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震和地質災害防範提示高清

地震和地質災害防範提示高清

發布時間: 2021-02-10 08:29:23

1. 怎樣防範地質災害

你得從很多角度去考慮,政府機構,個人意識,專家類別。主要還是個人防範意識,多了解一些地質災害常識,保護好自己的同時救助他人。

2. 關於做好地震引發地質災害有關防範工作的函

國土資應急辦函〔2013〕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近日,雲南、廣西、四川省(區)等地連續多次發生地震,部分地區出現持續雨雪異常天氣,引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增加。雲南、廣西等省(區)在地震發生後,立即派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組趕赴地震現場,會同當地國土部門開展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隱患應急調查、排查和群測群防等工作,防範意識強、工作積極主動,值得各地學習借鑒。「兩會」將至,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依然艱巨,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繼續做好有關防範工作。現就有關工作要求如下:

一、繼續加強領導,提高防範意識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繼續加強領導,提高防範意識,堅持以人為本,密切關注地震影響和氣候變化,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繼續落實各項地質災害防範措施,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值守工作。

二、加強隱患排查,做好預報預警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發生地震和強降雨雪後,要即刻部署,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巡查和復查工作,對地質災害易發區隱患點,要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設置相應警示標志,切實加強監測預警等各項措施,尤其對於公路、鐵路以及建設項目施工地區,要加強對不穩定斜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責成有關單位及時採取應急排危除險措施,以消除隱患。

三、繼續加強值守,確保信息暢通

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尤其是「兩會」前後,要選派責任心強、熟悉業務的應急值守人員,實行24小時專人值班,負責同志要輪流帶班指導。要繼續強化信息報送工作,確保信息及時准確。一旦出現重、特大地質災害災情險情,要及時核對報告信息,並即時啟動應急響應,要在第一時間組織應急工作組趕赴現場,幫助和指導當地政府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

有重要情況,及時報部。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2013年2月21日

3. 預防地震災害及地震後的知識誰知道急!!!!!!

您好!

一旦地震後,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生,但至於怎麼科學逃生自救,還得聽專家的。地震局官員介紹說,萬一地震,身處不同場所就得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奪門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選擇,除非你住在平房裡,在短短幾秒鍾內能跑到安全地帶。否則,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過後,再迅速撤離。

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紮,避免流血過多。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地震發生後,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也體現了 "救人第一"崇高美德。
如果你在家裡,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滯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間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戶邊,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不要破窗而逃。應該飛速跑到承重牆牆角、衛生間等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傢具處。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開大梁。住樓房者,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到陽台、樓梯、或去乘電梯,更不能跳樓。因為陽台、樓梯是樓房建築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電梯在地震時則會卡死、變形,跳樓無論怎樣,最後的結局都會一樣恐怖。
如果在學校或公共場所,一旦發生地震,首先要做到聽從老師或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千萬不能慌亂、擁擠。應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撐物下面,用手或其他東西保護頭部,盡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待地震過後,聽從指揮,有組織地迅速撤離。
如果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發生地震時,還應避開玻璃門窗、櫥窗和玻璃櫃台以及高大、擺放不穩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貨架。
再次,如果在戶外發生地震時,應迅速離開各種高大危險物,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街橋、立交橋,高煙囪、水塔等,避開電線桿、路燈、廣告牌,可以就近選擇開闊地避震。如果在野外,就要飛速避開水邊,如河邊、湖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還應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如山腳下,陡崖邊,以防山崩。不要在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於滾石前進的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向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要保護好自己的頭部。在野外還應注意避開變壓器、高壓線,以防觸電。搶救時間及時,獲救的希望就越大。據有關資料顯示,震後20分鍾獲救的救活率達98%以上,震後一小時獲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後2小時還無法獲救的人員中,窒息死亡人數占死亡人數的58%。他們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築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時救助,是完全可以獲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幾十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中,災區群眾通過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壓人員重新獲得生命。由災區群眾參與的互救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4. 地震的防範措施有哪些

 1、在室內 躲在桌子等堅固傢具的下面,並緊緊抓牢桌子腿。沒有桌子等藏身處,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如果在做飯,要立即關火,關掉正在打開的電視等。 
    2、不要慌張地向樓下沖或跳樓 樓梯擁擠危險,碎玻璃、磚瓦、廣告牌、水泥預制板牆等砸下來,也很危險。可將門打開,確保出口。 
    3、在戶外 要保護好頭部,避開玻璃窗、門柱、牆壁、售貨亭等危險之處,要蹲在空曠處。在高樓群區,應根據情況進入低矮建築物中躲避。 
    4、在學校、商場、劇場時 應依工作人員的指示行動 ,不發生混亂。 
    5、正在搭乘電梯時 將操作盤上各樓層的按鈕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離開電梯。萬一被關在電梯中,馬上通過電梯中的專用電話求助。 
  6、汽車靠路邊停車 停車避開十字路口。為了不妨礙疏散人群和緊急車輛的通行,要讓出道路的中間部分。 注意收聽汽車里的廣播,附近有警察的話,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離開山邊、陡峭的傾斜地段 有發生山崩、斷崖落石的危險,應迅速離開。   8、避難時要徒步 攜帶物品應在最少限度,嬰幼兒要抱著背著。 
  9、不聽信流言飛語 不輕舉妄動,從廣播、電視和攜帶的電腦等中獲取正確的信息。

5. 湘潭市建地震和地質災害觀測站,地震真的可以有效預防嗎

據相關報道,湘潭市地震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觀測站授牌儀式於9月11日在湘鄉市金石鎮舉行完畢,湘潭市將會新設10處地震和地質災害觀測站,建立這樣的觀測站主要目的也就是為了提升對於一些地震和地質災害的風險監測能力,有利於快速應對防控和提高災害救援能力。地質災害對人們生活生產往往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可以通過對於不良災害的評估,進行有效防控管理和及時救援,減少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如今,人類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神經網路等科技方面已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地震預測方面也有了很好的探索發展。相信結合現代高科技的手段,地震檢測能力有望取得突破,對於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救援能力也會得到很大提升。

6. 地震災害的防範

減輕地震災害損失主要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①進行比較精確的地震區劃,劃分出安全區、次安全區與危險區;②加強防震抗震工作,提高抵禦震害的能力,尤其是城市和重要基礎設施應重點設防,而工民建等設施要盡量避開危險區,同時要根據所在地區基本烈度採取抗震設防措施和進行相關抗震設計;③加強地應力-應變監測,做好地震預報工作;④開展誘發地震的趨勢預測工作,盡量避免或減輕人工地震的損失。

(一)進行地震區劃

包括地震活動性區劃、地震烈度區劃和地震動區劃三種。

1.地震活動性區劃

這種劃分是以已發生地震的震級大小和次數為指標。依據目前我國已有的豐富的地震歷史記錄,包括地震的周期性、遷移性,強震與弱震的相互關系,地震活動帶應變能的積累和釋放關系等規律對今後一段時間內地震可能發生的次數和震級大小進行區域劃分。

2.地震烈度區劃

按照國家《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抗震設防烈度可採用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地震基本烈度(或與抗震設計規范所設計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對應的烈度值),對已編制抗震設防區劃的城市可按批準的抗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進行抗震設防。對於抗震設防烈度為Ⅵ度及以上地區的建築必須進行抗震設計。

3.地震動參數區劃

指以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為指標,將國土劃分為不同抗震設防要求的區域。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是指與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最大值相應的水平加速度。

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是指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開始下降點的周期。

我國地震部門已制定出全國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各工程設計單位可依據所提供的地震動參數進行各類建築的抗震規劃與設計。

(二)地震區建築的抗震規劃與設計

地震區的工程建設應在地震區劃的基礎上進行,根據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合理確定地震區內不同區域的抗震設防標准,進行抗震規劃與設計。

1.抗震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

(1)選擇對抗震有利的場地、地基和基礎;

(2)建造在I類場地上的建築抗震構造措施應適當進行調整;

(3)地基和基礎按設計基本要求開展。

2.場地勘察時的抗震相關要求

(1)劃分建築場地抗震地段;

(2)劃分建築場地類別;

(3)測量和計算土層剪切波速;

(4)判別飽和砂土、粉土的地震液化;

(5)進行發震斷裂的工程影響評價。

3.建築抗震設計

在進行建築抗震設計時,一般採用設計地震動參數來進行相關結構的抗震驗算。包括結構抗震設計、結構的抗震加固、建築材料與施工質量的控制等。

(三)加強地震監測、預警預報,開展誘發地震的研究

1.地震監測

地震前兆是與地震孕育和發生相關聯的異常現象。地震前兆異常可歸為十大類,即地震學、地殼形變、重力地磁、地電、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以及宏觀前兆現象。每一類前兆又包含多種監測手段和異常分析項目。

2.地震的預警、預報

要建立地震預報預警系統,及時疏散,切割電、水、煤氣。

其實,預警和預報是有特定的內涵的,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預警是指地震已經發生了,利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沒有到達的地方進行的警示預告。預警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地震已經發生了,二是有較好的來源信息判斷已發生的地震是一個具有破壞性的地震。預報則是指地震發生之前進行的預測。它的顯著特點是地震沒有發生的時候,通過某種或多種現象分析,對是否可能發生地震進行的判斷。目前,地震預報只有通過政府部門才能發布,個人和團體是不能夠發布的。

3.開展地震科學研究

目前,地震科學研究中,主要依賴於地震前兆和事後震例的統計分析。我國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的中上部,而且震中密集成帶,常與一定斷裂帶相吻合。因而,我國在地震研究中對地震與活動斷裂的關系甚為重視。

對活動斷裂的研究可粗略地分為四個方面:

(1)斷裂幾何學研究。主要通過遙感信息解譯、地質地貌調查與填圖及地球物理勘探,了解斷裂在平面與剖面上的形態特徵。

(2)斷裂運動學研究。綜合分析地質、地貌、地殼形變及震源機制資料,描述斷裂兩盤運動方向及其演變歷史。

(3)斷裂動力學研究。通過微震觀測、斷裂帶物質的實驗研究、地殼形變特徵分析等,研究斷裂活動方式及斷裂帶周圍的應力場。

(4)斷裂的地震活動模型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古地震研究及微震活動分析,研究斷裂的長度、深度、斷距、位移速率等與地震活動性之間的關系,劃分出強震危險區,確定最大強震復發間隔,並以數學形式表達出來。

7.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7)地震和地質災害防範提示高清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8. 地質災害如何防範

要想防範地質災害,就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積極地提高防範意識,在災害來臨的時候及時撤離,聽從管理人員的指揮,不要輕易在危險地帶停留,並且各地方要做好防治能力監測工作,進行主動防範。

一、地質災害的分類

地質災害主要指的是自然或者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產生威脅、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律與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都有密切相關的聯系。一般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泥石流、山體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地震、火山等。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在發生泥石流、塌方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在危險的地方停留,一旦發現險情,應及時向地方相關部門報告。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