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培訓
A. 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方案
(2011年11月)
第一部分 應急預案基本內容與工作組織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目的
模擬在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村發生滑坡地質災害的緊急情況下,通過應急預案的演練,有效檢驗各小組職責的分工落實、應急隊伍的協調能力、技術裝備的合理配置、受災群體的防災自救意識,進一步熟悉應急處置程序,提高應急處置的快速反應能力,從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建設平安東坪,構建和諧社會。
二、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的誘發,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後緣裂縫突然加大,前緣局部發生小滑塌,情況十分緊急。按《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需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安全地撤離危險區的群眾,盡快採取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
三、應急預案演練的原則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四、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位於東坪鎮政府西北方向18公里處,2007年9月,經地質專家評估確定,屬於要盡快治理的小型地質災害滑坡隱患點,受威脅群眾72戶276人,潛在經濟損失202萬元。遇連續大雨和強降雨極易引起大面積滑坡。
五、應急預案演練的組織
東坪鎮人民政府。
六、演練時間
2011年11月4日上午:10:00—11:00(10:00在茶山口村集合)。
七、演練地點
(1)災害隱患點: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村;
(2)撤離安置點:茶山口村曬谷坪。
八、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為確保應急預案演練的成功,切實體現統一指揮、迅速、高效和各小組協調的一體性,演練於11月4日上午召開各小組負責人會議。
會議內容:
(1)介紹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方案;
(2)討論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明確各小組的工作職責,細化分工,任務落實。
總指揮:李加武(鎮黨委書記)
副總指揮:趙財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莫勝華(鎮黨委副書記)
趙偉華(東田村委會主任)
(二)各職能組及工作職責
1.避讓、搶險、救災指揮組
組長:李加武(鎮黨委書記)
副組長:趙財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莫勝華(鎮黨委副書記)
趙偉華(東田村委會主任)
成員:趙才福(東田村支部委員、副主任)
趙天銀(東田村支部委員、村委委員)
趙觀娣(東田村委委員)
主要職責:按規定上報災情、請示啟動預案,組織有關方面力量參與應急處置工作。
2.地質災害監測組成員及職責
組長:趙偉華(東田村委會主任)
成員:趙才福(東田村支部委員、副主任)
趙天銀(東田村支部委員、村委委員)
趙觀娣(東田村村委委員)
主要職責:負責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數據記錄、資料整理上報,按指揮組的命令傳達預警信號。繼續全方位監測,及時確定災害等級並上報。
3.群眾疏散、搶險、救援小組成員及職責
組長:趙偉勝
副組長:趙國輝
成員:邵來嬌、趙曉明、陳玉華、林梓階、余錦華、林秀玉、吳醒城、趙書養、
謝小花、趙天明
主要職責:
及時組織群眾立即轉移、疏散撤離到指定的臨時安置點。負責對受困群眾的救援,實行每個幹部包三戶。
4.安全保衛組成員及職責
組長:白宜安
成員:周繼龍、林偉堅、袁偉堅、張文、盤安杏、趙志順、楊觀太、周學連、馬雲安、張順榕、吳貽雙、許炳華、廖其昌、文華、趙興養、廖嚴明、楊婷、盤才勝、趙良才、江群英、葉色明、趙曉英、許新蘭
主要職責:疏散、搶險、救災工作中的治安保衛工作,維持疏散過程中的秩序及撤離後的安全巡邏,撤離區的清場和搜救,交通管制,維護社會穩定。
具體分工:
1)災區清場和搜救組
組長:白宜安
成員:周繼龍、林偉堅、盤安杏、趙志順、楊觀太、周學連、馬雲安、張順榕
2)安置點
吳貽雙、許炳華、廖其昌、文華、趙興養、廖嚴明、楊婷、盤才勝、趙良才、江群英、葉色明、趙曉英、許新蘭
3)茶山口村交叉路口
袁偉堅、張文
5.醫療小組成員及職責
組長:劉文斌
成員:林偉、肖細芬、劉曉汝、張美群、張家慶、趙秀珍、余文干、馬志勇、黃細玉、李勇軍、鄺偉華
醫療救治小組職責:
對因災受傷人員進行及時救治和安置點的消毒防疫。
具體分工:
安置點:林偉、肖細芬、劉曉汝、張美群
現場救護組:張家慶、趙秀珍、余文干、馬志勇、林玉清
擔架組:李勇軍、鄺偉華
6.災民安置組成員及職責
安置點:
組長:黃靜莉
副組長:黃細玉
成員:楊永蘭、劉永祥、鄧清華、李美秀、趙麗莉、趙秀麗、饒玉城、周戰開、楊利松、吳宗耀
職責:負責安置點的帳篷搭建,受災人員安置,救災物資發放。
7.後勤保障組成員及職責
組長:趙良軍
成員:趙立新、劉森、林永松、謝榮歷
主要負責搶險救災物資的提供和後勤保障工作。
各小組如果出現領導缺位時,實行依次遞補的辦法。
(三)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滑坡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和緊急撤離群眾的宣傳發動工作。
第二部分 應急預案演練實施程序
災情總體設想: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因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影響,滑坡於今天早晨突然加大。據氣象預報,強降雨天氣還將持續,極易引起大面積滑坡,直接危威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情況十分緊急!
10:00
東田村委會會議室
指揮部成員和會議代表在會議室集中開會
東田村委會
疏散、搶險、救援組、安全保衛組、醫療衛生組、受災安置組、後勤保障組等各工作組集中等待出發。
10:05
東田村委會會議室
在會議討論其他話題時,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員趙偉華打進電話向東坪鎮人民政府鎮長趙財保報告災情。
趙偉華(監測員):「趙鎮長,我是趙偉華,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滑坡監測點出現緊急情況,滑坡於今天早晨突然加大,前緣局部發生小滑坡,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的各種徵兆比較明顯,直接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趙財保鎮長:「請你們繼續作好監測工作,我們馬上向上級匯報。」趙財保鎮長掛斷電話,立即向李加武書記報告情況。
趙財保鎮長:「李書記,接監測員緊急報告,我鎮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緊急情況,滑坡於今天早晨突然加大,前緣局部發生小滑塌,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的各種徵兆比較明顯」。
李加武書記:「我馬上向上級匯報。」
掛斷電話後,立即向周志軍副縣長報告。
李書記:「周副縣長,我是東坪鎮黨委書記李加武,我東田村委茶山口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緊急情況,受昨夜強降雨影響,滑坡於今天早晨突然加大,前緣局部發生小滑塌,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的各種徵兆比較明顯,直接威脅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否立即啟動預案,請指示,並請求縣委、縣政府派員支援」。
周志軍副縣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第一,同意啟動應急預案,立即開展危險區域人員撤離工作,我們馬上組織人員支援。」
10:10
東田村委會
李書記掛斷電話後,立即組織召開領導小組會議。
李書記:「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地質災害臨災險情,經請示縣委、縣政府,指示我們立即組織危險區域人員撤離,按預案各領導立即分別通知各小組負責人到指揮部召開緊急會議,大家立即行動。」
10:15
東田村委會內
參會代表到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現場觀摩疏散群眾的演練。
10:15
東田村委會
各行動小組負責人到指揮部集中開會。
10:20
東田村委會指揮部
現場指揮部總指揮李加武:縣委指示:「立即啟動預案疏散群眾」。現在,地質災害監測組開展災害調查工作並繼續跟蹤觀察;搶險、救援組立即組織群眾轉移,疏散撤離到臨時安置點;安全保衛組負責交通管制,維護好秩序;醫療衛生組搞好傷員救治;後勤保障組搞好後勤保障。各小組立即行動,請馬上執行!」
各組長齊聲:「是!」
10:22
指揮部
緊急搶險組組長李加武向應急分隊下達命令。
李加武:「現在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出現地質災險情,各小組成員和包戶責任人組織群眾撤離到指定的安置點;立即行動!
10:2
安全保衛組成員帶上「禁止通行」的牌子和警戒繩到各道路口設置警戒,對公路通行車輛進行交通管制,有序指揮。
10:25
茶山口村
各應急分隊進入各責任區組織群眾向指定地點撤離。
10:28
茶山口村
幾名小孩,行動不便,將其抱到撤離點。
10:28
茶山口村
2個群眾意外受傷,醫療救護組及時處置,應急隊員用擔架將受傷群眾抬至安置地點。
10:28
茶山口村
1個老人不肯撤離,應急隊員反復做其思想工作,用擔架將老人抬至安置地點。
10:29
茶山口村
搜救組長白宜安向指揮長報告。
白宜安:「李書記,搜救結束,危險區內無一人滯留,請指示」。
李加武:「加強治安保衛和警戒,其他人員進入危險區,你們一定也要注意自身安全檢查」。
10:0
安置點
醫療衛生組長劉文斌向指揮長報告。
劉文斌:「李書記,兩名傷員已安全送到安置點,請指示」。
應急分組組長趙國輝向指揮部報告。
趙國輝:李書記,2名小學生和1名老人已安全轉移到安置點。
李加武:「一定搞好傷員救治,並協助災民安置」。
10:35
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村撤離點。
趙偉勝用對手機向指揮部匯報。
趙偉勝:「李書記,全部群眾已經全部撤離完畢,各項任務已經完成。」
李加武:「好的,繼續做好安置點轉移人員的安置工作和危險區域的警戒工作,在警報未解除前被轉移人員不得返回。」
10:35
安置點
災民安置組成員向災民發放方便麵等生活必需品。
10:35
指揮部
縣委領導趕到指揮部,立即詢問災情。
周副縣長:「有無人員傷亡,受災情況怎樣?」李家武:「無一人員傷亡,全部安全轉移,崩塌基本穩定,財產損失較大。」
10:40
安置點
李書記陪同縣委領導到安置點看望慰問災民。
11:00
茶山口村曬谷坪
總指揮長李加武宣布解除警戒,演習結束。
附表:東坪鎮東田村委茶山口村滑坡地質災害隱患點幹部包片情況一覽表(製表)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B.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國家、國土資源部總體預案框架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編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市(地、州)、縣(市、區)級應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包括: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C. 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編制初探
陳向陽1戴全福2
(1福建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研究院,漳州,363000;2泉州市國土資源局,泉州,362000)
摘要編制地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明確要求,也是地方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編制《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過程中對應急預案的特性進行了探索,並初步提出一個較為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具有全面性和預見性、統一性和程序性、協調性和靈活性、權威性和強制性、開放性和可擴展性的特點。
關鍵詞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特性
前言
目前,各地都在針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緊急狀態訂計劃、做預案,以期能在突發事件發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在事件中協調、有序地採取應對行動,在事件後盡快恢復秩序。
所謂的應急,是指需要立即採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以避免事故發生或者減輕事故後果的狀態,有時也稱為緊急狀態。而應急預案則是經一定程序事先制定的應對突發性災害的行動方案。
泉州市是福建省地質災害的高發區,據統計,1990~2002年平均每年發生129.1處地質災害,共造成117人死亡,占本市因自然災害死亡的22.33%,由於泉州市地質災害的群發性、突發性特點表現十分明顯。對泉州市特別是山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如2000年6月18日,惠安縣輞川鎮後任村居民屋後發生突發性滑坡,造成了9死1傷的嚴重傷亡事故。2000年6月17日~19日安溪縣發生地質災害187處,8月23~26日發生地質災害286處,兩次災害數量占該縣災害點調查總數的79.76%。針對泉州市地質災害的這種群發性、突發性的發災特點及其造成的嚴重災情,泉州市今年發布了《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希望能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盡力降低災害損失。
1應急預案的特性
在編制過程中,我們認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性:
1.1全面性和預見性
泉州市地質災害大都具有突發的特點,事件的發生往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全年的各個時期都可能出現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因此在對本地區所面臨的地質災害威脅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後,《應急預案》將全年地質災害的應急准備分為四種狀態,見表1。
表1地質災害應急准備一覽表
在應急准備時,既要注重那些已經出現災害前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通過「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及「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的發放達到預警目的),又應該對那些不曾發生但卻可能發生的事件(如地質災害次生災害),盡可能地考慮意外的情況,設想各種復雜的可能。如我市地質災害多發生在山區農村,這些地方多數交通、通訊條件較為不便,搶險救援力量、裝備等較為薄弱,因此《應急預案》規定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首先在第一時間組織、動員基幹民兵組織及受災地村民搶險、自救,並根據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通過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請求當地駐軍、武警部隊等力量參與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點),應開展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基本知識培訓,並進行訓練演習。在臨災應急狀態時,應組織有關人員值班管理,保證救援力量可隨時投入搶險救災應急工作。
1.2統一性和程序性
應急反應統一指揮和應急處置的程序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指揮的混亂、失當,反應延誤都可能造成災情的擴大,所以首先應保證突發事件發生時的統一指揮權。《應急預案》制定時首先明確了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為泉州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並成立了搶險、評估、治安、通訊、宣傳、物質保障等10個專業小組,這些小組在地質災害應急時都具有其獨立的應急任務,每個小組由特定機構領導,並指定若干輔助機構。同時《應急預案》還制定了事件發生時的調查、報告與應急處置的基本程序,並根據地質災害可能的危害程度、災情等因素建立統一的地質災害分級標准,詳見表2。
表2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災情分級表
註:1.危害程度採用受威脅人數和可能的經濟損失兩個指標評價;
2.災情分級採用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兩個指標評價;
3.表中只要兩個指標達到一項,即可作相應的災情和危害程度判定。
1.3協調性和靈活性
協調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預案要與上一級政府乃至國家的應急反應計劃相協調,落實上一級政府和國家對應急反應的總體要求以及各項有關的措施。其次要與同級各部門的應急反應計劃相協調,以便在事件范圍涉及不同轄區時聯合行動。與協調性相關的是要有統一的預警信號並保障各有關單位通訊、聯絡的暢通。
靈活性是指由於泉州市突發地質災害在發生時其規模、影響范圍、災害損失的方式等各有不同,因此,應急預案的制定應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應急預案》強調對緊急事件既要作出統一的、協調的反應,同時也根據應急工作的實際情況在遇到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地質災害緊急事件時,可視情況啟動全部或部分專業組的職能。這種組織結構方式使執行各職能的專業小組專長得到發揮,同時能保證這樣一種應急體系在組織結構上具有最大限度的靈活性。
1.4權威性和強制性
應急反應關繫到公眾的安全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在落實預案的過程中應樹立預案的權威性,應急預案應由同級政府發布,在預案的編制過程就應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依據,正因為如此才可保證預案的執行具有強制性的屬性。如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就是預案強制性的最好體現。
1.5開放性和可擴展性
開放性是指預案的制定應當吸收社會各個方面的參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我市對地質災害的防治還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特別是那些需要有關部門、機構、組織(如交通、建設、水利、旅遊等部門)配合才能加以實施的措施,一定要充分溝通和交流。第一,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公眾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了解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機構的職能、責任、工作程序,爭取公眾的支持和監督,為公眾在事件發生時尋求相應的幫助提供方便。第二,要建立公共的地質災害信息發布機制,用及時、准確、權威的信息穩定公眾的情緒,消除他們的恐懼,引導他們配合應急行動,傳遞正確的自我防護知識,切斷謠言的傳播,維護社會的穩定。同時,密切關注媒體對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的反應,發現偏差及時糾正。第三,要有對預案進行事後評估的機制,發現問題及時修訂,使其不斷完善。
擴展性是指應急行動應當特別注意與上一級政府和國家的應急反應計劃、與各類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志願者組織、慈善機構等相關計劃相互銜接。一方面可以利用上述單位的技術優勢彌補本地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2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不是獨立的,它和其他部門的應急計劃(或預案)是應對社會經濟生活突發性事件的有力保障,是地方統一的災害綜合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它能使我們在遇到各種突發的緊急情況時迅速啟動預案,按程序執行對策,使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及時、有序、高效地進行。
D. 什麼是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部門,每年內汛期前必須編制汛期地質災害容防災應急預案。這是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一項防災減災的有效措施。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主要包括:①是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②是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③是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④是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⑤是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⑥是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進行嚴格管理(廣西容縣當中村,2005)
E. 五井鎮南銅峪村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方案
(2011年8月)
為檢驗在多發性地質災害面前的應急處理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製定如下演練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要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提高對開展演練工作必要性的認識,認真開展演練工作並收到實效,找出不足進行彌補,更好地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應急預案演練目的
在五井鎮南銅峪村崩塌即將發生的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高效、有序地安全撤離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通過演練,進一步提高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應急預案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在五井鎮南銅峪村崩塌遭受連續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崩塌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臨朐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鎮人民政府領導下,組織鎮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崩塌危險區內的18戶52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四、應急預案演練原則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遵照: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五、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崩塌位於五井鎮南銅峪村北山,出露地層為寒武系九龍群灰色厚層灰岩和黃色頁岩。目前該崩塌體長度190米,寬約18米,厚約6米,體積約20520立方米,屬於中型崩塌。該崩塌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著在崩塌前緣下居住的南銅峪村村民18戶52口人生命財產的安全。崩塌目前處於初期蠕滑階段,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崩塌隨時可能產生突然滑動,崩塌穩定性極差,有下滑的趨勢。
該崩塌隱患點編制有「預防搶撤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六、應急預案演練的組織
在五井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
七、演練時間
演練時間:2011年8月9日上午8:30。
八、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五井鎮人民政府召集,五井鎮人民政府、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有關部門負責人、五井鎮南銅峪村兩委幹部及村民小組長等參加。
會議內容:
(1)五井鎮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演練工作分工:
A.指揮長:五井鎮鎮長瞿志敏
主要負責:①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決定啟動應急預案;③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B.副指揮長:五井鎮人大主席王振華
主要負責:①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協調各部門工作;③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④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⑤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⑥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4)六個應急工作組演練職責:
A.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安同瑞任組長,成員由縣國土局李振華、五井安監所孟慶寶、五井國土所王佰友、地質專業人員賀同利組成。任務為組織人員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B.後勤物資保障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沈汝虎任組長,成員由民政所潘興利、財政所楊光福及王本業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C.綜合聯絡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振華任組長,成員由國土局白興波、政府辦公室房偉、國土所譚金波、水利站尹兆升、安監所鄭成軍、公安派出所高玉志、政府人員譚濤、李峰及五井鎮銅峪村支部書記郭寶升等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拍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
D.醫療衛生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文昌任組長,成員由五井鎮醫院馮天成、五井鎮政府人員王成娟、譚清海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E.應急搶險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春喜任組長,成員由五井鎮政府張本貞、王福武、王國帥、張永、趙強、鞏磊、郎群、高明生、邊興勝、許致濤、賀同寶、馬慶東、顏海鹿、王力、許新明、魏鵬、程潔、孫德軍、夏佃柱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集體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F.交通治安管理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常敬偉任組長,成員由公安派出所所長石金偉及全體幹警、五井鎮政府鞏京明、杜金德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崩塌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的地理環境及崩塌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的地理環境及崩塌情況,熟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應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五井鎮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五井鎮基層民兵組成,人員20人,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五井鎮政府及五井派出所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確定相關典型形象的演練。
3.應急預案演練預演工作
8月9日上午召開演練預備會議,統一協調有關工作,明確有關部門、單位及有關人員的工作任務、標准及要求,制訂完善公布有關演練的方案、措施、辦法等,五井鎮政府、南銅峪村委會、村民小組分片召開參加演練區域內全體群眾會議,進行廣泛深入宣傳和訓導,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確保各種形象人員及演練各種措施落實。
(二)演練工作程序
1.演練工作預備會議
8月9日8:30,在五井鎮政府會議室召開演練工作協調預備會議,參加人員:演練指揮部成員、鎮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村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等。
(1)鎮政府領導講話;
(2)作演練工作的安排;
a.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程安排);
b.觀摩現場定點定位及車輛安排。
2.演練工作程序安排
(1)9:00全體演練人員集中於五井鎮政府大會議室待命。
9:10,接五井鎮政府報告:「因連續大雨,南銅峪村崩塌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崩塌不斷向前延伸,崩塌有明顯下滑趨勢,要求縣國土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縣國土局領導:
a.向縣人民政府匯報;
b.向市國土資源局報告;
c.縣國土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9:30,鎮人民政府向縣政府匯報,經縣長同意,「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地質災害防災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南銅峪村集中待命。
10:00,指揮部設在南銅峪村辦公室,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原地待命。
縣國土局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0:2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組,在南銅峪村口封鎖村西進入危險區的村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組:使用音響設備放警報信息或鳴鑼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組織20人的民兵預備役人員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序列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及時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做好各安置點災民的思想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暢通。
10:30,撤離開始。
11:00,撤離完畢。
11:0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戒、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崩塌變化已趨穩定,降雨也已停止,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戒事宜。
11:1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道路封鎖、警戒。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1:15,鎮政府領導及指揮部領導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撤離安置情況。
11:40,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
12:00,宣布演練結束。
演練總結:通過這次演練,《臨朐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臨朐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文件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應急小分隊隊伍得到了鍛煉,領導和同志們各司其職,明確了職責,對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提高了戰鬥力。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F.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編制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及時發現臨災跡象、及時撤離、減少人員財產損失的有效措施。由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編制本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生效。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應包括:
(1)總則
說明編制預案的目的、工作原則、編制依據、適用范圍等。
(2)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明確應急處置各級機構、負責人及各自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以突發事故應急響應全過程為主線,明確事故發生、報警、響應、結束、善後處理處置等環節的主管部門與協作部門;以應急准備及保障機構
為支線,明確各參與部門的職責。
1)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圖5-1);
2)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
3)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
4)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
5)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
6)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圖5-1 應急機構構成圖
(3)預警和預防機制
明確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信息監測體系及監測負責人,報告制度、預警預防行動負責單位,預警支持系統、預警級別及發布,災情險情報告(明確報告程序、內容、接收報告的部門及應當做出的反應)。
(4)應急響應
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或險情後,首先由所在地鄉鎮政府負責做出應急反應,組織人員趕赴現場搶險救援。縣政府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同時,縣指揮部率各相關成員單位立即趕赴現場,統一指揮現場搶險救援。縣指揮部在核實地質災害或險情的初步情況後,向縣政府提出預警級別建議,由縣政府發布預警。發生大型、特大型突發性地質災害,或縣政府對事態難以完全控制,由縣政府決定向省、市人民政府請求緊急援助。
(5)後期處置
包括善後處置、社會救助、保險、事故調查報告和經驗教訓總結及改進建議。
(6)保障措施
包括通信與信息保障(建立各級別地質災害信息採集、處理制度),應急支援力量與裝備保障,技術儲備與保障,宣傳、培訓和演習,監督檢查等。
(7)責任追究
對於在應急搶險中不按規定執行和引發地質災害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責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