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的重新定義
❶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現在地質類的畢業生是照單全收-
但是對女生不是很看好--
但是如果沒有男生的時候用人單位會考慮女生的--
五年以後按現在情況看應該就業問題不大--
但是就業面相對狹窄--
而且應該來說比較艱苦-
❷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 地下水有哪些類型
關於地下水按含水層介質類型的分類,目前存在著如下兩種分類方案。
第一種分類方案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主的一些國家,承襲了原蘇聯水文地質學者的地下水分類的基本觀點,即以含水介質的空隙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基本依據。該種分類的基本觀點是岩石的基本類型和岩石中的空隙類型之間有著完全的對應關系;而一定類型的空隙(包括粒間孔隙、裂隙和溶蝕孔洞)則賦存一定類型的地下水。按照這一觀點,可把地下水劃分為孔隙地下水(鬆散未膠結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雲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種。由於這種分類能直接反應出岩石類型、貯水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因此這個分類便成為尋找、勘探、評價與開發地下水資源的理論基礎;也被廣泛用於水文地質教科書及各種地下水勘查規程和水文地質科研、生產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質分類的第二種方案,可以歐美國家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依據。例如筆者從美國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質學」(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貝爾所著「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學」(1992年)等專著中均可見到。書中雖然沒有專門的地下水分類的章節,但這些學者均按照岩漿岩和變質岩、火山熔岩、沉積岩(或進一步分為砂質岩石和碳酸鹽岩)、沖積層、永凍層等岩石類型來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徵,或者按岩石類型來命名含水層(如火成岩變質岩含水層,碳酸鹽岩含水層和碎屑岩含水層等等)。這種分類方案的優點是比較直觀,且易於掌握。但是岩石類型繁多,這種地下水分類就未免五花八門,缺少科學的系統性。同時,這種分類也不能反應出地下水貯、導水性質等重要特徵。
比較以上兩種地下水按介質條件的分類方案,顯然按岩石空隙類型的分類更具科學性。但是,近年來,隨著地下水勘探和開發工作的深入,發現這種單一按含水介質孔隙類型的地下水分類方案仍然不夠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岩石類型、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之間並無絕對的對應關系。例如裂隙空隙並非非可溶性的堅硬岩石所獨有,鬆散岩石中的黃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較大的孔洞空隙也並非可溶性的碳酸鹽岩石所獨有,某些含有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膠結物或角礫為可溶性的角礫岩),甚至於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種孔洞及管道空間。
(2)在三大基本岩石類型(鬆散岩石、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間存在一些過渡類型的岩石;它們常具有兩種類型的貯水空隙系統(即雙重孔隙介質)。如我國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層中的許多半膠結(半堅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間孔隙又有成岩和構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賦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時具有成岩、構造裂隙和溶蝕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間,即既含裂隙水又賦存岩溶水。我國西北地區的黃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雙重孔隙介質。在目前以含水層介質類型為基礎的地下水分類中,並未明確這部分過度類型岩石、雙重性質空隙類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來在地下水勘探、開發中,發現了一些新的貯水空隙類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義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堅井和孔室空間,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層(可能為埋藏的火山灰碴),這些空隙和地下水類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質分類中也沒有位置。以上問題說明,簡單的按照岩石類型和空隙特徵來劃分地下水類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賦存形式的客觀實際狀況;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類型。因此,對目前廣泛使用的這個地下水分類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對三大類地下水的概念,特別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進行定義。
❸ 如何理解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的關系
摘要: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二者關系極為密切,互相聯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回岩土體的組答成部分,直接影響岩土體工程特性,又是基礎工程的環境,影響建築物的穩定性和耐久性。 關鍵詞:工程地質;水文地質;關系 1.工程地質概述 工程地質是調查、研究、解決與人類活動及各類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剩餘3830字)
❹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的區別
一、概念不同
1、水文地質:地質學分支學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回運動的現象。
2、工程地質:是一答門應用地質學的原理為工程應用服務的學科
二、研究內容不同
1、水文地質: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2、工程地質: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地質災害,岩石與第四紀沉積物,岩體穩定性,地震等。工程地質學廣泛應用於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與維護等各個階段。
三、目的不同
1、水文地質:是為研究與地下水活動有關的岩土工程問題和不良地質現象提供資料。例如,興建房屋建築和構築物時,應研究岩土的滲透性、地下水的埋深和腐蝕性,以判明對基礎砌置深度和基坑開挖等的影響。
2、工程地質: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❺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遙感
遙感地質在工程地質應用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對重要的水壩、隧道、電站、運河、橋梁、碼頭以及軍事工程設施所在地段的工程地質環境條件的遙感調查。其中地表及隱伏活動斷裂等構造是主要對象。通過遙感分析來幫助對工區的工程穩定性的評價。圖12-2是規劃中的南水北調中線調水的路線解譯圖。工程中另一個應用是鐵路、運河等重大工程沿線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分析。圖12-3是三峽水庫建設的地質災害調查資料。此外有象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地區的地面塌陷調查及與工程地質有關的地下水害調查等。可見,工程地質遙感工作,實際上就是新構造、災害地質等遙感解譯分析資料的應用。
圖12-3 三峽工程庫區巴東縣環境地質遙感解譯圖
圖12-4 根據陸地衛星資料作出的地下水流向示意圖
地下水的存在會引起土壤表面及植被的溫度或輻射強度兩種變化。土壤中水份增加,熱傳導增加,熱容量變化,水份的蒸發造成地面降溫,故白天在熱紅外圖像上呈現冷異常(色調變暗)。淺層地下水的缺失會引起上部植被的生態變化。遙感技術在水文地質方面的應用有:①對岩性、構造和各種地貌形態的含水特點、含水性好壞分析。如對古河道的遙感解譯,在我國華北、天津市等地都有成功經驗。岩溶水文地質研究,崔承禹等人(1985)對廣西灕江桂林、陽朔地段利用夜航成像的熱紅外圖像,查明地下水流出地面再流入灕江,對地下河的排泄地段,對河流的補給,泉水的出露等。②直接或間接探測泉水及淺層地下水。我國李承尊(1985)對大連地區岸邊的泉水遙感解譯,美國在夏威夷群島海岸邊對地下淡水流入海中位置的確定。③對一些水文地質特徵的研究。如A.G.Bobba等人(1992)用冬夏兩個時相陸地衛星數字處理圖像來檢測補給區及溢出區的地下潛流及潛水的流向圖(圖12-4)。利用遙感資料來分析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孫仲安等人(1990)用SAR圖像來分析京西煤田地區水文地質,分別對平原地區及基岩地區的遙感地質應用進行評價。《遙感原理和工程地質解譯》一書(卓寶熙等,1982),對各種類型地下水(如孔隙、裂隙水等)的解譯標志有較詳細介紹。
❻ 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分析
工程地質條件分析來:
工程地質條件自是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幾個方面。
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對不同地區進行具體分析:
1、對工程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分析、評價。
2、對工程場地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在評價場地自然條件的同時,還應預測工程與場地的相互影響及可能引發的工程地質問題。
3、為設計提供地質參數。
4、根據場地地質條件,為設計提供工程措施意見。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因此根據分析地點具體特徵根據以上要素進行分析。
❼ 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分析
工程地質條件分抄析:
工程襲地質條件是指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總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地質作用、自然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幾個方面。
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對不同地區進行具體分析:
1、對工程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分析、評價。
2、對工程場地環境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在評價場地自然條件的同時,還應預測工程與場地的相互影響及可能引發的工程地質問題。
3、為設計提供地質參數。
4、根據場地地質條件,為設計提供工程措施意見。
水文地質條件分析: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
因此根據分析地點具體特徵根據以上要素進行分析。
❽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的發展趨勢
一、水工環調查新領域的拓展和商業化
國際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潛在的領域十分廣闊,內容極其豐富,正逐步開拓。當前,除繼續進行已開展的工作外,為專門利用目的提供服務的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越來越多,由於這些服務大多為小的地域或企業,在發達國家商業化水工環調查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既提高了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的服務范圍又使地質調查單位得到發展。
二、加強調查與研究的緊密結合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資源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在查明地質環境的質量及其與工程-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研究這種作用的發展趨勢與作用程度,並從環境地質學的角度,評價地區開發、工程建設和環境改善的可行性與最優方案,提出意見與建議。加強基礎水工環調查和研究工作的結合,會大大增強水工環地質調查在建設中的作用。
三、水資源管理與地下水污染專門調查
水文地質工作有向水資源管理與地下水污染專門調查發展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地下水作為最大的資源環境因素,既要考慮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也要考慮開發後可能產生的環境後果,這對於水資源緊張、環境脆弱的那些地區尤其重要。專門調查的目的是為了在一個地質環境單元內,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取得最優的社會經濟效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保持在允許限度。
四、水工環地質調查與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協調發展
土地的開發利用有時未很好地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致使環境質量下降,土地資源緊張。在土地的利用調查中水工環地質工作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幾乎所有國家在國土整治、流域或區域的綜合開發,都要涉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水工環地質調查與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協調發展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地質災害調查與災害監測相結合
地質災害調查是了解過去發生過的靜態災情,掌握地質災害的環境信息;災害監測是記錄現在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的動態變化,兩者結合會大大提高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精度,更有利於災害的防治和地質環境的保護。這在經濟開發區、城市區和大型工程建設地區、以及動力地質作用強烈發育的其它建設地區尤為重要。這是國內外發展的趨勢。
六、多種先進技術的綜合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普遍運用「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和先進的物探及測試等高新技術,從野外調查電子手簿到成果使用全程計算機化,向調查成果成圖的數字化、調查信息傳輸的網路化及地質體空間分析三維分析可視化等先進技術綜合運用方面發展。
❾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的介紹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可作為高職高專水利水電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道路與橋梁工程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供中等專業學校相應專業的師生及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❿ 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還有礦產地質有什麼關系和區別呢
工程地質是調查、研究、解決與人類活動及各類工程建築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工程地質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工程地質研究的主內容有:確定岩土組分、組織結構(微觀結構)、物理、化學與力學性質(特別是強度及應變)及其對建築工程穩定性的影響,進行岩土工程地質分類,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築性能的方法;研究由於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破壞的自然環境的平衡,以及自然發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質作用對工程建築的危害及其預測、評價和防治措施;研究解決各類工程建築中的地基穩定性,如邊坡、路基、壩基、橋墩、硐室,以及黃土的濕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壞等,制定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為各類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地質依據;研究建築場區地下水運動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築的影響,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護方案;研究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的特徵,預報人類工程活動對其影響而產生的變化,作出區域穩定性評價,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和編圖。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岩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