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地質災害原因
A. 四川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四川多地震的原因
四川地震成因
四川省位於中國西部,西鄰青藏高原,東為山地丘陵和平原,省內有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因為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擠壓和碰撞造成的地殼隆起、變形並且抬升.原來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所處的位置是一片海洋(古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正是因為板塊的擠壓而形成的今天的這幅模樣.
地殼的擠壓和碰撞使得地殼不穩定,形成了斷裂帶,這就是為何青藏地區多地震的原因.板塊內部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由小板塊組成的,中國南方大部分均位於揚子准地台上,四川盆地也位於其上,四川盆地的地質較為堅硬,青藏高原的地質較為軟一些,所以在地殼的擠壓作用下,較軟的物質覆蓋在較硬的物質至上,並且隨著地殼運動方向運動.
四川容易受災地區
當較軟的物質碰到堅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擋時,物質不能通過四川盆地,而是在其西部形成了高山,也使得川西地區的地殼也變的不穩定——裂隙產生了.地殼運動積累能量,當能量不能再積累時便會爆發,這就是地震產生的原因.地殼運動在川西積累了大量的能量再加上地殼的裂隙,這就使得地震四川頻發.
但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高山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寒冷空氣,使得四川的冬天也比較溫和.這就是地殼運動的好處.
地震室內逃生辦法
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旁、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
地震逃生
身體應採取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的姿勢。同時,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因燃氣管線破裂泄漏的易燃易爆氣體。
B. 四川地震多發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要知道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現如今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四川屬於構造內地震,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容造成的。由於地球無休無止的公轉與自轉,地球內部的物質也在不斷的活動中。而活動產生的能量,使得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是岩石圈也在不斷的生成、演變和運動,這就促進了全球地殼構造的運動,而產生地震。
而整個中國大陸都處於歐亞板塊,歐亞板塊每年的運動會造成歐亞板塊的壓力。四川的西部屬於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四川的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相當於印度板塊的壓力傳送帶。因此經常發生地震。
C. 四川哪些地質災害多發為什麼
四川最容易發生:地震,滑坡,泥石流.
因為四川處於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內地帶,也就是第容一二級階梯的交界處,所以地殼不穩定.加上四川在喜瑪拉雅地震帶的邊緣,而喜瑪拉雅地震帶是世界第二大的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地震的幾率就要相對大些.
四川盆地絕大部分屬於風化地貌,岩層不穩固.四川又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季較集中,因此夏季雨水對岩層的沖刷強烈.第二個原因是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模式使得植被受到嚴重的破壞,更不能穩定住山上的沙土和細石,一旦受到夏季雨水的沖刷就隨著雨水順流而下,形成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
D. 四川盆地成因是什麼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對其影響的研究
四川盆地地處中國大陸西南部,位於東經103°~108°、北緯28°~32°附近之間,面積大約45萬平方公里。自東北至西南方向呈不規則橢圓狀。傳統理論認為,四川盆地為中新生代內陸盆地和斷陷盆地型沉積,上三疊統——下侏羅統為含煤砂頁岩建造,中侏羅統——白堊系多磨拉石和紅色碎屑岩建造,第三系主要為斷陷盆地型含膏岩的紅色岩系。
四川盆地內部並不是平坦的,而是廣泛分布著低山和丘陵,只有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才比較平坦和開闊。在整個盆地內部,不論是緩緩的低矮方山,還是像扇面一樣斜鋪的平原,山上山下,從石頭到泥土,都是紫紅色的土壤,人們常常把四川盆地稱為「紫色盆地」或「紅色盆地」,這種土壤中富含植物所需的各種養料,非常肥沃,可利於發展農業生產。
四川盆地周圍的群山,強有力地阻擋了冬季從北方吹來的冷空氣和寒潮侵襲。盆地內部冬季較溫暖。各種植物和農作物可四季常綠。夏季盆地內部氣溫高,炎熱的時間也長,再加上盆地內河湖眾多,水道河汊遍布,雨量充沛,濕度很大,極利於農作物的快速生長。人民群眾充分利用氣候條件優越,水分充足的條件,在成都平原微微傾斜的地勢上,開挖了密如蛛網的人工河渠,進行自流灌溉,其中最有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一項集灌溉、防洪和航運等多種效益的水利樞紐。
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團團圍住,過去人們進出盆地是極為困難的,自古就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今天,這種說法已成為歷史陳跡。人民群眾劈開了秦嶺和大巴山,修通了寶成鐵路,火車開進了關中平原。攀登高山,跨越河谷,修成了川藏公路,汽車開進了雲貴高原和青海、西藏;在長江三峽險關,炸除礁灘,設置航標,輪船日夜航行在長江上;最新式的飛機也翱翔在四川盆地的藍天上,四川盆地跨出了盆地障礙,與全國連通起來。昔日的「天險」,今日已變通途。
四川盆地不僅農產品發達,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極為廣泛。盆地中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各種能源。舉世皆知的樂山大佛,「震旦第一」的峨眉山,豐富的旅遊資源,把四川盆地點綴的更加妖嬈,正如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蜀將諸葛亮所
贊美的那樣:「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富饒的「天府之國」更加令人嚮往。
選自:《中國地理常識》
E. 四川盆地多地震的原因
四川盆地地震較少,地震較多的是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和青藏高原相交的地帶,而這一帶剛好是地震斷裂帶,地震較為頻繁。由於歷史原因,這一部分劃歸了四川。
所以四川盆地地震並不多,多的是川西地震斷裂帶!
F. 四川盆地乾旱的原因是什麼
四川盆地一般每年冬春季乾旱就會顯現。
乾旱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1、水資源不平衡
我國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這種地區之間水資源的不平衡狀況,是形成我國乾旱災害的重要因素。
2、降水少
一般來說,降水量低於平均值就容易出現乾旱。在我國,不同地區的降水季節變化時形成全國季節性易乾旱地區分布的基礎。長江以南地區,由於夏季風來得早,去的晚,雨季早而且時間長,若7.8月雨量票少,容易產生伏旱。華北東北地區雨季在6—9月,春旱和春夏連旱特別嚴重。西南地區主要依靠西南季風帶來的降水,11—次年4月為旱季。
乾旱常常以其延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造成飢荒等特點而成為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乾旱可分為相互聯系的土壤乾旱和大氣乾旱兩個方面。土壤乾旱和氣候乾旱的主要表現都是降水不足。因此,降水不足是乾旱問題的症結所在,是乾旱的根本原因。降水量是直接影響土地是否乾旱的關鍵因素,發生乾旱的幾率和降雨量是成正比的,但是乾旱並不完全由降雨量決定,還與蒸發等因素有關。
3、社會經濟方面
社會經濟方面主要是指近幾十年來我國工農業生產用水的提高。其一,我國耕地復種指數(一個農業生產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的百分比)的增加,灌溉面積的擴大,造成農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我國北方地區冬小麥播種面積的增加,北方受春旱威脅農田面積進一步擴大;其三,我國人口的增加,導致生活用水量的吃去增大,而工業的發展,又造成工業用水量、需水量的增多。以上方面都會導致乾旱的形成。
G. 四川盆地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
自然原因主要是:版1 降水因素:四川盆地屬權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季節降水集中;2 四周多高山,地表起伏大(多山、地表崎嶇等);3 土質狀況:土壤大多為風化較為嚴重的紫色土,土質較為疏鬆(土壤疏鬆或結實等)。
人為原因主要是:人類對土地和植被的破壞等(如毀林開荒,過度砍伐等)。
H. 為什麼四川省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專家表示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專家表示,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張國民說,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震處於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張國民說,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佔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製造
I. 四川盆地怎麼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形成是由於地殼運動,由原來的湖盆轉變成了今日的盆地。四川盆地的形成可推至遠古時期,住上推萬萬年前歐亞板塊之沖擊所稱為巴蜀湖者,則形成最早即今所稱之赤色盆地。當三迭紀時期,四川盆地繼續下沉,海水煙波,一片汪洋。
經早中三迭紀印支早期運動後,到晚三迭紀,四川盆地進入半鹹水至淡水湖盆沉積;川西甘孜、阿壩地區為濱海環境,氣候溫暖潤濕,植物繁茂」。「侏羅紀時期,巴蜀湖面大為縮小,成為蜀湖,面積約二萬平方公里,巴蜀湖面大約縮小到十分之一」。
之後,受白堊紀開始的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巴湖、西昌湖、川滇湖相繼消失,蜀湖退縮到以灌縣、新津以南的蒲江、雅安、洪雅一帶為湖心的位置。至老第三世紀末、新第三世紀初,四川形成了一個地勢起伏和緩、分布廣袤的平原。
(9)四川盆地地質災害原因擴展閱讀:
從地理條件上看,四川位於長江上游地區,西部為地勢高亢的川西高原,東部為盆地。其地勢變化特點為西高東低,高差懸殊,過渡帶狹窄。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東西地貌的差異,明顯可分為兩大部分。
西部為川西高原,屬青藏高原的東南翼,主要由高山和極高山構成,大多數山地頂部海拔4100——4900米,少數在6000米以上;東部的四川盆地,大致以廣元、雅安、敘永、奉節四點聯線為界,盆地底部海拔200——750米,地層平緩,廣泛分布侏羅系、白堊系的紅色砂岩和泥岩,故又有「紅色盆地」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