹教授(1983-1993)
第四任所長:吳淦國教授(1993-1998)
第五任所長:董樹文研究員(1998-1999)
第六任所長、黨委書記:楊萬來(2000-2005) 第七任領導(2005年--)
所長:龍長興博士
書記:徐龍強
副所長:趙越研究員、馬寅生研究員、侯春堂研究員 。

F. 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

2013年1月3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京區科研實驗基地建設項目進入北京市擴大內需重內大項目綠色審批通容道(優先辦理),可極大縮短項目審批時間。

完成小三角綠地一級開發、征地、環評、交評、穩評、規劃、土地預審等系列工作,可研報告通過發改委投資中心評審。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京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效果圖

G. 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山東省的下屬單位,尤其是青島、煙台的

中國地質科學院直屬幾個單位:
礦產所、地質所、力學所和國家地質實驗中心都在北京,
地化地物所和水文所在河北,
岩溶所在廣西,
山東省沒有。

H.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機構任職情況(以漢語拼音為序)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3

續表

I.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回院直屬答的科研事業單位,為國家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質隊伍『野戰軍』的科研和技術方法創新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岩溶地質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承擔岩溶地質調查與評價工作。

J.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科學院襲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的專門從事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是我國現代地質勘查行業物探和化探兩大學科的科研創新基地,相關應用基礎理論和新方法新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