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沈照理
❶ 關於母校的習作
隨筆:母校的回憶
我在母校吳江中學就讀的時間並不很長,總共不過一年半。但是我想,一個人對母校的感情是不能用時間的長短來計算的,同樣,母校對於她的每一個學子的培育之恩,也不好用時間的多少來衡量。今天在我離開母校1 8 年以後,重新回想母校所給予我的一切,重新回憶我在江中的那一段時光,真是有許多感慨許多想法。
我是在1 9 7 2 年秋插班進入吳江中學的。對於一個插班生來說,新到一個學校,面對陌生的校園、陌生的同學和老師,難免會有一段孤獨和一段寂寞,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我的這種孤獨寂寞階段卻是很短很短,因為江中一開始就以她的滿腔熱情迎接了我這遠來的學子,這種熱情將我的孤獨和寂寞一掃而盡。我的新同學和新老師給予我的是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幫助。許多細節至今已經回憶不起來。但是那一種感覺,那一種印象,永遠也不會泯滅,我清楚地記得我很快很快就融入了全新的環境。有一個最好的證明,就是我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學會了說吳江話。把一口震澤方言比較徹底地改成了吳江話。我想我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語言環境,這和母校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因為我到了吳江後,接觸最多的就是江中的同學和老師。
現在我算是走上文學創作這一條路,回想起來,我從對文學的愛好開始動筆寫寫文章,這正是在母校江中起的步。在母校老師的精心培養和熱情鼓勵之下,我的文學創作的信念日趨堅定也日趨成熟,當任課的趙老師拿我的作文在課堂上念的時候,我心裡膨脹開來的是一個極其美妙的作家夢。這在當時只能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卻也是相當重要的東西,是母校給了我自信,給了我勇氣。母校教給我做作文的道理,更教給我做人的道理。如果說我的文學創作在江中起步,那麼江中同樣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我在這里高中畢業,從這里走向社會。
我常常想,母校到底是什麼。母校是人生的搖籃? 是的。母校確實具有搖籃的作用,它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哺育你,培養你,幫助你長大成人,但是母校又有搖籃所不具備的作用,那就是母校給你的比一個母親給你的更多的內容。
或者,母校是人生的驛站? 是的。母校確實是有人生驛站的功能,你在這里駐足,積蓄力量,再向前行,但是母校又比驛站更多一份溫情,在你苦惱的時候或者在你幸福的時候,你都可以從那裡找到你所需要的回憶。
或者,母校什麼也不是,母校就是母校,就是你心中的那一片最美好最溫馨的天地。
在許多年以後,我有時坐車經過母校的那一片操場,有一種時光流逝、一切依舊的感覺,當然,一切依舊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在發展,都在變化,依舊不變的是我們對母校的感情。
❷ 截止2018年共有幾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供職於中國地質大學
一共有12位在校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裕生,李曙光,劉光鼎,金振民,王成善,莫宣學。
工程院院士有吳金國,鄧軍,沈照理。
❸ 地方病與中國地下水的質量
沈照理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00083,中國)
飲用水水質與人們的健康密切相關。飲用水水質也是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目前多數學者所公認的與環境有關的主要地方病有以下幾種: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與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上述地方病的發生大多與病區的水土環境,特別與地下水的水質有直接的關系。
1克山病(Keshan epidemic)
克山病是一種以心肌病變、心肌壞死為主要症狀的非特異性心肌病,也稱特發性心肌肥大病。1935年冬季在黑龍江省克山縣發生急性暴發流行,人群大批死亡,引起重視,因病因不明,故稱為「克山病」。之後數十年,相繼在我國16個省區發現此病。從此病的地域分布看,大致呈北東-南西向帶狀展布,東北起自大、小興安嶺的黑龍江省,西南達橫斷山脈的瀾滄口和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關於該病的成因有兩種看法:
(1)生物病因說,認為該病是由於某種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特別引起人們注意的是病毒感染;
(2)非生物病因說,通常稱為水土病因,其中又分為兩種:①中毒性因素,主要指環境中含有亞硝酸鹽或某種有機物;②元素缺乏因素,主要指硒缺乏、鉬缺乏或鎂缺乏等。尤以低硒環境的影響受到最廣泛的關注,已證實在我國存在一個低硒的生態區帶,與大部分的克山病區的分布基本吻合,故多數學者認為環境低硒是克山病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施加亞硒酸鈉(Na2SeO3)預防取得顯著效果。
但有些病區還不能單純用缺硒來解釋,如據雲南楚雄克山病防治所報道,該省克山病流行病區的昭通,土壤、糧食、人發、血液中硒的含量與非病區水平相當,認為發病與硒高低關系不大;四川省毛爾蓋、卡龍等地雖屬低硒地區,但未見克山病發生;另據河北省張家口地方病防治所報道,該地區克山病流行區植物性食品硒含量高於全國主要病區相應樣品的硒含量,且也臨近非病區對照無明顯差異,但卻發現病區飲用水(地下水)中鎂含量明顯低於非病區,地下水為軟水或極軟水,故認為該病區主要是缺鎂所致。經動物(大白鼠)對照試驗,全部用鎂劑的預防但動物未發現心肌損害病變,在此研究基礎上,對病區的飲用水中添加一定量的鎂劑(MgCl2),經過較長的預防效果觀察,克山病人的康復率達到66.7%,說明鎂在克山病防治上的作用。
我們關注過地下水(作為飲用水)中的Mg和Cr的含量與某地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肌病)發病率的關系。研究區是山西省運城盆地,其南面是著名的高山深盆地型運城鹽湖,該地區數千平方千米的地下水中Mg2+和Cr的含量偏高,第四系淺層水(60m左右)Mg2+含量440mg/L左右,Ca2+170mg/L左右,第四系深層水(300m左右)Mg2+含量55mg/L左右,Cr含量在0.02~0.05mg/L(在地下一定深度還原環境以Cr3+為主),地下水中Cr達到此水平是原生地質環境現象。無獨有偶,運城人民醫院的醫學研究人員發現,該區冠心病發病率在全國可能是最低的,對比國內一些城市或地區冠心病患病率在6.31%~17.2%,國內冠心病發病率一般為6.46%,而運城地區的發病率僅為1.41%,原因不明。我們認為,運城地區冠心病發病率之低,與該地區水土環境中的地球化學元素豐度有一定關系。美國著名的醫學博士施羅德曾指出,北美的冠心病死亡率高,人體組織中Cr含量低,非洲人中冠心病死亡率低,人體組織中含Cr量高,這表明Cr與冠心病死亡率呈反比關系。為此,我們認為,無論是克山病還是其他地域類心肌病,由於其地球化學環境的特異性,還有不少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2大骨節病(Big condyle epidemic)
我國大骨節病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15省區,已查明300多個縣有該病發生。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朝鮮北部山區也有該病發生的報道。在我國,該病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的一條寬頻內,多分布於山地、丘陵及向平原過渡的地帶,與克山病分布有些相似,故有人稱之為姊妹病。
該病主要分布於低硒地帶,病區飲用水、土壤、糧食中Se含量明顯偏低,病區人群處於低Se營養狀態。經人群補Se(亞硒酸鈉片)取得較好效果。但有人認為除低Se環境外,還有其他環境因子與缺Se復合共同致病。
飲用水中含有機物(organic compounds)和鐮刀菌毒素(falciform germ)。多數病區飲用水中富含有機質(腐殖酸)、且礦物質貧乏。
有研究認為,致病因子主要是通過病區生產的糧食進入人體。微生物學檢查發現病區糧食受鐮刀菌侵染嚴重。
3地方性甲狀腺腫(Endemic hypothyroid tumescence)和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keting epidemic)
地方性甲狀腺腫,簡稱地甲病,俗稱大脖子病,我國古籍中稱為「癭」,它是人類最古老的疾病之一,遍布世界各地。它主要是環境中缺乏元素碘引起的,且與飲用水中碘含量低於5μg/L(5ppb)時地甲病發病率很高,地甲病患者的下一代可能是地方性克汀病患者,其主要表現是呆、小、聾、啞。
地甲病在我國分布非常廣泛,除上海市外,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分布的基本特點是:山區多於丘陵地帶,丘陵地帶多於平原地區,這與碘元素易淋失以及碘的水文地球化學特徵有關。
石灰岩地區,飲用水為HCO3-Ca水,盡管供應加碘鹽,但鈣與碘形成難溶化合物碘鈣Ca(I5O3)2,可能抑制人體對碘的有效吸收,看來,石灰岩地區地甲病的防治還有一個碘的生物有效性問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我國一些省區又相繼發現了碘致甲狀腺腫,有人稱之為高碘甲狀腺腫,主要是作為飲用水的地下水中碘含量高了,有的高達每升幾百微克的碘,甚至超過1000μg/L。迄今發現的高碘地下水分布區有新疆的奎屯、山西的孝義(山間盆地)、渤海灣的濱海地區、山東省的古黃河河口平原以及華北平原的中部和東部,已涉及到幾十個縣,第四系深層、淺層地下水均有含碘高的地區。
據我們對邯鄲市東部肥鄉、廣平、雞澤、永年、館陶等縣60餘口深淺井的水樣測試,碘含量在每升幾十微克至600μg/L之間。例如,據地方衛生部門調查,肥鄉縣崔庄中學和小學發病分別高達45.5%和42.8%,已大大超過患病率5%為病區的劃分界限。我們專門對村中飲用水井成分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碘為155μg/L,總硬度585.5mg/L(以CaCO3)計,TDS947mg/L,Sr2+3.97mg/L,F-0.83mg/L,pH7.29;村南井水的碘含量為240μg/L,其他組分相近。
這又引起兩個問題,一是飲用水中碘對甲狀腺腫的流行的上限閾值是200~300μg/L還是更低一點?適宜的含量是多少?另一個問題是,鈣、鎂、鍶等鹼土金屬是否對碘的吸收起到干擾作用?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看來,在對缺碘地甲病和適量補碘對少年兒童智力生長發育極為重視的情況下,也應該加強對高碘飲用水引起的甲狀腺腫的研究。
4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
地方性氟中毒也是一種古老的地方病,是由於元素氟攝入過量而中毒,輕者患氟斑牙(斑釉齒),重者患氟骨症,甚至喪失勞動能力,是危害極大的一種地方病。此種地方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廣,遍及五大洲的40多個國家。在我國20個省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北方分布范圍最廣,而南方則是斑狀分布,據估計約有0.7億~0.8億人受到氟中毒威脅。我國的地方性氟中毒主要為飲水型的,氟中毒的流行程度與飲用水含氟量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一般而言,水氟越高(我國規定飲用水氟含量不得超過1mg/L),飲用的時間越長,病情就越嚴重。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地下水作為重要或惟一供水水源,而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均有含氟過高的。
雖然一般規律是地方性氟中毒的發病率隨飲用水(地下水)中氟含量的增高而呈上升趨勢,但在一些地區發現「低發病(指氟骨症)」和「高氟低發病」的異常現象。據我們調研,河北省臨漳縣大多數氟骨症發病率高的村落地下水含氟量為1.2~2.0mg/L;相反,一些地下水含氟量高達2.4~2.8mg/L的村落卻未見氟骨症病例或者發病率極低。這種異常情況在山西省中部的和順地區也有發現,和順地區飲用水含氟量普遍低於1mg/L,平均值在0.2~0.3mg/L,屬於北方的低氟水區,該區糧食中氟含量也不高,但類似「氟骨症」的發病率卻出奇的高,達69.4%。
據我們對河北省南部一些縣的調查,發現氟中毒病區的地下水中毒性微量元素鈹(親石、親骨性元素)的含量偏高,達到(4~15)×10-9。此含量當前蘇聯和聯邦德國規定的飲用水標准Be為0.2×10-9的幾十倍。據說,有一種「鈹性佝僂病」,類似於氟骨症中的佝僂病狀,是否由於鈹中毒作用?或與氟中毒的復合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
5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
相對前述的地方病,可以說是一種發現時間不久的地方病,系環境中砷(其中砒霜As2O3是重要的含砷礦物)經人體攝入過多而導致的慢性砷中毒病症。
迄今國內外所發現的地方性砷中毒大多是由於飲水水源含砷過高所致,我國規定飲水砷不得超過0.05mg/L,也有燃燒高砷煤(貴州)污染中毒的。如阿根廷科爾瓦多地區井水砷達到0.9~3.4mg/L,墨西哥北部某些地區,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日本等均有高砷水,1989年在泰國南部發現砷中毒流行,淺層地下水中砷最高達9mg/L;印度的砷中毒病區也是1987年發現,病區面積3.4×104km2,有100萬人呈現飲用水含砷中毒症狀,目前砷中毒人數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Challrabartyetal,1987;Aswathanarayana,1997)。
地方性砷中毒在我國發現較晚,20世紀60年代台灣報道該島西南海岸一些地區,如:義和台南縣有統計,稱之為「烏腳病」,最後導致潰病及壞疽,之後很多方面的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據台灣大學醫學院呂鋒洲教授(1994)。在「第一屆兩岸資源與環境地球化學討論會」上報道,該區井水中砷含量為0.85~2.5mg/L,皮膚癌患病率達10.6%,並發現井水中有「螢光物質」,即「腐植物質」。經水動物實驗,證實「螢光物質」的生物毒性,故認為其不僅與烏腳病病因關系密切,而且和癌症及地方性其他疾病病因有密切關系。
大陸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在新疆北部奎屯地區發現此病,井水中含砷0.1~0.85mg/L;1992年內蒙古河套地區發現砷中毒流行,迄今已知病區人口約30萬;1994年發現山西大同盆地山陰縣、應縣9個鄉鎮為慢性砷中毒病區,病區人口6萬,也是長期飲用含砷高的井水所致,如山陰縣菜村淺層地下水砷含量為0.075~4.435mg/L,其中毒的特殊的表症為皮膚色素異常,皮膚過度角化增生變厚,常發生在手足掌面,也有發生在其他部位的(王敬華,1998)。
中國的主要幾種地方病與飲用水水質,可能與一些未知的致病因子或致病的復合因子有關,這促使科研人員去追蹤研究,以造福地方病區的老百姓。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境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境圖集編輯委員會.科學出版社,1989.
[2]宋廣舜等主編.環境醫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3]沈照理等編.水文地球化學基礎.地質出版社,1993.
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研究生院外國語學院考研同等學歷加試科目
首先糾正下,是同等學力,學力和學歷千萬不能混。研究生教育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種,非學歷教育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學生畢業後只有學位證書沒有學歷證書。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研究生招生屬於學歷教育,也就是說學生經過學習、考試,通過論文答辯後既有學位證書又有學歷證書。
同等學力報考,不允許跨專業。
復試階段同等學力考生加試兩門本科主幹科目名稱及參考書目
101地球科學學院業
070500地理學021-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共濟
1.地學遙感概論:《地學遙感概論》,薛重生,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業
2.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曾克峰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48號
3.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王恩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正門對面
4.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3362 3039
5.經濟地理學導論:《經濟地理學導論》,楊萬鍾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第四版彰武
6.旅遊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保繼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版336260 37
7.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專
070702海洋化學3362 3039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21-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彰武
070704☆海洋地質濟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共
2.沉積環境與沉積相:《沉積環境與沉積相》,王良忱等,石油出版社,19993362 3039
070900☆地質學3362 3039
1.地質學基礎:《地球科學導論》(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kaoyangj
《地質學基礎》,宋青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2.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李秀、姚瑞霞等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1.晶體光學:《晶體光學及光性礦物學》,曾廣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結晶學及礦物學:《結晶學及礦物學》(上、下冊),潘兆櫓,地質出版社,1998,第三版
070902☆地球化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應用地球化學:《應用地球化學》,蔣敬業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6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3☆古生物學與地層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地球科學導論:《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古生物地史學:《古生物地史學概論》,杜遠生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3.生物化學:《生物化學》(上、下),沈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4☆構造地質學
1.板塊地質學:《中國及鄰區區域大地構造學》,車自成等,科學出版社,2002
2.地質學基礎:《地質學基礎》,葉俊林等,地質出版社,1996
070905☆第四紀地質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2.環境地質學:《環境地質學》,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環境學導論:《環境學導論》,何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0922☆★生態地質學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3.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曹伯勛,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4.環境地質學: 《環境地質學》,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環境學導論:《環境學導論》,何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071200科學技術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編,李宏圖等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2.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導論》,風笑天,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08160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任選兩門(與初試、復試科目不同)
1.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湯國安等,科學出版社,2004
2.地圖學:《地圖概論》,王琪,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3.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吳信才等,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102資源學院
070501自然地理學
1.經濟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李小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2.自然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070704☆海洋地質
1.海洋沉積學:《海洋沉積學》,王琪、朱而琴主編,科學出版社,最新版
2.海洋礦產資源:《海洋礦物資源》,熊傳治、鄒偉生主編,海洋出版社,2001,第一版
07090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1.礦石學:《礦相學教程》(地質類專業用),徐國風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6
礦相學,尚浚主編,地質出版社,1987
2.礦田構造學:《礦田構造學概論》,翟裕生等,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4
081801☆礦產普查與勘探
01-05方向:
1.綜合勘查技術:《金屬物探簡明教程》,丁緒榮等,地質出版社, 1980
《地球化學找礦》,阮天健、朱有光,地質出版社,1985
《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盧作祥、范永香,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礦產勘查學:《礦產勘查學》,李守義、葉松青,地質出版社, 2003
06-13方向:
1.含油氣盆地構造學:《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李德生,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構造分析》, 王燮培、費琪、張家驊,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沉積學》, 姜在興,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吳崇筠、薛書浩,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081802☆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1.資料庫原理:《資料庫系統及應用基礎》,陳洛資,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2.數學地質:《礦床統計預測》,趙鵬大,地質出版社,1994
081820☆★地學信息工程
1.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李季、姚婷等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第三版
2.二選一:數據結構:《數據結構――使用C語言》,朱站立等編著,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礦產勘查與評價:《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趙鵬大,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081823☆★非傳統礦產資源開發
1.數學地質:《礦床統計預測》,趙鵬大,地質出版社,1994
2.C語言: 《C語言程序設計》,譚浩強,清華大學出版社,最新版
081826☆★能源地質工程
1.含油氣盆地構造學:《中國含油氣盆地構造學》,李德生,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構造分析》,王燮培、費琪、張家驊,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2.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沉積學》,姜在興,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吳崇筠、薛書浩,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081827☆★資源管理工程
1.地質學基礎:《地質學基礎》,宋春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三版
2.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上、下),高鴻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082001油氣井工程
1.油氣測井:《地球物理測井教程》, 周遠田,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石油工程基礎:《石油工程》,陳濤平、胡靖邦,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082002☆油氣田開發工程
1.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石油地質學》, 張厚福等,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陳榮書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4
2.石油工程基礎:《石油工程》,陳濤平、胡靖邦,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120405☆土地資源管理
1.土地法學:《土地法學》,沈守愚等,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土地信息系統:《土地信息系統》,劉耀林等,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103工程學院
081400土木工程
1.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混凝土結構原理》,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合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401☆岩土工程
1.岩體力學:《岩體力學》,劉佑榮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405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1.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輝明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2.土力學:《土力學》,方雲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081601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工程測量學:《工程測量學》,張正祿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081602攝影測量與遙感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遙感原理與應用:《遙感導論》,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03☆地質工程(01-05方向選第一組;06-10方向在第二組中三選二)
第一組:
1.岩土鑽掘工程學:《岩土鑽掘工程學》,鄢泰寧,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2.基礎工程原理與方法:《地基處理與基坑支護》,黃生根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4
第二組:
1.土力學:《土力學》,方雲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2.基礎工程學:《基礎工程學》,劉昌輝,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3.鑿岩爆破工程:《鑿岩爆破工程》,吳立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081822☆★地下建築工程
1.鑿岩爆破工程:《鑿岩爆破工程》,吳立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2.岩土加固技術:《岩土加固實用技術》,程良奎等,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081830☆★資源與環境遙感
1.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潘正風等,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遙感原理與應用:《遙感導論》,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31☆★鑽井工程
1.鑽井液與岩土工程漿液:《鑽井液與岩土工程漿液》,烏效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2.石油工程:《石油工程》,陳濤平、胡清幫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081903☆安全技術及工程
1.電氣安全:《電氣安全》,楊育啟,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2
2.起重與機械安全:《起重與機械安全》,袁化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2
104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
070800☆地球物理學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劉少峰、王家生,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大學物理:《普通物理學》,程守洙、江之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081102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1.單片機原理:《單片機原理及介面技術》,胡漢才,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電子測量:《電子測量技術基礎》,張永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081802☆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081825☆★地球物理工程、081829☆★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
1.場論:場論,位場理論、電磁場理論及彈性波理論的版本均可
2.信號處理:《數字信號處理教程》,程佩青編,清華大學出版社,最新版
105環境學院
070602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1.大氣探測學:《現代氣象觀測》,張靄琛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天氣學原理:《天氣學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編著,氣象出版社,第三版
070922☆★生態地質學
1.普通地質學:《普通地質學簡明教程》,楊倫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8
2.生態學:《生態學》,李博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07101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1.微生物學:《微生物學》,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2.基礎生態學:《基礎生態學》,孫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077501環境科學
1.環境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程勝高、羅澤嬌,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錢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081500水利工程
1.水文地球化學:《水文地球化學基礎》,沈照理,地質出版社,1993
2.水文學原理:《工程水文學》,吳明遠,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2000
081821☆★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1.地下水動力學:《地下水動力學》,陳崇希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
2.水力學:《水力學》,呂文肪等,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083000☆環境科學與工程
1.環境學:《環境學》,左玉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環境化學:《環境化學》,戴樹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版
106珠寶學院
050404設計藝術學
1.圖案:《裝飾圖案構成》,溫練昌編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美術設計原理:《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毛溪等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070920☆★寶石學
1.寶石顏色成因理論:《結晶學與礦物學》(上冊),潘兆櫓,地質出版社,1994
寶石的礦物物理,謝先德著,廣東省出版社,2003
2.珠寶首飾評估:《珠寶首飾評估》,丘志力、李立平等,中國地質出版社,2003
107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070300化學
1.儀器分析:《儀器分析》,武漢大學化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高分子化學:《高分子化學》,潘祖仁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第三版
070921☆★岩石礦物材料學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軍等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材料科學基礎:《材料科學基礎》,胡賡祥、蔡珣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材料科學基礎習題與輔導材料》,蔡珣、戎詠華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軍等主編,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2.材料物理化學:《材料物理化學》,張志傑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081704應用化學
1.化工原理:《化工原理》,王志魁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第三版
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武漢大學等五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201信息工程學院
077402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1.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科學出版社,第三版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000信息與通信工程
1.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樊昌信主編,國防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第五版
2.數字信號處理:《數字信號處理》,姚天任,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第二版
08120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科學出版社,第三版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603☆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1.地圖學概論:《地圖概論》,王琪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2.數據結構:《數據結構》,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第二版
202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
050404設計藝術學
1. 人機工程學:《人機工程學》,丁玉蘭,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 設計圖學:《設計圖學》,李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080200機械工程
1. 機械制圖:《機械制圖》,王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測試技術:《測試技術》,賈民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000信息與通信工程
1. C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譚浩強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2. 電路:《電路》,邱關源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四版
08110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1.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於海生等,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感測器原理及工程應用:《感測器原理及工程應用》,郁有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203 計算機學院
077402計算機軟體與理論、08120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C語言:《C程序設計》,譚浩強,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C程序設計實踐指導書》,何興恆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白中英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301管理學院
120100☆管理科學與工程
1.決策支持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張玉峰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第一版
2.項目管理:《項目管理》,張卓編,科學出版社,2005,第一版
120200工商管理
01、02、04方向
1.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楊錫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營銷管理:《市場營銷學》,吳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03方向
1. 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焦躍華,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 審計學:《審計學》,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05方向
1.現代飯店運行實務:《飯店管理實務》,王林、譚白英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杜江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120201會計學
三選二:成本會計必選。
1.成本會計:《成本會計》,焦躍華,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初級會計學:《初級會計學》,郭道楊、朱小平,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第一版
3.財務管理學:《財務管理學》,荊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第三版
120202企業管理
1.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案例》,楊錫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營銷管理:《市場營銷學》,吳健安,安微人民出版社,2000
120203 旅遊管理
1.現代飯店運行實務:《飯店管理實務》,王林、譚白英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杜江編著,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302經濟學院
020100理論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020200應用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081824☆★資源產業經濟
1.政治經濟學:《現代政治經濟學》,程恩富主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張培剛主編,經濟學科出版社,2001
303政法學院
010108科學技術哲學
1.西方哲學史:《西方哲學史 [專著] 》,鄧曉芒、趙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現代西方哲學:《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劉放桐等編著,人民出版社,2000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1.國際法:《國際法》(高等學校法學教材),梁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法》(高等政法院校法學主幹課程教材),吳漢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030108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1.刑法學:《刑法學》(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張明楷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
2.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制史》(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曾憲義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030203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030500馬克思主義理論
1.毛澤東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概論》,湖北省教育廳組編,丁俊萍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湖北省教育廳組編,孫居濤、俞思念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071200科學技術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編,李宏圖等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導論》,風笑天,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120400公共管理
1.行政學原理:《行政管理學概論》,張國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第二版
2.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政府部門人力資源開發》,宋斌、鮑靜、謝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04藝術與傳媒學院
050302傳播學
1.新聞史:《中國新聞傳播史稿》,吳廷俊,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第一版
2.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丁柏銓,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一版
050404設計藝術學
01- 06方向:
1.素描:《畢加索線描》,楊津人編,灕江出版社,1987
2.色彩:《色彩寫生的畫理與畫法》,金緯等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第一版
07方向:
1.影視動畫後期製作:《影視動畫數字後期編輯與合成》,李曉斌,海洋出版社,2005
2.多媒體原理:《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馮博琴,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08方向:
1.MIDI製作:《MIDI製作》,魏家憲,湖北音像藝術出版社,2000
2.錄音合成:《錄音合成》,朱偉,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401外國語學院
050201英語語言文學、050211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1.基礎英語:《新編英語教程》(1-4),李觀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修訂版
2.英語寫作:《英語寫作手冊》,丁往道,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修訂版
402數學與物理學院
070102計算數學
1.復變函數:《復變函數》,余家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函數逼近:《函數逼近論方法》,莫國瑞、劉開第,科學出版社,2003
070104應用數學
1.復變函數:《復變函數》,余家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實變函數:《實變函數論》,周民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070207光學
1.電磁學:《電磁學》,梁燦彬、秦光戎、梁竹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原子物理:《原子物理》,褚聖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03體育部
040303體育教育訓練學
1.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體育出版社,最新版
2.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化學》,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體育出版社,最新版
501高等教育研究所
040106高等教育學、120403教育經濟與管理
1.中國教育史:《簡明中國教育史》,王柄照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外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程》(縮編本),吳式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02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040203 應用心理學
1.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時蓉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發展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❺ 請中國地質大學水資源於水環境學院的研究生導師報哪個好
陳鴻漢 崔亞莉 馮傳平 郭華明 何江濤 胡伏生 金曉媚
劉菲 邵景力 沈照理 萬力 王廣才內 王旭升 文寶萍 武雄容
楊琦 於青春 張煥禎 周訓
這些都很好!!!
❻ 我國研究現狀
我國油田水文地質的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1.起步階段
舊中國的石油工業極其落後,絕大部分沉積盆地沒有進行過石油地質調查,油氣產量極低,只有玉門、延長等幾個小油田。從事石油地質的技術人員甚微,石油水文地質調查與研究更是一個空白點。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石油工業得到飛躍發展,在主要含油氣盆地內開展了大規模的石油和天然氣的普查與勘探工作。隨著油氣勘查的需要,在酒泉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及鄂爾多斯盆地相繼進行了有計劃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開始研究地下水與油氣的關系,油田水資料逐日增多。與此同時,北京、長春、成都等地質院校和其他大學開設了水文地質(包括油田水)課程,邀請蘇聯專家、學者來華講學,教科書和主要參考書刊基本上是蘇聯的翻譯稿,如:《普通水文地質學》(歐維奇尼柯夫);《水文地質學概論》(克利門托夫);《地下水普查與勘探》(卡明斯基);《水文地質學講座》(克雷洛夫);《天然水系中的油田水》(蘇林);《油礦水文地質學》(蘇哈列夫)。在油田水文地質生產與科研中,主要沿用著蘇聯的技術與方法,按照蘇聯專家的建議進行工作。1955年初,我國正式開始進行區域性綜合水文地質普查。同年,在石油地質學家關士聰院士的倡導下,地質部西北地質局在六盤山地區開展了地下水石油普查工作,開創了我國水化學找油的先河。其後地質部物探所在四川、克拉瑪依等地區進行了水化學找油試驗。
該階段主要是學習原蘇聯的經驗、技術與方法,開始建立我國的油田水文地質事業,培養人才、配合石油普查勘探進行區域水文地質調查。
2.總結研究階段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末,隨著我國東部油氣普查勘探的重大突破(松遼盆地和渤海灣盆地等)和油田開發事業的飛躍發展,油田水文地質基礎資料日益豐富,許多油田(大慶、扶余、勝利、大港、冀中、江漢、河南、長慶、四川等)都配備了水文地質技術人員,組織成立了專門的油田水研究科室。他們從本地區油氣勘探實際需要,一方面承擔油田供水水文地質調查任務,另一方面,探討油氣賦存的水文地質條件,總結油田水化學成分的基本特徵。例如:地質部石油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隊綜合研究隊專設水文地質組,以鄂爾多斯盆地中生界三疊系和侏羅系為主,研究油氣運移的水文地質條件、探討三延(延長、延安、延川)地區油氣富集的水文地質規律、總結已知油田(永坪、延長、棗園等)的水文地球化學特徵、進行水化學找油試驗,探討水化學指標與方法;長慶油田水文地質科研人員(劉孝漢等),對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下統油田水特徵及其與油氣藏保存條件等進行了總結研究,系統整理了李莊子、馬家灘、大水坑、馬嶺、華池等油田的中-下侏羅統和上三疊統油田水分析資料;四川石油管理局(劉方槐等)對四川盆地進行大規模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研究,提出了地層水由盆地內部向盆地周邊運動的新觀點,得出與傳統認識相悖的結論,對川東地區三疊系、二疊系、石炭系水文地質條件與構造內含氣程度進行了預測;成都地質學院(孫世雄等)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汪蘊璞等)對四川盆地鹵水形成、古水文地質條件及鹵水活動的地球化學形跡等進行了研究;玉門油礦水文地質人員根據鴨兒峽、石油溝和老君廟油田的鑽孔水化學資料,結合區域水文地質成果,建立了水化學垂直剖面,除水型隨時代變老變為CaCl2型外,其他水化學成分(礦化度、變質系數、氯硫比值等)都沒有出現原蘇聯學者指出的隨深度增加而增高(降低)的有序現象;在松遼盆地,大慶油田科學研究設計院(王軍、黃福堂等),總結了油田水化學成分特徵——以單一的NaHCO3型水、以Cl組、Na亞組為主、礦化度1~12g/L、含有I、Br、B、NH4等微量組分。並根據礦化度和鹽化系數(rCl/rHCO3+rCO3)二者的關系分為三類:較高礦化度(6~12g/L)的NaHCO3型水、中等礦化度(3~6g/L)的NaHCO3型水,鹽化系數0.5~10之間、低礦化度(<3g/L)的NaHCO3型水,鹽化系數0.1~5之間,後者不利於油氣保存。探討了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三個油區油田注水過程中油氣水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初步總結了油氣水物理化學性質的分析指標,在注水過程中,由於氧化、溶解、油層溫度、壓力、生物化學作用和脫水過程中輕質餾分的損失,是油氣水物理化學性質發生變化的因素;吉林油田石油研究院(楊忠輝等)對松遼盆地南部油田水分析數據,利用函數式計算了扶余、新木、紅崗、乾安、農安等地區判別函數值進行含油氣預測,並對水中可溶有機組分(苯、有機酸)等進行了試驗總結;石油部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李濟民等)總結了油田水特性指標的應用規律,以脫硫系數為主,結合封閉系數(rNH4+rH2S/rSO4)可以說明油氣的存在,用成因系數結合礦化度,脫硫系數和鈉氯比值的變化規律判斷油氣水運移方向,總結了正向和反向油田水化學剖面特徵及其與油氣藏的關系;華北石油勘探指揮部勘探研究院(謝家聲等)總結了冀中坳陷古潛山和第三紀水文地質條件及其與油氣運移、聚集、保存的關系、地下水化學成分,尤其是水中有機組分(苯及其同系物、酚、揮發性有機酸、環烷酸和銨)與油氣的關系;河南石油會戰指揮部勘探開發研究院(汪義先等)針對著南襄盆地(尤其是泌陽凹陷)油田水為低礦化度的NaHCO3型水的特點,提出適用於本區的水文地球分學垂直分帶和水化學類型;江漢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李際明、余蓮聲)總結了潛江凹陷下第三系高礦化度、高硫酸根地下水化學成分(包括常量組分、礦化度、碘、溴、硼、鋰等)在平面和縱向上的分布規律,探討了地下水化學成分及其與油氣的關系,認為礦化度高達200g/L以上的油田水是發展鹽化工業的重要原料,有寬闊的開發應用前景;長春地質學院(孫杉、張先起等)研究了深成地下水(存在於地殼下部岩漿殼和上地幔中的水)在石油成礦過程中的作用,並以冀中坳陷不同時代(第四系與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潛山)地下水為例研究了氫、氧同位素的組成、結合水化學成分特徵,探討了地下水來源、成因及其與油氣的關系;成都地質學院(孫世雄、沈治安等)研究了我國海相和陸相油田水化學成分特徵,指出古水文地質分析在油田形成、保存與破壞中的作用與意義,結合冀中古潛山油田探討了古水文地質的研究方法與內容,提出了渤海灣盆地古水動力的四個區帶;地質部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汪蘊璞、王田榮、王東升、王煥夫等)研究了四川盆地鹵水的特點與成因;1975年和1976年分別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地質學報》發表了《評蘇林油田水理論中的幾個問題》,認為B、A蘇林油田水理論有一定的局限性,束縛著我國油田水理論的建立;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王仲侯等)總結克拉瑪依油田水化學成分時,在三疊系(56#)油田水中發現了礦化度高達26~27g/L以上的Na2SO4型水,在垂直剖面上與CaCl2型水或NaHCO3型水交替出現,在平面分布上介於CaCl2型水和NaHCO3水之間;他還對《評蘇林油田水理論中的個問題》一文提出不同的意見;地質部石油101隊(張金來、劉崇禧等)對我國已勘探開發的主要含油氣盆地的水文地球化學特徵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研究,歸納了我國陸相油田水化學成分的組成——礦化度、離子比值、有機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氫、氧和碳)等;提出離子組合的概念和油田水化學成分分類的幾種思考方案;進行了地下水的蒸發、溶濾等模擬試驗及水化學找油方法的試驗與總結;應用數理統計方法研究油田水化學組分之間的關系;開發了油田水有機組分的分析測試技術與方法等。
上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勞動,促進了我國油田水研究地飛躍發展,逐步形成了或迎來了一門石油地質與水文地質密切結合的邊緣學科——油氣水文地質學,並開始探索具有我國石油地質理論特色的水文地質勘探程序和研究方法,走向了為區域含油氣遠景預測評價及油田勘探開發服務的道路。
3.開拓創新發展階段
從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油氣水文地質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高速發展階段;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與良好地應用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於1981年在合肥召開了「中國油田水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來自地質部、石油工業部、中國科學院及高等院校代表75人,提交學術論文42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關士聰主持了會議,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水文地質專家張宗祜作了書面發言。會議論文涉及的內容包括:我國主要含油氣盆地油田水文地球化學特徵與油氣的關系、油田水化學成分分類、油田水起源、油氣藏的淺層水文地球化學效應、水化學法在石油普查勘探中的應用、古水文地質分析與油氣遠景評價、深成水在油氣礦產形成中的作用、計算機新技術在油田水研究中的應用,水動力條件在油氣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測試技術方法等。本次會議是我國首次專門的油田水會議。石油水文地質工作者聚集一堂,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導下,進行成果交流、自由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學術氣氛異常活躍。這次會議檢閱了成果,交流了經驗,明確了方向,增強了協作。對促進我國油田水研究、提高整體研究水平,加快油田水事業的發展步伐具有深遠的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一定的影響。
2)吸取國內外油田水文地質研究的經驗,通過油氣生產實踐,使我國油田水文地質工作進入了以石油地質為基礎、圍繞著油氣普查勘探與開發的實際需要,走向為油氣生產服務的道路。結合以勘探開發我國東部陸相油氣田為主的總目標,重點研究了陸相油田水文地質特徵,其後加大了海相油田水文地質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有獨創特點的研究成果,每年都有不少論文發表,按年份舉例如下:
我國油田水的離子組合特徵(地球化學,1978年,劉崇禧);我國油田水的基本特徵及其分類討論(地質論評,1979年,張金來);一個值得注意的地質信息-酚(古潛山,1980年,謝家聲);天然氣中凝析水和烴類水化物的形成(天然氣工業,1981年,劉倫);油田水文地質勘探中水化學及其特徵指標的綜合應用(石油勘探與開發,1982年,劉濟民);油氣田的水文地球化學標志及其應用(石油及天然地質,1982年,楊忠輝);泌陽凹陷油田水文地球化學特徵及其與油氣的關系(石油實驗地質,1983年,汪義先);泰州地區古水文地質條件與油氣(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3年,龔與覲);四川盆南部水化學場及其成因(地球科學,1984年,汪蘊璞);利用地層水中的溶解氣進行含油氣遠景評價(天然氣工業,1985年,劉方槐);濟陽坳陷古水文地質條件與油氣聚集(石油實驗地質,1986年,楊緒充);尋找油氣田的水文地球化學標志(石油勘探與開發,1987年,劉崇禧);潛江凹陷油田水有機組分的地球化學特徵(石油實驗地質,1988年,林九皓);論含油氣盆地的地下水動力環境(石油學報,1989年,楊緒充);中原油田文留地區礦化度數據的三維分析(地質科學,1990年,張廣銳);初探地下水溶解氣及其對氣藏形成的影響(石油勘探與開發,1991年,孫永祥);再探地下水對氣藏形成的影響(石油勘探與開發,1992年,孫永祥);松遼盆地北部地層水中「指紋標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徵及其與油氣關系的研究(地球化學,1993年,黃福堂);扶揚油層水化學場特徵及其成因(大慶石油勘探與開發,1994年,樓章華);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有機地球化學特徵分類及其石油地質意義(石油勘探與開發,1995年,李偉);塔里木盆地油田水地球化學(地球化學,1996年,蔡春芳);西湖凹陷油氣運聚成藏的水文地質論證(中國海上油氣,1997年,汪蘊璞);沁水盆地煤層氣的水文地質控製作用(石油勘探與開發;1998年,池衛國);油田水動力系統與油氣藏的形成(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8年,陳建文);盆地三維水動力數值模擬方法及其應用(石油勘探與開發,2000年,鄧林);塔里木油田水溶重烴研究及其應用(新疆石油地質,2001年,陳傳平);塔河油田及鄰區地層水成因探討(石油實驗地質,2002年,蔡立國);水溶氣資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評價方法的探討(天然氣地球科學,2003年,武曉春);碳酸根和碳酸氫根測定方法和自動測定儀(現代儀器,2004年,鄭志霞);水動力條件對煤層氣含量的影響-煤層氣滯留水控氣論(天然氣地質科學,2005年,秦勝正等。)
上述有代表性論文是從覆蓋我國主要含油氣盆地大量的油田水文地質基礎研究中提煉出來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現階段研究的現狀與水平。值得提及的是石油生產單位,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等不僅加大了油田水文地質研究的力度,而且形成了生產與科研相結合,多單位協作攻關的研究群體。石油工業部在翟光明院士的組織下,對全國各油田的水文地質特徵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總結。油田水文地質研究納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如「七五」期間的「四川盆地二疊系水文地質條件對油氣運聚與保存控制的探討」(四川石油管理局楊家琦等);「九五」期間的「塔里木盆地油田水文地質與油氣聚集關系的研究」(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李偉等);和「川西地區上三疊統水化學場、水動力場與油氣富集關系研究」(中石油廊坊分院天然氣所吳世祥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如「我國大陸區新生代深層地下水系統演化與地下水成礦作用」(中國地質大學沈照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田水的成因和混合證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蔡春芳)。大專院校的水文地質博士生也將油田水文地質作為選題進行研究,如「臨邑盆地水化學成分特徵及其研究意義」(1991年,張作辰,中國地質大學);「泌陽凹陷石油運移聚集的水化學場與水動力場研究」(1992年,李廣賀,中國地質大學)。江漢石油學院僅83級本科生就有五人以油田水研究作為畢業論文。有些油田也將油田水文地質列入本系統重大基礎研究課題,如:「克拉瑪依油田八區油氣水研究與油源重新探討」和「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石炭系油田水化學研究」(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王仲侯,1981年和1985年);「冀中坳陷地下水的氫和氧同位素組成與成因」(長春地質學院,孫杉等,1981年);「冀中坳陷水文地質條件與油氣分布」(華北石油勘探開發設計研究院,趙寶忠等,1984年);「濟陽坳陷油田水水化學特徵及其與油氣聚集的關系」、「東營凹陷重質油形成的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勝利石油管理局地質科學研究院,任發琛等,1989年);「鶯-瓊盆地油田水化學研究」(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地質研究院,1989年);「沉積盆地中油氣運移聚集與區域地下水流動之間的關系」(中國地質大學,王明等,1991年);「泌陽凹陷古水文地與無機絡合物研究」(河南石油管理局,周留紀,1991年)「松遼盆地北部扶揚油層地下水動力特徵與油氣藏關系的研究」(大慶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1991年);「東營凹陷流體歷史與油氣藏形成分析」(勝利石油管理局勘探事業部等,2001年);「貝爾斷陷地層水分析數據含油性的綜合評價」(大慶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2005年);「烏爾遜凹陷地下水特徵與油氣關系的研究」(大慶石油管理局勘探開發研究院,2006年);「四川盆地川東地區地下水與油氣關系研究」(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李偉等,2002~2005年)。汪蘊璞、王煥夫在吸取前人古水文地質研究成果的合理部分,提出水文地質期的概念以區別於水文地質旋迴。「期」是沉積盆地水文地質發育史的組成部分,是反映地下水形成的一個特定的地球化學環境的地質時間段,以地殼構造運動、水動力條件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場三個標志劃分出:沉積作用水文地質期、淋濾作用水文地質期、埋藏封閉作用水文地質期、構造熱液作用水文地質期。並以冀中坳陷和四川盆地為例,討論了其意義,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地球化學和石油地質學家也十分重視油田水文地質學,並進行有意義的研究。例如:梅博文教授在《儲層地球化學譯文集》(1992年)寫到:油田水中有機酸和CO2是控制儲層中礦物溶解、沉澱過程的主要因素,分析測試它們的濃度與組成,不僅對次生孔隙的預測有重要意義,而且為避免油層損傷和結垢採取新的工藝措施,提供了水文地球化學依據。林任子教授在《儲層地球化學進展及應用》(1995年)指出:伴隨著烴源岩的壓縮失水過程,生油層中大量的有機酸被排擠進了儲集層,形成了金屬有機酸絡合物通常溶於水,因此,研究油田水中有機酸,可以在認識次生孔隙形成機制的基礎上,利用地球化學趨勢來預測孔隙度增長過程的發生和范圍。王鐵冠教授編譯的《油藏地球化學》也涉及到油田水文地球化學問題,由於石油含有多種化合物,在石油、水和礦物基質之間呈現差異分配現象,在無相態變化的情況下,儲層石油的組成是排烴成分加上運移途徑中水相和固相分配作用所引起變化的函數。因而可以通過對儲層石油和地層水中精心選擇的化合物測定作出評估,如有機酸、酚類等化合物。另一方面,流體(水、氣、油)的成分經常是非均質性的,通過使用靈敏的天然同位素示蹤劑,可檢測出微弱的非均質性,及利用地層水的變化評價油藏的分隔性。蔡春芳研究員等以塔里木盆地為主,探討了埋藏成岩過程中水-岩相互作用,根據油田水化學成分結合流體勢變化追蹤油氣運移與聚集途徑。
地質流體分析是當今國際地學研究的前沿課題。沉積盆地的岩石孔隙-裂隙內都貯存有流體(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其中水是主體部分。在油氣地質領域內,油氣的多期次運、聚、散、保都是在地下水的參與下進行的,分析沉積盆地內水文地質條件是研究油氣成藏規律的有效途徑。我國油氣勘查家和水文地質家已經攜手共同進行研究。
化驗分析是油田水文地質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我國各油田都建立了油田水分析測試實驗室。近二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分析檢測儀器設備的不斷更新,油田水分析測試技術與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正向著系列化、標准化、定量化的方向發展,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油田水化學成分分析測試方法,包括:樣品採集與保存方法;不穩定組分的現場測試——pH、EH、水溫、溶解氧、電阻率、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樣品的前期預處理技術(萃取、富集、提純、酸化等);岩石樣品的相關參數分析(孔隙度、滲透率、殘余鹽等);開發了油田水中有機組分的分析技術方法(可溶氣態烴、苯酚同系物及芳烴化合物、烷烴組分、有機酸等);引進了水中氫、氧、碳、鍶的同位素分析技術;油田水中微量元素快速分析測試的等離子色譜分析;開創了三維熒光、同步熒光的鑒別分析技術等。油田水化學分析應用了色譜(氣相、液相、色質等)、光譜、紅外、質譜等現代測試儀器。提高了分析靈敏度和數據的可信度。各油田先後建立了油田水分析實驗手冊與規程,統一了分析方法。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黃福堂、蔣宗樂等,1995年)對油田水分析與應用作了系統的總結。油田水分析化驗技術人員,發表了許多有創新性質的論文,如:水瀝青的分析方法及石油地質意義(石油實驗地質,吳德雲,1982年);水中氣態烴的脫氣方法(石油實驗地質,崔秀榮,1982年);應用紫外吸收光譜及熒光譜測定地層水中的芳烴(石油實驗地質,伍大俊,1982年);地層水中苯系物的色譜分析方法及其石油地質意義(石油實驗地質,蔡映寶,1982年);薄層層析法分離與鑒定水中酚系物(石油實驗地質,伍大俊,1983年);電位容量法測定油田水中Ca2+,Cl-離子(國外油田工程,黃福堂,蔣宗樂,1989年)
20世紀80代以後,我國油田水文地質工作者,對油田水文地質特徵、水文地質勘探工作方法及其在油氣勘查中的效果等進行了系統總結,出版了以下專著:
1987年,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石油工業部華北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地質礦部產部石油地質綜合大隊101隊。《油田古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8年,劉崇禧,孫世雄。《水文地球化學找油理論與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1年,劉方槐,顏婉蓀。《油田水文地質學原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1年,邸世祥。《油田水文地質學》。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3年,楊緒充。《油氣田水文地質學》。北京:石油大學出版社。
1994年,高錫興。《中國含油氣盆地油田水》。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5年,樓章華,高瑞琪,蔡希源等。《松遼盆地流體歷史分析》。石油實驗地質增刊。
1997年,蔡春芳,梅博文等。《塔里木盆地流體-岩石相互作用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8年,黃福堂,蔣宗樂等。《油田水的分析與應用》。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9年,黃福堂。《松遼盆地油氣水地球化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9年,賈慶仲等譯。《油田岩石與水地球化學論文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從20世紀末,我國石油水文地質研究進入了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為主體的新時代,他們繼往開來承擔著生產與科研的繁重任務、迎接新世紀的挑戰。這些朝氣蓬勃、勇於實踐、善於探索、敢於創新的青年群體的涌現,以及密切結合生產、理論聯系實際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國石油水文地質界人才濟濟,後繼有人的可喜局面。近年來,一些為解決油氣遠景預測與勘探開發中實際問題的水文地質研究成果,表現出一定的水平。預示著我國油田水文地質工作將跨入具有自身特色、為油氣生產服務的新時期。
綜上所述,我國油田水文地質工作,已經走出「學國外、跟國外、重復國外」的階段,在陸相成油理論的指導下,其研究領域不斷拓寬、深化、自陸地到海洋、由陸相到海相、從石油到天然氣(包括煤成氣、生物成因氣)、還涉及深成地下水,整體研究水平有很大提高,進入了解決我國石油地條件下水文地質問題的新階段。
前述油田水文地質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各國研究的側重點有所差異。總體來講,歐美國家十分重視油氣運聚的水動力條件研究,起步或研究的深度遠遠早於油田水化學成分的研究;原蘇聯是系統研究油田水化學成分最早的國家,最先提出古水文地質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我國從研究陸相油田水化學成分特徵及水化學找油技術方法入手,在吸取國外先進理論與經驗的基礎上,走向水動力與水化學相結合、古代和現代水文地質條件同時研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