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張悅
⑴ 關於中國地質大學地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研究生考試咨詢
不指定具體參考書目和參考資料,不提供往年試題,不舉辦自命題科目輔導班,研究生院招生辦不辦理購書業務。往年復試分數線、導師和研究方向等詳細信息請向相關學院老師咨詢或到學院網站查詢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111
2015碩士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http://yanzhao.cug.e.cn/News_View.aspx?id=249
@才思教育答
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
800大綱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考試大綱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的聯系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考試要求
1.掌握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2.理解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3.了解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的聯系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地貌學基本問題
考試內容 地貌學基本概念;地貌形態及其研究方法;地貌的成因問題;地貌年代確定方法;地貌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及全球地貌特徵。
重點是地貌的形成發展與演化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地貌學的基本概念
(2)地貌年的代確定方法
(3)地貌形成與發展控制條件與主要影響因素
2.理解內容 (1)地貌的成因的研究內容,特別是內外地質營力在地貌成因中的作用。 (2)地貌的基本形態與形態組合,地貌形態的研究方法。
(3)地貌演化理論。
(4)華北地文期
(5)山地成因分類
(6)高原成因分類
3. 了解內容
(1)山地和平原的高程分類
(2)構造、岩性對山地形態的影響
三、第四紀地質學基本問題
考試內容
有關第四紀的基本概念;第四紀的劃分方案;第四紀沉積物的特徵及成因類型劃分;第四紀生物界特徵及其研究意義;人類的出現、演化與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徵及其研究方法;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與方法。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有關基本概念;
(2)第四紀的劃分方案(中國的和國際的);
(3)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的劃分標志;
(4)第四紀氣候基本特徵,冰期間冰期劃分方案,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深海氧同位素的氣候階段劃分;全新世氣候階段劃分;
(5)人類的演化階段及特徵,人類古文化的發展階段及特徵;
(6)第四紀地層的劃分原則,第四紀地層劃分的基本方法
(7)第四紀地層測年的主要手段;
(8)我國第四紀各時期主要動物群及特徵。
2.理解內容:
(1)第四紀的基本特徵,第四紀下限確定標志;
(2)第四紀沉積物的基本特徵,第四紀沉積物成因類型的劃分方案;
(3)全新世海平面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4)第四紀古氣候變化的機理及主要控制因素
(5)人類演化、物質文明的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6)第四紀植物群的基本特點及其環境指示意義
(7)海平面變化的標志
3.了解內容
(1)關於第四紀下限的不同觀點
(2)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
(3)中國第四紀氣候變化概況
(4)地球前第四紀氣候變化概況
(5)沉積物粒度分析方法與資料整理
四、第四紀主要沉積物與地貌
考試內容
風化殼與殘積物;斜坡地貌與堆積物;洪積物與洪積地貌;河谷地貌與沖積物;岩溶地貌及堆積物;冰川地貌與堆積物;黃土與黃土地貌
考試要求
1.掌握內容:
(1)各種沉積物的主要特徵及其識別標志,特別是: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冰磧物、泥石流堆積物風積物等
(2)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風力地貌、冰川地貌等基本特徵及識別標志。
(3)有關基本概念
(4)河流階地類型、研究方法及新構造意義
(5)黃土地層
(6)黃土中的氣候旋迴記錄
2. 理解內容
(1)滑坡形成的地質地貌條件
(2)風化殼的類型及其與氣候的關系
(3)斜坡演化過程及主要地質作用
(4)河谷地貌的演化階段
(5)岩溶沉積物的類型及主要特徵
(6)黃土的成因問題
(7)黃土—古土壤序列
(8)凍土地貌的基本特徵
3. 了解內容。
(1) 各類地貌和沉積物研究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2)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
(3)地球上黃土的分布
(4)荒漠的類型及我國荒漠的分布特點
(5)冰川的形成條件及冰川類型
(6)岩溶旋迴
(7)河谷的形成與發展
五、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
考試內容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基本概念;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新構造運動的識別標志;新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中國新構造運動的特點。
考試要求
1. 掌握內容:
(1)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基本概念
(2) 新構造運動的表現
(3) 新構造運動的研究方法
2. 理解內容
(1)新構造運動的下限
(2)新構造運動的繼承性與新生性
(3)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
(4)中國東西部新構造運動的差異
3. 了解內容。
(1)中國新構造運動的區域特徵
(2)全球地震的分布特點
(3)地震與斷層的關系
六、地貌和第四紀工作方法
考試內容
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地貌圖的編制;第四紀地質圖的標志;3S技術在地貌第四紀研究中的應用
考試要求
1. 理解內容
(1)地貌的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
(2)第四紀地質的野外觀察、分析的主要內容
(3)第四紀地質剖面圖的類型及製作方法
(4)普通地貌圖的編制
(5)第四紀地質圖的一般編制方法
2.了解內容
(1)專門地貌圖的類型及特點
(2)3S技術在地貌第四紀研究中的應用
(3)遙感影像上地貌、第四紀沉積物的判識標志
600 大綱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然地理學》考試大綱
試卷結構
基本概念 約30%
基本原理與簡要問題回答 約30%
綜合論述與綜合分析 約40%
註:以上比例與實際出題可能有一定出入。
自然地理學
一、緒論
考試內容
地理學、地理環境、人類環境、地理學的劃分、自然地理學的分科、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考試要求:
1、掌握地理環境和人類環境的概念和區別。
2、理解地理學的「三分法」、「三層次」和「三重性」劃分的涵義。
3、了解自然地理學的分科及依據。
4、了解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任務。
5、理解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二、地球
考試內容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運動、地理坐標、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考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的形狀、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2、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3、理解地理坐標的定義。
4、掌握地球圈層結構特徵。
5、掌握地球表面形態結構特徵。
三、地殼
考試內容
地殼的物質組成、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火山與地震、地殼的演變。
考試要求
1、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化學成分與礦物、造岩礦物及常見礦物。
2、理解岩石的定義,了解岩漿岩的礦物組成、產狀、結構、構造及岩漿岩的主要類型。
3,了解沉積岩的基本特徵及主要類型。
4、了解變質岩的成因及其變質作用類型。
5、掌握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了解構造運動與岩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6、理解地質構造的定義,掌握最常見的四種類型地質構造。
7、理解板塊構造學說、槽台說與地窪說、地質力學學說的概念和理論。
8、掌握火山、地震的概念,理解火山的類型、分布及火山地貌、地震的分類及地震帶。
9、理解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的概念,了解地殼演化簡史。
四、大氣和氣候
考試內容
大氣的成分、大氣的結構、大氣的熱能、氣溫、大氣濕度、蒸發和凝結、水汽的凝結現象、大氣降水、大氣的水平運動、大氣環流、主要天氣系統、氣候和氣候系統、氣候的形成、氣候帶和氣候型、氣候變化簡史、氣候變化的原因、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考試要求
1、理解大氣組成的成分、水氣、固、液體雜質等,掌握大氣各成分間的比率隨高度和時間而變化的特徵。
2、理解大氣的結構,掌握大氣分層及各層次的特徵。
3、了解大氣的熱能概念,掌握太陽輻射、大氣能量及保溫效應及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
4、理解氣溫的周期性變化規律,掌握氣溫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點。
5、理解大氣濕度的概念,濕度的變化與分布。
6、掌握大氣水分蒸發及其影響因素、凝結和凝結條件。
7、掌握水汽地表面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8、了解降水的形成、類型,掌握降水的時間變化規律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9、理解大氣運動的概念,掌握作用於空氣的力、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以及風隨高度的變化特徵。
10、理解大氣環流的概念,掌握全球環流、季風環流及局地環流的特性及其運動。
11、理解天氣系統基本概念,掌握氣團和鋒面、氣旋、反氣旋的生成、發展、結構和天氣。
12、理解氣候的概念,掌握氣候系統的組成及特性。
13、掌握輻射因子、環流因子、地理因子對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14、掌握低、中、高緯度及高地氣候型的氣候變化特性。
15、了解氣候變化簡史。理解地質時期和現代氣候變化。
16、理解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因素。
17、了解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五、海洋和陸地水
考試內容
水循環與水量平衡、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海及其分類、海水的組成、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與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團運動、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21世紀海平面上升預測、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洋環境保護、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徑流、河流的補給、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類、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湖泊、沼澤、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質、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成冰作用與冰川類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試要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理解水循環與水量平衡的規律。
2、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掌握海及其分類。
3、理解海水的組成,掌握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
4、理解潮汐與潮流,掌握海洋中的波浪及其類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類、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以及大洋水團及其環流的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5、了解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以及21世紀海平面上升的預測。
6、理解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對海洋環境的保護。
7、掌握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流域特徵對河流的影響。
8、掌握河流水情要素,理解流速、流量的定義。
9、掌握河川徑流的形成和集流過程、徑流的變化特點以及特徵徑流。
10、掌握河流的補給的形式、補給的特點,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計。
11、了解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
12、理解河流分類的意義和原則,掌握我國河流的分類。
13、理解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
14、掌握湖泊的成因和類型、理解湖水的性質、湖泊水文環境的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15、掌握沼澤的成因、沼澤水文特徵以及沼澤的分類。
16、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岩石的水理性質,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掌握地下水按埋藏條件的分類及其變化規律。
17、掌握成冰作用過程與冰川類型,了解地球上冰川的分布,理解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六、地貌
考試內容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類型、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風化作用、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流水作用、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準平原與山麓面、岩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與地域分異、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風沙作用、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海岸地貌、海岸的分類、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
考試要求
1、掌握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類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掌握風化作用的類型,理解風化殼的基本特徵、基本類型及其分布。
3、理解塊體運動的基本概念,掌握崩落與崩塌、滑落和蠕動有關的重力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
4、理解流水作用的類型和基本特徵,掌握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5、理解準平原與山麓面的特點、形成過程和變化規律。
6、掌握岩溶作用的化學過程、岩性與構造條件、水動力條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特點。
7、掌握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及其演變規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異特徵。
8、理解冰川的作用,掌握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9、理解風沙作用的形式,掌握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單元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10、掌握海岸帶的組成、結構,海蝕地貌、海積地貌單元的特點,海岸的分類以及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物的特點、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
七、土壤圈
考試內容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態、土壤物質組成、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土壤因素學說、成土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土壤分類、土壤空間分布規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耕作土壤分布規律、世界土壤分布、有機土、人為土、灰土、火山灰土、鐵鋁土、變性土、乾旱土、鹽成土、潛育土、均腐土、富鐵土、淋溶土、雛形土、新成土、土壤資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國土壤資源概況、土壤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考試要求
1、了解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土壤形態的特徵,掌握土壤的物質組成,包括土壤礦物質、土壤有機質、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氣等。
3、理解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熟悉我國土壤質地分類標准。
4、了解土壤因素學說,掌握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形成作用。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
6、掌握土壤的分類、理解土壤分布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掌握土壤的水平、垂直分布規律。
7、掌握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耕作土壤分布規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特徵。
8、理解各種土壤類型的基本特徵。
9、理解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八、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考試內容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生態因子與生物、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種群及其一般特徵、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分布規律、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類型、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概念、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受威脅現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考試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的基本特性,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掌握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
3、理解生態因子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掌握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特性。
4、了解種群及其一般特徵,理解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群落的結構、群落環境、群落的動態、群落的外貌與植物的生活型特性,掌握群落的分類。
5、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掌握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計算方法。
6、了解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與生態平衡。
7、理解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分布規律,掌握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
8、掌握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與類型。
9、掌握農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和生態農業。
10、掌握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
11、理解生物多樣性概念,掌握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2、了解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受威脅現狀,理解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其意義。
九、自然地理綜合研究
考試內容
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地帶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規律、地域分異的尺度、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自然區劃原則、自然區劃方法、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土地的含義與土地分級、土地的分類、土地評價、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
考試要求
1、理解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的整體特徵。
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
3、掌握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本特徵、形成背景及本質含義。
4、理解地域分異的尺度,了解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
5、掌握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6、理解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
7、理解土地的含義與土地的分級,掌握土地的分類
8、掌握土地評價的對象、原則與方法。
9、了解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
10、理解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關系。
⑵ 中國地質大學有幾個校區,校區各在什麼地
中國地質大學只復有1個校區制,是武漢校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區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
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擁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學科涵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哲學等門類。學校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
(2)中國地質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張悅擴展閱讀:
中國地質大學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學校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
⑶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叫什麼名
趙樂華
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教育學研究生好考么求地大的兄弟姐妹們給我指點迷津。
行 我去給你找人
⑸ 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高等教育學研究生嗎,我想考這個專業,你們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因為不考數學,所以報的人不少,競爭挺大的.感覺專業就業方向窄了點吧...
⑹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在這兒想給你介紹幾位來自我們學校的名人。
第一個是歐陽自遠院士。如果你對我國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麼或多或少聽過他的大名。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他把自己的醫生獻給了祖國,作為小學弟,我非常敬佩這位前輩。
除了這幾個人,地大還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們都秉承著「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也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⑺ 中國地質大學到底有幾個 位置在哪
中國地質大學有兩個,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
中國地質大學簡稱地大,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國土資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體,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新興交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系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地學系以及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學校協議。
(7)中國地質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張悅擴展閱讀
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2月,該校擁有2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涵蓋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3個碩士學位一級授權點,116個碩士學位二級授權點。
13個博士學位一級授權點,59個博士學位二級授權點,17個工程碩士領域和MBA、MPA等1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博士後流動站。
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科建設
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積極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
截至2014年4月,學校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擁有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3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具有高校教師碩士學位授予權。
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中,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學科排名全國第一,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排名第三,海洋學科排名第五;另有6個學科進入全國前二十名。
⑻ 有誰知道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導師都有誰誰比較好啊
額,學心裡健康教育去地質大學干什麼。。。
不能僅僅為了個學校名氣啊。。。
⑼ 中國地質大學隆重舉行建校周年慶祝大會
地學搖籃,甲子華章。2012年月20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館隆重舉行。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北京市委市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以及部分省(市)的國土資源廳、兄弟高校等單位向學校發來賀信,向地大師生和海內外的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中共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全國政協原秘書長、原地質礦產部部長、中國地質大學首任校長朱訓,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安徽省委副書記孫金龍,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邵鴻,武警黃金指揮部政委楊繼明,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鍾自然,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劉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姜沛民,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夏國治,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張宏仁,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陳洲其,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蔣承菘,中國觀賞石協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原中央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組長董道華,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嚴宏謨,國務院參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閃淳昌,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科技日報社原社長焦洪波出席慶祝大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劉光鼎、李德生、馬宗晉、傅家謨、歐陽自遠、葉大年、李廷棟、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光明、湯中立、汪集暘、盧耀如、胡見義、張本仁、翟裕生、鍾大賚、謝和平、李曙光、康玉柱、王鐵冠、金振民、楊文采、莫宣學、翟明國、馬永生、舒德乾等28人出席大會。
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北京市副市長洪峰分別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向中國地質大學60年華誕致以誠摯的祝賀,充分肯定學校60年來的辦學成績,並提出了殷切希望。
教師代表顏丹平,學生代表扈恆暢,校友代表馬永生,兄弟院校代表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海外高校代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副校長珍妮特·基斯特納,國際友好人士、納米比亞駐華大使羅納德·納穆巴胡,合作單位代表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局長邵毅分別在大會上致辭。
大會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王鴻冰主持。他向各位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親身經歷了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老教師代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王鴻冰說,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的聲譽和影響也源自所培養的人才,60年來數萬名畢業生走出校門,紮根基層,投身一線,踏遍青山,獻身地質,成為事業發展的棟梁和骨幹,鑄就了地大的輝煌,在此向數萬名校友表示感謝和歡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鄧軍做了題為《傳承地大精神彰顯地學品質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奮斗》的主題發言,回顧辦學歷史、總結建設成就和特色優勢,闡述學校發展思路。
鄧軍在發言中說,中國地質大學的歷史是一部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行業同起伏共發展的奮斗史;是一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創業史;是一部推動地學發展,追求學術卓越的創新史;是一部弘揚先行精神,引領地學文化的光榮史。
鄧軍指出,目前學校正處在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時期,將繼續堅持「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人才培養方針和「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高水平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為保證,推進協同創新,不斷增強綜合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深刻領會校友溫家寶總理對母校的殷切希望,努力建設一個更具創造力、貢獻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地質大學,最終實現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和直屬單位領導,北京市相關委、辦、局領導,國內外大學和合作單位領導,全體校領導,海內外校友代表、離退休老同志代表和在校師生代表共3000餘人出席慶祝大會。
⑽ 有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資源與環境遙感的老師
目前,武漢大學的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很有實力。其他學校有實力的有,中國專地質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屬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此外還有重慶師范大學等。
成秋明博導--是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的,不過好像在武漢。
聽說資源與環境遙感方向的劉少峰是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有一個田淑芳,別人就不知道了。建議你去地質大學(北京)論壇里問一下。
加油!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具體內容網路一下
591代寫畢業論文
591lw
祝您好運
也希望您能採納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