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地質災害匯報材料
㈠ 年度太原市國土資源局晉源分局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演練方案
太原市國土資源局晉源分局
(2011年7月)
主辦單位:太原市國土資源局晉源分局
時間:2011年7月22日
地點:晉源街辦風峪溝程家峪村東北山體崩塌
參加人員:晉源分局應急搶險指揮部及各小組人員
一、應急演練的目的
通過演練,提高我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在臨災時能科學規范、協調有序、快速高效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進一步檢驗分局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構內部各小組協作配合的實戰能力。努力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應急演練的任務
擬設場面:區某鎮某村地質災害隱患點,遭強降雨,發生山體滑坡、崩塌,共50戶148餘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分局立即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搶險實施方案》,成立單位指揮機構和現場指揮機構,協助當地政府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並設立警示標志。提出應急處置的對策和措施,並快速組織危險區的群眾撤離到安全區域。
三、操作步驟
1.9:00分所電話報告局值班室:7月22日早8:50,因連續強降雨,我區晉源街辦程家峪村發生崩塌地質災害,經初步了解,災害區周邊有50戶148人,現場有部分房屋倒塌,目前傷亡情況不明。報告完畢。
2.值班室工作人員立即通知王海全局長、楊愛鳳副局長:「今早8:50接到晉源國土所報告,7月22日早8:40,因連續強降雨,我區晉源街辦程家峪村發生崩塌地質災害,經初步了解,災害區周邊有50戶148人,現場有部分房屋倒塌,目前傷亡情況不明。報告完畢。」。
3.9:05,王海全局長命令辦公室主任胡劍敏:
(1)向區政府匯報,並建議區政府啟動Ⅳ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同時向市局報告。
(2)通知我局應急指揮機構、各應急小組組長9:20分到分局四樓大會議室集合待命。
4.9:10,辦公室分頭電話通知:
(1)立即向區政府、市局報告:「報告區政府……」「報告市局……」。
(2)通知副局長王春光、楊愛鳳、段俊生,紀檢組長孟晉原,局長助理楊潤貴及各應急小組負責人:「請各位領導及各應急小組負責人9:20到分局4樓大會議室集合待命」;
(3)通知各應急車輛司機立即備車在機關大樓門前待命;
(4)通知辦公室立即做好搶險救災後勤保障的有關工作,將所需食品、礦泉水等按車配置發放。
(5)通知礦管科武軍、地籍科張秀斌、測繪科郝翠生、服務中心馬海龍立即准備相關地質資料。
5.9:20分,分局4樓大會議室召開應急動員會。
楊愛鳳副局長:「報告總指揮,接分所報告,我區晉源街辦程家峪村地質災害隱患點發生崩塌地質災害,威脅附近村莊50餘戶148人生命財產安全,目前傷亡情況不明。根據《突發地質災害搶險實施方案》,建議啟動我局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方案。請總指揮指示。」
王海全局長:「同意啟動我局地質災害搶險實施方案。按照《實施方案》的各項要求,命令各應急小組馬上進入應急工作狀態,密切注意災情發展,發現情況,隨時報告。」
楊愛鳳副局長:「現場各應急小組注意,9:30分整裝到局門口院內列隊集合,聽候指令。」
6.9:30,整隊完畢,副總指揮楊愛鳳要求各小組負責人報告列隊情況。
調度聯絡組王玉忠報告:「調度聯絡組人員全部到位」;
緊急搶險組胡鐵臣報告:「緊急搶險組人員全部到位」;
技術資料組武軍報告:「技術資料組人員全部到位」;
後勤保障組胡劍敏報告:「後勤保障組人員全部到位」;
信息發布組張秀斌報告:「信息發布組人員全部到位」。
現場總指揮楊愛鳳副局長:「報告總指揮,現場應急各小組集合完畢,請總指揮下達指令。」
總指揮王海全局長:「立即趕赴災害現場,出發。」
7.9:35,各應急小組按順序乘車向目的地出發。
8.9:50,搶險人員抵達現場。各應急小組分別進入應急響應工作狀態。
9.現場搶險
(1)調度聯絡組組長王玉忠帶領組員鄭重、牛新中、曹海俊、秦成變、榮俊峰、王增平向搶險車輛駕駛員分發號牌等(每車兩個,貼於前擋風玻璃右上側和後窗中間),負責現場三道警戒線的布置,牛新中和曹海俊負責第一道警戒線(某村東停車場入口處),秦成變和榮俊峰負責第二道警戒線(災害現場),鄭重和王增平負責第三道警戒線(某村西),指揮車輛依序到達指定地點,負責現場的聯絡工作。
馮俊科、李建榮負責引導車輛按號牌順序停於指定停車位。
秦成變和榮俊峰負責將「滑坡現場,房屋掩埋處」標牌插於指定位置,鄭重和王增平將「地質災害危險區嚴禁進入」標牌插於指定位置。
(2)緊急搶險組
組長胡鐵臣帶領組員攜帶應急搶險裝備到大樓前列隊集合。
(3)技術資料組組長武軍帶領組員攜帶《晉源區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圖》、《程家峪村1:10000地形圖》、《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實施方案》、《地質災害監測點台賬、基本信息表》。
(4)後勤保障組組長胡劍敏組織將礦泉水搬至車上。
調度聯絡組組派2人留於某村東警戒,疏導車輛停於臨時指定停車場;並於某村上游道路距現場1公里處設警戒線,專人把守。技術資料組提供有關技術資料,緊急搶險組胡鐵臣組織搶險人員立即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5)信息發布組組長張秀斌攜組員郝翠生、王鑫進行現場拍攝,組織發布信息。
10.10:30,各應急小組向總指揮匯報應急演練情況。
調度聯絡組王玉忠報告:「報告總指揮,調度組已封鎖通往危險區的道路,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請指示。」
總指揮王海全命令:「立即撤離受威脅群眾實施搶險!」
緊急搶險組胡鐵臣報告報告:「報告總指揮,緊急搶險組已將受威脅群眾全部撤離,並已妥善安排到安全地帶,沒有人員傷亡,請指示。」
技術資料組武軍報告:「報告總指揮,技術資料組通過現場勘查,現已基本查明某村滑坡的成因、規模大小、誘發因素等情況,根據儀器監測結果顯示,該滑坡變化已趨穩定,險情已基本消除。建議指揮部召開會議,研究應急響應結束的有關事宜。」
11.10:50,現場指揮部召開會議。
12.11:00分,應急總指揮王海全局長宣布演練結束:「通過此次演練,提高了我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在臨災時能協調有序、快速高效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進一步檢驗分局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構內部各小組協作配合的實戰能力,演習達到預期目的,我宣布:演練結束。」。
一、具體分工
因本次演練預設場景為晉源分所所在地,故晉源分所不參與7月22日在局機關的統一集合,由晉源分所指派四人負責現場兩道警戒線的布置,每兩人為一組,對程家峪村東停車場入口處和災害現場設立警戒線,孫濤和王鼎負責引導車輛按號牌順序停於指定停車位。趙治國負責將「地質災害危險區嚴禁進入」標牌插於指定位置。秦成變負責將「滑坡現場,房屋掩埋處」標牌插於指定位置。
二、參演人員及乘坐車輛
(一)參演人員
王海全、王春光、楊愛鳳、段俊生、孟晉原,楊潤貴、胡劍敏、王玉忠、高宏俊、胡鐵臣、張秀斌、郝翠生、馮俊科、楊健、李有生、李建榮、秦本興、吳斌斌、武軍、常秀明、王增平、孟慶勇、李昕、趙治國、曹超穎、李永強、李國偉、馬海龍、張俊、閆建兵、焦冠、秦成變、榮俊峰、曹海俊、鄭重、牛新忠、王鑫、孫濤、黃文忠、王鼎。共40人。
(二)人員分組
(1)調度聯絡組組長王玉忠帶領鄭重、牛新中、曹海俊、王增平開展工作。
(2)緊急搶險組胡鐵臣帶領馮俊科、楊健、李建榮、秦本興、吳斌斌、常秀明、孟慶勇、李昕、曹超穎、李永強、張俊、焦冠、秦成變、榮俊峰開展工作。
(3)技術資料組武軍帶領高宏俊、馬海龍開展工作。
(4)後勤保障組胡劍敏帶領黃文忠、王鼎開展工作。
(5)信息發布組張秀斌帶領郝翠生、王鑫開展工作,按照演練流程,同步跟蹤攝錄,工作結束後,將所錄所攝的相關內容整理編輯後,刻錄光碟送局領導觀看。
(三)車輛乘坐
1號車:晉ABQ538,王海全、楊愛鳳、孟晉原
2號車:晉AFW993,王春光、胡鐵臣、馬海龍、李國偉
3號車:晉AHA976,段俊生、高宏俊、郝翠生、武軍
4號車:晉2Q699,楊潤貴、王玉忠、焦冠、曹海俊
5號車:晉AN3049,榮俊峰、牛新忠、鄭重、孫濤
6號車:晉AY3411,胡劍敏、黃文忠、王鼎、王增平
7號車:晉AZ5550,秦本興、李永強、秦成變、張俊
8號車:晉AZ5540,李建榮、馮俊科、常秀明、曹超穎
9號車:晉ACE266,楊健、孟慶勇、李昕、吳斌斌
0號車:晉ACD200(攝像車),閆建兵、張秀斌、王鑫
(四)演練服裝
參演本次演練的工作人員統一著迷彩服。
(五)搶險裝備
總指揮王海全佩帶「搶險總指揮」袖章,攜對講機、喊放器各1部。
副總指揮王春光佩帶「搶險副總指揮」袖章。
副總指揮楊愛鳳佩帶「搶險副總指揮」袖章,攜對講機一部。
副總指揮段俊生佩帶「搶險副總指揮」袖章。
副總指揮孟晉原佩帶「搶險副總指揮」袖章。
緊急搶險組胡鐵臣帶領搶險人員攜帶10把軍用鐵鍬,並負責將鐵鍬發放至具體參與搶險的人員手中。
各組組長佩帶袖章。
注意事項:
(1)各分所人員將應急搶險裝備全部攜帶車上以便演練時需用;
(2)參與演練人員應全程注意人員、行車安全,調度聯絡組需做好全程協調指揮工作;
(3)所有演練人員要准時到達,不得遲到,如有特殊情況需向總指揮請假;
(4)演練時應妥善保管所用裝備,結束後交由各組組長,由組長統一交回局地質災害應急指揮中心;
(5)參與演練車輛要保持清潔;
(6)演練全程服從總指揮安排部署,嚴禁擅自行動。
(7)調度聯絡組需與太古公路收費站做好協調工作,以保持車輛有序順利通行;
(8)其他未盡事宜在請示現場總指揮後執行。
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演練流程
主要操作程序:
1.晉源分所電話報告局值班室;
2.分局值班室工作人員報告局領導;
3.王海全局長電告辦公室主任胡劍敏;
4.召開應急動員會:
(1)楊愛鳳副局長報告局長,建議啟動我局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方案。
(2)王海全局長同意啟動我局地質災害搶險實施方案。
(3)楊愛鳳副局長命令現場各應急小組列隊集合,聽候指令。
5.各應急小組分別進入待命狀態。
(1)各小組負責人報告列隊情況。
(2)搶險車輛號牌發放。
(3)分組上車就位,出發。
6.應急處理。
(1)一是晉源分所設現場警戒線,插警示牌,二是調度組指揮車輛依序就位,三是調度組插滑坡標志牌,並專人職守。
(2)緊急搶險組胡鐵臣組織搶險人員立即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3)技術資料組現場提供技術支持。
(4)後勤保障組組長胡劍敏提供物資保障。
演練照片
㈡ 五井鎮南銅峪村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方案
(2011年8月)
為檢驗在多發性地質災害面前的應急處理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製定如下演練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要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提高對開展演練工作必要性的認識,認真開展演練工作並收到實效,找出不足進行彌補,更好地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應急預案演練目的
在五井鎮南銅峪村崩塌即將發生的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高效、有序地安全撤離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通過演練,進一步提高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應急預案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在五井鎮南銅峪村崩塌遭受連續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崩塌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臨朐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鎮人民政府領導下,組織鎮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崩塌危險區內的18戶52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四、應急預案演練原則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遵照: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五、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崩塌位於五井鎮南銅峪村北山,出露地層為寒武系九龍群灰色厚層灰岩和黃色頁岩。目前該崩塌體長度190米,寬約18米,厚約6米,體積約20520立方米,屬於中型崩塌。該崩塌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著在崩塌前緣下居住的南銅峪村村民18戶52口人生命財產的安全。崩塌目前處於初期蠕滑階段,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崩塌隨時可能產生突然滑動,崩塌穩定性極差,有下滑的趨勢。
該崩塌隱患點編制有「預防搶撤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六、應急預案演練的組織
在五井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
七、演練時間
演練時間:2011年8月9日上午8:30。
八、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五井鎮人民政府召集,五井鎮人民政府、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有關部門負責人、五井鎮南銅峪村兩委幹部及村民小組長等參加。
會議內容:
(1)五井鎮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演練工作分工:
A.指揮長:五井鎮鎮長瞿志敏
主要負責:①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決定啟動應急預案;③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B.副指揮長:五井鎮人大主席王振華
主要負責:①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協調各部門工作;③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④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⑤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⑥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4)六個應急工作組演練職責:
A.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安同瑞任組長,成員由縣國土局李振華、五井安監所孟慶寶、五井國土所王佰友、地質專業人員賀同利組成。任務為組織人員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B.後勤物資保障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沈汝虎任組長,成員由民政所潘興利、財政所楊光福及王本業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C.綜合聯絡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振華任組長,成員由國土局白興波、政府辦公室房偉、國土所譚金波、水利站尹兆升、安監所鄭成軍、公安派出所高玉志、政府人員譚濤、李峰及五井鎮銅峪村支部書記郭寶升等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拍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
D.醫療衛生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文昌任組長,成員由五井鎮醫院馮天成、五井鎮政府人員王成娟、譚清海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E.應急搶險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春喜任組長,成員由五井鎮政府張本貞、王福武、王國帥、張永、趙強、鞏磊、郎群、高明生、邊興勝、許致濤、賀同寶、馬慶東、顏海鹿、王力、許新明、魏鵬、程潔、孫德軍、夏佃柱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集體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F.交通治安管理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常敬偉任組長,成員由公安派出所所長石金偉及全體幹警、五井鎮政府鞏京明、杜金德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崩塌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的地理環境及崩塌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的地理環境及崩塌情況,熟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應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五井鎮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五井鎮基層民兵組成,人員20人,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五井鎮政府及五井派出所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確定相關典型形象的演練。
3.應急預案演練預演工作
8月9日上午召開演練預備會議,統一協調有關工作,明確有關部門、單位及有關人員的工作任務、標准及要求,制訂完善公布有關演練的方案、措施、辦法等,五井鎮政府、南銅峪村委會、村民小組分片召開參加演練區域內全體群眾會議,進行廣泛深入宣傳和訓導,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確保各種形象人員及演練各種措施落實。
(二)演練工作程序
1.演練工作預備會議
8月9日8:30,在五井鎮政府會議室召開演練工作協調預備會議,參加人員:演練指揮部成員、鎮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村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等。
(1)鎮政府領導講話;
(2)作演練工作的安排;
a.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程安排);
b.觀摩現場定點定位及車輛安排。
2.演練工作程序安排
(1)9:00全體演練人員集中於五井鎮政府大會議室待命。
9:10,接五井鎮政府報告:「因連續大雨,南銅峪村崩塌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崩塌不斷向前延伸,崩塌有明顯下滑趨勢,要求縣國土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縣國土局領導:
a.向縣人民政府匯報;
b.向市國土資源局報告;
c.縣國土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9:30,鎮人民政府向縣政府匯報,經縣長同意,「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地質災害防災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南銅峪村集中待命。
10:00,指揮部設在南銅峪村辦公室,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原地待命。
縣國土局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0:2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組,在南銅峪村口封鎖村西進入危險區的村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組:使用音響設備放警報信息或鳴鑼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組織20人的民兵預備役人員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序列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及時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做好各安置點災民的思想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暢通。
10:30,撤離開始。
11:00,撤離完畢。
11:0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戒、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崩塌變化已趨穩定,降雨也已停止,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戒事宜。
11:1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道路封鎖、警戒。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1:15,鎮政府領導及指揮部領導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撤離安置情況。
11:40,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
12:00,宣布演練結束。
演練總結:通過這次演練,《臨朐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臨朐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文件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應急小分隊隊伍得到了鍛煉,領導和同志們各司其職,明確了職責,對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提高了戰鬥力。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㈢ 求地質災害報告和地質勘察報告的區別
地質勘察報告是每個設計階段都需要的;
地質災害報告只有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內」建設時才需要提供,由於容歸口國土部門,涉及部門利益,不是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也常常被要求做地質災害報告。按國務院令是在可研階段,按編制辦法可放在初設階段,如果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內建橋應該在可研階段完成的,否則可以不做,或者在初設階段補份報告、走下程序;
特大橋一般還要求提供地震安全性評價評價報告。
㈣ 沙河鄉張家村小嶺滑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盧氏縣國土資源局 沙河鄉人民政府
(2013年6月18日)
為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根據工作要求,經鄉政府研究決定,在沙河鄉張家村小嶺舉行一次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通過這次演練,可保證在發生突發地質災害的情況下,各部門能夠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離危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演練的任務是: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鄉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滑坡危險區內的24戶63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二、應急演練的原則
演練工作遵照: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三、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沙河鄉張家村柏樹坡組滑坡在2009年10月遭遇連陰雨後曾發生滑動,造成房屋等財產損壞,由於撤離群眾及時,未發生人員傷亡。目前該滑坡坡體長度200,寬300米,直接威脅著在滑坡體上居住的村民24戶63人生命財產的安全。滑坡體目前處於初期蠕滑階段,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滑坡損失可能產生突然滑動,滑坡穩定性極差,有速滑的趨勢。
該滑坡隱患點編制有《應急預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四、演練時間
2013年6月18日9:00。
五、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鄉人民政府召集,鄉政府工作人員、國土所、相關部門人員、張家村委會幹部及村民小組長等參加(會議時間定5月28日8:30在鄉政府會議室召開)。
會議內容:
(1)鄉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2.演練工作人員分工
(1)鄉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演練工作人員分工
(1)指揮長:陳東旺
主要職責: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決定啟動應急預案;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2)副指揮長:王向東 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董靖峰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副鄉長,馮賀 黨委委員、副鄉長,常海濤 副鄉長,劉軍良 副主任科員。
主要職責: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協調各部門工作;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
(3)六個應急工作組演練職責:
綜合聯絡組:由王向東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辦公室及鄉防汛指揮部辦公室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包括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轉移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
治安管理組:由董靖峰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應急搶險轉移組:由馮賀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人員赴災區現場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常海濤任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印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登記;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提供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縣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醫療衛生組:由劉軍良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機構救治隊伍;負責聯系、制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工作;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類傳染性疫病。
後勤物資保障組:由董靖峰組長,成員由鄉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為此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有限暢通。
(二)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治安管理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柏樹坡組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定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和監測記錄。
(4)應急搶險轉移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械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鄉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鄉基層民兵組成,人員50人左右,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做好撤離群眾的引導工作,確保演練順利完成。
(三)應急預案演練工作
應急演練
5月28日8:00—8:30鄉政府會議室召開演練工作協調預備會議。
(1)鄉政府領導講話。
(2)應急演練工作的安排;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度安排);車輛安排。
(3)演練工作程序安排。
上午9:00全體演練單位及張家村委會待命。
9:10時,接沙河鄉張家村報告:「因昨天連續大雨,沙河鄉張家村小嶺出現嚴重險情,監測資料表明滑坡後緣裂縫向兩側不斷延伸,寬度已增大40厘米左右,滑坡有明顯下滑趨勢,要求國土資源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國土所:向鄉人民政府匯報;向國土資源局報告;國土資源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開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
9:25: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沙河鄉張家村小嶺組滑坡活動性增強,後院裂縫長度達到300米,寬度已增大到0.4米,且裂縫之間出現多處落水洞,直徑最大達0.8米,裂縫兩次發生明顯垂直位移,前緣局部已滲出渾水,據測定裂縫以3厘米/小時快速發展,滑坡處於臨滑狀態。建議盡快報告鄉政府,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0:國土資源所所長向鄉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鄉人民政府向縣政府匯報,經縣同意,「啟動鄉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鄉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鄉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張家村小嶺組集中待命。
10:00,指揮部設在沙河鄉張家村委會,沙河鄉張家小嶺組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道,原地待命。
10:10:國土資源所所長向指揮部介紹該滑坡地質災害有關情況,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對策及建議。
10:2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治安管理組,在村口封鎖進入危險區的公路、村東進入滑坡危險區的街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既阻礙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障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轉移組:鳴鑼通知危險區域的村民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要組織50人的民兵預備役人員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迅速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鄉衛生醫療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0:30:撤離開始。
10:50:撤離完畢。
11:0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滑坡區已穩定,降雨也已停止,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界事宜。
11:1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界。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1:15: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撤離安置情況。
11:40:演練工作講評會。
12:00:宣布演練結束。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㈤ 廣西地質災害調查及監測的現狀與展望
梁春梅何啟仕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簡述了廣西地質災害的發育及分布特徵,較詳實地論述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介紹了調查與監測的工作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效果,指出了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較為具體的對策意見: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規律,及時地發現地質災害的變化變形跡象,掌握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以便在災害發生前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損失,避免人員傷亡。
【關鍵詞】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對策
1前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及公路、鐵路、水電等基礎建設和礦山開采等人為工程活動的增加,誘發和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作為一種阻礙正常經濟建設、危害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自然災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因此,及時地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掌握地質災害的分布及其特徵特點,同時對那些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及時獲取地質災害預警提示信息,以便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採取防治或避讓措施,減少財產損失,避免人員傷亡。目前廣西的調查與監測工作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廣西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成文,提出對策意見,供同仁參考。
2廣西地質災害概況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台風影響,多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量一般為1250~2000mm,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則在2000mm以上。受地形的影響,區內分布有十萬大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3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雲—巴馬—大明山等4個暴雨中心,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達110~600mm。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地區。
廣西地貌單元屬雲貴高原—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是為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大於30°;在岩溶石山區岩石裸露,陡壁懸崖,岩溶平原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分布。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6000多處,其中滑坡崩塌約4000處,地面塌陷近2000處,泥石流50多處。
(1)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岩出露地區。在調查的滑坡中,以小型滑坡為主,約佔80%,滑坡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如1993年發生的平樂縣雲盤嶺滑坡,滑坡體積僅5.7萬m3,卻摧毀房屋6間,掩埋街道及公路,導致該縣惟一進出要道交通中斷2個月,直接經濟損失12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6500萬元,治理費用550萬元。
(2)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規模較大的主要分布於桂西、桂東、桂東北、桂東南。石山區崩塌(落石)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如馬山、都安、大化、東蘭、巴馬、鳳山、忻城等地,廣西已調查的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據統計,體積小於2萬m3的崩塌佔93%,2萬~20萬m3的崩塌佔6%,大於20萬m3的崩塌佔1%。發生於碳酸鹽岩山區的岩質崩塌規模更小,多在1000m3以下,但卻造成傷亡人數較多。例如1990年6月9日發生的融安縣浮石鄉蔣村崩塌,死亡15人,重傷6人,毀房15間,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地面塌陷(岩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岩溶塌陷多發生在岩溶強發育的岩溶平原、岩溶谷地、地下水淺埋(水位埋深<10m)地區。桂林、賀州、鍾山、玉林、柳州、忻城等地岩溶地面塌陷十分普遍。岩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為直徑小於5m的小型塌坑,深度在10m以內。塌坑多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最大塌陷群在忻城縣大塘鄉金山村,塌陷群分布面積5.5km2。岩溶塌陷強發育區的塌坑密度達500~1000個/km2,如玉林鐵路機務段,塌陷塌坑密度達740個/km2。岩溶塌陷的75%為自然形成,25%是人為誘發的;但在人類活動強烈的地區,人為誘發的塌陷佔50%以上。廣西的岩溶塌陷多發生在乾旱季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期,或旱季末、雨季來臨時突降大暴雨而導致水位大幅度上升時,以及強烈抽取地下水的岩溶地區。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於南丹縣、大新縣、鍾山縣、合山市等地下開采礦產資源地區。
(4)泥石流:全區調查過的有50多處,以溝道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東北,小型佔60%,中型佔20%,大型佔20%。泥石流多發生在山勢陡峻(坡度450以上)的海相碎屑岩和岩漿岩分布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甚少,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1985年汛期桂北的資源縣、桂林的海洋山等地的泥石流,受災面積1000km2,毀房3493間,死亡54人,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
(5)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北海市海城區海角大道一帶和僑港鎮及潿洲島南灣鎮海邊,至今北海市海水入侵范圍約4km2,入侵縱深距離最大達1200m(距海岸);潿洲島海水入侵范圍較小,僅在南灣鎮海邊有幾口水井水質變咸,不能飲用。
3地質災害調查現狀
3.1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以縣(市)為單元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是為了查明各縣(市)的地質災害隱患家底,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礎資料。同時在該項目的工作中,普及地質災害知識,提高廣大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群專結合的監測網路,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盡量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到目前為止,廣西已完成28個縣(市)的調查工作,已完成調查面積8.07萬km2,占廣西總面積的34%;調查自然村51220個,占調查區內自然村的80%;調查地質災害點5600處,摸清了這些縣(市)的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及地質災害隱患,今年正在調查的有10個縣市。該項工作中,調查對象為地質災害點,按照有關技術要求,以人為本為原則,採取地毯式的調查方法,逐村進行調查。重點調查區調查90%的村屯(居民點),一般調查區調查60%~70%的村屯(居民點)。
3.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廣西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之一,每年約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200~500起,高發年達上千起。調查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主要由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承擔。1991~2000年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有關部門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差,一般群眾對地質災害知之甚少,發生了地質災害並不知道向哪裡報告,因此,其間調查的數量沒有現在多。近年來,廣西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總站下屬各分站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可隨時出發,各分站分別負責相應的管轄區域(廣西共23.6萬km2,每個分站負責2萬~4萬km2,約為1~3個地市的范圍),在各分站管轄區域內有影響較大的地質災害發生時,及時趕到現場進行調查,為地方政府排憂解難。近年來,我站每年到實地調查突發性地質災害100多起(表1)。
表11991以來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統計表
3.3其他地質災害調查
20世紀末開展了全區范圍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災害作為主要調查內容之一。在該項目工作中對全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災種進行一定精度的調查,全區共調查了地質災害點3000多處。在後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對這些點中的大部分又進行了重新調查。
4地質災害監測現狀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是近年來才進行的一項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廣西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工作:
4.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截至2003年底為止,我區已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建立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已有833個。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的管理採取以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為主,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技術協助,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縣(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群測群防的日常管理,負責監測人員的落實、監測點建設與維護、負責落實監測點避險防災預案的有關措施。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負責群測群防工作的技術部分,制定具體的監測要求,負責質量把關;負責有關地質災害材料的編寫,協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進行技術質量檢查,協助制定監測點的避險防災預案。
4.2 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控巡查
廣西有幾千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現已從中選取98個危險性大、潛在災情嚴重的點作為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予以重點監控,這98個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中,每個點受地質災害險情威脅人數在1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加強對這些隱患點的監控,監控的方式方法包括巡查、定期檢查、電話聯系等,對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動態監測,及時了解和掌握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情況。
4.3汛期地質災害工作
根據廣西地質災害發生發育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崩塌、滑坡、泥石流都發生在雨季,降雨是其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強降雨時段內極容易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進入汛期,區國土資源廳、各縣(市)國土資源局及我站組成聯合工作組,進行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及監督,對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重點巡查及技術指導,核查各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變形發展情況、穩定性變化情況,檢查落實防災、避災預案及防治措施,指導編寫各市縣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每年巡查約50個縣(市、區)。
5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5.1地質災害調查存在問題及對策
(1)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作還比較滯後。廣西山地面積占的比例較大,人口密度較大,人類工程活動較為頻繁,是地質災害多發省區之一,相當部分農村居民點、交通要道、甚至城鎮居民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雖然20世紀末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以地質災害為主要調查內容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但由於受工作精度、工作目的等條件的限制,尚有不少威脅到居民點的地質災害還沒有進行全面的調查。自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至2003年底共完成了28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面積完成了8.07萬km2,佔全區面積的34%,加上今年正在進行的10個縣(市)的調查與區劃工作,所調查的縣(市)還沒到全區80多個縣(市)的一半,調查面積也還沒到全區面積的一半。因此,需要繼續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清各縣(市)地質災害的家底,劃分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為各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據。
(2)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我區有14個市(地級),目前只有8個市建有地質環境監測站,並成立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由於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要求時間緊,任務重,並且突發性地質災害又往往發生於邊遠山區,有的調查應急分隊要負責2~3個市,人員少、且缺乏相應的設備,導致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有時候滯後,影響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及時調查與應急處理,有時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今後,應進一步完善與健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管理機制,搞好隊伍建設,投入資金解決設備問題,保證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應急分隊能隨時出發,以便能盡快地了解突發性地質災害情況,提出防治建議,為各級政府部門搶險救災及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決策依據。
(3)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信息反饋不夠及時。由於地質災害常發生於邊遠地區,發生地質災害後要通過多層報災,往往要等到地質災害發生多日後總站才獲得信息。因此,應加強通訊設備的配備,進一步細化與落實地質災害的上報制度,保證能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發生信息,以便及時進行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
5.2地質災害監測存在問題及對策
(1)廣西地質災害監測目前還沒有系統的規劃,工作還剛剛起步,還沒有走向正軌。應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編制全區的監測規劃,開展專業監測工作,增加投入,一些重大的隱患點利用儀器進行監測。
(2)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的認識與重視還不夠;觀念還比較落後,工作抓得不緊,有的認為可有可無,沒將其擺在議事日程。應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對群測群防工作的責任感,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事關人民生命財產的大事,是一項民心工程,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之一,是減災防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3)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與人員落實、經費籌措、監測工作的日常行政管理、監測資料匯總等工作還做得不夠,常有脫節現象。為了保證群測群防工作的有效持續進行,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健全組織、落實人員: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工作的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負責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組織結構予以進一步的落實,包括縣、鄉、村三級的組織機構。已建立的縣一級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指揮中心,鄉鎮一級的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等組織要進一步健全,人員要相對穩定,工作調動後要及時調整補充,群測群防指揮中心、指揮分中心或監測組要定期召開會議,研究相關工作。各監測點的監測員要相對固定,特殊情況變動後要及時補充落實,並保證其經過適當的監測培訓,保證監測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②分工協作,落實責任制,保證網路正常運轉:縣(市)、鄉(鎮)地方政府要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有關責任制進行落實,制定相應的制度,各監測點均要制訂臨災避讓措施及防災預案,縣、鄉、村三級均要建立災情匯報及速報制度,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要配備相應的通訊工具,保證縣、鄉、村三級網路的正常運轉,各監測點監測員要制定責任制度,縣鄉國土部門要對群測群防工作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糾正錯漏或彌補不足之處。③安排資金,保證群測群防工作需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資金列入年度計劃和預算,每年需安排一定的資金確保該項工作順利開展。為保證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經費的需要,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籌集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對群測群防的積極性,鼓勵社會捐助,鼓勵有能力的企業贊助。
6結束語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是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工作不僅僅只滿足於現狀取得的成果,還應對調查與監測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剖,找出問題的症結,採取有效措施。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在今後的工作中應進一步加強,才能達到有效地防治地質災害的目的,從而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㈥ 有哪位大哥有重慶梁平地區地質災害評估報告或者相關資料呀,小弟急需,必有重謝。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只有兩方面的人有,這個太專業了。一是重慶的地質勘查單位,二是重慶梁平的國土部門。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我想要一份「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調查報告,下面是材料。學校的地理競賽題,自由發揮,<1500字
騰沖縣位於橫斷山南段偏西部位,屬印度洋水系伊洛瓦底江上游源頭區。2004年7月17—19日,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騰沖縣的猴橋、中和及龍川江上游明光、固東、界頭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僅7月17—18日就降雨159.6mm,7月19日前後發生大面積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黨政領導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1]。7.19災害期間,騰沖縣有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中北部的猴橋、明光、滇灘、固東、界頭、曲石和中和7個鄉鎮的42個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受災較為嚴重(圖1),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08元[1]。這次災害中,全縣死亡7人,失蹤2人,受傷4人,因災傷病420人,成災人口1.76×105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災民及危險地區群眾3426人;倒塌損毀房屋5138間,損失存糧3.00×105kg,死亡牲畜2530頭(只);農作物受災4373hm2,成災2755hm2,絕收1232hm2,沖毀埋沒田地387hm2;林木、苗木損毀嚴重,10多個林業加工企業受災停產;92條縣鄉、鄉村公路受災,毀壞公路150km、橋梁涵洞130座,通往中緬猴橋口岸的公路全線中斷;火山、熱海、和順、北海等旅遊景區交通中斷;損壞堤防18處,堤防決口8處,損壞護岸147處,毀壞人畜飲水工程50處,損毀大小溝渠154條、長125km,損壞小水電站5座,造成龍江2級、3級電站停機;破壞通訊線路100km、輸電線路20km,18所中小學校受災,校舍、圍牆等垮塌嚴重,所幸的是學生們正在暑假之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災害類型及成因1.1災害類型及分布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認為騰沖7.19災害主要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在其形成的前期伴有邊坡坍塌和崩塌,後期伴有高含砂山洪和洪水災害。其中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騰沖縣中北部檳榔江上游猴橋鎮的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因災死亡5人)、中和鄉新岐、高田、大村(死亡1人)和龍川江幹流及支流明光河流域的明光鄉(死亡1人)、滇灘鎮(失蹤2人)和固東鎮;零星分布於界頭鄉和曲石鄉等山區,而高含砂山洪及洪水主要分布於檳榔江和明光河沿岸的平壩區(圖1)。1.2災害的發育背景在行政區劃上,騰沖縣隸屬雲南省保山市,處於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交接部位,西北部與緬甸為鄰。全縣面積5845km2,人口6.10×105人,有漢、回、傣、佤、景頗、傈僳、德昂、阿昌等民族[2]。該縣地處高黎貢山西坡,地形呈高山峽谷和山間斷陷盆地、高原夷平面相間的態勢,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為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大堖子峰,海拔3780.9m;最低點位於南部騰沖、龍陵和梁河3縣交界處的速慶江邊,海拔930m,相對高差2850.9m。騰沖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最後一站,以火山地熱景觀聞名於世,地震活動十分活躍;流經縣內的主要河流有大盈江及其支流檳榔江、瑞里江上游龍川江等3條河流,流向大致南北向,均屬伊洛瓦底江水系。縣內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海洋性氣候,具有干濕季分明,氣候溫和,冬春旱、夏秋澇的特點。縣城位於雲貴高原夷平面上的騰越鎮,海拔1600m,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水量為1478.5mm,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5%,降雨的分帶性較明顯,單點性暴雨多[3]。1.3災害的主要成因騰沖7.19滑坡泥石流災害均發生在森林植被覆蓋度極高的中北部地區,其中短歷時、高雨強的特大暴雨是災害的主要外部激發因素,強烈的斷裂活動、新構造運動和強風化的花崗岩鬆散層是其形成的內在因素,高山峽谷區內巨大的高差、高陡斜坡和大比降溝谷為其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勢能條件,加之6—7月份較大的前期降雨使岩土體長期浸泡、飽水,最終導致山體成片滑坡、坍塌,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而人類某些不合理的開發及建設活動,如開采礦石、興修水電、亂采亂伐、毀林種田等則加劇了災害的危害程度和損失。1.3.1暴雨因素受西伸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季風低壓的共同影響,從7月17—19日,雲南西部的怒江地區、保山市和德宏州的瀘水、福貢、騰沖和盈江等地出現較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其中騰沖和盈江地區降雨強度最大。據騰沖縣氣象局的降雨觀測資料[1],2004年1—7月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多126.1mm,至7月19日全縣出現中到大雨以上的天氣過程達11次,7月7日以來全縣范圍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期間總降水量195.1mm,有5d的日降雨量達到20mm以上,其中11日、19日的降水分別為28.0mm和39.5mm;而從17日20時—20日08時縣城降雨達81mm。縣城北部的降水中心7月17—18日共降雨159.6mm。據當地70~80歲的老人回憶,1903年發生100a一遇的暴雨,但自1946年以後從未發生過這樣大的暴雨,故在降雨頻率上可將7月17—18日的暴雨視為60a一遇。據騰沖縣騰龍橋水文站觀測資料,該次暴雨形成的龍川江洪水洪峰流量為建站以來最大,達1660m3/s,屬50a不遇的特大洪水。該次暴雨具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即暴雨主要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中高山區,猴橋的年降雨量達3000mm以上,而滑坡泥石流災害亦多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區。騰沖縣猴橋、滇灘、明光一帶與盈江縣支那、盞西是該次暴雨的中心,其災害也最為嚴重,充分反映了滑坡泥石流與降雨的分布一致性。騰沖縣天然植被覆.
度較高,在1950年為59%,由於大量砍伐天然林,在1990年減小到38%,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在中北部地區,植被覆蓋度遠高於縣境其它地方,植被雖保護較好,仍然形成了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因此,特大暴雨是該次災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據調查,7月18日9時30分,明光鄉中塘村加谷山發生滑坡,死亡1人;7月19日0時猴橋鎮永興村發生泥石流,死亡1人;凌晨1時30分,檳榔江四級電站的4名勘測人員在猴橋鎮上街村遭遇泥石流,全部遇難;7月19日下午猴橋鎮永興村芭蕉嶺發生滑坡,造成1名小學教師死亡。該次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洪水造成的橋梁倒塌和洪水淹沒還造成3人死亡。由此可見,災害集中發生在7月18日夜—19日凌晨,以19日為多,故將這次災害命名為7.19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1.3.2地形因素(1)高差。騰沖縣多屬中山和高山區,以中山為主。本次災害嚴重的中北部地區,海拔最高為縣境內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海拔3780.9m的大堖子峰,一般山嶺海拔在2000~3000m,河谷和溝谷海拔在1000~1500m,嶺谷高差1000~1500m,最大高差達2780.9m,勢能條件十分優越。同時,上述地區位於大堖子山西坡和大娘山(3323.3m)南坡,受高山的阻擋,南來的暖濕氣流沿迎風坡上升,在中高山地帶形成主要的降雨集中帶,為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激發動力[3]。(2)山坡坡度和溝床比降。研究區屬典型的中高山深切峽谷區,但同我國其它典型滑坡泥石流地區相比,區內山坡坡度相對較緩。據初步統計,除個別山嶺坡度>40°外,絕大多數山坡坡度在30°~35°間,發生滑坡的永興村和高田山坡坡度在35°左右。檳榔江上游、明光河上游的河床比降均在10%以上,而發生溝谷泥石流的猴橋、明光、固東、高田和熱海等地的溝床比降在20%以上,坡面泥石流坡度在30°左右。具備滑坡泥石流發育和運動的基本地形條件。(3)水系結構。此次災害主要發生在騰沖縣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流域和龍川江干支流。2條河水系發達,支溝眾多,呈葉脈狀分布於河流兩岸,溝谷和河谷均呈典型的V字型,受兩岸泥石流扇形地堆積物及部分峽口堵塞,部分河段形成山間盆地和U型谷地。由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育,河床上漂礫、巨石鱗次櫛比,跌宕起伏,淤積十分嚴重[4]。1.3.3地質及構造騰沖地區位於瀘水—瑞麗斷裂以西,鄰近印度和歐亞板塊接合部位,屬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的伯舒拉嶺—高黎貢山褶皺帶南部。以發育的斷裂構造、年青的活動火山、強烈的地熱顯著和地震活動而聞名[3]。區內大部為混合岩化的岩石和花崗岩所佔據,殘留的上古界淺變質岩零星分布於酸性侵入體之間,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沿龍川江、大盈江和檳榔江沿岸分布,中—基性火山岩覆蓋大部分地區。受斷裂活動、地震活動、地熱活動影響,區內地層十分破碎鬆散,極易遭受風化,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調查結果表明,最薄風化層為10m,最厚超過100m,7.19災害的絕大多數滑坡泥石流,如猴橋鎮永興村泥石流、上街村泥石流、芭蕉嶺滑坡和中和鄉高田村滑坡等均沿風化層發育。研究區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具體表現為地震活動強烈頻繁,溫泉廣泛出露,山地隆升,盆地下陷,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條件[4]。2滑坡泥石流災害特徵2.1暴發突然,成災迅速引起騰沖7.19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7月17—19日暴雨發生突然,暴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降雨集中於北部山區一線,加之暴雨發生於深夜,又有較大先期降雨,山高坡陡,坡長和溝道較短,故成災迅速,難以防範和躲避。2.2形成災害鏈,災害由山區向山間平原延伸此次災害由特大暴雨激發,其成災過程是:首先在溝谷上游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在坡面徑流沖蝕下,部分直接轉化為坡面泥石流,部分和坡面泥石流一起堆積在坡腳和溝道中,為山洪沖蝕形成溝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溝後與主流洪水形成高含砂洪水,並挾帶大量漂木和石塊向河流下游運動。因此,該次災害從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漂木流—高含砂洪水,構成了一個災害鏈,災害由山嶺擴展到坡腳,由山區逐漸延伸擴展到平壩區,亦由山村擴大到鄉鎮。2.3危害范圍集中,區域性明顯由於此次暴雨范圍較為集中,局地性強,故災害和危害僅發生在騰沖縣城西北7個鄉鎮和毗鄰的盈江的3個鄉鎮,其中以猴橋鎮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中和鄉高田、大村和明光鄉、滇灘鎮和固東鎮受災最重,而對東部和南部的其它鄉鎮造成的損失相對較輕。2.4災害數量大、規模小,個別破壞力強,傷亡及財產損失慘重野外調查發現,暴雨在騰沖北部地區造成滑坡泥石流達數千餘處,構成威脅、造成危害的有100餘.
多數規模較小,滑坡體積和泥石流堆積物大都在數十至數百立方米,且絕大多數位於居民點和農田以外,故未造成嚴重災害。但成災的幾處滑坡泥石流規模較大,大都在數1000m3,而高田滑坡體積達2.00×105m3,由於規模大,滑動後破壞力極強,對公路、村莊造成嚴重威脅。2.5暴發頻率低據當地老人講,在1946年的7—8月間,猴橋和毗鄰的支那一帶也曾發生嚴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許多村莊都是那次災害後從山上搬遷下來的;1952年猴橋鄉小水井附近曾發生大規模滑坡,造成7人死亡;1975年前後及此後的1984年災害較為嚴重,但規模和災害損失遠不及2004年的7.19災害;從1946年至今的58a間從未見過這么大的暴雨。由此可見,7.19泥石流災害的暴發頻率可視為60a一遇,暴發頻率極低,為歷史罕見。3滑坡泥石流災害發展趨勢預測2001年前全縣共發現滑坡、泥石流、不穩定邊坡、崩塌和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點302個[3]。1999年後降水明顯偏多,其後熱海等地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地質災害趨於活躍,給當地村鎮、旅遊設施和鄉城帶來嚴重威脅。自2004年7月以來的連續暴雨在騰沖又引發了滑坡、泥石流數千處,造成災害和形成危害的災害點達100餘處,有25處嚴重威脅1000餘戶、5000餘人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對鄉鎮、縣城、農田、灌渠、公路等造成了嚴重危害。這次災害受暴雨中心的控制,均發生在以前災害較為輕微的中北部地區,而原來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南部龍川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次並未發生嚴重災害。這說明在地質條件、地形條件、固體物質條件等都具備的情況下暴雨成為滑坡泥石流災害最主要的激發因素。7.19災害發生後,除了上述7個鄉鎮直接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外,同時也造成大量潛在的滑坡、崩塌,破壞了森林植被,使坡面支離破碎,斜坡大量失穩,形成許多臨空面和拉張裂縫,許多規模巨大的老滑坡相繼復活。該次發生災害的地區又是當地的一個暴雨中心,暴雨十分頻繁,一旦發生特大暴雨,將誘發一系列地質災害,並形成災害鏈。調查表明,7.19災害的發生,拉開了騰沖縣區新一輪地質災害活動的帷幕。除了這一次災害的發生區以外,在其餘地區也誘發了新的災害險情。例如大量滑坡處於蠕滑階段,個別已處於滑動前的臨界狀態,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儲量豐富。因此,未來在災害性暴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激發下,滑坡泥石流災害將逐步趨於活躍,它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山地環境的危害亦將進一步加劇,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將進一步擴大,防災和減災形勢十分嚴峻。4目前的應急減災措施4.1嚴密排查災害隱患,及時轉移嚴重隱患區人員和財產目前,除了加強對已發災害和已有災害隱患點的救災、安置和動態監測外,應廣泛發動群眾和廣大地質災害監測報警人員、專業人員對各鄉、村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查明災害的分布現狀、危害范圍和程度、發展趨勢,掌握災害的整體情況。對暫時無法實施防治工程的嚴重隱患點,及時轉移群眾和財產,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5]。4.2制定突發災害的應急預案7.19災害的發生,為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敲響了警鍾。針對嚴峻的地質災害情勢,應成立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制定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對災害發生前人員的逃逸路線,安置場所和災害發生後救災搶險、經費籌集、人員疏散、交通保障、物資運輸、災民安置、衛生防疫、通訊傳輸等制定周密穩妥的計劃。一旦發生災害,應按照制定的應急方案執行,確保萬無一失,井井有條。4.3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目前必須將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特別是如何判別地質災害發生的徵兆及發生災害後逃逸、避災、救護和選擇暫居地、安居地等知識宣傳普及給廣大的群眾。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調動群眾防災救災的能動性,最大程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減災宗旨。4.4加強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和預報7.19災害發生前,騰沖縣國土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做出了災情預報,根據監測預報,及時撤離了許多災害危險區內的群眾,避免了更大的災害損失,監測預報、報警工作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在汛期繼續加強對潛在威脅大、危及群眾生命財產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點的監測,結合氣象預報和災害活動的各種跡象進行預測和預報。4.5做好災民安置區的緊急災害評估7.19災害後,災區重建和移民安置是擺在災區幹部群眾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對擬將安置災民的地點,應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和危險度的緊急評價工作,盡量避免在災害隱患區建設。在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村民已在不安全的高陡邊坡上興建新居。因此,國土和鄉村幹部應加強災民新建住房的監督工作,在修建施工邊道、恢復被毀公路、水渠、開墾農田等時,嚴禁亂挖亂填。4.6修建應急減災工程,提高防災和抗災能力對目前已處於蠕滑期和臨界狀態的滑坡,應及時堵填裂縫、同時將周邊和坡面匯水引出滑坡體以外,防止水體滲入坡體;對滑坡體上的水田,應減少灌水量,防止水體下滲;對過陡的邊坡和危岩、危樹適當削坡和清除[4]。對危及村鎮的泥石流和山洪,應修建鉛絲石籠導流堤和干砌擋牆等臨時性攔排工程,防止泥石流洪水外溢泛濫。同時,清除河道和溝道狹谷段、涵洞、橋梁淤積物和阻礙行洪的建築物,疏浚河道、溝道。5防災減災措施5.1開展山地災害詳查和活動性評估7.19災害發生後,騰沖縣又新增了數以千計的災害點,災害的數量、分布區域和活動狀況發生了變化。因此,應盡快開展新一輪的地質災害詳查工作,查清災害的活動規律、危害程度及未來發展趨勢,為今後災害區劃、危險度評價、監測和防治提供依據。5.2山地災害的危險性分析和分區危險性分區是對災害的區域性預測,可為地方城鄉建設、公路、水利、農田規劃和災害防治提供指導性意見[6]。在區域地質災害詳查的基礎上,根據災害的影響因素(分布密度、高差、坡度、岩性、構造、地震、暴雨、森林植被等)和危險區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分區對未來開展災民安置、危險區居民搬遷和防災減災極為重要。5.3系統開展山地災害治理工作對於嚴重威脅到城鎮、廠礦、重要水利電力設施和較大的居民點的災害點,應盡快開展災害防治項目的規劃建議、可行性研究和立項工作,分期分批按照輕重緩急,實施工程治理。此外,加強災害區森林植被的恢復和保護,搞好水土保持,對減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發生、減輕災害程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5.4建立山地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由於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且多處於偏遠的山區,目前的氣象、水文站點和災害監測站點無法滿足測報的需求。因此,應盡快建立地質災害監測和預報系統,如利用遙測雨量計和氣象雷達,對雨量進行實時監測,利用GPS監測滑坡位移變形等。5.5加強部門協作,搭建災害防禦平台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到國土資源部門,亦涉及到行政管理、水保、水利、水文、氣象、地震和救災等多個部門。因此,應由主管領導協調各個部門,共同搭建山地災害防禦平台,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山地災害的整體防禦能力。
㈧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需要業主提供哪些資料
總的說來就是你寫報告需要的一些數據,比如區域地質背景啊,當地類似項目的報告(可做參考),水文地質條件啊,等等,當然滑坡的測量數據如果不是你們自己做的話,業主還是要提供的!
㈨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年度總結報告
2011 年是我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系統建設的起步之年,是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的一年,也是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成果比較顯著的一年。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的正確指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部局各項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決定》的落實,充分依託專家隊伍,各部門密切合作,發動群測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圓滿地完成年度各項應急支撐任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一)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編辦批復 「組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的請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根據批復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強化已有管理處室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與服務職能,新增地質災害應急協調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室、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室、地質災害應急會商處置室和地質災害應急培訓演練室5 個專業應急業務部門,著力加強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建設。目前,專業應急隊伍規模達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國家級地質災害專業應急技術指導隊伍。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受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委託,健全完善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值班制度》、《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等規章規程; 起草編寫了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導則》、 《突發地質災害巡查技術規范》等標准規范。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二)持續穩定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業務聯系,深化、細化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加強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應用氣象值班室的技術人員密切合作,逐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從 5月1日正式啟動,至 9月30日結束,另有 2 次應急預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預警值班共 161 天,製作預警預報產品 161 份,4 級以上 (含 4 級)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共發布 63 次; 3 級以上 (含 3 級)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和國土資源手機短報上發布,共發布 141 次。在雲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災等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三)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
堅持領導帶班制度、信息上報制度、首辦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4 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 3 種方式,開展 24 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據統計,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 130 期、簡訊息 419 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報送部門要情 520 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近 40 次。災情險情報告全部實現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同時,拓展了值守的內容,譬如設置重大地質災害媒體信息搜索系統,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全面、及時無漏報; 開通了網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 發送問候信息,營造緊張活潑的應急氛圍。
(四)及時響應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指導
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局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平戰結合提升應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調動 126 名部級應急專家,健全完善 7 個片區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駐守巡查指導和重點現場指導相結合,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後派出 50 多個技術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 30 個技術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起草編寫了 《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年度通報》、《地質災害年度報告》。
(五)探索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培訓演練
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通過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受訓人數超過 500人,效果顯著。積極配合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據統計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 100 多萬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在靈寶市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月23日配合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技術指導丹鳳縣和安康市兩地同時進行應急救援實戰演練; 9月19日與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蘭州市城關區聯合組織實施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六)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行政事業專項 《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年度目標任務。積極申報「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 「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重大地質災害空天地一體化感測網數據獲取技術研究與示範」和 「三峽庫區、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研究」等科研專項,夯實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基礎,探索推廣應用高新技術裝備與方法,突出重點為部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㈩ 地質災害評估報告到底是哪個部門需要
按照之前國土部的規定,建設項目預審中,地質災害評估和壓覆礦產資源評估是內必備的申報材料容。。但是目前有些省內規定,土地預審可不提供,但是審批階段必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