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宋任

中國地質大學宋任

發布時間: 2021-02-09 18:23:53

① 辯論賽:分科利大於弊

分科利大於弊不該取消文理分科:
我們的小學是為初中而設置的,初中為高中而設置的,高中是為考大學而設置的,這種層層關系都是由考試串起來的,這種考試制度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而不是綜合能力。如果文理不分科,那麼,學生負擔就職會加重,而且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理科的非高考學科已通過會考的形式達到了要求,況且如果把大學生的文化結構不合理歸於文理分科的話,那實在有點冤。考上大學的學生哪個不說中學所學的東西大多用不上,而且科學家也說過當代社會,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才能適應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

到底該不該取消文麗分科呢?高中文理分科弊大於利,這一點不難達成共識。但是,有人把「民族素質整體下降、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分離、出不了大師」都歸咎於文理分科,實在有些牽強。

首先,民族整體素質高低與文理分科並無直接關系。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其核心是人的才乾和道德力量。知識不等於素質。文理分科只是讓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有所側重,對學生素質高低並沒有直接影響。事實上,單就知識水平而言,我國中小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遠高於歐美學生,這是公認的結論。但我們不能據此認定,我國中小學生的素質遠高於歐美學生,因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國中小學生整體素質在下降倒是一個事實。

其次,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分離與文理分科無必然聯系。汶川大地震中一夜成名的「范跑跑」是學文的,而且還是北大歷史系的高材生,地震來臨時,他丟下學生,奪路而逃,事後還為自己的敏捷身手而洋洋自得。試問,「范跑跑」有多少人文情懷?不久前,媒體曝光,浙江大學葯學院博士後賀海波因多篇論文學術造假被國際期刊撤銷,「名」揚海外,讓國內學術界蒙羞。葯學院博士後中學應該學理,之後又經過學士、碩士、博士階段的科學訓練,但賀博士又有多少科學精神呢?可見,學文未必有人文情懷,學理也未必就有科學精神。既然沒有,何談分離?

第三,出不出大師與文理分科也無邏輯關聯。公認的大師中,有文理兼修的,也有「偏科」嚴重的。前者,最典型的是梁思成。梁思成是建築大師,但他的國學根基非常深厚。且看這段出自梁思成之手的文字:「六朝唐宋以來的詩詞里,都愛用幾次『闌干』,畫景詩意,那樣合適,又那樣現成。但是濫用的結果,欄桿竟變成了一種傷感,作態,細膩,乃至香艷的代表。唐李頎詩『苔色上鉤闌』,李太白『沉香庭北倚欄桿』,都算是最初老實寫實的詞句,與後世許多沒有闌干偏要說闌干,來了愁思便倚上去的大大不同。」試問,現在學文的人士中有多少能有這樣的文字功力呢?多乎哉?不多也。後者的代表人物是學貫中西的錢鍾書。錢鍾書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文,卻在數學等理科上成績極差,報考清華大學時,數學僅得15分,但這無礙於他成為一代宗師。由此看來,出不出大師與分科與否並無多大關系。華聲在線稿件

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何處呢?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現行高考制度才是根源。在現行高考制度下,只有提高升學率才是「硬道理」,因為升學率決定著學校、老師的前途與命運。正因為如此,多年來「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抓應試教育」這一狀況未有大的改觀。由此導致現在的學校教育被嚴重異化,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基本由高考來決定,而不是由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來決定。說得更直接一些,現在多數中小學是在對學生進行灌輸與訓練,而不是在培養學生。知識可以灌輸,應試技能可以訓練,而素質則必須通過培養才能提高。

所以,如果高考制度不變、人才培養模式不變,僅僅取消文理分科,那麼,結果既不能提升民族素質,也不能促進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結合,更談不上造就什麼大師;這樣做的實際後果只有一個:折騰學生。

文理不分科是大方向,但是,目前還不具備取消文理分科的條件與環境。現在的重點應放在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創新人才培養的辦法措施上,等這些工作做好了,應試教育自然會失去市場,中小學生的負擔就會真正減輕,取消文理分科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弊大於利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不利於培養自主創新人才代表呼籲——— 盡早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今年的「兩會」上,教育仍然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昨日,全國人大代表、湛江師范學院院長郭澤深和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陳觀光等建議,沿襲多年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不利於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一制度應該盡早取消。 不應在本科讓學生成專才 「文理分科好比把學生強制性地按在兩個池子里拚命灌。」說起文理分科,郭澤深有說不完的話。郭澤深認為,文理分科不但不利於高中階段的教育,也不利於大學人才的培養,由於學生的發展方向從高中階段就基本確定了,大學在招收學生的時候選擇餘地自然就少了,更關鍵的是進入大學的學生的可塑性大大降低了。他指出,目前許多大學都已經意識到低年級分專業的弊端,開始淡化專業概念,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為何就不能早點取消呢? 「現在大學學位已經比較充足了,過去那種試圖在大學本科階段就讓學生成為專才的觀念應該改一改了。」 高考應重點測試基本能力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陳觀光也表示,今後社會發展的方向是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文理分科過早地將孩子的發展方向細化了。像廣東省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科目設置越來越細,連數學都要分文理兩種,「這種做法老師累,學生更累!」 陳觀光指出,目前的文理分科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適應高考制度,這種功利性的做法必須改變。他認為,高考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基本能力的測試上,專業方向的發展應該讓學生在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階段再進行選擇。 文理不分科是發展趨勢 中山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黃崴教授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文理不分科從長遠來看是個趨勢,在基礎教育階段,人既全面發展還要有人文素養,高中也屬於基礎教育,對公民的全面發展,整體素質提高有利。「過去,我們採取文理分科的原因是,教育資源有限,尤其是高中教育資源較少,為了多快好省地培養專業人才,對文理各有側重。」 黃巍告訴記者,目前,大學教育越來越趨向高質量發展,今後可能從普及9年義務教育轉而培養12年義務教育,大學入學率會不斷提高。「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他們的大學生在入學一兩年內都是不分科的,考試統一科目,不分文理。」 高考應加入「社會服務分」 又訊 昨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殷鴻福提交發言材料建議,將高考錄取標准由「一項標准」改為「三項標准」,分別為高考分、社會服務分、創新特長分。社會服務是指學生在醫院、街道、老弱病殘等福利單位做過多少義工,擔任過什麼社團工作,對社會和人生有什麼經歷等,因此最高分數應該給那些到窮鄉僻壤生活過,甚至為西部、農村和文盲區的發展服務過的學生。 當然,殷鴻福也預料到在中國實施這種改革難度很大,最頭痛的就是「假冒偽劣」和「權力代分」。可以肯定社會服務分和創新分一旦設立,立刻會冒出千種假證和萬張條子,來非法攫取這兩種分,從而使改革名譽掃地,不能再執行下去。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正確的做法是在與之斗爭中不斷改進 高考的優點1、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才科學公平的選拔
2、磨練青少年的意志
3、提高基礎教育的水平
4、為農村學子改變自身經濟地位提供條件
5、形成崇尚知識的良好氛圍 [編輯本段]五、高考的缺點一次性筆試
高考地區歧視 :高考的地區歧視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大學是按照省份來分配相應的錄取名額的,通常對於本地區考生保留更多的名額,這樣就使得本地區的錄取分數線相應下降。這種現象對於著名大學集中的北京來說尤為突出。由於很多考生希望考取北京的大學,但大學對其他省份的招收名額有限,其他地區考生分數遠高於北京地區考生而不能被大學錄取的情況甚為常見,在一些省份可以進入重點學校的學生若按照另一些省份高考難度和分數線有可能可以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名牌學府,上本科的則有可能可以上那些省份的重點院校。有人批評這是對考生的歧視,網上激烈的爭論未間斷過,各地學生也多對此憤憤不平,但又只能接受現狀。
一考定終身:由於高考具有相當的權威性,所以所有大學都根據高考分數錄取學生。因此很多人把高考認為是決定人生的關鍵,即「一考定終身 」。 [編輯本段]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高考制度由於現行高考制度是統一考試,於是在高等教育的上端,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階段產生了統一課程標準的弊端,全國所有學生都必須按照統一標准學習。這種教育在失去了教育個性和教育目的的同時,也讓學生喪失了個性發展空間
「整個中國教育問題的『牛鼻子』是高考制度,現在的高考制度牽著中國教育走。」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曾經這樣形容高考。這個形容不無道理。長久以來,高考成績一直是衡量學校、教師教學質量以及學生成績的唯一「硬」標准。
「所謂高考問題,實質是考試的統一性與學生發展和教育發展多樣性之間的矛盾。」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炬明分析,由於考試是統一的,就無法兼顧學校和學生的多樣性需求,因此制約了學校和學生的多樣性發展。
若此,造成這一症結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使高考更好地為高校和學生發展服務?
高校沒有招生錄取自主權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水平評估組專家、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岩介紹說:「我國學校實行的是行政化管理。這種體制下,對依法獨立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高校而言,不能依法進行服務性管理。同時,對專業、課程設置的管制致使高校在師資、課程、教材、招生錄取等學校建設方面,失去了自主權和作為。」
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目標,高校在招生時,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素質有不同要求。「但是在政府統管招生的情況下,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僅僅是在國家統一考試之後的一類本科線限制之內加上20%的挑選權,而且相當一部分高校為了迴避『問題』,主動將它放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這就使得決策責任與後果承擔產生分離,由此引發的問題全部由學校承擔,沒有人對招生質量最終負責。稍微有點個性的教授,便不能容忍這種自己想招的學生招不到,招生權和培養權完全割裂的局面。」
熊丙奇認為,相對於按教育規律進行改革可能惹出的種種問題來說,從某種角度講,控制高校招生自主權是一個保證高考公平,維護公民平等受教育權利、維護社會穩定的辦法,但也是目前高考制度始終不能進行實質性改革的根本原因所在。
學生沒有自我發展選擇權
由於現行高考制度是統一考試,於是在高等教育的上端,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階段產生了統一課程標準的弊端,全國所有學生都必須按照統一標准學習。這種教育在失去了教育個性和教育目的的同時,也讓學生喪失了個性發展空間。又由於統一高考實行文理分科制度,又使很多文理兼顧的學生不得不忍痛割捨「另一半」,發展潛能受到抑制。
「從高中開始一直延伸到高校的文理分科,可能使得大學里文科生不懂自然科學,理科生缺乏人文知識。兩類人不了解彼此的思維方式,不知道對方想什麼和如何想,彼此難以互相理解。」趙炬明說,「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理解、處理社會及生活問題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明顯的片面性,不僅使我們的教育偏離培養目標,不利於培養滿足國家發展需求和面向21世紀發展需要的公民,也不利於造就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師,甚至還會導致很多社會問題。」
學校和學生必須雙向選擇
針對高考進行的改革,十年來各省一直在進行探索,最早進行改革的江蘇省,10年間換了5個方案。「雖然高考制度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關口,但由於高校沒有招生自主權,學生沒有選擇權,也只能在考試內容上下工夫,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變革。」江蘇省新中華中學校長張天若解釋。
可是,回歸高校自主權以及增加學生選擇權的高考制度應該是什麼樣的?它對目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統一高考衍生的違背考試公正原則、損害教育公平的腐敗現象能否進行有效遏制?
「這個制度應該是實行多軌道、多樣化,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考試、選擇學校的機會,同時也給高校更多的自主選擇學生機會的制度。」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楯回答說。對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解釋,「21世紀教育研究院6月13日推出的民間版《關於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議》,表達的就是這個設想。學生在參加每年3次的『全國學業能力水平測試』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同時報考多所高校,分別參加不同學校的考試或研究型大學的聯考,考生可以同時取得幾個學校的錄取通知,有選擇地挑選學校。」
楊東平介紹,方案提出的錄取方式也是多元化的,985和211學校可以採用「全國學業能力水平測試+高校自主招生」模式,部分211和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採用「統一學科知識考試+集中錄取」模式,高職高專院校可以採用「自主考試」模式,學校可以根據不同的考試模式,自主多次錄取考生。
「方案還提出了配套改革措施。比如,將考試納入法制軌道,在高校內部建立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度,建立招生全程信息公開制度進行社會監督;實行報名社會化;清理高考加分政策;降低英語分數權重;通過培育社會中介組織,實現考試機構和考試的社會化等等。」熊丙奇介紹說,此外,與自主招生、多次錄取對應,入學後的學生還可以在研究型高校與其他高校、普通高校及職業高校之間及院系之間流動,促進高校教育的競爭。
方案一經公布,有人立即將它與美國、法國、亞洲等國家及地區的招生錄取制度進行比較,以證明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有專家提出應該取消文理分科。趙炬明認為,「高考問題我們已經研究了30年,各國國情不同,招生錄取制度不盡相同,並且也在不斷改進,因此沒有可比性。這個方案,汲取了新中國成立以前招生錄取制度的長處,適合國情。如果取消文理分科,政府再能夠在加大高校公信力度、規定工農子弟招生比例及學費補貼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遏制腐敗現象、保障工農子女利益政策的話,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在清華大學教授孫復初看來,招生錄取自主權能否回歸高校,是統一高考制度能否進行徹底改革的關鍵。他認為,高考制度改革,是有效解決我國教育界現存問題的關鍵。

中國地質大學自主招生09錄取名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藝術特長生測試結果公示
註:測試等級為 A 表示通過,B表示不通過,請注意查收等級證書。
報考項目 姓名 准考證號 測試等級
器樂 王藉 09101001 A
器樂 張釋瀾 09101002 B
器樂 宋樂來 09101003 A
器樂 秦月 09101004 A
器樂 郭樂樂 09101005 A
器樂 孫卓藝 09101006 A
器樂 王喆 09101007 B
器樂 錢昆 09101008 A
器樂 陳源 09101009 A
器樂 郭玲麗 09101010 B
器樂 李昂 09101011 B
器樂 曲方 09101012 B
器樂 孟盈盈 09101013 A
器樂 馬旭 09101014 A
器樂 李珊珊 09101015 A
器樂 李金思 09101016 A
器樂 雷淞文 09101017 A
器樂 李胤華 09101018 B
器樂 張菀雅雯 09101019 B
器樂 王琳 09101020 A
器樂 尹智慧 09101021 A
器樂 包童 09101022 A
器樂 胡熠程 09101023 A
器樂 唐錦森 09101024 A
器樂 潘詢 09101025 A
器樂 盛天航 09101026 B
器樂 焦健 09101027 A
器樂 馬也 09101028 A
器樂 田原 09101029 A
器樂 呂桂祥 09101030 A
器樂 趙鵬博 09101031 A
器樂 方雪 09101032 A
器樂 李曉 09101033 A
器樂 林明玉 09101034 A
器樂 丁冰玉 09101035 A
器樂 范航睿 09101036 B
器樂 錢錦 09101037 A
器樂 錢鈺 09101038 A
器樂 何洋洋 09101039 A
器樂 馬英凱 09101040 A
器樂 張旎昕 09101041 A
器樂 孫軻 09101042 B
器樂 曾可任 09101043 A
器樂 宮煦 09101044 B
器樂 趙冉 09101045 A
器樂 武韡 09101046 A
器樂 馬世哲 09101047 B
器樂 劉小馳 09101048 A
器樂 王晨曦 09101049 A
器樂 趙汗青 09101050 A
器樂 李遠菁 09101051 A
器樂 葉文弢 09101052 A
器樂 佟思琦 09101053 A
器樂 萬薪庚 09101054 A
器樂 張晨蕾 09101055 A
器樂 陳俊升 09101056 A
器樂 趙逸秀 09101057 B
器樂 耿浩博 09101058 A
器樂 張妮 09101059 A
器樂 謝冬雨 09101060 A
器樂 賈凌霄 09101061 A
器樂 張若凡 09101062 A
器樂 朱紹綱 09101063 A
器樂 王一良 09101066 B
器樂 黃夢琪 09101067 A
器樂 肖瑋 09101068 A
器樂 余雨則 09101069 A
器樂 孟宇姝 09101071 B
器樂 趙千慧 09101072 A
器樂 范佳彬 09101073 B
器樂 鄭雨萌 09101074 A
器樂 楊慕嬋 09101075 B
器樂 周海韻 09101076 A
器樂 袁璐璐 09101077 A
器樂 王海 09101078 A
器樂 張書禹 09101079 B
器樂 顏勵 09101080 B
器樂 劉玉璽 09101081 A
器樂 劉璐 09101082 B
器樂 劉詩洋 09101083 A
器樂 趙璕 09101084 A
器樂 胡曉 09101085 A
器樂 劉鵬 09101086 A
器樂 張翛翰 09101090 B
器樂 劉楠 09101091 A
器樂 李宜融 09101092 B
器樂 柳星辰 09101093 A
器樂 尹利旻 09101094 A
器樂 黃沐陽 09101095 A
器樂 應懷涵 09101096 A
器樂 馬斯琪 09101097 A
器樂 張程 09101098 B
器樂 張宇翔 09101099 A
器樂 童國君 09101100 B
器樂 魏婧 09101101 A
器樂 劉泰然 09101102 A
器樂 張憲憲 09101103 B
器樂 溫馨 09101104 B
器樂 段宏玥 09101105 A
器樂 呂誠皓 09101106 A
器樂 張澤 09101107 B
器樂 索文琦 09101108 A
器樂 鍾虹禾 09101109 B
器樂 陳志岸 09101110 A
器樂 於志貞 09101111 A
器樂 鮑雨欣 09101112 A
器樂 劉苗 09101113 B
器樂 牛里皓 09101114 B
器樂 孫義會 09101115 A
器樂 張子墨 09101116 A
器樂 丁駿豪 09101117 A
器樂 劉令琪 09101118 B
器樂 才方圓 09101119 A
器樂 常昊 09101120 B
器樂 趙宇 09101121 B
器樂 於思圓 09101122 A
器樂 周雪 09101123 A
器樂 於好雨 09101124 A
器樂 李時光 09101125 A
器樂 王琳 09101126 A
器樂 付琦 09101127 B
器樂 何昊 09101128 A
器樂 胡愷琳 09101129 A
器樂 關舒晗 09101130 A
器樂 武斌 09101131 A
器樂 郭宇丹 09101132 B
器樂 於思斯 09101133 A
器樂 李彬 09101134 A
器樂 張可 09101135 A
器樂 段皓 09101136 B
器樂 姚逢伯 09101137 B
器樂 胡明宇 09101138 A
器樂 劍雲龍 09101139 A
器樂 宋涵超 09101140 A
器樂 吳祥睿 09101141 B
器樂 梁藝馨 09101142 B
器樂 劉希子 09101143 A
器樂 韓燕雨軒 09101144 A
器樂 王雨晴 09101145 B
器樂 劉暢 09101146 B
器樂 張迪 09101147 B
器樂 杜一萍 09101148 A
器樂 崔仙 09101149 A
器樂 范曉晨 09101150 A
器樂 李螢 09101151 A
器樂 才薇 09101152 B
器樂 唐冰欣 09101153 A
器樂 王菁源 09101154 B
器樂 曹洋 09101155 B
器樂 趙研 09101156 A
器樂 胡潔 09101157 A
器樂 楊子恆 09101158 A
器樂 李田 09101159 A
器樂 趙鹿嬌 09101160 B
器樂 趙海 09101161 B
器樂 秦悅 09101162 A
器樂 李士泳 09101163 A
器樂 張荷絲 09101164 A
器樂 包韋韋 09101165 A
器樂 裘曉靜 09101166 A
器樂 鄭璐 09101167 A
器樂 劉尚源 09101168 A
器樂 李澤琦 09101169 A
器樂 徐婧婧 09101170 A
器樂 賈欣然 09101172 B
器樂 桑田原 09101173 A
器樂 王艿川 09101174 A
器樂 程楚琦 09101175 A
器樂 程孫雪子 09101176 A
器樂 程可揚 09101177 A
器樂 林昀暉 09101178 A
器樂 李璨 09101179 A
器樂 鍾寧 09101180 A
器樂 戰捷 09101181 A
器樂 姜馨淳 09101181 A
器樂 張颿 09101182 A
器樂 劉洋 09101182 A
器樂 郝賽 09101183 A
器樂 杜穎 09101183 A
器樂 任鏡蓉 09101184 A
器樂 靳勍 09101184 B
器樂 梁兆和 09101185 B
器樂 陳憶諾 09101186 B
器樂 胡丹 09101187 A
器樂 陳永立 09101188 B
器樂 劉睿鵬 09101189 A
器樂 張佩玉 09101191 A
器樂 劉度 09101192 A
器樂 李音 09101193 A
器樂 張惠宇 09101194 A
器樂 馮嬋娟 09101195 B
器樂 付詩康 09101196 A
器樂 張梅茜 09101197 B
器樂 李直謙 09101198 A
器樂 賈文月 09101199 A
器樂 劉立雍 09101200 A
器樂 劉卓亞 09101201 A
器樂 郭毅 09101202 A
器樂 王迅 09101203 A
器樂 陳思羽 09101204 A
器樂 曲夢琪 09101205 A
器樂 宋爽 09101206 A
器樂 林琳 09101207 A
器樂 龐小亭 09101208 B
器樂 李亦晗 09101209 A
器樂 李缽 09101210 B
器樂 劉牧 09101211 A
器樂 徐利鑫 09101212 A
器樂 徐長江 09101213 A
器樂 唐林 09101214 A
器樂 孫路 09101215 A
器樂 趙天堯 09101216 A
器樂 陳熙 09101217 A
器樂 張亞琪 09101218 A
器樂 劉悅 09101250 A
器樂 王敏政 09101251 B
器樂 宋漢禹 09101252 A
器樂 馮競旻 09101253 A
器樂 賈淯 09101254 A
器樂 孟祥如 09101255 A
器樂 王啟悅 09101256 B
器樂 張怡 09101257 B
器樂 武政男 09101258 B
器樂 李楊 09101259 A
器樂 孫樂海 09101260 A
器樂 張莉 09101261 A
器樂 顧燁璇 09101262 B
器樂 譚文天 09101263 A
器樂 古冬青 09101264 A
器樂 畢瑾 09101265 A
器樂 郭宇 09101266 A
器樂 關一男 09101267 A
器樂 鮑博洋 09101300 A
器樂 鄭楷鵬 09101301 A
器樂 蘇萌 09101302 A
器樂 許陶然 09101303 A
器樂 范逸群 09101305 A
器樂 王昱昕 09101306 A
器樂 季虹杉 09101307 B
器樂 劉伊 09101308 A
器樂 吳一帆 09101309 A
器樂 朱玥 09101310 A
器樂 韓藝珠 09101311 A
器樂 耿一雅 09101312 A
器樂 胡冉冉 09101313 A
器樂 鄭嫣然 09101314 A
器樂 金軒玉 09101315 A
器樂 宋雪嬌 09101316 A
器樂 周筱玥 09101317 A
器樂 敬韻 09101318 A
器樂 卓晨 09101319 A
器樂 張瑤 09101320 A
器樂 韓凱 09101321 A
器樂 李格格 09101322 A
器樂 王映竹 09101323 A
器樂 王璐 09101324 A
器樂 靳羲喆 09101325 B
器樂 吳爭明 09101326 B
器樂 解薇 09101327 A
器樂 周泰戎 09101328 A
器樂 黃聖 09101329 A
器樂 李卉 09101330 B
器樂 陳瑞琪 09101331 A
器樂 葛洋 09101332 A
器樂 熊天涵 09101333 A
器樂 劉婭瓊 09101334 A
器樂 張艾倫 09101335 A
器樂 李瑞琪 09101336 A
器樂 張昊寧 09101337 A
器樂 秦雨天 09101338 A
器樂 韓詩雯 09101339 A
器樂 王悅丁 09101340 A
器樂 肖卓俊 09101342 A
器樂 李洋 09101342 A
器樂 謝睿潔 09101343 A
聲樂 張哲乾 09102001 A
聲樂 周美雯 09102002 B
聲樂 郝遠 09102003 A
聲樂 王芊樾 09102004 B
聲樂 楊雨潤 09102005 A
聲樂 宋盈盈 09102006 B
聲樂 張佳琦 09102007 B
聲樂 邵丹丹 09102008 A
聲樂 陸晴晴 09102009 A
聲樂 康芮 09102010 B
聲樂 朱李維迪 09102011 A
聲樂 郝俊 09102012 A
聲樂 劉倩 09102013 A
聲樂 王佳碧 09102014 A
聲樂 王丹娜 09102015 A
聲樂 繆俊 09102016 A
聲樂 何睿 09102017 A
聲樂 劉方遠 09102018 A
聲樂 劉暢 09102019 A
聲樂 閆嬌宇 09102020 A
聲樂 閆嬌宇 09102020 A
聲樂 陳澤 09102042 A
聲樂 鄂小凡 09102043 B
聲樂 林芳伊 09102044 B
聲樂 唐艷超 09102045 B
聲樂 明文傑 09102046 B
聲樂 董歡漪 09102047 B
聲樂 陳丁 09102048 B
聲樂 張靖敏 09102049 A
聲樂 劉浩銘 09102050 A
聲樂 任婕妤 09102051 B
聲樂 馬鈺琳 09102052 B
聲樂 陳冰 09102053 B
聲樂 北方 09102054 A
聲樂 劉興華 09102055 A
聲樂 黃子惠 09102056 B
聲樂 胡依夢 09102057 B
聲樂 陳媛媛 09102058 A
聲樂 石亮俊 09102059 A
舞蹈 平靜 09103001 A
舞蹈 潘沛婷 09103002 A
舞蹈 婁岳超 09103003 B
舞蹈 吳洞天 09103004 A
舞蹈 李凡 09103005 A
舞蹈 鄧查爾 09103006 A
舞蹈 李妮娜 09103007 A
舞蹈 閆經緯 09103008 B
舞蹈 陳婉瑩 09103009 A
舞蹈 李雯 09103010 A
舞蹈 邸彤 09103011 B
舞蹈 吳萌萌 09103012 A
舞蹈 王佳璐 09103013 B
舞蹈 邱爽 09103014 A
舞蹈 李敬方 09103015 B
舞蹈 賈婷婷 09103016 B
舞蹈 李會卿 09103017 B
舞蹈 封帆 09103018 A
舞蹈 徐雅文 09103019 A
舞蹈 郁騁丹 09103020 A
舞蹈 鄒吉辰 09103051 B
舞蹈 呂依依 09103052 B
舞蹈 李曉悅 09103053 A
舞蹈 李韻 09103054 A
舞蹈 周丹 09103055 A
舞蹈 門巍 09103056 A
舞蹈 劉霄坤 09103057 A
舞蹈 王昳 09103058 B
舞蹈 劉芳 09103059 A
舞蹈 李馨培 09103061 A
舞蹈 潘琦 09103062 B
舞蹈 李伊洧 09103063 A
舞蹈 施韻 09103064 A
表演與主持 田海洋 09104001 A
表演與主持 胡其得 09104002 A
表演與主持 王晗婷 09104003 B
表演與主持 王馨瑤 09104004 A
表演與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與主持 李思奇 09104005 A
表演與主持 周昌蕾 09104007 A
表演與主持 姜玟彤 09104008 A
表演與主持 耿飛雄 09104009 B
表演與主持 鄒日東 09104011 A
表演與主持 孫雲星 09104012 B
表演與主持 婁岳超 09104013 B
表演與主持 霍宇婷 09104014 A
表演與主持 劉思充 09104015 A
表演與主持 徐茗洋 09104016 B
表演與主持 許權耀 09104017 A
表演與主持 孟亮 09104018 B
表演與主持 梁藝馨 09104019 B
表演與主持 朱希 09104020 B
表演與主持 王馮源 09104021 A
表演與主持 楊宇航 09104023 B
表演與主持 王佳璐 09104024 B
表演與主持 馬瀟 09104025 B
表演與主持 劉帥 09104026 B
表演與主持 何倩也 09104027 A
表演與主持 劉嘉平 09104041 B
表演與主持 張夢雨 09104042 B
表演與主持 李敏 09104043 B
表演與主持 楊照銘 09104044 A
表演與主持 龔玉嬌 09104045 A
表演與主持 陳冰 09104046 B
表演與主持 趙寧 09104047 B
表演與主持 王昳 09104048 B
表演與主持 葛亮 09104049 A
表演與主持 劉一弘 09104050 A
表演與主持 符夏一峰 09104051 B
表演與主持 劉興華 09104052 B
表演與主持 於洋 09104053 A
表演與主持 薛智軒 09104054 B
表演與主持 何冠蓉 09104055 B
表演與主持 李明起 09104056 A
表演與主持 劉丹青 09104057 B

③ 青年地質科技獎的授予情況

到目前為止 ,475名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獲此殊榮,其中授予金錘獎95名,銀錘獎380名。同時有21名金、銀錘獎獲得者榮獲了中國青年科技獎。「青年地質科技獎」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的品牌,在地質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獲獎者絕大多數已成為地質科技工作的骨幹。(下附部分獲獎者名單)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1989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5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毛景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石彥民 大港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建潮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高延林 青海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董樹文 安徽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銀錘獎 (1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安建 長春地質學院 馬昌前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李小彥 西安煤炭科學研究院 李長江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李繼江 山東省第三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李榮清 湖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朱玉磷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汪振文 新疆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 張 韜 寧夏地礦局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明泉 蘭州大學地質系 張哨楠 成都地質學院 張德潤 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楊閩中 建設部綜合勘察研究院 羅 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黃紹甫 廣西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聶風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康豹成 河北省綜合研究地質大隊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1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石崑山 河南省地礦廳第三地質探礦隊 湯良傑 地質礦產部西北石油地質局 吳景勤 核工業總公司華東地質勘探局 陳 駿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國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徐學純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晏建國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西南地質勘查局 317 銀錘獎 (31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渝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王會祥 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地質研究大隊 王英民 成都地質學院 王鶴齡 湖北地質實驗研究所 劉金山 湖南地礦局 405 隊普查分隊 劉蒙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華佑南 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研究所 朱筱敏 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 朱儒峰 內蒙古地礦局第二區調隊一分隊 阮利民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吳澄宇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張超群 廣東茂名礦產公司 李乃勝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李兆慧 河南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 周 翊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勘查及城鄉建設工程系 林暢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羅先熔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 鄭國東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侯建軍 北京大學地質系 段太忠 江漢石油學院地質系 郝梓國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報編輯部 欒文樓 河北地質學院 殷躍平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 秦克章 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地質研究所 耿 弘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閻子忠 寧夏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 黃建閩 建設部綜合勘查研究院 舒 航 冶金部第一地質勘查局地質探礦技術研究所 蔣少涌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潘 懋 北京大學地質系 戴鳳岩 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四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3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9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陳踐發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龐忠和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熱研究室 侯增謙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胡雄健 浙江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 趙文智 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徐錫偉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郭英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 黃潤秋 成都地質學院工程地質研究所 溫 寧 地礦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銀錘獎(30名以姓氏筆劃排列)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 劍 地礦部成都地質研究所 王恩志 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 王照林 山西省地礦局 215 隊物探分隊 韋星林 有色總公司江西地勘四隊三分隊 甘盛飛 沈陽黃金學院地質系 曲國勝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任書才 河北省地礦局第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 劉代志 中南工業大學地球物理勘察新技術研究所 劉樹文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杜楊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處 李延河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區劃室 何思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探工系 汪東波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張光輝 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 陳衍景 北京大學地質系 邵益生 建設部城市地下水資源研究中心 苗培森 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羅 強 西南石油學院 周平根 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國土地質研究室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 胡 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郜建軍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賀安生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黃運飛 中國兵器工業部勘察研究院 藍先洪 地礦部海洋地質研究所 賴旭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教研室 蔡耀軍 水利部能源部長江勘測技術研究所 漆家福 石油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1995年)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朱立新 地礦部物化探研究所 吳吉春 南京大學 周瑤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永飛 中國科技大學 姜欽華 北京大學地質系 胡聖標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郝 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秦四清 中航勘察設計院 舒 航 中國礦業大學 銀錘獎 (共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萬 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於青春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方維萱 有色西北地勘局物化探總隊 王 駒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王 清 長春地質學院 王京彬 有色北京地質研究所 馮慶來 中國地質大學 任戰利 西北大學地質系 劉 震 石油大學(北京) 劉小宇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劉曉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孫曉明 中山大學地質系 許文良 長春地質學院 宋 彪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張正偉 河南地質科研所 張祖海 江西有色地勘局地研所 張曉培 長春地質學院 張獻民 河北地質學院 李江海 北京大學地質系 李建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楊夕輝 雲南地礦局三隊 沈樹忠 中國礦業大學 邵龍義 中國礦業大學 陳松嶺 中南工業大學 周樂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院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 施 斌 南京大學 閭國年 南京大學 唐金榮 冶金勘察研究院 唐勝利 煤炭科學院西安分院 賈愛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章雨旭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續世朝 山西地勘局區調隊 銀劍釗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所 黃 海 地礦部地質技術勘查院 龔漢松 海南地礦開發局高新爆破技術公司 傅雪海 江蘇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 彭少梅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蔣泰然 地礦部石油地質研究所 解習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學會第六屆(199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共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位 何慶成 地礦部環境地質所 李功伯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 蘇俊青 大港石油地勘院 林承焰 石油大學 ( 華東) 范洪海 華東地質局 270 所 侯泉林 中科院地質所 徐義剛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高 俊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 董國臣 河北地勘局 潘葆芝 長春科技大學 銀 錘 獎 ( 共 40 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 作 單 於學峰 山東省第二地勘院 毛先成 中南工業大學 王文武 化工部遼寧地勘院 王世澤 西南石油局 王建鋒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王春亮 山西地勘局 216 鄧吉牛 有色北京地質所 田昇平 化工部化學礦產院 全裕科 華北石油地質局規劃設計院 劉 傑 寧夏石炭井礦務局 劉再華 地礦部岩溶地質所 劉俊來 長春科技大學 孫友宏 長春科技大學 朱雲鶴 地礦部南京地礦所 湯 彬 華東地質學院 邢紅星 第三地勘局勘查院 吳培康 石油勘探開發中心 張立東 地礦部沈陽所 張伯友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張招崇 地礦部地質所 張振福 山西地礦局地調隊 李 曉 中科院地質所 李志群 有色西南地質所 李俊建 地礦部天津地礦所 楊學明 中國科技大學 楊忠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楊振宇 地科院地質力學所 肖舉樂 中科院地質所 陸建軍 南京大學地質系 陳遠榮 桂林礦產地質院 陳海弟 中南地勘局 侯恩科 西安礦業學院 施澤進 成都理工學院 柳建新 中南工業大學 趙 平 中科院地質所 徐貴來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聶高眾 國家地震局地質所 顧雪祥 成都理工學院 賴紹聰 西北大學地質系 薛良偉 河南省地科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1999年)青年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
金錘獎8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 作 單 位 劉財 長春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 劉福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孫占亮 山西地勘局區調地質隊 陳國忠 甘肅地勘局第三地質隊 周翠英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秦克章 有色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蔡忠 石油大學(華東)資源系油藏地質研究所 譚永傑 中國煤田地質總局 銀錘獎26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於海峰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王駿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規劃院勘探所 王常明 長春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 王登紅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所 劉國平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李忠 中國科學院地質所 李國平 河南有色地勘局地質所 楊曉平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楊曉明 化工部遼寧地質勘查院 邱檢生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陳漢林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周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與環境工程系 周紹智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武威 建設部綜合勘察設計院 姜月華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賀文華 湖南省地勘局418隊 凌水成 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 徐揚青 煤炭部武漢設計研究院 徐旭輝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實驗地質研究院 康鳳新 山東省地勘局地礦處 麻土華 浙江省地質礦產研究所 黃同興 廣西地質調查研究院 賴健清 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 譚承軍 中國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規劃設計院 黎良傑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 魏祥榮 核工業華東地質局二七O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八屆(2001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化建新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王 成 核工業西北地質局二一六大隊 孫繼敏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朱自強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所 汪東波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周新源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鄭和榮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祝文亮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中心 郝世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廖立兵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銀錘獎(42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馬 明 長江委綜合勘測局長江岩土工程總公司 王惠初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史長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 劉 敏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學系 劉長禮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劉傳虎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劉貽燦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地質研究所 劉海泉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 匡立春 新疆油田公司測井總監 呂修祥 石油大學(北京) 呂曉光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呂新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 紀友亮 石油大學(華東) 許強 成都理工大學 閆相賓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德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 張永波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起鑽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總院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張德民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李青 廣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技處 李曉昭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楊計海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南海西部研究院 汪時成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 陳占成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 陳建文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周志芳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虎維岳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水文所 鄭建平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姜在興 石油大學(華東)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 趙英俊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唐書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 唐建明 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西南石油局第二物探大隊 唐輝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徐學義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秦玉英 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華北石油局井下作業大隊 符鞏固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湘東礦產地質調查所 曾義金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德州鑽井研究所 曾大乾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 溫書亮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 董雲鵬 西北大學地質系 魯安懷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翦知湣 同濟大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學會第九屆(2003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名單
(7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鄧運華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劉四新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何宏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尚彥軍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秦明寬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龔士良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謝用良 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處主任工程師 銀錘獎名單(34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工作單位 萬余慶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 雲露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勘探開發規劃設計研究院地勘所 毛德寶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玉往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 韋國深 廣西地質勘查總院 丘學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甘行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 劉亮明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劉繼東 甘肅煤田地質局 孫煥泉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 況軍 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吳文鸝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吳珍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發旺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光學 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李天斌 成都理工大學 李細根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四分隊 邱楠生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陸現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陳昌彥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 周建波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周荔青 中石化股份公司華東分公司 武恆志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西部分院 侯讀傑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姚建明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 徐貽贛 江西省地礦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 桑樹勛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袁訓來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建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 焦鵬程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所 韓士洲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 韓穎 山西省地質調查院太原分院 雷從眾 新疆油田分公司採油二廠 譚成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2005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劉志飛 同濟大學 江同文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李素梅 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苗愛生 核工業二0八大隊二分隊 夏群科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庹先國 成都理工大學科技處 鹿化煜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潘彤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 戴福初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李文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 甘甫平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劉紅櫻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宏峰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浙江總隊 陳曉東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張元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代世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陳正樂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趙志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院 程國明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何高文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 張進德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張異彪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 張守林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聶振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楊振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程建遠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分院地震勘探研究所 覃建雄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學院 張生根 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馬保松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 於 軍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環境地質研究所 琚宜太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 沈春勇 中水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楊自安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資源勘查技術中心 王文峰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 王岳軍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劉光祥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 許以明 湖南省湘南地勘院地質調查所 陳志宏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胡新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彭和求 湖南地質調查研究院 李國彪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調查研究院 陳仁義 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源評價部 張延軍 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 馮亞生 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 王秉璋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調分院 王昆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地質分院 汪 珊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謝文衛 國土資源部勘探技術研究所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一屆(2007年)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獲獎名單
(1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於翔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書來 北京礦產地質調查院 祁生文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三忠 中國海洋大學 周心懷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溫志堅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葛曉立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董月霞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分公司 覃小鋒 廣西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 韓忠 武警黃金部隊第六支隊 銀錘獎名單(40名按姓氏筆畫排序) 姓 名 工作單位及職務 萬玲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豐成友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仇建軍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牛富俊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王之軍 中非地質工程勘查研究院 王清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葉曉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任雲生 吉林大學 劉東輝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劉忠群 中國石化華北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 劉陶勇 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江山紅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鑽井研究所 閆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何衛紅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何黃生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張永雙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張禮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張傳林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張吉壽 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菁 江西省地礦局贛東北大隊 李連生 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 李鐵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單玄龍 吉林大學 和志軍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南方地質調查所 林全勝 福建省閩西地質大隊 武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鄭元平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金勝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侯樹仁 核工業二〇八大隊 趙振宏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徐品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晏鄂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翁愛華 吉林大學 袁文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郭華明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郭彥民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 高文龍 北京國電華北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黃偉強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董瀚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廖忠禮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④ 唯一的聽眾作者落雪的資料

岳永利(筆名落復雪)
文 體
記敘文
這是出制自作者落雪(筆名)筆下的一篇文章,見於小學生語文教科書。該文講述的是一名樂感極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於自己的樂技,而避開人群前往人跡罕至的小山上練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時常光顧聽琴,默默地鼓勵著男孩,使男孩恢復自信,不再羞於在人前拉琴,而日後每當在人群前演奏時都會想起當年那位鼓勵自己的"聾"老人。
岳永利,主要筆名落雪,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唯一的聽眾》刊發於1992年《女友》第6期,並被評為當年讀者最喜愛文章。《唯一的聽眾》1993年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上海教育1993年版六年級《語文》「注釋」中註明選自1992年6期《女友》。作者還著有《福餃》、《紅紗巾紅紗巾》等多篇文章。

⑤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院外國語學院考研同等學歷加試科目

首先糾正下,是同等學力,學力和學歷千萬不能混。研究生教育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種,非學歷教育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學生畢業後只有學位證書沒有學歷證書。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研究生招生屬於學歷教育,也就是說學生經過學習、考試,通過論文答辯後既有學位證書又有學歷證書。
同等學力報考,不允許跨專業。
復試階段同等學力考生加試兩門本科主幹科目名稱及參考書目
101地球科學學院業
070500地理學021-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共濟
1.地學遙感概論:《地學遙感概論》,薛重生,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業
2.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曾克峰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48號
3.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王恩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正門對面
4.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3362 3039
5.經濟地理學導論:《經濟地理學導論》,楊萬鍾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第四版彰武
6.旅遊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保繼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版336260 37
7.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專
070702海洋化學3362 3039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21-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彰武
070704☆海洋地質濟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共
2.沉積環境與沉積相:《沉積環境與沉積相》,王良忱等,石油出版社,19993362 3039
070900☆地質學3362 3039
1.地質學基礎:《地球科學導論》(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kaoyangj
《地質學基礎》,宋青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2.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李秀、姚瑞霞等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1.晶體光學:《晶體光學及光性礦物學》,曾廣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結晶學及礦物學:《結晶學及礦物學》(上、下冊),潘兆櫓,地質出版社,1998,第三版
070902☆地球化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應用地球化學:《應用地球化學》,蔣敬業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6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3☆古生物學與地層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古生物地史學:《古生物地史學概論》,杜遠生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3.生物化學:《生物化學》(上、下),沈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4☆構造地質學
1.板塊地質學:《中國及鄰區區域大地構造學》,車自成等,科學出版社,2002
2.地質學基礎:《地質學基礎》,葉俊林等,地質出版社,1996
070905☆第四紀地質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2.環境地質學:《環境地質學》,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環境學導論:《環境學導論》,何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0922☆★生態地質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3.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4.環境地質學: 《環境地質學》,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環境學導論:《環境學導論》,何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1200科學技術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編,李宏圖等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2.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導論》,風笑天,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08160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湯國安等,科學出版社,2004
2.地圖學:《地圖概論》,王琪,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3.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吳信才等,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102資源學院
070501自然地理學
1.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李小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2.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070704☆海洋地質
1.海洋沉積學:《海洋沉積學》,王琪、朱而琴主編,科學出版社,最新版
2.海洋礦產資源:《海洋礦物資源》,熊傳治、鄒偉生主編,海洋出版社,2001,第一版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1.礦石學:《礦相學教程》(地質類專業用),徐國風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6
礦相學,尚浚主編,地質出版社,1987
2.礦田構造學:《礦田構造學概論》,翟裕生等,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4
081801☆礦產普查與勘探
01-05方向:
1.綜合勘查技術:《金屬物探簡明教程》,丁緒榮等,地質出版社, 1980
《地球化學找礦》,阮天健、朱有光,地質出版社,1985
《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盧作祥、范永香,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礦產勘查學:《礦產勘查學》,李守義、葉松青,地質出版社, 2003
06-13方向:
1.含油氣盆地構造學:《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李德生,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構造分析》, 王燮培、費琪、張家驊,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沉積學》, 姜在興,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吳崇筠、薛書浩,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081802☆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1.資料庫原理:《資料庫系統及應用基礎》,陳洛資,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2.數學地質:《礦床統計預測》,趙鵬大,地質出版社,1994
081820☆★地學信息工程
1.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李季、姚婷等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第三版
2.二選一:數據結構:《數據結構――使用C語言》,朱站立等編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礦產勘查與評價:《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趙鵬大,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081823☆★非傳統礦產資源開發
1.數學地質:《礦床統計預測》,趙鵬大,地質出版社,1994
2.C語言: 《C語言程序設計》,譚浩強,清華大學出版社,最新版
081826☆★能源地質工程
1.含油氣盆地構造學:《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李德生,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構造分析》,王燮培、費琪、張家驊,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沉積學》,姜在興,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吳崇筠、薛書浩,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081827☆★資源管理工程
1.地質學基礎:《地質學基礎》,宋春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三版
2.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上、下),高鴻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082001油氣井工程
1.油氣測井:《地球物理測井教程》, 周遠田,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石油工程基礎:《石油工程》,陳濤平、胡靖邦,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082002☆油氣田開發工程
1.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石油地質學》, 張厚福等,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陳榮書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4
2.石油工程基礎:《石油工程》,陳濤平、胡靖邦,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120405☆土地資源管理
1.土地法學:《土地法學》,沈守愚等,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土地信息系統:《土地信息系統》,劉耀林等,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03工程學院
081400土木工程
1.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混凝土結構原理》,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合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401☆岩土工程
1.岩體力學:《岩體力學》,劉佑榮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405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1.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輝明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2.土力學:《土力學》,方雲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081601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工程測量學:《工程測量學》,張正祿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081602攝影測量與遙感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遙感原理與應用:《遙感導論》,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03☆地質工程(01-05方向選第一組;06-10方向在第二組中三選二)
第一組:
1.岩土鑽掘工程學:《岩土鑽掘工程學》,鄢泰寧,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2.基礎工程原理與方法:《地基處理與基坑支護》,黃生根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
第二組:
1.土力學:《土力學》,方雲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3.鑿岩爆破工程:《鑿岩爆破工程》,吳立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822☆★地下建築工程
1.鑿岩爆破工程:《鑿岩爆破工程》,吳立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2.岩土加固技術:《岩土加固實用技術》,程良奎等,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081830☆★資源與環境遙感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遙感原理與應用:《遙感導論》,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31☆★鑽井工程
1.鑽井液與岩土工程漿液:《鑽井液與岩土工程漿液》,烏效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2.石油工程:《石油工程》,陳濤平、胡清幫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081903☆安全技術及工程
1.電氣安全:《電氣安全》,楊育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2
2.起重與機械安全:《起重與機械安全》,袁化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2

104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
070800☆地球物理學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劉少峰、王家生,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大學物理:《普通物理學》,程守洙、江之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0811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1.單片機原理:《單片機原理及介面技術》,胡漢才,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電子測量:《電子測量技術基礎》,張永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081802☆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081825☆★地球物理工程、081829☆★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
1.場論:場論,位場理論、電磁場理論及彈性波理論的版本均可
2.信號處理:《數字信號處理教程》,程佩青編,清華大學出版社,最新版

105環境學院
070602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1.大氣探測學:《現代氣象觀測》,張靄琛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天氣學原理:《天氣學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編著,氣象出版社,第三版
070922☆★生態地質學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生態學:《生態學》,李博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07101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1.微生物學:《微生物學》,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2.基礎生態學:《基礎生態學》,孫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077501環境科學
1.環境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程勝高、羅澤嬌,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錢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081500水利工程
1.水文地球化學:《水文地球化學基礎》,沈照理,地質出版社,1993
2.水文學原理:《工程水文學》,吳明遠,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2000
081821☆★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1.地下水動力學:《地下水動力學》,陳崇希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
2.水力學:《水力學》,呂文肪等,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083000☆環境科學與工程
1.環境學:《環境學》,左玉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環境化學:《環境化學》,戴樹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版

106珠寶學院
050404設計藝術學
1.圖案:《裝飾圖案構成》,溫練昌編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美術設計原理:《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毛溪等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070920☆★寶石學
1.寶石顏色成因理論:《結晶學與礦物學》(上冊),潘兆櫓,地質出版社,1994
寶石的礦物物理,謝先德著,廣東省出版社,2003
2.珠寶首飾評估:《珠寶首飾評估》,丘志力、李立平等,中國地質出版社,2003

107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070300化學
1.儀器分析:《儀器分析》,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高分子化學:《高分子化學》,潘祖仁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第三版
070921☆★岩石礦物材料學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軍等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材料科學基礎:《材料科學基礎》,胡賡祥、蔡珣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材料科學基礎習題與輔導材料》,蔡珣、戎詠華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軍等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材料物理化學:《材料物理化學》,張志傑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081704應用化學
1.化工原理:《化工原理》,王志魁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第三版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等五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201信息工程學院
077402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1.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科學出版社,第三版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000信息與通信工程
1.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樊昌信主編,國防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第五版
2.數字信號處理:《數字信號處理》,姚天任,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第二版
08120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科學出版社,第三版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60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1.地圖學概論:《地圖概論》,王琪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202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
050404設計藝術學
1. 人機工程學:《人機工程學》,丁玉蘭,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 設計圖學:《設計圖學》,李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080200機械工程
1. 機械制圖:《機械制圖》,王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測試技術:《測試技術》,賈民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000信息與通信工程
1. C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譚浩強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2. 電路:《電路》,邱關源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四版
08110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1.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於海生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感測器原理及工程應用:《感測器原理及工程應用》,郁有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03 計算機學院
077402計算機軟體與理論、08120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C語言:《C程序設計》,譚浩強,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C程序設計實踐指導書》,何興恆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301管理學院
120100☆管理科學與工程
1.決策支持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張玉峰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第一版
2.項目管理:《項目管理》,張卓編,科學出版社,2005,第一版
120200工商管理
01、02、04方向
1.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楊錫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營銷管理:《市場營銷學》,吳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03方向
1. 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焦躍華,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 審計學:《審計學》,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05方向
1.現代飯店運行實務:《飯店管理實務》,王林、譚白英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杜江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120201會計學
三選二:成本會計必選。
1.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焦躍華,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初級會計學:《初級會計學》,郭道楊、朱小平,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第一版
3.財務管理學:《財務管理學》,荊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第三版
120202企業管理
1.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楊錫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營銷管理:《市場營銷學》,吳健安,安微人民出版社,2000
120203 旅遊管理
1.現代飯店運行實務:《飯店管理實務》,王林、譚白英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杜江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302經濟學院
020100理論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020200應用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081824☆★資源產業經濟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303政法學院
010108科學技術哲學
1.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史 [專著] 》,鄧曉芒、趙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現代西方哲學:《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劉放桐等編著,人民出版社,2000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1.國際法:《國際法》(高等學校法學教材),梁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法》(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吳漢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1.刑法學:《刑法學》(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張明楷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
2.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制史》(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曾憲義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030203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030500馬克思主義理論
1.毛澤東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概論》,湖北省教育廳組編,丁俊萍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湖北省教育廳組編,孫居濤、俞思念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071200科學技術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編,李宏圖等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導論》,風笑天,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120400公共管理
1.行政學原理:《行政管理學概論》,張國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第二版
2.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政府部門人力資源開發》,宋斌、鮑靜、謝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04藝術與傳媒學院
050302傳播學
1.新聞史:《中國新聞傳播史稿》,吳廷俊,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第一版
2.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丁柏銓,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一版
050404設計藝術學
01- 06方向:
1.素描:《畢加索線描》,楊津人編,灕江出版社,1987
2.色彩:《色彩寫生的畫理與畫法》,金緯等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第一版
07方向:
1.影視動畫後期製作:《影視動畫數字後期編輯與合成》,李曉斌,海洋出版社,2005
2.多媒體原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馮博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08方向:
1.MIDI製作:《MIDI製作》,魏家憲,湖北音像藝術出版社,2000
2.錄音合成:《錄音合成》,朱偉,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401外國語學院
050201英語語言文學、050211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1.基礎英語:《新編英語教程》(1-4),李觀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修訂版
2.英語寫作:《英語寫作手冊》,丁往道,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修訂版

402數學與物理學院
070102計算數學
1.復變函數:《復變函數》,余家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函數逼近:《函數逼近論方法》,莫國瑞、劉開第,科學出版社,2003
070104應用數學
1.復變函數:《復變函數》,余家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實變函數:《實變函數論》,周民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070207光學
1.電磁學:《電磁學》,梁燦彬、秦光戎、梁竹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原子物理:《原子物理》,褚聖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03體育部
040303體育教育訓練學
1.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體育出版社,最新版
2.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化學》,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體育出版社,最新版

501高等教育研究所
040106高等教育學、120403教育經濟與管理
1.中國教育史:《簡明中國教育史》,王柄照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外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程》(縮編本),吳式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02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040203 應用心理學
1.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時蓉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⑥ 關於印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年工作要點》的通知

(中地大京黨發〔2012〕13號)

各分黨委、黨總支、直屬黨支部:

現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2012年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學習並遵照執行。

附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2012年工作要點

中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委員會

2012年3月20日

附件: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2012年工作要點

2012年我校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上級黨組織的部署和要求,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校園和諧、服務師生群眾」為主題,扎實推進創先爭優活動。以創先爭優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以創先爭優的豐碩成果向我校第十次黨員代表大會和建校60周年獻禮。

一、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精神。組織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基本內涵,進一步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爭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踐行者、傳播者、引領者;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准確把握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學校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部署和要求上來,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積極爭科學發展之先、創校園和諧之優,為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學校科學發展,建設和諧校園提供動力保證。

二、著力推進「十二五」規劃實施。按照「十二五」期間我校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任務,以及2012年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具體要求,組織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進一步找准創先爭優服務中心工作的著力點,圍繞主題,創新載體,推動學校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發揮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師生、反映利益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的作用,加強和創新學校管理,促進校園和諧穩定。把創先爭優與我校第十次黨員代表大會和建校60周年緊密結合起來,廣泛動員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以及校內外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心系學校,建設學校,為學校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確保2012年學校各項目標的實現。

三、立足本職崗位創先爭優。針對基層黨組織職責任務和黨員崗位特點,組織開展新一輪公開承諾,做到人人有目標、個個見行動。繼續深化「先鋒工程」的實施,開展好「創先爭優、從我做起」活動,引導廣大黨員按照「五帶頭」的要求,立足本職崗位,努力提升工作水平,爭創一流業績。

四、切實解決師生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各級基層黨組織要廣泛聽取師生意見,經常了解師生需求,找准師生反映強烈的問題,從師生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從師生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堅持多辦實事,切實解決師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對於2011年度民主生活會徵求到的師生意見和建議,制定出整改方案和具體措施,加緊整改落實。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主動接受師生的評價和監督,努力把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打造成師生滿意工程。

五、推動幹部轉變作風直接聯系服務師生。根據北京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推動北京高校黨政機關領導幹部深入基層為民服務的指導意見》的要求,研究制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領導幹部聯系基層制度》。堅持把工作重心下移,把主要力量沉到基層、把主要心思放在基層、把主要工夫下到基層,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面對面聽心聲、手拉手解難題,始終保持同師生員工的血肉聯系,推動「聚力工程」不斷深化,努力使下基層、抓基層、辦實事成為領導幹部的自覺行動。

六、全面落實基層組織建設年工作部署。以改革創新精神為引領,全面落實中央、教育部和北京市關於「基層組織建設年」的部署要求,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今年創先爭優活動的重點,緊緊圍繞「強組織、增活力、創先爭優迎十八大」這一主題,著力破解基層黨組織建設難題,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著力完善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體制機制,扎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優化黨支部設置,選好訓強支部書記,健全完善基層支部的制度建設,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深化黨群共建創先爭優,提高黨支部工作活力。專項工作具體方案見附件1。

七、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專項表彰。2012年3月底,部署創先爭優活動評選表彰工作,營造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和我校第十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以及建校60周年的良好氛圍。專項工作具體方案見附件2。

八、全面總結創先爭優活動。著眼於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總結工作,認真總結創先爭優活動的意義、特點、做法、成效和經驗。通過問卷調查、發放徵求意見表等形式,廣泛聽取黨內外意見;綜合領導點評和群眾評議工作,把組織評價與師生評價結合起來,分析總結,客觀評估,彰顯創先爭優取得的成果。抓好創先爭優活動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和文化成果的轉化運用,努力實現創先爭優常態化。

九、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基層黨組織書記是創先爭優第一責任人。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把抓創先爭優活動情況納入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建工作專項述職,以及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考評的重要內容,採取經常性督查、隨機抽查等方式,加強檢查,強化分類指導,推動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創先爭優。

十、認真研究構建創先爭優長效機制。深入總結創先爭優活動中圍繞中心工作、推動科學發展、促進校園和諧、服務師生員工、加強基層組織等方面的成熟做法,概括提煉創先爭優成功經驗,並且固化成制度。每個二級黨組織和基層黨支部至少建立一項務實管用的制度,創辦一個有特色的品牌活動,建立承諾踐諾評諾、密切聯系師生、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等方面的長效機制。堅持邊實踐邊總結邊提高,注重經驗交流,不斷豐富完善創先爭優經常化、普遍化、基層化的工作機制。

附件1: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工作方案

附件2: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評選表彰工作方案

附件1:

基層黨組織建設年活動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強組織、增活力,創先爭優迎十八大」主題,按照「抓落實、全覆蓋、求實效、受歡迎」的總體要求,結合貫徹落實高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著力健全我校基層黨建工作機制,集中力量抓好基層黨支部建設,解決黨支部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增強黨支部活力,更好地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為推動我校各項工作科學發展、促進校園和諧穩定提供堅強動力和保證,以創先爭優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和我校第十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

二、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工作,要實現以下5個目標:黨支部書記素質進一步提升,從事支部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強,服務本單位事業發展和師生群眾的能力更強。黨員隊伍生機活力進一步提升,發展黨員質量進一步提高,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進一步改進,黨員黨性觀念、黨員意識進一步增強。黨支部工作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黨支部工作和活動的經費保障、場地保障更加有力,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黨支部工作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黨支部工作思路更加准確明晰,制度更加健全,黨支部工作更加規范有序。黨支部戰鬥力進一步提升,黨支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增強,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凸顯。鞏固擴大一批先進黨支部、提升一批一般黨支部、轉化一批後進黨支部。本科生黨支部基本都要成為優秀和良好黨支部。

三、工作任務

我校基層組織建設年工作要著力完成以下5項工作任務。

1.進一步優化黨支部設置。堅持按照有利於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有利於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有利於密切聯系群眾的原則,優化黨支部設置。凡有正式黨員3人以上的單位都應建立黨支部,減少聯合黨支部的設置,規模較大的黨支部要適當進行拆分。及時在創新團隊、課題組、教改項目組等學校最活躍的教學科研一線設置黨組織,研究落實在國防生中設置黨支部,積極探索在學生社團、學生社區、野外實習隊和社會實踐團等設置黨支部,本科生和研究生黨支部設置要根據黨員規模和專業學習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2.進一步加強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選拔政治堅定、實績突出、作風過硬、師生信任的黨員擔任黨支部書記,對不勝任的黨支部書記要及時進行調整。優化黨支部書記隊伍結構,以教學科研為主的黨支部書記原則上應具備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機關、輔助單位的黨支部書記原則上應由中層幹部兼任。加強黨支部書記培訓,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年底前把全體黨支部書記普遍輪訓一遍。黨的十八大召開後,學校將舉辦黨支部書記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專題培訓班。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教職工黨支部書記崗位吸引力,逐步落實教職工黨支部書記津貼待遇。

3.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黨支部工作制度。進一步細化、明確基層黨支部工作職責。健全落實黨支部學習制度,制訂學習計劃,創新學習方法,加強「北京高校教師黨員在線」學習平台的應用,建設學習型黨支部。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支部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黨小組會,黨課)、組織生活會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制度、黨員黨性定期分析制度和黨支部考核測評制度。完善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考察的相關制度,推行發展黨員記實制、公示制、票決制,確保發展黨員的質量。

4.進一步健全黨支部發揮作用和支部建設的良好機制。建立健全教職工黨支部書記參與討論決定本單位重要事項的工作機制,逐步落實教職工黨支部書記交叉任職或兼任行政職務,確保支部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建立健全黨支部活動立項、黨支部共建工作機制,推動黨支部工作創新。建立健全大學生黨支部帶動團支部建設、促進班級建設的工作機制,使大學生黨支部成為引領大學生刻苦學習、團結進步、健康成長的班級核心。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和黨支部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機制,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經常性「學雷鋒活動」,以服務為切入點凝聚黨員群眾。健全黨支部工作考核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表彰激勵先進支部、轉化後進支部。認真總結創先爭優活動的好做法、好經驗,建立黨支部創先爭優的長效機制。

5.進一步強化黨支部工作保障。校黨委和二級黨組織針對黨支部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大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力度,保證黨支部活動有經費。加強黨員電化教育播放點建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應用效率,有條件的單位逐步推行黨員活動站建設計劃。

四、方法步驟

1.調查摸底、分類定級。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單位要按照《北京高校教師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和《北京高校學生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組織各支部進行認真的自查測評,並寫出自查報告;管理、服務、校產和離退休等其他類型的單位,其二級黨組織可根據《北京高校教師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結合自身特點進行適當修改,制訂適合本單位黨支部的測評標准,印發所屬黨支部進行自查測評。在各基層黨支部進行自查的同時,各二級黨組織要對所屬基層黨支部進行全面調查(直屬黨支部由校黨委負責),重點檢查組織設置是否合理、支部班子是否健全、組織制度是否完善、發展思路是否清晰、活動開展是否正常、作用發揮是否充分、經費場地保障是否落實,切實摸清底數、掌握情況、找准問題。對黨支部考核測評的結果,按好(A)、較好(B)、一般(C)、和較差(D)4個等次進行分類定級。考評工作要綜合運用聽取工作匯報、召開黨員和群眾座談會、進行黨員和群眾滿意度測評、查閱黨支部工作檔案和工作手冊等方式,採取黨支部自評(可佔40%權重)和上級黨組織考評(可佔60%權重)相結合的方式,參考群眾滿意度測評結果,最終由上級黨組織確定黨支部的考評等次(直屬黨支部由校黨委確定)。黨支部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直接定為「較差」:近兩年來黨支部書記有重大違紀違法行為;無故長期不換屆和一年以上沒有開展活動;群眾對黨員發揮作用的滿意率低於50%或支部書記在黨員中的滿意率低於50%。

2.對標整改、創先爭優。各二級黨組織要將黨支部考核測評的情況及時向黨支部進行反饋,按照鞏固先進、推動一般、整頓後進的要求,指導黨支部對照《北京高校教師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北京高校學生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和「五個好」的標准,制定整改計劃,設定有限目標,實施項目推進,認真抓好整改落實。各二級黨組織要認真查找、切實解決自身抓黨支部建設存在的實際問題。工作中注重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頭作用,組織引導基層黨支部在服務中心促發展、廣大黨員在立足崗位做貢獻上「學先進、見行動」,帶動全體師生員工爭科學發展之先、創校園和諧之優,力爭在十八大之前活動取得明顯成效,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氛圍,為我校黨的第十次黨員代表大會召開獻上一份厚禮。

3.總結深化、晉位升級。認真總結整改計劃的落實情況,根據中央、教育部、北京市委和市教工委的部署,適時對基層黨支部再次進行考評定級,並與活動開始時分類定級情況進行對照,力爭通過基層組織建設年,使每一個黨支部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新的提高,普遍提升我校基層黨支部的工作水平。要深入總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經驗,把成熟的做法轉化為機制、固化為制度,推進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建設。

五、組織領導

基層黨組織建設年工作在校黨委領導下,由各二級黨組織負責組織實施。各二級黨組織要按照活動的目標要求,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制訂計劃、分步推進、精心組織,有序開展,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基層黨組織建設年工作扎實開展、取得實效。

請各二級黨組織於4月16日前上報以下材料:①本單位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的實施方案;②本單位基層黨組織工作情況自查報告;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支部調查摸底與分類定級表;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支部分類定級匯總表;⑤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支部整改匯總表。紙質材料加蓋公章報送至校黨委組織部,同時發送電子版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附表1:北京高校教師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

附表2:北京高校學生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

附表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支部調查摸底與分類定級表

附表4: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支部分類定級匯總表

附表5: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基層黨支部整改匯總表

附表1 北京高校教師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

附表2 北京高校學生黨支部考核測評標准(試行)

附表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支部調查摸底與分類定級表

填表說明:1.除最後一欄,此表其他內容由黨支部據實填報,如內容較多可另加附頁說明。2.學生黨支部書記如為學生,其「行政職務」可填寫其在班級或學生會的職務。3.本表一式三份,一份支部留存,一份二級黨組織留存,一份上報黨委組織部。4.本表4月16日前報黨委組織部。

附表4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支部分類定級匯總表

填表說明:此表由二級黨組織填報,並於4月16日前報送至校黨委組織部,如內容較多可另加附頁說明。

附表5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基層黨支部整改匯總表

填表說明:此表由二級黨組織填報,並於4月16日前報送至校黨委組織部,如內容較多可另加附頁說明。

附件2:

2010~2012年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評選表彰工作方案

一、評選名額和范圍

評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2012年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10個(包括二級黨組織和基層黨支部),評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2012年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50名(包括教職工黨員、離退休黨員、學生黨員)。

組織關系隸屬於我校的二級黨組織、基層黨支部均可參選校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組織關系隸屬於我校的正式黨員均可以參評校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

二、評選標准

先進基層黨組織評選標準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北京市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和《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並取得明顯實效,模範做到「五個好」,即:領導班子好,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協作,求真務實,勤政廉潔,凝聚力和戰鬥力強;黨員隊伍好,黨員素質優良,黨員意識強,在本職崗位和重大活動中能夠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工作機制好,規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運行順暢有序,初步形成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工作業績好,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方法得當,措施得力,本單位各項工作成績顯著;群眾反映好,黨組織在師生員工中的威信高,黨員在師生員工中的形象好,黨群干群關系密切。

優秀共產黨員評選標準是:認真參與創先爭優活動並取得突出成績,模範做到「五帶頭」,即:帶頭學習提高,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自覺堅定理想信念,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本職崗位的行家裡手;帶頭爭創佳績,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埋頭苦幹、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在本職崗位上做出顯著成績;帶頭服務群眾,熱心幫助師生員工解決實際困難、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得到師生廣泛認可;帶頭遵紀守法,自覺遵守黨的紀律,模範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帶頭弘揚正氣,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誠實守信,正義感強,敢於同不良風氣、違法違紀現象作斗爭。

三、方法步驟

(一)組織動員(2012年3月下旬)

制定印發我校2010~2012年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評選表彰工作方案,各二級黨組織要認真組織基層黨支部和全體黨員學習方案、理解精神、掌握標准,按照要求,積極發動,層層動員,確保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全覆蓋。

(二)基層推選(2012年4月上中旬)

各級黨組織自下而上逐級上報推薦結果。基層黨支部召開吸收群眾參加的黨支部擴大會議,在對黨組織和黨員開展創先爭優情況進行評議的基礎上,對照標准,提出推薦對象。

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推薦數量按以下原則掌握:學校推薦上報北京市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應優先推薦;每個二級黨組織至少可以推薦1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1名優秀共產黨員;黨員人數在150人以上的二級黨組織,可以按照黨員總人數1%的比例推薦優秀共產黨員。推薦對象要有排序。推薦優秀共產黨員,應注意向教學科研管理一線單位傾斜。

各二級黨組織應於4月16日前將推薦結果及相關材料報送校黨委組織部。

(三)評選表彰(2012年4月中旬—6月底)

校黨委組成評選小組,研究提出表彰對象建議名單,提交校黨委會研究確定後,進行公示。「七一」前,校黨委召開創先爭優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表彰我校2010~2012年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

(四)集中學習(2012年5~9月)

按照北京市委要求,5月,校黨委組織廣大黨員和師生員工積極參與北京市「我身邊的先鋒」網路投票評選活動。「七一」以後,校黨委組織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集中開展「學先進、見行動」活動,通過事跡宣講、座談交流等方式,認真組織黨員幹部和師生員工向中央、北京市委、市教工委和學校評選表彰的先進典型學習,以更加昂揚的精神風貌、更加突出的工作業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四、需要上報的材料及要求

4月16日前,各單位向黨委組織部報送以下材料:

1.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推薦審批表。

2.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事跡材料。事跡材料要包含推薦對象的自然情況、主要工作業績和突出貢獻、受表彰獎勵情況;體裁為通訊稿,內容翔實、數據准確、事例具體、生動感人,可供媒體宣傳;篇幅3000字左右,字體格式要求使用3號宋體字列印。

3.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推薦排序表。

4.上述紙質材料須同時報送電子版,電子版文件名要含二級單位名稱、評選類別、黨組織名稱或人員姓名,中間用短下劃線隔開,如「××學院_先進基層黨組織××(黨組織名稱)」、「××學院_優秀共產黨員_××(姓名)」。所有電子版文件請發至[email protected]

5.優秀共產黨員推薦對象數碼證件照電子版。要求為近期藍底數碼證件照(請勿使用掃描文件),立幅(高寬比為4∶3),像素不低於400×300,JPG格式,解析度不低於300dpi,文件大小不超過60K,文件同時按「單位名+被推薦人姓名+照片種類」的格式命名,如「××學院張××證件照」。

附表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2012年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推薦審批表

附表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2012年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推薦審批表

附表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2012年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推薦排序表

附表1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2012年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推薦審批表

註:本表一式二份,A4紙雙面列印,於4月16日前報送至校黨委組織部。

附表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2012年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推薦審批表

註:本表一式二份,A4紙雙面列印,於4月16日前報送至校黨委組織部。

附表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2012年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推薦排序表

註:本表由二級黨組織填報,於4月16日前報送至校黨委組織部。

⑦ 胡克的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男,1957年7月29日出生於山東省蓬萊市
學位:博士 職稱:教授、博導 現任職務:副院長
學歷學位教育
1982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獲地質學學士學位
1986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獲岩石學碩士學位
1989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獲岩石學專業博士學位
工作簡歷
1989—1996年 長春地質學院任教(1991年原地礦部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4年原地礦部破格晉升為教授)
1996—1998年 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做訪問學者
1998—1999年 長春科技大學任教,擔任國土資源系主任
1999—2000年 日本九州大學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
2000-2001年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任教,任國土資源系主任
2001-2004年 任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主管科研和外事工作
2004.12 至今 任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副院長
中國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委員會 理事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編委 胡克、吳東輝等,2000,城市生態環境受沙塵暴影響的研究實例,長春科技大學學報, v31(3),p265
楊吉龍、胡克,2001,乾熱岩(HDR)資源研究與開發技術綜述,世界地質,v20(1),p43-51
楊吉龍、李家存、胡克等,2001,遙感技術與數字國土,長春科技大學學報,v31(專輯),p18-20
胡克、吳東輝、楊德明等,2001,遠源沙塵暴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的初步研究,長春科技大學學報,v32(2),pp176-179
王建國、胡克,2002,農村居民點整理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國土資源(4),p42-45
[介冬梅、胡克、白躍華等,2003,東北平原的鹼性塵暴,第四紀研究,v23(2),p
胡克、王雲等,2003,長春市「2000-04-07」遠源沙塵濕沉降攜帶細菌研究,中國沙漠,v23(6),p652-655
陳橋、胡克、文屹等,2003,鞍山市鐵礦山礦山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對策研究,世界地質,v22(2),p166-171
楊娟、胡克,2003,城市房屋拆遷中土地使用權補償價值的探討,國土資源(12),p28-29
胡克,2003,礦山土地污染場區的防治與管理,見中國礦山環境管理實用手冊,地質出版社(北京),p103-117
陳兵、胡克、介冬梅等,2004,吉林西部鹼塵通量及物質特徵分析,生態環境,v13(3),p191-193
介冬梅、胡克,霍新疆等,2004,東北地區2002年春季沙塵暴的物質特徵和成因分析,環境科學v25(2),p27-31
劉玉英、胡克、楊俊鵬等,2004,吉林西部全新世晚期土壤碳酸鹽中碳穩定同位素記錄的古氣候信息,土壤通報,v35(4),p408-412
陳橋、胡克、馮軍等,2004,對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必要性的討論,地質通報,v23(4),p310-313
張新榮、胡克、王東坡等,2004,植硅體研究及其應用的討論,世界地質,v23(2),p112-117
楊娟、胡克,2004,國有土地的房屋拆遷補償之研究,現代城市研究(8),p61-64
陳兵、胡克、戴琳娜等,2004,黑龍江省穆陵市森林資源現狀分析與經濟效益評價,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3),p86-87
陳橋、胡克等,2004,礦山土地污染危害及污染源探討,國土資源科技管理v21(4),p50-53
陳兵、胡克、介冬梅、 H Kitagawa,2004,吉林西部鹼塵的通量與物質特徵分析,生態環境v13(2),p191-193
曹振、胡克、張永光等,2004,科爾沁沙地可風蝕性地表沉積物粒度分析研究,中國沙漠v25(1),15-19
李福來、胡克等,2005,中國礦山固體廢棄物現狀與對策分析,國土資源科技管理(1)66-69
張新榮、胡克、劉莉莉,2005,吉林敦化地區全新世泥炭沉積中植硅體分析,微體古生物學報,v22(2),202-207
宋日、胡克、郭繼勛等,2005,137Cs示蹤法在東北松嫩平原土壤侵蝕定量評價中的應用,中國草地,v27(3),11-20
劉莉莉、胡克、介冬梅等,2005,退化羊草草地生態恢復過程中大型土壤動物群落生態特徵,生態環境,v14(6),908-912
王建軍、胡克、王永慧,2006,礦山復墾產業化的實現途徑,資源與產業,v8(1),55-57
陳兵、胡克、介冬梅、Kitagawa等,2006,松嫩平原西部鹼塵氣溶膠的時段變化及其氣候影響因素分析,環境科學學報,v26(3),515-520
胡克、陳兵、Kitagawa,2006,松嫩平原西部鹼塵元素組成分析,吉林大學學報(地學版)v36(3)
學術會議論文
胡克、吳東輝等,2002,鞍山鐵礦山廢棄地的土壤動物群落研究,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2002.11
介冬梅、胡克等,大布蘇湖全新世定量古生態過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2002.11
胡克、趙偉、陳橋、馮軍等,2003,金屬礦山生態環境重建的評價體系研究,第六屆全國礦山尾礦利用和礦山環境會議論文集,p120-129
陳橋、胡克,2003,關於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必要性的討論,第六屆全國礦山尾礦利用和礦山環境會議論文集,p31-37
陳兵、胡克等,2004,吉林西部鹼塵氣溶膠礦物與元素組成和來源研究,過程工程學報v(4)(專輯),p736-741,中國顆粒學會2004年會(山東煙台)
曹振、胡克等,2004,科爾沁沙地土地利用與表土粒度相互關系研究,LUCC科學研究進展暨中國土地學會年會(北京) 國土資源概論教學課件,國土資源部,2000-01,負責人
中國東北地區沙塵暴形成機制與預警預報,973子課題專項,2001-2003,專項負責人
鞍山市礦山生態環境重建試驗研究,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專項,2001-02,負責人
黑龍江省礦山地質環境定量化評價,中國地質調查局,2002-03,子課題負責人
石家莊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專題研究),石家莊市國土資源局,2001-02,工作組長
黑龍江省穆棱縣、雞東縣地質災害調查,中國地質調查局計劃項目,2002-03,合作負責人
湖州市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規劃(專題研究),湖州市人民政府委託項目,2001,工作組長
盤錦市雙台河口生態環境調查與評價,遼寧省國土資源廳,2003-2005,負責人
遼河油田興-2井井中換熱試驗,遼寧省國土資源廳,2005-2006,負責人
遼寧省國土規劃專題項目(2005TP043),2005-2006,負責人
鞍山市鐵礦山復墾與生態重建試驗工程,2005-2007,負責人 1995,西藏龍木錯—雙湖古特提斯縫合帶研究,地質出版社
1996,華中元古宙高壓變質帶,地質出版社
2003,礦山環境管理實用指南(姜建軍主編),地震出版社 2001年,獲遼寧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2005年,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⑧ 通過學習普通地質學,你有哪些收貨和提高

不同學校指定復的教材不一樣,常制見的有:
夏邦棟,普通地質學,第二版,地質出版社(最經典的藍皮書,用的很廣泛,如果不指定教材,用這一本就可以)
舒良樹,普通地質學,第三版,地質出版社(夏邦棟那個版本的第三版,彩色版,買不到第二版就用這一版)
吳泰然,何國綺,普通地質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陶曉風,吳德超,普通地質學,科學出版社(成都理工最喜歡用這一本)
汪新文,地球科學概論,地質出版社(北京地大的書)
楊倫等,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武漢地大的書)
李叔達,動力地質學原理,地質出版社(長安大學愛用這一本)
宋春青等,地質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坤光、袁晏明,地質學基礎,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會用這本書)
其實地質專業的學生,4年本科學的東西,加起來就是一本普通地質學

⑨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獲獎信息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團體獎名單

團體一等獎:成都理工大學

團體二等獎:桂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

團體三等獎:東華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技能綜合應用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一等獎
48
程志國、尤敏鑫、趙佳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二等獎
16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6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二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二等獎
32
肖萬峰、李曉鳳、郭鳳霞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41
朱存金、陳靚穎、潘軍利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三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三等獎
33
田恆次、孫金強、曹長國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34
楊晨英、宋 炯、王鵬飛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45
楊維文、李 平、楊興越
新疆大學

三等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三等獎
47
孟五一、劉 利、劉 棟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優勝獎
09
倪春雨、劉 文、唐軍華
成都理工大學

優勝獎
13
阮 昆、孫 冉、江 海
東華理工大學

優勝獎
19
查明高、盤小新、張 波
貴州大學

優勝獎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優勝獎
36
毛 偉、張 樂、朱 斌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7
李長政、陳雪霏、張子亞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42
朱 訊、高 雄、龍 斌
西南石油大學

優勝獎
51
王 江、魏 穎、劉洪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標本鑒定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一等獎
09
倪春雨、劉 文、唐軍華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二等獎
16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二等獎
29
張育芳、羅智勇、黃宇兵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二等獎
36
毛 偉、張 樂、朱 斌
西北大學

三等獎
05
趙曉燕、孫 羽、楊李紅
長安大學

三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三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三等獎
20
趙鳳其、陳正山、楊 慰
貴州大學

三等獎
31
張鳳壘、時 晨、王 康
山東科技大學

三等獎
38
付 玲、南 雲、李智超
西北大學

三等獎
49
姜高磊、梁 蕾、桑 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三等獎
51
王 江、魏 穎、劉洪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優勝獎
04
陳 靜、袁學銀、付宛璐
北京大學

優勝獎
15
藍冬妮、李群芳、陸元芬
桂林理工大學

優勝獎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優勝獎
26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優勝獎
37
李長政、陳雪霏、張子亞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58
姜 爽、張佳佳、程 呈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優勝獎
61
欒東肖、宋丙慧、程俊陽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鑽井岩心地質編錄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一等獎
33
田恆次、孫金強、曹長國
石家莊經濟學院

二等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二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1
荀志國、武立軍、張志浩
河海大學

二等獎
31
張鳳壘、時 晨、王 康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32
肖萬峰、李曉鳳、郭鳳霞
山東科技大學

三等獎
19
查明高、盤小新、張 波
貴州大學

三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三等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44
梁 靜、吳夢陽、文 馨
西南石油大學

三等獎
45
楊維文、李 平、楊興越
新疆大學

三等獎
54
王首同、王 恆、陸 鹿
中國礦業大學

三等獎
59
楊 茜、宋澤章、王丙鋼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優勝獎
06
張蘇楠、劉 通、汪曉偉
長安大學

優勝獎
07
孟德明、康 珍、姜 超
長安大學

優勝獎
20
趙鳳其、陳正山、楊 慰
貴州大學

優勝獎
22
路文龍、曾賢友、吳金凡
河海大學

優勝獎
25
楊 朋、盧春江、吳曉東
湖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30
尹靈強、皮宏章、尚 衛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優勝獎
35
張騰蛟、張 倩、張 龍
石家莊經濟學院

優勝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56
閆永剛、陳國輝、鄭 蕾
中山大學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綜合地學知識與技能競賽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二等獎
熊 波、倪春雨、張夏楠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肖萬峰、郭鳳霞、時 晨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張寶森、劉 棟、趙佳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三等獎
楊晨英、田恆次、張騰蛟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李 雨、曹斌風、馬 微
西北大學

三等獎
曾 磊、鮮海洋、張 雄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李專鉷、鄧福理、鍾福軍
東華理工大學

三等獎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