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趙繼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趙繼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發布時間: 2021-02-10 02:27:28

❶ 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河南省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會商室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3年,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河南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8年,通過河南衛視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34次,並通過電話、傳真、手機簡訊等方式通知到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地質災害監測防治責任人,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全省建立汛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983個,有效地防止了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河南省30多年的地下水監測,積累了長期系列資料,每年取得監測數據近10萬組。依據監測資料每年編制《地下水監測報告》、《地下水水情通報》、《地下水水情預報》等10餘份。監測資料為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地下水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通過地下水環境監測,為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和地方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依據。

2006年,隨著河南省區域地下水監測網優化及自動化建設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了地下水環境監測網路,提高了監測工作的科技水平,對加快全省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2006年,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下達「河南省的國家級單孔多層地下水示範監測井建設研究項目」,在深度(350m)、監測數量(4層)和材料(PVC-U管)等方面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領域的空白,具有廣泛的示範作用,為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參考依據。

六、法制建設

1.1998年頒布實施了《河南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45號)。

2.2002年發布並組織實施了《河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0年)》。

3.2006年編制並實施了《河南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

4.2007年編制完成了《河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

❷ 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監測人員在測地下水水位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效地減輕和避免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底,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與海南省氣象局合作,委託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開展了海南省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為滿足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需求,2004年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專門成立了項目組,配置了設備及軟體,並建立了值班制度及會商機制,為預報預警工作開展提供了信息傳輸、發布、會商、產品製作的理想平台。

(二)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

目前,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建立地下水動態資料庫、市(縣)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及廢棄礦井調查資料庫等。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資料庫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廢棄礦井調查資料庫正在建設中。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多年來,總站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監測數據和綜合研究成果,為全省國民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總站每年向各級政府地質環境管理部門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交《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總結》、《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下水監測年度報告》、《地下水水情通報》和《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環境公報》、《汛前地質災害檢查工作總結》、《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總結》及其他臨時報送的資料。

2004年6月,海南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海南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年以來,通過海南省電視台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30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六、法制建設

1.1997年9月29日,經海南省人民政府第157次常務會議通過《海南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同年11月21日以政府令第107號發布施行。

2.2007年11月,完成了《海南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送審稿),並報送省法制辦,目前已列入海南省政府法規建設立法計劃。

❸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❹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是什麼級別的單位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主要職責和任務是承擔全版國地質環境監測權網的建設、運行和管理,承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相關調查研究工作,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信息化建設與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國土資源部為正部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副部級,副局長為正局級,下屬各單位正職應該是標配副局級。因此,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其正職應該為副局級,副職為正處級。下屬各單位部門正職為副處級。

❺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機構設置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機構可以分為四類:
(一)技術業務部門
1、綜合研究室
2、地版質權災害調查監測室
3、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中心
4、地下水資源環境調查監測室(地下水模型中心)
5、環境地質評價室
6、礦山環境與國土整治評價室
7、信息室
8、三峽地質災害監測中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
9、編輯部
10、科技情報資料中心(圖書檔案室)
(二)管理部門
1、辦公室
2、人事處(離退休幹部處)
3、財務處(設備管理處)
4、科技外事與項目管理處
5、黨群辦公室
6、經營管理處
(三)後勤經營部門
1、國土資源環境咨詢評估中心
2、國土資源西峰寺培訓中心
3、中元基礎工程有限公司
4、服務中心(物業中心、水文招待所)
5、門診部
(四)掛靠單位
1、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地質環境記者站
2、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災害研究分會
3、中國地質學會徐霞客研究會
4、中國地質學會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
5、中國國土資源經濟學會環境經濟專業委員會
6、中國礦產聯合會飲用天然礦泉水專業委員會

❻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院領導

張 連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黨委書記、專副院長
田廷山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常務副主任)、黨委委員
殷躍平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總工程師)
黃學斌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黨委委員
劉傳正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
張作辰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黨委委員
郝愛兵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黨委委員
馬淑玉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黨委委員

❼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

1:25萬立體地形地貌電子地圖庫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與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台密切合作,將地質災害預報信息在內蒙古電視台播出。2005年至2008年共發布三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53次,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完成了《2005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快報、年報》、《內蒙古自治區2005—2008年地質環境監測數據資料匯交》、《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公報(2005,2006,2007,2008年度)》、《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綜合報告(2001—2005年)》、《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城市地下水環境監測年度報告(2005—2008年)》等的編制與出版工作。

六、法制建設

1.《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於2003年7月25日公布,2003年9月1日施行。

2.《內蒙古自治區地熱資源管理條例》於2000年10月15日發布並施行。

3.《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於2008年5月8日發布,2008年8月1日施行。

❽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怎麼樣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主要職責和任務是承擔全國地質環境回監測答網的建設、運行和管理,承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相關調查研究工作,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信息化建設與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國土資源部為正部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副部級,副局長為正局級,下屬各單位正職應該是標配副局級。因此,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其正職應該為副局級,副職為正處級。下屬各單位部門正職為副處級。

❾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詳細地質、郵政編碼,要文字描述不要圖片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地址:大慧寺路20號
電話:(010)62173424
郵政編碼:100081

❿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年度總結報告

2011 年是我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系統建設的起步之年,是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的一年,也是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成果比較顯著的一年。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的正確指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部局各項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決定》的落實,充分依託專家隊伍,各部門密切合作,發動群測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圓滿地完成年度各項應急支撐任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一)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編辦批復 「組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的請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根據批復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強化已有管理處室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與服務職能,新增地質災害應急協調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室、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室、地質災害應急會商處置室和地質災害應急培訓演練室5 個專業應急業務部門,著力加強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建設。目前,專業應急隊伍規模達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國家級地質災害專業應急技術指導隊伍。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受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委託,健全完善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值班制度》、《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等規章規程; 起草編寫了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導則》、 《突發地質災害巡查技術規范》等標准規范。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二)持續穩定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業務聯系,深化、細化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加強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應用氣象值班室的技術人員密切合作,逐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從 5月1日正式啟動,至 9月30日結束,另有 2 次應急預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預警值班共 161 天,製作預警預報產品 161 份,4 級以上 (含 4 級)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共發布 63 次; 3 級以上 (含 3 級)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和國土資源手機短報上發布,共發布 141 次。在雲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災等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三)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

堅持領導帶班制度、信息上報制度、首辦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4 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 3 種方式,開展 24 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據統計,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 130 期、簡訊息 419 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報送部門要情 520 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近 40 次。災情險情報告全部實現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同時,拓展了值守的內容,譬如設置重大地質災害媒體信息搜索系統,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全面、及時無漏報; 開通了網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 發送問候信息,營造緊張活潑的應急氛圍。

(四)及時響應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指導

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局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平戰結合提升應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調動 126 名部級應急專家,健全完善 7 個片區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駐守巡查指導和重點現場指導相結合,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後派出 50 多個技術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 30 個技術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起草編寫了 《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年度通報》、《地質災害年度報告》。

(五)探索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培訓演練

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通過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受訓人數超過 500人,效果顯著。積極配合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據統計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 100 多萬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在靈寶市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月23日配合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技術指導丹鳳縣和安康市兩地同時進行應急救援實戰演練; 9月19日與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蘭州市城關區聯合組織實施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六)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行政事業專項 《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年度目標任務。積極申報「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 「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重大地質災害空天地一體化感測網數據獲取技術研究與示範」和 「三峽庫區、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研究」等科研專項,夯實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基礎,探索推廣應用高新技術裝備與方法,突出重點為部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