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1:1、這是對前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進一步解釋,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成分。2、山水畫中的皴法畫表現了一定的地質歲月,但又不等於地質原貌。
小題2:1、在結構內容上承上啟下,是對上文《芥子園畫傳》皴法種類的進一步解說,同時又為下文中地質學中的不同區域的地層進行鋪墊,順理成章的引出地質規律的話題。2、運用舉例子的方法,從側面證明下文的岩石地層的復雜性。又使得語言不枯燥。3、說明認識事物要不斷的創新,今天的山水畫家要學習一些地質知識的必要性。
小題3:1、中國古代山水畫一開始就有重視寫生,以自然為師的傳統。不同畫家居於不同區域,必須要有所創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樣萬種風姿的,已有的山水畫法還遠遠不能表現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種風貌,必須不斷豐富創新。3、要成為有成就的畫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現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畫家如果能夠多學習一些地質知識,發現更多的山石結構,地質構造的不同,對繪畫一家大有裨益。
B.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區別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區別在於:表現形式、表現特點、空間表現方面、線條與色彩方面。
1、表現形式的區別
中國山水畫以意境表現情感為主,給人以自由發揮而不受現實空間制約的感覺。在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堅持遵循以線為主、以色彩為輔的原則,十分重視裝飾感的表現形式。在表現過程中,中國山水畫十分重視藝術作品的形神、意境和氣韻,注重山水畫作品的審美體現。
在西方繪畫中,畫家們會重視研究物象的光線、明暗和色彩等,靈活運用手法和色彩提高畫面視覺上的逼真效果。在西方傳統繪畫中無論是人物、景色還是靜物都追求視覺的效果。通過對形體、明暗、色彩以及透視原理等的研究,畫家可以使物象自然、真實、立體地再現,其逼真程度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2、表現特點的區別
中國畫家並未採用再現現實空間的手法,而是側重於展現近似乎平面的形象,通過一些筆法將情感和精神寄託於畫面之中。
在中國繪畫中,畫家尤其重視對「達意」的追求,這一思想受到中國哲學中「立象盡意」和「得意忘形」的影響,使中國傳統繪畫中更傾向於「芟繁就簡」和「精而造疏」的手法,力圖將畫家的情感抒發出來,實現「達意」的目的。
西方畫家認為神聖的價值在人與世界之外存在,要用看和聽才能感受,而且西方畫家認為上帝才是世界和美的創造者,因此在繪畫中對於美的表現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與上帝靠攏。

3、空間表現方面的區別
中國畫家是在視線的流動中把握空間萬象,並沒有限制固定的位置,因此在空間表現上也側重於表現畫面的流動特點。在中國山水畫中,強調自由發揮,圍繞著畫家情感變化展開繪畫。
在西方風景畫中十分注重視覺效果的真實性,而焦點透視原理就是根據人們觀看時的靜態所見,符合人們的觀察習慣,這樣就可以使描繪的畫面具有一定深度感,與其物理性相符,也更加真實。
4、線條與色彩方面的區別
中國繪畫在不斷積累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線」並在畫家的手中成為抒寫情感和胸懷的重要方式。在山水畫中,畫家用「線」將山石等的特性塑造出來,從而形成了形態迥異的「線」,而「線」應用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作品的質量。
西方繪畫中,畫家將描繪對象當作「面」來理解,表面出的東西更容易理解,而且與中國山水畫相比表現出的視覺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比如,在西方風景畫中的湖光山色基本是由「面」組成,給人以真實、立體的視覺效果。
C. 西方風景畫和中國風水畫在出現時間、材料、表現方法等方面有什麼異同
風景畫是landscape,過去認為它最早是從德語過來的,後來變成英語的landscape,表現的是風景、山川、河流這些內容。其實西方人寫的美術史裡面把我們的山水就叫做landscape,所以中國的山水和西方的風景是一個概念。中國人之所以叫山水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就是所謂的「仁智之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兩者擱在一起的時候,「山水」聽上去可能更符合中國人對風景的理解。但是如果一定要去追究的話,其實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大於差異。
很多人對西方的風景畫可能有誤解,認為風景畫就是地質畫,是簡單的復現。其實不是,它起初是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的,是理想化的一種風景,有當時的人文主義者對自然山川的理解。雖然工具上有差異,但兩者在內涵和精神追求上基本上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講兩者有著更多的相似之處。只不過西方的風景畫興起相對中國較晚——中國山水畫理論在魏晉時期就有了,隋唐時期有李思訓、王維,五代宋時達到高峰期,山水畫成為中國繪畫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門類。西方的風景滯後一點,很長一段時間風景作為主題繪畫的陪襯出現的,比如一個人物和具體的事件,背後是風景,背景和人物之間有一定的關系或者暗示發生的地點,背景實際上是對主題人物的說明,說明人物的人格,比如說高尚的人物背後的背景是什麼樣的等等。最早的風景畫是16世紀初的一個叫阿爾特多佛爾(Albrecht Altdorfer)的一個德國畫家創作,後來由尼德蘭人繼承,他們的作品裡大量表現風景。17世紀的時候風景畫真正獨立出來。為什麼形成呢?因為大家對風景的喜愛,這種對風景的喜愛一方面是大家對自然的關注,另外一個方面是因為城市化,城市化導致人們對城市生活不滿,他們更希望在鄉村鄉野自然環境中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當然在西方的藝術史中,從文藝復興以來,風景一直被認為是次一級的畫種,最重要的是歷史畫。但是畫家們有意識地在風景畫中灌注其他內容,比如英雄式的風景,洛蘭和普桑的一些作品就將古希臘的故事加在風景裡面,風景中的故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多的看到是自然風景的表現,很多人認為這也是風景畫的凸顯。還有一種是田園牧歌式的風景,這種風景更多強調的是風景跟田園詩之間的關系。早期的西方風景畫跟中國山水畫緣起接近,有一種移情作用在裡面,讓觀者有一種心靈的舒暢,宗炳在《畫山水敘》里就說山水可以暢神,後來才比德於物,將山水象徵高潔,成為知識分子和文人的精神家園,所以東西方的山水風景其實是一體的,都融入了對自身文化的理解。
從實踐的角度談一下對於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之間的理解。
這個過程伴隨著兩種不同的文明,或者是兩個不同的藝術進程,有的時候相同,有的時候相異。從藝術精神上的永恆角度講,大家的精神訴求應該是比較一致的。但是從寫生和觀察、表現自然的角度,我覺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宇宙觀、審美觀導致了各自在面對相同的事物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在黃山寫生對話中體現得比較清楚。我自己覺得有兩點,一個是相對於我們的東方山水而言,西方的風景更側重於視覺的體驗;相對於西方的風景而言,中國的山水畫更側重心裡的感受和體驗。所以這就導致了最終的風景畫和山水畫呈現的結果不一樣。第二點,我認為西方的風景畫可能更多地把視覺建立在科學的觀看和研究基礎之上,透視、結構、空間關系,特別是三維空間在平面畫布上,中國山水畫可能更多的建立在人文哲學觀的基礎上,而不是西方的自然科學價值觀基礎上,所以我們中國的山水畫在最終呈現的時候更多的象徵意義大於現實意義。我說現實是指視覺中的現實,西方的風景畫在這一點上更多的側重於相對客觀的描寫,由於上面說的這兩點原因的不同,所以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自然寫生的時候是藝術創作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當面對黃山的雲峰、樹木以及整個境界的時候,會覺得手中的材料、紙張或者顏色,作用特別小,很難用來去捕捉或者記錄。我自己學習繪畫更多的還是了解了關於西方風景畫的觀察表現方法,這樣的方法在黃山上很難有效——當一片雲彩飄過來,你在雲裡面逐漸地再次看清,你先前看到的對象以已經跟現在看的不一樣了,這對於寫生而言非常大的挑戰。我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黃山的精神性的象徵上,在琢磨什麼是黃山的特點,什麼是黃山的精神性的東西,嘗試著用筆去表現它,這個時候我發現寫生的性質有點變了,它既不是東方的山水畫的寫生,又不是西方風景畫意義上的寫生。我想對於現代畫家到黃山上寫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特別是中國的畫家不可能像古人那樣游遍名山大川,也不可能像西方風景畫那樣畫一種傳統風景畫,我想兩邊都做不到,只可能做出自己應有的判斷和選擇。
D. 關於中國畫的論文(和山水有關的)
山以厚德載物,水以流澈養人。當人們為生活節奏的加快而感嘆,為藝術的標新立異而辯解時,為當下的實時消費和圖像為王的表象所迷惑時,山水以它的博大、清澈包容著我們的文明進步所帶來的種種不安。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依附於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庄禪、佛道這種玄虛空靈的體現,成為中國人追求理想境界和尋求精神蔚籍的一種手段和方式。
而目前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於山水畫的欣賞趣味,是在明清時期的藝術和觀念下形成的。正如董其昌說的:「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絕不如畫」。大致上講,董其昌的話集中代表著中國文人們的一種「正統」的藝術態度,以及他們關注自然並在平面上予以表現的方法和語言。然而,要解讀這些繪畫藝術中的態度、方法和語言,觀察者首先必須要具備相當的文化和知識,因為在更多的情況下,這些山水畫的範本是令人聯想的,而不僅僅是給人「觀看」的。
在當今的中國畫創作領域,對於繼承傳統和創造新的圖示,這對矛盾且始終伴隨著中國畫前進步伐的論戰,一直就沒有停止過。80年代李小山的「中國畫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叫喊中,中國畫家的生存方式、藝術觀念、創作態度都發生了新的分化組合,新文人畫和實驗水墨的出現都表明這一時期中國畫創作的新出路,水墨畫領域的拓展和中國畫壇的新藝術格局也漸漸確定下來。
在中國人的審美習尚中,山水畫是無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其理想的藝術境界是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因此,山水畫便成為中國人實現理想生存環境的一種方式,滿足了人們審美的需求,美化了人們的生存空間。這也是中國的山水畫藝術歷千年而不衰,且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之所在。
在當代的藝術界,藝術家不僅需要掌握自然對象的語言表現能力,而且還應該在一定的題材中去尋找更多的適合自己的表現空間。
E. 中國山水文化與中國繪畫的聯系有些什麼啊
中國山水文化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內容和形態豐富多彩,包括以山水為載體的文化形態和以山水為表現對 象的文化形態。從以山水為載體的形態來說,又可分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謂山文化,就是以山為主要載體的風景名勝。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尚書·盤庚》中就有記載:「 古我先王適於山」。遠古時代,我們的先人就以山中為活動場所。中國的許多名山聲譽遠播,都有各自獨特的 文化內容。它們因所蘊涵的主要文化內容不同,而成為不同個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 山、風景名山等等。
五嶽,在中國的眾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嶽地處神州大地的東南西北中,都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五 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遺產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一定意義上說,五嶽可視為中華傳統文化 的一種縮影。
佛教名山,在中國眾山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中國有佛教名山二百多處,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列入國家 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有十多處,佛教文化最集中的當推四大佛教名山。你要感受一下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國 的發展,知道佛教文化有哪些內容,那麼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見證。這些佛教名山又保存著形形色色的藝術。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的建築,就在佛教名山之中。中國古代雕刻、泥塑、壁畫等的精華,也需到佛教名山 中去探訪。
道教名山,是中國特有的古代文化現象。中國有道教名山一百多處,在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以道教文 化著稱的有十多個,諸如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茅山、嶗山、千山、三清山、齊雲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宮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龍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瀘溪河」,包含景點一百六十多處,人文景觀十 分豐富,為道教正一派發源地,有著名道觀大上清宮,張道陵的子孫歷代張天師世居這里的天師府。武當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這里層巒疊嶂,峰奇谷險,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宏 大的道教建築群隱現於山麓澗谷之中,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近來,全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實地考察後指 出:武當山是我國現存的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築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風景名山,指的是以審美文化著稱的名山。誠然,美是中國名山共同的特點,上述幾類名山都有很高的審 美價值,只是風景名山這方面最為突出。「天下名景集黃山」,古往今來的遊人,把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視為黃山「四絕」,素有這樣的贊譽:「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堪稱世界公園。廬山的風 光也極有魅力,飛瀑瀉泉,雲霧繚繞,自古就是人們探奇尋幽的勝地。雁盪山向以奇峰、怪石、飛瀑、幽洞、 深谷聞名於世,歷來號稱「東南第一山」。「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萬壑皆畫圖」,游武夷山,既可放筏九曲 觀光,又可攀援登山探勝,使人們沉醉在武夷山水之中。「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美景勝桂林」,泛舟灕江之 上,穿行群山之間,宛如置身於一幅漫長的山水畫卷。武陵源、九寨溝、黃龍,都是新發現的明珠,被譽為世 外桃源、童話世界、人間仙境,雖然初放光彩,卻頓時蜚聲中外。這些窮山僻野一躍而為世界級的風景名勝區 ,這種文化現象標志著當代新的審美價值取向。
在中國眾多的名山中,還有一些名山的文化沉積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對驪山這個歷史悠久的游 覽勝地,不禁想起這里似乎是一個古老的歷史舞台。
所謂水文化,就是以水為主要載體的風景名勝區。各種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點,諸如江河、湖泊、海濱 等各有自身的條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江河文化,這淤積在江河兩岸的文化現象,似乎向人們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古往今來:黃河為什麼被譽為中 華民族的搖籃?為什麼被視作古老文明的象徵?她孕育出了什麼樣的燦爛文化?黃河流域地勢自西向東逐漸下 降,橫跨我國地形上的三大階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她奔流直下,沿途 有哪些雄險的奇觀?劉家峽水庫、三門峽水庫等,對黃河水利的開發有什麼意義?這些都是我們應當知道的。 蘇東坡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華出眾的 人物在萬里長江留下了他們的遺跡!此外,那打幫河上的黃果樹大瀑布,蔚為雄奇的壯觀,歷來為遊人所激賞 。那錢塘江口的涌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從而孕育成各自 的文化。
湖泊文化,也是中國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以湖泊為主體的就有近20處。我國的名 湖風姿萬千,大都有豐富的文物古跡,伴隨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兼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雙重美。從黑 龍江的五大連池到廣東的七星湖,從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連忘返的魅力。
海濱文化,記錄了中華民族走向海外的歷史,留下了抗擊外來侵略的遺跡,如今又是對外開放的象徵。膠 東半島的蓬萊,以「海市蜃樓」馳名中外。蓬萊仙島,自古就寄託著炎黃子孫嚮往大海的理想。丹崖山巔蓬萊 閣,面海凌空,氣勢雄偉,是神話傳說中「八仙過海」之處。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領數千名 童男童女入海東渡采仙葯。徐福就是從嶗山境內的小島登上航船的,這里後來就命名為徐福島,中華民族走向 海外就是從此開始的,如今徐福島也就成了很有意義的紀念地。徐福東渡到了日本,給日本帶去了華夏文化, 就在那裡定居和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為農耕、醫葯之神,關於他的業績日本史志也有記載。近年來,隨著 徐福故里等的發現,這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中日兩國學者的關注。廈門南部的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之 稱,四季如春,環境幽雅。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收復台灣就在這里操練水師。鼓浪嶼日光岩陡峭的巨石上 ,鐫刻著「閩海雄風」四個大字,右上方刻著:「鄭延平水操台故址」。日光岩山麓還有鄭成功紀念館,陳列 著收復台灣的文物。旅順口,周圍峰巒環繞,口外礁島棋布,自然風光綺麗,而又是海上門戶。景區內文物古 跡很多,其中有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日本侵華戰爭的各種遺跡,是中國近代史的見證。
中國山水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態,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文化現象。這是人們從審美需求出發,以對山水的 審美體驗為基礎而創造出來的,是人們的審美創造的結晶。這一形態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園林、山水詩文、 山水繪畫等。
園林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園林史上,有皇家苑囿和私家園林兩大類。漢代的皇家苑囿,開始 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們對自然山水的欣賞。自漢代以後,私家園林逐漸發展起來。從此彼此參照,相互滲透 ,至明清發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蘇州、無錫、揚州、杭州等城市,都是當時園林薈萃之地。現存的環秀山 庄、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寄暢園、個園、何園等,都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園林主要由假山 、水池、花木、建築組合而成,是一種綜合藝術品,講究詩情畫意,追求意境的創造。經過長期的造園實踐, 形成了完善的園林藝術理論和精湛的造園技巧,使中國山水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
山水詩文,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以後,到了唐代進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張若虛的《春江花 月夜》,以月照春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開啟了山水詩的新曙光。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許多名山勝水都有他留下的詩篇,令人為山川的神奇秀麗而驚嘆,為山水詩創作開拓了廣闊天地。杜甫對 祖國山水也傾注了無限深情,他寫的《望岳》、《登岳陽樓》等堪稱千古絕唱。孟浩然和王維被譽為唐代山水 詩派的雙璧,高適和岑參則以描繪塞外風光著名。在他們的倡導和影響下,中國歷代山水詩異彩紛呈,許多風 景名勝區都召來了歷代詩人的吟賞,山水詩在中國文學史上蔚為大觀。汗牛充棟的山水詩,從各個方面發掘和 體現了中國山水之美,也擴大了風景名勝的影響。與山水詩並駕齊驅,描摹山水的游記也漸漸發展起來。唐代 的元結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礎的當以柳宗元為代表,宋代諸名家各闢蹊徑,明清山水小品絢麗多彩 ,一直發展到當代而歷久不衰,各具時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層出不窮。在各種形態的山水游記中,大致可分為兩 大類:一類重在抒情和議論;一類重在考察和寫實。前者的特點是使山水役於人,將山水視為表情達意的手段 。柳完元開創了以山水游記抒寫人生感懷的優良傳統。到了宋代,這類游記更為人們所普遍重視,時而還將敘 事、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後一類的特點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對大自然的熱愛體現在忠實地描述山 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記》可說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發揚了酈道元《水經注》開創的傳統,又吸取了陸游《 入蜀記》的經驗,達到了科學和文學的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游記中,不但看到美妙傳神的景觀描寫,而且更可 見出他那「志在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精神,與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艱險,分享到達佳境的樂趣。
山水繪畫,是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又一重要審美創造領域。在世界上,中國是山水畫出現最早的國家。魏 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宗炳、王微等都從事山水畫創作。到了唐代,山水畫更走向繁榮,出現了青綠山水、 水墨山水等多種流派。歷代山水畫的大師們,既重視「外師造化」,又強調「中得心源」,主張采山川之靈, 向大自然探求畫理和畫法,留下了燦爛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畫遺產。近代以來,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千、 劉海粟等,又把山水畫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時代特色。中國山水畫,是絢麗的山水孕育出來的,而又 使山水得到審美表現。
總之,中國山水文化以人化的山水的面貌出現,呈現出不同形態的美。它是美麗的景觀和輝煌的文化的結 晶,與哲學、宗教、美學、文學、建築、雕塑、繪畫、書法、音樂以及科學技術等都有密切關系,使多種文化 現象融為一體。
F. 試比較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不同
1、特點不同:來
中國山水畫偏重於源意韻與情趣的表達,並不拘泥於客觀對象本質的外貌形態,強調創的主觀情感的融入。
西方風景畫主要注重寫實。

3、創作理念不同:
中國山水畫家深受儒、道、禪的影響使畫家們重「立意」,追求超然於世,林泉高志,提倡不拘於形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西方風景畫家對景寫生,畫其所見之景,感覺自然之美。通過仔細觀察,以便科學、直接、形象的再現大自然。在西方畫家看來,藝術之美在於真實。感情則是對真實性的補充。因此,西方的風景畫家追求真實,並盡力再現自然景色。在科學理性精神的引領下,西方風景畫家勇於真誠的表現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