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茂名地質災害
Ⅰ 廣東省最常見的氣象災害有
地震、滑坡屬於地質災害,海嘯、風暴潮為水文災害,排除A、B、C選項;每年春夏的強對流回天氣帶來的暴雨、洪澇災答害和7~9月的台風災害是廣東常見的氣象災害;低溫冷害、乾旱、生物災害等也常有發生.
故選:D.
Ⅱ 廣東省氣候中心使用的廣東省山洪地質災害風險區劃GIS系統是哪家公司做的啊
廣州哈圖http://www.gzhatu.com/anli1.htm
Ⅲ 茂名有發過洪水嗎最大的那次
——朋友,你是搞環境研究學的嗎???不管怎樣,你問的問題確實太讓我感動了——可以看出朋友你是多麼的愛護家鄉!!!在這我來告訴你咯——我們的家鄉的確有發過洪災!!!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信宜發生的——具體介紹如下: ——受台風"巨爵"的正面襲擊,地處茂名市最邊遠山區的信宜市思賀鎮發生了百年一遇的洪災和山體滑坡地質災害。自9月14日傍晚至16日,該鎮連降暴雨到大暴雨,降雨量高達433毫米,造成山洪暴發,山體滑坡(全鎮1500多處),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交通、通信、供電中斷,大片莊稼被淹。至17日止,全鎮12個村委會3萬多名群眾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4人,失蹤4人,全倒戶123戶685人,損壞房屋1900多間,緊急轉移安置715戶3575人。 災情發生後,茂名市民政部門的領導反應迅速,日夜奮戰,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第一時間將救災物資運往災區,第一時間轉移安置災民,第一時間查核災情,為災區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9月16日上午,正在慰問四十一軍海練部隊的茂名市民政局領導突然接到信宜市思賀鎮出現洪災的報告,張甲東局長當即指示分管救災工作的鄭忠強副局長緊急調度救災物資,帶領救災救濟科的工作人員,深入災區,了解災情,指導搶險救災。鄭忠強一行驅車4個多小時,風塵僕僕趕到思賀鎮,在信宜市民政局和思賀鎮、村領導的帶領下,徒步越過攔腰深的塌方趕往災區,查看災情,安撫群眾,指導搶險救災工作。 17日清早,張甲東局長、陳觀光副調研員率領有關人員趕到災區。聽了民政局和鎮領導的災情匯報後,張局長心情十分沉重。他一揮手,說:"走!到災情最嚴重的地方去。"只見他捲起褲腿,撐起雨傘,在鎮、村幹部的帶領下,先後深入到災情較為嚴重的高田、木瓜、雙垌、八排等村委會查看災情,指導救災。一路上,只見塌方處處,滿地都是泥堆、石塊和斷樹,有的路面至今還被水浸沒,有的泥濘有尺來深。張局長一行深一腳淺一腳地行進著,加上天氣炎熱,個個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但張局長一行毫不畏懼,毫無倦意,到了一村又一村,查看了一個又一個全崩戶。在高田小學和木瓜小學,張局長一行看望了安置在那裡的近百位受災群眾,詳細詢問他們的受災情況,並安慰他們救災物資將分期分批運到,希望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幫助下,直面困難,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在木瓜村委會,張局長一行現場查看了羅振文、羅振紅等4個全崩戶的受災情況,並指示政府和民政部門的領導及時為他們送衣送糧,搭建臨時住所,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羅振文等災民緊緊握住張局長等領導的手千多謝、萬感激。在八排村委會,張局長一行步行了3個多小時查看了5個全倒戶,並在村委會召開了座談會,要求民政部門和鎮、村幹部務必要高度重視災民的安置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全倒戶的安置工作,確保他們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要教育災民不要回到危房居住或搬運物資,避免次生災害發生;認真做好查災核災工作,及時鎖定災情。 直至天黑,張局長一行才回到思賀鎮政府。 至目前止,市、縣兩級民政部門共向思賀災區發放慰問金5萬元,大米3萬斤,面條1000箱,花生油3000斤,棉被500床,帳篷100頂,油氈紙1000捆,衣服一大批。災區社會秩序良好,災民臨時生活得到保障。 張甲東局長一行在高田小學安置點了解災民安置情況 張甲東局長一行到高田村羅振文等4個全倒戶家了解受災情況 張甲東局長一行在思賀鎮木瓜小學安置點看望災民 希望以上提供能夠讓朋友你有所了解茂名洪災咯!!!
Ⅳ 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有色礦山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膨脹土地基上建築物的破壞特徵——以茂名地區為例
膨脹土是一種地質災害土種,在一定的氣候條件下,會產生脹縮變形和地裂縫,也是一種常見的特殊的地基土。膨脹土往往使位於其上的建築物出現開裂破壞,它與黃土的濕陷和軟土的沉降所呈現的開裂破壞是不同的,具有自己的特徵。因此,通過這些特徵的認識,可以用來判別膨脹土的分布和性質,以下就其建築物開裂破壞的特徵,作一些報道。
一、建築物開裂破壞的形態
1)豎向裂縫,一般出現牆的中部,上寬下窄,見照片1。
2)斜裂縫,這類的裂縫最多,常見於牆角和山牆,前、後牆和內隔牆也有,見照片2,3。
3)倒八字形裂縫,角端裂縫的發展就形成了倒八字形,見照片4,5。
4)獨立磚柱的水平斷裂,在外走廊的磚柱經常發現,見照片6。
5)地裂縫,當地裂縫通過建築物時,就產生斜向和豎向的裂縫,見照片7。
二、建築物開裂破壞的變化
膨脹土地基的脹縮變形主要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有季節的周期,也有若干年的周期,裂縫是隨著氣候周期的變化而變化的,干時張開,雨時閉合,這是最容易識別的特點。建築的裂縫一般在建成3~6年後才出現,這是由於隨氣候反復變形的量,需要一個過程,也就是水分轉移和聚集使其膨脹需要一個過程。
三、建築物開裂破壞的成群性
膨脹土地基上建築物的破壞主要受氣候的影響,氣候帶的變化是大范圍的,在一個縣域或市域是基本上相同的,因此,只要有一定范圍的膨脹土分布,建築物開裂破壞的成群性是必然的。如茂名地區,不僅一個村莊的建築物裂縫成群出現,而且有成群建築物裂縫的村莊也成群出現,在200km2范圍內,有45個村莊的建築物出現成群的裂縫。
四、結語
判別某種土是否為膨脹土,是防治膨脹土地質災害的前提,雖然國際上至今還沒有判別膨脹土的公認標准,但普遍認為,有許多建築物是由於膨脹土的脹縮而開裂破壞的,世界上確有許多地區存在著膨脹土,因此,報道和總結因膨脹土而使建築物開裂破壞的特徵,用這些特徵來判別膨脹的分布和性質是有意義的。
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照片5
照片6
照片7
(本文原在第三十屆世界地質大會展板區展示)
Ⅵ 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怎麼樣
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廣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Ⅶ 廣東地質災害資質在哪裡申請,如何申請地質災害資質
申請甲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的,向國土資源部申請。
專申請乙級和屬丙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和施工單位資質的,向單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申請。
審批機關應當在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審批工作。逾期不能完成的,經審批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再延長十日。
審批機關受理資質申請材料後,應當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專家評審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審批時限內。
對經過評審後擬批準的資質單位,審批機關應當在媒體上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於七日。
公示期滿,對公示無異議的,審批機關應當予以批准,並頒發資質證書;對公示有異議的,審批機關應當對其申請材料予以復核。
審批機關應當將審批結果在媒體上予以公告。
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批的乙級和丙級資質,應當在批准後的六十日內報國土資源部備案。
Ⅷ 廣東省的主要自然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有: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
Ⅸ 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
一、災情概況
2010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縫238起、地面沉降41起(圖1);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蹤、53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以及直接經濟損失均有較大幅度增加(表1)。
圖1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類型構成
表1 2010年與2009年全國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區域分布
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在我國28個省(區、市)境內。以華東、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區最為集中(圖2,圖3)。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陝西和雲南;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吉林。
圖2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分布圖
三、重大地質災害
(一)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
2010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有34起;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60起。其中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19起(表2)。
圖3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布圖
表2 2010年全國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表
續表
(二)造成特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實例
實例1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2010年6月28日14時左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導致大寨村遭受滅頂之災,42人死亡、57人失蹤。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勘察後認為,關嶺縣崗烏鎮滑坡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呈現高速遠程滑動特徵,下滑的岩土體前行約500米後,與崗烏鎮大寨村永窩組所處的一個小山坡發生劇烈撞擊,偏轉90度後轉化為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並鏟動了大寨村大寨組一帶的表層堆積體,最終形成了這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照片1)。
這起特大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地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山頂是比較堅硬的灰岩、白雲岩,灰岩和白雲岩雖然比較堅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山體下部地勢比較平緩,地層岩性為易形成富水帶的泥岩和砂岩,這種「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不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是這次災害發生前,當地經歷了罕見的強降雨,僅6月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時至28日11時的15個小時,降雨量就高達237毫米,超過此前當地的歷史氣象記錄。
三是當地地形特殊,發生滑坡的山體為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地形相對高差達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體下滑後沖力巨大,轉化成碎屑流,而且土石碎屑向下流動距離長達1.5千米。
四是2009年貴州省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因旱情嚴重,地表形成許多裂縫,強降雨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照片1 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實例2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2010年8月8日0時12分,甘肅省舟曲縣城區及上游村莊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照片2),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
2010年8月7日23~24時,舟曲縣城北部山區三眼峪、羅家峪流域突降暴雨,1小時降水量達96.77毫米,半小時瞬時降水量達77.3毫米。短時超強暴雨在三眼峪、羅家峪兩個流域分別匯聚成巨大山洪,沿著狹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沖擊,沿途攜帶、鏟刮和推移溝內堆積的大量土石,沖出山口後形成特大規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龍江奔流過程中,造成月圓村和椿場村幾乎全部被毀滅,三眼峪村和羅家峪村部分被毀,數千畝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沖入舟曲縣城區和白龍江後,造成二十多棟樓房損毀,河道被淤填長度約1千米,江面水位壅高、回水使舟曲縣城部分被淹,縣城交通、電力和通訊中斷。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
照片2 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據專家測算,舟曲縣城北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溝山洪泥石流共沖出固體堆積物合計181萬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150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100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50萬立方米),羅家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31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21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10萬立方米)。
實例3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
2010年8月18日1點左右,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東月谷河谷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圖4 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航拍圖
發源於碧羅雪山的怒江支流新月河谷長約14千米,流域面積46平方千米,流域內地質構造復雜,山高谷深。在河流中上游發生的局部強降雨是誘發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此次溝谷泥石流災害表現出地形落差大、流動速度快、堆積物體積大的特點。泥石流堆積物達60萬立方米,單個最大塊石約641噸。泥石流發生後,曾一度將怒江阻斷2小時,涌浪波及對岸的新月谷村(圖4)。
實例4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2010年9月1日22時20分,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突發一起滑坡災害,造成29人死亡、19人失蹤、8人受傷(照片3)。
照片3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調查結論認為,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滑坡體長約300米、平均寬度約35米、平均厚度5米,體積約5萬立方米。滑坡後緣高程約1535米,前緣高程為1410米,相對高差約125米。經初步分析,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一是滑坡體所在斜坡相對高差大、坡度陡,表層崩坡積物和殘坡積物結構鬆散;二是該地區先旱後澇,大旱急雨成為引發滑坡災害的直接原因;三是該處地形屬於局部匯水沖溝,加劇了快速滲流作用;四是鄉村公路從滑坡後緣穿過,邊坡為鈣化膠結體,地表觀察處於穩定狀態,難以發現坡體內部因降雨入滲發生的土體強度變化。
實例5廣東省高州市、信宜市交界地區群發地質災害
2010年9月21日0~10時,受台風「凡亞比」帶來的局地強降雨影響,廣東省高州市和信宜市交界地區的馬貴、古丁、大坡、深鎮、平塘5鎮共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109起(照片4),共造成21人死亡、12人失蹤,5人受傷。
高州市馬貴、古丁、深鎮、大坡鎮和信宜市平塘鎮屬中、低山地形地貌,海拔標高250~1700米,人群普遍居住在250~500米高度地段。區內地質構造較為簡單,地層岩性以元古宇混合岩為主,占據全區域面積的90%以上。山體邊坡陡,地形高差較大,土層厚度小,土質黏結度較差,多數村莊後山有多級不規則狀台階(種植果樹或梯田等),岩性為混合岩風化形成坡、殘積黏性土、砂質黏性土,雖然區內斷裂構造並不發育,但土體下的基岩存在三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節理、裂隙結構面,無論山體的臨空面處於哪一方向,其易滑結構面均有一組為順向坡,在強降雨等因素誘發下極易發生崩塌、滑坡。本次山體崩塌、滑坡災害主要發生在這一土岩交界面上,分布高度為300~500米,厚度約1米。
上述五鎮所在地區於2010年9月21日凌晨開始強降雨,至上午10時,馬貴鎮累計降雨達651.1毫米,超過當地歷史記錄。降雨強度從9月21日0時的2.4毫米/小時到9時達到105.5毫米/小時。據調查,地質災害基本上在21日的9時前後大規模發生。
照片4 高州市馬貴鎮六塘村瓦屋自然村山體滑坡,將2層樓房摧毀,掩埋1人
四、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相比,災情最重、重大災害事件最多
與2001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三位,低於2002年(48653起)和2006年(102804起);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多,達2915人(2001~2009年平均值為755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最多,達63.9億元(2001~2009年平均值為35.9億元)。2010年全國共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94起,為近10年來最多的一年。
(二)西北、西南地區人員傷亡突出
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數量多,達45起,人員傷亡嚴重。五省死亡、失蹤人數共計2492人,佔全國總數的85%。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各省死亡、失蹤人數分別為1801人、270人、190人、121人和110人。如甘肅省舟曲縣泥石流造成1765人死亡、失蹤,貴州省關嶺縣滑坡造成99人死亡、失蹤,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泥石流造成92人死亡、失蹤,陝西省子洲縣崩塌造成27人死亡,四川省康定縣滑坡造成23人死亡等。
(三)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全國30670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29285起,約占總數的95%;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385起,約占總數的5%。強降雨是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6月份福建省因持續強降雨共引發地質災害4029起,造成36人死亡、41人失蹤、2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7月份2次強降雨在陝西省引發地質災害712起,造成88人死亡、138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城因溝谷上游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五、成功避讓情況
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不斷推廣,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國土所的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建設,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2010年,全國共成功避讓各類地質災害1166起,避免人員傷亡9577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為歷年來最多。
註:本通報所用數據來源於2010年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月報,涉及數據均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