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貌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1. 地質災害產生的影響因素
環膠州灣地區地質災害的產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總體上可以歸結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工程地質活動三大類。
4.7.1 內動力地質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內動力地質作用對地質災害發育的控製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地殼的區域升降運動; 二是斷裂構造活動。前者是形成現狀地形特徵的內在因素; 後者則是形成區內構造格局及岩石節理裂隙發育程度的必要條件。
4.7.2 外動力地質作用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地表受重力和太陽能影響而產生的地表變異作用,包括流水、風化等作用及其他作用。其作用的形式可歸結為剝蝕作用和堆積作用,以及連接二者的搬運作用,即不斷地破壞和夷平那些由內動力地質作用產生的隆起部分,並把破壞下來的碎屑物質搬運堆積到低窪地區或海中。因此,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過程起著改造地表形態的作用,是地貌景觀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動力。現狀的地貌形態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綜合影響的結果,也是地質災害發育的重要影響因素。
( 1) 流水作用
區內大氣降水相對比較豐富,且多集中在雨季 7 ~9 月份。由於受地形條件控制,河流功能存在較大差異,但其對地表的侵蝕,對泥砂、礫石的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以及對地表形態的改造作用是相同的。當地表接受大氣降水形成徑流時,開始降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散流方式向下運動,隨著流量及流速的加大,對地表形成片狀侵蝕,對地表風化層或鬆散層進行剝蝕,若匯入溝谷底部或低窪地帶,徑流就會集中,動能增大,並以線狀形式對溝谷底部及兩側進行侵蝕。在此過程中,不僅有流水的直接沖刷作用,而且有水中砂、石塊甚至是巨大漂礫的磨蝕作用。
( 2) 風化作用
風化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重要方式,與地質災害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系。由於山區岩石出露,風化形式多為碎屑狀風化、塊狀風化和球狀風化。
4.7.3 人類工程地質活動
人類頻繁的工程地質活動及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是工作區內地質災害及隱患形成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 1990 年以來,經濟、城市建設、旅遊及第三產業、交通等設施建設得到迅猛發展,建設規模和步伐都是空前的,人類的工程活動及對地質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地質現象明顯呈上升趨勢。人類工程活動分布見圖 4.6。
圖 4.6 環膠州灣地區人類工程活動分布
隨著旅遊業的長足發展,旅遊線路建設發展較快。在修建公路的過程中,由於開挖路基坡腳,破壞了地質體的原有結構特徵,削坡過陡造成邊坡失穩,為地質災害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形成災害隱患。新景點的開發大都以地質地貌景觀為主,尤以怪、險、奇、玄的地貌景觀吸引遊客,加大了人類與景觀的接觸程度,也增加了災害發生的概率。
城市或城鎮的工業、民用建築的建設,特別是在丘陵、山區,建築物的建設需要對鄰近山體採取削坡、回填等措施,這些工程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將更加頻繁和密集,形成的災害隱患也不斷增加。
礦產資源開發、建築石材開采、河道內挖沙等資源開發活動,也是破壞地質環境、形成災害隱患的重要人類工程活動之一。開采活動破壞了山體、植被、耕地,形成的礦坑、陡峻邊坡及大量堆置的礦渣、尾礦等,是誘發或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近海地區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是造成海 ( 咸) 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2. 地貌變化的影響有哪些
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態及變化都主要是內力作用的結果。
地球上,地形專地貌的形成和重屬塑有兩個原因,一是地球內部的力量,另一個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內力是指由地球的內能所引起的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陽能和重力而產生的各種作用,如風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風力等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等.內力創造了地表形態的基本輪廓,即海陸的分異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則進行雕塑加工.內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嶇不平;外力作用則破壞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趨於平夷.二者在地形發展方向上是對立的,但又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過程。
3. 城市的地質地貌對城市規劃有什麼影響
所謂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關於地質災害概念的界定,在學術界和實際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不同觀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我國是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和避免這個問題,首先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項目規劃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要求,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做好城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編制和實施城市規劃過程中,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城市規劃區內地質情況尚不清晰的,必須加強和補充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建設用地條件;凡沒有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在總結近幾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為了處理好城市總體規劃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關系,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4. 地質災害的危害性有哪些
地質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展演化過程中,由各種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一般認為,地質 災害是指由於地質作用(自然的,人為的或綜合的)使地質環境產生突發的或漸進的破壞,並造類生命財產損失的事 件或現象。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准,十分復雜。 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12類。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然、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 高溫、突水、瓦斯爆炸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 6、河、湖、水庫地質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上升、海水入浸、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乾等
5. 地形地貌與地質災害
斜坡地形是滑坡、崩塌災害產生的先決條件。調查區黃土堆積厚度一般在數十米至百餘米,最厚達150m左右,結構疏鬆,岩土侵蝕強烈,地表水系發育,以延河、汾川河為骨幹,支流支溝密布,地形破碎,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遍布全區的臨空條件。斜坡的幾何形態決定著斜坡體內應力的大小和分布,控制著斜坡的穩定性與變形破壞模式。本節將以野外調查數據為依據,運用統計分析、應力分析、數值模擬等手段,從斜坡的坡型、坡度、坡高和坡向四個方面論述地形對地質災害的控製作用。
一、斜坡坡型
調查區斜坡坡面形態可以劃分為四個基本類型,即凸型、階梯型、直線型和凹型。前兩類屬正向類型,後兩類屬負向類(圖4-1)。凸凹型、凹凸型以及波型是四種基本坡型的組合形式,本次調查以最具代表的坡段作為基本坡型。
圖4-1 四種基本黃土坡型
1—晚更新世黃土;2—中更新世黃土;3—古土壤
A—廟河村凸型坡;B—趙家溝階梯型坡;C—崖窯村直線型坡;D—鎖崖村凹型坡
在調查的293處滑坡中有261處(占滑坡總數的89.08%)發生於正向類型坡,其中凸型107處,占滑坡總數的36.52%;直線型坡154處,占滑坡總數的52.56%。52處崩塌(含崩塌隱患)中有37處(占崩塌總數的71.15%)發生於正向類,其中直線型坡21處,占崩塌總數的40.38%;凸型坡16處,占崩塌總數的30.77%。
51處不穩定斜坡中有31處為正向類,占不穩定斜坡總數的60.78%,其中直線型坡24處,占不穩定斜坡總數的40.08%;凸型坡佔7處,占不穩定斜坡總數的20.70%。
直線型和凸型正向類斜坡明顯更容易產生滑坡和崩塌災害。負向類凹陷型和階梯型斜坡,由於受到沿斜坡走向方向應力支撐,應力集中程度減緩,穩定程度明顯增高;正向類斜坡則相反,應力集中程度明顯提高,穩定程度明顯降低。以40m坡高45°邊坡為例,分別建立直線型和階梯型數值模擬模型,利用靜力平衡和強度折減方法計算其各自的安全系數,計算結果表明,直線型邊坡明顯發生破壞,坡體內部剪切應變呈帶狀分布,而階梯型邊坡的安全系數增大,靜力計算時在4460時步收斂,坡體穩定。調查結果和力學分析得出相同的結論,坡型對斜坡的穩定性及變形破壞模式具有控製作用,正向類型直線型和凸起型斜坡較負向類凹陷型和階梯型斜坡容易失穩。
二、斜坡坡度
調查的293處滑坡中有279處發生在陡坡,占調查滑坡總數的95.22%;僅有4處發生於陡崖,有10處發生於緩坡;崩塌則全部發生在陡崖。
圖4-2 反映了滑坡在不同坡度區間的發生狀況,但並不代表斜坡坡度對滑坡的控製作用。
圖4-2 不同坡度區間對應的滑坡數量分布圖
例如,30°~45°之間發生滑坡的數量最多,並不代表該坡度區間的斜坡容易產生滑坡。要研究滑坡在不同坡度區間滑坡出現的比率,必須首先確定不同坡度區間在調查區斜坡中出現的比率。
以調查區全區1:5萬DEM圖為基礎,提取坡度數據,統計全區共有5 672 922個單元格。以5°為步長,統計各個坡度區間的單元格總數,計算各個坡度區間在全區所佔的比率(圖4-3)。按照坡度區間內滑坡點數量,求出各個坡度區間發生滑坡的統計比率(圖4-4)。坡度低於30°時,滑坡發生比率極低;坡度在30°~60°之間,滑坡發生比率<0.04%,並隨著坡度的增大而升高;當坡度>60°時,發生滑坡的比率陡然猛增至0.15%。
圖4-3 不同坡度區間斜坡分布比率圖
圖4-4 不同坡度區間發生滑坡的比率圖
坡度明顯改變斜坡的應力分布狀態,隨著坡度的增大,坡面附近應力帶范圍隨之擴大,坡腳應力集中並隨之增高。據黃土斜坡穩定性有限差數值分析結果(圖4-5,圖4-6),當固定黃土邊坡的坡高時,改變坡度,安全系數隨著坡度的增加而減小,安全系數隨著坡度變化呈現對數關系變化。說明斜坡坡度對於黃土邊坡的穩定性影響很大,坡度越大,安全系數越小。也就是說,斜坡的坡度越大,臨空的危勢和斜坡體內應力也越大,斜坡易產生變形破壞。>60°的陡崖易形成崩塌,隨著坡度的減緩,多發生滑坡,由陡坡轉變為緩坡,滑坡發生概率降低,直至不再有滑坡發生。
圖4-5 50m坡高下坡度與安全系數關系圖
圖4-6 固定坡高下坡度與安全系數關系圖
三、斜坡坡高
坡高雖然沒有改變斜坡內應力的分布狀態,但是,控制著坡體內各處應力的大小,隨著坡高的增大,應力值呈線性增加。斜坡坡高與滑坡的發生也存在明顯的控制關系。滑坡一般多發生在坡高50~120m的斜坡上(圖4-7)。隨著坡高的增加,滑坡發生的累計頻率呈直線增高(圖4-8)。崩塌多發生在坡高10~20m的斜坡上,占崩塌總數的69.23%;其次是發生在20~30m的斜坡上,佔17.31%,超過這一高度崩塌發生的概率減小(圖4-9)。原因是斜坡越高,歷經風化已趨於穩定,坡度越緩;反之,斜坡越低,越易形成陡坡,也易受到河流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尚處於平衡調整階段,發生崩塌的概率增高。
圖4-7 不同坡高對應的滑坡數量分布圖
圖4-8 不同坡高滑坡點累積比率分布圖
黃土滑坡發生的斜坡高度與坡度散點圖(圖4-10)反映了調查區的實際,表明斜坡高度與坡度對滑坡具有明顯的作用,即滑坡主要發生在坡度25°~55°,坡高20~120m的斜坡上;崩塌則主要發生在坡度大於60°,坡高小於30m的斜坡上。不同坡高下安全系數的數值模擬結果(圖4-6)則反映了斜坡高度與坡度對滑坡的控製作用,即在相同坡度條件下,隨著坡高的增大,安全系數明顯降低。
以寶塔區全區1:5萬DEM圖為基礎,提取坡高數據,統計全區共有5 672 922個單元格。以10m為步長,統計各個坡高區間的單元格總數。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個坡高區間在全區所佔的比率(圖4-11)。按照坡高區間內滑坡點數量,求出不同坡度區間發生滑坡的比率,由圖4-12可見,隨著坡高的增大,發生滑坡的比率也逐漸增大,當坡高達到70m時,滑坡發生的比率為0.01%;當坡高達到過100m時,滑坡比率驟然增大到0.1%。
圖4-9 崩塌發生數量與坡高關系柱狀圖
圖4-10 滑坡發生的坡度和坡高散點圖
圖4-11 不同坡高區間斜坡分布比率圖
圖4-12 不同坡高區間發生滑坡的比率圖
四、斜坡坡向
將調查的293處滑坡按照坡向和坡度點繪在圖4-13中。調查區內溝壑縱橫,各個朝向的坡均有,並非標準的陽坡和陰坡,滑坡也在各個坡向均有發生,而且分布比較均勻,幾乎找不到坡向與滑坡之間的關系。
圖4-13 黃土滑坡與坡向(0°~360°)和坡度(0°~90°)關系散點圖
按照同樣的辦法對坡向進行分析。由DEM提取和統計各個單元格的斜坡坡向,並計算滑坡在各個坡向區間發生的比率(表4-1)。
表4-1 不同坡向區間滑坡發生概率表
斜坡坡向統計結果表明,坡向45°~135°和225°~315°之間的斜坡在寶塔區分布相對較多。這一點與寶塔區河流發育的走向有關,延河、汾川河主幹總體上呈近東西向,其二級支流多呈近南北向發育,河流兩側斜坡的坡向正好分布在45°~135°和225°~315°之間(圖4-14)。
圖4-14 不同坡向區間斜坡的分布比率圖
滑坡在各個坡向區間發生的概率計算結果則表現出較好的規律性。坡向0°~45°和315°~360°的斜坡發生滑坡的比率明顯高於其他坡向,屬於滑坡發生的優勢坡向,尤其是北東方向的斜坡(圖4-15)。即在寶塔區,陰坡發生滑坡的比率高於陽坡,坡向對滑坡發育也有一定的影響,形成了溝谷兩側滑坡分布的不對稱性。
圖4-15 不同坡向區間發生滑坡的比率圖
一般把朝南方向的坡作為標准陽坡,朝北方向的坡作為標准陰坡。由於朝向不同,山坡的小氣候和水熱等條件有著規律性的差異。陽坡比陰坡受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氣溫與土溫較高,溫度日差較大。陰陽坡面水熱條件的差異會導致斜坡土體含水量、風化程度、坡度等要素的不同,對滑坡的發生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
五、河谷與溝谷發育期
新生代以來,研究區構造運動總體表現為以上升為主的振盪性升降運動。自更新世初黃土開始堆積。在黃土堆積早期,就伴隨著侵蝕,但堆積速度遠遠大於侵蝕速度。黃土堆積晚期,侵蝕速度則大於黃土堆積速度。在侵蝕與堆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現在的黃土高原地貌,具有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滑坡崩塌泥石流頻發的特點。從宏觀的角度難以探索調查區內地貌對地質災害的控製作用,必須從較小尺度,研究河流和溝谷地貌所處的發育階段以及各階段對應的地質災害發育情況。
河流和溝谷的不同地貌部位,遭受的外動力作用以及斜坡的應力分布不同,導致斜坡的變形破壞模式也不相同。寶塔區河流和溝谷密布,其北部溝谷密度達到5km/km2,南部達到3km/km2。河流和溝谷地貌的形成與演化主要表現為溝床下切、谷坡擴展和溝頭前進三種侵蝕方式,並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規律(圖4-16)。河流和溝谷地貌的演化階段或發育程度對斜坡的變形特徵、破壞模式以及地質災害的規模和致災程度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本次將河谷和溝谷的發育期總的劃分為以下三個期:
圖4-16 黃土溝谷地貌演化方式垂直分帶圖
(據景可等,1999)
A—谷緣陡崖暴流溝蝕和重力崩塌侵蝕帶;B—谷坡中部水蝕和重力侵蝕綜合作用帶;C—谷坡下部水蝕和瀉溜侵蝕帶;D—坡腳堆積和沖刷交替作用帶;E—溝槽暴流侵蝕和崩塌滑坡帶;Qp3—晚更新世黃土;Qp2—中更新世黃土;N—新近紀泥岩;J2y—侏羅紀砂泥岩
(1)老年期河谷:包括延河與汾川河,屬於區內的一級河谷,常年流水;
(2)壯年期河谷:主要為延河與汾川河的一級和二級支流,常年、季節性或暴雨期流水;
(3)幼年期溝谷:主要為延河與汾川河的三級及更次級支流,僅暴雨期流水,包括細溝、淺溝、懸溝、沖溝和干溝等(表4-2;圖4-17)。
表4-2 溝谷分級特徵及地質災害狀況表
圖4-17 杜甫川溝谷發育分區圖
(一)老年期河谷(Ⅰ)
老年期河谷寬闊,分水嶺不像壯年期那麼陡峭。多數發育有漫灘、階地,兩岸谷坡下部及谷底基岩出露,垂向和側向侵蝕均趨於緩和,溝谷沖刷和淤積基本保持平衡。谷坡一般都是緩坡,一般15°~35°,溝谷寬度600~800m,切割深度>200m,溝谷橫斷面呈「U」字形。
老年期河谷自然侵蝕擴張速度較慢,兩岸很少出現新的自然滑坡,多屬古滑坡和老滑坡,規模以中型滑坡和小型崩塌為主,亦可見大型滑坡。但由於河谷寬闊,是延安市城區和重要集鎮所在的區域,屬人口和工程的密集分布區,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人類活動觸發的滑坡、崩塌最多,且造成重大災害。
調查數據顯示,在調查的293個滑坡點中,約有60%的滑坡位於老年期河谷,多屬古滑坡和老滑坡,其剪出口一般位於下伏基岩與上覆土體的接觸部位,基岩出露高度在4~45m之間。
(二)壯年期河谷(Ⅱ)
壯年期河谷發育著完好的排水系統,一般20°~60°,溝谷寬100~600m,坡高100~200m,河谷橫斷面呈「U」字形或「V」字形。垂直下切較緩慢,而側向侵蝕突出,谷坡較陡,處於壯年期河谷凸岸的斜坡易發生變形失穩。河谷較為寬闊,尤其在河谷的交匯部位,是集鎮和大的村莊所在的區域,屬人口和建築工程比較密集分布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人類活動觸發的滑坡崩塌較多。河流側蝕引起的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引發的工程災害兼有,且造成較大災害。
壯年期河谷的主要擴展方式為重力侵蝕,擴張速度較老年期河谷快,谷坡變形失穩主要為黃土滑坡。其特點是滑坡點密度較大,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崩塌則以小型為主。調查發現,在河流凹岸,多發育有滑坡地貌,甚至是大型的滑坡。滑坡發生後,滑體堵塞河道,阻擋河流,遭受流水的沖刷與侵蝕,滑體漸漸沖刷殆盡或只剩下一部分。如今多表現為較陡的滑坡後壁和其下殘留的部分滑體,滑坡大多目前已趨穩定,其上居住村民或為耕作農田。但高陡的滑坡後壁黃土斜坡變形強烈,大部分為不穩定斜坡。河流的側蝕和人類強烈的工程活動也對老滑坡以及谷坡的穩定構成威脅。
(三)幼年期溝谷(Ⅲ)
幼年期溝谷是河谷發育的初期,多見發育在梁峁坡地和陡峻谷坡上。幼年期溝谷發展演變過程依次是由細溝、淺溝、懸溝、沖溝和干溝,最後發展到河溝。細溝主要分布在裸露粱峁坡面的上部,深度和寬度一般在幾厘米至十幾厘米,是溝谷發育的最初階段,是降雨匯集由片流轉變為線流侵蝕而形成的;細溝進一步侵蝕發展便形成了淺溝,淺溝度分布在粱峁坡面的中部,寬度一般為0.5~1m,寬度遠遠大於深度;單一淺溝呈「V」字形,溝緣不明顯,在剖面上呈波浪狀;懸溝是指懸掛在陡坡上的半圓筒狀小溝,一般深2~3m,受黃土垂直節理的影響,溝底常分布有漏斗狀深穴,在結核層之上常形成跌水。因溝底坡度特別大,溝內流水由上直流而下,側蝕和下切作用都不強,發展比較緩慢;沖溝規模較大,深度和頂部寬度由幾十米到幾百米,長度幾百米至幾千米不等,溝道較直,一般未切到基岩,已具有溝谷雛形,下切和側蝕作用強烈,處於迅速的發展階段;干溝規模比沖溝大,溝底稍寬,一般沒有流水,僅暴雨時才有地表徑流匯集,流量較大,側蝕和下切作用都較明顯。由於細溝、淺溝、懸溝發育的深度和寬度都很小,一般不具備發生滑坡、崩塌的條件。沖溝的溝底較窄,滑坡不發育,崩塌頻發,干溝內則既有滑坡,也有崩塌,常以崩塌為主。
總之,幼年期溝谷橫斷面多呈「V」字形,深度不一,垂直下切強烈,側向侵蝕不十分突出,谷坡較陡或近於直立,一般大於60°。在構造節理的基礎上,風化、卸荷裂隙發育,谷坡變形、失穩的主要方式為黃土崩塌,而不是黃土滑坡。崩塌的發育特點是點密度大,規模較小。由於幼年期溝谷狹小,一般無人居住,也無重要工程設施,所以,幼年期溝谷內發生的崩塌不釀成地質災害。
6. 地質災害與地貌災害的區別專家性問題,layman別來
首先我覺得要搞來清地自質災害與地貌災害的區別,必須先搞清楚地質與地貌的區別,那麼在地質災害跟地貌災害上面的區別就更好理解了。
地貌又稱地形,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地球表面的樣貌,如冰川地貌,山地地貌,高原地貌,河流地貌,平原地貌等。
而地質包括描述地球(地殼)的物質成分,內部構造,表面特徵及地球演化歷史,是個涉及范圍很廣的概念。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地貌災害是指:在地貌發育過程中,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地貌惡化,以致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災害性的破壞,這種現象稱為地貌災害。地貌災害的種類有崩塌、塌陷、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火山和地震等。
從這4個概念來看,地質災害包含范圍更加廣闊比如煤層自燃,可能發生在地球內部,而地貌災害主要是表現在地球外表的一些災害。
7. 丘陵地貌會發生的地質災害
炎陵縣地形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山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常見自然災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故選:A.
8. 地形地貌特徵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地殼活動強烈的地區,山體斷裂發育,岩石破碎,鬆散的地表堆積物容易為泥石流滑坡提版供物質條件,也較為容易權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地形的話,一般就是山地,尤其是植被覆蓋不高、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
9. 地質災害的危害性有哪些
地質災害是指岩土體在重力作用和誘發因素(降雨、地震、人類工程活動等)版作用下發生的變權形破壞地質現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①地質災害與地震區別:
地質災害→力源→重力作用。
地震→力源→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構造應力作用→形變→形變應變能→能量釋放→地震,見「應力與孕震能力間關系』一文。
②地質災害危害:
a)直接危害:
一一人員傷亡統計。
一一財產損失統計。
一一險情計算。
b)間接危害:
地質災害鏈等,如滑坡堰塞湖→一旦潰壩→泥石流或洪災…→危害。
滑坡崩塌堵溝→潰決→潰決型泥石流→危害。
10. 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全面)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1. 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 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與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格局和新構造運動的強度與方式,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水文地質條件等)、氣象水文及植被條件,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及其強度等有著極為密切關系。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喜瑪拉雅構造帶聚匯部位,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印度板塊向北對亞洲板塊的碰撞使中國大陸承受著最主要的地球動力作用。在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邊界上產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瑪拉雅山脈,並使青藏高原受壓隆起,東部因太平洋板塊俯沖造成了華北、東北地殼向東拉張,形成華北和松遼沉降大平原。這兩種活動構造帶匯聚和西升東降的地勢反差,不僅形成了中國大地構造和地形的基本輪廓,同時也是形成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的根本原因。 東西向構造與北北東向構造的交叉,使中國在大地構造和地形(主要表現在山脈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區特點,從而使我國地質災害的區域空間分布同樣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亞帶成網的特點。 從西向東,大體可以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為界分為三大區。西區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殼變動強烈,構造、地層復雜,氣候乾燥,風化強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發育有地震、凍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質災害。中區為高原、平原過渡地帶,地形陡峻,切割劇烈(相對切割深度為巨大),地層復雜,風化嚴重,活動斷裂發育,因而主要發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變形、黃土濕陷、礦井災害等地質災害。東區為平原及海岸和大陸架,地形起伏不大,氣候潮濕且降雨量豐富,主要發育地震、地面變形、崩、滑、流、河湖災害、海岸災害、鹽鹼(漬)化、冷浸田等地質災害。 從北向南,陰山~天山、昆侖~秦嶺、南嶺等巨大山系橫貫中國大陸,沿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嚴重。它們的相間地帶(大河流域),土地沙化、鹽鹼化、黃土濕陷及水土流失、地面變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嚴重。 在新構造運動相對活躍的東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區,地震以及與之相關的地質災害較為明顯。 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瀕臨太平洋,季風氣候顯著,具有較明顯的緯度和經度分帶特徵,加上疆域遼闊。地形復雜,具有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因此如暴雨、洪水、乾旱、冰雹、霜凍及溫差等許多不良氣候因素常常成為多種多樣的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在西北、華北和東北部分地區,氣候乾旱少雨,年內溫差懸殊,風蝕作用劇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風沙化、土地凍融等災害發育嚴重。而在溫暖濕潤的東部、南部地區,尤其在西南山區,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災害頻繁發生。在東部平原地區,土地鹽漬化、沼澤化,冷浸田等地質災害廣泛分布。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幾千年來的人文活動,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戰亂,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過速增長,對自然的索取也不斷加重,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也愈來愈強烈。不合理的人類經濟工程活動也使得地質災害的發育日趨加劇。在東、中部地區,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規模開采礦產資源(包括油氣資源),導致地下水資源平衡條件破壞和岩土構造應力狀態發生變化,誘發並加劇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鹽漬、沼澤化、崩、滑、流、礦山災害等地質災害的發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區,由於超量開發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資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災害的發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也隨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近來,各種地質災害對我國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等,2000),近年來由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每年造成的損失上百億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造成的損失每年達200億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損失超過5億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國平原區的46個城市發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的經濟建設活動正在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深入展開,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起步。一旦大規模經濟開發,也必然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威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也就是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地質環境」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