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村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村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發布時間: 2021-02-09 10:04:15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1)村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❷ 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步驟

1.查明地質災害的特徵及致災的地質環境條件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不同於一般建築工程,它是控制地質作用和改造地質體的特殊工程。工程措施的選擇、工程布置、結構設計和施工要求等都要以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及其防治要求為依據,所以必須做好勘查工作,准確查明地質災害的特徵及致災的地質環境條件,包括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原因、變形機制、邊界、規模、活動狀態、穩定狀況、危險程度,以及所處的地質環境條件(如岩土體特性、地下水及降雨情況、地震情況等),並預測評價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可能受災的人、物或設施的位置、數量、規模、價值及可遷移程度等)。

2.確定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包括形象目標和安全目標。形象目標是指防治對象的部位、范圍;安全目標是指經過工程防治所應達到的安全標准。明確防治目標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環節。

確定防治對象的范圍,一般應以致災地質作用的活動單元為界,作整體考慮,不宜隨便切割取捨。但在總體范圍內,則應視地質災害險情的輕重緩急劃分出重點與一般,或主要與次要的不同部位,並加以區別對待。

對於防治工程應達到的安全標准,應根據所欲保護的受災對象的重要性及可撤離程度,國家的財力水平和有關的工程規范合理確定。關鍵是適度,既不能標准過低、治而無效,又不能過分追求高標准,浪費國家資金。但對一個防治對象的不同部位或不同影響方面,也可以區別對待。

3.經多方案比選確定防治工程方案

對任何一處地質災害的防治,為達到穩定變形地質體和控制致災地質作用的目的,常有多種工程方案可供選用。工程方案的選擇是否合理常常影響到防治工程的效益。因此,必須進行多方案的慎重比選,從中選出最好的方案。方案比選的依據是地質有效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所謂地質有效性,是指能有效地達到穩定變形地質體或控制致災地質作用的目的,而又不會引起其他不良地質後果。所謂技術可行性,是指在技術方法、施工設備、材料及施工條件等方面不存在大的困難。經濟合理性是指投資相對較低,較易承受。這三者要相互結合,綜合考慮。對於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進行專門的可行性論證。

4.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

選擇合適的施工方法,既能順利地完成本身的施工任務,又不至於因施工擾動而對變形地質體造成新的破壞。對每種新的或有破壞性的施工方法,採用之前都要進行方法(工藝)試驗。

施工程序包括防治工程總體的階段程序和具體防治工程單元的施工程序。每處防治工程的效果並不是都能一次性預見的,防治工程對變形地質體的長期擾動效應也不一定能很快暴露出來,有時需要通過局部或前期工程實踐才能有把握地確定下一步工程的做法。所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要分階段進行,以便根據前期效果修改後期工程設計。在施工中遇到地質情況與設計所預計的不同或發生新的變化時,應及時修改設計,使施工設計或工程結構設計能適應新的地質情況。

5.地質災害及其防治工程的監測

地質災害的發展情況需要通過監測才能較准確地掌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效果也需要通過監測對比才能反映出來。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使之貫穿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始終。監測內容應根據地質災害的性質及防治措施而定,監測方法以經濟實用為原則。監測網一經建立,就要按預定計劃持之以恆地監測,並及時整理、分析監測資料,定期進行動態評價,發現險情及時上報。

❸ 長陽縣龍舟坪鎮王家棚村王家棚危岩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方案

(2013年11月)

一、應急演練目的與要求

(一)應急演練目的

為了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湖北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精神,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的安排部署,縣人民政府決定於2013年11月在龍舟坪鎮王家棚村(王家棚危岩)開展一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檢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實施效果,提高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決策應對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及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的防災避災能力,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體系。

(二)應急演練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復雜性、隱蔽性、破壞性和動態變化性,我省2013年的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決定著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仍呈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障,是履行政府社會職責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質災害臨災狀態下應急撤離、搶險救災等應急反應能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

(三)應急演練的要求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要求為發生較大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情況下,迅速啟動Ⅲ級應急響應,對應急撤離避險、應急技術支撐、應急救援等內容進行全面演練。

一是應急撤離避險:王家棚危岩地災隱患點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不利因素影響,山體裂縫進一步加大,接到監測人員報告,迅速組織專家會商後及時按照龍舟坪鎮王家棚村王家棚危岩地質災害點應急預案中確定的撤離路線實施應急避險疏散受威脅的當地居民和礦工293人。

二是應急技術支撐:發生險情後,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隊伍快速反應,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三是應急救援:地質災害發生,縣人民政府根據災情和險情報告,經專家會商及時啟動《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Ⅲ級應急響應與處置,縣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帶領應急專班人員用最短的時間趕到災害現場實施應急救援。

二、應急演練場景設計

王家棚危岩位於古城錳礦王家棚礦區辦公樓東側,該山體自2008年形成明顯裂縫以來地面先後產生多處裂縫,最大裂縫LF1裂縫地面呈直線延伸,走向145°,長約140米,北側張開寬度達1.7米左右,南側張開寬度約0.5米,裂縫由北向南逐漸趨於滅失,該裂縫近於垂直向地下延伸,最大可見深度約15米。直接威脅古城錳礦王家棚礦區283人及附近居民2戶10人(總計293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2013年11月,據群測群防員報告,龍舟坪鎮王家棚村王家棚危岩南段裂縫未見異常變化,北段裂縫擴大,變形加劇,王家棚危岩北段可能失穩,直接威脅下方部分礦區和部分當地居民總計293人生命財產安全,潛在經濟損失約800萬元。

三、應急演練單位、主要人員的任務和職責

參演的主要單位:縣委宣傳部、縣政府辦、縣應急辦、縣人武部、縣國土局、縣公安局、縣衛生局、縣民政局、縣氣象局、縣廣播電影電視局、縣公安消防大隊、縣武警中隊、龍舟坪鎮政府、宏信集團、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宜昌市地質環境監測站、電力公司、電信公司、移動公司

為保證此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圓滿成功,經研究決定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揮部,組成人員如下:

指揮長:洪丕源

副指揮長:劉佑文、胡學君、田玉宇

成員:彭林波

指揮部設十個工作專班:

1.綜合協調專班

由政府辦劉佑文同志負責,成員由政府辦、應急辦、國土局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後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上級業務部門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演練指揮部、觀摩台和演練現場(會標、橫幅等)的布置;負責現場觀摩人員的接待工作;負責落實大功率警報器一台、對講機6台,標有「長陽縣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旗幟一面、標有「醫療救護點」標志牌1個、「災民安置點」標志牌2個及應急撤離指示標志10個,災民安置點飲用水800瓶。

2.交通治安管理專班

由縣公安局張勇同志負責,成員由公安部門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和交通秩序,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災區無關人員,組織轉移災區群眾及財產;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負責落實警車2台,交通管制彩條,標識牌,對講機4部,著公安制服的幹警10名)。

3.應急搶險專班

由縣公安消防大隊羅朝會同志負責,成員由公安消防大隊、縣人武部、縣武警中隊以及蒙特錳業應急分隊隊員組成。

工作職責:負責迅速組織綜合搶險隊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縣公安消防大隊負責落實著制服消防人員10名,負責消防車輛1輛、消防器材、救援設備等;縣人武部負責落實、縣武警中隊負責落實、蒙特錳業應急分隊負責落實著制服隊員20名,鐵鍬20把)。

4.災情調查監測專班

由縣國土資源局彭林波同志負責,成員由省地質環境總站、宜昌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及縣國土局、縣氣象局相關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監測標志,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的災害措施,提出人員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等應急處置意見;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5.醫療衛生專班

由縣衛生局龔義學同志負責,成員由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疾控中心相關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迅速組建現場醫療救治隊伍,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度救護車輛,安排醫療器材;負責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負責落實救護車兩輛,著白大褂醫護人員10名,醫療箱2個,擔架2副,醫療救護器材及綳帶等)。

6.群眾組織專班

由龍舟坪鎮陳萬華同志負責,成員由鎮、村幹部、王家棚錳礦相關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負責提供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揮部位置,災民安置點、醫療救護點的布置,協助現場布置。負責組織疏散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按指定撤離路線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強行組織疏散。

7.災民安置專班

由民政局向賢鴻同志負責,成員由縣民政局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在指定地點搭建救災帳篷、提供慰問物資、相關表卡的填報准備等災民安置工作;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負責落實救災帳篷2頂、車輛一輛、人數5人)

8.宣傳報道專班

由縣委宣傳部杜強同志負責,成員由縣委宣傳部、縣廣播電影電視局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負責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全程攝像和新聞信息報道工作,做好演練的現場解說、錄音及播放工作。落實解說員男女各一名(自帶耳麥)、記者至少4名、攝像機4台。

9.移動應急平台技術保障組

由省地質環境總站負責,成員由總站信息中心相關人員組成。

工作職責:負責地質災害現場與應急指揮部、會商中心的音視頻信號傳輸,單兵視頻信號傳輸,遠程觀摩組相關視頻傳輸和信息發布等;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10.專家組

由宜昌市國土資源局黃照先同志負責。

工作職責:負責協助指揮部提供實時遠程會商與輔助決策支持。

四、應急演練程序

(一)演練動員和培訓

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參演人員進行培訓和動員。

(二)第一階段:應急撤離避險

(1)動態巡查。縣氣象局發布暴雨預警,群測群防通過監測發現險情,由省地質環境總站、宜昌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和縣國土資源局的工作人員,對隱患點進行應急調查。使用單兵設備採集巡查的音視頻信號,通過衛星傳輸系統將信號傳回省廳。

(2)信息速報。巡查和應急調查人員發現險情後,立即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進行上報。

(3)應急會商。國土部門組織會商與決策,根據《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啟動Ⅲ級應急響應。使用音視頻採集設備將會商現場的情況回傳省廳相關職能部門。

(4)應急疏散:礦長接到險情報告後,迅速拉響警報,組織人員疏散,並立即上報。使用視頻傳輸設備將現場的整體情況傳到省廳。

(三)第二階段:應急救援

(1)應急調查。地方報告崩塌災害發生,國土部門第一時間組織應急調查,由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縣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組成,負責對災害點進行調查監測工作,報告災情(較大級)。使用單兵設備將應急調查的情況傳回應急指揮部,同時將信號傳輸到省廳。

(2)處置會商。組織專家會商,通過對災情發生過程和地質災害成因的了解,初步判斷災害的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置建議。

(3)應急救援。指揮長根據縣應急辦的險情和災情報告,立即發布啟動《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救援專班按照應急預案要求和職能分工,迅速趕赴現場實施Ⅲ級應急救援。使用全景攝像機和單兵視頻採集設備相結合的方式拍攝完整的應急救援過程,通過衛星傳輸設備將應急救援現場的情況傳回省廳。

(4)安撫災民。指揮長帶領指揮部成員看望受災群眾,並要求隨行的當地政府做好受災人員的生活安置、衛生部門做好災後防疫工作、縣公安局做好災後維穩工作、縣國土資源局繼續加強監測。

(四)應急結束

由於裂縫變化已穩定,未來幾天天氣將有所好轉,指揮長在聽取地質災害防治專家情況匯報後,決定解除警戒,下達應急響應與救援結束、撤離現場命令,演練結束。按預定方案集合進行現場總結講評或者組織疏散。組織人員對演練場地進行清理和恢復。

五、應急演練總結和評估

(一)演練總結

演練指揮長對本次演練從演練准備、應急撤離、應急技術支撐和應急救援等主要方面進行總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本次應急演練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2)應急演練的主要收獲和經驗。

(3)應急演練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4)對應急演練組織和保障等方面的建議及改進意見。

(5)對應急預案和有關執行程序的改進建議。

(6)對應急設施、設備維護與更新方面的建議。

(7)對應急組織、應急響應能力與人員培訓方面的建議等。

(二)評估

由省廳或者市局應急演練指導專家組對本次應急演練進行點評和評估。對演練准備、演練方案、演練組織、演練實施、演練效果等進行評估,評估目的是確定應急演練是否已達到應急演練目的和要求,檢驗相關應急機構指揮人員及應急響應人員完成任務的能力。重點評估演練效果,包括預案的科學性、實效性,演練組織部門的組織、指揮、協調效果,應急技術處置方案的效果,以及設備的應用效果。

(1)應急准備。准備工作是否充分,資料是否齊全,組織機構是否合理健全。

(2)動員培訓。在演練開始前是否對參演人員進行演練動員和培訓,確保所有演練參與人員掌握演練規則,演練情景和各自在演練中的任務。所有演練參與人員都要經過應急基本知識、演練基本概念、演練現場規則等方面的培訓。對控制人員要進行崗位職責、演練過程式控制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對評估人員要進行崗位職責、演練評估方法、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訓;對參演人員要進行應急預案、應急技能及個體防護裝備使用等方面的培訓。

(3)實施過程。針對應急演練准備、應急演練方案、應急演練組織與實施各個環節的實現情況進行評價,並對應急演練效果進行評定。主要包括應急避險撤離、應急技術支撐和應急救援。

(4)相關信息。應急演練目的、情景描述,應急行動與應對措施簡介等。

(5)評估標准。應急演練目的實現程度的評判指標,評判打分按好、較好、一般、差、很差5個等級。

六、應急演練技術、安全保障

(一)技術保障

應急演練技術支撐由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負責。具體由總站地質災害應急辦公室和信息中心負責,主要負責地質災害現場調查和演練過程的信息傳輸等技術工作。

(二)安全保障

為確保演練順利進行,防止在演練過程中出現安全問題,特製定以下保障措施:

(1)各單位參演車輛及租用車輛應在演練前對車輛進行認真檢查,確保車況良好,並准備備用車輛。

(2)因演練現場地勢狹窄,現場觀摩人員統一集中乘車。交通治安管理專班提前在王家棚路口實行交通管制,並清理該區域內無關車輛。

(3)所有參演車輛及觀摩人員車輛集中後(體育館),由警車開道至演練現場。若因交通堵塞無法按時到達現場,向指揮部報告後演練時間延遲。

(4)為確保演練順利進行,群眾組織專班在演練前要做好群眾動員工作,並在周邊發布公告,避免恐慌。

(5)為確保人員應急撤離安全,由王家棚錳礦安排保安人員維持疏散現場秩序。錳礦綜合樓每層樓梯口安排一人,每個災民安置點安排2~4人,並在撤離路線上適當安排人員(保安人員不夠則調用蒙特錳業保安人員)。

(6)因演練現場有硫酸庫、高壓線等危險源,所有參演人員必須在指定區域內活動。

(7)若突降暴雨或發生其他突發事件,經指揮部商定後由指揮長下令中止演練。

(8)相關單位做好電力、通信保障。

(三)參演單位聯系人

杜強 縣委宣傳部,劉佑文 縣政府辦,朱智慧 縣應急辦,彭林波 縣國土局,劉建忠 縣公安局,龔亦學 縣衛生局,向賢鴻 縣民政局,余兆定 縣氣象局,宗志璽 縣廣播電影電視局,羅朝會 縣公安消防大隊,史宏濤 縣武警中隊,龍舟坪鎮政府 陳萬華,林文才 宏信集團,石長柏 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龐威宜昌市地質環境監測站,李磊 電力公司,覃遠高 電信公司,秦敏移動公司

本次演練要求各參加單位高度重視,各司其職。全體參加人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行動上要認真對待,要盡快熟悉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方案內容,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確保演練圓滿完成。演練結束後,縣應急辦公室負責資料收集、整理和歸檔,編寫總結報告,及時向上級業務部門書面匯報演練情況。

應急演練流程圖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❹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本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擬訂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縣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要標明轄區內主要災害點的分布,說明主要災害點的威脅對象和范圍,明確重點防範期,制訂具體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確定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主要包括編制依據、主要地質災害點情況、地質災害威脅的主要對象和威脅范圍、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地質災害的重點防範期、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等內容。編制方法如下:

(1)編制依據

說明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的法律依據,簡要概括本行政區內的地理特徵、地質構造特徵和氣象水文特徵。本部分可單獨立章,也可作為前言。

(2)主要地質災害點情況

說明上年度本行政區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採取的主要防災措施和取得的防災效果,以及本年度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預測。

(3)地質災害威脅的主要對象和威脅范圍

結合本行政區地質災害調查(普查)的結果、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以及本年度地質災害發生發展趨勢預測結果等情況,確定本年度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其威脅對象和范圍,並按照不同層級隱患點(預案點)的防災要求,編制隱患點防災預案。

(4)地質災害發展趨勢與重點防範期

地質條件改變、氣候變化、人為活動強度和方式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發展變化趨勢。結合本年度行政區內的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特徵,敘述不同區段的重點防範期。

(5)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首長負責制和部門責任制,分別敘述地方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以及交通、建設、水利、鐵道、旅遊、氣象、廣播電視、通信等相關部門的責任范圍。另外,應明確本行政區的主要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組織實施單位。

(6)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具體確定進入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責任人和防災責任人,列出其姓名、職務及聯系方式。如本級方案不能確定,應註明由下一級防治方案確定。

❺ 我要寫一篇 防範地質災害的工作方案 應該怎麼寫

x xx街道2008年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方案

當前汛期將至,為了切實做好2008年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貫徹落實我市召開的防汛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實際,特製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地質災害概況

xxx街道地質災害以洪澇為主,由於轄區地勢低,基礎設施差,以至只要到汛期,雨量增多,上流水庫一放水,地勢較低的民房、廠房及倉庫等容易被淹。

二、地質災害情況

(一)重點防範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是5-7月份的降雨、上流水庫放水等活動。預測今年地質災害的重點主汛期是5月至7月。

(二)防治重點。根據轄區地質災害分布,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的重點為火車站南頭沿河民房、廠房及倉庫。重點防災地段是工業南路101號至114號,省一建靠河邊平房地勢較低,較易被淹。

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穩定性和危險性,以及是否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等因素,確保做好轄區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針對轄區基本情況,要認真貫徹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群策群防」的防禦工作方針,並嚴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防禦工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和監測預報網路,落實地質災害群策群防責任制,及時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值班表,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街道主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工作及發生地質災害後及時組織轉移群眾撤離工作。

(二)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充分利用公開欄、宣傳欄、科普畫廊等社區文化宣傳陣地,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以此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做好預警預報。汛前,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檢查,並落實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並充分發揮社區平安中心戶長和樓幢長的作用,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信息反饋、宣傳等工作。

2、落實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並制定和完善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作預案,使受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的每個居民了解災害隱患、撤離路線、防災避災措施等事項。

3、各社區要督促居民、基層單位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尤其是汛期加強監測頻率,密切觀察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並做好記錄。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向上級部門及領導報告,如情況緊急要立即報告,並迅速組織人員撤離。

4、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險情巡查,做好防範突發性地質災害工作,並做好值班記錄。對重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協調有關單位,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並採取有效的減災措施。

5、要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當天氣情況發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各有關單位、企業、地災監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並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

(四)嚴格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要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生後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協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和搶險救災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x x x街道辦事處

2007年4月15日

❻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給地方政府編制防災預案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針對重要災害隱患點作出中長期預報,對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預測。逐點落實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內容的預防措施,防災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鄉鎮、單位。針對一般災害隱患點僅提供點號,作為群測群防的依據。

圖7-11 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本次調查的340處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點中,其中滑坡239處,不穩定斜坡51處,崩塌50處。根據野外調查,穩定性分析和風險評估結果,挑選出26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重大地質災害(圖7-11,圖7-12),編制區級防災預案(表7-5)。挑選出4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作為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表7-6)。對31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計劃,巡查路線按照先重點後一般、全面檢查,交通方便的原則,依據自然地理行政區劃將該區分為中西部:寶塔區-棗園鎮-河庄坪鎮巡查路線,寶塔區-柳林鎮-萬花鄉巡查路線,寶塔區-橋兒溝鎮-川口鄉-李渠鎮巡查路線;中東部:姚店鎮-甘谷驛鎮-元龍寺鄉-青化砭鎮巡查路線,李渠鎮-馮庄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北部:蟠龍鎮-貫屯鄉-梁村鄉巡查路線;南部:南泥灣鎮-松樹林鄉-麻洞川鄉-臨鎮鎮-官莊鄉巡查路線。

圖7-12 城區防災預案災點與群測群防災點分布圖

表7-5 重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一覽表

續表

表7-6 地質災害防範巡查與群測群防災點一覽表

續表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特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劃定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確定防治方案。防治方案的實施安排和實施防治方案的保證措施等內容不予詳述。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根據寶塔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延安市城市總體規劃概況》、《延安市寶塔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全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總體規劃(表7-7)。

表7-7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分區說明表

小區名稱:Ⅰ1(棗園—川口—柳林—萬花重點防治區),Ⅰ2(青化砭—姚店重點防治區),Ⅰ3(胡家溝—老莊灣—後廟溝重點防治區),Ⅰ4(史家窪—貫屯—魯屯重點防治區);Ⅱ1(蟠龍—梁村—元龍寺—馮庄—強家窯次重點防治區),Ⅱ2(鄧屯—金盆灣—麻洞川次重點防治區),Ⅱ3(姚家坡—臨鎮東村次重點防治區);Ⅲ(南泥灣—松樹林—官莊一般防治區)。

(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各地質災害點的穩定性和危險程度,選擇危險大、可能造成群死群傷和財產損失的41處群測群防點(表7-6),採用群專結合的方式監測(圖7-11)。對於威脅到鐵路的4處、公路的12處、水庫的1處共計17處地質災害點,應由相應的部門負責監測,其餘258處地質災害點為群眾留觀點,由村民進行留心查看。依據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大小,劃分其監測級別,依據級別,落實監測責任人。

2.地質災害點居民搬遷避讓

區內66處威脅到村民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採取搬遷避讓措施,其中,全村搬遷避讓的6處,滑坡整體穩定僅局部不穩定,或僅威脅部分住戶的60處。全區搬遷避讓共660戶1981人,1855間房(及窯洞)。其中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57處,涉及502戶1508人,1478間房及窯洞(表7-8)。2015年前搬遷地質災害隱患點9處,涉及158戶473人,407間房及窯洞(表7-9)。

表7-8 近期(2010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表7-9 遠期(2015年底前)搬遷避讓規劃明細一覽表

3.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區內適宜做工程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39處,規劃近期治理32處,遠期治理6處。其中:近期已勘查有待治理的地質災害點有虎頭峁滑坡(BT2121),東馨家園滑坡(BT3067)。建議近期對延安市鳳凰山東北麓電影院至市場溝口斜坡地段進行綜合治理,該地段涉及12處城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10處地質災害點危險程度大,有待勘查治理(表7-10)。

表7-10 工程治理災害點一覽表

續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