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科學工程院院士地質學

中國科學工程院院士地質學

發布時間: 2021-02-11 02:26:50

Ⅰ 中國地質大學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葉大年 1939.7 礦物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與控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共17名)

Ⅱ 石油石化系統的兩院院士有哪些

中國石油石化系統共有院士名(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和勘探專家
毛炳權: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專家
王玉普: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田開發工程管理專家
王基銘: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管理專家
王德民: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開采專家
田在藝: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
關興亞: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
孫龍德:中國工程院院士,天然氣開發專家
何鳴元: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
時銘顯: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裝備專家
李大東: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煉制催化劑及工藝專家
李慶忠:中國工程院院士,地球物理勘探專家
李德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
李鶴林: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管工程專家
楊啟業: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學工程專家
汪燮卿: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機化工專家
沈忠厚: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鑽井專家
蘇義腦: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鑽井工程專家
邱中建: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
閔恩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陸婉珍:中國科學院院士,分析化學家與石油化學家
陳俊武: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工程學家
周守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開發工程專家
羅平亞: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工程專家
侯芙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煉油及石油化工專家
侯祥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
胡文瑞: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田開發工程管理專家
胡見義: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
胡永康: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煉制專家
徐承恩:中國工程院院士,煉油工藝設計專家
翁文波: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地球物理專家
袁士義:中國工程院院士,油田開發專家
袁晴棠: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
賈承造: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地質與構造地質專家
郭尚平: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生物力學和油田開發工程專家顧心懌: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機械專家
康玉柱:中國工程院院士,地球勘探專家
曹湘洪: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
曾恆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工程專家
童憲章:中國科學院院士,油田開發專家
童曉光: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和勘探專家
舒興田:中國工程院院士,無機化工專家
蔣士成:中國工程院院士,化纖工程技術專家
韓大匡:中國工程院院士,油田開發專家
翟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
戴金星: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天然氣地質學和地球化學專家

Ⅲ 中國的五大科學家是哪五位

中國的五大科學家是: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
1.錢學森(1911.12.11~今)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也有一說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3.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4.錢三強(1913~1992)
原名錢秉穹,浙江湖州人.導師是居里夫人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5.郭永懷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

Ⅳ 中科院地質院有哪些專業

中國科學院包括5個學部(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1個分院(沈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1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餘家科技型企業(含轉制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於1999年由原地質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兩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兩個研究所都有長達50餘年的歷史和豐厚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地學界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著名地質學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質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從事固體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綜合性學術機構。研究所以固體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作為主攻方向。1999年以來,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動力學研究、環境與災害研究、礦產資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研究所共設以下九個研究室: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岩石圈構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空間電磁環境研究室、工程地質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氣資源研究室、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水資源與地殼流體研究室;研究所同時有岩石圈構造演化、礦產資源、工程地質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另外在地球磁場與地球外核動力學、乾旱區環境演化與全球變化、俯沖碰撞造山的岩石學過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創新研究群體。近年來,研究所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代表性的獎項是著名第四季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獲得的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研究所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共有1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60人。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撐系統固定人員26人,固定管理人員19人。研究所是國家最早確定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基地和博士後流動站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現有在讀博士生292人,碩士生95人,在站博士後50人。
研究所擁有開展固體地球科學研究的大型觀測和測試分析儀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質成分與物質性質分析系統、地球深部結構觀測系統、地質年代學測定系統、地磁與電離層觀測台鏈、古環境數據分析系統、數據處理計算系統,為地球科學測試、觀測和實驗提供了必要條件。
研究所圖書館目前藏書約35000餘冊,中外文學術期刊現刊350種。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研究所主辦的國家一級學術刊物有:地球物理學報(SCI收錄)、岩石學報(SCI收錄)、第四紀研究、地質科學、工程地質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研究所還是三個國家一級學會的掛靠單位,它們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第四紀研究會。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Ⅳ 中國的科學之父有哪六個

  1. 地質學之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2. 導彈之父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3. 原子彈之父朱光亞;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4.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5. 航空母艦之父劉華清;

    劉華清(1916年10月-2011年1月14日),湖北省大悟縣人,已故中國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前高層領導人暨上將

  6. 激光照排印刷之父王選。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於上海,江蘇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他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張宗祜,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55年畢業於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部,獲副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國家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4年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50多年來,張宗祜院士在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專業研究工作中,主持、設計並親自參加了多項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多次獲國 家及部級重大科研成果獎勵。 主編了一系列圖件和出版了30多部著作。1980獲全國地質系統勞動模範,198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199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1998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地球科學獎」。張宗祜院士治學嚴謹,重於實踐,科研成就顯著,著述甚豐。為中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了卓越成就,是國內外著名的黃土研究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專家。 盧耀如,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3年8月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1954年至1955年隨蘇聯專家學習。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並擔任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會員等。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0年來,盧耀如院士負責及參與指導了一系列水利水電、鐵道、礦山及城市建設工程地質勘測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60年代初期就主持我國第一個岩溶研究室,在長期理論研究與實踐密切結合中,建立了一套有關岩溶發育規律與工程效應理論,主編了一系列圖件和發表了幾十篇優秀論文及多部專著。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對生產實踐的指導作用,並多次獲國家及部級科技成果獎,199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在國內外樹立了學術上及工程建設上的威望,以其卓越的成就被譽稱為喀斯特盧。是國內外著名的岩溶地質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家。

Ⅶ 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都有誰

1、吳良鏞。

男,漢族,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民盟盟員,1922年5月出生,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012年2月14日,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2、張光斗。

張光斗(1912.5.1-2013.6.21),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1934年畢業上海交通大學獲學士學位, 1936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土木系碩士學位,1937年獲哈佛大學工程力學碩士學位,並得到了攻讀博士學位的全額獎學金,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

3、路甬祥。

路甬祥,男,漢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9月參加工作,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水力機械專業畢業,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繫液壓氣動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共中央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院長,浙江大學校長。

4、李德仁。

李德仁,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獲得蘇黎世理工大學名譽博士。歷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5、陳俊亮。

陳俊亮,男,漢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通信與電子系統專家,中國通信程式控制交換技術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智能通信網的開拓者。北京郵電大學網路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郵電大學網路技術研究院院長。

Ⅷ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怎樣的

中國科學家排名是: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錢三強、於敏、趙九章、王淦昌等。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8)中國科學工程院院士地質學擴展閱讀: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

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

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Ⅸ 中國的科學之父有哪六個分別是哪方面的

中國的科學之父有李四光、錢學森、朱光亞、袁隆平、劉華清和王選;分別是地質學、導彈、原子彈、雜交水稻、航空母艦和激光照排印刷方面的。
1、地質學之父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中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2、導彈之父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3、原子彈之父朱光亞;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4、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5、航空母艦之父劉華清;
劉華清(1916年10月-2011年1月14日),湖北省大悟縣人,已故中國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前高層領導人暨上將
6、激光照排印刷之父王選。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於上海,江蘇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他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