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近期造山運動時代

中國地質近期造山運動時代

發布時間: 2021-02-09 05:42:24

Ⅰ 地質造山運動先後順序

地質造山運動的說法是有點不妥,直接說造山運動就行。
在構造運動中相對內垂直運動容的水平運動,既是地殼或岩石圈物質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線方向進行的運動。它是一個威爾遜循環,分為6個階段,大陸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離與拼合運動的一次全過程。大陸岩石圈由崩裂開始--如東非大裂谷、以裂谷為生長中心的雛形洋區漸次形成洋中脊--如大西洋、擴散出現洋盆進而成為大洋盆,而後大洋岩石圈向兩側的大陸岩石圈下俯沖(見俯沖作用)--如太平洋、洋殼進入地幔而重熔,從而洋盆縮小--如地中海;發生大陸漸次接近、碰撞,出現造山帶,遂拼合成陸的過程---如喜馬拉雅山。

Ⅱ 求回答,中國地史時期的主要構造運動感覺書上不全。謝謝

阜平運動( movement)
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皺運動。五台群與下伏的阜平群上亞群(龍泉關群)間確屬角度不整合接觸。其時限置於26億年。阜平運動在華北各太古宙變質岩區影響較廣,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層普遍發生變形和產生以角閃岩相為主的區域變質,並伴隨大量花崗質岩漿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區外,還包括呂梁山區呂梁群與下伏界河口群之間、中條山區絳縣群與下伏涑水雜岩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等。陰山、燕山及遼東、吉南、山東、豫西以及小秦嶺等地亦然。鞍山運動、嵩陽運動等與之同期。
呂梁運動(Luliang movement(revolution)
古元古代滹沱群與中元古代長城群之間發生的強烈構造運動,李四光1933年創名。又稱呂梁變革(Lüliang transform)。在中條山區、遼東、山東及鄂爾多斯等地均有代表呂梁運動的不整合存在。其時限大致距今18億年與17億年左右,可分別視作第一幕(主幕)和第二幕(末幕)。中嶽運動與之相當。
晉寧運動(Jinning (Tsinning) movement)
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構造運動。米士(P.Misch)1942年創名。系據雲南中、東部晉寧、玉溪等地南華系澄江砂岩與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陽群之間的顯著角度不整合確定。這次運動發生於距今8億年左右。使昆陽群劇烈褶皺,而澄江組則為後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華南普遍存在。前澄江運動、皖南運動、休寧運動、雪峰運動等均與之相當。
古生代開始的構造運動趨向於使用世界公認術語,分別為:
加里東運動(Caledonian orogeny)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發生的地殼運動,屬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歐洲普遍用於早古生代變形的名詞。以英國蘇格蘭的加里東山而命名。那裡志留系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與上覆泥盆系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形成從愛爾蘭、蘇格蘭延伸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東 南西向的加里東造山帶。傳統的加里東運動僅指早古生代發生的造山運動,而且典型的造山運動時代應接近志留紀末期;有人主張加里東運動既包括造山運動亦包括造陸運動。史蒂勒(1924)和許多人均將此詞用於一個造山時期——包括從奧陶紀到志留紀甚至更晚時期的一系列脈動,並劃分出3個構造作用幕,即塔科尼幕(Taconian,奧陶紀與志留紀之間),阿登幕(Ardenian,志留紀內部)和伊利幕(Erian,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 由於勞倫古陸、岡瓦納古陸和波羅的古大陸之間的艾佩塔斯洋(原始大西洋)閉合有關,而引起的早古生代造山運動。這個地殼遺跡在現今認為這次造山運動影響了格陵蘭、愛爾蘭、蘇格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均可見到.。
海西運動(Hercynian orogeny)
又稱華力西運動(Variscan orogeny)。泛指晚古生代發生於歐洲的造山運動,其時限自泥盆紀初期至二疊紀末。有人認為這一運動始於晚泥盆世,延續整個石炭紀。還有人認為這一晚古生代造山期包括整個石炭紀和二疊紀。德國地質學家史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1924年將此造山期劃分為五個構造作用幕:布雷頓幕(Bretonian),晚泥盆世至泥盆紀末;蘇台德幕(Sudetic),早、晚石炭世之間;阿斯圖里幕(Asturian),石炭紀晚期,威斯特伐利亞期(Westphalian)和斯蒂芬期(Stephanian)之間;薩爾幕(Saalic)早、晚二疊世之間和普法爾茨幕(Pfalzian,Palatinian),二疊紀末。關於『Hercynian'和『Variscan'二術語的用法,在歐洲分為兩派:德國地質學家用『Hercynian'描述歐洲北西走向褶皺帶,而沒有賦予『Hercynian'以時間概念,在講時間時用『Variscan';法國和瑞士的地質學家則把『Hercynian'用於表示時間,因此說到阿爾卑斯山北部結晶岩塊的時代時用『Hercynian',而不用『Variscan'。

印支運動
印支運動又稱印支構造期,簡稱印支期,是晚二疊世至三疊紀(257-205Ma)之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印支運動。 法國地質學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層時,首次提出印支運動的概念。後經黃汲清的倡導,這一概念在中國也得到廣泛使用。最初,印支運動只是指中南半島和中國華南地區中三疊統與上三疊統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現的構造運動,但現在已經把從晚二疊世至三疊紀之間的構造運動都統稱為印支運動,由印度支那半島(中南半島)得名。該時期形成的褶皺帶稱印支褶皺帶。20世紀上半葉中國許多地質學家對這一時期的地殼運動作過大量研究,並分別以「象山運動」、「艮口運動」、「淮陽運動」等命名。對這期運動,有人認為屬於晚期海西運動,有人認為屬於早期燕山運動。1945年黃汲清將阿爾卑斯運動劃分為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3個旋迴。印支運動對中國古地理環境的發展影響很大,它改變了三疊紀中期以前「南海北陸」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肅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皺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帶,仍屬特提斯型海域;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大部分已由淺海轉為陸地。從此中國南北陸地連為一體,全國大部分地區處於陸地環境。
燕山運動(Yanshanian movement)
燕山運動為整個侏羅、白堊紀期間廣泛發生於中國全境的重要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變動、岩漿噴發侵入活動及部分地帶的變質作用。燕山運動在不同構造部位的強度和表現形式有明顯差別,如中國東部和東亞瀕太平洋地區,其構造變形和岩漿活動具有自西向東愈加強烈的演變規律,地殼運動與構造變動具有長期性與多幕性相統一、漸進與激化相交替的特點,岩漿噴發和侵入活動具有多期次性。翁文灝(1927)以燕山為標准地區創名,原意代表侏羅紀末期、白堊紀初期產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動和成礦作用。1929年翁文灝又將燕山運動劃分為A、B兩幕,分別代表前髫髻山組、前王氏組的不整合。謝家榮(1936,1937)分為5期,分別以前門頭溝組、前九龍山組、前東嶺台組、前坨里組、前長辛店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為代表。黃汲清(1945)認為謝家榮的第一幕應屬印支旋迴,並將北京西山地區分為前九龍山組與髫髻山組、前坨里組、前長辛店組3幕,後來(1960)黃汲清又將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分為5期,並認為是中國東部、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的主要造山運動,甚至波及到中國西部。《中國地質學》(1999)把發生在侏羅—白堊紀階段的燕山運動分為早、晚兩期:中國東部,二者的劃分系以遼西義縣組、北京西山東嶺台組以及時代與之相當的岩組之底界(為一較清晰廣泛的構造運動界面)為界限,在各自的中期與末期又分別劃分出2個區域性構造幕;中國西部,則劃分為相當於侏羅紀階段的與相當白堊紀階段的早、晚兩期,又進而劃分出4個構造幕,與東部2期4幕的劃分頗為近似。燕山期為中國重要的形變期與成岩、成礦期,也是中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不僅是中國的重要地殼運動,而且對整個環太平洋帶乃至部分特提斯帶等都有重要影響,因而燕山運動應屬洲際性的重要構造運動。
喜馬拉雅運動(Himalaya movement)
1945年由黃汲清創用。這一運動對亞洲地理環境產生重大影響。西亞、中東、喜馬拉雅、緬甸西部、馬來西亞等地山脈及包括中國台灣島在內的西太平洋島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間的古地中海消失。這一運動中,中國東西地勢高差增大,季風環流加強,自然地理環境發生明顯的區域分異:青藏隆起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紀的熱帶、亞熱帶環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區因內陸性不斷增強而處於乾旱環境;東部成為濕潤季風區。一般認為,喜馬拉雅運動分為3幕:第一幕發生於始新世末、漸新世初,青藏地區成為陸地,從而轉為剝蝕區;第二幕發生於中新世,地殼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規模斷裂和岩漿活動;第三幕發生於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體強烈上升,形成現代地貌格局。我國所有高山、高原現今達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馬拉雅運動第三幕以來上升的結果。
新構造運動(Neotectonic movement)
所謂新構造運動,是相對地史期間的構造運動而言的,其下限各家認識不一,有說上新世以來的叫新構造,有說第四紀以來的叫新構造(第四紀的下限認識也不一致,國外放在1.64Ma,中國現置於2.48Ma),有人則認為只有幾千年或上萬年,直接與人類的生存和活動有關。

Ⅲ 興凱期造山帶的形成

這一盆地演化進程在早寒武世晚期,隨即出現大套中-酸性岩漿的侵位,發生強烈的興專凱運動。岩漿岩屬多以岩基和大岩株的形式侵位於南華系—下寒武統的地層中,產生混合岩、矽卡岩和角岩等變質作用。閃長岩和花崗岩中,通過鋯石Pb-U-Th法測定獲得的主體年齡數據平均在511.5~450Ma之間。即地質時代跨及中寒武世—中奧陶世。這可確認從中寒武世至奧陶紀—志留紀這段時間的西昆侖和塔里木南部地區已處於造山帶狀態,缺失奧陶紀和志留紀海域及相應的地層沉積。這一認識是本文提出的新觀點,首次確認西昆侖和塔里木地區興凱造山帶的存在。興凱運動是由中國地質學家黃汲清提出來的,前期稱為昆陽運動,這一地質事件在滇西、四川的松潘-甘孜地區和龍門山地區普遍存在。只是在西昆侖地區表現特別強烈。

在這一事件中形成的礦產有接觸蝕變岩型磁鐵礦、銅礦、鉛鋅礦和金礦等。

Ⅳ 造山運動是什麼時代開始的

造山運動這是一個持續很長的時間,形成地貌特徵的地質過程的持續時間引起各種不同的爭專論。造屬山運動(即地殼因被不斷地埋藏而消失、隨著被埋藏的部分上升至地表又重新出現的一個過程)是一個新的年代測量方法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對挪威南部「加里東山系」中大陸碰撞所遺留下的岩石殘跡所做的高精度年代測量表明,整個循環能夠很快發生,持續時間大約3000萬年。

Ⅳ  我國大陸造山帶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大陸造山帶研究已進入了「板塊動力學」研究的階段,主要包括了古板塊體制的重塑,陸內「收縮」、「伸展」、「平移」作用及其伴隨的變質-岩漿事件的全過程,以及岩石圈結構的地學大斷面所揭示的三方面內容。秦嶺造山帶、北祁連造山帶、橫斷山造山帶及青藏高原是碰撞造山的典型;燕山造山帶是板內造山的典型。

1)秦嶺造山帶

研究認為,秦嶺造山帶是由北秦嶺造山帶和南秦嶺造山帶拼合而成的復合型造山帶。北秦嶺造山帶是以出現大推覆構造和發育有兩條與之平行的高壓榴輝岩變質帶為特徵的古生代造山帶;南秦嶺造山帶是印支期造山帶,以蓋層、基底間深層、多層次滑脫構造為特點,其間自南而北發育著近於對稱的3~4條中—低溫、高—超高壓變質帶。秦嶺造山帶經歷了後期的構造疊加與改造,特別是中新生代以來的構造性質已由原來的擠壓碰撞轉向了以垂向隆升為特點的構造運動,並伴有大量花崗岩侵入。對此,建立了秦嶺復合型造山帶的造山模式,即前寒武紀板塊俯沖碰撞造山、古生代斷裂造山、中生代滑覆-推覆造山而形成了統一的秦嶺造山帶,爾後又經歷了晚白堊世以來的斷塊造山,整個造山過程都是在岩石圈內部完成的。研究還發現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具有明顯的流變分層性和「立交橋」式的宏觀構造型式,即深部的下地殼和岩石圈地幔以下具有與中國現今大區域地球物理場一致的近南北向異常特徵,而上部則以近東西向結構構造為特徵,表明深部的下地殼和地幔具有更大的塑性流變特徵,而中上地殼強度較大,更多保留了主造山期的構造殘跡。

2)北祁連造山帶

北祁連造山帶研究得知,阿拉善地塊與祁連地塊之間的走廊南山帶為一條加里東古俯沖雜岩帶,包括了多重火山增生弧、高壓變質帶、弧前增生楔、滑脫糜棱岩帶和蛇綠岩殘片,其俯沖變質演化經歷了低壓變質→高壓變質→低壓退變質的俯沖-折返過程。此外,在北祁連兩側發育著形成於晚古生代的兩條平行山鏈方向的韌性右行平移剪切帶,切割了加里東褶皺帶。這些都證實了北祁連造山帶中存在古俯沖型、平移型和滑脫型韌性剪切帶等三種類型,進而確立了北祁連造山帶古俯沖型韌性剪切帶的「海溝倒退俯沖動力學」成因模式。

3)橫斷山造山帶

橫斷山造山帶也是復合型造山帶,但有別於秦嶺復合型造山帶,區別在於它是經歷了俯沖造山、碰撞造山、走滑造山相互疊加而成的復合型造山帶。

4)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造山帶

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的研究是大陸造山帶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亞東-格爾木斷面成果顯示喜馬拉雅造山帶具有多層結構的特徵,同時也揭示了青藏高原是一個拼合的大陸。以安多-丁青斷裂為界,高原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地殼結構各異。研究還指出喜馬拉雅造山帶不僅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造山帶,而且是具俯沖和疊置的新型造山帶。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肖序常等根據地質和地球物理等資料提出,青藏高原的隆升機制是多因素、多階段和多層次的不均勻隆升。高原地殼縮短、加厚和隆升受到三大力源控制:一是來自南面印度板塊的擠壓及四周的塔里木、揚子以及中朝地台的滯後阻力,產生向高原內不均勻的匯聚擠壓和導致高原內各塊體位移速率的差異,以及在空間上出現不同類型、層次的構造變形,是控制高原地殼縮短、加厚和隆升的基本因素;二是高原內的熱力作用、熱效應,它們不僅能增強地殼的蠕動變形,造成地殼的縮短、加厚,而且促使地殼發生重熔、熱擴散,從而產生低密度空間,為地殼上浮、隆升提供有利條件;最後是均衡調整對高原隆升的控製作用。顯然由於高原地殼-岩石圈結構的不均勻性、熱擴散存在差異等原因,高原隆升在時間和空間上是不均勻的,是受各種因素約束的。但對高原隆升尚有不同看法,法國地學家如P.Tapponnier仍強調在高原隆升中,走滑斷層起主導作用;而B.C.Burchfiel和曾融生等認為高原地殼加厚、縮短和隆升,主要是下地殼的韌、塑性物質向東流出,致使高原深部為韌、塑性和「虛弱」層,易於縮短和加厚;K.D.Nelson等則強調高原熔融層、流體對地殼縮短、加厚和隆升起重要作用。

在青藏高原隆升機制的研究中,還獲得以下進展:

(1)西藏及鄰區特提斯構造域可劃分為晚古生代—三疊紀古特提斯、晚三疊世—始新世末新特提斯和漸新世以來陸內匯聚與變形三個構造演化階段;

(2)南、北兩大陸對接後,該區經歷了白堊紀末—始新世的陸-陸碰撞、漸新世—中新世高原雛形的形成和上新世以來高原快速隆升的陸內變形三個階段,在最後的快速隆升階段,隆升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有更確切的資料證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時期青藏高原不存在特提斯大洋,而是具洋盆和海灣間古陸並存的構造格局。研究還表明,目前印度板塊仍在繼續向北運動擠壓高原,高原現仍在上升中。

5)燕山造山帶

具有板內造山特徵的造山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以燕山造山帶為其典型。近期研究表明,燕山造山帶是在前寒武紀克拉通基礎上形成的陸內型造山帶,屬大陸造山帶的一個類型。該造山帶的演化可分為:中生代以前的漫長地史時期的穩定克拉通構造演化階段的前造山期、三疊—白堊紀期間多期伸展→收縮構造演化階段的主造山期和新生代斷塊→隆升構造演化階段的重造山期。火山活動與岩漿侵入是中生代燕山陸內造山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生代岩漿底闢作用、伸展、火山噴發、斷陷盆地形成、岩漿侵位引起的隆升及其收縮所引起的多期次構造變形、疊加與改造等,是燕山造山帶的重要造山機制。目前所見的燕山造山帶,是新生代時期以伸展構造為主,地殼表層表現為斷塊運動,形成盆-山的差異性升降的產物。

目前,我國正在結合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對西部不同類型造山帶——東准噶爾造山帶、北山造山帶、東昆侖造山帶、秦嶺-昆侖結合部造山帶、松潘-甘孜造山帶以及三江造山帶的基本特徵及其構造演化等進行研究,已取得一批新成果。

Ⅵ 造山運動 的時間

造山運動的時間

這是一個持續很長的時間,形成地貌特徵的地質過程的持續時間引起各種不同的爭論。造山運動(即地殼因被不斷地埋藏而消失、隨著被埋藏的部分上升至地表又重新出現的一個過程)是一個新的年代測量方法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對挪威南部「加里東山系」中大陸碰撞所遺留下的岩石殘跡所做的高精度年代測量表明,整個循環能夠很快發生,持續時間大約3000萬年。而且,熱的流體區域通過冷的地殼的迅速運輸也許還能解釋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地質現象。

中國地區在距今約3000萬年前,即第三紀的時候,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活動時期,即地質學上所說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距今約60萬年至1500萬年(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期間,長白山區又經歷了一個地殼活動的時期,地質上稱為白頭山期。最後的造山運動燕山運動結束的時間白堊紀末期距今也有1億年了。

造山運動指地殼局部受力,岩石急劇變形而大規模隆起形成山脈的運動。僅影響地殼局部的狹長地帶。其速度快、幅度大、范圍廣,常引起地勢高低的巨大變化;同時,隨著岩層的強烈變形,也有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形成復雜的褶皺和斷裂構造。褶皺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是造山運動的主要標志。世界上的火山帶與島弧造山帶一致。地槽是地殼不穩定區,呈帶狀分布,早期強烈下降,沉積巨厚岩系,晚期劇烈褶皺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皺帶。地槽常圍繞或分隔地台呈狹條狀。現代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槽是板塊的邊緣部分,板塊的運動使相鄰板塊產生擠壓碰撞,形成島弧和山系,山體或鳥弧即為板塊的界限。這種運動在地貌上表現為高大的山系、鏈狀島弧和伴生的深海溝,如喜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島弧帶。

Ⅶ 綜合性大地構造(構造地質學)的調查與研究有哪些

主要側重於中國早期造山運動研究。

從大量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在一批區域地質礦產志撰成的基礎上,對中國南方各省區區域構造、框架及其理論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其中特別對中國造山運動有較系統的研究與論述。

1926年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地質會志》3卷3-4期)本書已有專題論述,這里就不贅述。

1927年翁文灝發表《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之地殼運動及火山活動》(《會志》4卷1期),文中論述了中國中生代以來地殼運動激烈,造山作用和造山活動強烈,並與歐洲同時代地殼運動相對比,發現中國中生代以來地殼運動的特點,故命名為燕山運動,文中試圖以燕山為標准區,代表侏羅紀末期、白堊紀初期產生了不整合、火山岩活動和成礦作用。1929年在發表《中國東部中生代造山運動》(《會志》8卷1期)時,將燕山運動劃分為A、B兩幕,代表前髫髻山組、前王氏組的不整合。後為謝家榮所補充,並在1936年、1937年劃為五期。

1929年丁文江在《地質會志》8卷2期上發表《中國造山運動》,他十分重視造山運動的研究,並傾向於施蒂勒造山運動同時性的觀點,文中強調把燕山運動劃分為三幕,其中把晚三疊世瑞替剋期後的印支運動為燕山運動的第一幕,他在研究廣西地質時,也曾提出過廣西運動和越南運動的術語和概念。燕山運動雖為中國地質學家普遍應用,但各自都有不同劃分原則。

1931年李四光發表《中國東南部古生代後期之造山運動》(《會志》11卷2期),文中對中國東南部造山運動做了精闢的論述,由於他多年從事造山運動的研究,系統的劃分出若干運動系列,並對所劃分的運動均給以科學概念和命名,諸如:懷遠運動(O1-O2),柳江運動(D3-C1),淮南運動(C-C2),昆明運動(C2-C3),東吳運動(D1-D3),金子運動,淮陽運動(T2-T3),南象運動(T3-T1),寧鎮運動(T3-K1)等。

1936年謝家榮在《地質會志》15卷1期發表《中國中生代末第三紀後期造山運動》及《北京西山地質構造概說》(《會志》16卷)把中國造山運動劃為五幕,即:前門夾溝組,前九龍山組,前東嶺台組,前仕它里組,前長辛店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為代表,張文佑1941年劃分為三幕,三次地殼運動,1945年在黃汲清的《中國地質構造基本單位》中,劃分為5期,等。

在筆者引述李四光教授所著《中國東南部古生代後期之造山運動》(《地質力學方法》第119頁),文中列有中國東南部造山運動,與歐洲對比表,特抄錄之以供參考。

中國北部中國西南部中國東南部歐洲中部(丁文江的雲南運動)(H?史蒂勒)青龍灰岩三疊系蘇皖運動法爾琴運動山西系龍潭系蔡希斯坦(Zechstein)上羅廷根(Oberotliegend)第三幕東昊運動薩爾運動棲霞灰岩中羅廷根(Mitelrotliegend)太原系臭灰岩下羅廷根(Unterotliegend)船山灰岩沃特維爾系(OtwelSeries)

中國造山運動與歐洲對比表

中國北部中國西南部中國東南部歐洲中部(間斷)第二幕昆明運動阿斯突里運動本溪系黃龍灰岩薩爾布雷克系(SarbrückSeries)瓦爾敦堡系(WaldenburgSeries)(間斷)淮南運動蘇台德運動和州灰岩維憲第一幕高驪山系建康運動金陵灰岩七里台頁岩㊣╭╰烏桐石英岩杜內艾特羅約江南運動布銳東運動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

燕山運動具有長期性,多幕性的地殼運動與構造變動,燕山期為我國重要的形變期與成岩、成礦期,是我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和改造期。

老一輩的地質學家十分關注燕山運動,還是因為燕山運動不僅是我國地質結構的極為重要的地殼運動,對整個環太平洋帶,以致對整個東部特提斯帶都具有重要影響,因此,除上述幾位以外,我國許多地質學家一直對整個中國造山運動(包括黃山運動)都做過系統的觀測與研究。

1927年程裕祺在《地質會志》上發表《中國造山運動》,此文是程先生1938年在英國利物浦地質學會會報上發表的短文,文中闡述了中國之造山運動:

(1)前震旦紀運動之二幕;(2)古生代前期喀里多運動(廣西運動);(3)古生代後期海西運動(天山運動);(4)中生代燕山運動之五幕;(5)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之二幕。

文中還指出毛理士(F.K.Morris)對中國造山運動的錯誤論點。

1932年朱森在《地質會志》上發表《安徽南部古生代後期造山運動之一幕》。

1936年章鴻釗在《地質論評》創刊號上發表《中國中生代晚期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初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之新認識》及《中國中生代初期之地殼與震旦運動之異點》,前一篇論文是綜述性的,主要對翁文灝之燕山運動和丁文江造山運動的一些評述,同時探討了震旦方向與地殼運動方向之關系,火成岩及其震旦運動的關系,最後還論及震旦向及震旦運動的成因、性質等;後一篇論文主要論及到地殼運動中的造山運動,認為運動方向與震旦向之間是直角相交的關系。

1937年謝家榮在《地質論評》2卷5期上評述黃汲清等的《江西萍鄉煤田中生代造山運動》,同年陳國達發表《廣東境內燕山運動的構造的型相》(《論評》2卷1期),同年田奇雋發表《湖南造山運動》(《論評》2卷1期)。

1938年邊兆祥在《地質論評》3卷6期上發表《安徽南部海西運動之末相》。

1942年葉連俊、關士聰在《地質會志》上發表《隴南龍山造山運動之性質》(22卷3-4)。

1942年郭文魁在《地質論評》上發表《滇北之造山運動》(7卷1-3)。

1944年劉國昌在《地質會志》上發表《湘西之造山運動及其地理》(24卷3-4)。

1945年米士(西南聯大教授)在《地質會志》上發表《雲南構造史》中,曾提出澄江運動和晉寧運動(《地質會志》25卷)。

1945年喻德淵在《地質會志》上發表《淮陽山脈主要造山運動——淮陽運動》(《會志》25卷),淮陽運動原為李四光於1939年提出創用,指三疊紀末期的褶皺運動,後為馬鞍山、安慶的黃馬青組與青龍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有人認為與金子運動相當。

1947年李四光發表《關於震旦運動及華夏式構造線三個名詞》(《評論》12卷5期)。

1948年李樹勛在《地質會志》(38卷3-4)上發表《祁連山區地層及造山運動之幾個問題》。

1947年黃汲清在《地質論評》(12卷1-2期)上發表《關於震旦運動》。

以上屬於中國造山運動研究及其論文列舉,顯示出中國地質構造研究發展歷史中一段對中國造山運動理論的探討與理論成就概括,個別論文雖與上文論述有些論題有重復舉例之處,為集中反映中國造山運動系統理論研究之全面,僅此致歉!

正是由於中國早期地質基礎雄厚,為新中國地質科學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得以使新中國在較短的時間里,在資源保障上,從資源大國過渡到資源強國,在當代地質理論上也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其中中國大地構造學現已是中國地質科學理論突破的亮點,這學科共同的特點是學說繁多,學派林立,學術氣氛濃厚,可以說是繁花似錦、異彩紛呈,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喜人的形勢。

除上述中國造山運動理論性探討外,其他帶有綜述性的成果,也有著不同廣度和深度的反映:諸如:1924年葛利普在《地質會志》上發表《地槽的遷移》(3卷3-4)。1936年高平在《地質論評》1卷4期發表《中國東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崗岩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關系》,文中認為中國東南部在中生代末期花崗岩侵入繁多,其分布與東南部之地質構造格局密切相關,認為地殼活動常以地下岩漿之移動而起波動作用,基本論點正符合於曾流行的地殼波動論和地殼均衡理論,認為地殼運動完全與中生代末期之花崗岩侵入是同步同時,並作為其原動力,文中附一幅中國東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崗岩之分布與地質構造之關系圖,頗有參考價值。

1936年趙金科在《地質論評》1卷4期上發表《震旦紀地層之分布及其古地理意義》,文中首先肯定了德國魏格納大陸漂移理論並運用葛利普的地極控制論研究震旦紀北半球的海陸分布及古地理,在《震旦紀大地槽及聯合古陸中之位置》一文中論及亞洲東部的古亞洲大地槽,北美西部考得蘭瑞大地槽,與南美安底斯大地槽相互銜接、圍繞北半球大陸周圍的環形狀大地槽:其論點即認為當時大地槽均在陸之邊緣,而環繞分布與理念不同,而當時之大陸為一體,南北美、歐亞非澳各洲均屬相連,即大家所熟悉的聯合古陸(Paugoca)。

1937年謝家榮繼葉良輔等之《北京西山地質志》後,在《地質論評》2卷上發表《北京西山地質構造》,文中認為北京西山地質構造自西北向東南有兩個背斜層,其間有清水尖廟安嶺之向斜層為最高峰,北嶺的向斜層及房山周口店背斜層等,都是這個區域的重要構造,文中也論及到陳凱所發現的逆掩斷層。

1941年李四光在《地質會志》上發表《廣西台地構造之輪廓》(21卷1期)。

1944年劉國昌在《會志》上發表《貴州威寧水城之地質構造》,曾繁印在《會志》上發表《瓦山峨嵋山區之地質構造》(1940年)。

1944年張壽常在《地質會志》(24卷1-2)上發表《談小型構造》及《岩石解理之生成及其在地質現象上之應用》(《會志》26卷,1946年)。

1944年張文佑發表《X及T式節理初記》(《會志》24卷3-4期),文中論及X型節理的生成,論述了大量模擬試驗工作和數據,相繼還發表《測量節理應注意的幾點》(1948年)以及《劈理節理發育初步探討》(《地質論評》15卷1-3期),反映出他在李四光老師指導下所取得地質力學方面的成果。

1945年黃汲清在《地質專報》第20號上發表名著《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On Major Teatonic Forms of China)。黃先生在多年前研究的基礎上,採用地槽—地台單位的內涵,按歷史分析和建立起的獨道的分析法,對中國大地構造特徵進行了總結,提出幾個前寒武紀地塊,特別中朝地塊等。

地塊概念系1922年阿爾崗(E.Argand)所創用,諸如:印度地塊(Serindia)和震旦地塊等;在闡述褶皺中論及到加里東褶皺、華力西褶皺、印支褶皺,燕山褶皺和喜馬拉雅褶皺及其分布特徵,論述中著重強調新中生代的基底褶皺的影響和作用,認為這是形成中國東部獨特的多旋迴構造,並創造性把亞洲劃分為: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式三個主要構造型式,以活動論觀點論述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文中編繪有《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圖》。

該文後來以專著形式出版,是一部流傳廣遠的中國地質構造名著,是國內外賦有盛名的論著,有英文版和俄文版,俄文版由著名大地構造學家沙茨基院士作「序」,做了高度評價。

1944年王超翔在《地質論評》上發表《雲南東北地質構造及其與雲南弧之關系》(9卷1-2)。

1948年徐鐵良在《論評》上發表《「秦嶺弧」構造之我見》(13卷1-2)。

1948年孫殿卿、徐煜堅在《地質論評》上發表《豫皖邊境長山一帶東西向構造帶與南北向構造線之反接現象》(13卷1-2)。

1948年李春昱在《地質論評》上發表《褶皺現象和動力來源的關系問題》(14卷4-6)。

1949年梁文郁在《地質論評》上發表《祁連山西段之近代運動》(14卷4-6)。

1948年李四光發表《新華夏海之起源》(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的論文集,第53-62頁,《地質論評》13卷5-6)。

1949年李四光發表《中國的造山歷史和構造輪廓》(第7屆太平洋科學會議錄第2卷,26-44頁,紐西蘭出版)。

總之,從以上所述,中國地質學家經過半個世紀以來對造山運動,特別是燕山運動傾注過大量精力的研究,取得新的認識。燕山運動(Yanshanian movement),翁文灝於1927年以燕山為標准地區創名,原義代表侏羅紀末期,白堊紀初期產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動和成礦作用。1929年翁文灝又將燕山運動劃分為A.B兩幕,分別代表前髫髻山組、前王氏組的不整合。丁文江(1929年)把燕山運動分為三幕,其中把晚三疊世瑞替剋期後的印支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的第一幕。謝家榮(1936年、1937年)將燕山運動分為五期,分別以前門頭溝組、前九龍山組、前東鄰台組、前坨里組、前長辛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為代表。李四光(1939年)在燕山運動名下分為六個幕,它從中三疊世末,一直延續到白堊紀末。張文佑等(1941年)將燕山運動包括寧鎮、興安、閩浙三次地殼運動。黃汲清(1945年)認為謝家榮的燕山運動第一幕應屬印支旋迴,並將北京西山區的燕山運動分為前九龍山組與髫髻山組、前坨里組、前長辛店組三個幕。後來(1960年)黃汲清又將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分為五期,並認為燕山運動是中國東部、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的主要造山運動,甚至波及到中國西部。李春昱(1948—1951年)把燕山運動只作為侏羅紀晚期,或侏羅紀末、白堊紀初的一個幕,後來(1964年)他又將其限定是侏羅紀—白堊紀間的地殼運動。趙宗溥(1959年、1963年)先後將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劃分為三個和六個造山幕,並認為此運動延續到始新世。

燕山運動為整個侏羅紀、白堊紀期間廣泛發生於我國全境的重要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變動、岩漿噴發侵入活動及部分地帶的變質作用;在不同的構造部位,燕山運動的強度表現形式有著明顯的差別,如就我國東部以至整個西濱太平洋帶來說,燕山期的構造變動與岩漿活動有著愈向太平洋方向愈加強烈的演變規律。燕山期的地殼運動與構造變動具有長期性與多幕性相統一、漸進與激化相交替的特點,與此相應,燕山期的岩漿噴發與侵入活動具有多期次性的特點。燕山期為我國重要的形變期與成岩、成礦期,也是我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目前看來,燕山運動不僅為我國的重要地殼運動,而且這一時期地地殼運動對整個環太平洋帶以及部分特提斯帶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而燕山運動應屬洲際性的重要構造運動。

【說明】以上主要內容取錄自《地質辭典》(一)392頁,地質出版社,1983年。

根據最近,中國地質學院研究員董樹文先生對「燕山運動」的定義進行了重新釐定,並發表《「燕山運動」新定義重塑東亞大陸構造演化史》專題,有關專家認為,這項研究重塑了東亞大陸構造演化歷史,重新釐定了燕山運動的定義,是我國近年來中新生代構造演化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對東亞大陸力學過程的新認識。

「燕山運動」是翁文灝先生1927年在東京泛太平洋科學大會上最早命名的,作為陸內造山的典型記錄,「燕山運動」已經成為中國地質學家對世界地質科學理論貢獻的經典。幾十年來,燕山運動的概念在我國廣泛應用,並在構造運動波及范圍、精細過程與定年和動力學起因等方面不斷發展和進步。但在學界也明顯存在許多,甚至根本性的分歧。但董樹文先生在文中表示:

「隨著近年華北地塊周邊和中國東部構造地質研究的重要進展和高精度同位素測年數據的累積,以及東亞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計劃的實施,我們能更加全面審視侏羅紀構造演化及其區域動力學機理,從多層面詮釋燕山運動的內涵及其動力學本質。」

根據董樹文的研究,在1.65億年中—晚侏羅世前後,東亞構造體制發生了重大轉換,西伯利亞板塊向南、太平洋板塊向西、印度洋板塊向北東同時向中朝板塊匯聚,形成了以陸內俯沖和陸內多向造山為特徵的「東亞匯聚」構造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晚侏羅紀大陸內匯聚,導致岩石圈急劇增厚,隨之引發早白堊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規模岩漿火山作用,中侏羅紀燕遼生物群向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發生更替,成為中國大陸和東亞重大構造變革事件,這是燕山運動的基本內涵。

據了解,燕山運動時期是我國最重要的成礦期,伴隨著大規模構造運動導致岩漿侵入—火山爆發作用,約80%的大中型金屬礦床在這一階段形成。同時構造作用形成地質環境的巨變導致燕遼生物群的更替,「燕山期」也成為生物進化的激變期。因此「燕山運動」在我國甚至在東亞具有特殊的地質意義,是全球中生代構造演變的重大事件。

【致謝】有關上述引文,參考了中國地質科學院網站。

Ⅷ 「泛華夏造山運動」的含義、特點及時代

在我國地學文獻中,「加里東運動」一詞無疑已被長期使用,並泛指早古生代的造山運動和與其有關的熱-構造事件,盡管這一時期的造山運動也有地區性名稱,如「祁連運動」、「廣西運動」等,但「加里東運動」一詞在文獻中出現的頻度更高。然而我國的「加里東運動」其地質意義與它的原始含義相去甚遠,有必要討論我國早古生代造山作用與經典的「加里東造山作用」的含義和特點之間的差異。

秦-祁-昆造山帶中最強烈的熱-構造事件發生於古生代早期,與造山作用有關的熱-構造事件表現為蛇綠岩和蛇綠混雜岩帶、高壓—超高壓變質帶、大規模的花崗岩帶和弧火山岩、深熔作用形成的淡色脈體的發育等,現將這些地質記錄及年代簡述如下。

1.蛇綠岩和蛇綠混雜岩帶

秦-祁-昆造山帶中發育了多條早古生代蛇綠岩和蛇綠混雜岩,自西向東,從南往北有西昆侖庫地蛇綠岩、中阿爾金南、北兩條蛇綠岩帶、北祁連蛇綠岩帶、拉脊山-野馬南山蛇綠岩帶、東昆侖清水泉蛇綠混雜岩、秦嶺葫蘆河-二郎坪蛇綠岩帶及丹鳳蛇綠岩等,而且在新一輪地質大調查中還不斷發現新的蛇綠岩露頭。根據近年來同位素測年資料,它們主要形成於寒武紀至志留紀之間(表9-5)。

表9-5 早古生代蛇綠岩形成時代的年代學依據

2.高壓—超高壓變質帶

柴達木盆地北緣沙柳河至魚卡河之間發育一條長達300km多的榴輝岩帶,這條榴輝岩帶向西可能經阿爾金斷裂東南側的六五溝與中阿爾金榴輝岩帶相連,其中在不少露頭區的榴輝岩中已發現金剛石和柯石英等指示超高壓變質作用的礦物,表明這條變質帶曾經受到高壓和超高壓變質作用,而變質作用發生的時代集中在寒武紀末期至奧陶紀(表9-6)。

表9-6 柴達木盆地北緣超高壓變質帶榴輝岩的同位素年齡

3.與造山作用有關的弧火山岩及侵入岩帶

秦-祁-昆造山系中受到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影響的各個造山帶都發育了具岩漿弧地球化學特徵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帶。以秦嶺造山帶為例,在二郎坪和丹鳳蛇綠岩帶中存在大量具火山弧特徵的鈣鹼性玄武岩和同造山期侵入雜岩體,後者包括富水雜岩、商南黑雲母花崗岩和西峽花崗岩體等。最新的單顆粒鋯石U-Pb法年齡數據表明,這些同造山期侵入體也形成於寒武紀晚期至志留紀(表9-7)。

表9-7 秦嶺造山帶同造山期侵入體的鋯石U-Pb年齡資料

根據上述地質事實,可以將我國泛華夏造山作用的特點概述如下。

第一,我國地質文獻中所稱的「加里東運動」,主要指發生於秦-祁-昆造山系中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該時期的造山作用奠定了中國古大陸的雛形。

第二,這次造山運動主要存在下列證據:蛇綠岩殘片、島弧火山岩、弧後或弧前盆地等與造山作用有關的火山-沉積岩層的存在;與深俯沖造成的高壓—超高壓變質作用;各種同構造深成侵入體的發育、深熔作用和大規模推覆及同構造變形等地質記錄,它們主要形成於約520 Ma至400 Ma之間。

第三,我國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形成的構造背景為多島-弧-盆系,造山帶中的多數地塊與塔里木克拉通(或揚子克拉通)存在親緣關系,即它們可能為塔里木克拉通(或揚子克拉通)大陸邊緣裂解的產物。洋殼在造山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現在各地塊的邊界都保存洋殼的遺跡。

第四,這次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洋」閉合過程中的產物。「原特提斯洋」是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過程中形成的洋盆,它與古太平洋(Panthalassic Ocean-Paleopacific Ocean)、原大西洋、莫三比克洋等均與羅迪它亞超大陸的破裂有關,是介於岡瓦納大陸與「泛華夏大陸群」之間的一個洋盆,但該洋盆最早打開的時間還難以確定,從現有蛇綠岩年齡資料分析,寒武紀與奧陶紀之交洋盆業已存在,而奧陶紀是大洋化最發育的時期。

Ⅸ 造山運動的原理

世界上的火山帶與島弧造山帶一致。地槽是地殼不穩定區,呈帶狀分布,早期強烈下降,沉積巨厚岩系,晚期劇烈褶皺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皺帶。地槽常圍繞或分隔地台呈狹條狀。現代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槽是板塊的邊緣部分,板塊的運動使相鄰板塊產生擠壓碰撞,形成島弧和山系,山體或島弧即為板塊的界限。這種運動在地貌上表現為高大的山系、鏈狀島弧和伴生的深海,如喜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島弧帶。 這是一個持續很長的時間,形成地貌特徵的地質過程的持續時間引起各種不同的爭論。造山運動(即地殼因被不斷地埋藏而消失、隨著被埋藏的部分上升至地表又重新出現的一個過程)是一個新的年代測量方法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對挪威南部「加里東山系」中大陸碰撞所遺留下的岩石殘跡所做的高精度年代測量表明,整個循環能夠很快發生,持續時間大約3000萬年。而且,熱的流體區域通過冷的地殼的迅速運輸也許還能解釋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地質現象。
中國地區在距今約3000萬年前,即第三紀的時候,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活動時期,即地質學上所說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距今約60萬年至1500萬年(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期間,長白山區又經歷了一個地殼活動的時期,地質上稱為白頭山期。最後的造山運動燕山運動結束的時間白堊紀末期距今也有1億年了。 板塊就是地球最上層的岩石圈,厚度在七十至一百多公里左右。「地殼」平均厚度約為35公里。陸地地殼較海洋地殼厚。「地函」約從地殼下部至2900公里。「地核」分為外核與內核,自地函的下限至5100公里稱為外核,再由外核的下限至地球中心,稱為內核。岩石圈之下為平均二百公里厚的軟流圈,由軟弱而能流動的物質構成,板塊「套疊」在軟流圈上就能自由移動。
已知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塊,歐亞、美洲、太平洋、非洲、南極洲及印度洋等板塊,以及十餘個副板塊。
一板塊和相隔的板塊間常發生相互的運動和移動,板塊間最常發生的運動方式是互相碰撞(聚合板塊界線),碰撞時的強大力量常使地層發生抬升,傾斜或褶皺等現象,造成高大的山脈,與摺皺運動同時發生的還有大規模的逆斷層及其他斷層作用,有時上有火成岩的入侵和變質作用發生,一般稱為「造山運動」,有時也會產生岩漿,產生火山活動,造成一系列的火山現象 。

Ⅹ 什麼是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

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可以簡稱為喜山運動,在歐洲稱新阿爾卑斯運動。它是以造山運動、斷裂運動和岩漿活動為主要特徵。

中國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於1945年提出用喜馬拉雅運動表示中國境內新生代的造山運動。這一造山運動因首先在喜馬拉雅山區確定而得名。同時,這一概念也為地球科學家普遍接受,但在構造運動分期與地球動力學背景的認識上存在分歧。

馬拉雅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因首先在喜馬拉雅地區確定而得名。喜馬拉雅運動階段稱喜馬拉雅旋迴或喜山旋迴。

這一運動使中生代東西橫瓦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褶皺隆起,形成地球上橫貫東西的高峻的年輕褶皺山脈,如北非的阿特拉斯、歐洲的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以及向東延伸的高加索、喜馬拉雅等山脈。

同時,環太平洋外帶如北美西部的海岸山脈、南美的安第斯山脈,以及亞洲的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大洋洲的南島和北島等也相繼褶皺隆起。

在大陸內部則形成許多凹陷盆地,東非大裂谷繼續發展,東非、印度、格陵蘭、西北歐、中國北部及東部都有大規模玄武岩噴發活動。

(10)中國地質近期造山運動時代擴展閱讀

造山運動原理:

世界上的火山帶與島弧造山帶一致。地槽是地殼不穩定區,呈帶狀分布,早期強烈下降,沉積巨厚岩系,晚期劇烈褶皺上升,形成高大山系,即褶皺帶。

地槽常圍繞或分隔地台呈狹條狀。現代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槽是板塊的邊緣部分,板塊的運動使相鄰板塊產生擠壓碰撞,形成島弧和山系,山體或島弧即為板塊的界限。

這種運動在地貌上表現為高大的山系、鏈狀島弧和伴生的深海,如喜馬拉雅山系及西太平洋島弧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