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黃福建中國地質大學

黃福建中國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2-10 14:25:43

⑴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算得上是中國重點大學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中國重點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資源產業經濟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等多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11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是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是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搖籃和地學研究的基地。



(1)黃福建中國地質大學擴展閱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擁有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192人,其中專任教師982人,教授259人,副教授399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353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1個。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 「長江學者」青年學者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2人,北京市青年名師3人,建有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考研專業課的書目和出版社和作者

研究方向 01行政管理
02社會保障的理論與政策研究
03土地資源管理
04教育經內濟與管理
初試科目 ①101政治理論(容含法律碩士)
②201英語(含法律碩士)或203日語(含法律碩士)
③644政治學基礎
④923公共管理學
參考書目 923公共管理學:
《公共管理學》,陳振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第一版
644政治學基礎:
《政治學基礎》,王浦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二版
復試科目及參考書目
行政管理學:
《公共行政學》,張國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第三版
同等學力加試科目名稱及參考書目
1.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
《政府部門人力資源開發》,宋斌、鮑靜、謝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公共經濟學:
《公共部門經濟學》,黃新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⑶ 中國地質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築

作為地大16級研究生,我來說說這個問題。

其實地大有很多地標性建築,在你看來習以為常,然而你在別的學校卻會發現沒有,至於這其中是否隱藏著別的含義?那就要等你來學校親自去探索了!相信他們絕對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首先就是地質工作者的石刻雕像,他們少部分你能夠在學校明顯的地方發現,但大部分都在隱藏的角落才能發現!身穿工作服,肩背地質包,腰跨羅盤,頭頂藍天,足登巉岩,眼光深邃,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從他面前出發走向祖國各地,他是學校最具標志性的風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那裡已經站立了近30年。走進他,你會想要知道,他是誰?又經歷過怎樣的歷史變遷?而這個雕像的原型到底是誰呢?想要知道嗎?那就加入我們地大這個大家庭,自己探索獲得答案不是更加有趣嗎?

⑷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地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研究生考試咨詢

不指定具體參考書目和參考資料,不提供往年試題,不舉辦自命題科目輔導班,研究生院招生辦不辦理購書業務。往年復試分數線、導師和研究方向等詳細信息請向相關學院老師咨詢或到學院網站查詢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111
2015碩士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249
@才思教育答
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
800大綱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考試大綱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的聯系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考試要求
1.掌握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2.理解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3.了解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的聯系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地貌學基本問題
考試內容 地貌學基本概念;地貌形態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問題;地貌年代確定方法;地貌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及全球地貌特徵。
重點是地貌的形成發展與演化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地貌學的基本概念
(2)地貌年的代確定方法
(3)地貌形成與發展控制條件與主要影響因素
2.理解內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內外地質營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態與形態組合,地貌形態的研究方法。
(3)地貌演化理論。
(4)華北地文期
(5)山地成因分類
(6)高原成因分類
3. 了解內容
(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類
(2)構造、岩性對山地形態的影響
三、第四紀地質學基本問題
考試內容
有關第四紀的基本概念;第四紀的劃分方案;第四紀沉積物的特徵及成因類型劃分;第四紀生物界特徵及其研究意義;人類的出現、演化與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徵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與方法。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有關基本概念;
(2)第四紀的劃分方案(中國的和國際的);
(3)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的劃分標志;
(4)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徵,冰期間冰期劃分方案,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氣候階段劃分;全新世氣候階段劃分;
(5)人類的演化階段及特徵,人類古文化的發展階段及特徵;
(6)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第四紀地層劃分的基本方法
(7)第四紀地層測年的主要手段;
(8)我國第四紀各時期主要動物群及特徵。
2.理解內容:
(1)第四紀的基本特徵,第四紀下限確定標志;
(2)第四紀沉積物的基本特徵,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的劃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4)第四紀古氣候變化的機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類演化、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6)第四紀植物群的基本特點及其環境指示意義
(7)海平面變化的標志
3.了解內容
(1)關於第四紀下限的不同觀點
(2)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
(3)中國第四紀氣候變化概況
(4)地球前第四紀氣候變化概況
(5)沉積物粒度分析方法與資料整理
四、第四紀主要沉積物與地貌
考試內容
風化殼與殘積物;斜坡地貌與堆積物;洪積物與洪積地貌;河谷地貌與沖積物;岩溶地貌及堆積物;冰川地貌與堆積物;黃土與黃土地貌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各種沉積物的主要特徵及其識別標志,特別是: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冰磧物、泥石流堆積物風積物等
(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風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徵及識別標志。
(3)有關基本概念
(4)河流階地類型、研究方法及新構造意義
(5)黃土地層
(6)黃土中的氣候旋迴記錄
2. 理解內容
(1)滑坡形成的地質地貌條件
(2)風化殼的類型及其與氣候的關系
(3)斜坡演化過程及主要地質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階段
(5)岩溶沉積物的類型及主要特徵
(6)黃土的成因問題
(7)黃土—古土壤序列
(8)凍土地貌的基本特徵
3. 了解內容。
(1) 各類地貌和沉積物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2)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
(3)地球上黃土的分布
(4)荒漠的類型及我國荒漠的分布特點
(5)冰川的形成條件及冰川類型
(6)岩溶旋迴
(7)河谷的形成與發展
五、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
考試內容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基本概念;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新構造運動的識別標志;新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中國新構造運動的特點。

考試要求
1. 掌握內容:
(1)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基本概念
(2) 新構造運動的表現
(3) 新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內容
(1)新構造運動的下限
(2)新構造運動的繼承性與新生性
(3)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
(4)中國東西部新構造運動的差異
3. 了解內容。
(1)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區域特徵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點
(3)地震與斷層的關系
六、地貌和第四紀工作方法
考試內容
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地貌圖的編制;第四紀地質圖的標志;3S技術在地貌第四紀研究中的應用
考試要求
1. 理解內容
(1)地貌的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
(2)第四紀地質的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
(3)第四紀地質剖面圖的類型及製作方法
(4)普通地貌圖的編制
(5)第四紀地質圖的一般編制方法
2.了解內容
(1)專門地貌圖的類型及特點
(2)3S技術在地貌第四紀研究中的應用
(3)遙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紀沉積物的判識標志
600 大綱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然地理學》考試大綱
試卷結構

基本概念 約30%
基本原理與簡要問題回答 約30%
綜合論述與綜合分析 約40%
註:以上比例與實際出題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學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地理學、地理環境、人類環境、地理學的劃分、自然地理學的分科、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考試要求:
1、掌握地理環境和人類環境的概念和區別。
2、理解地理學的「三分法」、「三層次」和「三重性」劃分的涵義。
3、了解自然地理學的分科及依據。
4、了解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任務。
5、理解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地球
考試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運動、地理坐標、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考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2、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3、理解地理坐標的定義。
4、掌握地球圈層結構特徵。
5、掌握地球表面形態結構特徵。
三、地殼
考試內容
地殼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地殼的演變。
考試要求
1、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化學成分與礦物、造岩礦物及常見礦物。
2、理解岩石的定義,了解岩漿岩的礦物組成、產狀、結構、構造及岩漿岩的主要類型。
3,了解沉積岩的基本特徵及主要類型。
4、了解變質岩的成因及其變質作用類型。
5、掌握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了解構造運動與岩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6、理解地質構造的定義,掌握最常見的四種類型地質構造。
7、理解板塊構造學說、槽台說與地窪說、地質力學學說的概念和理論。
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類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類及地震帶。
9、理解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的概念,了解地殼演化簡史。
四、大氣和氣候
考試內容
大氣的成分、大氣的結構、大氣的熱能、氣溫、大氣濕度、蒸發和凝結、水汽的凝結現象、大氣降水、大氣的水平運動、大氣環流、主要天氣系統、氣候和氣候系統、氣候的形成、氣候帶和氣候型、氣候變化簡史、氣候變化的原因、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考試要求
1、理解大氣組成的成分、水氣、固、液體雜質等,掌握大氣各成分間的比率隨高度和時間而變化的特徵。
2、理解大氣的結構,掌握大氣分層及各層次的特徵。
3、了解大氣的熱能概念,掌握太陽輻射、大氣能量及保溫效應及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
4、理解氣溫的周期性變化規律,掌握氣溫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點。
5、理解大氣濕度的概念,濕度的變化與分布。
6、掌握大氣水分蒸發及其影響因素、凝結和凝結條件。
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8、了解降水的形成、類型,掌握降水的時間變化規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9、理解大氣運動的概念,掌握作用於空氣的力、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以及風隨高度的變化特徵。
10、理解大氣環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環流、季風環流及局地環流的特性及其運動。
11、理解天氣系統基本概念,掌握氣團和鋒面、氣旋、反氣旋的生成、發展、結構和天氣。
12、理解氣候的概念,掌握氣候系統的組成及特性。
13、掌握輻射因子、環流因子、地理因子對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14、掌握低、中、高緯度及高地氣候型的氣候變化特性。
15、了解氣候變化簡史。理解地質時期和現代氣候變化。
16、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因素。
17、了解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五、海洋和陸地水
考試內容
水循環與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海及其分類、海水的組成、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與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團運動、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21世紀海平面上升預測、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洋環境保護、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徑流、河流的補給、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類、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湖泊、沼澤、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質、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成冰作用與冰川類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試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環與水量平衡的規律。
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掌握海及其分類。
3、理解海水的組成,掌握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
4、理解潮汐與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類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類、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團及其環流的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5、了解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以及21世紀海平面上升的預測。
6、理解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海洋環境的保護。
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徵對河流的影響。
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義。
9、掌握河川徑流的形成和集流過程、徑流的變化特點以及特徵徑流。
10、掌握河流的補給的形式、補給的特點,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計。
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
12、理解河流分類的意義和原則,掌握我國河流的分類。
13、理解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
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類型、理解湖水的性質、湖泊水文環境的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15、掌握沼澤的成因、沼澤水文特徵以及沼澤的分類。
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質,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及其變化規律。
17、掌握成冰作用過程與冰川類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六、地貌
考試內容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類型、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風化作用、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準平原與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與地域分異、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風沙作用、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類、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
考試要求
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類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掌握風化作用的類型,理解風化殼的基本特徵、基本類型及其分布。
3、理解塊體運動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與崩塌、滑落和蠕動有關的重力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
4、理解流水作用的類型和基本特徵,掌握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5、理解準平原與山麓面的特點、形成過程和變化規律。
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學過程、岩性與構造條件、水動力條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點。
7、掌握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及其演變規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異特徵。
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9、理解風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10、掌握海岸帶的組成、結構,海蝕地貌、海積地貌單元的特點,海岸的分類以及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物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七、土壤圈
考試內容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態、土壤物質組成、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學說、成土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土壤分類、土壤空間分布規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耕作土壤分布規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機土、人為土、灰土、火山灰土、鐵鋁土、變性土、乾旱土、鹽成土、潛育土、均腐土、富鐵土、淋溶土、雛形土、新成土、土壤資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國土壤資源概況、土壤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考試要求
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形態的特徵,掌握土壤的物質組成,包括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氣等。
3、理解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熟悉我國土壤質地分類標准。
4、了解土壤因素學說,掌握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形成作用。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
6、掌握土壤的分類、理解土壤分布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規律。
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耕作土壤分布規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徵。
8、理解各種土壤類型的基本特徵。
9、理解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八、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考試內容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生態因子與生物、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種群及其一般特徵、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分布規律、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類型、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概念、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受威脅現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考試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掌握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
3、理解生態因子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掌握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特性。
4、了解種群及其一般特徵,理解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群落的結構、群落環境、群落的動態、群落的外貌與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類。
5、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掌握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計算方法。
6、了解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
7、理解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分布規律,掌握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
8、掌握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類型。
9、掌握農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和生態農業。
10、掌握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
11、理解生物多樣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2、了解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受威脅現狀,理解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其意義。
九、自然地理綜合研究
考試內容
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地帶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規律、地域分異的尺度、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自然區劃原則、自然區劃方法、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土地的含義與土地分級、土地的分類、土地評價、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
考試要求
1、理解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的整體特徵。
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
3、掌握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本特徵、形成背景及本質含義。
4、理解地域分異的尺度,了解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
5、掌握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6、理解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
7、理解土地的含義與土地的分級,掌握土地的分類
8、掌握土地評價的對象、原則與方法。
9、了解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
10、理解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關系。

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幹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後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1970年遷出北京,在湖北辦學。1975年遷址武漢,暫時更名為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原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武漢、北京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信息工程學院的學院領導

學院領導 姓 名 任 職 職 責 謝 忠 院 長 負責學院行政全面工作版 黃 菊 黨委書記 負責學院黨建權和人事工作 羅忠文 副院長 負責學院研究生教育及管理工作 劉修國 副院長 負責學院本科教學、財務管理工作 胡友健 副院長 負責科研、學科建設工作 周順平 副院長 負責實驗室建設,工程中心、辦公室管理工作 許德華 黨委副書記 負責學院學生黨建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

⑺ 中國地質大學自主招生09錄取名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藝術特長生測試結果公示
註:測試等級為 A 表示通過,B表示不通過,請注意查收等級證書。
報考項目 姓名 准考證號 測試等級
器樂 王藉 09101001 A
器樂 張釋瀾 09101002 B
器樂 宋樂來 09101003 A
器樂 秦月 09101004 A
器樂 郭樂樂 09101005 A
器樂 孫卓藝 09101006 A
器樂 王喆 09101007 B
器樂 錢昆 09101008 A
器樂 陳源 09101009 A
器樂 郭玲麗 09101010 B
器樂 李昂 09101011 B
器樂 曲方 09101012 B
器樂 孟盈盈 09101013 A
器樂 馬旭 09101014 A
器樂 李珊珊 09101015 A
器樂 李金思 09101016 A
器樂 雷淞文 09101017 A
器樂 李胤華 09101018 B
器樂 張菀雅雯 09101019 B
器樂 王琳 09101020 A
器樂 尹智慧 09101021 A
器樂 包童 09101022 A
器樂 胡熠程 09101023 A
器樂 唐錦森 09101024 A
器樂 潘詢 09101025 A
器樂 盛天航 09101026 B
器樂 焦健 09101027 A
器樂 馬也 09101028 A
器樂 田原 09101029 A
器樂 呂桂祥 09101030 A
器樂 趙鵬博 09101031 A
器樂 方雪 09101032 A
器樂 李曉 09101033 A
器樂 林明玉 09101034 A
器樂 丁冰玉 09101035 A
器樂 范航睿 09101036 B
器樂 錢錦 09101037 A
器樂 錢鈺 09101038 A
器樂 何洋洋 09101039 A
器樂 馬英凱 09101040 A
器樂 張旎昕 09101041 A
器樂 孫軻 09101042 B
器樂 曾可任 09101043 A
器樂 宮煦 09101044 B
器樂 趙冉 09101045 A
器樂 武韡 09101046 A
器樂 馬世哲 09101047 B
器樂 劉小馳 09101048 A
器樂 王晨曦 09101049 A
器樂 趙汗青 09101050 A
器樂 李遠菁 09101051 A
器樂 葉文弢 09101052 A
器樂 佟思琦 09101053 A
器樂 萬薪庚 09101054 A
器樂 張晨蕾 09101055 A
器樂 陳俊升 09101056 A
器樂 趙逸秀 09101057 B
器樂 耿浩博 09101058 A
器樂 張妮 09101059 A
器樂 謝冬雨 09101060 A
器樂 賈凌霄 09101061 A
器樂 張若凡 09101062 A
器樂 朱紹綱 09101063 A
器樂 王一良 09101066 B
器樂 黃夢琪 09101067 A
器樂 肖瑋 09101068 A
器樂 余雨則 09101069 A
器樂 孟宇姝 09101071 B
器樂 趙千慧 09101072 A
器樂 范佳彬 09101073 B
器樂 鄭雨萌 09101074 A
器樂 楊慕嬋 09101075 B
器樂 周海韻 09101076 A
器樂 袁璐璐 09101077 A
器樂 王海 09101078 A
器樂 張書禹 09101079 B
器樂 顏勵 09101080 B
器樂 劉玉璽 09101081 A
器樂 劉璐 09101082 B
器樂 劉詩洋 09101083 A
器樂 趙璕 09101084 A
器樂 胡曉 09101085 A
器樂 劉鵬 09101086 A
器樂 張翛翰 09101090 B
器樂 劉楠 09101091 A
器樂 李宜融 09101092 B
器樂 柳星辰 09101093 A
器樂 尹利旻 09101094 A
器樂 黃沐陽 09101095 A
器樂 應懷涵 09101096 A
器樂 馬斯琪 09101097 A
器樂 張程 09101098 B
器樂 張宇翔 09101099 A
器樂 童國君 09101100 B
器樂 魏婧 09101101 A
器樂 劉泰然 09101102 A
器樂 張憲憲 09101103 B
器樂 溫馨 09101104 B
器樂 段宏玥 09101105 A
器樂 呂誠皓 09101106 A
器樂 張澤 09101107 B
器樂 索文琦 09101108 A
器樂 鍾虹禾 09101109 B
器樂 陳志岸 09101110 A
器樂 於志貞 09101111 A
器樂 鮑雨欣 09101112 A
器樂 劉苗 09101113 B
器樂 牛里皓 09101114 B
器樂 孫義會 09101115 A
器樂 張子墨 09101116 A
器樂 丁駿豪 09101117 A
器樂 劉令琪 09101118 B
器樂 才方圓 09101119 A
器樂 常昊 09101120 B
器樂 趙宇 09101121 B
器樂 於思圓 09101122 A
器樂 周雪 09101123 A
器樂 於好雨 09101124 A
器樂 李時光 09101125 A
器樂 王琳 09101126 A
器樂 付琦 09101127 B
器樂 何昊 09101128 A
器樂 胡愷琳 09101129 A
器樂 關舒晗 09101130 A
器樂 武斌 09101131 A
器樂 郭宇丹 09101132 B
器樂 於思斯 09101133 A
器樂 李彬 09101134 A
器樂 張可 09101135 A
器樂 段皓 09101136 B
器樂 姚逢伯 09101137 B
器樂 胡明宇 09101138 A
器樂 劍雲龍 09101139 A
器樂 宋涵超 09101140 A
器樂 吳祥睿 09101141 B
器樂 梁藝馨 09101142 B
器樂 劉希子 09101143 A
器樂 韓燕雨軒 09101144 A
器樂 王雨晴 09101145 B
器樂 劉暢 09101146 B
器樂 張迪 09101147 B
器樂 杜一萍 09101148 A
器樂 崔仙 09101149 A
器樂 范曉晨 09101150 A
器樂 李螢 09101151 A
器樂 才薇 09101152 B
器樂 唐冰欣 09101153 A
器樂 王菁源 09101154 B
器樂 曹洋 09101155 B
器樂 趙研 09101156 A
器樂 胡潔 09101157 A
器樂 楊子恆 09101158 A
器樂 李田 09101159 A
器樂 趙鹿嬌 09101160 B
器樂 趙海 09101161 B
器樂 秦悅 09101162 A
器樂 李士泳 09101163 A
器樂 張荷絲 09101164 A
器樂 包韋韋 09101165 A
器樂 裘曉靜 09101166 A
器樂 鄭璐 09101167 A
器樂 劉尚源 09101168 A
器樂 李澤琦 09101169 A
器樂 徐婧婧 09101170 A
器樂 賈欣然 09101172 B
器樂 桑田原 09101173 A
器樂 王艿川 09101174 A
器樂 程楚琦 09101175 A
器樂 程孫雪子 09101176 A
器樂 程可揚 09101177 A
器樂 林昀暉 09101178 A
器樂 李璨 09101179 A
器樂 鍾寧 09101180 A
器樂 戰捷 09101181 A
器樂 姜馨淳 09101181 A
器樂 張颿 09101182 A
器樂 劉洋 09101182 A
器樂 郝賽 09101183 A
器樂 杜穎 09101183 A
器樂 任鏡蓉 09101184 A
器樂 靳勍 09101184 B
器樂 梁兆和 09101185 B
器樂 陳憶諾 09101186 B
器樂 胡丹 09101187 A
器樂 陳永立 09101188 B
器樂 劉睿鵬 09101189 A
器樂 張佩玉 09101191 A
器樂 劉度 09101192 A
器樂 李音 09101193 A
器樂 張惠宇 09101194 A
器樂 馮嬋娟 09101195 B
器樂 付詩康 09101196 A
器樂 張梅茜 09101197 B
器樂 李直謙 09101198 A
器樂 賈文月 09101199 A
器樂 劉立雍 09101200 A
器樂 劉卓亞 09101201 A
器樂 郭毅 09101202 A
器樂 王迅 09101203 A
器樂 陳思羽 09101204 A
器樂 曲夢琪 09101205 A
器樂 宋爽 09101206 A
器樂 林琳 09101207 A
器樂 龐小亭 09101208 B
器樂 李亦晗 09101209 A
器樂 李缽 09101210 B
器樂 劉牧 09101211 A
器樂 徐利鑫 09101212 A
器樂 徐長江 09101213 A
器樂 唐林 09101214 A
器樂 孫路 09101215 A
器樂 趙天堯 09101216 A
器樂 陳熙 09101217 A
器樂 張亞琪 09101218 A
器樂 劉悅 09101250 A
器樂 王敏政 09101251 B
器樂 宋漢禹 09101252 A
器樂 馮競旻 09101253 A
器樂 賈淯 09101254 A
器樂 孟祥如 09101255 A
器樂 王啟悅 09101256 B
器樂 張怡 09101257 B
器樂 武政男 09101258 B
器樂 李楊 09101259 A
器樂 孫樂海 09101260 A
器樂 張莉 09101261 A
器樂 顧燁璇 09101262 B
器樂 譚文天 09101263 A
器樂 古冬青 09101264 A
器樂 畢瑾 09101265 A
器樂 郭宇 09101266 A
器樂 關一男 09101267 A
器樂 鮑博洋 09101300 A
器樂 鄭楷鵬 09101301 A
器樂 蘇萌 09101302 A
器樂 許陶然 09101303 A
器樂 范逸群 09101305 A
器樂 王昱昕 09101306 A
器樂 季虹杉 09101307 B
器樂 劉伊 09101308 A
器樂 吳一帆 09101309 A
器樂 朱玥 09101310 A
器樂 韓藝珠 09101311 A
器樂 耿一雅 09101312 A
器樂 胡冉冉 09101313 A
器樂 鄭嫣然 09101314 A
器樂 金軒玉 09101315 A
器樂 宋雪嬌 09101316 A
器樂 周筱玥 09101317 A
器樂 敬韻 09101318 A
器樂 卓晨 09101319 A
器樂 張瑤 09101320 A
器樂 韓凱 09101321 A
器樂 李格格 09101322 A
器樂 王映竹 09101323 A
器樂 王璐 09101324 A
器樂 靳羲喆 09101325 B
器樂 吳爭明 09101326 B
器樂 解薇 09101327 A
器樂 周泰戎 09101328 A
器樂 黃聖 09101329 A
器樂 李卉 09101330 B
器樂 陳瑞琪 09101331 A
器樂 葛洋 09101332 A
器樂 熊天涵 09101333 A
器樂 劉婭瓊 09101334 A
器樂 張艾倫 09101335 A
器樂 李瑞琪 09101336 A
器樂 張昊寧 09101337 A
器樂 秦雨天 09101338 A
器樂 韓詩雯 09101339 A
器樂 王悅丁 09101340 A
器樂 肖卓俊 09101342 A
器樂 李洋 09101342 A
器樂 謝睿潔 09101343 A
聲樂 張哲乾 09102001 A
聲樂 周美雯 09102002 B
聲樂 郝遠 09102003 A
聲樂 王芊樾 09102004 B
聲樂 楊雨潤 09102005 A
聲樂 宋盈盈 09102006 B
聲樂 張佳琦 09102007 B
聲樂 邵丹丹 09102008 A
聲樂 陸晴晴 09102009 A
聲樂 康芮 09102010 B
聲樂 朱李維迪 09102011 A
聲樂 郝俊 09102012 A
聲樂 劉倩 09102013 A
聲樂 王佳碧 09102014 A
聲樂 王丹娜 09102015 A
聲樂 繆俊 09102016 A
聲樂 何睿 09102017 A
聲樂 劉方遠 09102018 A
聲樂 劉暢 09102019 A
聲樂 閆嬌宇 09102020 A
聲樂 閆嬌宇 09102020 A
聲樂 陳澤 09102042 A
聲樂 鄂小凡 09102043 B
聲樂 林芳伊 09102044 B
聲樂 唐艷超 09102045 B
聲樂 明文傑 09102046 B
聲樂 董歡漪 09102047 B
聲樂 陳丁 09102048 B
聲樂 張靖敏 09102049 A
聲樂 劉浩銘 09102050 A
聲樂 任婕妤 09102051 B
聲樂 馬鈺琳 09102052 B
聲樂 陳冰 09102053 B
聲樂 北方 09102054 A
聲樂 劉興華 09102055 A
聲樂 黃子惠 09102056 B
聲樂 胡依夢 09102057 B
聲樂 陳媛媛 09102058 A
聲樂 石亮俊 09102059 A
舞蹈 平靜 09103001 A
舞蹈 潘沛婷 09103002 A
舞蹈 婁岳超 09103003 B
舞蹈 吳洞天 09103004 A
舞蹈 李凡 09103005 A
舞蹈 鄧查爾 09103006 A
舞蹈 李妮娜 09103007 A
舞蹈 閆經緯 09103008 B
舞蹈 陳婉瑩 09103009 A
舞蹈 李雯 09103010 A
舞蹈 邸彤 09103011 B
舞蹈 吳萌萌 09103012 A
舞蹈 王佳璐 09103013 B
舞蹈 邱爽 09103014 A
舞蹈 李敬方 09103015 B
舞蹈 賈婷婷 09103016 B
舞蹈 李會卿 09103017 B
舞蹈 封帆 09103018 A
舞蹈 徐雅文 09103019 A
舞蹈 郁騁丹 09103020 A
舞蹈 鄒吉辰 09103051 B
舞蹈 呂依依 09103052 B
舞蹈 李曉悅 09103053 A
舞蹈 李韻 09103054 A
舞蹈 周丹 09103055 A
舞蹈 門巍 09103056 A
舞蹈 劉霄坤 09103057 A
舞蹈 王昳 09103058 B
舞蹈 劉芳 09103059 A
舞蹈 李馨培 09103061 A
舞蹈 潘琦 09103062 B
舞蹈 李伊洧 09103063 A
舞蹈 施韻 09103064 A
表演與主持 田海洋 09104001 A
表演與主持 胡其得 09104002 A
表演與主持 王晗婷 09104003 B
表演與主持 王馨瑤 09104004 A
表演與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與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與主持 周昌蕾 09104007 A
表演與主持 姜玟彤 09104008 A
表演與主持 耿飛雄 09104009 B
表演與主持 鄒日東 09104011 A
表演與主持 孫雲星 09104012 B
表演與主持 婁岳超 09104013 B
表演與主持 霍宇婷 09104014 A
表演與主持 劉思充 09104015 A
表演與主持 徐茗洋 09104016 B
表演與主持 許權耀 09104017 A
表演與主持 孟亮 09104018 B
表演與主持 梁藝馨 09104019 B
表演與主持 朱希 09104020 B
表演與主持 王馮源 09104021 A
表演與主持 楊宇航 09104023 B
表演與主持 王佳璐 09104024 B
表演與主持 馬瀟 09104025 B
表演與主持 劉帥 09104026 B
表演與主持 何倩也 09104027 A
表演與主持 劉嘉平 09104041 B
表演與主持 張夢雨 09104042 B
表演與主持 李敏 09104043 B
表演與主持 楊照銘 09104044 A
表演與主持 龔玉嬌 09104045 A
表演與主持 陳冰 09104046 B
表演與主持 趙寧 09104047 B
表演與主持 王昳 09104048 B
表演與主持 葛亮 09104049 A
表演與主持 劉一弘 09104050 A
表演與主持 符夏一峰 09104051 B
表演與主持 劉興華 09104052 B
表演與主持 於洋 09104053 A
表演與主持 薛智軒 09104054 B
表演與主持 何冠蓉 09104055 B
表演與主持 李明起 09104056 A
表演與主持 劉丹青 09104057 B

⑻ 有哪位師兄師姐知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黃生根教授怎麼樣小弟今年考研,想選個導師。

我是黃老師學生,如果你對地基處理和樁基礎感興趣,在工程學院報黃老師是你最好的選擇,科技和項目實力絕對一流!

⑼ 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劃分與對比

徐維光 黃家龍

(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福州350011)

摘要:閩北地區屬於華夏基底隆起帶,居福建省一級構造單元——閩西北隆起帶的中北部位,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廣泛出露,各變質地層單位出露齊全。通過區調工作,對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進行劃分與對比,並建立了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構造-地(岩)層單位劃分。

關鍵詞: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

閩北地區屬東南地層區(Ⅵ5)武夷地層分區 。其前寒武紀地層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變質變形改造,屬淺-中深變質岩系;尤其是前震旦紀變質岩,變質程度普遍已達高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並且經歷了多期造山的變形變質作用疊加改造。不同單位、不同時期對區內變質地層劃分方案不一,認識不同,有的棄用原有地層單位而新建,有的沿用原有地層單位而賦予新的內涵(表1) [1~4]

本次依據變質岩石的組合類型、變質變形特徵、空間分布規律及接觸關系,採用構造-岩石地層單位填圖法,對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進行了重新劃分和對比,初步建立閩北地區變質岩構造-岩石地層單位系統(表1)。

1 變質岩構造-地(岩)層單位劃分

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可劃分為1個岩群、2個岩組和7個組。

1.1 古-中元古代變質地層麻源岩群

包含大金山岩組和南山岩組。大金山岩組為一套以含晶質石墨和斜長角閃岩類為特徵的片岩、變粒岩組合,岩石普遍具混合岩化。南山岩組以灰、深灰色條紋狀條帶狀黑雲斜長變粒岩、黑雲變粒岩、黑雲(二雲)石英片岩、雲母片岩為主,偶夾透鏡狀(斜長)石英岩、石榴淺粒岩;多以韌性斷層滑覆於大金山岩組之上。

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組和中元古代早期南山岩組是否為同一「岩群」尚值得商榷。為了便於大范圍區域對比研究,仍然歸並為麻源岩群。

1.2 中-新元古代變質地層

為客觀反映分布於麻源岩群東、西二側的中-新元古代變質地層存在的差異,沿用東、西二個變質岩分區。

1.1.1 東岩組、大嶺組、龍北溪組

在建甌徐坑實測剖面上顯示層序由下至上依次為東岩組、大嶺組、龍北溪組;其中東岩組、大嶺組變質變形相當,而龍北溪組變形變質較前二者弱。

東岩組為灰綠色斜長(綠簾)角閃片岩,夾角閃綠簾片岩、斜長(鈉長)變粒岩、雲母石英片岩,偶夾石英岩、透輝石岩、大理岩;大嶺組為淺灰、灰綠色雲母二長變粒岩、黑雲鉀長變粒岩夾二雲斜長變粒岩、二雲石英片岩、石英岩;龍北溪組為灰、灰綠色雲母石英片岩、二雲片岩、雲母斜長變粒岩夾陽起片岩、斜長角閃片岩、石英岩、透輝石岩,偶見微晶石墨。

表1 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劃分表及沿革表

1.1.2 寶石組、黃潭組、下峰組、西溪組

泰寧大元剖面於黃潭組塊狀變粒岩之下有一套斜長角閃片岩、(石英)陽起片岩及角閃斜長變粒岩組合,區域上零星出露。李兼海等(1994年)新建寶石組,與東區東岩組相當[5]。黃潭組片理平行疊置於寶石組之上,變質、變形程度與之相當。下峰組覆於黃潭組之上,其上為西溪組,並且二者在地質年代上有部分並列;下峰組與西溪組為原岩組合相近的相鄰層位,當結構以變晶結構為主,定名為變粒岩、片岩類者置下峰組,變質一般達高綠片岩相;仍保留變余砂狀結構,定名為變質砂岩、變質××岩者,置西溪組,變質僅為低綠片岩相;典型地區為邵武金坑一帶,由西為淺變質岩系(林田組)向東有一段過渡地帶,逐漸向中淺變質岩變化;由此亦表明下峰組至震旦紀西溪組乃至寒武紀林田組系一套連續沉積的淺海-濱海相陸源碎屑沉積層。

寶石組為灰綠色綠泥陽起片岩、(斜長)角閃片岩、石英岩;黃潭組為灰、灰綠色二長變粒岩、斜長(鉀長)變粒岩夾黑雲變粒岩、雲母石英片岩;下峰組為灰、灰綠色黑雲(斜長)變粒岩、雲母(石英)片岩、黑雲二長變粒岩,偶夾石英岩,偶見微晶石墨、斜長角閃片岩;西溪組為灰綠色、灰色變質中細粒長石石英(雜)砂岩、變質細粒石英(雜)砂岩、變質粉砂岩、絹雲千枚岩,局部夾大理岩、石英岩、硅質岩條帶、黃鐵礦層,含碳質,邵武附近本組下部夾變質火山岩。西溪組在剖面上與林田組呈連續沉積關系。

2 變質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依據

閩北前寒武紀的中深、中淺變質岩系由於變質變形作用強烈,應從構造解析入手,以變質岩岩石組合特徵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其他與變質岩有成因聯系的宏觀、微觀特徵標志,對其進行合理劃分(表2)。

2.1 岩性及其組合特徵

前寒武紀變質岩系以變粒岩、片岩類占絕大多數,但岩石組合特徵有明顯差別。古元古代大金山岩組、中元古代南山岩組的變粒岩類結晶較粗、多以富石英為特徵,而中-新元古代大嶺組、黃潭組的變粒岩類多呈淺色,呈厚層塊狀產出,並以微細粒、富長石為特徵。

大金山岩組變粒岩、片岩中常含晶質石墨、硅線石,並夾斜長角閃(片)岩、石墨(石英)片岩且石墨可富集成礦等形成特殊共生組合;而南山岩組岩性單調,由石英、斜長石、雲母三者的量變形成變粒岩、片岩組合。

中-新元古代變質岩系東部以綠片岩、淺色塊狀微細粒變粒岩、條帶狀石英岩、透輝石岩、大理岩等特徵性岩石密切共生,形成宏觀特徵明顯的岩性組合;西部則以淺色細紋狀微細粒變粒岩與含微晶石墨的雲母石英片岩、條紋狀黑雲變粒岩共生為標志,底部偶見綠片岩。

西溪組為淺變質岩系,岩性以變質砂岩、變質粉砂岩、變質砂質泥岩、絹雲千枚岩為主,夾硅質岩、石英岩、大理岩、變質火山岩及黃鐵礦層。

上述特徵在區域上相對穩定,是變質岩系劃分研究中重要宏觀標志。

2.2 原岩建造特徵

在岩性組合、變質變形特徵類似而出露地段不同的變質岩系中進行劃分對比時,原岩建造特徵可反映二者的差異。東岩組和寶石組都為綠片岩夾變粒岩、片岩組合,但東岩組為一套細碧岩夾砂泥質岩建造,而寶石組則為砂泥岩、泥灰岩建造;大嶺組與黃潭組原岩皆以中酸性火山岩為主,但大嶺組變質火山岩富鈉,相當於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並與東岩組共同組成雙峰式細碧一石英角斑岩建造;而黃潭組變質火山岩屬正常鈣鹼性系列火山岩;下峰組和龍北溪組主要為一套細碎屑沉積,但龍北溪組中常見條帶狀石英岩、透輝石岩、大理岩、綠片岩,為鈣鎂硅質岩-砂泥質岩建造;而下峰組則罕有這類夾層,為砂泥質岩建造。

表2 變質地層填圖單位劃分標志對比表

2.3 變質特徵

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岩主要包括低角閃岩相(局部達高角閃岩相)、高綠片岩相、低綠片岩相等變質程度不同的變質相,是確定填圖單位(或非正式填圖單位)的主要依據,然後結合其他相關內容研究,探討分析其間差異原因,進而在區域上劃分對比。

2.4 變形特徵

大金山岩組、南山岩組以塑性流動變形為主,緊閉平卧褶皺及順層韌性剪切帶發育,含大量花崗質、長英質及石英質脈體,其長垣狀、短軸彎狀構造型式及NW向面理形跡與空間上毗鄰出露的中-新元古代變質地層有較大差別;中-新元古代變質地層主要為塑性壓扁一剪切機制,面理形跡為片理和條紋、條帶狀構造、褶皺形跡主要為片內勾狀褶皺及緊閉平卧褶皺,含有稀疏或細窄的石英脈體,其區域性面理為NE向或近EW向,空間分布亦呈NE向帶狀。西溪組主要為剪切機制下的脆一脆韌性變形。

2.5 脈體特徵

前震旦紀變質岩均不同程度地發育不同成分的脈體,大金山岩組主要發育順片理貫入的條帶狀花崗質、長英質脈體;南山岩組及中-新元古代變質地層中主要發育石英質脈體,其中南山岩組中石英質脈體量多且較粗大;中-新元古代變質地層中石英質脈體稀疏且細窄,其中東部中-新元古代長英質變質岩層中含石英脈,而斜長角閃岩中則為方解石脈,西部中-新元古代下峰組長英質變質岩中可出現石英脈,而在黃潭組塊狀厚層狀富長石變粒岩中則極少見;西溪組則罕見上述脈體。根據以上特點,可以認為石英脈的形成主要受原岩成分的控制,也受到變質變形物理化學條件的制約,是成分相宜的岩層中准原地分凝產物。可以利用其成分、形態、規模等作為變質岩系原岩成分、變形、變質特徵研究的參考標志。

3 地層分區

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以沿浦城山下—武夷山桃棋—建陽麻沙—邵武拿口一線展布的麻源岩群為界分為東、西區。

東區與西區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變質地層既存在明顯的差異又有許多的共同點。共同點主要可以歸納如下幾點:(1)目前的年代學資料反映,東區的東岩組、大嶺組、龍北溪組與西區的寶石組、黃潭組、下峰組、西溪組地質年代相當。(2)寶石組和東岩組都為綠片岩組合夾鈣硅質岩,如將樂蓋竹洋地區在相當於寶石組的層位中亦發現原岩為細碧岩的綠片岩組合。(3)大嶺組和黃潭組原岩類型同為沉積碎屑-中酸性火山岩組合。(4)龍北溪組同下峰組、西溪組岩性組合及原岩類型也十分相似,都為含硅鎂質砂泥質岩類。

東區與西區差別主要是各組在岩性組合上,如:(1)東岩組分布穩定,其原岩以細碧質火山岩為主夾少量鈣硅質砂泥質岩類;寶石組則分布局限。(2)大嶺組和黃潭組都以塊狀長石變粒岩為主,但前者常夾有綠片岩、石英岩、透輝石岩等組合,而後者則未有見之;大嶺組長石變粒岩原岩為角斑質-石英角斑質火山岩,與東岩組細碧質火山岩共同組成雙模式火山建造,而黃潭組長石變粒岩的原岩相當於正常鈣鹼性火山岩。(3)龍北溪組常見的條帶狀石英岩、透輝石岩、大理岩、綠片岩等標志性岩層,下峰組中則鮮有見之,僅於西溪組中偶見。(4)東區變質地層,總體構造線呈NNE向展布,受後期構造改造較為強烈,常見侵入於其中的花崗岩石強烈糜棱岩化;而分布於西區同時代變質地層,構造線呈NE向帶狀延伸,受後期韌性剪切變形作用稍弱,而受加里東期岩漿活動作用的影響,常圍繞岩體形成邊緣混合岩化。

4 變質作用

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岩變質作用可分為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角閃岩相與動力熱流遞進變質作用兩種,出現角閃岩相與綠片岩相變質岩,變質期可劃分為3期。

以大金山岩組為代表的中深變質岩系普遍發育區域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長英質、花崗質脈體,建寧伊家灣侵入本岩組片麻狀英雲閃長岩的鋯石207Pb/206Pb年齡值為1714Ma[4],據對變質作用發生發展的一般認識,區域性混合岩化和花崗岩漿活動是變質作用終了階段的產物。將因而將大金山岩組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角閃岩相主變質期置於1714Ma之前。相當於呂梁期。

南山岩組變質作用具動力熱流遞進變質作用,在建陽南山—嚴墩道班剖面從東往西,南山岩組變質程度有遞增變質的特徵,依次可劃分鐵鋁榴石帶、藍晶石-十字石帶、矽線石帶等3個變質帶。同時南山岩組與下伏呂梁期的變質地層——大金山岩組及上覆加里東期的變質地層在變質變形與混合岩化方面也存在較大區別,因而將南山岩組變質期歸屬四堡期。

西區寶石組、黃潭組、下峰組、西溪組與寒武紀林田組為中一淺變質岩系,變質程度介於高綠片岩相-低綠片岩相之間,局部可達低角閃岩相;具動力熱流遞進變質作用特徵,可劃分出2個變質相、3個北東向分布的變質帶,即綠片岩相的黑雲母帶、鐵鋁榴石帶、低角閃岩相的十字石變質帶;區域上以泰寧寶石—邵武桂林十字石變質帶為中心軸,向兩側依次對稱分布鐵鋁榴石帶、黑雲母帶,反映了動力熱流遞進變質作用特徵。加里東構造熱事件要本期變質岩系的反映顯著,孫大中1991年在泰寧寶石黃潭組變角斑岩及建甌西坑大嶺組變石英角斑岩的自形鋯石中,獲206Pb/238U表面年齡的加權平均值分別為458.1±6.4Ma、431.1±2.64Ma,故本期變質岩系的主變質期為加里東期。

5 時代討論

5.1 大金山岩組

區內大金山岩組頂部與南山岩組呈韌性斷層接觸,未見底。邵武潮泥大金山岩組斜長角閃岩(原岩恢復為拉斑玄武岩)6件樣品送測全岩Sm-Nd同位素測年,等時線年齡為2320±79Ma。袁忠信等(1991年)於建陽麻沙至長坪的公路上(屬本組下段),採集樣品送測全岩Sm-Nd同位素年齡樣,獲得等時線年齡為2116±22Ma[6]。大金山岩組的時代為古元古代。

5.2 南山岩組

南山岩組多以韌性斷層滑覆於大金山岩組之上,與上覆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變質地層(以黃潭組多見)亦呈韌(脆)性斷層接觸。由於南山岩組為一套砂泥質粘土岩與雜砂岩沉積,目前無可靠年齡資料。以往基於南山岩組與大金山岩組相伴出露,並且變質程度相當,往往參照大金山岩組形成時期而將其置古元古代。誠然,南山岩組環布於大金山岩組南東與北西兩側,構成「相伴出露」,並且變質程度相當;但是,二者又存在岩性組合、岩石變形、脈體成分的不同,並且二者間為韌性斷層接觸,而南山岩組與上覆岩層又多呈疊瓦狀相間產出,顯示二者在構造層次上存在差異;結合它們在原岩沉積建造上的不同,因而有理由認為,南山岩組形成時代最大可能是古元古代之後。同理,南山岩組與以黃潭組為代表的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變質地層相比,在岩石組合、變質變形程度等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因而將南山岩組形成時代暫置中元古代早期。

5.3 東岩組與大嶺組

東岩組和大嶺組二者關系密切,在空間上常相伴出露,形成雙峰式火山岩建造。中國科學院李武顯等,2005年在建甌東岩村東岩組的變質流紋岩中獲鋯石U-PbSHRIMP年齡為818±9Ma[7];孫大中等(1991年)於建甌水西東岩組斜長角閃片岩中獲得Sm-Nd模式年齡為1.1529Ga,在建甌葉坑大嶺組變石英角斑岩中獲得單鋯石U-Pb上交點年齡為1100±19Ma,建甌西坑變石英角斑岩中獲得單鋯石U-Pb稀釋法近一致線5個年齡的加權平均值為773.8±2.6Ma。2001年完成的1:25萬三明市幅區調項目在建甌東岩綠簾陽起片岩中獲得鋯石U-Pb上交點年齡為1339±81Ma。綜上所述,東岩組和大嶺組的地質時代置之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是合適的。

5.4 龍北溪組

龍北溪組底部片理平行疊置於大嶺組之上,其變質變形特徵與大嶺組也較為相似,頂部含厚層石英岩可與西部西溪組對比。另據政和富竹庄本組片岩中含微古植物Scaphita sp.,Polyporata sp.,Pecemorpha sp.及幾丁蟲?Chitimozoa?。因而將其時代暫置新元古代,時間跨度相當於從青白口紀晚期—震旦紀。

5.5 黃潭組與寶石組

區內寶石組和黃潭組常相伴出露,空間位置關系密切。由於黃潭組原岩為中酸性火山岩,其鋯石常成為測年研究對象,因而區內乃至鄰區黃潭組鋯石U-Pb同位素測年成果較多,但所獲得的地質年齡值跨度甚大,是否是選擇不同類型的鋯石做測試對象,亦或是地區不同所經歷的地質背景不同所致。甘曉春等(1993年)對泰寧寶石黃潭組變角斑岩進行單顆粒鋯石U-Pb測年[8],上交點年齡為1438±41Ma,由於鋯石具有一定程度的溶蝕和磨圓,角斑岩的實際結晶年齡應稍小於1438±41Ma;順昌際會地區黃潭組黑雲二長變粒岩(原岩為中酸性火山岩)獲得上交點1175±272Ma和下交點235±106Ma兩個年齡值;鋯石207Pb/206Pb年齡值分別為1009.4、1049.9、689.8、680.2Ma。據此將黃潭組時代置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相當於薊縣紀末—青白口紀。

寶石組是一套砂泥質岩、泥灰質碳酸鹽岩組合,被黃潭組片理平行疊置覆蓋,區域上與黃潭組相伴出露,故把它暫置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

5.6 下峰組

2001年完成的1:25萬三明市幅區調項目在將樂漠俚本組二長變粒岩中獲得一組稍顯圓化的半透明短柱狀鋯石獲得U-Pb下交點年齡為901±25Ma。順昌下坑本組黑雲二長變粒岩(原岩為中酸性火山岩)中曾獲得鋯石U-Pb年齡值為805±112Ma。下峰組與黃潭組關系密切,空間上常相伴出露,二者中的變質火山岩類具同質的特點。在邵武金坑—關上剖面下峰組頂部與震旦紀西溪組呈片理平行疊置關系,從下峰組到西溪組岩石變質程度和變形作用沒有截然的界線,呈過渡關系,認為應同屬加里東構造層,經受加里東期以動力熱流變質作用為主的變質作用,因而將其時代置南華紀,並與西溪組部分並列而上限延至震旦紀,底部片理疊覆於黃潭組之上。綜上所述,下峰組地質年代暫置新元古代,大致相當從青白口紀-震旦紀。

5.7 西溪組

1:25萬邵武市幅區調在江西內橫本組變質粉砂岩中采獲以下古孢子:光球藻(未定種)Leiosphaeridia sp.、糙面球形藻(未定種)Asperatosophosphaera sp.、網球藻(未定種)Dictyosphaera sp.,它們均是晚前寒武紀的孢子屬。在金坑剖面上,西溪組與上覆寒武紀林田組和下伏下峰組均為連續沉積關系,所以把西溪組時代置震旦紀。在邵武石窟本組下部所含變質火山岩與明溪蓋洋、王坊的中酸性火山岩層位相當,據1:5萬明溪縣幅資料,明溪王坊變質火山岩的成岩年齡為712Ma,所以把西溪組時代置於南華-震旦紀。

5.8 林田組

林田組為一套淺變質的海相細碎屑岩沉積,福建各地零星產有的微古化石,其中在寧化石碧采獲Protospongia sp.;寧化龍下采獲微古植物Lieominuscula sp.、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長汀大源壩—絲毛坪產幾丁蟲?Desmochitina sp.?、Conochitina sp.;清流茹坑、員山背產微古植物Protochysphaeridium sp.、Baltisphaeridium sp.[4];在金坑剖面及省內各地都可見及林田組和西溪組呈連續沉積關系,故將其時代置為寒武紀。

6 小結

(1)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地層根據其岩石組合、原岩建造、變質變形特徵,脈體發育程度不同可劃分為1個岩群、2個岩組、7個組。

(2)閩北中-新元古代變質地層可以劃分為東、西區。

(3)閩北前寒武紀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中高溫變質作用與動力熱流遞進變質作用兩種,變質期可劃分為呂粱、四堡、加里東三期。

(4)大金岩組Sm-Nd同位素測年介於2116~2320Ma之間,時代為古元古代;南山岩組據其岩石組合、變質變形及脈體特徵與上、下地層的差異,形成時代暫置中元古代早期;東岩組、大嶺組、黃潭組現有的同位素測年跨度大,年齡從680~1438Ma都有,所以地質時代置之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寶石組據其與黃潭組疊置關系,時代也暫置之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下峰組的鋯石U-Pb年齡為805~901Ma,龍北溪組中含有微古植物化石,二者時代為新元古代;大致相當從青白口紀—震旦紀。西溪組中含微古植物化石,夾層變質火山岩的成岩年齡為712Ma,其時代為南華—震旦紀;林田組中產微古植物及幾丁蟲化石,其時代為寒武紀。

本文是在1:25萬邵武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是參與該項目全體同志的共同勞動成果。

參考文獻

[1]福建省地質礦產局.福建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

[2]李兼海等.福建省岩石地層單位.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3]福建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福建省地質圖(1:500000)說明書.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98

[4]庄建民,黃泉禎等.福建省前寒武紀變質岩岩石地層單位劃分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5]李兼海等.福建省新建岩石地層單位.中國區域地質,1994(4)

[6]袁忠信等.閩北麻源群Sm-Nd、Rb-Sr同位素年齡研究.岩石礦物學雜志,1991(2)

[7] Wu Xian Li. Neoproterozoic bimodal magmatism in the Cathaysia Block of South China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Precambrian Research.,2005,136

[8] 甘曉春等.閩北前寒武紀變質基底的地質年代學研究.福建地質,1993,12(1)

Precambrian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Comparison in North of Fujian

Xu Weiguang, Huang Jialong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11)

Abstract: North Fujia is located within the Cathaysia basement. It is the central to north part of the northwest Fujian uplifting belt which is one of the first-degree tectonic units in Fujian Province. Precambrian outcrops extensively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regional explorations,the authors have subdivided and compared the Precambrian strata in north Fujian and supplied a standarOd for the tectono-sedimentary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in this area.

Key words: North Fujian; Precambrian; Metamorphism; Strata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