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庄新國

中國地質大學庄新國

發布時間: 2021-02-10 04:22:48

A. 南海東沙海域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模擬

郭依群1,2,李桂菊3,喬少華3,庄新國3

郭依群(1968-),女,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註:本文曾發表於《現代地質》2010年第24卷第3期,本次出版有修改。

1.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2.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北京10083

3.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武漢430074

摘要:基於南中國海東沙海域某地震剖面資料,利用Basin2二維模擬軟體,結合研究區有關地溫場、熱流探測資料和ODP184航次調查的岩心數據,重塑了研究區沉降史、有機質生烴史、古地溫場與熱史變遷。進而利用「生物成因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模擬系統」軟體,模擬了水合物聚集的過程與分布范圍。模擬結果表明,研究區水合物穩定域較厚(200~250 m),有機質含量適中,生物成因甲烷主要在海底1 km以淺范圍內形成。穩定域之下早先埋藏的沉積物中有機質形成的生物成因甲烷在壓實流的作用下能夠向淺部層位中運移聚集,從而對現在的礦層有所貢獻。水合物主要賦存於穩定域底部以上50 m的層位內,富集帶中水合物的平均質量分數在5%左右。

關鍵詞: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模擬

Simulation of Reservoir Dynamic of Gas Hydrates of Dongsha Area of South China Sea

Guo Yi qun1,2,Li Guiju3,Qiao Shaohua3,Zhuang Xinguo3

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

2.School of Marine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83,China

3.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eismic profile data of Dongsha of the South China Sea,using a two-dimensional simulation software,Basin2,combined with the data of the geothermal field,heat flow and core of leg 184 of ODP,this paper rebuilt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study area,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history of the organic matter,and the chang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geothermal field and thermal.The paper simulated the process of hydrat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ith 「Biogenic Gas Hydrate Reservoir Dynamics Simulation System」 (Hydrate Dynamics).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hydrate stability region is large (200~250 m)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moderate,biogenic methane is generated 1000 m bsf.Biogenic methane generated by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s buried previously under the stability region can migrate to and accumulate in the shallow strata because of the compaction flow,and contribute to the current mineral deposit.Hydrate occur in the stability region mainly for the thickness of 50m,and average saturation of hydrate is about 5%.

Key words:gas hydrates ; reservoir dynamic; simulation

0 引言

研究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實際分布與賦存狀態是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評價的核心環節,水合物成藏動力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掌握時空上水合物形成、分布與演化的規律。

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海底甲烷氣產出動力學、流體運移動力學、水合物成核生長動力學等。構造條件、沉積條件和溫壓場條件的變化,都導致水合物的再分解與再聚集。因此,必須用系統、動態、整體的觀念來分析水合物的成藏機理,指導評價。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動力學模擬主要研究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1)利用盆地分析技術、盆地模擬技術研究深水盆地沉積體系的構成和分布,反演沉積盆地動態演化的歷史;2)模擬盆地內部溫度場、壓力場、流體動力場的變化對甲烷的生成、排出、運移、進入穩定帶形成水合物這一過程的控制,模擬水合物動態聚集-消亡的過程;3)基於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模擬,對穩定帶內水合物實際生成部位進行預測,實現水合物資源的定位預測與定量評價。

南海東沙海域具有豐富的水合物資源潛力,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通過地震手段發現了BSR等典型標志以及與水合物相關的地球化學異常[4]。本文利用Basin2盆地模擬軟體,基於東沙海域實際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資料,結合ODP184航次的鑽探資料,重塑了研究區沉降史、有機質生烴史、古地溫場與熱史變遷。在此基礎上,利用「863」課題研發的「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模擬」軟體,進一步模擬了該海域水合物在時空上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規律。

1 區域地質背景

東沙海域位於南海北部陸坡的東部,水深介於200~3 000 m之間(圖1),覆蓋了珠江口盆地、東沙群島、台西南盆地和筆架南盆地的部分地區。東沙海域的地質發展歷史與南海北部陸緣相似,經歷了由板內裂陷演變為邊緣坳陷的兩大演化階段。晚白堊世到早漸新世為裂陷階段,在南海北部形成了一系列地塹或半地塹型拉張盆地,盆地內發育了充填型的陸相沉積。晚漸新世以來,南海北部陸緣區自東向西進入坳陷階段,形成了海陸過渡相——以海相沉積為主導的區域性沉積層[1]

圖1 南海東沙DS-A地震剖面(虛線中為模擬選取的部分)

T2.上新世/中新世;T3.晚中新世/中中新世;T5.中新世/漸新世;T7.晚始新世/中始新世

本文通過對東沙群島南部經過ODP184航次1146和1148鑽孔的高解析度地震測線DS-A(圖1)進行盆地模擬和水合物成藏動力學的模擬,進一步了解水合物聚集的過程與分布范圍。

2 研究區Basin2模擬

Basin2盆地模擬軟體由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開發。它主要以地質流體為研究對象,可以對沉積盆地進行岩石孔隙度和滲透率的演化、盆地壓力場及流體勢的演化、地質流體流動樣式的演化、盆地古地溫史的演化、地層中有機質熱成熟度的演化等工作[2]

Basin2模擬主要需要地質、岩石物理學和流體力學3大類盆地數值模擬參數[3],這些參數的正確選取直接關繫到模擬結果的可信度。在參數選取的過程中,盡量保證各種參數與東沙海區的實際情況一致,而目前沒有從相關資料獲得的參數則採用了程序設定的默認值。

2.1 模擬參數

模擬前首先根據地震剖面劃分沉積層序(圖1),確定各層序界面的時間,以及各個時期沉積厚度與沉積速率;依據實際調查資料確定或類比盆地中沉積充填物的岩性(孔隙度、壓縮率)、有機質的含量與分布;依據地層古生物資料確定古水深、古地溫及其變化,然後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模擬,處理和解釋模擬結果。

2.1.1 地質參數

盆地數值模擬中的地質參數包括地層地質年代、地層厚度、地層岩性、古水深、古地表溫度、古熱流以及盆地發育過程中的地質事件等內容。

地層地質年代 本次模擬中各地層地質年代是:T2為上新世與中新世的分界,T3為晚中新世與中中新世分界,T5為中新世與漸新世分界,T7為晚始新世與中始新世分界[4-5]。此參數是根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研究成果和ODP184航次的鑽探資料確定。

地層厚度 這是盆地數值模擬中最主要的參數,包括模擬區自下而上的分層地層厚度。根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地震反射界面的埋深圖間接測量求取。

地層岩性 Basin2盆地模擬系統所能處理的岩性預設的為砂岩、泥岩、灰岩等三類岩性。用戶也可以根據模擬區域的實際情況定義多種岩性。本次模擬中,岩性參數主要是根據ODP184航次1148站位鑽孔的岩性資料來確定(表1)。

表1 大洋鑽探184航次東沙附近各站位新生代各時期沉積物組分平均體積分數值(砂/粉砂/黏土)[5]

古水深和古地表溫度 盆地演化過程中不同時期沉積水體的古水深一般可根據古生物及地層岩性等資料分析確定。模擬中古水深的取值是根據ODP184航次調查結果的古生物資料[5]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究確定的東沙海區的沉積相[4]粗略確定的。該地區自漸新世以來古海面變化范圍在-17~0m[6],對模擬的結果影響不大,所以沒有考慮古海面變化的影響。盆地演化期間不同時期的古地表溫度一般可根據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並結合模擬區的古氣候變化趨勢和不同時期沉積水體的古水深,運用低緯度地區特別溫暖、溫暖和寒冷時期的不同深度水溫變化曲線分析確定。本次模擬只是根據現今的地溫梯度推算的。

古熱流 一般來說,盆地演化過程中的古熱流是無法測定的。但是,古熱流值一方面可以根據構造地質學原理進行推導,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區域構造條件選擇與現代相應的構造單元的大地熱流值進行類比後而借用。姚伯初等[7]對南海新生代構造沉降史進行了模擬,結果顯示,自漸新世以來地幔熱流總的呈遞增的趨勢,但在珠一坳陷和東沙群島附近,現今的地幔熱流不如早期高。由於缺少古熱流資料,所以模擬過程只考慮了現今的熱流值[7-9]

2.1.2 岩性物理學參數

模擬過程中所要提供的岩石參數包括密度、孔隙度及其壓縮系數、滲透率、熱導率、熱容和熱膨脹系數等,其中岩石的滲透率是影響模擬結果的關鍵因素。

岩石密度 在計算中使用系統的預設值,泥岩的密度是2.65 kg/m3,砂岩的密度是2.74 kg/m3

岩石的孔隙度 本次模擬是將ODP184航次1148站位鑽孔的孔隙度擬合曲線數值化,然後根據岩石孔隙度與深度的關系,計算確定泥岩和砂岩孔隙度隨深度的變化關系,分別為

泥岩:

砂岩:

式中Z為埋深,單位:m。

岩石的滲透率 滲透率是流體模擬中至關重要的參數。模擬過程中採用系統默認的孔隙度與滲透率的關系:

泥岩:lnkx=8φ-7;

砂岩:lnkx=15φ-3。

式中:φ是岩石孔隙度。

岩石的熱導率 岩石熱導率的確定在模擬盆地溫度場時也很重要,熱導率直接影響熱流值,同時也控制了流體運動對地溫場的影響。岩石的熱導率與岩石的孔隙度相關: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采基礎研究專集

岩石熱容 模擬過程中使用Basin2系統預設的岩石熱容-溫度關系來確定岩石熱容。

2.1.3 流體性質參數

盆地數值模擬中多孔介質流體的物性參數主要包括流體密度、粘度、流體熱容、岩鹽飽和度等。圖2a、b分別表示了Basin2軟體中採用的流體密度和鹽度與溶液溫度、鹽度的計算關系圖[10]

2.2 模擬結果分析

本文用Basin 2軟體反演了盆地地史演化、有機質成熟度演化、流體場的演化、溫度-壓力場演化。

圖2 Basin2軟體中流體密度、粘度的計算方法

a.溶液的溫度、鹽度和壓力與溶液密度的關系;b.溫度、鹽度與溶液粘度的關系

構造沉降史 盆地的構造沉降是指由深部作用引起的基底沉降[11]。東沙海區在漸新世以來到上新世—第四紀基本上一直處於沉降階段。漸新世以來,主要出現三次大的沉降速率,分別出現在漸新世、中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紀。最大的沉降速率在中中新世。早中新世、晚中新世沉降速率較低。總體上沉降中心逐漸南移(圖3)。

有機質熱演化過程 對於新生代烴源岩,其熱成熟度主要取決於地溫。總的來說,在熱流值差別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埋藏較深的烴源岩成熟時間早,埋藏淺的成熟時間晚。而在熱流值差別大的情況下,成熟門限值存在較大差異。在熱流較高的地區,埋藏較淺就可成熟。而熱流較小的地區,要埋藏較深才能成熟[6]。有機質熱演化Ro指數模擬結果(圖4)表明:剖面穿過的2個小窪陷中沉積層有機質都處於未成熟-低成熟階段,R。最大值為0.8%,而海底之下近2 500 m厚的沉積層中Ro均小於0.6%,中中新世以來,這些地層中有機質主要轉化為生物成因氣,是區內主要的水合物氣體來源。

流體動力場演化過程 流體動力場的演化過程(圖5)顯示。流體總體由底部的泥岩向淺層運移,然後在水合物穩定帶中向兩側運移。剖面兩端都有流體下滲的現象,可能是海水下滲的緣故,而在中間段沒有流體下滲的現象,這似乎可以說明淺層具有很好的蓋層,阻礙了流體的下滲,這對水合物的形成也是極其有利的。從流體運動的方向來看,主要是從底部的泥岩向淺層運移,如果深部的水和氣體到淺層一定的深度可以聚集下來,在特定的溫壓條件下可以在淺層形成天然氣水合物。

流體溫壓場演化過程 一般而言,水深在300 m以上,海底溫度為0~4℃,海底壓力已進入水合物穩定域壓力[12]。研究區海底溫度為2~5℃,模擬區段的地溫梯度較高為8.3℃/100 m。壓力場演化過程顯示(圖6),早中新世開始(~20 Ma),該段發生超壓作用,這或許和漸新期的高沉積速率有關。第四紀以來的高沉積速率也造成異常高壓,這種底辟區附近的高沉積速率沉積區容易形成欠壓實區,可以提供良好的流體輸導體系。中中新世時期,該處的水合物穩定帶潛在厚度大約為140 m,晚中新世的穩定帶厚度大約為170 m,現今的穩定帶厚度在200 m左右,反映了天然氣水合物穩定帶隨時間和水深變化的動態過程。

圖3 南海東沙DS-A剖面地史演化模擬結果

圖4 南海東沙DS-A剖面有機質演化(Ro)模擬結果

圖5 南海東沙DS-A剖面流體場模擬結果

3 研究區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模擬

水合物成藏是宏觀地球動力學演化與微觀物質-能量演化的統一。Hydrate Dynamics軟體是將盆地分析思想、盆地模擬手段與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模型集成起來預測水合物資源分布和動態演化過程的一個二維可視化軟體。它以盆地動力學演化為框架,以海底生物成因甲烷的產出、含甲烷流體在沉積物中的流動-反應、甲烷與水在有利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結晶形成水合物這一動力學過程為綱,基於實際的地質地球化學資料,正反演盆地尺度水合物在時空上的形成、演化、分布[13]。它能客觀地揭示水合物成藏機理,分析水合物可能賦存空間的變化,預測水合物在二維空間上的分布,從而評價水合物的資源潛力。

基於Basin2的模擬結果,用Hydrate Dynamics軟體正演模擬了水合物的分布。

從南海東沙DS-A剖面水合物分布的模擬結果(圖7)來看,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水深2 200~2 500m的陸坡區,水合物穩定域較厚,可達250m。水合物分布比較集中,海底以下200~250 m沉積層段是天然氣水合物最富集的地段,含水合物層厚約50 m,但水合物的飽和度較低,平均含量在5%左右。

綜合分析2個模擬結果:研究區自晚漸新世以來一直處於沉降階段;在中中新世時,區內的溫壓場環境具備形成水合物的溫壓條件,並且隨著水體逐漸加深,水合物穩定域的厚度逐漸增大。由於沉積物的不斷堆積充填被壓實,溫度和壓力逐漸升高,有機質成熟度也逐漸升高,生物成因甲烷主要在海底1 km以淺范圍內形成,而早先埋藏的沉積物中有機質形成的生物成因甲烷在壓實流的作用下也向淺部層位中運移,二者共同為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氣源條件。但水合物穩定域內並不是處處均有水合物的發育和賦存,只有在流體活動異常活躍的區域才是水合物的發育區。

圖6 南海東沙DS-A剖面溫度-壓力演化模擬結果

圖7 南海東沙DS-A剖面水合物分布模擬結果

4 結論

1)通過對研究區地質構造演化的模擬,認為研究區自晚漸新世以來(~23.3 Ma)一直處於下沉狀況,在漸新世、中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紀出現三次大的沉降速率,沉降中心逐漸南移。

2)有機質熱演化Ro指數模擬結果表明,研究區始新統有機質一直處於未成熟-低成熟階段,中中新世以來,這些地層中有機質主要轉化為生物成因氣,是區內主要的水合物氣體來源。

3)溫壓場和流體場的模擬結果表明,第四紀以來的高沉積速率造成了研究區局部的高壓異常,這種異常高壓區往往是欠壓實區,可以提供良好的流體輸導體系,對水合物的形成有利。

4)流體動力場的演化結果表明,研究區淺層具有很好的蓋層,阻礙了流體的下滲,有利於水合物的形成。

5)研究區水合物穩定域較厚(200~250 m),含水合物層厚50 m左右,水合物富集帶中水合物的平均含量在5%左右。

參考文獻

[1]龔再升,李思田,謝泰俊,等.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盆地分析與油氣聚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2]肖軍,王華,郭齊軍,等.南堡凹陷溫度場、壓力場及流體勢模擬研究——基於Basin2盆地模擬軟體[J].地質科技情報,2003,22(1):67-74.

[3]姜濤,任建業.基於盆地模擬技術的潮汕坳陷油氣勘探前景預測[J].海洋地質動態,2004,20(6):20-27.

[4]王宏斌,郭依群.東沙群島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報告(2002年度)[R].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2003.

[5]Wang P,Prell W L,Blum P,et al.Proceeding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M].Initial Reports Volume 2000:184.

[6]劉以宣,卓家倫.從南海北部新構造運動特徵試論該區地質環境的穩定性[J].熱帶海洋,1984,3(3):55-64.

[7]姚伯初,D.E.Hayes,曾維軍,等.中美合作調研南海地質專報[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4.

[8]汪集暘.南海地區熱流值等值線圖[R].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995.

[9]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構造研究室.南海地質構造與陸緣擴張[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10]Bethke C M,X Zhao,T Torgersen.Groundwater Flow and the 4He Distribution in the Great Artesian Basin of Australia[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9:104.

[11]Ungerer P.Geological and Geichemical Models in Oil Exploration.Priciples and Paractical examples[M]//Demaison G,Murris R.Petrolum Geochemistry and Basin Evaluation.Tulsa:AAPG Memoir,1984,35:15-26.

[12]祝有海,黃永祥,張光學,等.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礦條件與找礦前景[J].石油學報,2001,22(5):6-10.

[13]呂萬軍.「 生物成因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動力學模擬及穩定帶預測系統」說明書:中國,2004SR08516[P],2003.

B. 留學讀研問題,各位前輩,本人今年國內211重本畢業,打算工作一年後申請新加坡國立大學或者南洋理工大學。

這就要看你的目的了,是沖著移民去的么?如果「是的」
那麼就申請去新國大或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生吧,以你的GPA也許比國內某些學校是強者,真拿到新國大,南洋理工,比你強的大把抓。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目前還沒有雅思或者托福。 建議你考雅思,托福太難報名了。雅思相對容易考,而且考試次數也錯,萬一一次考不過,還可以馬上准備第二次。
如果能申請到,想少花錢那就簽「賣X契」 --80%學費減免的政府資助,代價是畢業後為新加坡工作1到3年。 如何選擇就看閣下的志向和經濟能力了, 不過如果要移民的話,自己經濟實力又不好的情況下未嘗不可。 拿了新加坡身份再去找工作就容易多了。
關於貸款和獎學金,如果閣下實在沒錢,可以嘗試申請,如果你夠格申請到學校錄取,基本都可以申請到,不過有一些附加條件而已。 如今美國總統奧巴馬都說他的大學貸款也是還了好多年。 獎學金的話存在名額限制,一般來說針對東亞諸國的學生(除掉印度次大陸)每年名額都很緊張。你要做好和國內的牛人 以及東南亞的牛人競爭的准備。
關於第三個問題,新國大,南洋理工大學的學歷在世界上是通行的,可能比國內重點的認可度還要高, 除非你需要回國考公務員,進國企,那麼學歷的事情沒必要擔心。關於讀幾年,你可以到這2個大學的網站上去查自己想讀的專業的情況。雖然都有中文版的,但建議你看英文版的,既然你打算去,這點英文實力還是必須的!
第4個問題,找工作嘛,你夠實力肯上進,就容易,你來混點的,那麼乘早放棄去的打算。新加坡的企業像美國人,老闆要的是能給他創造價值的人,你是否高薪薪水多少取決於你給老闆創造了多大的價值乘以一個個位數的百分比。 新加坡一個大專畢業生起薪2000新幣, 這相當於多少RMB自己去算匯率。 只說一點,新加坡電視台出過一個很有趣的節目,叫三菜一湯, 要求用20新幣做一頓豐盛的大餐。要求有3道菜一個湯,我看的那期3個菜是燒排骨,海蝦,雞排,湯是羅宋湯。 現在估計優酷上也有。 這就可以看出其生活水平和購買力了。 國內大城市你20元能做這樣的3菜一湯么? 也許泡麵鹹菜可以。 生活費主要的支出是房租,畢竟人家那國家就那麼大一點。你要理解。生活費7成的開支就是房租。
最後關於找中介;如果你想省事求快捷,找中介做可以,但一定找正規的,不過中介費我這里的中介一般是1W多點, 黑中介不靠譜,連帶著把整個行業都抹黑了。沒辦法這是國人特色。 找正規中介,看清楚服務合同,然後你所需要的就是一門心思考個雅思高分了!

祝君早日成功!

要是覺得在下回答稍微有些靠譜,就採納吧,謝!

C. 任建業的學術論文

1、 Ren, K Tamaki andSitian Li,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rifting and their Dynamic setting inEastern China, TECTONOPHYSICS,2002,344(3-4),175-203(SCI檢索)
2、任建業,李思田,西太平洋邊緣海盆地的擴張過程和動力學背景,地學前緣,2000,7(3):203-213
3、任建業,林暢松,李思田,焦貴浩,二連盆地烏里亞斯太斷陷層序地層格架及其幕式充填演化,沉積學報,1999,17(4):555-572
4、任建業,陸永潮,李思田,楊士恭,庄新國, 伊舒地塹構造演化的沉積充填響應,地質科學,1999,34(2):196-203
5、任建業,李思田,新世紀的大洋鑽探,地質科技情報,2001,20(1):82-86
6、RenJianye, Kensaku Tamaki,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EpisodicRifting of Eastern Eurasia Continent. Abstract of 1999 Fall Meeting of AGU, San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1999
7、Jianye Ren,Kensaku Tamaki, Sitian Li, Extensional Tectonics of Eastern Eurasia and itsDynamic Setting. Abstract of 2000 western Pacific Geophysics Meeting of AGU,Tokyo, Japan, 2000
8、任建業,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S6′界面的構造變革意義,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4,29(1):69-76
9、任建業,張青林,東營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帶形成機制分析,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4,28(3):254~262
10、任建業,濟陽坳陷新生代褶皺-沖斷構造的釐定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地質科技情報,2004,23(3):1-5
11、任建業, 陸永潮, 張青林,斷陷盆地構造坡折帶特徵及其對層序發育樣式的控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4,29(5):596-602
12、任建業, 張青林,陸永潮, 東營凹陷弧形斷裂坡折帶系統及其對低位域砂體的控制,沉積學報,2004,22(4)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