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學會岩礦年會

中國地質學會岩礦年會

發布時間: 2021-02-09 23:10:45

Ⅰ 以史為鑒 繼往開來——中國地質學會周年點滴回顧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2年是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有許多往事值得回顧和紀念。作為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的專業委員兼職副秘書長8年,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專職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學會工作人員,更有許多話要說,為中國地質學會更加符合「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的、依法成立的學術性社會團體」的原則,盡一份責任。特選擇會員、理事會和會章三個問題,作些點滴回顧和粗淺分析,以求教諸會員。

一、一份會員名錄的啟示

1948年2月,中國地質學會刊印了一份會員名錄,編者按語寫道:

本會理事會於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決議:「會員會友未履行其義務兩年者,本會認為自動退會,並在南京中央日報刊登廣告催交會費,至年終尚未交納最近二年以上之會費者即作退會論。如繼續履行義務,當隨時恢復其會籍。」茲本會已於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報通知此項決議;此次會員錄即遵照前項決議編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納會費滿二年致未編入此次新會員錄內之會員會友,一俟補交會費,即隨時恢復其會籍(永久會員當然不在此列)。

當年,執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屆年會通過的《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該章程規定學會宗旨是「以促成地質學及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規定會費標准會員每年5元,會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納50元者為永久會員,團體會員每年400~600元。

抗戰期間,我國一些院校、研究機關大多遷往西南後方,中國地質學會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往重慶。那時雖然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很差,學術活動卻接連不斷。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院校、研究機構遷回原地,中國地質學會也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那時,有的會員就職單位有變動,有的出國深造或去國他就。在這個背景下,學會理事會於1946年11月作出決議,進行會員重新登記。把交納會費作為重新登記的重要條件。

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錄」中,公布了重新登記後的會員總數為486人,其中創立會員19人,劉季辰是1922年學會成立後第一批入會的會員,這里誤記為創立會員,創立會員應有26人,重新登記者實際18人。還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們是趙汝鈞、丁文江、王紹文和葛利普,其餘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麥美德,尚未重新登記不知何故。永久會員有357人,通信會員28人,榮譽會員1人,還有會友96人,機關(團體)會員44個。此外已故會員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創始會員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國地質事業初創時期的大力支持者張軼歐,在野外地質調查時先後被土匪殺害的趙亞曾、許德祐、陳康和馬以思,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東南大學地學系早期的系主任鄭厚懷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學教授朱森等。

重新登記的486名會員中,按從事的學科或專業劃分,地質學412人,地理學46人,土壤學11人,動物學2人,測量學4人,植物學4人,地球物理學5人,考古學1人,人類學1人。也就是說,與地質學相關之學科者有74人,占會員總數的15%強。體現了學科交叉,各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國地質學會人氣的旺盛,有較強的親和力。

會員中還有少部分外國人。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就有三位外國人,他們是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學家Grabau A.W.,農商部顧問、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質與考古學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學校地質學教師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學任教的美國地理學家Barbour G.P.,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erkey C.P.,日本東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早板一郎等入會。1948年重新登記時安特生和那林已經回瑞典,巴爾博已回美國,早板一郎在台灣大學任教,德日進已回法國,梭頗已回美國,他們也都重新登記為我國地質學會會員。反映這些曾在中國任職的地質學家對中國的感情,也說明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起就是向世界開放的學術團體。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翁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朱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刊印名錄時翁已下野,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南京解放後,1949年7月29日,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決定:會員翁文灝、朱家驊兩人被列為戰犯,停止其權利和義務,會員錄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灝回來後,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肯定其為愛國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後,沒有恢復他的會員權利和義務。

抗戰勝利後,有一批從事地質地理工作的年輕學者和應屆畢業生出國留學,在國內時有的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有的是會友,可能是通訊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別的緣故,除了池際尚、周明鎮、謝覺民、李璞、馬杏垣、楊懷仁外,其他人沒有重新登記。值得稱頌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池、周、李、馬、楊和塗光熾、張炳熹等先後回到祖國大陸。謝覺民和楊懷仁是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的,謝覺民沒有回來,後來成為美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1980年後與我國地理界經常進行學術交流。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朱家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在解放戰爭後期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翁文灝雖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長,擔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他對蔣介石不滿,千方百計要擺脫蔣介石,但由於被列為戰犯,又不敢留在大陸,轉展香港、法國,終於在1951年回到祖國大陸。丁驌和張其昀任浙江大學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驌因擔任過國民黨重慶黨部書記,張其昀時任國民黨浙江大學區黨部書記,前者去了美國,後者去了台灣。張其昀到台灣後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後任「總統府資政」。他後來在研究和整理中國歷史文化方面在台灣有很大影響。

1929年2月14日第六屆年會上通過的會章規定:「國外之地質學者或古生物學者對於中國地質有所合作或有所貢獻者得為本會通訊會員。」之後陸續發展通訊會員。這次重新登記的通訊會員28人。國籍有美國、英國、日本、印度、法國、奧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國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職。

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1948年被遴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灝、李四光、謝家榮、朱家驊、楊鍾健和黃汲清。後來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當時還是會友,被台灣「中央研究院」聘為院士的有3人。

重新登記的機關(團體)會員有44個,除了當時我國三大地質機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和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以外,還有資源委員會,四川、台灣、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質調查所,資源委員會所管轄的一些礦業公司、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一些官民聯辦的礦業公司、國防部測量局、北京大學、北洋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院、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和清華大學。

從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名錄,我們可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中國地質學會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它的性質是群眾性的,屬非政府組織,所謂自願組成,指的是成立時有發起者,即創始會員,會員自願入會,自動退會,進出自由,要盡義務,交納會費是最基本的要求。現在,中國地質學會號稱有多少萬會員,卻不交納會費,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國很久都沒有聯系,不知誰入會了,誰退會了。所謂的會員是虛位,是「被會員」。誰當理事了,誰當理事長了,就辦個會員證。團體與政黨不一樣,但也得像個樣子,有點規矩才是,須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其次,中國地質學會在當時有很大的吸引力,從會員結構上體現了以促成地質學及與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於1932年,有46位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參加中國地質學會。竺可楨1922年就加入中國地質學會,他也是中國地理學會創始人,1948年還重新在中國地質學會登記。地理學者中有地貌學者加入中國地質學會,如果是學科接近的話,那麼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者與地質學的關系就比較遠了,如胡煥庸、張其昀、謝覺民、張印堂、陳正祥、周立三、鍾功甫、薛貽源、洪思齊、嚴重敏等。研究動物學的張春霖、壽振黃,研究人類學的吳定良,研究植物學的胡先驌、侯學煜也都加入中國地質學會。

第三,這份名錄的編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職務多高、年齡大小和專業,也不論在中國地質學會中的職務如何。只列何時入會,何年成為永久會員,以及當時服務於哪個單位。從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眾面前的只是會籍、會齡的區別。

1980年初,李春昱曾說1948年由他經手將學會的8000美元請美國友人存在美國的銀行。我1985年到學會工作,在1994年聽說此事,向學會有關人士詢問此事,據時任專職副秘書長的何世沅說,當時請李春昱把詳情寫了下來,隔段時間找不到了,再請李春昱寫了詳情,李很不高興,但還是寫了。何世沅說,這張紙也找不到了,那時李春昱已去世。我問過程裕淇,他說聽李說過,程裕淇還記得那個美國人是位女士,他還記得她的名字,他把這位美國友人的名字寫了下來。後來,新任專職副秘書長王弭力把南京會所和美國存款的事認真辦了,南京會所要回來了,存款一事沒有確切信息,沒有辦成。1948年學會哪有這么多錢,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會員重新登記時交的會費。

二、一份歷屆學會領導機構名錄的思考

我根據歷屆理事會名單,整理了一份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至今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從這份名錄並結合中國地質學會的實際工作情況,可以得知中國地質學會治理結構的變化,從中能夠獲得學會工作的一些認識和體會,以及今後如何改革的啟示。

從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到1952年,共27屆理事會的任期基本為1年,至多跨2個年度。理事人數從數人到十數人,第八屆及以前設副理事長2人,第九屆至第三十一屆不設副理事長,第二十一屆至第二十六屆,增設監事會。理事會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書記)和會計等分工。也就是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評議會)是名正言順地在理事。理事長,一般不連任。這是比較合理而又高效的學會治理結構。

從第二十九屆(1954~1956)理事會開始,理事會任期延長至4~6年,第三十一屆理事會(1962~1979)因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從這年開始到1971年,被作為「裴多菲」俱樂部受到沖擊。至1972年因對外關系需要,恢復以中國地質學會名義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理事人數急增,如第三十一屆44人,從第三十二屆到目前的第四十屆,增至100多人,這一時期從第二十七屆(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連任了6屆的理事長,長達20年。這對於學術團體來說,是不正常的狀態,與民間學術團體的治理結構出入較大。這一時期取消了理事會的會計,由掛靠單位的會計代行會計工作。鑒於不收會費,經費由掛靠單位和中國科協支持,經費賬目也不必向會員公布。這一時期,開始(1950、1951)因秘書長孫雲鑄工作在北京大學地質系,該系學生游振東和何錫麟協助秘書長工作。1952年開始設專職職員。第三十一屆理事會開始設專職編輯組成《地質學報》和《地質論評》編輯部。也就是說學會有了辦事機構,理事會開始擺脫辦理學會之事。

中國地質學會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表

續表

續表

從第一屆至第三十屆理事會的理事長和秘書長都由地質學家擔任,第二十八屆至第三十一屆理事長李四光雖是政府的地質部長,但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第三十一屆的秘書長朱效成雖是司局級行政幹部,但他在他們這個層次的行政幹部中,學習地質學的成效是比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質學的管理幹部。從第三十四屆(1988~1993)理事會開始理事長就開始由掛靠單位地質部、地質礦產部至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開始先後任理事長的幾位部長和副部長雖然是學地質,從事過地質工作,但是以他們在地質科學上的成就和學識,是當不了理事長的,是部長的身份才當得了理事長。從理事長人選的變化,可以看到中國地質學會的治理結構已偏離了群眾性學術團體的性質。常務理事會例會的舉行也與國家行政機關的部長辦公會議同一模式,有人戲稱「將地礦部部長辦公會議搬到地質學會來了。」有段時間,為了減少層次,因繁就簡,將常務理事會議與秘書長會議合並召開,名為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後來也被一位擔任常務副理事長的地礦部副部長否掉了,說常務理事與副秘書長是兩個層次的,不能一起開會,以後就變更為常務理事會決定,秘書長會議落實工作。在行政部門看來理事長、副理事長與常務理事基本上是部級,副部級和司局級幹部,副秘書長基本是處級幹部,只有前者可作決定,後者的任務是將決定落實到實處。在一起開會覺得不成體統。這又是將國家機關的行政級別帶到學術團體。

學術團體的會長(理事長)應由著名科學家擔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學家,又是社會活動家則更佳,這是國際慣例。1979年以後,全國性學會迅速增加,且有部門分割的趨勢,這是利益所向。這既有積極意義,也隱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學會由本部門的行政領導,如國務院有關部、委、局的首長擔任會長。1980年後期,國務院明文規定,行政領導不得擔任學會、協會和研究會的領導職務,這是正確的。但是留下一條尾巴,說若的確需要,應報國務院批准。實際上這項規定是對已經擔任學會、協會領導職務的行政領導的一種限制,而不是為了擴大。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1979~1983)、第三十三屆(1983~1988)理事長先後由黃汲清和程裕淇擔任,以前幾屆的理事長李四光雖是地質部部長,但他畢竟還是著名地質學家。以後換屆除黃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沒有合適的著名地質學家。再說,李四光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在學會並無職務,只是先後由具有地質背景的副部長宋應和學部委員、副部長許傑擔任學會常務理事;黃汲清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部長孫大光也未在學會擔任職務,只有副部長鄒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長中的一位副理事長。程裕淇擔任理事長的階段,夏國治副部長擔任副理事長(當時有9位副理事長)。1988年以後的6任理事長都是地礦部或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理事長,而且有的並無學習或從事地質工作的背景,由於部長又是部里的黨組書記,工作很忙,還要有一位副部長或副部級幹部擔任常務副理事長。這樣做,名義上是加強領導,實際上是學術團體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義上是爭取部里的支持,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理解;說是經過國務院審批,實際上你報上去了,能不批嗎?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

三、幾份會章的回顧

中國地質學會章程是中國地質學會性質、宗旨、任務、行為規范的約定,是在憲法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的指導和自我約束,可以說是學會的根本大法。中國地質學會章程從1922年成立起到現在經過十多次的修改。

中國地質學會的名稱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條就寫明了的,已經有90年的歷史。學會的宗旨1922年章程規定為「促成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這一宗旨的敘述既簡潔又明了,這一記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幾個章程和簡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卻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學術技術經驗,謀地質知識之提高與應用,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其實學會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機構,至於「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是政治任務。1953年,毛澤東在《批判離開總路線的右傾觀點》一文中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期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1954年的會章規定的宗旨是根據這種精神修改的。

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會會議贊成謝家榮的提議,取消永久會員,這樣就在沒有經過會員代表大會票決的情況下剝奪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會員並得到學會承諾的權利。

1957年的會章對學會宗旨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科學技術經驗,開展學術討論,努力使我國地質科學迅速達到世界水平,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服務」。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毛澤東在開幕中提出「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並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這次修改會章,對學會宗旨的表述是根據這些原則而進行的。

再一次修改會章是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之後,1978年3月18~31日,舉行全國科學大會,當時重提四個現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會章總則包括第一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性質是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第二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任務是「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新時期總任務的要求,團結廣大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為地質戰線出成果、出人才,為地質科學技術迅速達到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在21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作出貢獻」;第三條是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各種學術觀點和學派之間自由討論,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和檢驗經驗。顯然這條是總結「文革」及以前的經驗教訓,全國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討論的背景下,寫進會章的。1983年會章只作文字修改,內容與1979年會章基本相同。

1988年會章與1979年和1983年會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薦人才和改革的內容外,其他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此時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青年地質科技獎,中國科協設立了青年科技獎,學會和全國地質部門的改革正在進行中。

1993年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制定的會章,第二條明確為宗旨,是這樣陳述的:「本會宗旨是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作風,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這是由於中國科協提出了「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科協精神,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兩個促進。此前,1991年民政部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國科協於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國性學會組織通則,是按照《條例》和《通則》的要求,總則應概括為三個內容,一為本會性質,二為宗旨,三為任務,進行修改的。

1997年會章與1993年會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條本會性質,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是發展地質科學的社會力量」「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組織」。這樣,就明確了中國地質學會在發展科學中的社會地位,對自己的職責作了限定。實際上,中國地質學會從來就是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科聯的活動,只是因為在北京舉辦第30屆地質大會非常成功,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這里作了進一步明確。第二條宗旨增寫了「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放在1993年會章的兩個促進之間。這里的「成長」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質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進成為兩院院士和中國地質學家走向世界,如擔任國際學術組織的有關職務,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題報告和主持人,等等。

2000年的會章是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國務院頒布的修訂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重新登記時,根據民政部提供的《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修訂的,總則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的英文名稱,增添了「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范」的內容,明確了「民主辦會」的原則。將原會章中的「任務」作為「第二章」業務范圍載明。整個會章的章、條均按《範本》重新調整。特別是載明「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部門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即認了三個上級管理單位。

2006年會章按1997年和2000年會章中總則第三條宗旨的四個促進,增加了第五個促進「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歷年會章的變化,除了上述原則、宗旨以外,還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變化,例如「任務」或「業務范圍」也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22年只說有一種刊物,名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9年會章有「本會得設獎章或獎金,以獎勵地質學之有貢獻者」,1942年會章增寫了出版物有西文會志和中文地質論評。1954年會章專設一章「學術活動」另一章「刊物」,1957年會章增加了「協助有關部門解決科學技術問題」。1979年會章專列「主要任務」一章列舉了7項,1983年會章的「任務」一章,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仍為7項。以後幾次修改會章大體都是這樣改動。又如,關於會員,歷年也有變化。

一個國家有三部分的組織,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國家的行政職能,由選民選舉產生,是為選民服務的公務機關;二為企業,它以贏利為目的,同時為公民生產和提供生產和生活物質。政府維護公民的權利,企業有自己的私利。中間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贏利的組織。學術團體是第三種組織中的一分子。它從政府「批發」服務,廉價或無價提供給公民。作為學術性團體,有別於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也有別於企業的研發部門。它的業務范圍是很明確的。早期的中國地質學會會章規定的「以促進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既明確又簡潔,也好記。後來的會章幾經修改,增加了許多,實際上是這一宗旨的細化,或具體化,為什麼「促進」原來是兩個,後來增加到三個、四個和五個促進,越是具體,越是不全面,要不斷補充。而且由此具體化反倒不確切。例如,1957年會章中說要「從事學術研究」,這應是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任務。1983年會章中提出積極開展咨詢服務活動,實際上學會在咨詢服務上不具優勢,至於把「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作為宗旨寫進會章沒有必要,一是這種要求是每個個人、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和企業甚至政黨都應做到的起碼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應如此;二是這個要求是義務、是責任、是共識、是常理,不是屬於宗旨的范疇。

會章要簡單明了,要有個性,既要有規范,也要有靈活性;既要便於記憶,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個好的會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

以上對一份會員名錄、一份歷屆理事會主要領導名單和歷屆中國地質學會會章,進行了回顧和思考,是很膚淺的,可能存在錯誤。但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地質學會能夠真正成為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組織特點的學術性社會團體。在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起到補充和協調的作用。

Ⅱ 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論文一般多少字數

為進一步加強地球來科學領域最新學源術成果交流,在國內眾多專家的支持和努力下,「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全國岩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組委會、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區域地質與成礦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主。

Ⅲ 年度發表論文與期刊出版物

2009年度全院共發表論文844篇,包括《SCIENCE》與《NATURE》論文2篇,SCI檢索論文170篇,EI、ISTP檢索論文14篇,國內核心論文536篇,國內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專著26部,外文專著1部。2009年與2008年相比,發表論文總數增長了12%,發表高水平論文的數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度發表論文數量統計分布圖

主辦學術期刊及年度發表論文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及掛靠學會主辦了9種學術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質學報》、《地質論評》、《地球學報》、《礦床地質》、《岩石礦物學報》、《岩礦測試》、《中國岩溶》、《地質力學學報》。《地質學報》英文期刊為SCI檢索刊物,《地質學報》中文版、《礦床地質》為CA收錄刊物,其他絕大部分院辦學術期刊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和「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個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質學報》、《地質論評》、《地球學報》、《礦床地質》、《岩礦測試》、《岩石礦物學雜志》、《中國岩溶》、《地質力學學報》建起了網站,實現了辦公手段的現代化。以中國地質科學院9個刊物為依託,聯合《地質通報》、《岩石學報》、《地球物理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湖泊科學》、《自然科學進展》、《地質與勘探》、《地球科學》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國地學期刊網」,成為融辦公系統與數據查詢、分析功能為一體的專業資料庫系統,也是目前國內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納單學科期刊最多的網站。

《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22年,原名《中國地質學會志》,現為雙月刊,2006~2009年連續4年榮獲中國科協A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全國僅5個)。近年來,《地質學報》(英文版)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地質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國際水平。

《地質學報》英文版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2009年《地質學報》(英文版)榮獲中國期刊協會評選的「新中國數字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編輯部主任郝梓國同志榮獲「新中國數字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人」稱號。

《地質學報》(英文版)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index.aspx

2009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取得的亮點主要有3個方面:

(1)發揮科技期刊的導向作用,第4期緊急登載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引起了地質學家的高度關注。據BLACKWELL網站統計,閱讀率從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餘次。董樹文等發表有關汶川地震破裂、應力變化及影響因素、地震機理的論文全文下載量101次,摘要瀏覽量34次;徐錫偉等發表有關地震位移的論文全文下載量為67次,摘要瀏覽量53次。

《地質學報》(英文版)2009年文章國外下載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專輯國外高瀏覽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2)閱讀、引用本刊論文的讀者越來越多。據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響因子為1.431,引文頻次為1312次。在被SCI收錄的256種國際地質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餘種國際刊物引用《地質學報》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餘種,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載的論文水平基本上與國際刊物接軌。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論文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3)刊物的國際影響不斷提高。截至2009年底,國外收錄本刊的資料庫、網站達22家,其中國外資料庫達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魯大學圖書館網站、法國地質學會網站等,國際網站和資料庫對《地質學報》英文版的介紹,為我刊走出國門、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鋪墊。

據中國國家圖書館文獻檢索室提供的檢索報告,截至2009年2月收錄本刊的資料庫等已達22個。它們是:

1)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

2)《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清華同方);

3)中國《萬方資料庫》;

4)中國《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

5)香港大學圖書館網站;

6)中國地學期刊網;

7)SCI《美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網路版》;

8)CA《化學文摘》;

9)GeoRef《美國地質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魯大學科學圖書館網站;

17)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網站;

18)澳大利亞網上博物館網站;

19)法國地質學會網站;

20)SJR網站(國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網站(國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網站。

《地質學報》中文版

《地質學報》(中文版)由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其前身為《中國地質學會志》,是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國地質學界在地質科學的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和基本地質問題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為主要任務,兼及新的方法和技術。《地質學報》現為月刊,主編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陳毓川院士。《地質學報》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2006~2008年連續3年贏得中國科協B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是國內外多家文摘或資料庫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響因子為1.566,總被引頻次為2013次,影響因子在全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發表論文175篇,共2032頁。

《地質學報(中文版)》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地質論評》由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的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36年,一直以愛國、爭鳴為辦刊宗旨。刊頭圖案,缺右上殘左下,為創刊之時東北遭侵吞,西南被蠶食,一直沿用至今,表達了我國地質學家的憂國愛國之情。《地質論評》現為雙月刊,主編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紀舜院士。《地質論評》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6年、2007年贏得「中國科協精品期刊工程」的C類資助,2009年度被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是國內外多家文摘或資料庫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響因子為1.393,總被引頻次為1702次,影響因子位居中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發表正式論文94篇,發表了6條通訊資料和16條中國地質學會和中國地質界的消息報道,共計912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地質論評》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地球學報》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美國《CA》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層、岩石、礦床、礦物、構造、第四紀地質、同位素、地球化學、物化探、遙感、水文、石油地質與石油工程等基礎類地質研究及其相關的新技術、新方法等科技論文或者綜述性論文,現已成為全國地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科技期刊之一。為了實現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發行的電子化,推進科技信息交流的網路化進程,本刊除印刷版外,還被編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並被「中國期刊網」收錄,已入網「萬方數據數字期刊群」,2009年與兄弟刊物完全實現了網上辦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學報》改為大16開本,雙月刊。主要設有學術研究、綜述與進展、技術與方法等欄目。2008年,《地球學報》總被引頻次1064次;影響因子0.940,在全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發表論文98篇,共883頁。

《地球學報》http://www.cagsbulletin.com/dqxbcn/ch/index.aspx

《地質論評》

《地球學報》

《礦床地質》由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的雙月刊,創刊於1982年。是中國唯一報道礦床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內容包括礦床地質特徵及與礦床有關的岩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科學實驗成果及新技術、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羅斯文摘雜志)、《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數字化期刊——期刊論文庫》、《數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庫》、《中國地質文摘》、《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有色金屬文摘》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檢索期刊及資料庫收錄。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礦床地質》在近幾年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響因子為1.891,總被引頻次為1233次,影響因子在全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發表論文81篇,共866頁。

《礦床地質》

《岩石礦物學雜志》

《礦床地質》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岩石礦物學雜志》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學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82年。2005年起改為雙月刊,現任主編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侯增謙研究員。《岩石礦物學雜志》主要報道岩石學、礦物學各分支學科及有關邊緣交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創造性和綜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礦物鑒定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以及與有關的最新地質科技信息。《岩石礦物學雜志》是國內外多家檢索系統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中,2008年度的影響因子為0.775,總被引頻次為722次,在我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發表論文72篇,共694頁。

《岩石礦物學雜志》http://www.yskw.ac.cn/ch/index.aspx

《岩礦測試》是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專業委員會和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共同主辦的分析測試技術科技期刊,創刊於1982年,主要報道國內與分析科學、資源環境、地球科學相關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和新設備等研究成果、動態、評述及相關實踐經驗。曾獲國家級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地質礦產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優期刊獎,中國科協優秀學術期刊三等獎。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目前被美國《化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等國內外15家文摘和資料庫收錄。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中,2008年度的影響因子為0.735,總被引頻次為579次,在我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發表論文127篇,共604頁。

《岩礦測試》http://www.ykcs.ac.cn/ch/index.aspx

《岩礦測試》

《中國岩溶》創刊於1982年,由中國地質科學院主管,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辦的我國唯一公開出版的岩溶學術刊物,同時也是我國地學領域中最富學術影響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評為廣西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全國中文科技期刊,並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地質文獻資料庫(GeoRef)、波蘭哥白尼索引(IC)、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等國際著名的文獻檢索資料庫收錄。

創刊近30年來,《中國岩溶》始終堅持「爭創名牌,構築精品」的辦刊理念,依託我國岩溶優勢,突出特色欄目建設,嚴把質量關,刊物的學術影響力不斷增強。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中,2008年度的影響因子為0.617,總被引頻次為534次,在我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發表論文65篇,共440頁。

《中國岩溶》

《地質力學學報》1995年創刊,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是「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和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是反映地質力學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對外窗口。主要報道地殼運動與大陸地質構造及其動力機制等方面的前沿動態和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同時關注礦產資源、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環境變遷規律等方面的應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響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響 因子為0.651,總被引頻次為335次,在我國6000餘種科技期刊中影響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發表論文40篇,共421頁。

《地質力學學報》http://journal.geomech.ac.cn/ch/index.aspx

《地質力學學報》

Ⅳ 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 怎麼樣

為進一步加強地球科來學領域最新學術成源果交流,在國內眾多專家的支持和努力下,「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全國岩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組委會、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區域地質與成礦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主辦。

Ⅳ 年度發表論著及出版期刊

2014年全院發表學術論文1117篇,同比增長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檢索論文371篇(同比增長64.89%)、EI檢索論文114篇。出版專著25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屬單位)和中國地質學會(辦事機構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10種學術期刊,包括《地質學報(英文版)》(SCI檢索刊物)、《地球學報》(EI檢索刊物),《地質學報(中文版)》、《礦床地質》、《地質論評》、《中國岩溶》、《岩礦測試》(CA收錄刊物),《岩石礦物學報》、《地質力學學報》(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國地學期刊網(http://www.geojournals.cn)使用效果顯著。目前是國內地學界唯一的容納期刊最多的網站。同時,該網站還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讀者,網站統計顯示海外訪客來自於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日本、蒙古等十餘個國家,網站海外顯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語障。

《地質學報(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22年,原名《中國地質學會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現為雙月刊,刊物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自2006~2014年連續獲中國科協A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近年來,刊物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步伐大大加快。連續被美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科學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資料庫選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繼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資助。2012年榮獲中國科協、財政部「優秀國際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百強報刊」稱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2013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在JCR中,影響因子為1.406,引文頻次為2358次。登載的論文水平,基本上與國際刊物的論文水平接軌。2014年地質學報(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頁;收稿總數413篇,刊發論文總數132篇,NEWS12篇;刊發各類基金論文比92%,海外論文比31%。全年共發表國外論文41篇,這些論文主要來自澳大利亞、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國,擴大了刊物的國際影響。本刊還登載一批在國際地學界處於前緣領域的我國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地質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蹤學科熱點組稿22篇。2014年地質學報(英文版)榮獲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項目」順利結題。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評為優等印刷品。這些是刊物長期以來重視科技期刊國際化建設的結果,也標志著刊物質量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網址:

國內: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n/ch/index.aspx

國外: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gs.2014.88.issue-5/issuetoc

《地質學報(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其前身為《中國地質學會志》,是中國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國地質學界在地質科學的理論研究、基礎研究和基本地質問題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為主要任務,兼及新的方法和技術。《地質學報(中文版)》現為月刊。該刊多次獲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表彰,入選2001年中國科技期刊方陣,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2012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2006~2014年連續贏得中國科協B類精品期刊工程資助,是國內外多家文摘或資料庫的源期刊,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中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發表論文160篇,共2600頁,基金論文比達98%,其中超過半數為重大科研項目(如國家「973」項目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的成果,為展示國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出版兩期專輯,為「深部探測專輯」與「陳毓川院士80華誕暨從事地質工作60周年紀念文集」,為學科發展提供了動力。2013年核心影響因子為1.770,總被引頻次為4430次,綜合評價總分74.3,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及綜合評價總分在地質科學類排名分別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質學報(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著眾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頗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論文來源,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網址: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index.aspx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地質論評》(GEOLOGICAL REVIEW):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創刊於1936年,一直以愛國、爭鳴為辦刊宗旨。刊頭圖案,缺右上殘左下,為創刊之時東北遭侵吞,西南被蠶食,一直沿用至今,表達了我國地質學家的憂國愛國之情。《地質論評》現為雙月刊,以論、評、述、報為特色。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地質論評》是中文核心期刊,曾獲得科技部、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協的國家期刊獎、優秀科技期刊獎、雙獎期刊稱號,被國內外眾多檢索系統收錄。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論文統計分析」中,其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等指標多年來均位居前列;2005年獲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6年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12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刊物稱號。2014年發表論文130餘篇,通訊資料和消息報道10多篇。據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統計,2013年《地質論評》的影響因子為1.112,總被引頻次2407,綜合評價總分56.9,綜合評價總分在地質學類期刊中排名第4。

網址: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地球學報》(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雙月學術期刊。《地球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來源期刊、首批「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進入SCI總被引頻次100以上中國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為EI來源期刊。2012年起連續三年榮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2013年,《地球學報》核心總被引頻次1740次;核心影響因子1.263,在全國1989種核心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學報》作為中國地質科學院樹立其學術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圖充分展示院綜合學術水平和科研競爭實力,2014年刊載「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全文10篇,同時刊載以「十大科技進展」為主線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載論文95篇,報道各類信息快報25篇,共782頁。《地球學報》同時發布網路電子版,在編輯部網站上實時提供免費全文瀏覽下載。

網址:http://www.cagsbulletin.com

《礦床地質》(MINERAL DEPOSITS):創刊於1982年,雙月刊,由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辦,是中國唯一報道礦床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內容包括礦床地質特徵及與礦床有關的岩石學、礦物學、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和科學實驗成果及新技術、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羅斯文摘雜志)、《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資料庫》、《數字化期刊—期刊論文庫》、《數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庫》、《中國地質文摘》、《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有色金屬文摘》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檢索期刊及資料庫收錄。

2014年《礦床地質》刊出96篇,並始終保持基金項目的較高比例。2013年影響因子為1.551,位居地學類期刊第5名,全國1989種核心期刊中影響因子排名第43位,總被引頻次2423次。《礦床地質》再次榮獲「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編輯部參與了「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論文」項目,根據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CSTPCD)單篇文章定量評估與同行評議或期刊推薦相結合的方法,有2篇發表在《礦床地質》2013年的論文獲得提名。2014年《礦床地質》編輯部網站點擊率近六百萬次。

網址:http://www.kcdz.ac.cn/ch/index.aspx

《岩石礦物學雜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學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82年。2005年起改為雙月刊。《岩石礦物學雜志》主要報道岩石學、礦物學各分支學科及有關邊緣交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成果,創造性和綜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礦物鑒定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以及與有關的最新地質科技信息。《岩石礦物學雜志》是國內外多家檢索系統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國內的《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自然科學技術版)、《中國地質文獻資料庫》、《中國地質文摘》、《中國地質文摘》(英文版)、《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分析資料庫(CSTPC)、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重慶維普)、台灣中文電子期刊思博網和國際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錄。

2014年共發表論文98篇,1170頁。網站點擊率已過253萬次,在地學類學術期刊中受關注程度較高。2013年影響因子0.995,總被引頻次1157,他引率達0.92,在同專業領域期刊中排名較前。再次入選「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並且各項指標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網址:http://www.yskw.ac.cn/ch/index.aspx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岩礦測試》(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創刊,由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專業技術委員會和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共同主辦,是中國唯一的地質分析測試專業雜志,所載內容反映了中國地質物料分析測試的水平。凡是正在進行的科技部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地調項目等均在發表之列。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論文的內容質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主編和專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學術質量的要素,編輯的專業能力是提高刊物內容質量的關鍵。2014年本刊文章選題有導向性和啟發性,內容充滿質感,富含思辨性、論述性、借鑒性。刊物的學術參考價值、整體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有所提升。「國際SCI期刊導航」針對重點國際地學和化學SCI期刊的發展方向、學術標准,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實用的投稿指導。針對我國作者的薄弱點和本刊報道的主題,2014年舉辦了兩期作者培訓班。調整辦刊工作思路,聚焦現代各類分析測試技術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創新,進一步凸顯辦刊定位,增長在文獻領域的學術地位。

2014年發表論文135篇,共908頁。網站訪問量超過42萬次。2013年的影響因子為0.661,總被引頻次為1215次。

網址:www.ykcs.ac.cn/ykcs/ch/index.aspx

《中國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創辦於1982年,季刊,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協辦的我國唯一公開出版的岩溶學術刊物,曾多次被評為廣西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雙效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並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地質文獻資料庫(GeoRef)、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波蘭哥白尼索引(IC)、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IPD)、及美國湯姆森Gale資料庫、美國國會圖書館等國際著名的文獻檢索資料庫及國內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索引資料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等收錄。

2014年《中國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論文64篇(514頁),內容多為當前岩溶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所關注或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學術性強,應用價值大。2013年的核心總被引頻次671次,核心影響因子0.570。

網址:http://zgyr.karst.ac.cn/ch/index.aspx

《地質力學學報》(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國地質科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95年,以「弘揚李四光學術思想,求實、創新、發展」為辦刊宗旨,是反映地質力學領域科研成果的對外窗口。主要報道地殼運動與大陸地質構造及其動力機制等方面的前沿動態和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同時關注礦產資源勘查、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環境變遷規律等方面的應用科研成果。《地質力學學報》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的來源期刊,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是「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和CNKI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2014年發表論文46篇,共474頁。《地質力學學報》同時發布網路電子版,在編輯部網站上實時提供全文瀏覽下載。刊物的引用率和影響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響因子為0.788,總被引頻次為451次。

網址:http://journal.geomech.ac.cn/ch/index.aspx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於2013年4月創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下水資源、農業與地下水、地下水資源與生態、地下水與地質環境、地下水循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開發利用、水文地質標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學、氣候變化與地下水等學科領域的優質稿件。2014年發表論文48篇,共404頁,並入選世界著名地學資料庫《GeoRef資料庫》,這標志著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的研究水平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

網址:http://gwse.iheg.org.cn。

(註:期刊影響因子根據2014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SCI資料庫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Ⅵ 中國地質學會的學會章程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本學會名稱為中國地質學會,英文譯名為「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縮寫為gsc。第二條 中國地質學會(以下簡稱本會)是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依法登記成立的全國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法人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地質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本會代表中國地質學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學術組織。第三條 本會宗旨是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民主辦會的原則;積極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學風;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地質科學技術與經濟相結合,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我國地質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第四條 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單位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第五條 本會的住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街26號(中國地質科學院內),郵政編碼:100037。第二章 業務范圍第六條 本會圍繞我國地質科學技術與相關領域開展以下業務活動:一、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加強同國內外地質科技團體和地質學家的聯系;二、組織和承擔地質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三、編輯、出版、發行本會主辦的地質科技期刊;四、向社會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五、開展繼續教育,組織和承辦各類技術培訓或技術研討班、研討會等,推廣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六、受掛靠單位國土資源部委託,負責中國注冊地質師的資格認證的相關日常管理工作等;七、開展地質科技咨詢服務和地質科技開發工作;接受委託,對國家地質科技發展戰略、政策和經濟建設中的重大決策進行科技咨詢;開展地質科技項目論證、成果鑒定和獎勵評審、文獻和標準的編審、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評定等;八、發現和舉薦地質科技人才,表彰、獎勵在地質科技活動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會員和科技工作者;九、向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地質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十、承擔上級單位交辦的相關事宜和開展為會員服務的其他活動。第三章 會員第七條 本會會員分為個人會員和團體會員兩部分。第八條 個人會員包括:榮譽會員、會員、學生會員、通訊會員和外籍會員。一、入會條件凡承認本會章程,並符合下列不同類型會員條件之一者,均可提出入會申請,按審批程序批准後,成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員。(一)會員1、獲得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地質科技人員;2、中級專業技術職務及以上或具有相當技術職務的地質科技人員;3、從事科技、教育、生產等地質科技管理工作5年及以上,並熱心和積極支持本會工作,具有一定業務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員。(二)學生會員1、高等院校地質類專業本科二年級及以上;2、在校碩、博研究生(不含在職研究生)。(三)榮譽會員凡年齡在70周歲及以上,並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的人員,經本會常務理事會批准,可授予本會榮譽會員。1、為地質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2、為地質學會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人員。(四)通訊會員現居住在港、澳、台地區或旅居國外並在本行業領域具有一定學術成就的中國籍地質科技工作者。(五)外籍會員在地質專業領域有較高造詣,並熱心參與和協助組織本學科學術交流的外籍專家、學者。二、入會程序(一)會員、學生會員,本人應向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提出書面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個人會員申請表」,由所在省級地質學會審批後報中國地質學會備案,頒發中國地質學會會員證。(二)榮譽會員,經本人同意,由學會分支機構、省級學會、常務理事單位提名,常務理事會批准,可成為中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員。(三)通訊會員、外籍會員,由本會會員兩人書面推薦、本人向本會提出書面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個人會員申請表」,經本會常務理事會審議批准後頒發中國地質學會會員證。外籍會員報中國科協備案。三、權利和義務:(一)權利1、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2、優先參加本會主辦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考察、培訓等活動,並享有優惠的會議注冊費;3、免費或優惠獲得本會相關資料和主辦的出版物;4、享有申請本會有關獎勵或推薦有關獎勵資格的權利;5、享有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和監督權;6、入會自願、退會自由。(二)義務1、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2、維護本會的合法權益;3、完成本會交辦的任務;4、按規定繳納個人會員會費。四、會員資格及會籍管理(一)本會榮譽會員、通訊會員、外籍會員的會籍由本會直接管理;本會普通會員、學生會員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管理。(二)會員調離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時,應及時到原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辦理會籍轉移手續;(三)會員應自覺繳納會員會費,在會員資格有效期滿六個月後仍未能及時繳納會費的將自動取消其會員資格;(四)會員被剝奪政治權利者,自動取消其會員資格;(五)會員退會或被取消會員資格後要求重新入會的,按原審批程序重新進行審批。第九條 單位會員一、入會條件凡承認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與本會行業領域有關,願意參加和支持本會組織的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技術咨詢、人才舉薦、教育培訓等有關活動的,並具有一定科技隊伍和一定比例的本會會員,從事科研、教學、生產、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教學機構、社會團體。二、入會程序向本會提出書面入會申請、填寫「中國地質學會團體會員申請表」,經常務理事會審議批准,即可成為本會團體會員。三、權利和義務(一)權利1、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2、理事會換屆選舉時,擁有理事候選人的提名權;(新增)3、優先參加本會組織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科學考察、科技咨詢、科技培訓等;4、擁有申請本會有關獎項、獎勵的資格;5、優先和優惠訂閱本會主辦的學術期刊或有關資料;免費獲得本會內部刊物;6、免費在學會網站和內部刊物上刊登團體會員單位的人才、科研、教學、生產等成果有關信息;7、擁有對本會工作的批評、建議和監督權;8、入會自願、退會自由。(二)義務1、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維護本會的合法權益;2、及時向本會提供相關學術動態,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及科學普及活動;3、按規定繳納團體會員會費;四、會員資格和會籍管理(一)團體會員單位會籍由本會統一管理;(二)不能按期繳納會費的團體會員單位將取消本會團體會員單位資格,取消會員資格後需重新入會的,需按原審批程序進行重新審批。第十條 會員會費的管理與使用一、本會各類會員會費應按財務有關規定嚴格管理,專款專用;二、收取會費需向繳費人開具由財政部門監制、民政部門統一印製的「社會團體會費收據」;三、個人會員會費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負責收繳與管理使用;團體會員單位會費和學會理事會費、通訊會員和外籍會員會費由本會負責收繳及管理使用;四、會員會費主要用於為會員服務性支出和補貼本會工作支出;五、本會按年度會費繳納標准收取會費,可一次性繳納五年會費,也可按年度繳納;六、會費繳納和使用情況每年向常務理事會報告,並接受會員監督。第十一條 團體會員單位應設立1-2名聯系人,負責本單位的會員發展申報、團體會費繳納及日常事務管理;第十二條 本會遵循中國科協制定的會員統一編碼規則,對個人會員進行統一編碼;第十三條 不按規定繳納會費的個人和單位,不得參與本會各項獎項的評選、不得擔任本會理事。
第十四條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第四章 領導機構和負責人第十五條 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是本會最高權力機構。一、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一)制訂、修改本會章程;(二)選舉和罷免理事會理事;(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四)制定本會工作方針和任務;(五)決定章程規定的其他重大事宜。二、會員代表的產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按規定分配的名額,由會員單位民主選舉產生,部分代表可由團體會員單位推舉產生,理事會現任理事和新擬任理事候選人為當然代表。三、工作程序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如遇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召開,應由常務理事會議決定後,報中國科協批准,但提前或延期召開一般不得超過一年。第十六條 理事會理事會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本會開展工作,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負責。一、理事選舉程序和條件(一)程序理事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各專業委員會、研究分會、工作委員會,各團體會員有關部門及單位按規定分配名額推薦候選人,經上屆常務理事會議審議後,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提出理事候選人名單,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會理事。(二)條件理事人選年齡應在70周歲以下,且在本行業領域有一定學術造詣、學風正派的專家、學者;在產學研第一線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熱心學會工作並具有一定業務管理水平的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和企事業管理人員,理事可以連選連任,但不能超過兩屆,隔屆可再任。二、理事會行使的職權(一)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或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和常務理事;
(三)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情況;
(四)制定本會發展規劃;
(五)決定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的設立、變更、注銷;
(六)籌備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七)決定會員的入會和除名;
(八)決定副秘書長和各分支機構負責人的聘任;
(九)向國家推薦重大學術成果和優秀人才;決定本會表彰和獎勵事項;
(十)審定內部管理制度、籌集學會活動經費;
(十一)審議、決定本會其他重要工作。
三、理事會每年召開一次,遇特殊情況可以通訊方式舉行。理事會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出席理事的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理事不能到會,可委託代表參加,並有委託投票權。
第十七條 常務理事會
本會設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理事會第一、四至十條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一、由理事會提出常務理事候選人名單(常務理事人數不得超過理事人數的1/3),並採取無記名投票方法,選舉理事長一名、副理事長若干名、常務理事若干名、秘書長一名組成常務理事會;理事長可委託一位副理事長擔任常務副理事長。
二、常務理事會每半年召開一次,遇特殊情況可以通訊方式舉行。常務理事會須有2/3以上的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八條 學會負責人
一、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
(二)在本行業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周歲,秘書長任職時年齡一般不超過62周歲且為專職;
(四)熱心學會工作,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刑事處罰;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二、學會換屆後一般不增補或變更秘書長以上負責人,確需增補或更換的,需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議,向中國科協提出申請,經審批同意後按學會章程規定進行選舉,並到民政部辦理備案等相關手續。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每屆任期五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對任期內業績突出的秘書長,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2/3以上會員代表表決通過,報中國科協審查並經民政部批准,可再延長一屆任期。
四、理事長為本會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代表本會簽署有關重要文件。特殊情況下,經理事長委託、理事會同意,報中國科協審查並民政部批准,可由秘書長擔任本會法定代表人。
本會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其他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五、理事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決議的執行情況。
理事長因故不能履行職權,可委託常務副理事長代行職權。
六、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監督、檢查各機構開展工作情況;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機構主要負責人,提交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實體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十九條 名譽理事
名譽理事只授予對本會工作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士,且已退離本會工作崗位,經理事長提議,常務理事會審批,方可授予。
一、條件
名譽理事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方可授予:
(一)曾任本會常務理事、年齡60周歲及以上並已退離工作崗位;
(二)曾連任兩屆本會常務理事;
(三)曾連任三屆副秘書長且曾任本會理事。
二、名譽理事除享有會員的權利外,還具有以下權利:
1、優先參加本會主辦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考察、培訓等活動,並享有低於其他會員的會議注冊費;
2、免費獲得本會相關資料和主辦的出版物;
第五章 辦事機構
第二十條 本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辦事機構處理日常事務。辦事機構是在本會常務理事會領導下,日常工作由秘書長具體負責的常設專職業務機構。
辦事機構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工作人員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派出。
第二十一條 本會由常務理事會聘任的專職副秘書長協助秘書長主持辦事機構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二條 本會可對社會聘用的合同制工作人員實行流動的動態人事管理,建立流動人員管理制度和獎懲辦法,其人事檔案、社會保險、專業技術職務評定等委託北京(或部委)有資質的中介公司代為管理。
第二十三條 本會對社會聘用的合同制工作人員的工資、保險、福利待遇等按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分支機構
第二十四條 本會根據學科專業的發展及業務活動的需要,設置若干分支機構(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研究分會、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分支機構是理事會領導下的非法人學術工作機構,承擔組織本專業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咨詢服務、人才舉薦、培訓及專業研究等方面的任務。
第二十五條 分支機構設主任委員一人、副主任委員數人、秘書長一人和委員若幹人。主任委員和成員由有關方面協商、推薦,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聘任。
第二十六條 分支機構應按學會章程規定每五年換屆一次,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和秘書長年齡不得超過70周歲,連任不得超過兩屆。黨政機關副處級以上幹部兼任學會分支機構主任委員的,應按幹部管理許可權報批。
第二十七條分支機構的設立、變更和注銷,需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議同意,報中國科協審查並民政部批准。
第七章 經費及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二十八條 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國內外個人、團體和單位的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撥款;
七、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九條 本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
第三十條 本會開展表彰獎勵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三十一條 本會合法收入享有法人財產所有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侵佔、私分或挪用。
本會財產必須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第三十二條 本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第三十三條 本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第三十四條 本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采源屬於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 必須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並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第三十五條 本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需依法接受民政部和中國科協認可的審計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八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三十六條本會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建議,報國土資源部審查同意後經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並報中國科協審查批准。
第三十七條 本會終止前,需在中國科協和國土資源部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與清算無關的活動。
第三十八條 本會在民政部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三十九條 本會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中國科協、民政部和國土資源部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本會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九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條 對本會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後,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並在通過後15日內報中國科協審查,經同意,報民政部核准後生效。
第十章 附則
第四十一條 本章程於2011年11月1日經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四十二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本會理事會。
第四十三條本章程自民政部核准之日起生效。

Ⅶ 中國地質學會的學會會歌

大哉我中華!大哉我中華!東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誇。泰山五台國基固,震內旦水陸容已萌芽,古生一代滄桑久,礦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構造更增加,生物留跡廣,湖泊相屢差。地文遠溯第三紀,猿人又放文明花。錘子起處發現到,共同研討樂無涯。大哉我中華!大哉我中華!?
1940年,理事會通過了中國地質學會會歌歌詞,1941年3月在重慶舉行的第17屆年會上試唱。

Ⅷ 中國地質學會的任期目標

中國地質學會第38屆理事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中國科協「七大」精神,充分發揮學會紐帶和橋梁作用,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為提高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程度,動員團結全體會員和廣大地質工作者,繼承前輩優良傳統,服務大局,開拓創新,積極投身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為推動地質事業發展建功立業,開創學會工作的新局面。
中國地質學會第38屆理事會任期主要目標任務是:
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重點辦好反映當代地質科學前沿和與資源、環境密切相關的學術會議,提倡多學科聯合辦會,鼓勵開展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各類學術活動,不斷提高學術交流的水平和實效。
(一)開好2006年學術年會及「十五」地質科技重要成果學術交流會。積極參加地質調查所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並頒發第三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辦好丁文江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今後,對其他著名地質學家的華誕或紀念日將制定統一辦法,按章舉辦。
(二)做好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准備和組織工作;歸納大會交流的學術成果,及時向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介紹大會論文的精華和當代地質科學的前沿;結合實際,提出我國地質科學攀登部分國際學科制高點的建議。
(三)主動承辦國際學術組織交辦的國際學術會議,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活動,提高我國地質人員的科技水平;與海外華人地質學家加強合作,繼續辦好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積極推薦我國中青年地質學家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和擔任會議學科召集人,提高他們的國際知名度。吸引外國知名地質學家來華考察、訪問和講學。
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
(一)繼續辦好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改革辦營方法,提高辦營效果。認真組織好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積極參加全國科普日和科技周活動;配合有關學會開展「世界環境日」、「全國土地日」等活動。(二)繼續利用科普櫥窗、科普講座、科普幻燈、錄像資料,利用地質博物館、開放實驗室等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報刊、電台、電視台、網路等多種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地質科普活動。(三)辦好科普刊物,出版科學與文學相融合的科普書籍,推進《地球》雜志的改革。
繼續辦好學術刊物
(一)做好《地質學報》中、英文版和《地質論評》編委會的換屆工作。充實和改進《地質學報》中文版、《地質論評》的編輯出版工作,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提高辦刊手段的現代化,改革版式,擴大容量,縮短出刊周期,發表更多的優秀稿件,保持國內領先地位。擴大《地質學報》英文版的全球地質信息容量,聘請國際編委,增加國外論文,進一步提高《地質學報》英文版的國際地位。
(二)貫徹新聞出版總署提出的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的辦刊方針,加強對各專業委員會和省級學會所辦刊物的指導,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三)協助國土資源部辦好國際地科聯機關刊物《Episodes》雜志,擴大我國地質科技界在國際同行中的影響。
人民網科技頻道訊 11月2-5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召開2011年學術年會,會議旨在進一步貫徹落實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重要講話精神,落實《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加強地質科技支撐能力建設,促進全國地質領域的學術交流,展示近年來地質找礦及研究的工作成果,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開幕式後,13位國內知名專家以燕山運動:一次突發的大地構造變動、我國入地計劃的新進展、亞洲風成系統地球化學示蹤研究、白堊紀大洋紅層與深時(Deep-Time)研究、進化論十大假說及寒武大爆發的本質屬性、5.12汶川地震地質構造成因、古亞洲洋構造域與北亞造山區:定義、結構與演化、岩石高邊坡穩定性評價及崩滑地質災害機理、礦井水害預報預測與應急救援、青藏高原:大陸碰撞過程與成礦作用、綜合信息地殼穩定性區劃研究初步結果、新疆富鐵礦成礦地質特徵及主攻類型成礦模式、礦物學環境屬性研究進展等內容做大會主題報告。本次會議共設置13個分會場,分別就我國深部探測與地殼結構、全國固體礦產勘查方法與技術、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技術、地質與城市化、地質科技期刊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地質災害與環境安全、金礦找礦理論培訓、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研究、水文地質學科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天山找礦、中國主要陸塊聚散過程、裂變徑跡年代學及其地質應用、資源及環境研究中現代礦物學的地位與作用等方面開展研討和交流。會議共審核刊印論文摘要233篇,內容涵蓋范圍廣泛,反映了我國當前地質科學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最新成果。學術年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搭建學術平台、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以面向地質科研生產、服務國家宏觀建設為目標,廣泛邀請海內外地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著「支撐、引領——為實現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服務」的主題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活動。會議將在推進地質科技交流、促進地質科技研究與地質調查與勘查的結合、推動地質工作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緊密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Ⅸ 在哪一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八十周年

中國地質學會於1922 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
據此推斷2002年已是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八十周年了

地質學(回Geology)是對地答球的起源、歷史和結構進行研究的學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為研究對象,並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質學(Astrogeology)。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