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河嶴地質災害點

河嶴地質災害點

發布時間: 2021-02-09 15:51:02

A. 溫州127路公交站點,急!!!

樓上的沒有提供站點,參考答案;

127路 2~6元 大客50輛 末班18:00
火車站 - 汽車南站 - 甌江大廈專 - 月樂垟屬 - 塘西 - 龍霞南路 - 龍霞住宅區 - 甌海中學 - 大堡底 - 蟠鳳 - 梧慈路口 - 南堡 - 沙門 - 牛山 - 化工市場 - 公交巴士 - 牛山北路 - 車管所 - 葡萄棚 - 水心匯昌 - 將軍大酒店 - 下橋 - 上橋 - 甌浦垟 - 營樓村 - 雙嶼 - 雙嶼客運中心 -下嶺 - 前陳 - 嶼頭 - 岩門 - 仰義 - 河嶴 - 前京 - 官嶺山莊 - 戴宅 - 上戍中心小學 - 坎上 - 嶺下 - 支嶴 - 方隆 - 東村[上戍] - 山岸 - 竹絲灣 - 新村路口 - 泰新街 - 藤橋 - 大塘 - 上埠頭 - 雅漾 - 戈恬 - 澤雅中學 - 澤雅鎮府

望採納~~

B.  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現狀

一、地質環境概況

1.地形地貌特徵

麗水市位於武夷山系腹地,屬山地地貌,除山間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約3573座,相對高差在800~1500米,龍泉黃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溫溪鎮海拔僅7米,兩者地形高差達1900餘米。地勢呈西南高,北東低,西南部中山廣布,地形起伏差異大是麗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點。麗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許多三面群山環抱一面開闊的「V」字型狹長溝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臨空面,往往有利於山坡物質勢能的釋放與能量轉換,因而有利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夠發育,在暴雨徑流沖刷時,極易把砂、石、土挾帶到溝谷中,不利堆積,也是產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有利地貌。

2.地質條件

麗水市主要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基底變質岩系(前寒武系)→侏羅系火山岩系→白堊系火山岩夾沉積岩系→第四系。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和長期風化作用,岩層褶皺強烈、斷裂節理發育,成為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麗水市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變質岩,其餘大部分市為中生代侏羅系、白堊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陸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間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積層。燕山期中酸性岩漿岩較為發育,分布面積約500餘平方公里,本市構造以斷裂為主,火山構造亦十分發育。

基於岩性的不同,風化層厚度也有一定差異,變質岩區、白堊系陸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區及火山盆地內部風化層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而侏羅系的熔結凝灰岩分布區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漿岩分布區地表風化層僅為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且界面明顯,這給滑坡體的形成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廣泛發育的古滑坡體、山前堆積物、崩積物連同風化殼物質共同為地質災害的形成創造了物質條件。

頻繁的地質活動產生的多期斷裂構造面以及多組節理面將岩層(岩體)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獨立塊體,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獨立塊體脫離母體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類的地質災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陸源碎屑岩、變質岩中往往夾有泥岩、泥質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層,當岩層出現側向臨空並在一定誘發因素的作用下順層滑坡將會產生。

3.區域構造與地震概況

(1)區域構造概況:麗水市地質構造以斷裂發育為特點,褶皺不明顯。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配以北西向斷裂,形成構造形態的基本骨架。

北東向構造帶由北東向變質岩基底斷塊隆起和一系列約50°方向壓性斷裂組成,主要有遂昌縣昌裘至上定斷裂,遂昌縣城至大柘構造帶,松陽縣高亭至里庄構造帶,慶元縣竹口至龍泉斷裂,龍泉市至縉雲新建構造帶,慶元縣至青田海口構造帶。

北北東向構造帶由一系列10°~30°強烈斷裂帶及受它制約的北北東向白堊系構造盆地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東構造帶,遂昌根竹口至龍泉大桂溪斷裂帶,雲和縣大嶺頭至慶元縣中村斷裂帶,麗水市至景寧縣構造帶。

北西向構造帶主要有遂昌縣關塘至龍泉市安仁至景寧縣白鶴斷裂帶,松陽縣古市至景寧縣渤海構造帶,青田縣海溪至石平川斷裂帶。

南北向構造帶青田縣境內吳岸至湖邊斷裂帶。

(2)地震概況:麗水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政和-海豐地震亞帶,該地震帶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地震,亞帶中慶元等地發生過5~5.5級地震,1574年至今400餘年來雖有多次地震發生,但烈度均不超過六度,屬基本穩定區,另據國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隊分析,政和-海豐地震亞帶在未來100年內可能出現的最大震級不會超過5級,對麗水市的影響為三度。另外,沿麗水-餘姚深斷裂帶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狀產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慶元縣-景寧縣間、縉雲縣與仙居縣交界處、麗水市蓮都區水東和慶元縣城東先後發生4.75級、1.6級、1.3級和3.7級。

綜上所述,麗水市區域地質構造處於相對穩定,地震影響較小,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不起主導作用。

二、地質災害基本現狀

1.以往地質災害簡況

據《麗水地區志》記載,麗水市自然災害(主要指水災)從公元656年(唐顯慶元年)至1948年共發生31次(年),主要縣(市)為麗水、青田、縉雲、遂昌、松陽;1949年至1979年共發生6次(年),主要縣(市)為青田、縉雲、麗水、雲和、慶元等。據現有資料統計,從1980年至1991年麗水市共發生地質災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發生地質災害67餘起,主要發生區是慶元、青田、景寧、麗水等縣(市)。

近十年來麗水市發生的重大規模的較為突出的地質災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號台風影響,景寧縣澄照鄉岩下村多處誘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死亡13人,重傷8人;同日在該縣大地鄉葉坑下村發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蹤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於地表遭受亂采濫挖,加之連日降雨,致使龍泉市小梅螢石礦區整條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國道線青田臘口段發生山體崩塌,造成一輛正在行駛的甌海至金華客車被壓,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號台風影響,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縣石平川和青田鉬礦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死亡57人,多人重傷。同日,青田縣的其他鄉鎮也發生多起地質災害,死亡多人,並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寧縣毛洋鄉滑坡-泥石流,沖毀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蹤。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麗浦線(雲和境內)43千米+800米處發生公路邊坡崩塌,造成緊水灘電廠廠車墜入石塘水庫,導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溫鐵路(縉雲境內)100千米+770米處發生山體崩塌,造成從杭州開往溫州的603次列車6節車廂脫軌,5人受傷,毀損路基160多米,鐵路中斷運行29小時。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縣坑發生滑坡-泥石流,導致3人死亡。

2.隱患點及分布

據初步實地調查證實,目前有地質災害跡象並有少量滑坡發生,有可能誘發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35處,直接威脅著全市205個村莊2500餘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處於蠕動發育狀態,已出現地裂、塌陷等現象,嚴重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交通運輸安全主要隱患點30餘處,即:

慶元蘇湖鄉包謝

慶元舉水鄉張地

慶元縣淤上鄉壙根等村

慶元隆宮鄉張地

慶元縣安南鄉坑節、山壙等村

慶元縣竹口鎮新窯

雲和縣朱村鄉上灣

雲和鄉崇頭柳山頭

雲和縣黃源鄉蔭橋坑

松陽縣玉岩鎮烏岩

景寧縣澄照鄉岩山

景寧縣大地鄉葉坑下

景寧縣鶴溪鎮嶺腳

景寧縣英川鎮董村

景寧縣雁溪鄉嶴頭村

景寧縣外舍鄉雙坑

景寧縣鸕鶿鄉茶亭對村

龍泉市龍淵鎮牛頭嶺

龍泉市龍淵鎮宮頭、劍湖

縉雲縣石筧鄉流坑

蓮都區麗新鄉小陶

青田縣鶴城鎮山頭

青田縣山口鎮臘口礦饒士工區

青田縣船寮鎮白山

青田縣黃洋鄉石平川

青田縣黃洋鉬礦區

青田縣萬山鄉關坑

青田縣貴嶴鄉洪岩頭

青田縣舒橋鄉西武頭

遂昌縣金竹下坪頭

另外,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災害並造成損失的其他隱患點還有:如青田縣山口鎮彭山、景寧縣桑溪、金溫鐵路及麗縉復線等交通干線不穩定邊坡等27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地質災害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C. 嶴字是多音字嗎

基本字義嶴ào(ㄠˋ)
1、中國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多用於地名):薛嶴(內在浙江省)。
形聲:容從山、夭聲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ào
〈名〉
(1)
山中深奧處
[col]。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為「嶴」
出南門三十里,宿於八嶴。——《夢溪筆談·雁盪山》
(2)
又如:山嶴(山間平地)——多作地名:松嶴(今在浙江)
(3)
河灣可泊船處
[anchorageground]

D. 嶴是什麼意思

ao 第四聲

部首筆畫
部首:山 部外筆畫:4 總筆畫:7
五筆86:TDMJ 五筆98:TDMJ 倉頡:HKU
筆順編號:3134252 四角號碼內:2077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C99

基本容字義
1.
中國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多用於地名):薛~(在浙江省)。

詳細字義
〈名〉
1.
山中深奧處 [col]。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為「嶴」
出南門三十里,宿於八嶴。——《夢溪筆談·雁盪山》
2.
又如:山嶴(山間平地)——多作地名:松嶴(今在浙江)
3.
河灣可泊船處 [anchorageground]

如果對你有幫助,請採納,謝謝!O(∩_∩)O

E. 長三角(16個城市)有哪些自然災害

上海地區台風,暴雨災害。

2002年第5號熱帶風暴「威馬遜」於6月29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動,漸漸加強,7月1日02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7月2日02時加強成台風,並繼續增強,至7月3日02時台風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力15級50米/秒,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10級大風半徑250公里,這時台風已發展到最強盛時期,繼續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7月4日11時到達北緯27.2、東經124.1度後開始轉向,基本上沿東經124度筆直北上。7月5日02時在上海以東約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40米/秒,7級大風半徑仍達500公里,10級大風半徑達200公里,上海處在台風的7級大風范圍內。台風北上越過北緯32度後,轉向東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過朝鮮半島,最後於7月6日20時減弱消失。
台風移動路徑和速度都比較穩定,台風早期在低緯度時移動速度較慢,在北緯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達26公里/小時;台風從北緯20度開始,移速一直穩定在18—20公里/小時。台風最強盛時中心氣壓940百帕,且持續強盛的時間長達39小時。高橋實測最低氣壓7月5日5時986.2百帕。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風達到如此的強度,歷史上比較少見。台風的風速大,中心風速50米/秒,大於12級,台風的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10級大風半徑250公里。由於7級大風半徑大,沿海受大風的影響非常明顯,7月4日開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現12級大風,上海高橋站從7月4日10時開始刮7級大風,直至7月5日21時,持續時間長達32小時,過程最大風速達27.4米/秒。「威馬遜」台風對上海地區水情的影響:受「威馬遜」台風北上影響,上海地區出現了風、雨、潮的綜合影響,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黃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馬遜」台風對上海地區的損失相對減少。雨情:受台風影響,上海地區從7月4日上午11時左右開始下雨,至7月5日21時左右結束。這次台風降雨過程,歷時較長,長達34小時,但因降雨強度小,總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強均小於「派比安」台風影響期間的降雨。降雨中心位於市區的三江路橋附近,單站最大雨量為徐匯區的三江路橋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區雨量大於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區雨量小一些。風暴潮:這次台風引起的風暴潮非常明顯。以黃浦江黃浦公園潮位為例,7月4日07時,台風距上海的距離約600公里,這時台風的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速50米/秒,7級大風半徑580公里,長江口高橋站出現了6—7級偏東風,黃浦公園實測高潮3.48米,高潮增水0.83米,風暴潮十分明顯。隨著台風的進一步北上,台風中心距上海的距離越來越近,上海沿海和長江口區都處在台風的7級大風范圍內,測站實測氣壓也越來越低,風暴潮增水越來越大,過程最大增水達1.71米,7月4日下午的高潮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高潮增水1.09米,兩個高潮的增水超過1米。實際上從台風越過北緯29.3度後,黃浦公園就出現了大於1米的嚴重風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號熱帶風暴「森拉克」,8月29日14時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緯18.3度,東經155.3度。由於正處於副熱帶高壓南側,受東風氣流的引導,穩定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增強,8月30日08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31日08時加強為台風,形成台風時,中心氣壓970百帕,近中心風力12級,7級風圈半徑達350公里。隨著台風的逐漸西移,9月4日夜間至9月5日晨,台風中心越過硫球群島進入東海南部,開始影響我國,影響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超過12級,7級風圈半徑維持在350公里。福建、浙江等華東沿海地區風力逐漸加強,本市也開始受到台風外圍影響,長江口區風力達到了4—5級,並進一步增強。台風進入東海後,9月5日至7日晨,由於台風引導氣流的減弱,其移動速度變的較為緩慢,並出現了向南轉向,9月5日20時至9月6日08時,沿125度經線向南移動了大約一個緯距,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從而增加了台風的影響時間。從9月7日08時起,台風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時左右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60百帕,中心風力大於12級。登陸後,台風強度逐漸減弱,至9月8日20時後逐漸轉為低氣壓。台風期間本市的風力、氣壓、降水情況:
這次台風是2002年影響我國最大的一場台風,台風在浙江登陸時中心氣壓960百帕,實測風力達12級,浙江部分地區出現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受其影響本市從9月5日起,長江口區的風力逐漸增大,9月6、7、8持續三天,外高橋出現了6—7級的偏北大風。沿海的蘆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現了5—6級的偏北風。由於離台風中心距離相對較遠,本市的氣壓未出現劇烈變化,基本維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於台風外圍雲系不很發達,本市正處於雲系邊緣,因此也未出現暴雨情況,只是部分地區出現了零星小雨。台風期間的水情特點:台風影響期間,本市正值入汛以來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黃浦公園站的天文子潮分別達到了3.89、4.13、4.27、4.29米,黃浦江下游吳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別達到了4.18、4.44、4.57、4.57米。受台風影響,從9月5日開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現了持續的風暴增水,其中黃浦江下游的吳淞從9月5日到9日出現了4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高潮位出現在9月8日00:15時達5.53米,為歷史第三高潮位,風暴增水最大達0.96米;黃浦公園站從9月6日到9月9日出現了連續6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時出現了5.33米的最高潮位,排名歷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現在9月6日達到了1.09米;黃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現了6個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時出現了歷史第二高潮位4.17米。沿海的外高橋、盧潮港、金山咀均出現了較大的風暴潮,其中外高橋出現了歷史第四高潮位。

2004年第7號熱帶風暴於6月23日14時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後,向偏西方向移動,6月24日14時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繼續向偏西方向移動,6月27日加強為台風,折向東北方向移動,並繼續加強,6月29日台風發展到最強盛時中心氣壓940百帕,中心風速50m/s達15級,7級風圈半徑460公里,10級風圈210公里。台風進入東經122度以後,轉向偏北方向移動,7月1日10時30分在台灣花蓮登陸,7月2日穿過台灣省北部地區後進入東海南部海面繼續向偏北方向移動,台風減弱為強熱帶風暴,7月3日9點30分中心在浙江樂清黃華鎮登陸,繼續沿浙江海岸線北上,經舟山海域轉向東北,20時熱帶風暴中心已經到達上海以東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緯31.3度,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9級,距中心大約250公里的地方風力有8級,並以每小時30 公里的速度朝東北偏北方向移動,逐漸遠離上海,7月5日08點鍾減弱為低氣壓消失。「蒲公英」台風呈現風力很強的特性,中心最大風速達50m/s,近中心風力達15級,其中12級以上風力持續時間為84個小時。在台風處於上海臨近海域時,上海外高橋水文站的風力達到7-8級大風,長江口區達到9-10級大風。另外此台風發展不穩定,「蒲公英」台風在減弱為熱帶風暴,經過上海繼續北上過程中,中心氣壓又開始增強,由7月4日2點鍾的990百帕增強到7月4日14點鍾的983百帕,後又慢慢減弱,這在歷史台風中是比較少見的。受其影響,上海市黃浦江及沿海的許多站點均出現了2002年以來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長江口區的外高橋站4日01時出現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線(4.90米)0.12米;吳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時15分水位達5.00米,超4.80米警戒線0.2米,市中心區黃浦公園站4日01時55分出現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黃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時30米水位達3.91米,超3.5米警戒線0.41米。同時,受熱帶風暴強降雨雲團的影響,3日上海市普遍出現了大雨、局部出現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區,南部地區雨量相對較小。其中,嘉定、寶山,崇明、浦東新區等地出現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個別站點崇明的新建站出現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區雨量相對較小,最大的楊浦區為37毫米,其他各區雨量在20多毫米。雖然「蒲公英」台風在穿過台灣後減弱為強熱帶風暴,於7月3日16時繼續減弱為熱帶風暴,但該台風依然風力較強,受「蒲公英」台風北上外圍雲系的影響,上海外高橋水文站風力達到8-9級,又恰逢黃浦江處於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區受到了風、雨、潮的綜合考驗,最高潮位超過了警戒水位,由於預報及時,防汛措施得當,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區因台風引起的經濟損失。雨情:7月3日20時熱帶風暴中心到達上海以東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緯31.3度,東經122.4度,中心氣壓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9級,距中心大約250公里的地方風力有8級,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於此時台風雲系非常不對稱,從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勻,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區域,南部相對較小,其中嘉定、寶山,崇明、浦東新區等地出現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個別站點崇明的新建站出現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區雨量相對較小,最大的楊浦區為37毫米,其他各區雨量在20多毫米。風暴潮:「蒲公英」台風對上海黃浦江潮位的影響非常明顯,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黃浦江及沿海的許多站點均出現了近二年來的最高潮位,普遍超警戒水位。其中,長江口區的外高橋站4日01時出現了5.02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吳淞口站4日凌晨1時15分水位達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區黃浦公園站4日01時55分出現了4.73米最高潮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黃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時30米水位達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號台風「麥莎」,於2005年8月6日凌晨3點40分在浙江玉環登陸,登陸時中心氣壓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風力大於12級,10級風圈半徑為200公里,7級奉勸半徑為600公里。台風登陸後沿西北方向移動,穿過浙江省境內進入安徽,繼續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由於台風「麥莎」強度強,7級大風半徑大,上海長時間處於台風的7級大風半徑內,且長時間位於台風移動方向的雲系深厚的右半側,台風影響尤為嚴重。同時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於是出現了天文大潮、風暴潮和暴雨三碰頭的局面,致使黃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現了超歷史記錄的高潮位。「麥莎」影響上海期間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長時間持續偏東大風:受台風影響,長江口高橋站從8月5日12點就開始刮偏東及東北向的6級風,持續時間長達42小時;8月6日2點開始風力加大到8級,8―10級的大風連續25小時,最大陣風26.6米/秒;杭州灣蘆潮港的最大陣風達30.5米/秒,市區風力也達7―9級。這場台風風的影響比較明顯。高潮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風暴潮,黃浦江出現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8月6日凌晨,黃浦公園站出現了4.65米的高潮位,吳淞出現了4.92米的高潮位,米市渡出現了4.02米的高潮位。8月7日凌晨,黃浦公園站出現了4.94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吳淞出現了5.03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現了4.38米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創歷史新記錄,比原來4.27米的記錄抬高了0.11米。由於上海地區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黃浦江上游和市區河流出現了較高的潮位。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創歷史新記錄4.22米,比原歷史記錄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涇站也出現了平歷史記錄的4.08米的高潮位。暴雨:由於上海長時間被台風雲系籠罩,8月5日上海地區便開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為崇明縣的堡鎮,日雨量100.4毫米。8月6日上海地區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據初步統計,從8月6日8時至7日7時,市中心區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匯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區雨量高達216毫米,徐匯區累計雨量201毫米,大多數的區累計雨量在150―200之間。中心城區以外的大部地區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間,南匯的周浦累計雨量203毫米,寶山區的蘊東閘累計雨量194.5毫米,浦東新區的楊思累計雨量191毫米,金山區的累計雨量191毫米。「麥莎」台風引起的雨量大多數測站總雨量在200―300之間。

台州地區台風,暴雨災害。

2004年8月12日20時,「雲娜」台風登陸溫嶺石塘,登陸時最大風力14級。在「雲娜」登陸前後,狂風暴雨席捲台州大地,大陳站測到的極大風速高達58.7米/秒,創國內實測最高紀錄。
台風期間,全市過程雨量達200~300毫米,局部高達600毫米左右,其中黃岩上高達688毫米。台風登陸時,海門港潮水暴增3.58米,雖處於六月廿七天文低潮期,但港區潮位仍高達7.42米。
受其影響,台州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慘重。全省公布的死亡人數為164人,主要在台州。
2005年7月19日17時10分登陸在福建連江縣黃岐半島的5號台風「海棠」,也曾對我市造成較大影響。它在過境台灣島前後曾出現了兩次奇異路徑(前打轉、後直折),登陸時最大風力12級。
「海棠」登陸前的17日夜間,台州開始出現明顯降水,直至22日下午降水結束,全市平均過程雨量超過250毫米,其中最大雨量中心在黃岩西部馬鞍山,達743毫米,為台州近60年以來單次台風過程之最高雨量紀錄。過程極大風力海域約為12級,陸地亦達8~10級。全市經濟損失嚴重,好在防禦得當,無人員死亡。
2005年8月6日3時40分登陸玉環干江的9號台風「麥莎」,是登陸台州的最強台風之一,登陸時最大風力14級。台州全境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過程平均雨量達23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黃岩桐里嶴,達588毫米。過程極大風力海域超過12級,陸地9~12級,全市經濟損失嚴重。還好登陸時恰逢天文大潮汛的低潮時刻,沒有發生強烈風暴潮。
新中國成立以後登陸台州的最強台風,是2005年9月11日14時50分在路橋金清黃琅登陸的15號台風「卡努」。
「卡努」登陸時,最大風力達到15級,台州沿海海面風力遠超12級,其中大陳站極大風速高達59.5米/秒(後因風杯損壞無法確認是否出現更大風速),創造了新的國內實測最高紀錄。陸地風力也達10~14級,其中椒江十塘站因自動站被強風摧毀無法獲得更大資料。
台州全境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過程平均雨量近200毫米。最大雨量中心在臨海小芝嶺腳,達465毫米。此外,海門港還曾出現高達3.60米的巨幅風暴潮水,最高潮位達6.76米,超警戒1.16米。全市經濟損失慘重,幸好防禦得當,人員傷亡僅8例。
相比於「雲娜」,「卡努」強度更大,但范圍較小,因而影響時間較為短促。
2006年跟台州擦肩而過的8號台風「桑美」,讓台州人想想著實後怕。因為,那是近60年來登陸中國大陸的最強台風!
2006年8月10日17時25分,「桑美」在溫州蒼南登陸時,最大風力竟然高達17級,台風登陸前後蒼南霞關測得68米/秒的極大風速,同時伴有特大暴雨。我省南部及福建北部蒙受罕見巨災,死傷極為慘重(死亡人數估計高達千人以上)。

F. 嶴,拼音怎麼讀

嶴,中國漢字,讀作ào,中國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回多用於地名):薛嶴(在答浙江省)。

詳細釋義
〈名〉

1.山中深奧處 。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帶稱山間平地為「嶴」

出南門三十里,宿於八嶴。——《夢溪筆談·雁盪山》

又如:山嶴(山間平地)——多作地名:松嶴(今在浙江)

2.河灣可泊船處

G. 溫嶺市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溫嶺市地處浙江東南沿海台州灣以南。市境北界台州黃岩區、路橋區,南接玉環市,西鄰樂清市,東、東南和西南三面瀕海,東臨大陳洋,東南近披山洋,西南接樂清灣。

溫嶺市在地質構造上屬浙閩地的東部邊緣,新華夏系第二個一級構造復式隆起帶南段東側,溫州—寧波斷裂以東的沿海地帶。由於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西部及西南部的剝蝕平原被抬升形成山地,山地地層復雜,岩石種類較多,主要為晚侏羅紀火山噴出熔岩構成的山體,岩性以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碎屑沉積岩為主。東部為第四紀沉降區,並有多次海侵,形成海河沖積平原,地層為第四紀海相沉積層及近代河流沖積層。

溫嶺市境內土壤類型多樣,地域分布明顯,有黃壤、紅壤、潮土、水稻土和鹽土等5個土類,分別占土壤總面積的0.06%、48.29%、2.35%、43.85%和5.45%。黃壤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的山頂部位,多種植茶葉和馬尾松;紅壤主要分布在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為林地、竹園以及以馬尾松為主的疏林地;潮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和海濱地帶,多為糧地和園地;水稻土分布在平原河網地區,主要種植水稻、大麥等糧食作物;鹽土以條狀分布於沿海一帶,種植蠶豆、棉花等耐鹽性強的作物。

H. 從河嶴怎樣坐車到溫州科技館

公交線來路:16路 → b111路,全程自約19.1公里

1、從仰義街道河嶴村步行約40米,到達河嶴站

2、乘坐16路,經過24站, 到達甌江大廈站(也可乘坐56路)

3、步行約280米,到達新南站

4、乘坐b111路,經過6站, 到達惠民路站

5、步行約680米,到達溫州科技館

公交線路:13路專線 → 8路,全程約20.1公里

1、從仰義街道河嶴村步行約30米,到達河嶴站

2、乘坐13路專線,經過17站, 到達花坦頭站

3、步行約240米,到達雪山路站

4、乘坐8路,經過17站, 到達科技館站

5、步行約240米,到達溫州科技館

I. 溫州仰義河嶴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325008 浙江省 溫州市 鹿城區 仰義鄉河嶴村

325008 浙江省 溫州市 鹿城區 仰義鄉河嶴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