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的教授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的教授

發布時間: 2021-02-10 13:14:18

❶ 中國有哪四位地質學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

地質學家劉東生
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李捷
(1894~1977),中國地質學家。號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於河北成安縣,1977年1月30日卒於寧夏銀川。1916年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礦

產調查隊隊長,河北建設廳廳長,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管理局地質總工程師,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早年李捷在華北、鄂北、豫南、陝南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發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層》等文。30年代他先後在湖南、廣西、貴州、湖北和江西等省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為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鄂西第四紀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劃分了鄂西山區的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後,他主要從事水利電力建設中的工程地質工作,為國內眾多水庫、水壩、水電站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1919)、《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合著,1930)、《廣西羅城黃金寺附近地質》(合著,1936)和《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跡》(1959)等。
張宏仁
高級工程師。江蘇鎮江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畢業於蘇聯第聶伯羅波得羅夫斯克礦業學院地質系。歷任雲南省地質廳地質隊技術負責,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主任工程師,北京市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副隊長、副局長、高級工程師,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司長、部總工程師,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撰有論文《解滲流問題數值方法對比》等
中國代表、地質學家張宏仁教授當選為新一屆國際地科聯主席。這是中國地質學家首次擔任這一職務。
張宏仁教授曾任中國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組委會秘書長,現任國際地科聯提名委員會、出版咨詢委員會委員和國際地科聯雜志《地質幕》主編。中國代表當選為國際地科聯的主席,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國際地質大國的地位,說明了國際地學界對中國地質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視。
趙金科
地質學、古生物學家。河北曲陽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 30年代,提出震旦紀地槽呈環狀分布於極區泛大陸周圍和內部的理論。30年代後期對廣西西部開展區域地質調查,證實地質力學理論闡述的廣西山字型構造的位置及形跡。40~50年代,研究頭足類化石和二疊、三疊紀地層,取得突破性進展。晚年領導並具體參與對華南二疊系最高層位長興階的層型以及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的專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❷ 中國科學院教授艾印雙

艾印雙,男,1966年出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內台陣觀測、地震震源破裂過程、容上地幔結構、地球內核邊界結構
工作經歷
1988.07-1994.09 大慶石油學院,助教
1994.09-1995.05 大慶石油學院,講師
1998.07-2003.12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4.01-2005.01日本愛媛大學訪問學者
2004.01-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8.12-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❸ 中國地質大學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葉大年 1939.7 礦物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與控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共17名)

❹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孫樞(1933年7月23日-),中國地質學家。出生於江蘇金壇市。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所長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李廷棟,區域地質學家、地質編圖專家,大地構造專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歷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岩石圈計劃喜馬拉雅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科技司司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曾任長春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❺ 怎麼聯繫到中國科學院的戴建武教授

艾印雙,男,1966年出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台陣觀測、地震震源破裂過程版、上地權幔結構、地球內核邊界結構
工作經歷
1988.07-1994.09 大慶石油學院,助教
1994.09-1995.05 大慶石油學院,講師
1998.07-2003.12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4.01-2005.01日本愛媛大學訪問學者
2004.01-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8.12-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❻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趙宗溥教授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趙宗溥研究員根據對喜馬拉雅山系構造特版征和造山體制的分析權,批評將喜馬拉雅山系作為碰撞造山的樣板「是一種想當然的臆說」。
在分析了大陸內部,尤其是中國大陸造山帶的地層、化石等資料後進一步指出:「碰撞造山學說在世界各國早已流行,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碰撞造山作用描敘某個造山帶或造山作用。殊不知碰撞造山說法,根本是沒有地質事實根據的臆說。」對這種理論和實踐本末倒置的學風,趙宗溥研究員疾呼:「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准,就地質來說,無論部分或全部的板塊構造學說,不合於實際,必然是錯誤的。」

❼ 現在的地質學家是誰

如果你指的是現在還在世的地質學家,最有名的就是劉東生。
劉東生,版中國權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❽ 張宏福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張宏福,1962年9月出生於陝西省山陽縣。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組長,岩石圈演化實驗室主任。
1981年 畢業於山陽縣縣中。
1985年 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獲本科學士學位。
1988年 畢業於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理碩士學位。
1998年 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皇家 Holloway 學院地質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8~1991年 西北大學地質學,助教
1992~1994年 西北大學地質學,講師
1995年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 Holloway 學院地質系,訪問學者
1998~2001年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2至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創新基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現有博士後3人,博士生2人和碩士生2人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火山及地球內部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地幔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化學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岩石學報》編委
《Geochemical Journal》編委
北京市朝陽區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 英國倫敦大學Martin A. Menzies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研究所Steven L. Goldstern教授
香港大學孫敏教授
日本岡山大學固體地球科學研究中心Eizo Nakamura教授
法國國家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中心Etienne Deloule教授 中國東部岩石圈的減薄過程及其動力學
華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時空演化規律
華北東、西部岩石圈的差異演化
橄欖岩-熔體的相互反應 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排名第二)
200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1年獲英國倫敦大學論文發表獎

❾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雷達教授

我有個東西:生綉時為黑色、打碎一片象石頭、裡面為銀白色的、無磁性、比鐵重、上面有坑溝、象隕石吧!可它無磁性,望老師指點一下這個是什麼?謝了

❿ 張忠傑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張忠傑,男,1964年4月出生,1991年博士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回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答、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1、復雜介質中地震波傳播及成象研究;2、典型構造域內各種觀測地震數據處理與解釋。
主要科研簡歷及成果: 先後主持過中國科學院八五重點、九五重大(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傑出青年基金863青年基金等項課題。在各向異性介質中地震波傳播、數學模擬、偏移成象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在利用寬角反射地震資料研究地球內部精細結構(各向異性結構及CDP反射圖像重建)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合作出版專、譯著各一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先後獲得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一等獎等項獎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