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基坑突涌
❶ 理正計算突涌驗算什麼時候需要
基坑突涌:當基坑下有承壓水存在,開挖基坑減小了含水層上覆不透水層的厚度回,在厚度減小到一定程度答時,承壓水的的水頭壓力能頂裂或沖毀基坑底板,造成基坑突涌現象。基坑突涌將會破壞地基強度,並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
基坑是在基礎設計位置按基底標高和基礎平面尺寸所開挖的土坑。開挖前應根據地質水文資料,結合現場附近建築物情況,決定開挖方案,並作好防水排水工作。開挖不深者可用放邊坡的辦法,使土坡穩定,其坡度大小按有關施工程規定確定。
❷ 建築工程地下水問題
從岩土工程整體的設計施工考慮條件分析,首先,地下水對岩土工程的地下建築有腐蝕性作用,必須做葯防腐護理,其次對地基的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到岩土的軟化性,透水性,崩解性,和脹縮性等多方面的岩土水利性質。最後地基基礎壓縮層范圍內存在鬆散,飽和的粉細砂粉土時,應預測產生地震液化,潛蝕,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防止地下水方法:
方法:易引起混凝土混合物變相增加用水量,改變水灰比,從而影響到混凝土的強度、密實性、均勻性及其它性能,造成樁身混凝土鬆散、離析等問題,致使成樁質量不合格。根據地質勘探報告,該區域內地下水屬潛水型孔隙水、基岩孔隙水,穩定水位埋深在0.88~16.8m之間,地下水埋藏較深,
影響:水量小於開挖和降水等活動破壞了地下水的平衡,產生水壓差,在動水壓力作用下,土顆粒被沖走,土體結構受到破壞,在不同的地質情況下,對挖孔施工都是不利的,在粉細砂和粉土地層中,會產生流砂現象;在淤泥質土層等軟弱土層,會造成孔壁坍塌。
另外,在基坑下部有承壓水層時,可能發生基坑突涌。以上這些問題都將給開挖和支護造成困難,如盲目開挖易造成質量隱患和影響施工安全。
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若孔內地下水流通性好,滲水較多,如未採用水下灌注施工,僅採用一邊抽水,一邊澆灌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受地下水的影響,
以上答案由問問我綜合建築服務平台整理
❸ 地質勘察的岩土勘察工程中的「四要」
1 要明確工程詳勘的目的和任務
岩土勘察的目的是為擬建物施工圖階段的基礎設計與施工提供工程地質依據,根據擬建築物的工程特徵、地基土的工程地質條件,對場地地基土的利用、整治、改造提出方案,並對其進行技術、經濟方面的分析和論證。一般具體任務如下:
1)查明工程影響范圍內地基土的地層結構、岩土類別、埋藏條件、分布規律及各岩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並評價其工程特性。查明基岩淺埋區覆蓋層厚度及基岩風化層厚度、破碎程度;
2)查明擬建場地內地下水類型、埋藏條件及其特性,並對地下水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作出評價;
3)查明場地有無影響工程穩定性的不良地質現象(暗渠、暗塘、地下障礙物、防空洞、舊基礎、孤石、甲烷等) 及分布范圍,分析其對工程可能產生的影響,並提出整治建議;
4)對基坑開挖的支護方法和降水措施提出建議,對開挖可能導致的岩土問題(如流砂、突涌等)進行預估,提供深基坑圍護設計、施工所需的各種參數;
5)結合場地各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合理、經濟的基礎方案,並提供相應的設計參數。提供可供選擇的樁基持力層以及相關的樁基設計參數;
6)對主體結構的抗浮措施就岩土方面進行評價,提供基礎抗浮樁的方案建議;
7)評價場地與地基的地震效應,提供場地土類型、場地類別、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特徵周期,對擬建場地相應深度范圍飽和土液化和軟土震陷進行評價。對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進行評價;
8)評價成樁可行性,分析評價施工對環境影響,並提出防治措施
2 要理論與經驗一起抓
岩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很多都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經驗公式。因此說,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如:理論上講,一般5~6 層磚混結構住宅,如果地層工程地質性質較好,一般勘探孔深15m 基本可滿足要求,而5 層框架結構的商場,由於柱網的柱荷載大,基礎面積大甚至可能採用樁基礎,則勘探孔深度15m 一般不能滿足要求,應以找到持力層,以超過持力層為終孔標准。在實際勘察過程中,經驗告訴我們,遇到埋藏較淺且工程地質性質好的密實碎石土及岩石地基,勘探孔深度可稍淺,(當然按許可權該上報審批的進行上報審批)而遇到工程地質性質差的淤泥、淤泥質土及鬆散填土地基,勘探孔深度要深, 直至達到要求。這就是說,岩土工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實際上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岩土工程技術人員利用自己的工程經驗,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運用合理適宜參數,加上良好的判斷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岩土工程技術人員來說,扎實的基礎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同等重要的,過分強調哪一點都是不合適的。可是,目前很多岩土工程技術人員過分強調經驗,而對理論的學習和運用不足,這種現象對岩土勘察技術的發展不利;對年輕技術人員的健康成長不利。因此,在岩土勘察領域也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3 要注意經濟性
岩土工程勘察,應在滿足規范、規程要求的前提下,用最經濟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實現勘察目的和任務。因為完成相同的任務,所用成本的多少,可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技術水平的高低。針對當前岩土工程勘察現狀,目前的勘察成本在一定條件下還是可以節約的。如:對「樁基礎一般性孔,深入到樁端以下3~5 倍樁徑,且不小於3m,對大直徑樁不小於5m」這一要求,如勘察方案布置的一般性孔為50m,根據控制性孔資料,40m 處分布有良好的樁端持力層且能滿足樁基設計要求,項目負責人現場可將50m 的一般性勘探孔調整為45m(當然按許可權該上報審批的進行上報審批),這樣就可節約不少工作量,從而達到經濟的效果。再有土工試驗項目的選取,也是一條實現經濟勘察的重要途徑。
4 要堅持原則,避免返工
1)當勘探孔數量或深度不夠時, 易造成後果有:(1)由於孔數太少, 特別是當持力層頂面起伏較大時,設計人員無法確定樁的長度;(2)孔的深度不夠, 設計人員無法知道此持力層有多厚以及下面的地質情況,因而無法進行樁基的沉降計算;
2)避免單方面滿足甲方要求, 造成勘察報告不規范。如某項目,地質是上面全部為軟土,下面直接為基岩,埋置較深且頂面坡度較大, 深度約為20m~45m。根據上部結構荷載及地質情況,採用鑽孔灌注樁比較合理,但房產公司為了趕進度,一定要採用預應力管樁。於是勘察單位遷就甲方的要求, 在勘察報告的地基土物理力學指標設計參數表及選擇樁型的建議中只提出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一種樁型,其他樁型一律不提,似乎只有這種樁型最合理。但經多方論證,最後決定採用鑽孔灌注樁。造成勘察單位只得重新編寫勘察報告的被動局面。
當然除此之外,其它需要做到的諸如要重視與設計者溝通、要注意等級劃分、要重視規范、規程的學習等,這里不再贅述。
總之,岩土勘察工程是一項科學、嚴肅的事情。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用科學嚴謹態度去完成每一項勘探任務。
❹ 基坑突涌的定義
基坑突涌:當基坑下有承壓水存在,開挖基坑減小了含水層上內覆不透水層的厚度容,在厚度減小到一定程度時,承壓水的的水頭壓力能頂裂或沖毀基坑底板,造成基坑突涌現象。基坑突涌將會破壞地基強度,並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
基坑是在基礎設計位置按基底標高和基礎平面尺寸所開挖的土坑。開挖前應根據地質水文資料,結合現場附近建築物情況,決定開挖方案,並作好防水排水工作。開挖不深者可用放邊坡的辦法,使土坡穩定,其坡度大小按有關施工程規定確定。
❺ 基坑內100多個管井什麼時候封掉
深基坑降排水方案的選擇
因場地地下水埋深0.25-3.50m,基坑開挖深度5.5m,大部分地段揭示含水量豐富的③、③1圓礫層,所以為防止開挖過程中出現基坑突涌及對周圍建築物造成不良影響,基坑開挖前應對基坑周邊做好止水和降水技術措施。
止水降水措施一般有井點降水、帷幕止水防砂、坑內降水等。井點降水是普通採用的經濟而有效的降水方法。但針對本場地的工程地質特點,在基坑開挖施工前,應先進行坑內降水,因此從施工安全技術、確保工期和工程質量等方面綜合比較分析,宜採用懸掛式深攪樁止水帷幕(帷幕懸在透水層中)與坑內井點降水聯合方案。
由於基坑降水後,不可避免地造成基坑周圍地下水位的下降,從而使基坑周邊地面原有建築物和地下構築物因不均勻沉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為了減少以上影響或損傷,應在基坑與要保護的建(構)築物之間採取回灌措施,根據本基坑的地層特點,回灌措施採用坑外回灌井,此外為了解地下水位變化,及時調整回灌水量,還應在基坑周圍設置水位觀測井。
3 深基坑止水、降水技術措施的工藝和做法
3.1 基坑壁防滲止水
場地淺部填土鬆散且厚度較大,開挖深度內地基土強度較低,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場地南、北、東三側均有密集的民宅分布。基坑開挖後坑壁上壓力和水壓力增大,坑壁土體極易向坑內滑移,所以為保證基坑支護施工順利進行和周圍建築物的安全,基坑開挖前,宜在基坑開挖上口線外預先施工一排相互搭接的深攪止水帷幕樁。深攪止水帷幕樁設計和施工主要依據《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等要求進行。根據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擬開挖基坑底之下均為很厚的圓礫層,該層為相對強透(含)水層,無隔防止水效果,深攪止水帷幕樁只能選擇懸掛式(即帷幕懸吊在透水層中),深攪止水帷幕樁繞基坑施工呈環形閉合狀,這樣不僅延長了坑內降水時坑外地下水的深流路徑,而且有利於坑內降水和坑外回灌工作的進行,同時預設的環形閉合帷幕對深基坑的噴錨支護施工可起到兼顧支護的作用。
本工程深攪樁主要設計參數為:樁徑500㎜,樁心距0.35m,樁間搭接15㎝,樁長9m,固化材料採用32.5MPa水泥摻入量≥70kg/m,水灰比0.5-0.6,28天水泥土無側限抗壓強度0.80-1.00MPa。
3.2 基坑內部降排水
3.2.1
降水井
設計依據及主要設計參數:《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揭示:地下水埋深0.25-3.5m;孔隙型潛水具微承壓性;水位降至地面下5.5m;基坑面積(146×198)㎡,等效半徑為98m;基坑涌水量取值2425m3/d,降水半徑取值243m,滲透系數取值46.6m/d。降水井直徑為1m,井深7m,間距L=30m,單井出水量≥100m3/d。
降水井做法:在基坑開挖前錢用人工挖掘成孔,配以相應的提升運土設備完成,在挖下0.8-1.2m支模澆一節砼護壁,邊挖邊護壁,間歇交替進行,直至設計孔深。護壁砼厚100㎜、強度C20,最後一節砼護壁養護≥24h,用沖擊電鑽在護壁上(2m一下部位) 交錯製成相應數量ф10的出水口。
降水井施工技術控制要點:
3.2.1.1 護筒上端應高出地表25-30㎝,防止雨水和掉入異物。
3.2.1.2 挖掘前必須向工人進行技術、安全交底,注意抓好下挖、吊運土、護壁、找區等幾個重要環節,做好通風、排水、照明、信號聯絡等准備工作。
3.2.1.3 必須在護壁砼凝固後方可拆模繼續下挖,校區、修直井筒。
3.2.1.4 挖孔至圓礫層時,要加強井內抽排水和支模護壁工作。
3.2.1.5 吊出的土方及時運走,不得堆積在孔口周圍。
3.2.1.6 當井內無人作業時,井口必遮蓋,防止掉入異物或墜落事件。
3.2.1.7 做好用於井內抽排水的潛水泵等用電線路的檢查、保護工作,防止漏電、觸電現象的發生。
3.2.2
排水溝
為避免水浸泡軟化土體,及時排放地下水,利於基坑內的作業施工,擬在基坑內、外各設一排水溝。坑外排水溝布於深攪帷幕樁外側距坑壁1.5m,呈環形封閉狀,用磚砌水泥砂漿抹面修築,在基坑開挖前預先修好,水溝寬0.8m、深0.6m,並與市政排污管接通,根據現場具體情況,在適當位置修築沉澱池,基坑內抽排出的地下水經沉澱池沉澱後,排入市政排污管道。坑內排水溝位於基坑壁底部,寬0.5m、深0.4m,即坑挖至底部時修築,修築時根據建築物基礎外挑寬度做成的溝或盲溝。
3.2.3
降排水設備配置:
根據單井出水量大小、井深、降水井數量,每口降水井中安放一台流量32.4~38.4 m3/d、揚程大於16m的150QJ32型潛水泵,並備用4-6台,該工程150QJ32型潛水泵總配置數量為30台。
4 坑外回灌井和觀測井的設置
為減少因基坑降水對周邊建築物的不良影響,在建築物分布密集的基坑東、南、北三側,共設置坑外回灌井8口,水位觀測井5口,在回灌井無法滿足回灌要求時,水位觀測井也可兼作回灌井使用。回灌井與水位觀測井可同排布設,具體位置設在基坑外側距深攪止水帷幕6-10m處(距基坑盡可能遠些)。回灌井與水位觀測井的主要設計參數相同,做法也同坑內降水井。
井徑D:1m、井深H≥3.5m(井深進入穩定地下水位1m以下),進坑東、南、北三側回灌井數量分別為4口、2口、2口,水位觀測井數量為別為3口、1口、1口。具體位置詳見方案設計圖。
5 確保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術措施正常運行的管理要點
5.1 降排水施工前按城市建設有關規定需提前到相關部門辦理市政排水排污手續。
5.2 降排水設備配置應滿足降排水設計方案要求。
5.3 供電電源及供電線路要採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配電箱需要編號,加安全護欄、懸掛專業警示牌,並應做好防雨防雷保護。
保證降水期間抽水連續作業,防止突然性停電造成水位回升而影響降排水效果、降排水施工現場需配有備用電源(如:發電機、二路供電),並配有自動切換裝置。
5.4 為確保施工安全和施工進度、降排水施工現場需設置臨時圍擋設施,臨時圍擋要考慮其他機械的正常運作。
5.5 井口一定要高出地面0.3-0.5m,蓋好井口,設警示標志、嚴防行人和異物掉入井內。
5.6 對降水運行的水泵應做好運行日記,發現異常,及時更換組織維修。
5.7 對基坑抽排出的地下水須作有效疏導、排除基坑(即坑內降水井的地下水一定要抽排到地表排水溝),避免向基坑迴流、回滲。
5.8 回灌井的回灌水量應通過水位觀測井中的水位變化進行調節控制,既要防止回灌水量過大而滲入基坑影響施工,又要防止回灌水量過小,使地下水位失控而影響回灌效果。通常回灌水量不宜超過原有穩定水位標高。
5.9 回灌井與降水井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有使他們共同有效地工作,才能保證地下水位出於某一動態平衡,其中任何一方失效都會破壞這種平衡,因此回灌與降水在正常施工中必須同時啟動,同時停止,同時恢復。
5.10 回灌水可直接用基坑抽出的地下水,但回灌前必須經沉澱過濾後方可使用;用其他水源作回灌水時,水質要潔凈未受污染。
5.11 降水施工前,必須對場地內所有的水位觀測井內的穩定水位進行測量、標定和記錄;江水與回灌施工過程中應加水位觀測工作,以指導和調整降水與回灌施工。
6 工程小結
深攪帷幕止水與坑內降排水聯合方案,雖然在該工程得到成功應用,比預定工期提前15天完成、施工造價控制在預算范圍以內。但它不是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術的唯一方案,深攪帷幕止水與坑內降排水聯合施工技術方案也不是萬能的。各個工程的具體降排施工方案,必須依其水文地質資料和周圍環境情況,認真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論證和設計,方可得出合理、可行的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術方案或措施。
實施深基坑降排水的工程項目,不管其降排水方案多麼周密、完善,在基坑土方開挖與支護的過程中,出現局部地質變異性大、局部流沙或涌水、積水現象也是在所難免的,應先充分考慮相應的應急預案或處理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降排水方案是否妥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決定著深基坑施工技術方案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❻ 基坑開挖會出現涌砂的情況嗎一般都會出現哪些情況
基坑開挖會發生涌砂的情況:地面發生開裂、坍塌。當基坑邊坡位移、涌水涌砂、坍塌、失穩易造成地面開裂、坍塌。
❼ 基坑開挖有那些風險
基坑開挖的風險:
1)、 邊坡發生滲漏。在基坑工程中,經常發生邊坡滲漏現象,造成重要版風險事故,經常權發生在飽和土的變層處,常發生在基坑開挖及使用期間,常常導致邊坡坍塌或局部失穩。
2)、 基坑邊坡發生滑移。在深基坑開挖採用無支護放坡開挖時易發生基坑邊坡滑移,由於邊坡土體承載力量不足,致使邊坡失去穩定的事故。
3)、 地面發生開裂、坍塌。當基坑邊坡位移、涌水涌砂、坍塌、失穩易造成地面開裂、坍塌。
4) 、基底發生隆起。在施工中出現軟土地區,邊坡穩定性差,支護結構嵌固端變形大,基坑基底存在軟弱的弱透水層,其下分布有承壓性的地下水情況時易發生基底隆起。
5)、 承壓水突涌。在工程深基坑施工中出現地下水位高並未降水或降水不到位,或者因故突然停止降水及溶洞發育地區多發生承壓水突涌。
6) 、建築物變形過大。造成建築物變形過大的原因,與自身結構、基坑所在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都有一定的關系,並且因個體及替其他條件不同而造成變形記風險程度不同。
❽ 承壓水的水頭壓力沖破基坑底板這種工程地質現象稱為什麼
基坑坑底突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